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蓬州还魂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岸易通易岸

    这时才发现,在石脑大坝后勤保障指挥中心的南丘村好几个老乡,包括他的女儿友钟在内,趁着下班时间都来看望半拉眼和文明。并且带来了很多好吃的和一些毛巾脸盆之类的生活用品。




第一百三十一章 煎熬
    冀医生十分关心地询问了文明在新州眼科医院的检查情况,老朱和山小他们都一一做了详细的回答。

    当得知文明眼睛没有大碍,只拿了一些消炎药之后,冀医生就开始安排给文明输液消炎的事宜。

    因为文明经过一个来回路途的颠簸,他受伤处的肿胀程度要比半拉眼更严重。冀医生不敢耽误时间,很快下了药,安排护士及时输液。

    “冀医生,为什么不给半拉眼做手术呢?”小喜从新州医院回来之后,看到半拉眼仍然处在昏迷之中,还在打着吊瓶输液,就急切地上前询问冀医生。

    “现在这两个人谁也不能做手术,恐怕要待几天才行。”冀医生漫不经心地回答。

    “待几天不会影响做手术吧?是不是会耽误治疗?”山小也关心地接连问了两个问道。

    “这样的病号,必须等肿胀消下去了才能做。”没等冀医生回答,朱书堂抢先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不愿意让山小和小喜多问话,他怕冀医生不高兴,影响给病号治病。

    老朱因为上次赵大友和自己的女儿友钟住院,知道这样的事情该怎么办。

    “山小和小喜你们去看看马大兴是不是在门外正喂牲口,告诉他先别急着回去,等吃了饭再走。”老朱怕他们在多说话碍事儿,就随便找了一个理由把他们俩支出去了。

    剩下几个乡亲还在病房里待着,他们有的静静地站在一边,有的在一起嘀咕着什么。老朱想撵他们出去,让半拉眼和文明静一静,又怕说话不妥当伤害了他们,心里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他支走山小和小喜之后,一只琢磨着怎么也让这些乡亲们早点回去,天气冷倒不说,关键是他们在这里除了食品被褥之外,也帮不上别的什么忙。

    他担心的是,今天晚上这里要住五六个人,怎么个住法。大冬天的,病房里只有一个烧煤泥的就地蹲火炉。社员们把他们的被褥拿来了,他们又该怎么睡觉呢。

    于是,经过他琢磨之后,觉得人多在这里也没用,他做出了一个新的决定,对大家说:“乡亲们,你们谁想回家看看去,我打算今天让马大兴的马车回去送人,马车空着也是空着,多拉几个人应该没问题。”

    因为是指挥部上班的第一天,有人来的时候太仓促,需要回家拿些落下的东西。老梁和小冯报了名。这下可好了,又能腾出两床被褥了,指挥中心里的人都有被褥盖了。因为下午从那里搬来了两套被褥。

    老朱怕他们受冻。他接着说:“好了,乡亲们,老梁和小冯回去,正好给你们腾出来两床被褥。天气冷,你们早点回去休息吧,有我们在这里呢。老朱代表半拉眼和文明在这里谢谢你们了!”说着抱起了双拳。

    大家纷纷散去,老朱送他们出了医院门口。他说:“今天我们也有人回去,明天带被褥来了,再把你们的被褥还给你们。”

    “爹,你在这里怎么睡呀?我把我的被褥拿来吧。”等大家走远了,女儿友钟心疼她爹,就要把自己的被褥拿来。

    “不用不用,这里有火炉,再说,这第一天晚上,事太多,还要输液什么的,也根本睡不了,你赶紧跟他们回去吧。”

    老朱坚决地说,劝女儿早点回去休息。友钟只好看着自己的父亲,一步一回头地离去。

    众人一走,病房里一下子静了下来。为了照顾病人方便,在老朱的强烈要求下,半拉眼和文明都住在一个病房里。

    他准备今晚让山小和他自己留下来,处理好刚住院的基本问题。剩下的人员都和马大兴一起回家,干脆就让马大兴在队里牛棚里住一个晚上,第二天正好拉石头不误事。

    他打算第二天再派小喜和二蛋坐马大兴的石头车回到医院,他和山小再回家,因为他第二天还要安排队里的工作。

    他规定凡是在医院伺候病人的,一律按照早午晚记工分,吃饭由队里出钱。

    他让二熊和二蛋在这里看着病人,先给病号打了热饭,让他们二位伺候。他自己跑出去看马大兴他们。

    刚出了医院门口,就看到马大兴早已经卸了马车,找了一个平整的地方,铺上两个空麻包,把草料撒在上面,三匹马吃的正香。

    他看牲口应该吃得差不多了,就从车辕子上摘下水桶,到医院里接水饮牲口。

    医院里相对静了下来,可是半拉眼的家里却炸了锅。

    自从上午半拉眼被拉往医院之后,就有社员通知了半拉眼的女儿。女儿得知消息之后,本想去蓬州县城看望,可是这样的特殊家庭离不开她。

    她不仅需要伺候病危的奶奶,还要时刻警惕着母亲闹癫痫病,还要照顾年幼的弟弟。

    她知道她母亲有癫痫病,有时候没名堂都会犯病,何况父亲出了事,她要是得知了这个坏消息后,恐怕会一时着急又犯起病来,所以,尽管心里着急、上愁、难过,但是还要憋在心里,封住自己的嘴巴,否则,母亲一旦知道了信息,那乱子可就闹大了。

    等中午吃饭的时候,她母亲还没有看到他的父亲回家,非要急着去村北石坑里找他父亲,女儿拦都拦不住。

    因为母亲知道自己的病是家庭里的拖累,她知道她家里全凭着半拉眼一人支撑着,他要是出了问题,这个家庭就彻底完了。她实在扯不住母亲,一时性急只好把实际情况告诉了母亲。

    “咋到那里啦?碍事不碍事?”母亲含泪追问她。

    “我也不清楚,只听说被砸了。队长和好几个人都在医院里伺候着父亲呢。”她安慰母亲说:“有队长他们在不会有什么大问题的。估计过两天就回来了。”

    可是,作为一个有经验的母亲,哪里听得下女儿的话,连饭也不吃,就闹着要去蓬州县人民医院去看老伴。她心里最清楚,如果不碍事为什么会去送到县城医院,而不是回家里休养,说明肯定砸的不轻。

    他这么一想,立刻加重了心理负担,精神高度紧张起来,不一会儿,眼睛一吊,口吐白沫,脑袋一别,一下子侧卧在院子里,整个身子都在不停地抖动着。吓得女儿和幼小的儿子都哭了。一边哭着,一边叫着娘。

    更为严重的是,半拉眼年近八十高寿的母亲,躺在土坑上已经奄奄一息。她已经经不起再起风浪了。因为老人眼花了但是耳朵不聋,院子里发生了什么她都听见了。

    她在土坑上发出了微弱的叫喊声,一气之下,几乎停止了呼吸。可是院子里母亲还在昏迷之中,女儿只顾着给母亲掐人中,扎指尖,根本没有听到屋子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当母亲嘘了一口,回过神来的时候,两个孩子哭成了一团。

    那种惨状令人落泪,这样的一家子,缺少了半拉眼,今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呀?

    其实,老朱早已经想到了半拉眼家中的状况,他想派人去照顾他的家庭。只可惜塌方情况紧急,急着救人,临走时没来得及安排。



第一百三十二章 奔波
    朱书堂等马大兴喂好牲口,又从医院的食堂里接了满满一碗热水倒在冷水桶里,饮了马。

    冬天里的牲口也是怕凉的,饮用的水或者是事前存放在水缸里的水,或者是适当的兑上一些热水处理。

    因为跑了一天的马都饥渴的够呛,所以,除了吃得多,喝得也多。老朱一看,一匹马就要喝一桶水,他欢实地又接了两桶冷水,并分别在每一桶水里兑了一碗热水,一匹马一匹马地饮用。

    等三匹马吃饱喝足了,他跟马大兴说了几句客气话,然后栓好马,刹上车闸,就和马大兴、山小、小喜一起到医院食堂吃饭。

    大家都一天没有吃东西了,一个个都饿的像饿狼一样,一盘馒头七八个,三下五除二就吃完了。

    老朱立刻又要了一盘馒头,又多加了一盘咸菜和一个红萝卜片炒鸡蛋热菜。大家客气地接过菜食,继续猛吃。

    这些人也不讲究是否吃得香甜可口,只顾狼吞虎咽地先填饱自己的肚子。吃饭间说话的声音也停了下来,听到的只有喝汤时的吸溜声、吃馒头时的咀嚼声、吃咸菜时的嘎嘣声和吞咽时的嘎登声。

    “大兴啊,今天可是沾了你的大光了。要不是你帮忙,我老朱可就上愁死了。说不定半拉眼他们早就没命了!我可怎么给他们家属交代啊!”老朱看大家吃得差不多了,再次跟马大兴客套起来。

    “老朱你说到哪里去了!既然咱们能走到一起,那就是缘分,那就是一家人,咱队里的事就是我老马的事,这都是我老马该做的!”马大兴谦虚地回着话。

    “今天咱们都辛苦了,中午也没有顾得上吃饭,晚上一定要吃饱肚子,这天气冷的,吃饱了也暖和。”老朱关心地鼓励大家多吃一点。

    山小和小喜也应合着说:“你放心,我们一定吃饱肚子,说实话还真的饿坏了。”

    “是这样,咱吃完饭以后,老马啊,你做好人就做到底吧哈,你再送他们回村吧,今晚我和山小留下来,剩下的人都跟你回去,小喜,你呢,回去给老马找一床被褥,让老马在牛棚和老刘凑合着睡一个晚上,第二天早起你给老马做好饭,好让老马继续拉石头,顺便再把二蛋和你再拉回来。”老朱用心地安排着晚上和第二天的事。

    “好的,我们吃完饭就出发。不过,我的跟县社打个招呼。”老马说道。

    “这个你放心,你只管回家,我抽空给你们县社领导说说去。别忘了拉上指挥中心的老梁和小冯,山小,你先去病房看看吧,好让二熊和二蛋早做回家的准备!”老朱提醒道。

    “还有,老马啊,等我腾下空儿来,准备以生产队的名义给你们县社送一面锦旗,你是县社的骄傲。再给你写一封感谢信!”等了一会老朱又想起了送锦旗和写感谢信的事。

    “别这样,我老马是什么样的人,你还不清楚吗?我是吃饭干活儿,不图名利!”

    “老马,你昨天没有送石头,跟我们跑了一天,县社能给你记工吗?这不是净是损失吗?我们必须向你们县社领导讲清楚,你是为人民服务去了,而不是逃工去了!”老马点了点头。

    他觉得老朱说得对,需要给领导解释清楚,老朱送锦旗是次,解释清楚倒是真。老朱出面说话,总比自己去解释好得多!他觉得老朱时时处处替自己着想,真是一个贴心的好哥们儿。

    说话间天已经大黑,老梁和小冯也都赶来了。

    老朱又去病房里叫上二熊和二蛋,嘱咐他们二人,到了家一定要去半拉眼家里去看看,有问题赶紧解决,不能过夜。又嘱咐小喜和老梁作伴去文明家里看看,他们家孩子都还小,需要照顾,替他们家里解决一下眼前的问题。

    这边一边说着,那边大家一齐下手,已经套上了马车。一声响鞭,马车已经驶过蓬州医院前面的石桥,向左一拐迎着马路上的灯光向西奔去,夜空下得马车后面留下了咔咔咔的马蹄声。

    人走了,马车也走了。老朱身子骨儿一下子瘫软下来。就顺便抬起一只腿骑在医院前面的石桥上坐下。

    他无精打采地看着县城的大街,路面宽阔,东西幽深,灯光闪烁,流光溢彩,到处可以听到隆隆的炮声,到处都是过年那种喜庆氛围。

    他想起了自己的家乡里到现在连通上电灯都没有,不由得心里惆怅起来。

    他疲惫地看着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男士们服饰一新,西装革履,插着裤兜,叼着洋烟,迈着方步,一个个着装整洁,风流倜傥;再看看路边的女士们,更是穿着喇叭裤,留着披肩发,穿红戴绿,花枝招展,还有的女士,一只胳膊缠在身边男士的腰间,一双双,一对对,情志悠闲,打情骂俏。

    他忽然想起自己的儿子友康和友健,过年时穿的都是旧衣服翻新;他想起自己的大女儿友钟,都定亲了,连一双像样的外衣和鞋子都没有;他想起了最小的两个丫头片子友梅和友莲,更是吃剩的,穿剩的,能买一朵鲜花插在她们头上就已经高兴得不知道东南西北了。

    他想起了自己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形象,一个个消瘦单薄,拖拖沓沓,愁眉不展的山里孩儿模样。

    此时此刻的他,只想扇自己的几个耳光。他觉得孩子们转在自己手里倒了八辈子霉,糟了八辈子罪。是自己没有能耐像城里人那样养活着这些孩子,是自己对不住这些受罪的孩子们。

    他把希望寄托在儿子朱友康的身上,他知道朱友康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是一个有思想的孩子,他队里的大口井、水渠和水塔就是儿子友康的杰作。

    他觉得自己这个生产队长,在城里狗屁都不是,在县城里就连路边的一根电线杆子都不如,电线杆子在县城里除了照明,还是一道不错的风景。

    而自己又算的了什么呢?自己坐在这石桥上半天,黯然失色,莫如鸟雀,有人欣赏吗?有人认识吗?来往行人知道你是谁吗?

    他眼前的这些人、这些景,和自己的心境反差太大,简直是格格不入,背道而驰。

    烦心的他,抬起搭在石桥上的那只腿站起来,转身向医院里面走去。



第一百三十三章 告急
    朱书堂在外面待不下去了,烦躁的心情弄得他喘不过气来。思绪也乱成一团麻。

    他已经看惯了医院里的床位和环境,看惯了身边的亲人和病号,看惯了农村的劳动和贫穷,看惯了没有电灯的穷地方。他赶紧起身往医院走去。他觉得值守在半拉眼和文明身边才是最踏实的,也才是最充实的,心情也是最好的。

    他快步进了病房,山小正在给文明递水喝,看样子文明恢复的比上午好一些,精神也好一些了,只是肿胀的地方比原来更厉害了。

    他走到半拉眼身边,摸了摸半拉眼零乱的头发,观察了一番有什么异常,看着日益消瘦的狭窄的长脸,看着沉睡中的昔日搭档,心中勾起了久久不能挥去涟漪,心头充满了无限的内疚和无尽的悲伤。

    他心里一直惦记着半拉眼的家人。不知道此时此刻二熊和二蛋到了没有,不知道老伙计家里的两个孩子们吃上热饭了没有,不知道他家里屋子暖不暖,会不会冻坏两个孩子,不知道经常闹癫痫病的弟妹是否又犯病了,最重要的是,半拉眼的母亲靠妻儿是否能够照顾得好……

    半拉眼已经昏迷了一天,也不知道能不能苏醒过来。假如真的有个三长两短的,这叫我老朱如何给他家里交代啊!

    医务室里医生们正在研究半拉眼病情的处理方案,他们正在切磋是保守治疗还是开放治疗。

    听二熊二蛋他们说,上午医生们已经试着进行了伤处检测与处理。结果,除了肿胀,还有更重要胸部骨折太严重的原因,无法做正常的手术处理。只能进一步观察治疗,眼下既定治疗方案就是保守处理。

    他看着半拉眼现在这种苟延残喘的狼狈惨状,想起了过去在一起的日日夜夜。他们曾经一起下海河、去朱庄当民工,一起架着排子车拉土方、拉石头、垒砌大坝、回填坝基。

    那时候物质十分缺乏,粮食指标根本无法满足一天的口粮,经常吃不饱肚子,工地上干活又苦又累,半拉眼说他饭量小,经常接济他,这才使得他度过了那些艰难岁月。

    人世间就是这样,锦上添花,可有可无,而雪中送炭则会记忆犹新,感恩一辈子。对于朱书堂来说,半拉眼就是雪中送炭的那个恩人。

    如今他竟然被砸成了这样,而自己又不能像当年他帮助自己那样去帮助他,真是爱莫能助啊!越是这样他内心越是内疚和悲伤,越是这样无可奈何,他心里越是憋闷的难受。
1...5758596061...17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