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让你窝心
在临安陷落前,谢太后将这些玺宝全部交给杨太后和赵昺哥俩带出了城,因此赵昺继位后拿到的是一组,而不是一件。所以他见太后要窦兴强行在诏书上用玺时,便先将用于国书往来的‘皇帝之宝’拿在手里,别的你即便盖了也没有用,那是不符合规制的,完全可以认定为伪造的诏书,算不得数……
“母后,若是强行为之,朕的脑袋就与此玺同碎!”赵昺捧着玉玺退到阶前说道。
“陛下,万万不可……”谁也没有想到皇帝会以死抗争,杨太后也被吓得不轻,起身离坐喊道。
“快保护陛下,切不可伤到陛下!”窦兴连忙指挥小黄门上前拦阻。
“窦大官,什么意思,你要逼死陛下吗”王德跟随陛下这么时间知道皇帝比谁都爱惜性命,现在做这个样子自然是吓唬人的。而今自己算是和窦兴撕破脸了,他也无所顾忌,当下就是配合陛下演好这场戏,他立刻上前一步挡住其喝道。
“你……小的不敢!”帽子扣的太大了,窦兴的脖子承受不住,他只能施礼退下。
“陛下,头碰到柱子上很痛的,快过来!”张世杰暗骂自己又被这小鬼头给骗了,还以为他当了皇帝转了性,没想到都是哄人的。可现在他知道,别人却不清楚,还以为自己将皇帝给逼成了这样,可现在他只能摆出一副和颜悦色的样子往前凑凑道。
“哼,朕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又何惜此命。”赵昺怎么会上他的当,冷哼声坚决地说道。
“陛下,请和只是权宜之计,待我们兵强马壮后便可驱逐鞑子,收复河山。忍一时之辱,正是为韬光养晦啊!”陆秀夫也是一脸黑线,一群大臣为求和逼死幼帝,这事情传出去朝廷颜面何存,自己这个宰辅也跟着撞死得了。可当下最主要的是救下皇帝,否则不足百日又死皇帝,大宋朝是真的完了。
“都说陆相忠贞为国,处事深谋远虑,难道你也以为只凭一封和表,贼酋便会放弃江南大好河山,放过我们君臣吗”赵昺反问道,心中却暗骂这姿势真累,腰都酸了,不知道当年的蔺相如是不是也有同感。
“这……也许吧,臣也不知会如何!”陆秀夫真的没有办法回
第333章 无奈
进入八月后,大行皇帝的灵柩自香山移至崖山,上封号裕文昭武愍孝皇帝,庙号端宗,等待陵墓完工后下葬。而的领导班子也再次调整,封太傅张世杰越国公,以姚良臣为右丞相,夏士林参政知事,王德同知枢密院事,张德为殿前都检点。
这几个新任赵昺都不熟悉,甚至没有说过话,早朝时光线暗一些他都分不清站后面的老几位谁是谁。但是赵昺知道这次任命是陆秀夫和张世杰两人相互调和的产物,一个是想借此安插亲信扩大在朝中的势力,掌握更多的话语权;另一个则是想通过调整稀释其权力,已求能形成多头,避免一言堂。
赵昺认为两个人都没有达到想要的结果,新增的几位宰执都是他们相互妥协和矛盾调和的产物。想想过去一个上等州方圆千里有民几十万,州府吃官方的不过二三百人。而占据的崖山屁股大的地方,管理的人口往多了说不过三十万,却是按照一个国家的构架配置的,从务实的角度上考虑完全没有必要增设和提拔官员。
从另一方面将,刘黻和曾渊子现在皆任参知政事,两个人现在都称得上三朝老臣了,论资历和地位都应是右相的候选人,但无一获职,却被一个没有在中央任过职的广东转运司姚良臣捡了。他们落选赵昺分析无外乎是因为刘黻与自己走的近,曾渊子和张世杰打的火热,结果就便宜了外人了。
不过这次调整却让文天祥做了牺牲品。自行朝成立原来备选的右相李庭芝未及赴任便战死了,随后便任命文天祥为右相,他却看当朝几位都不顺眼,一力要求在外开府。但朝廷却一直没有免了其祥右相之职,他一天也没干过右相的活儿,一直仍遥尊其为相。这其中虽有陈宜中揽权的因素在其中,可也表明大家对其还是比较尊重的。
现在任命了新的右相,文天祥的右相当然要免掉,这也等于断绝了他重返朝堂之路,彻底抛弃了他。而现在元朝的江西宣慰使唆都对督府军穷追猛打,损失惨重。外无援兵,内无粮草文天祥已经自知无力回天,朝廷的做法等于将其逼上了绝路,等待其的也只有两条路:一是投降,二是败亡。除此之外,再无它途……
形势越来越朝着恶化的趋势发展,张世杰和陆秀夫两位掌门人也意识到危险的临近,他们一边抓紧训练士兵积极备战,一方面连发诏令要求各地方州府勤王,输送粮饷,大家都忙得废寝忘食,只有赵昺这个闲人还有心情游山玩水。
“这里都绘制好了吗”一艘龙船泊在崖山岛北部的三江洲和东能洲之间的水道上,炮门大开,一个孩子坐在船舷上耷拉着两条腿不停晃荡着,手里还拿着根鱼竿,不过他的心思好像并没有放在钓鱼上,眼睛而是盯着往来的船只,突然他回头问道。
“陛下勿急,属下正算着呢!”孩子身后几个人蹲在舱里,正趴在书案上忙着演算着什么,一个人听了抬头答道。
“江宗杰,都说你得殿帅真传,堪舆察形乃是一绝,怎么这么半天还未画出张图来。”赵昺笑着说道。江万载死了,自己也当了皇帝,江宗杰的‘马岱’嫌疑便随之解除
第334章 必有一战
赵昺惊喜的看着来人,其虽然是短衫布衣,脚蹬麻鞋,裹着头巾,一副苦力的打扮,但他还是一眼就认出来人。他一边让人将船开到僻静之处,放下小舟将来人接引到龙船上,又命侍卫加强警戒,尤其是后边跟着的尾巴。
“先生,一路辛苦吧,先用些点心,喝点茶!”赵昺将来人让到顶舱,那里早已布置好了,他殷勤地说道。
“陛下,请上坐!”应节严却没有就坐,而是请赵昺先坐。
“先生,这又何必!”赵昺立刻意识道其想做什么,出言拦阻道。
“陛下,你我虽有师徒之份,但君臣之礼不可费。”应节严摇摇头肃然道,说罢整整衣衫跪倒大礼参拜,“臣广南西路安抚使应节严参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先生请起,赐座!”赵昺无奈受了应节严大礼。
“陛下,这点心可比在琼州之时精致了许多啊!”应节严师徒两人又亲热了一番,相互说了些别后之语,这才坐下,拿起块点心看看笑道。
“先生就不要取笑了,这当了皇帝就吃的好了,别无好处。”赵昺苦笑着说道。
“抚帅,陛下对大家想念的紧,常常独自叹气,说遇到事情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要不是他们看的紧,又怕太后为难,早就回琼州了。”王德给应节严续上水说道,他见着应节严也是倍感亲切。
“陛下为了大宋忍辱负重,辛苦了。”应节严拱手道,“府中众人也都念着陛下,想要迎陛下早日回去。”
“唉,只是命苦。原以为在帅府之时有四位师傅管着已经很麻烦了,可入朝之后便形同囚徒,早晚被围在中间严密看管。这即便出来一趟,后边也有人监视,当心我跑了。”赵昺指指在二、三百步外游弋的两艘战船说道。
“呵呵,若是陛下想跑,只怕他们是看不住的。”应节严看着陛下那张苦瓜脸捋捋胡子笑着道,“前些日子陛下与朝中几位宰执在朝堂上公开对抗,不惜以死相挟。消息传回琼州后众将都十分气愤,要不是臣拦住,恐怕就要尽起大军前来清君侧了。”
“那也是不得已为之,古人言:士可杀不可辱,况且我现在是一国之君,岂能自辱!”赵昺恨恨地说道,“平日他们那我当摆设也罢了,但逼我做这种有辱国体的事情,这皇帝不当也罢。不过自那日之事后,他们也收敛了许多,可有事都去慈元殿,不再来问我了。”
“陛下此事做的好,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岂能辱于他人。”应节严击掌称赞道。
“那天却是把小的吓坏了,真担心陛下会一头撞上去,可恨的是那张世杰见状还在苦苦相逼。若不是担心陛下安危,小的都想跟他拼了。”王德插嘴道。
“那张世杰如此并不让人意外,可陆相居然也同意请和,实出臣意外。”应节严点点头道。
“先生与陆相很熟吗”赵昺问道。
“早年在两淮,臣与陆相都曾在两淮置帅李庭芝手下为幕,虽相熟却并无深交,可对其还是有所了解的,难道其居相位后便也变了吗”应节严有些迷惑地说道。
“以我看陆相也是有苦衷的,他不相信我也在意料之中,世上有几
第335章 决战岛外
张弘范这个人可以说被汉人恨了几百年了,不仅是因为其对大宋完成了最后一击,且其留在崖山奇石上那你个字也让汉人蒙羞百年,无不恨之入骨。赵昺作为‘先知’自然清楚这一段历史,他对张弘范可以说是又怕又恨,怕的是自己打不过其,反被所灭;恨的是其对汉族带来的耻辱,使得汉文化自此一蹶不振,以致让日本那个弹丸岛国哀叹‘崖山之后无中国’,自此以汉文化正统自居。
但是现在形势对大宋极为不利,阿里海牙平定广西之战可以说没有任何悬念,对琼州用兵也是必然,而那里又是赵昺选定唯一避难所和复兴之地;张弘范已经统领江东兵马南下与江西的李恒会合,准备对宋王朝残部发起攻击,以尽全功。所以崖山的处于左右夹击,进退不能的窘境,可张世杰却依然固执己见,担心权力旁落,即不肯召回文天祥的督府军加强朝廷的力量,也不肯前往琼州避险。
现在大宋本就薄弱的力量被分散在三个战场上,而琼州和崖山都关系到生死存亡,赵昺以自己现有的力量也不能保证全胜,使赵昺不能不行险。一个战场的失败就可能会导致亡国。因而他觉得一个王朝,最辛苦的皇帝莫过于两位——开国皇帝和亡国皇帝。
开国皇帝自不必说,从打江山到坐江山,哪一件事不需要劳心劳力、亲历亲为而亡国皇帝是身处末世光景,处处逆水行舟,时时左支右绌,疲于应付,挽狂澜于即倒终不可得。含恨而终都是好的,惨点的尸骨无存不说,还得被后人指指点点,每每提起都要说正是因为这厮贪污腐化、任用奸佞,好色,搞得民不聊生,兵无战心,以致亡国,大家千万别学他!以致赵昺怎么想怎么怨,自己哪怕占一样都好,也算没白来一趟……
“张弘范这厮的确不是善与之辈,他不仅刀马娴熟,且颇有智谋,又深受贼酋忽必烈的信任,授予了先斩后奏的极权。实是当前我们第一劲敌,不能不谨慎对待,而我们已经败不起了。”赵昺不知道自己梦中曾说过什么,但听应节严说起也觉正常,从来到这个世界自己就对其是念念不忘,都成心病了。
“陛下,既然如此,我们就当合兵一处全力应对,先灭其部以免后患!”应节严见陛下说的郑重,想想也不无道理,再次建议道。
“不可,当前阿里海牙攻琼在即,而朝中又对府军甚为忌惮。来了不但丢了琼州,还会引发内讧,那时便得不偿失了。”赵昺坚决拒绝道。
“阿里海牙同样是劲敌,其调集了荆湖路四万大军南下,在加上驻扎于广南西路诸州的四个万户,兵力不下八万,与我们实力相当。即便胜了也是惨胜,损失巨大,再无力支援朝廷,陛下岂不危险。”应节严不无担心地道。
“先生,我们此前曾就如何守住琼州商议过,可还记的”赵昺没有回答,而是反问道。
“臣还记的当时陛下所言,如敌一路来攻,我们可出动水军与敌决战海上;若是两路前来便将水军调至海上,全力攻敌一路。同时调集岛上马步军依托海防工事拒敌,力求全胜。”应节严想了想说道。
“嗯,正是如此。”赵昺点头道,随手从书案上翻出一
第336章 弃子
选择先发制人的战略,赵昺知道会过早的暴露琼州的实力,引来元军更大的报复行动。 .但是当前形势下他别无选择,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短暂的和平时期,从而使自己能积蓄力量,迎接敌军更为猛烈的进攻,守住根据地,即便朝廷这方面败落也不至于继续流浪。
“陛下,那朝廷这边如何布置”应节严又问道。
“自从上次闹过一次后,他们有事都瞒着我,不过现在看来他们并没有明确的应敌之策,还幻想在广州站住脚。”赵昺苦笑着道。
“那督府军就不救了”应节严皱皱眉问道。
“文宋瑞太过自傲,恶了张世杰,又对众臣所为多有摘指,以致无人替其张目。现在去其右相,转封国公便是明确拒绝其还朝,已然成为弃子了,可我又无力保他。”赵昺叹口气十分无奈地说道。
“唉,文宋瑞忠心为国,一力扶植朝廷,却没想到落得如此下场。”应节严叹道,“陛下真的救不了他吗”
“不好说,我是有心无力。而文宋瑞行事太过激进,稍不合其意便痛加指责。其前时接到据其回朝的诏令后,写信给陆相发泄不满,说:天子幼冲、宰相遁荒,诏令皆出诸公之口,岂得以游词相拒。这等性情……唉!”赵昺摇头道,“若是其仍不改其性,即便回朝也只会再起波澜,使内斗不休,而我们琼州又是鞭长莫及,能否坚持下去只能看其造化了。”
“文宋瑞确实是性情中人,豪爽豁达,但忠肝义胆似铁,也颇具才干。确又如陛下所言,喜与其善恶为辨,以致屡屡以言犯禁,可陛下若得其臂助定能清除朝中积弊,一改沉闷、颓丧之风。”应节严见陛下对其并不感冒,又劝道。
“我明白先生之意,但大战将至,还是少生事端为宜。”赵昺十分清楚应节严的意思,其是想让自己借助文天祥入朝来改变朝中的势力格局,从而使自己赢得更多的话语权和参与权。但马群中突然来了只骆驼嚷嚷着这里不对,那里不妥,你们都要跟我似的一顿吃饱三天不饿,那马们还不得一起尥蹶子踹它。而文天祥在朝中势力薄弱,要想实施自己的治国理念必定要借助自己的力量才能成功,可自己现在就是个摆设,若想亲政与发动一场政变无异,到时这边烂摊子还没收拾好,张弘范已经到了,结果都不用想就能猜的到。
赵昺还知道有本事的人都自傲,而自傲的结果就是看谁都是笨蛋,只有自己是正确,大家都得听我的才能成功。他不排斥有本事的人当政,可却担心其在控制朝局后便独揽权力,这就等于刚刚干掉个权臣,转眼又培养出来一个。以他现在对文天祥的了解,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其即便尊皇崇道,彼时也难免看不上自己这个孩子,非得将他晒到一边继续当摆设。到了那时自己是再来次‘政变’,还是只能任其所为
因而赵昺觉得现在让文天祥入朝不是时候,时机也不对。而其也需要再受些挫折和磨练,学会容忍,懂得小皇帝也是皇帝的道理才行。否则弄匹野马回来,自己都驾驭不了,那岂不是自寻烦恼。所以他还想等等看,其实不等也没办法,自己说了不算,一切还都得太后做主,但心中还是颇觉凄凉,一个为后世敬仰的忠臣总不能因为他的一己之私而陨落了吧,可如何保全其,赵昺暂时真的没有能力做到。
“嗯。”应节严点点头,他很快明白了陛下的
第337章大家
倪亮在赵昺的撮合之下同拜在应节严门下,与他成了师兄弟。但是应节严很忙,讲的内容也只要是适合自己的治国之道,且他们两人的理解能力并不在一条线上,在赵昺看来大致相当于杨康和郭靖,因而他所学并不适于其学习,因而多数的时候都是应节严开出书单让倪亮‘自学’。但应该说应节严这个师傅还是称职的,有时间就会辅导其,可倪亮动手还行,动脑子就皱眉头,看书基本等同催眠药。平日只能改由‘大师兄’督促,可效果依然不佳,以致赵昺和应节严都怀疑其过去所学都是在倪状元的棍棒下完成。
平时倪亮对书本避之不及,今天应节严发现其居然捧着书看的津津有味,沉浸其中,自己和陛下谈话都没有能影响到。因而让他惊诧不已,忍不住叫其过来询问,想看看倪亮到底读的什么书,能让其看的入迷,自己以后也好因材施教。
“倪亮此书你从何处得来的,我怎么没有见过”应节严拿过书看了看,却发现是个手抄本,只在封皮上写着一句话——胜在三十六计,赢在《孙子兵法》,既无出处,也无作者,他皱皱眉头道。学生放着好好的典籍不看,却对这些野狐禅感兴趣,应节严的话语中不禁带着丝怒气。
“这……这是!”倪亮也能听出好赖话,见师傅言语不善,瞥了眼陛下,吭哧了半天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
“咦……”应节严看倪亮低头不说话了,也知其什么性子,便不再追问。他略微翻了翻,发现书虽然是三无产品,却有些意思。
此书分为总论和详解两部分。总论又分六章,按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章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章所载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章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