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让你窝心

    再想想自己当初幸亏挑选了应节严、江璆这样的正直人作为府中的首官,赵孟锦、蔡完义、刘洙、郑虎臣等尚有廉耻、忠义之心的将领作为辅官,而没有贸然任用那些徒有虚名之人。当然赵昺当时这么做也是出于保命的需要,以防止被人给‘卖’了,加上为了能在琼州立足,快刀斩乱麻的将原来有问题的官员几乎换了个遍,才有了今天的局面。这虽然多半出于偶然,现在琢磨一下也够让人心惊的。

    “先生,这些奸佞初露端倪之时,朝中那些正直之士为何不能将他们扼杀于萌芽之中,反而要加以利用,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呢”赵昺清楚坏蛋也不是一天就能炼成的,大宋三百年历任君王并非都是昏聩不堪,名臣也出了一大堆,除了政治上的需要外出现这么多奸臣也是需要反省的。

    “陛下之言一语中的。”邓光荐言道,“仁宗朝里,多数士子都能遵循圣贤之言,以修身、齐家、治国为人生信条,以奢侈为耻,对贪渎丑行更是嗤之以鼻。他们常为政事争得面红耳赤,甚至丢官,但却都是受人尊敬的铮铮君子。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后代公论是朝未尝无小人,而不足以胜善类之气。君臣上下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至神宗朝之前的近百年虽然也有贪官,可只为个例,且得以严惩,难改正直之风。”

    “我朝贪腐之风却是肇始于王介甫入相。为了推进新法,其不惜重用吕惠卿、章惇、曾布、蔡卞、蔡京等品质有缺的官员入相,大批反对新法的正直之士被逐出朝廷,以致祖宗近百年涵育起来的清廉正直之风丧失殆尽。朝中官员开始明目张胆地涉足贪腐,哲宗朝已是愈演愈烈,徽宗朝则登峰造极。南迁之后,此颓风虽有过遏制,但已是积重难返,终因病入膏肓无力挽回!”

    “这……”赵昺听了是目瞪口呆,在他前世的记忆中王安石可是一个正面典型,其不仅名列文学史中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还是一位锐意改革,推行富国强兵之策的改革者,而后世对其德行也评价很高,他质朴,节俭,博学,多才,在当时士大夫中有极高威望,且是历史上惟一不坐轿子不纳妾,死后无任何遗产的宰相。这明显就是鞠躬尽瘁的代表,为官的典范,可在邓光荐的口中却成了导致大宋官场奸佞横行,政府**的罪魁。

    “陛下,臣并无贬损介甫先生之意,且对




第568章 反省
    授课时间已过,邓光荐施礼告退,赵施礼送出后却没有动。顶点更新最快今天的课业虽然没有完成,但他觉的今日收获比之那些枯燥的说教要实用的多,而邓光荐眼下还缺乏实践经验,可理论知识却极为丰富。他想着以后可以换换授课方式了,两人相互讨论比单纯的说教要有意思的多,且都能从中获益。

    回想两人刚才的谈话,赵也是一阵头疼。其实在船上时他就有了整顿行朝的打算,因为以朝廷目前的状态别说复国了,就是能不能在敌军的反扑下活下来都是问题。可贸然行事必然搞得人心惶惶,所以他需要一个契机,让众人意识到此时已经到了非变不可的地步,那样才能减少阻力。

    此刻行朝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看似一场不过赵却知道危机中往往又蕴含着良机,他便是在一场场危机中成熟,团体也随之一步步壮大。本来他想在回来后就启动计划,不过朝中的局势对自己来说并不乐观,而邓光荐又闹了一通要辞官归隐,从表面上看只是其与同僚不睦,其实深处却说明朝臣们是有意排挤他,欲逼其离开自己。

    按照通常的情况来说,邓光荐是帝师之一,称的上是皇帝的心腹亲信,且言行能够影响到皇帝。那些朝臣们即使不上赶着巴结,也不应当去疏远和排挤。可他们当下冒着大不韪去做,就是有些人嫌其挡了路,或是担心自己的阴谋被揭穿,所以不想让其留在朝中。而这也从侧面说明行朝中还有人在搅浑水,希望能从中谋利。

    这引起赵警惕的同时,也让他自省,开始反思自己的下一步所为。王安石品行高尚不仅得到了大多人的认可,还被其政敌钦佩。可又为什么被世人认为是他任用奸佞,破坏了大宋朝官场的良好风气,败坏了朝纲,使得宋朝走向衰落,要为大宋亡国负责呢

    赵以为这个责任都推到王安石身上是有些冤枉,不过他的确要为此负责。宋朝的党争正是大盛于熙宁变法期间,王安石急于推行新政,不惜打击异己,将凡是反对新法的人全部驱逐出朝。其激进的做法使得不少投机分子看到了机会,他们不失时机地投王安石所好,得以在很短时间里火箭式升迁,乱政四十年的蔡京就是其中之一。

    可好景不长,当力主变法的宋神宗驾崩后,其母高太后垂帘听政,很快将王安石罢免,而闲置达十五年的铮臣司马光召回朝廷。司马光上台后,大刀阔斧地废除熙宁新法。大臣们对废除青苗、保甲、保马、均输、手实等损害百姓利益的弊法都很支持,但对个别法令存在不同的看法。有大臣认为免役法就比变法前实行的差役法有利于民,建议暂时保留。

    司马光却固执地下令五天之内,必须废除免役法。为此极大地伤害了他的朋友范纯仁、苏轼等人。时任开封府尹的蔡京却瞅准这个表现自我的好机会,奇迹般地在五天之内废除了府界十多个县的免役法。司马光



第569章 受益者
    转眼进入了六月,天气已经是越来越热,但众臣却觉的有些心寒。陛下东征归来已经半月有余,除了每日的朝议外,还不断召见宰执入宫议事,可对于如何处理俚乱仍然没有拿出个定议,想想数万大军整日枕戈待旦、风餐露宿驻守在外,他们却不着急不着慌,坐视俚乱越演越烈,也不知在商议什么。

    不过今日的望日朝会后,大家终于明白了点儿什么。朝会上宣读了陛下的懿旨,改参知政事通治省事为分治省事。以刘黻治左司,掌治尚书省吏房、户房、礼房、奏钞房、班薄房;以应节严掌右司,治兵、刑、工、案钞房,掌纠察御史台及刑部刑狱。两司通治开拆房、制敕房、御史房、催驱房、封椿房、知杂房、印房。

    同时除去文天祥枢密司副使之职,令其以右相身份兼任御史中丞,监察百官;礼部侍郎邓光荐转任左谏大夫,主持御史台的日常工作。众臣听了都是一惊,老油子们从中已经嗅出了点儿不寻常的味道,陛下这是要整肃朝纲,终于要拿他们开刀了。

    大家谁都明白文天祥是个狠角色,杀伐果断。而那邓光荐虽然出仕时间不长,但身为帝师身份特殊,且其在初到琼州时便负责纠察军政违法之事,传言也不是善茬,在皇帝的支持下将那些军中粗汉都整治的服服帖帖,畏之如虎。现在由这两个人主管御史台,大家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以后都要夹着尾巴做官了。

    紧接着又宣布调琼州知府江璆为兵部尚书,原尚书王道夫改任枢密司佥事。同时将枢密司所属军政之权划归兵部,如此一来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民兵和有关军事的驾部、车部、库部、都作院等曹监皆归兵部所辖。这等于从枢密司嘴里抢食吃,可大家偷眼看看枢密使张世杰,奇怪的是其并无不悦之色,令众臣十分奇怪。

    紧接着又宣布一系列任命,将原琼州转运副使陈则翁调任户部左侍郎,原琼州提点刑狱高应松为吏部左侍郎,刘师勇为枢密院同知,赵与珞复任琼州知府,苏刘义为殿前侍卫亲军都虞侯,吕师文为水军都虞侯。其后又给万州知府蒋科加封礼部侍郎衔主持平俚事务,以琼州招讨使马发为副使共同平定俚乱。

    懿旨宣布完毕,众臣上前谢恩,太后勉励几句后便不再吭声,转而由小皇帝下诏安排诸事。他令各部新任官员在三日内完成交接尽快赴任,各部事务调整的也要平稳过渡转移,不得设置障碍。同时着令礼部要迅速理清朝中大小官员、数目,各部缺额,尽快完成遴选,为各部复建做好前期工作。然后宣布散朝,有事去找主管官员……

    散朝之后,大家有相互道贺的,有欣喜不已的,当然也有愁眉苦脸的。但大家都有一个感觉,天这回真的要变了,谁都明白旨意虽然是以垂帘听政的太后名义发的,但是都看得出这完全是小皇帝的意思,经过这场人事变动,小皇帝实际上已经成了朝廷真正的掌舵人。

    明眼人也看



第570章 慌乱
    午后一场突来的暴雨袭后,让酷热的天气凉爽了许多,却也将东宫中的树木花草饱受摧残,一群小黄门和宫女在雨停后便忙着打扫四处散落的残枝败叶,清理积水。

    “阁长,那大胡子是什么人啊陛下与其说了半天话怎么还不见出来。”一个正在清扫的小宫女问刘灵道。

    “宫中的规矩不懂吗不该问的不要问,那样才能活的长久。”刘灵扫了一眼这些刚人宫不久的宫女恶狠狠地说道。

    “阁长,那么凶做什么,我只是好奇罢了!”那个宫女并不服气,停下手直起腰半是不满的娇嗔道。

    “哼,好奇宫里好奇的人多了,可没有一个能活到现在。记住宫中之事不准瞎打听,听到的也要烂到肚子里,否则……”刘灵冷笑一声道。他面上装出一副恶人像,可心中却不住埋怨小皇帝,这些宫女都是从官奴中新选入宫充当杂役,但陛下却言要善待他们,不可动辄施以体罚,他也只能‘危言恐吓’了。

    “吓唬谁啊……”那宫女听了并不怕,嘟囔着还想争辩。

    “素馨,不要再说,小心祸从口出!”边上的一个年纪稍长的宫女急忙拉了下其衣襟说道。

    “苏岚姐姐,我看那小皇帝很和气啊,反倒是他凶巴巴的。”素馨瞥了刘灵一眼轻声道。

    “唉,你却不知,府里被攻陷的那日你是未见,官家亲手将府中二老爷的骨头一根根都打断了,想起来……”她们都是出自蒲府,苏岚那日被关在中堂的偏厅中,虽未亲见,却亲耳听到了拷打师斯时其凄厉的喊叫声,现在想起仍心有余悸,腿脚发软。

    “啊!那不知他会怎么对待我们”素馨惊讶万分,若不是被苏岚及时捂住嘴,定会叫出声来,好一会儿喃喃道,不过脸色也是煞白。

    “唉,这宫中虽然规矩多些,却也好过在瓦栏卖笑,切记不要再顶撞阁长了,免得被驱出宫去,还是熬着吧。”苏岚惨然一笑道。

    “哦,我知道了。”素馨使劲点点头道,她知道若不是被选入宫中就要成为官妓,那就不仅仅是卖笑那么简单了,想想自己还算是幸运的,没有去那暗无天日的地方,在这里熬上几年岁数大了还有出宫之日的。

    “怎么把人都派到这里来了,官家那边连个倒水的人都没有啦!”

    “大官!”正当两人说话间,突然有人过来嚷嚷道,她们抬头一看正是大总管王德,苏岚拉拉素馨赶紧施礼道。

    “都知,小的见官家正在议事,也用不着这许多人,而这院子又被风雨打的乱七八糟,所以……”刘灵见了也赶紧小跑过来施礼解释道。

    “少说废话,官家刚刚让人上茶,却无一人候着,若非洒家正好路过,岂不让官家渴着了。”王德并不想听其解释一摆手训斥道。

    “是、是,都是小的错!”刘灵伸手在自己脸上拍了两下陪着笑请罪,然后又转身指着苏岚和素馨厉声道,“你们都是死人啊,还不快去伺候着!”

    “是,遵命!”苏岚两人赶忙施礼道。

    “换了衣裙,洗净手!”刘灵又追着嘱咐两句道。

    “这俩人模样还好,只是可靠吗不是搬弄是非之人吧!”王德背着



第571章 辨人
    赵昺耍了花招,利用各人之间的矛盾和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成功的对行朝进行了调整,虽然这个调整根本谈不上革新,却使他达到了目的。不过为了能让陆秀夫不受到众官的弹劾及冲击,加上其也向自己妥协,便将俚乱的事情化小交由地方处理,从而使其撇清了关系。

    俚乱之事赵昺嘴上说的轻巧,可心中还是极为重视的,除了调集军队加强封锁切断其对外联系,并联络大宁寨准备进行游说外。暗中又令事务局深入两寨进行监视,了解他们的动向,同时让郑虎臣全面了解大宁寨的情况,尤其是李氏和黄家之间的矛盾,看其能否完成此重任,从中再捞点儿油水。

    于是早朝后便将郑虎臣召进宫中询问,照例两人的谈话不能为外人所知,所以便将一众人等都打发出去了。赵昺原以为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说明白,没想到事情要比他想象复杂的多,一下说了一个时辰,直到口干舌燥才发现两人的杯子都空了,才想起叫人烧茶,没想到却派进来两个新人……

    “怎么啦”郑虎臣动作很快,听到动静立刻警觉的起身挡在陛下身边,厉声问道。

    “官家,奴婢该死,惊了圣驾!”郑虎臣人长的就不俊,又长了满脸的胡子,情急之下面目狰狞甚是吓人,苏岚两人本来就心怀胆怯,如今出了错,而其又一脸凶相吓得赶紧跪倒请罪。

    “无妨,你们怎么样,烫到了吗”赵昺听到动静才发现两个笨手笨脚的家伙茶没泡好,还将壶给打翻了,被郑虎臣一吓更是瑟瑟发抖,他急忙安慰道。不过此时他却绝不是抱着什么怜香惜玉之意,而是真切的关心。

    “官家,奴婢没事,这就重新来过。”惹祸的素馨已经吓坏了,还是苏岚反应快,磕了个头言道。

    “真的没事要不要叫御医看看”赵昺还是有些不放心,又追问道。

    “官家,奴婢真的没事!”苏岚再次施礼道。

    “好吧,那你们继续煮茶吧!”既然如此赵昺也不好再问,转脸又对郑虎臣道,“郑主事,你也不必紧张,过来坐吧!”

    “是,陛下。”郑虎臣也随着坐回原位,可仍疑惑地小声问道,“陛下,属下见这东宫中多了许多新人,还是要小心些。”

    “呵呵,你不要过于紧张,这些人都是全是经王德之手从那些泉州抄没的官奴中挑选的,再说两个小姑娘又能将朕如何”赵昺笑嘻嘻地说道。

    “如今非常时期,属下接到消息蒲家余孽师文已经回到泉州,贼酋忽必烈怜其全家被屠,又念蒲贼对国有功,已令其接管泉州市舶司。”郑虎臣却不敢大意出言道,“据闻师文回城后在祭奠蒲贼时曾发下血誓定要为父报仇,现在正招揽人手,欲对陛下不利。那些抄没的官奴中多有蒲家旧人,若是万一选入宫中之人若不忘旧主,陛下还是要小心啊!”

    “呵呵,我们杀其一家,他找朕寻仇无可厚非,再说要杀朕的人太多了,可朕的脑袋不是依然还在吗不在乎多他一个。”赵昺摸摸脖子不以为然地笑笑道。

    “陛下还是不要大意!”郑虎臣却是不放心,他清楚自己自那夜之后便与陛下成为共同体,其若是有个三长两短,自己也算是完了。



第572章 除掉他
    赵昺脑子快的运转着,人也进入了呆萌模式,分析当前从郑虎臣处获得的信息。网吉阳军叛乱的俚硐主要分布在藤桥水和宁远水之间的山中,而这片两水相间的地区也是移民开垦的重点地域,随着中军的南下和前军的回防及崖州知府蔡完义的回府,所辖各军县的城防和屯垦点都得到了加强,治安也随之稳定,叛乱影响范围被大大的压缩。

    让赵昺没有想到的是在他利用这个时间谋取最大利益和如何平乱的时刻,符雄和马瑜却对他不满了,两人闹出这么大动静无非是想从中捞些好处,重新获得敕封。可现在小皇帝派兵将他们团团围住后便没了下文,打也不说打,谈也不肯谈,就这么将他们给晾了起来。

    这完全颠覆了符雄等人以往的经验,此前根本不需搞出这么大的动静,只要他们聚众闹些事情,朝廷上就会派人前来安抚,送上金钱和粮食。可当下却好像不灵了,而问题也随之而来,他们虽然也算是一方豪强,可身居这荒蛮之地地主家也没有多少余粮,如此一来符雄和马瑜却坐不住了,现在不说捞不到好处,这么多俚硐聚集的人在此,人吃马喂每天就不是小数目。

    眼看好处没捞到,却又坐吃山空之虞,而派出联络其它俚硐的人不是有去无回,便是态度不明。但符雄等人依然坚信爱哭的孩子有奶吃的道理,只要将事情闹得更大些朝廷就一定会派人前来安抚的。于是他们频繁派兵袭扰山下的垦田点,甚至出动千余人欲攻打吉阳县。但在宋军早已有防备的情况下,他们没有一次得逞,反而碰的头破血流,死伤了不少人。

    事情已经出了马瑜等人的意料,他们也清楚当前朝廷在琼州陈兵十数万,吉阳军的汉人数量也过了俚人,他们想翻天那是不可能的事情。而朝廷的引弓不让他们心里没了底儿,更为担心的是怕小皇帝一怒之下派大军将他们一举剿灭,而局势的恶化让底下各硐心生不满。可他们知道如果此时服软是丁点好处也捞不到,不肯认输又前途未卜,正陷入骑虎难下、左右为难之际。

    自己未出手,对手反而先慌了神,让赵昺哭笑不得的同时也认定符雄和马瑜之流与那些鸡鸣狗盗之徒没啥区别,这种人胸无大志,给点甜头就很满足,即便起事也成不了气候。现在让他担心的却是大宁寨,那里位于澄迈县,当年设置是为了阻扼俚人,但也是海防重地,离琼州府城仅咫尺之遥。

    再想黄成这个人与深处岛南的符雄等不一样,其是个有政治野心的人,又深知当前局势并不利于朝廷,他想成为琼州俚人之只怕不仅仅是想当个土豪这么简单,而是以此为政治资本。进,可以挟众与朝廷谈条件,分庭抗礼;退,则可与蒙古人相互勾结,谋求更大的利益。若是黄成与符雄等人暗中相互勾结,让他们得逞,他们一南一北相呼应还真是麻烦事……
1...134135136137138...52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