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诸天武道从武当开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食盒

    浑和尚神色恢复淡然,捡了根木条,在地上写道:“施主武道功参造化,大金刚神力也不过一普通武功,何必执着。”

    风隐眼底星光愈发璀璨,笑道:“和尚太过谦虚,莫非金刚一门留下的‘正眼法藏,横绝古今’是假的,欺骗后人的,若是这样,六代祖师岂不是都说了谎?”

    浑和尚神色一滞,一时间不知如何应答。

    风隐呼出一口气,这口气流,迎风便涨,呼啸转动,随即在两人身旁,围成了一个半径四五十米的圆,好似有着隔绝屏蔽的效果。

    浑和尚环视这一幕,眼神微凝,心知无法避免,暗暗戒备,再扭头看去,只见一个明晃晃的金人立在身前。

    “铛……铛……”

    风隐随意弹了弹手指,发出金铁之声,低头看了看一身金刚肤色,抬头笑道:“和尚,我也不欺你,这门武功叫做《金刚不坏神功》,不过被我改良了下,以《血神经》练血,虽然都没有达到顶级,但也足以领教一二你的大金刚神力了,小心了。”

    浑和尚只觉金光一闪,一只硕大的拳头,出现在面前。

    “呼……”强横的劲力带动气流卷动,好似狂风,直逼的让人口鼻窒息。

    浑和尚的大金刚神力虽没有达到空明圆觉之境,但以他百岁之龄,这些年来,也早已不拘于法相生力,相态尽被化去,仅存神意,心念一动,则大力自生。

    和尚也是一拳轰出。

    两只拳头,一只金黄,一只苍老。

    “铛……”

    一声巨响,气流四散,冲击的四周的隔绝气墙猛烈晃动。

    风隐动作不停,接连出拳,同时精神力早已遍布虚空,密切的观察着场下的每一瞬。




第四百六十四章 拈花一笑
    两人之间的战斗,毫无花哨,皆是拳拳到肉,以最野蛮的方式,进行着碰撞。

    “铛……”

    两道身影分开,风隐一身青衣,卓然而立,浑和尚灰色僧袍鼓荡不停,气血翻腾,半晌,才回复平静。

    风隐盯着他,并未动作,坐视其调息恢复。

    浑和尚平复气血后,望着面前的不过十七八岁的年轻人,惊骇其一身霸道功夫。

    风隐对这大金刚神力颇为感兴趣,只因在这比斗接触的过程中,他发现这和尚肉身并非有多么强横,也只是寻常武者那般罢了,再加上其年迈老弱,恐还稍有不及。

    说明这《大金刚神力》非是炼体的功夫,恐怕也是以神御力的法子。

    虽然这和尚动作间法相化去,但到底悟性天资所限,仍有痕迹,以风隐的眼光,自然瞧了个清楚,这和尚举手投足间,颇有佛家禅意,含世间人生百态,以禅功御使劲力,激发自身。

    他以《金刚不坏神功》对敌,动作间劲力外泄,狂猛无铸,气势逼人,这和尚却有了些返璞归真的味道,一身沛然大力,炼化于心,劲力收发自如。

    但这和尚到底修得是佛家武功,武学修炼已经登堂入室,佛法修禅却是差了点一丝,故而暮年也就止步于此了。

    至于《大金刚神力》的历代祖师,最后都能终达大成,练出本相,实乃佛法精修到了一定的境界。

    风隐想到这,眼神一变,原本幽深清寒的眸子,变得慈悲无限,身上的气质也陡然变得清净自然,让人看之,首先便会忽略其三千烦恼丝,而是好似面对一位高僧大德。

    他几世间,也曾精研佛法,更是化身八思巴,普渡西【】藏信众,被治下信徒奉为佛子,顶礼膜拜。

    浑和尚望着面前这人的变化,微微愣住,他曾经侍奉金刚一门两代祖师,冲大师和鱼和尚,对于这两位的气度,不可谓不熟,但眼前这人和那两位,虽气质不同,但某些方面更有过之。

    金刚一门的首创者九如,虽是佛门之人,却不尊佛祖,呵斥叫骂也是平常,纵横天下,睥睨众生,上决浮云,下坼地圮。

    而风隐(八师巴)和九如颇有相似之处,信奉的是佛家精义,而非大殿中的三尺泥胎。不然九如也不会留下“正眼法藏,横绝古今”这等极狂之语。

    要知道何谓“正眼法藏”?借用的乃是“正法眼藏”,佛家讲正法是指全体佛法,眼是指普照宇宙,藏是指包含万有。

    所以或者说的直白一点,风隐和九如这样的人,皆是以自己为佛,信的是自己,渡的是世人。

    风隐双手合十,对浑和尚微微一笑,精神力活泼已极。

    两人周遭的呼啸气墙,不知何时早已停下,山间清风流水,映着三祖寺的悠扬钟声,还有那隐隐传来的诵经声,刚刚还是争雄斗狠的修罗道场,此刻俨然变成了人间佛土。

    浑和尚望着微笑的俊朗青年,面色连连变化,最终归于平静。

    同时,双手合十,弯腰一礼。

    “阿弥陀佛”沉闷略显古怪的声音响起,来源处正是浑和尚的腹部。

    原来,风隐的这一番动作,虽是轻微,却大有深意。

    他化身八思巴时,除了曾经精研藏、传《佛【教外,对禅宗也一脉也极为精通,毕竟万法同源,一法通万法通。

    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一次世尊在灵鹫山上讲经时,大梵天王献上一朵美丽的金色婆罗花儿,世尊当时以手拈花,法相庄严,讲经声停下,世尊嘴角露出一抹笑意。

    众僧迷惑,整座佛山弟子一片默然,唯独摩柯迦叶破颜微笑。

    世尊见此情景,便对摩诃迦叶说道:“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意思便是佛法的精髓要义,不以文字而传,这也是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格言由来。

    这是为何?世尊认为禅在于见性,不被文字表象所迷惑。故传禅宗之法,最好的方式是“以心传心”,心一念悟,则一念成佛,心一念迷,则万古不悟。

    这便是“拈花一笑”的典故,摩柯迦叶也被成为禅宗“西天第一代祖师”。

    在《禅宗七祖谈禅》中有这样一首偈颂:“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若要纸上寻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可谓道出了佛陀“拈花一笑”的真谛。

    当然,这些传说是佛祖流传,风隐自然做不到,他能做到的也不过是以心印心,行禅宗之法罢了,即便是微末皮毛,却也足够了。

    就在刚刚双手合十,微笑的那么一瞬,风隐以禅宗心印之法,和浑和尚两人,心灵映照。

    在浑和尚的感知中,面前之人突然消失,自己也仿佛化为虚无,无数佛经典籍,精义智慧之言,充斥心田,但这些佛法要义缓缓流淌过心间的同时,有些如雪遇初阳,消失不见,还有些则如烙印般和自己以往的领悟融汇,往日里的一些不明之处,也仿佛水到渠成,豁然开朗。

    犹如一瞬,又好似宿世轮回,往日里至亲身死,举家遭灭的惨绝之像浮现,随后这些画面皆彻底消失不见,身上的负重枷锁,好似解脱。

    浑和尚再睁开双眼,整个人面容不变,但却更加淡然,好似清风,透着一股轻松自然,似是有荧荧毫光从内向外。

    风隐心头微微讶异,这和尚的进步有些超乎他的预料。

    和尚的腹语术是风隐心印之时告知,以他的武道修为,此刻虽初用,却也毫无滞涩。

    这和尚此刻心眼通透,双手合十又是一礼,丑陋的老脸浮现微笑,恐怖又温和,“法师,请随小僧来。”转身纵身疾驰而去。

    这里的法师和现代人认知中的法师不同,并非开坛**或者做法的法师,而是“以法为师,以法师人”之谓。

    风隐笑了笑,跟了上去,在身后看和尚的步法,发现更加圆融无碍,不着痕迹,甚至隐隐有神意自显的趋势。

    而神意自显的征兆,便预示着《大金刚神力》突破,修出禅法,开始进入本我之境,进而领悟本相,甚至达到金刚一门祖师的境界。

    思及到这,风隐微微摇头,露出可惜之色,这老和尚已百岁开外,老迈迟暮,肉身有枯竭衰败之相,便是神意汇聚,肉身也跟不上了,圆寂之前,最多也就半只脚踏入炼神境界。



第四百六十五章 无法无相
    风隐静静的看着面前的这面石壁,石壁上赫然便是金刚一门六代祖师的本相石刻。

    相对于陆渐的懵懂,无法领悟石刻蕴含的法理,风隐却是一看便明。

    严格来说,这些石刻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六祖的真实修为,但却可以管中窥豹。

    他眼中神光湛然,视线移动,落在第一幅石刻上,一个霸道的和尚,对,就是霸道,吞吐星汉的气势,睥睨一切的唯我独尊相,这是第一代九如和尚的本相。

    视线下移,出之如泉,不知其所来,收之如雨,不知其所止的极乐童子相。

    鲵桓之审为渊,止水之审为渊,流水之审为渊,渊有九名,太冲莫胜的九渊九审之相。

    珠辉玉润,衣带飘摇,犹如山间流风,洗尽万古长空,现出一轮朗月的明月流风之相。

    不震不正,死中觅活的万法空寂相。

    古拙沉雄,朴实无华的大愚大拙之相。

    就在风隐凝神细看的时候,千里之遥的南京城内,一间府院的房间内,戴道晋正闭目调息。

    脑海中,星光汇聚,逐渐形成了六个人影,点点星屑不时洒落,六道身影,灿然若神。

    就在前方不远处,戴道晋的灵魂光团,漂浮不动,“望”着这六道本相,精神力流动,神意存思,直探根本,强横的精神异力将面前的六道身影包裹。

    星云世界中,时间流逝无知无觉。

    “砰”六道星光汇聚的身影无声崩碎,漫天星光飞舞,散而不乱,不住的围绕着戴道晋的灵魂本源旋转,速度极快,好似一道光河。

    随后,星光长河的旋转速度逐渐变慢,分成了三十二份。

    这三十二份星团,滚动不休,逐渐化成特定的形状。

    其中一个星团渐渐稳定下来,头面平直而偏长,耳短,四肢长,这是一匹马的形状,马的动作奇特,身子斜向上,前腿一只踩踏,一只前踢,这是《大金刚神力》的三十二相之一的“马王相”。

    还有一只猴身,是“猴王相”,鱼身的“神鱼相”,还有各种猪形、人形的等等。

    戴道晋看了看这三十二相,心念一动,星光再次落下汇聚成人影,这人影被戴道晋以神御使,逐渐双手挥动,脚踏步法,开始练起这三十二相起来。

    人影修炼起来速度极快,每修炼一相,那一相的星团便炸开,星光汇聚自身,没过多久,这三十二相皆消失不见,只剩下了一个大了数倍的星形人影矗立不动。

    以戴道晋的武道储备,《大金刚神力》虽然玄奥,但对他来说,倒也不是什么晦涩难懂的东西,理解起来也就是心思转动间罢了。

    戴道晋虽修炼《大金刚神力》,却并没有幻化金刚一门的六代本相,也非是为了演化自己的本相,而是看上了其中蕴含的禅法。

    《大金刚神力》此刻对其再无秘密可言,激发劲力,化去法相,神力自生,掌控由心,随后开始随着修炼者的不同特质发生变化,就如六代祖师的不同本相。

    此法再往后修炼,就不再是简单的武学之法,反而追求其佛法参悟,反映自身武道,进入更高层次。

    而后变化分两种,一种是须弥禅法,一种是芥子禅法,金刚六代中,九如唯我独尊相和冲和尚的明月流风之相,走的便是须弥禅法,渊头陀的九渊九审之相走的便是芥子禅法的路子。

    但不管走的哪一路,其实最后都将要回归自我。

    这也就是佛家所说的,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谓之空明圆觉之境,六代中只有花生大士到了这个境界。

    戴道晋的灵魂趋于人形,面容隐约可见,此刻往日里的万千佛法缓缓流过,甚至包括其他的道家、儒家等流派的精要都化作数据洪流,冲击他的心神意念。

    在他的理解中,这六代的本相,或有差别,但无有高低之分,而回归自我,达到空明圆觉之境后,远没有停止,修出本相,就会执着于本相,所以理应化去本相,进至无法无相之境。

    而须弥禅法和芥子禅法,也终将殊途同归,芥子纳于须弥。

    何谓芥子须弥,一者极小一者极大,将极大者藏于极小者,乃佛家之言,寓意佛法精妙,无处不在,又暗喻佛法无边,神通广大。

    戴道晋想到这,心有所悟,他以神御使的星光人影,也不住抖动,陡然间猛然变大,无休无止,站立在星云世界中,那悬浮的巨大星辰好似尘埃,从他发丝间穿过。

    随后,人影又急剧变小,及近于无,隐匿于虚空。

    就这样,循环往复。

    戴道晋的灵魂光团,愈发明亮,随后归于平静,那星光人影,也恢复正常大小,但原本模糊一团的人影,此刻五官皆变得清清楚楚,却是戴道晋的模样。

    这星光戴道晋微微一笑,随后散开,化为星光消失在星云世界中。

    至此,《大金刚神力》被戴道晋以往日里所精研的佛法为基,武道资粮为辅,再度拔高,真真做到了修炼至最高境界,可以不拘于世间一切法则,能大能小,可有可无,以无相为有相,以有相入诸相,藏天地于芥子,化微尘为宇宙。

    以无观有,万物皆有,以无观我,本无一物。

    当然,这些只是他的推演,世界的限制存在,在这个世界上,他自然还做不到如此仙佛手段,将须弥山纳于芥子中。

    戴道晋睁开双眼,奇光迸射,坐在床上右手大袖一挥,拂向四五米远处的圆桌。

    好似被一种无形的能量笼罩,想要将这圆桌和旁边的圆凳,拉扯进一个神秘空间,但却又被抗拒,不得而入,两种力量驱使下,圆桌和凳子陡然无声崩碎,化为粉屑。

    戴道晋眼神怔怔的望着那堆粉尘,不住地体悟着刚才的那种感觉。

    若是以往,凭借着他的修为,将这圆桌和凳子碾成齑粉,也非难事。但他知道,刚刚他并未动用真气,乃是以神驱动,想到便做了,而他的动作似乎是圆桌崩碎的一个引子,却非最直接造成这番状况的力量。

    想了一会儿,他低头望了望自己的右手,大拇指和其他四指摩挲了几下,嘴角露出笑意,暗道有意思。

    五台山,站在石壁前的风隐,好似回过神来。

    他站在石壁前,也随手挥向旁边的浑和尚,右手张开,将其笼罩。
1...186187188189190...24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