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生活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未知
 水平和阶段 道德行为的理由 前常规道德
 阶段1:愉快…痛苦定向
 阶段2:代价…收益定向;互惠性…投之以桃,报之以李避免痛苦或避免被抓住
 取得奖赏 常规道德
 阶段3:好孩子定向
 阶段4:法律和规则定向获取赞同,避免遭反对
 服从规则,避免责难 有原则的道德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
 阶段6:道德原则定向
 阶段7:普遍道德定向推进社会的福利
 达到公正、避免自责
 坚持普遍性原则,感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员,超越社会规范的指导 有4个原则制约着柯尔伯格的阶段模型:(1)个体在某个时间只能处于某一阶段;(2)每个人都以相同的顺序经历每个阶段;(3)每个阶段都比前一个阶段要更为全面,更为复杂;(4)每个文化中都有同样的阶段。
 2、道德推理的性别和文化观点
 卡罗尔?吉丽根(carol gilligan):柯尔伯格忽略了男性和女性在习惯性道德判断上可能存在的差异。女性的道德判断是以“爱护他人”为基础,逐渐过渡到自我实现阶段,而男性的判断则是以“公正”为基础。
 虽然男人和女人在达到成人道德发展水平时所经历的过程有所不同,但他们作为成人做出的道德判断却非常相似。
 承认关于道德两难问题的推理一方面是考虑公正性,一方面考虑人道主义。
 道德判断受到成人认识一般性变化的影响。成年后期的一个有关变化就是个体在做判断时,把他们判断的基础从特定情境的细节转换到一般原则的应用上。这样,道德判断越来越以一般性社会利害关系为基础,而不是特定的两难问题。
 第十二章 动机
 一、 理解动机
 动机(motivation):对所有引起、支配和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过程的概括。
 1、 动机概念的作用
 把生物学和行为联系起来。体内复杂的内部机制来调节身体的机能从而帮助自己生存。
 解释行为多样性。当情景恒定(如相同的能力、技能、经验和机会)心理学家就会用动机这一概念来解释人们c作的差异。
 从公开的行动来推断内心的状态。用可能发生的原因来解释某种行为。
 将责任感赋予行动。个人责任假定内心的动机和能力控制人的行为。
 解释逆境中的意志。
 2、 动机的来源
 (1) 驱力与诱因
 赫尔(clark hull) :最重要的行为是由内驱力而激发的。
 驱力(drive):一种内部的状态,它是对动物的生理需要做出的反应。
 生物体就其本身条件来说如体温和能量供应等会寻求维持一种平衡状态,称为动态平衡(homeostasis)。
 当某种需要破坏了平衡或产生了某种心理上的紧张驱力就会被唤醒。这些驱力反过来促使生物体采取消除紧张的行为;当这些驱力得到满足或消除时——动态平衡又得到了恢复,生物体就会停止这种行为。
 诱因(incentive):外部的刺激和奖赏,它们和生理上的需要并无直接联系。
 行为是有内部和外部动机同时作用的结果。
 (2)阿普特尔(michael apter)逆转理论
 假定有四对元动机状态:不同状态派生不同的动机模式。每对动机都是按相反方向对应排列的。
 之所以叫逆转理论(reversal theory)是因为它试图解释人类是如何从对立的一端转向另一端的。
 四对元动机:
 有目的的——超越目的的
 顺从的——逆反的
 控制的——同情的
 自我中心的——他人取向的
 (3) 本能行为与学习
 本能(instinct):由基因遗传决定的生物体自身的行为方式,对物种的生存至关重要。
 威廉。詹姆斯:人类比动物更多地依赖于本能行为。人类除了具有和动物一样的生物本能外,还具有如同清、谦虚、社交和爱等社会能也同样在起作用。人类和动物的本能都是有目的的,即都是为了适应环境。
 弗洛伊德:人类体验到的驱力来源于生的本能(包括性欲)和死的本能(包括敌对行为)。本能的冲动指引心理能量去满足身体的需要。如果这种能量没有得到释放的话就会产生紧张,这种紧张趋势人们朝向减少和消除紧张的活动或事物。
 (4) 动机的期望与认知取向
 重要的人类动机不是来自于外部世界的客观实体,而是来自于对这些实体的主观解释。如果一个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动会获得奖赏,那这种奖赏的强化作用就不存在了。
 认知取向解释了人类为什么会被对未来事件的期待所驱动这个问题。
 罗特(julian rotter)社会学习理论(social…learning theory):个体从事某一特定行为的可能性是由他达到目标的期望以及该目标的个人价值所决定的。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能够驱使人去做出正确的行为。
 海德(fritz heider):行为的结果可归因于内在特质或情境因素。
 把动机来源看作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在一定程度依赖于对客观实体的主观认识。
 动机的来源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类因素。驱力、本能和学习历史都是在合适的外部激励条件下影响行为的动机的内部来源。
 二、 饮食
 1、 饮食的生理学
 (1)外周反应
 坎农(walter cannon)和其学生沃什伯恩(washburn):胃部痉挛收缩是饥饿产生的原因。
 研究表明胃部扩张将使人停止进食,口腔的感觉也是一种能提供过饱信号的外周来源。
 特定感觉厌食症现象:吃饱的时候,即使最喜爱的食物也会觉得没有胃口。
 食物味道的变化会抵消身体里其他指示已经吃饱的信号。
 (2)中枢反应
 早期的脑部对进食的控制理论在于外侧下丘脑(lateral hypothalamus ;lh,饥饿中枢)和腹内侧下丘脑(ventromedial hypothalamus ;vmh,饱食中枢)。
 vmh不仅仅是一个发s多吃或少吃信号的简单中心,这个信号依赖于食物类型,可口的食物。vmh的损毁会部分夸大动物对食物反s型的反应。
 vmh和lh用来调节进食的一些重要信息来自血y。启动进食的两种基本信号来自于血y里调节糖和脂肪浓度的感受器。
 2、 饮食心理学
 (1) 肥胖与节食
 肥胖一部分原因在遗传,一部分原因在营养;另外还取决于人们对食物及饮食行为的思维方式。
 波利维(ja polivy)和赫尔曼(peter harman)把饮食行为分为限制性饮食何不限制性饮食。
 当限制饮食者解除限制时他们就会放纵自己,暴饮暴食高热量的食品。总体上看,只有威胁到限制饮食者的心理健康时,他们才会吃得过多,只威胁到身体安全时并不会导致过度饮食。
 (2) 饮食障碍与体形
 当一个人的体重低于他期望体重的85%但仍然非常担心变胖时,就会被诊断为厌食症进食障碍(anorexia nervosa)
 暴食性进食障碍(bulimia nervosa)的病人表现为毫无节制地狂吃,接着用自己引起的呕吐、滥用泻药、绝食等方式来消除体内过多热量。
 饮食障碍的原因:
 基因遗传
 对社会和媒体认可的理想体重的期待
 来自文化压力
 三、 性行为
 1、 动物的性行为
 对许多物种来说交配对象展现出的视觉、气味和声音方面的固定形式食性欲唤起的一个必要条件。
 2、 人类性行为的唤起与反应
 人类性行为的反应同样是由进化和环境因素所塑造的。
 性唤起(sexual arousal):生理和认知反应引起的性欲刺激产生的一种激动而紧张的动机状态。
 马斯特(william masters)和约翰逊(virginia johnson)性行为的实验室研究:
 男性和女性有相似的性反应形式
 尽管性反应周期的时相在两性中是类似的,但女性变化更多,而且往往反应更慢,但保持的性唤醒时间更长。
 许多女性能有多次的性高c,而男性在相同的时间里却很少如此。
 yj的大小一般与性能力无关。
 人类性反应周期的四个阶段:兴奋期、高原期、高c期和消退期。
 引起性反应的根本原因是心理上的而不是生理上的,并且可以通过治疗改正或克服。
 3、 性行为的进化
 父母投入(parental investment)是父亲和母亲必须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养育孩子。
 巴斯(did buss)和施密特(d。e。schmitt)认为:男人和女人对短期和长期婚姻具有不同的策略、情感和动机。男性的是一种短期策略,女性的是长期策略。
 长期婚姻关系考虑女性愿意选择那些看起来比较女性化的男人面孔,对短期关系的选择依赖于女人的月经周期阶段。那些处于排卵期及怀孕风险很高的女性会选择看起来比较有男子气的面孔。怀孕的可能性巴女人的喜好从看起来是很好的养家糊口的面孔转向了有很好的遗传基因的面孔。
 人类生活的各方面可能被我们的进化历史所支配。
 4、 性规范
 性规范(sexual scripts):时从社会中学习得到的性反应的内容包括这样一些规定即该做什么;做的时间、地点、方式;和谁做;用什么来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
 规范是由社会准则、个人期望以及以往一系列经验产生的一些规定的集合。
 约会强暴(date rape)是指个体被熟人强迫进行性行为的情况。
 约会强暴研究表明就象征性抵抗而言男性和女性存在很大不同,女人的意图一般是最后允许,男性相信象征性抵抗是性游戏的一部分。
 5、 同性恋
 (1) 同性恋的本能和环境因素
 性偏好是有遗传成分的。
 贝姆(daryl bem):生物特征并不直接影响性偏好,而是通过影响小孩子的性情和活动来对性偏好产生间接影响。同性恋和异性恋都源自相同的随机因素:孩子认为的性别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了性欲。
 许多男女同性恋者都经历了被称为内在的同性恋憎恶和内在的同性恋排斥的阶段。男女同性恋者会产生心理上的忧虑,因为他们已经把社会的否定态度埋藏在了心里。
 四、 个人成就动机
 1、 成就的需要
 戴维。麦克莱兰(did mcclelland)主题统觉测验(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 tat)
 要求参加试验者就一系列模棱两可的画面编构故事。
 成就需要(need for achievement):反映了在实现个人目标的计划和工作重要性方面的个体差异。
 当面临一个让高成就需要的人感到非常困难的任务时,他们就会很快放弃。——代表高成就需要的似乎是效率的需要,一种用较少的努力得到相同结果的需要。
 早期的父母成就压力与孩子长大后的成就需要之间有一种正相关。
 2、 成功与失败的归因
 控制源倾向是一种信念,这种信念就是关于你的行动结果是取决于你所做的(内部控制倾向)还是取决于环境因素(外部控制倾向)。
 归因(attribution):关于结果产生的原因的评价。
 控制源不是唯一使归因发生变化的维度,稳定度与不稳定度也是衡量尺度。还有整体与特定的尺度。
 人们解释他们生活中的事件的方式会变成他终身的习惯化的归因方式。
 塞利格曼(seligman):解释成功和失败的方式能影响你的动机、心情甚至是你完成任务的能力。
 悲观的归因方式的焦点是认为失败的原因是内部产生的,认为造成这种失败的不良环境和个人因素是稳定和整体性的。乐观的归因方式把失败看作是外部因素的结果,以及是不稳定的或可变化的和特定的事件的结果。当触及成功的问题时,这些解释就会反过来。
 3、 工作和组织心理学
 组织心理学家(anizational psychologists):研究人类关系的不同方面,如雇员之间的沟通,工人的社会化和对环境的适应,领导关系,对工作和/或组织的态度和责任,工作满意程度,压力与疲劳,工作时的总体生活质量。
 公平理论(equity theory):工人被激励去维持与其他相关人员之间的公平或公正的关系。工人关注他们的投入及其产出,然后与其他工人的投入与产出进行比较。
 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工人期待他们工作上的努力和成绩会产生理想的结果时,他们就会受到激励。
 期望理论强调三种成分:期望、有效性和效价。
 期望指一种感觉上的可能性,即工人的努力会产生一定水平的好业绩。
 有效性指这样一种感觉及好业绩会导致某些好结果如回报。
 效价指对特定结果在感觉上的吸引力。
 五、 需要层次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hierarchyneeds):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超越需要
 在到达下一等级之前每一等级的需要都必须满足——这些需要按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排列。低层次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就支配着人们的动机;只有当它得到适当满足,高层次的需要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测量职业兴趣广泛使用的测验是斯特朗(edward strong)兴趣调查量表。
 第十三章 情绪、压力和健康
 一、情绪
 情绪(emotion)界定为一种躯体和精神上的复杂的变化模式,包括生理唤醒、感觉、认知过程以及行为反应。
 1、基本情绪与文化
 silvan tomkins是第一位强调这种即刻的、非习得性的情感(情绪)反应的重要角色的心理学家。
 婴儿看上去还具有与生俱来的解释他人面部表情的能力。
 paul ekman是一位研究表情属性的顶尖学者。所有的人们都在分享着一个重叠的“表情语言”。
 这七种表情是可以在全世界被识别并做出来的,用以表达高兴、惊奇、生气、厌恶、害怕、悲伤和轻蔑的情绪。全世界的人们,不管文化差异、种族、性别或教育,都会以相同的方式表达基本情绪。同时,可以根据他人的面部表情来推断他们正在体验的情绪。这种普遍性的主张是针对七种基本情绪的。
 中性文化理论,反映了脑(进化产物)和文化在情绪表达中的结合。大脑控制哪块面部肌r运动,当一种特定情绪被唤起时,做出特定情绪。然而,不同的文化把它们文化的局限强加在普遍的生物学之上。
 一些形式的情绪反应,特别是表情,对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的。文化建立起社会规范,规定人们应该有哪些特定的情绪反应,以及特定人群成员的哪些情绪表达是具有社会适应性的。
 2、情绪理论
 (1)情绪生理学
 对于轻微的、不愉快刺激,交感系统更加活跃;而对于轻微的、愉快的刺激,副交感系统则更加活跃。
 特定的情绪会引发不同的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模式。
 当你愤怒时,你会大喊大叫还是默默承受,内在的躯体体验是一样的。
 杏仁核:起着情绪的通路和记忆的过滤器的作用。主要作用是给接受到的来自感觉的信息赋予意义
 皮层提供联系、记忆和意义,将心理体验和生理反应整合过来。
 快乐和悲伤不仅仅是同一皮层位置的两种相反的反应。相反,这两种相反情绪会在大脑截然不同的位置造成最大激活。
 (2)躯体反应的詹姆斯…兰格理论
 威廉?詹姆斯:感觉晚于你的躯体反应。
 情绪来源于躯体反馈的观点被称为情绪的詹姆斯—兰格理论,体验到一个刺激引起的自动唤起和其他躯体行动后,才会产生特定的情绪。是一种外周主义的理论,因为它将情绪链中最重要的角色赋给了内脏反应。
 (3)坎农…巴德的中枢神经过程理论
 沃特?坎农,中枢主义,将行动集中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来自丘脑的信号到达皮层某一位置,产生情绪感觉,到达另一位置而引起情感的表达。
 菲利普?巴德,一个情绪唤醒的刺激同时产生两种效应通过交感神经系统导致躯体上的唤起,并通过上层得到情绪的主观感受。
 (4)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
 坦利?沙赫特
 情绪的体验是一种生理唤醒和认知评价(cognitive appraisal)相结合的状态,两者对于情绪的发生同等重要。
 你对你的生理唤醒进行评价,来努力决定你的感觉是什么,哪个情绪标签最为合适,以及你的反应意味着哪些特定的体验。理查德?拉萨如“情绪体验不能被简单理解为在个人或大脑中发生了什么,而要考试和评估环境的交互作用。”还强调了评价通常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发生的。
 认知评价理论的一些具体方面受到了挑战:较早的唤醒状态——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可以伴随不同的不确定情绪,对于某些情绪体验的解释是不需要评价的。体验到强烈的、没有明显原因的唤醒不会带来中性的、没有差异的状态。
 robert zajonc,他证明了在何种条件下人们会毫无理由地偏好或产生不知原因的感觉。轻微曝光效应的研究:被呈现次数最多的图片,受喜欢的程度越强,然而这些增加的喜欢程度同意识毫不相关。
 3、情绪的功能
 (1)动机和唤醒
 情绪通过唤醒你对于正在经历或想像中事件的行动来完成它的动机功能。
 唤醒水平和绩效间存在着倒u型曲线的关系,太低或太高的唤醒水平都会损害绩效,你接受的生理刺激过少,你可能无法有效组织你的行为。如果你受的刺激太多,情绪也会压倒认知。
 耶克斯—道德逊定律(yerkes…dodson law):随着唤醒水平的提高,复杂工作的绩效降低,而简单工作的绩效随着唤醒的提高而提高。
 绩效随唤醒水平和任务难度变化。对于容易或简单的任务,较高的唤醒水平会增加绩效。然而,对于困难或复杂的工作,较低的唤醒水平是最优的。中度的唤醒水平通常对于中等难度的任务最好。
 (2)情绪的社会功能
 使你远离他人,拥有完整的社会能力。
 你所体验到的情绪对于你在社会中的行为有着重大影响。
 悲伤情绪中的人们格外谨慎,不向他人提出直接或潜在的不礼貌的要求。
 (3)情绪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表现在你的注意力、你对自我和他人的感觉以及你解释和记忆各种生活情境的特征上。研究已经证明情绪状态可以影响学习、记忆、社会判断和创造力。
 gordon bower(1981,1991)和他的学生开创了对情绪信息加工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bower的模型假设是,当一个人在特定的情境下t验到给定的情绪时,那种情绪就会同一事件一起储存在他的记忆中,就像背景一样。这种记忆表征模式包括情绪一致性处理和情绪依赖性记忆。当人们在处理和提取信息时,对于那些和当前情绪一致的内容会表现出选择性的敏感化。这时,情绪一致性处理就发生了。那些与一个人目前的情绪相一致的材料更容易被发现、注意和深入加工,联系也更为细致。情绪依赖性记忆是指在一定情境中,人们发现,如果他们当时的情绪和事件存入记忆时的情绪相同,他们更容易提取信息。
 二、生活压力
 应激(stress)是一种反应模式,刺激事件包括来自外界或内部。
 应激源(stressor)都是一个刺激事件,要求有机体做出适应性的反应;
 1、生理应激反应
 这些短暂的唤醒状态,伴随着典型的进攻或撤退模式,成为急性应激(acute stress)。
 慢性应激(chronie stress),它是一种长期的唤醒状态,会持续很长时间,使人感到即便内在资源和外在资源加在一起,也不再能满足压力事件的要求。
 (1)对于强烈威胁的紧急反应
 坎农第一次科学地描述了动物和人类对于危险的反应。他发现一系列的神经和腺体反应将被引发,使躯体做好防御和挣扎或者逃跑的准备,将这种双重的应激反应称为战斗或逃跑(fight…or…flight)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