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孤独麦客

    根据最新得到的情报,南下的三万余清军(包括投降明军包衣跟役汉军旗)已经占领了德州济南临清等地区,就连青州也不战而下。可耻的赵应元等人不愿投靠东岸人,却在清军数万大军面前认怂了,被王鳌永派来的人轻松招抚。青州既平,莱州也就暴露在了清廷的面前。据不是很可靠的消息,莱州地方士绅在听说清廷开出的允许大家留任原职不剃发易服免征钱粮等优惠条件后,很快也要向清廷投降了。这样一来,山东唯一没有臣服的地区就只剩下偏处胶东地区的登州了。

    而登州的形势在这一个月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是六月时,登莱巡抚曾化龙难得硬气了一把,派登州将领腾胤玉率军数百击败了横行胶密一时的十余万土寇,解围胶州。土寇首领之一张好贤投降内应,擒杀另外两位首领张大雅张千出。裹挟来的部众遂大多溃散。不过就在登州乡绅对曾抚台抱有一定信心的时候,这位曾大人却不声不响地和胶州知州一起泛海南逃了,丢下登州一帮子官员军将们大眼瞪小眼。

    没有了大明,还有大清。因此,在曾化龙南逃又得到清军逼近的消息后。登州的乡绅先是略微沮丧了一下,然后便转而有些兴奋起来了。虽然大明没了让大家伤感了那么几天,但看这大清行事手段却颇有新朝气象,不似那闯逆的伪顺,竟然要均士绅的田地给泥腿子,真是岂有此理!而且五月时大清的摄政王就已经下令停止强迫汉民剃发。眼下这巡抚山东的王鳌永方大猷也一再强调汉官各任原职,甚至还允许他们穿着原来大明的官服,只要为大清办事就行。

    大明的新任山东督抚一直徘徊在淮上,不敢来山东。既然大明不来,那大家就是大清的人了。如今看来,应该是一切照旧了。这次朝代更迭中他们应该是没有什么损失,甚至还可以借此机会霸占一些田地,增加一下自家的财富,真是妙哉。当然了,他们更冀希望于新来的大清朝廷,能够将东岸海寇这个笼罩在他们头上一年多的阴影给驱逐掉,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不过不管山东形势如何风云变幻。东岸人目前都懒得去管,现阶段他们唯一的任务就是抢收粮食训练士卒收容流民,然后再观察山东形势,以便做好下一步的行动规划。

    耙了一会地,高萃环把钉耙往地上一扔,叫嚷道:累死了。打打杀杀这么多年,这农事是一点也做不起来了,干了一会儿就浑身不得劲,还不如去跟那些黑藩兵一起练那大阵呢。嘿,老裴啊。你还别说,那些黑藩兵虽然看起来呆头呆脑的,但这大阵是摆得极好的。我也看过汝侯(刘宗敏)亳侯(李过)磁侯(刘芳亮)的精锐老营,对战这黑藩兵或许不落下风,但要想取胜却也要费些功夫。非得靠那红衣大炮猛轰大队骑兵猛冲不可,不然难得一胜。

    裴钦从腰间取出牛皮水囊,晃了晃,然后狠狠喝了两大口凉白开。擦了擦嘴,看向那些身着三十多斤重全副盔甲的八旗新军官兵们,摇了摇头,说道:你有大炮,人家便没大炮么?我看东岸大军的炮兵甚是精锐,那什么12磅铁炮几匹马拖着就走,列阵于前后打的炮子也远比红衣大炮要远,老营那些炮手如何敌得过东岸炮兵,不被他们轰开大阵就不错了。至于说骑兵,你看那些黑藩兵,身着铁甲,就连脸都被罩盔遮住大半边,别说软绵绵的骑弓了,便是那步弓,怕是也穿不透。你又不是没穿过那铁甲,八十多步外火枪都打不穿,比穿俺们原先的两层铁甲还好使。要不然你以为郭帅嗯,郭升为何会对这铁甲爱不释手?

    这铁甲是真好!高萃环这时候也赞了句。他是个勇将一流的人物,身高体壮,穿上那副铁甲后简直成了一个人形推土机,用来摧锋破锐那是再合适不过了。

    重也不重,俺穿上后走路都不带喘气的,若是当年咱们有个千儿八百这种铁人军,怕是早就进京城了。高萃环又说道,老裴你说的也有道理。我看这些黑藩兵也不像是初上战阵的雏儿,一个个又身高体大的。穿上这铁甲,又举着这丈余(35米标准步兵矛)长矛,不惧骑兵冲阵;再佐以炮军火铳手,还真是难啃呢。啧啧,都说鞑子厉害,我倒想看看鞑子有什么能耐能破这阵!

    鞑子许是破不了这阵。裴钦很干脆地说道,对付这等严整之步阵,鞑子只能用轻骑骚扰,不过他们的步弓射程又不如这火铳,这招多半无用。那就只能诱得东岸大军离城远征,再想法断其粮道,待其不战自溃。又或者埋伏于道,于东岸大军行军途中暴起突袭,方能有一丝胜算。

    暴起偷袭谈何容易!高萃环有些不以为然,你看莫大人手头的那支治安队,几乎全是库页岛鱼皮鞑子出身,骑术精湛坚忍耐战,兜里揣一把黄豆就能出去不吃不喝侦查两天。人人还都有一手飞斧神箭下套之类的绝活,这些斥候,鞑子的比不比得上俺不清楚,但咱老营那些斥候大都是不如的。有了这等精锐斥候,鞑子要想埋伏还真不容易,到时候谁先发现谁还不好说呢。

    就是人数少了些啊。裴钦貌似有些遗憾地说道,黑藩兵才不过一千多人,火铳手也才五百来人,再加上两百多炮军,这出城野战怕是不够看啊。也就能守守城了,至多倚城而战。只可惜咱们挺身队整训时日尚短,器械也有些杂乱,现在上阵怕是讨不着好。不过打打那些明军却是不成问题,对上真鞑子的话怕是要吃亏。

    裴钦是骑兵出身,史载其精于骑射。目前挺身队1大队中保留了一个骑兵中队,他还经常去进行业务指导,平时也看过东岸陆军和八旗新军的训练,算是对如今烟台各部战力有了个粗略的了解。在他看来,东岸人的军队非常精锐,依照他们的话说,那就是非常职业。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尤其是基层军官的战术理解能力与执行能力很强,他们也非常善于战场形势,以做出合理的判断与应对。看起来似乎和那个经常开办的随营军校有关,他琢磨着啥时候自己也申请去上上课,提高一下,他总觉得自己原本打仗的那些心得怕是有些落伍了。

    嘘的一声哨响,伴随着几声口令呼喝,正在闲聊的裴钦和高萃环立马将掰下来的玉米棒子以及耙出来的红薯收好,然后整理了下衣着,向前方而去。在那里,越来越多的挺身队士兵已经在列队了,今天下午,是挺身队1大队全部8个中队分组对抗的时候,身为副大队长和中队长的二人,是必定要到现场的。

    随着山东形势越来越明朗,以及黑水大泊鸳泊三地局势的越来越稳定,自觉已经没必要再把军队耗在那边的莫茗,便开始将正在黑水地区整训的几支挺身队逐渐抽调了回来,马上就是渔汛季节的用船高峰期了,现在再不调来后面怕是抽不出船来运输。

    这8个中队的士兵除了每人领到了一套军服和部分长矛外,便再无其他任何装具了,因为东岸人的运力有限,运的机械设备机器零件建材渔网农具以及消费品多了自然就运不了太多武器。当然也有东岸人目前还不是很信任他们的缘故,有些东西比如盔甲也不能胡乱发放的。因此,这些人用的武器要么是自带的,要么是从原明军或地主乡绅那里抢来的武器,当然还有一部分是在登州地区各卫所州县武库里淘到的一些垃圾货色。总而言之,他们的武器五花八门,质量也不咋地。

    不过再垃圾的武器也比拿木棍好。而且随着这些人能吃饱饭,营养摄入也比较均衡,再加上能按时领到军饷,他们的士气也在逐渐恢复,训练水平也日渐高涨。他们中超过一半都是有战斗经验的老兵,剩下的人对战斗也不是很陌生,因此,东岸人有理由相信,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连续不断的思想教育以及正常的后勤保障,这些人是可以练出来的。




第一百五十七章 序曲(三)
    我草你祖宗!高萃环满面怒容地怒斥着面前二十来个缩着头的士兵,却又不敢上前去殴打他们。一口怒气出不了的他直急得团团转,良久后才稍稍平复了心情。他不是没有过教训,在大泊整训期间,他就因为麾下一些朝鲜籍士兵训练不认真而揍过他们几次。谁知道这些朝鲜人训练不行,却学会了打小报告,他们将高萃环殴打士卒的事情直接告到了东岸陆军的作训参谋那里。

    作训参谋听了后虽然觉得不是什么大事——因为就连东岸陆军中都不能杜绝军官打骂士兵,但到底军事条例里写了不能殴打士兵这条,因此他便捏着鼻子处罚了一下高萃环,罚了他一个月的军饷及训练补助:六元五角,让这个罗汝才农民军出身的延安汉子郁闷得不行。

    当然这些朝鲜籍士兵也没得到什么好下场,以后什么脏活重活基本都是他们干了。这摆明着就是欺负你,对此,东岸军官也视若无睹。因为这帮朝鲜士兵开了个很坏的头,竟然敢以殴打士卒的罪名告发上官,这还了得,以后军官们还怎么管士兵!因此,破坏了东岸军队潜规则的他们很快便得到了悲惨的下场。

    这次又是这帮朝鲜人坏事!刚刚在和第6中队的例行对抗比武中,手持长矛(不带矛尖)的他们率先支持不住,仅仅几个照面就被对面的那帮农民军出身的长矛手打得向后溃散。他们的溃散引起了连锁反应,第6中队的日本籍士兵立刻从侧翼发起了果决的猪突冲击,一番最后的抵抗后。作为裁判的东岸军官立刻判定第5中队败北。让高萃环这个要强的汉子再次火大得不行。

    这次比武后。第5中队排名垫底,将负责为1大队全部8个中队洗衣做饭打扫卫生,这让高萃环如何不生气。其实打扫卫生什么的都是小事,接下来据说满清大军很可能要来攻取登州,那么东岸大军势必要与他们爆发大战。挺身队肯定也无法置身事外,这个时候军队战斗力还这个鸟样,你让高萃环如何不心急。今天已经七月廿五了,依照参谋们估算的速度。满清大军差不多在半月内就会抵达烟台堡城下,那时候带着手里这帮乌合之众上阵,你这不是拿自己性命开玩笑嘛。

    不过高萃环的担忧很快被证实可以稍稍延后一些了,远在陕西的李自成帮了他的大忙。自率军退回陕西后,李自成就开始谋划在山西河南等地向清军发起大规模反击,七月初一,李自成令李过守延安,然后派大将刘宗敏田见秀等人率军进入山西河南近畿一带,一路大张旗鼓,本已降清的各地顿时人心浮动。七月十一。东岸人的老朋友郭升率部由河南至武安,随即分三百火枪手攻占临洺关。为大部队打前站。

    面对大顺组织的上十万人规模的大反攻,处于第一线的清真顺广大总兵王景立刻向清廷告急:贼兵八十万,三路分兵,一路上宣大居庸关三十万;一路上固关三十万;一路上彰德顺德二十万;恳乞速发大兵,星夜前来,以救危疆。

    远在北京的清摄政王多尔衮极为重视李闯的此次反攻,他明白满清的敌人只有农民军,因为只有他们能打,战斗意志也最为坚决。至于那些南明军队,那也叫军队?跟纸糊的一样,索要军饷祸害地方是一流的,打仗就是个坑爹货。更妙的是,南明弘光政权的君臣们现在正在向清军乞和,他们也将农民军当成了头号大敌,以剿贼为第一要务。清军目前其实真正控制的地盘也就河北一带,山东河南山西也只是有部分地区被招抚,远远谈不上有效统治。因此,南明这个时候没来找满清麻烦,反倒是去找李自成麻烦,让多尔衮笑歪了嘴的同时,也彻底看清了南明虚弱的本质。

    本来很多满清贵族都倾向于捞一把就退回关外的,这时候看到南明的军队在南下清军的威逼下一溃千里的丑态,且君臣也如此短视的时候,他们一个个都觉得也许真的可以坐一坐这天下了。再加上投降汉臣们的不断蛊惑——不灭掉南明你让他们这些汉奸如何做人,多尔衮遂渐渐坚定了夺取这天下的决心。

    而欲夺取天下,在多尔衮看来,唯一的敌人就是李自成手下这将近三十万兵马。李自成的老营兵还是能打的,这一点多尔衮非常清楚,虽然可能比不上满洲精锐,但比吴三桂高第二人的关宁军还是强上不少的。根据种种情报,李自成从北京撤退时带走了两三万老营兵;而正在甘肃青海一带平回乱的十余万大军中能战的精锐也不少,大约有三四万人;再加上留守陕西湖北山西一带的零散老营军兵,李自成手上能打的部队大概有六七万人。

    只要消灭了这六七万最能打的部队,其余的二十万人根本就不在话下,让吴三桂孔有德等人统率收编的明军就能逐一击破。因此,多尔衮立刻调集了大批八旗劲旅以及收编的杂牌明军,前往山西河南,进攻李自成的大军。而已经南下至济南的固山额真巴哈纳石廷柱等部,也在多尔衮的调令下紧急前往山西增援,这样一来,山东的清军顿时只剩掌握在户部侍郎王鳌永山东巡抚方大猷等人手头的几千人,其中,济南这种重要城市内甚至只有六百兵驻守,空虚到了极点。

    当然,空虚不空虚也只有王鳌永方大猷等人心知肚明,外人很难知道。就连远在烟台的莫茗等人,他们又不是历史专业出身,又怎么可能知道这种细节?本土给他们的一些所谓参考资料也仅仅写了个大略,更详细的却也无法得到。因此,虽然满清在全山东仅仅只有几千兵马,但王鳌永这个胆子奇大的汉奸却利用满清的威名开始招摇撞骗,招抚了一个又一个州县。

    而且,随着青州明军被招抚,清廷还派了个汉军旗出身的汉奸柯永盛来当胶州镇总兵官。柯永盛到任后即以自己携带的数百名汉军旗官兵为核心,大肆收编投降明军以及地方乡勇甚至土匪武装,以快速扩充实力。王鳌永给柯永盛提供物质方面的支持,而柯永盛则成为王鳌永招抚地方的坚实后盾,两个人狼狈为奸,配合得相当默契,青州全府很快就在他们的努力下招抚完毕。

    不过清军加起来不过数千人,现在控制四府就已经很吃力了。况且控制区内尚有很多地方仍未招抚妥当。比如泰安州大顺县令周祚鼎就坚决不投降,王鳌永前后招抚数次,周祚鼎到底不服,因此始终无法收复这个近在肘腋之地的县城。再加上山东乡野间遍布马应试宋二烟等坚事逆闯旗帜大书闯贼年号的饥民起事义军数万人,清军各府县的联络甚至都常常被切断,这使得王鳌永等人一时间也无心向东进占莱州,只是一味派出人招抚。

    李自成在山西河北的大举反击使得清廷不得不收缩战线,将主力抽调回去,应付与李闯之间决定双方命运的大战。这样一来,山东的局势便更加混沌了,清军明军残余顺军残余地方土匪东岸人各据一方,纷纷在做着大战来临前的最后准备。

    在将挺身队8个中队全部调到烟台堡后,莫茗又将新近招募到的部分山丹人日本武士以及陆续投靠过来的顺军残余武装整编出了4个中队,全数调往后方大泊黑水两地,一边驻守一边整训。

    而眼前的8个中队2000人则再一次加大了训练强度,力争在大战来临前将战力再提高一些。甚至于,莫茗都准备让他们出动一下,以战代练,给清军增加一些麻烦。不过目前船只基本都出海捕鱼去了,一时转运不便,便暂时搁置了这个想法。

    除了挺身队外,莫茗麾下已经增加到200人编制的治安队也大部被放了出去,全力侦查外部敌情,以使烟台要塞的东岸人能够做到心中大致有数。就这样一直过了几天,直到8月份的最后一天,远在青州的赵应元突然派人来到烟台堡给莫茗递交了一封信,信中言清军胶州镇总兵柯永盛屡次调赵应元部队去剿贼,但赵应元都拖着不去,目前清军已经对赵应元逐渐失去了耐心,因此赵决定反正,并遍邀各路原大顺将领如秦尚行郭把牌翟五和尚宋二烟等人齐聚青州,准备共谋大事。而莫茗,也正是他的邀请对象之一。

    赵应元这厮,原本实力不足被清军招抚,如今看到清军要借剿匪消耗他的实力,这厮又不答应了。妈的,什么反正啊,就是想当独立的土皇帝呗。不过他们这么闹一闹也好,正好挺身队1大队训练了这么久也该拉出去遛遛了,我倒要看看这厮打的什么主意。莫茗轻轻弹了弹手里的信纸,笑嘻嘻地说道。(未完待续索,!



第一百五十八章 伊河(一)
    冬春季节的乌拉圭天气通常都不是很好。阴雨狂风都让人在这个季节出门显得相当麻烦,不过这在志在开拓伊河的东岸人眼里都不是什么问题。1644年8月20日,伊河地区专员彭志成骑着一匹神骏的战马,在大批随从的簇拥下沿着伊河米林湖一线巡视着。

    天空还飘着纷纷扬扬的大雪,戴着大盖帽披着军大衣的彭志成却一点没有躲避的意思,而是站在伊河入湖口处仔细视察着一座新城镇的建设。这座新城镇位于伊河北岸,后世恩里克马丁内斯将军镇以东数公里处,离烟波浩渺的米林湖只有区区几百米。这座城镇的名字还是彭志成亲自取的,叫做奇山堡,以纪念本地第一批拓荒居民——来自大明山东奇山千户所的两百名移民。

    这些人是在月初时分才来到东方港的,正好几艘运载布匹的船只从新华夏返回,因此他们便搭乘这几艘船冒险穿越了风暴海域返回本土。他们最初的三百人最终也只有不足两百人抵达东岸本土,就这还是比例高的呢。上一波一千五百名朝鲜人最后只有七百人抵达米林湖以东的丘伊堡,还不到50,令人唏嘘不已。

    他们在东岸港的检疫隔离营度过了最初的十五天后,便被民政部人口普查办公室的人领到了位于米林湖西岸的伊河地区,开始与交建二局的两千多名南非劳务工们一起修建他们的家园。规划中的奇山堡并不大,城周大概八百多米的样子,比他们以前居住的奇山千户所小多了。不过就坚固性来说却又有过之。

    东岸本土的几座在后世都算不得小的砖瓦轮窑日夜产出着大大小小的建筑用砖。然后供应到国内各处建筑工地。却仍然不敷使用。这主要还是缘于东岸政府给国民分发的房屋全是不惜工本的砖房:客厅一间卧室两间厨房一间猪圈一间储藏室一间,平均下来一套房要消耗两三万块砖。看起来不多,但一旦全国普及下来可就多得吓人了,不说别的,一千五百套房屋就要消耗一座大型轮窑一年的产量,而这才只够住几个人?

    更别说东岸人几乎每到一个定居点都要修建的城堡了,这个也是耗砖大户。东岸本土密密麻麻的堡垒群是令任何敌人都为之头痛的,尤其是那些海盗。他们可以劫掠西班牙人那些没有城墙的市镇,却对如乌龟壳一般坚硬的东岸城堡无处下嘴。除了堡垒之外,还有灌溉水渠水库码头等等各类设施,不像欧洲基本都是木质的糊弄人的设施,东岸人全是以百年大计来考虑的砖石永久建筑。

    面对国内旺盛的需求,政务院有意在伊河地区修建国内第五座砖瓦轮窑,位置就定在眼下的奇山堡一带。与卡马匡河流域的那座轮窑一样,这座轮窑将以伊河流域的河底深层淤泥为原料,烧制砖块,以填补国内缺口有越来越大趋势的建筑材料。

    伊河入湖口处。水波荡漾,芦苇密布。面积广阔的沼泽地内。一些憨态可掬的水獭正在自由地觅食,一些没有越冬的水鸟在它们的骚扰下不时呱呱飞起,然后又落在沼泽地内捕捉鱼虾。水獭狐狸如今在国内可是二级保护动物,如果有人随意捕杀的很可能要被判处巨额罚金乃至流放等刑罚,因此即便人们再眼馋它们的皮毛,但在军法治国的东岸也没多少人敢于触这霉头。
1...188189190191192...121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