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孤独麦客
其实相对而言,新华港这座城市比起欧洲人在加勒比海非洲印度以及印尼等地区建立的殖民地城市,从各方面尤其是卫生方面来说要好太多了。首先是城区内干爽整洁,砖石铺就的硬化路面,以及城区建设伊始就花大代价埋设完毕的地下排水管道。这两样无论是在欧洲旧大陆还是在其海外殖民地城市都不多见。甚至就连东岸本土前期规划的很多城镇都没有如此奢侈。
良好的排水设施使得城区内外的积水大大减少。这就减少了很多蚊虫孳生的环境,相对而言就减少了人们患病的几率。其实我们可以对比一下此时的巴达维亚和新华港,巴达维亚的城区范围广阔,环境复杂,城区内有小河树林,很多居民甚至还在里面人工修建鱼塘养鱼;而新华堡的城周不过才一千几百米,面积远远比不上巴达维亚,城区内全是清一色的砖瓦建筑。除了一些水井和封闭的饮用水处理设施外,便再无任何水面,使得蚊虫几乎无孳生场所。这样一来,也就难怪两座同处热带地区的城市生活环境相差如此之巨大了。
其次便是人们的卫生习惯。马达加斯加开拓队队长史钦杰从一开始就颁布了命令,严禁往街道内泼洒污水丢弃垃圾,违者将被处以罚款。每天居民们都必须将各种垃圾倾倒到指定场所,然后由专人进行焚烧或填埋。居民们也将定期进行理发与洗澡,城区内的公共澡堂每天都烧着热腾腾的水,并且不收取任何费用,下工的工人们并不介意在工作之余再去享受一番热水澡。以去去身体的疲乏。
这样一来,新华堡的居民们各类疾病的发病率便降到了最低。与巴达维亚年死亡率17这个令人心悸的恐怖数字完全没法比。虽然每到雨季还是有大量的人发病死亡,但处理得一般都很及时,因此死亡率也控制在了可以忍受的范围内。
相比新华堡而言,塔城的情况就糟糕多了。这座因煤炭而兴起的城市目前城墙建设才刚刚完工,但城内各类设施,城外的炮台灯塔永固码头等设施仍然没有完工,因此目前当地居民们的生活条件还相当恶劣。自然而然地,其居民死亡率也就很高了,为此,前阵子执委会甚至从本土给这边补充了两百名法兰西移民过来,以补充因伐木采煤垦荒而造成的大量疾病减员。可以说,原始热带地区的每一点建设成就,在这个时代都是由大量尸骨铺就而成的。
九艘大大小小的船只停泊在新华港的码头上。这九艘船只都是从本土经须鲸港河中堡而抵达这里的,分别是最新式的四艘1200吨飞毛腿级飞剪运输船两艘带隔舱与蒸汽换气扇等设施的专用移民船短跑冠军号与邮差号两艘1150吨级蒸汽机帆船踏浪号与分水号,以及一艘新造的护卫炮舰剑鱼号。
这些船中,专用移民船短跑冠军号邮差号在最初的设计中本来是不带蒸汽动力的,不过后来考虑到这两艘船将要投入的运营航段是从澳洲孤山港到新华夏的新华港,航程漫长,尤其是回程的时候航行在热带地区,条件较为恶劣,因此建造的时候又加上了一套628马力的蒸汽机组。该船采用铁梨木轴套的螺旋桨推进器,正常航速1112节,顺风顺水时航速能高达1617节左右。如此之高的航速,为了避免船只重心不稳,因此甲板上方只加盖了一层移民居住的隔舱,使得整条船的运载人数达到了800人。当然,如果不改装蒸汽动力的话也许能运载更多的人,但这无疑不符合东岸人快速输送移民的初衷。
这两条昂贵的船只几乎没法运载什么货物,从新华港前往澳洲的时候基本是空舱,船舱内除了给烟台要塞输送过去的五十名炮手外便再无他人。因此是标标准准的移民专用船,且没有任何武备,执委会一共只建造了两艘试试水,以后什么时候再开工建造这种奢侈昂贵的船只就只有天知道了。
这两条船将与目前已经运行在这条航段上的两艘笛型运输船一起运输移民,每趟能够输送移民2500人以上。当然它们并不会与那些航速缓慢的笛型船一行,那样将完全发挥不出它们高航速的优势。它们将在每年五月初的时候抵达孤山港,装运移民返回新华堡;而由一艘快速巡洋舰护航的笛型运输船船队将在每年五月底时抵达。第一拨船队在抵达新华堡后稍事休整,然后将在六月下旬再次抵达孤山港接运第二批移民返回;而在八月中旬的时候,第二拨船队将再次抵达孤山港运走最后一批移民,至此,全年的运输任务基本结束。
从中可以看出,目前从新华港到孤山港这条航段,东岸人的船队一年可以跑两个来回,运走五千人以上。当然,如果移民数量过多,再多跑一两个来回也不是不可以,不过那样受天气海况等因素的影响,航速将变慢,尤其是对依靠纯风帆动力航行的笛型运输船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如果可能的话,东岸人还是愿意在每年的十月中旬之间结束一年的航行任务,然后给水手放假保养维护船只。
四艘飞毛腿级风帆飞剪运输船负责的航段是从本土经南非到新华港,航行时间段基本上和前面一致,即南半球的冬春季节,一年同样可跑两个来回。这段时间风向利于航行,且南非厄加勒斯角这片夏季时的风暴海域风平浪静,风险也小。四艘飞毛腿级飞剪船一次差不多能运36004000人,不过它们本质上还是货船,回程时不可能全运移民——事实上在前期也没那么多人给他们运,它们除了运移民以外,还将装运一些木材回本土。当然,如果有从苏伊士港交易来的女奴或牲畜的话,他们回程时可能也会搭载一些。
最后剩下的一艘护卫炮舰及踏浪分水号多功能机帆船将满载货物,经澳洲孤山港,前往金山港与前期抵达那里的三艘舰船(一艘护卫炮舰一艘笛型运输船一艘武装运输舰)汇合,然后北上前往黑水港,加入黑水临时派遣舰队的序列。届时,黑水舰队将拥有六艘蒸汽机帆船的庞大规模。其中,视情况可能会将两艘吨位较小的明轮机帆船放置在澳洲,往返于其两个港口之间,全年可通航;另外四艘船将在北半球的冬春季节从利尻岛鸳泊港启程前往金山港,一次能运35004000人,同样一年可跑两个来回,这便是七八千人。
一下子多出来这么多船,这需要的水手数量也相当巨大,起码也要250名水手3040名蒸汽机维护修理工,以及100名以上的海军炮手,这个压力是相当巨大的。为此,本土一面自己加大水手训练力度,并开设水手进修学校进行大规模培训,同时也从经过多年观察认为相对可靠的马来水手中挑选了一部分,最后又从新华夏地区的华葡联合舰队及当地渔民中抽调了一部分,这才勉强支应过去。
不过今年的水手缺口糊弄过去了,明年的一时半会儿却没法解决。因此,在执委会的计划中,明年将只有一艘蒸汽机帆船一艘笛型运输船下水,也许还会有一艘移民专用船但也只是有一定可能性。国内三家船厂一边招募人手扩充船台,一面给国内的三艘主力战列舰进行蒸汽化技改,同时新建第四艘战列舰国家意志号,另外还承接了奥斯曼帝国追加的两艘快速巡洋舰的订单,以改善一下财政,将几年前积欠的本息已达一百余万元的巨额债务分期还掉。(未完待续索,!
第一百二十五章 澳洲
几艘船在新华港补充了大量食物蔬菜后,未多做停留,很快便启程南下塔城港,并于1月20日中午抵达了塔城港码头内。塔城如今说实话,作为新华夏地区的第二座城镇,各方面的发展是远远比不上新华港的。这座城市目前还仅仅局限于为往来的船只提供燃煤和食水补给,除此之外便再无任何亮点,人口也较为稀少,仅有新华堡的四分之一左右。
因此,东岸人的这支由五艘船组成的船队(四艘飞剪船返回本土)在补给完物资后,便在暂时管理当地的安达十五的挥手致意下再次拔锚,离开了正下着瓢泼大雨的塔城码头,南下朝南纬40度线而去,他们的下一个目的地是澳洲孤山港。
2月15日,船队在经历了西风带的狂风巨浪之后,终于有惊无险地抵达了孤零零地矗立在澳洲西南角的孤山港。而此时的孤山港港口内,两千余名明人百姓正在南半球夏季的烈日下蒙头收获着地里的土豆。他们十月底时刚从飘着漫天大雪的黑水港启程而下,经历了不到一个月的航程就抵达了澳洲金山港,然后一边在那里休养,一边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比如,当时金山港的土豆正好进入种植季,有的人便在当地居民的指导下开始将发芽的土豆块进行播种。
而有的人则在农业部派驻专家的指导下开始种植春小麦。不过这些种老了田的中国农民的水平,可不一定就比那些本土过来指导他们的半桶水专家们差多少,他们轻车熟路地将一亩亩田垅好。然后进行耕作播种。非常熟练。其耕作技术与水平和国内公认的农业技术最强的英格兰移民比起来也不相上下。让本地的民政官员们欣喜异常。
最后他们一致决定将那些年纪偏大身体状况较差的明朝老农留在本地,并分发田地给他们。等到几个月后安置房兴建完毕后,还将给他们分配房屋。如此优厚的条件,喜得这些给别人种了一辈子地的明人直抓耳挠腮,要不是被人阻止,他们估计都要下跪拜谢了。
金山港就留了将近两百名明人在那里放牧种田,多半是一些年纪偏大,或身体状况较差不适宜继续航行的明人及其家属。加上这些人后。金山港的人口总数已经达到了六百人(包括九十名黑人士兵),开辟了数千亩薄田,有牛十余头猪羊五十余头(只)军马十二匹。另外还有新近抓获的澳洲土著农奴一百多人,这些还生活在石器时代的澳洲土著都是在东岸人对内陆进行探索的时候捕捉到的,他们目前被留在东岸人的城市内做些取土烧砖伐木种田之类的活计。不过不知道是智商还是天性的原因,他们总是无法做好那些看似非常简单的活计,并且还经常试图逃跑。为此,烦不胜烦的东岸人决定瞅机会将他们通通送到南非去,给八旗补充丁口。
与处在澳洲大陆东南角的金山港相比,位于西澳地区的孤山港的人口更为繁盛。目前已经拥有了八百多正式居民。其居民来源很杂,大部分是以前迁移来的咸镜道朝鲜人。剩下的要么是本土派来的技术人员及家属要么是流放过来的犯人家庭要么是从马岛强制迁移过来的马来人,当然此地还是挺身队第2中队的驻地,百余名挺身队官兵也在此安家落户。
说实话,执委会是将孤山港作为东岸人在澳洲的统治中心来建设的。这一切都源于此地极端重要的地理位置,孤山港不但是东岸人环南印度洋移民航线的唯一输出港,同时还是沟通黑水地区与本土的重要中转站,意义相当重大。另外,从军事角度来说,东岸人的舰队从孤山港顺着洋流北上,便可直抵荷兰人在东印度的统治中心巴达维亚,无论是战术进攻意义还是战略威慑意义都相当巨大。为此,执委会已经准备在澳洲设一个向执委会直接负责的副开拓队队长,驻节孤山港,全力保障此地的如城堡修建农田垦荒炮台修筑港口建设等各项工作,以期能尽快形成一定的自保能力和物资供给能力。
而要搞建设,没有人自然是不行的,这理所当然地需要本土支援。而本土每年流放过来的犯人及其家属才不过区区百人,再加上一些就地落籍在本地的明国朝鲜移民,每年新增人口可能也就三百到五百不等,这种人口规模能干什么事情?更别提执委会还有土著异地迁移控制使用的政策,这进一步堵死了孤山港利用本地澳洲土著快速发展的路子。更别提移民中还有一个相当让人头疼的无解难题,即男女人口比例失调问题。
其实这个男女比例不均的问题在本土的欧洲移民中就一直长期存在着,愿意去新大陆的一般以青壮年男性居多,女人的数量极少,要不然当年法国人也不会给每个愿意去北美的法国女人很丰厚的嫁妆了。很多早期前往海外的欧洲殖民者不得已之下娶了当地土著妇女为妻,如西班牙男人娶印第安女人为妻,荷兰男人娶印尼女人为妻,葡萄牙男人娶印度女子为妻等等,这些都造成了殖民地极为庞大的混血人群。依照各个国家的政策不同,这些混血后代所能享受到的政治权利也不尽相同,荷兰的混血后裔与欧洲白人享有同等权益,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混血后裔却只享有部分权益。
当然,如果有的选择的话,这些殖民者还是愿意娶来自欧洲的白人女子为妻,这无关其他,主要是语言审美观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各方面因素造成的。也就是说,不同的人种间进行通婚自发产生的可能性极低,除非他们没的选择。就像当年的西班牙男人杀掉那些土著男人,娶土著女人为妻一样,有白人女子供选择的话他们绝对不会多看那些土著女人一眼,除非你强制硬性要求,不然人种自发融合的进程将被无限拉长。
其实来东岸的欧洲移民中男女比例已经算是不错的了,这得益于东岸人从好几年前就开始重视这件事,并同样给予了每个愿意去东岸的女人很丰厚的钱财。但饶是这样,来东岸的欧洲男女比例仍旧在3:2左右,即理论上每一个来东岸的欧洲男人中都将有一个娶不上老婆。这个问题在明人移民中还要更加突出,由于大明混乱的局势,葡萄牙人贩卖过来的明人移民中男女比例更为悬殊,基本在2:1到3:1之间,即每三到四个人中间才有一个女人。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理解,乱世中男人比女人的生存能力更强,被饥民当成食物吃掉的可能性更低。而东岸人自己在山东收拢的明人流民中男女比例也差不多如此,这从此番运到孤山港的两千多名明人就可以看出来,具有生育能力的青壮年妇女只有五百多人,而男性则为一千五百多人,比例为3:1。这还是在局势相对稳定的山东地区,若是在流民集中的河南陕甘湖北山西以及南直隶部分地区,这男女比例恐怕还要更为悬殊。
因此,要想发展孤山港的人口,在本土输血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最重要的事恐怕就是要给本地现有的大批光棍居民们娶上老婆,让他们自己繁衍,这才是持久之道。不过这事又谈何容易,本土目前还有大批光棍呢,执委会每年都在花大价钱从奥斯曼帝国及一些中东商人处购买女奴。随着近两年葡萄牙人运至新华港的明人数量越来越少,已连续两年低于一千人,因此节省出的大笔资金除了用于加大战略物资的采购偿还债务以外,绝大部分都被拿来用于从奥斯曼人手里购买巴尔干高加索女奴,但数量缺口仍然很大。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想要搞一些女奴到澳洲来,谈何容易!而且执委会至今除了发放少量马岛土著妇女给第一批到新华夏垦荒的爱尔兰居民外,便再无任何新的动作,这说明他们对马来人黑人印第安妇女在某种程度上都很警惕,甚至都不愿意看到他们的混血后代在国内的数量进一步扩大。因此,在这种堪称自缚手脚的民族政策之下,海外殖民地的人口增加何其艰难,除了靠本土输血外便再无任何其他可能。
不过这些政策是国内上层执政阶层的集体意志,至少到目前为止看不到任何改弦更张的可能性,各殖民地要发展还是得老老实实地等着本土安排。
孤山港内五艘船中,两艘移民专用船将在港口内盘桓很久,可能要到五月初信风起来的时候才会装载移民离开返回新华堡;而剩余的三艘船修理完毕后,则在海军中尉刘海洋的率领下离开了码头,一路向东并于2月28日抵达了金山港,稍作休整后,接下来他们的目的地将是山东烟台港。(未完待续索,!
第一百二十六章 乱局(一)
1644年2月23日,崇祯十七年正月十六日,李自成率大顺军主力,由潼关蒲坂一线渡过黄河,进军山西蒲州。而在此之前六天,李自成的使者已经携带着牌碟来到京师,约大明于三月初十进行决战,明廷怒斩其使者。
虽然李自成的使者被斩,但其亲率大军二十万进军山西的消息却已轰传天下,大为紧张的崇祯几次三番催促各镇率兵赶至畿辅,分守各处,以扼贼军。不过局势到了这个时候,各地的军阀文官们就大多开始以各种借口拖延观望了。
本地的登莱巡抚曾化龙倒还算忠心,接到消息的他第一时间就行书地方上的缙绅大族们,再三请他们捐资助饷,以招募兵士进京勤王。无奈地方上的这些大族们对君父的危难视而不见,他们只愿享受国家给他们的好处,却不愿承担哪怕一点义务,因此曾化龙的提议自然是无疾而终。而他在瞅了瞅登州城内不多的数百名士兵后,担心引发兵乱的他也叹息着暂时打消了某些念头。
3月5日,就在清廷致书西据明地之诸帅,约并取中原的时候,在纷纷扬扬的细小春雪中,几艘船只缓缓驶进了刚刚解冻没多久的山东烟台港。由于冬季普降大雪,因此烟台港仍然只有一些木质码头能使用,至于第一座永固栈桥,目前还正在紧张修造中。
其实,现在烟台要塞内的劳动力并不缺乏。在分两批运走五千人后,去年底今年初。又有无数流民冒着冬季的严寒进入要塞内乞食。流民们的数量在12月中旬前后达到了高峰。那时候几乎每天都有两百多人进入营地内。此后人数虽略有下降。但每日仍维持着七八十左右的规模。这些人加上11月份时攻打缙绅庄子时虏获的家奴和佃农,使得烟台要塞内的人口一下子暴增至万人以上,其中明国流民约有九千人。
这样大的人口数量已经极大地超过了烟台要塞的容纳极限,不得已之下,莫茗紧急下令士兵们组织这些流民取用库页岛运送过来的木材给自己搭建小屋。本来冬季降雪颇多的烟台地区是不适于进行各类建设的,不过此时也顾不得那许多了,芝罘岛上那连排的木屋只能容纳约四千人,如此巨大的缺口只能让他们自己临时赶制居所了。
九千人中有超过五千人是青壮年男子。此时港口已经解冻,天气也已经过了最严寒的那阵子,自然不能再让他们整日里闲着了。况且经过一个冬天的休养,很多来时瘦骨嶙峋仿佛随时会倒毙的流民的脸上此时也已经有了一丝红润之色,毕竟红薯粥小米粥咸鱼以及偶尔会分发下来的肉汤使得他们的身体状况大为改善,此时已经可以干一些体力活了。
于是,早在三月初的时候,这些人便在金吾圭罗天生等人的组织下,开始修建烟台要塞的城墙炮楼码头灯塔炮台等设施。这些设施去年上半年就已经开始在修建了,地基早就搞好。城墙也已经修了老高一截了,此时他们的工作就是继续下去。直至所有的这些设施全部完工为止。
冒着严寒修建城墙的工作自然是极为辛苦的,况且他们还相当缺少御寒衣物以及基本的劳动工具,不过这一切都不能成为理由。如今大明的局势已经进入了最关键的时刻,李自成再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将进入北京城,然后引发一系列的事件。山东离北京近在咫尺,这个时候还是赶紧蒙头将自己赖以生存的堡垒搞好了,然后再一边收拢流民,一边静观其变。
为了更有效地指挥这些流民们干活,莫茗特地在最初投靠过来的朝鲜人及明人中提拔了一些干部来管理这些新来的流民。这些干部数量约为五十余人,以朝鲜人金吾圭和明人罗天生为首,这两人都是东岸人提拔的科长,在本地人的眼中已经属于正儿八经的官了。由他们这些本时空土生土长的人来管理这些新近投来的移民,自然要比莫茗手下那帮来自意大利和波西米亚的大兵直接管理更有效了。就算真出了什么事,东岸人只需将他们丢出来当替罪羊便可,以保持自己超然的仲裁者地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