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三国之龙图天下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拾一

    三乃是袁氏为首的世家门阀之流,司空袁逢,太尉袁隗,兄弟二人,权力遮天,卫尉杨彪,弘农杨氏的家主,雒阳司马防,河内司马家的家主,左将军皇甫嵩……皆为门阀栋梁,影响力之大,覆盖天下!”

    他顿了顿之后,继续说道:“其实此三方已经泾渭分明,争取和不争取,已经是不重要了!”

    “势力四分,你说的三方,还有第四方势力呢”牧景问道。

    “他们也是士族!”

    蒋路的眸光之中浮现一抹敬意,道:“那就是士林之中的清流,本是士族之力,却与世家豪门背道相驰,乃是朝廷之中的中立派,他们的意见更多的是倾向陛下,可有他们皆然看不起宦官,认为朝廷至此,乃是宦官为恶,与宦官之间水火不容,在整个朝堂,有些格格不入,可影响力很大!”

    “都有哪一些人”牧景再问。

    “最为代表的,莫过于尚书令卢植,河南尹王允,太学祭酒蔡邕!”

    “卢植,王允,蔡邕!”牧景苦笑:“他们的官不高,可是任何一个都是士林上的巨头,读




第一百四十六章 太学
    这一日,牧景收拾的很整齐,一袭素白色的儒袍,腰上佩玉,长剑系上,头发整整齐齐的盘髻起来了,以发髻横过而髻起来,虽然因为年幼,面容看起来有些幼稚之气,可那他身上那一股见过沙场铁血,又带着书卷子的气质很是出众。

    在他身边跟着长随亲信霍余,武功高强的护卫张火,还有一个就是好如同他一样读书人的打扮蒋路。

    四人驾驭马车,行开阳门而出。

    “这就是太学”

    牧景走下马车,看着这庞大的建筑,却有些荒凉的气氛:“怎么看起来并不是很热闹!”

    谋定而后动的他,是对太学有了一定的了解才来的。

    太学,这个词语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

    但是建立学府,乃是汉武帝元朔五年的事情。

    这是汉朝建立的唯一一座官立学府,在大学历史上,它算是鼻祖,被誉为第一座官立大学。

    西汉时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学,太学就成为了儒学圣地,规模庞大,足以振奋天下世子,人人已进入太学为荣。

    就连昔日汉光武帝刘秀也曾经是一名太学生。

    东汉建立之后,光武帝在开阳城门外,开始修建了东汉的太学,汉明帝刘庄还在太学行礼讲经,汉顺帝年间开始对太学进行重修,召集工徒一万一千有余,耗时一年,才修建了如今眼看所看到的太学。

    太学之中,占地广阔,建成两百四十余房,一千八百多室,可容纳数万人就学,传言太学最鼎盛的时候,太学生足足有三万多人。

    在这个落后的时代,天下识字的比例低到不可思议的地步,三万读书人,那可是一个惊骇的数字。

    同时也说明的太学的鼎盛。

    可惜,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鼎盛的太学,终究是会落幕的。

    如今太学,太学生不过数百人而已,早已经是一个荒废的儒家圣地。

    “昔日太学,乃是儒门圣地,自然热闹,天下多少学子以进入太学为目标,多少学子又千辛万苦的赶赴京城就是为了敬仰一下太学的风采,可惜如今”

    蒋路的目光同样看着这一座太学府,这上面的建筑很雄伟,连绵一片,起起伏伏,壮观秀丽,可是能看到进进出出的太学生,却寥寥无几,他的心中却有些悲凉起来了。

    太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坠落的,蒋路心中很清楚,毕竟他昔日也能以进入太学为目标,对太学很是关注。

    这段历史应该是从太学生参政开始。

    读书人多了,青梅煮酒,谈天论地之中,难免就会牵涉朝政。

    昔年陈蕃、李膺等士林大儒,反对宦官的黑暗统治,太学生纷纷的响应,因此太学成了宦官的目标,昔日宦官势大,以太学底蕴,自然而然就遭到了宦官狙击。

    两次的党锢之禁之中,多少太学生受到牵连,让太学的生声势一落万丈。

    熹平元年,太学生更是被宦官逮捕和囚禁的达一千余人,彻底的被打沉了脊梁骨,太学这一面招牌,再也树立不起来了。

    太学落幕,学子流逝,近乎已经要被太常官署放弃了,准备把这些建筑房舍另作他用。

    这时候蔡邕回来了。

    蔡邕以一人之力,号召士林,征召各方士子,扭转的太学无生的局面,尚有王允卢植马日樿等人支持,总算驳回了天子的想法,让太学重见天子。

    这两年,蔡邕把所有的心血投入太学之中,才算是恢复了太学一点点生气。

    不过如今的太学,与昔日的太学相差十万八千里,无法相提并论。

    “我们进去吧!”

    牧景可没有太多的感怀之间,他今日来的目的很明确,要见太学祭酒蔡邕。

    “嗯!”

    蒋路收拾了一下情绪,步入的太学的大门之中。

    门口之处,沿着墙角,一共树立起来四十六块石碑,每一块石碑之上都有密密麻麻的字体,看起来很是壮观。

    “这是熹平石经!”蒋路看着这一块石碑,双眸湛然明亮起来,神色灼灼发热,一脸的敬畏。

    &nb



第一百四十七章 儒学论政 上
    太学的建筑以纵横之道而修建,三纵三横,中间交汇之地,为太学正院。

    大院之中。

    上有一座开阔之台,周围石阶道道,左右拱护,从大门进来,放眼看过去,这里不仅仅宽敞而明亮,而且显得大气而雅致,足以可容纳万人齐聚一堂。

    牧景和蒋路并肩进入大院,此时此刻大院之中,已经聚集了四五千读书人之多,身影叠叠,人头涌涌,三三两两互相行礼,互相客气,场景颇为热闹之气。

    “如此之盛景,读书人之幸也,天下难得!”

    蒋路看到这一幕,心情很激动,作为一个正经八百的读书人,他从其量是一个还没有走出荆州的土鳖,虽荆州也是学术浓厚的地方,但是却没有数千读书人齐聚一堂论政的如此壮观。

    天下也唯有京城之中,太学之上,才会有如此一幕出现。

    “其实也就是和我们的大学差不多吗!”

    牧景的目光左右审视了一番,看着一个个读书人脸上那股激动,热情,甚至有些煌煌不安的紧张,心中多少有些不明白,喃喃自语:“咱大学的开学典礼可比这个要热闹的多了!”

    两者之间的意义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在这个时代,交通不便,读书人少之可怜,能齐聚这么多读书人的场景,根本是看不到了。

    “我昨日听闻,太学早已经不复当年光境,如今看来,还是我太肤浅了,如今太学,即使繁华不如当年,可是学识之论,并不在当年之下!”

    蒋路说道。

    “兄台,你这就有所不知了!”左边一个青年,穿着蓝色长袍,风度翩翩,他有些自来熟,侃侃而谈:“要是往月的儒学论政,能有千人参与,已是盛况,太学,终究不复当年之盛!”

    “那今日为何如此多士子参与”牧景询问。

    “今日可不同!”

    蓝袍青年说道:“听说颍川书院的学子要与太学生之间论政,自从太学没落之后,天下私学频起,无一不想取代太学在儒门之中的地位,颍川书院更是其中佼佼者,今日一论,必然是龙争虎斗之况,京城内之中的读书人岂会错过,自然纷纷而来!”

    “原来如此!”蒋路双眸划过一抹璀璨的光芒:“能见证如此之论,今日不枉此行也!”

    儒学论政,这是一个儒门的盛会,一般是同窗而论,如今能见证两个书院学子同时论学,更是一个难的的盛况,难怪这么多读书人激昂无比,即使蒋路此时此刻也颇为激动起来了。

    “颍川书院”

    牧景眸光也闪亮起来了,那可是一个在三国历史上比任何书院都要出彩的一个人才摇篮之地。

    “在下卢恒,字伯玉,来自琢郡,还没有请教二位兄台的姓名!”

    蓝袍青年主动拱手行礼,结识二人。

    “零陵蒋路,蒋昊明!”

    蒋路率先回礼,微笑的道:“伯玉兄有礼了!”

    牧景有样学样,双手横叠而拱起,微微的鞠身,回礼报上来历姓名:“南阳牧景,字龙图,伯玉兄有礼了!”

    “原来二位是荆州而来!”

    卢恒闻言,微笑一笑,道:“荆州之地,地杰人灵,多出英豪之辈,想来二位亦然是才学不浅!”

    “我们不过只是乡野匹夫,尚未出学,正在游学天下,增见学识,以便日后出仕途,进入京城之后,就来见识一下太学盛景,恰恰好遇上如此盛景,难得之极也!”

    蒋路说的很谦虚:“伯玉兄自幽州而来,想必也是游学而至!”

    “正是如此,我虽行冠礼三载,奈何仕途艰难,若无过人学识,无显赫名声,难以为之,闭门苦读,终不如游学天下!”卢恒说道。

    要说起和读书人交谈,牧景这个出身商道,一身铜臭味道的翩翩少年郎始终不如蒋路这个正经八百的读书人,两人很快就交谈起来了,颇为融洽。

    “铛铛铛!!!!”

    这时候,一个悬挂在台上的铜钟被敲响的三响,示意着这一次的儒学论政即将开始。

    高台之上,正前方是一排案桌,有三个竹蒲垫下,上面已经摆着酒水,水果,还有一些小吃,而左右两列,座位数个,只是案桌之上,空荡荡的。

    三个大儒从内堂而出,他们的身上皆然穿着一身素色儒袍,头戴品冠,仪表堂堂,气势不凡,迈步而上,直接入座前排的三个座位之上,跪坐下来。

    “吾等拜见蔡祭酒!”

    一众读书人开始纷纷行礼,大多膜拜的都是居中蔡邕,也许蔡邕在朝堂之上官位不足,当时掌太学的他,在士林之间的声望更高。

    “他就是蔡邕!”

    牧景眸光定格在居坐在中间的大儒蔡邕眸光微微闪烁。

    这是他今日要攻克的一个目标。

    “吾等拜见水境先生!”

    这时候也不少读书人开始也对着蔡邕左边的一尊年轻大儒行礼。

    “他是何人”牧景也随着众人一起而行礼,但是对于此人他的心中有些疑惑起来。

    水镜先生

    好像东汉年间就一个水镜先生吧。

    “他是水镜先生司马微!”

    蒋路闻言,低声的回答:“他应该是颍川书院的博士,名誉荆州豫州的大儒,不可不敬也!”

    祭酒之下,就是博士。

    博士就是后世的老师。

    颍川书院的博士,也就是代表颍川书院而来的大儒,司马微,当今天下也算是名扬天下的一个大儒,号水镜先生。

    “果然是他!”牧景皱眉。

    司马微不是建立鹿门山书院的那一个吗

    怎么就代表颍川书院呢

    其实他不知道的是,司马微本身扬名在颍川陈留之地的大儒,只是后来才行至荆州,建立鹿门山的读书系统,教育出了天下闻名的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

    “吾等拜见尚书大人!”

    一些人更是对这蔡邕右边,那个高大威武,与儒学气质格格不入的老者行礼。

    &nb



第一百四十八章 儒学论政 中
    “儒家仁政,仲道兄所言颇为有些偏执!”

    白袍清秀,步伐轻盈,闲庭信步之中,青年走上台去,拱手行礼:“颍川戏隆,戏志才,今日亦然想要来与诸位学子辩一辩,这黄巾之乱,民也,贼也!”

    此人正是之前在河岸边相遇的戏隆,戏隆风采孑然,言辞锋利:“天下皆知,昔日黄巾,乱天下八州,兵锋百万,席卷天下千万民,民乱则贼,人性却本善,贼心可灭,人心可教,杀之而后快,何来大汉之万民!”

    “他就是颍川戏志才!”

    “传闻颍川书院之中的寒门骁楚,昔日家境贫寒,为了拜师学医,在书院之前跪膝三日,风雨不变,终感动颍川诸位博士,拜入颍川书院,三年光景,言可辩书院博士,文可斗书院骄子,智慧通达,素有神智之名!”

    有人指指点点,把戏隆的来历说的一清二楚。

    “志才兄言辞锋利!”蒋路感叹的说道。

    “有缘千里来相会!”

    牧景眸光闪闪,嘴角微微扬起一抹算计的弧度,如此大才,不提前下手,他都有些对不起自己了。

    即使今日来到太学,见到了无数三国时代的大才,可是戏志才终究是他心中最想要的,国宝级人才。

    “某司马防却不认志才兄的谬论,反而认为仲道兄言之有理!”太学弟子这边,又一个少年士子走出来,意气飞扬,声音洪亮:“黄巾之乱,乱在贼心,我儒学仁义,当为天下万民,万民福祉高于一切,而不为**而妇人之心,贼乱当以兵戈而平之,杀一可儆百,灭道而平天下!”

    “又是一个太学骄子!”

    “我知道他,他是河内司马家的长子,司马朗,今岁才年仅十八,已经是名誉京师,少年才华!”

    “这太学即使光景不如昔年,底蕴却不可撼动!”

    “看来这颍川书院要败了!”

    周围一众读书人纷纷议论起来了,对于台上的几个士子更是投去了敬仰的眼神,在这些读书人扬中,他们的一个个的都是读书人的明星。
1...6061626364...100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