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辟道立心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尘下散人

    结果你们也想到了,在特定历史时期内,气运急剧动荡起伏,一旦聚势成道,登时就是一步登天。

    吴毅这种半百年岁成婴的,在当时,根本不算什么。

    异族迅速成长为一气门的中层甚至是高层,甚至占据大半位置,拥有了影响大策的能力。

    凭借着这批新鲜血液的补充,一气门稍稍恢复元气,有了中兴之象,开始严酷镇压之前的反抗者,一时间苍茫界弥漫着白色恐怖。

    自古治水,堵塞河道之法,少有奏效之时,必须疏导之,苍茫界各个势力对一气门的不满溢于言表,继续镇压只不过继续恶化局势罢了。

    大策不改,纵然有更多的新鲜血液流入,也是无用。

    在短暂的“中兴”之后,一位一气门出身,在外开府的异类,举起了反一气门的大旗,大批人众迅速汇聚在他旗下,这位异类乃是三千年丹明石成道,成道洞天之后,唤作丹明子,这场以他为首的叛乱也被称为丹明之乱。

    这场叛乱,很有意思,意思不在对决双方主将,一气门乃是第九任掌门阳灵子亲自平叛,这位掌门是纯正的人族无疑。

    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双方的支持者,很多人一定以为支持丹明子的一定大多是异类,而支持阳灵子这个一气门人族掌门的,一定是人族。

    事实上,恰恰相反。就是一气门的众多人族高层暗中推动甚至支持,才有了丹明之乱,也才有了阳灵子的最终战死。

    丹明子手下势力,人族不仅不少,还是主要势力,一个礼崩乐坏的时候,只要修道资源给够,任何人都能够招揽来。情怀没有馒头管用。

    其实,当一气门放开对弟子的限制,就已经率先打破礼法,崩溃也就不难预料。

    有奶就是娘,仙道,人道,神道,都是一样。

    一气门当时,内部撕裂极其严重,否则能够成为一气门掌门的人,飞升上界(此处之飞升,并非成就仙人果位),不过是等闲,战死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那些铸就一气门中兴的一干异族,才是阳灵子最坚定的支持者,因为他们是这场中兴的直接受益者,只有一气门中兴继续,他们才能够维持现有地位。

    再说说人族高层为什么反对,其实准确地说,不是人族反对,而是人族当中那批有意更改大策的人反对。

    这批人,被称为温和派,而他们,当时是一气门内人族的主体,多年无休止且无意义(至少在这些人眼中是这样)的消耗,让他们厌烦,渴望变革。

    阳灵子(第九任)在位时期,温和派的势力已经不可小觑,若非异族进入一气门,距离此辈执掌大权,可能不用那么久。

    同样,若非温和派的势力崛起如此之快,强硬派之人,或许也不会引入异族势力压制对方。因是果,果又是因,因果纠缠。

    从这个角度看温和派的崛起,其实是引狼入室,不过强硬派之前的做法,何尝不是自己率先破坏此原则,先引入外部力量。

    谁都没有比谁好,谁也不是白莲花。

    fp

    (iishu)是,,,,!




第六百三十五章:胜利者的评价(文中附作者注,很长,谨慎订阅)
    【】(iishu),

    两大派系之间的博弈,最后以丹明之乱这种最为惨烈的方式结束,温和派无为而无不为,不亲自参与,但是却笑到了最后,战后接管最高权力,延续而今。

    从后往前看,温和派的胜利是历史的大势所趋,若是依着强硬派的路子走下去,必然是灭门绝嗣的下场,温和派闭门封山,休养生息,同时继续他们那套无为而无不为的手段,才让一气门实现了真正的中兴。

    人皆言,不以成败论英雄。不过青史自有明鉴,一切拆开了看,若是让吴毅回到昔日,哪怕不耻于温和派的做法,但是依旧会选择支持温和派,不为其他,因为这才是正确的道路。

    而胜利者对失败者的评价,落在青史上,就是好战黩武,引狼入室,同时申明夷夏之防,告诫后人要小心异类。

    正因如此,玄真子才在此时,以这个例子来反驳吴毅的举例。而吴毅真的算是丹明之乱后第一个招收异类为正徒(单慧是巫女)的一气门高层了。

    (作者注:想了很久要不要写,但是最后还是决定写一下,否则埋伏一百多章,草蛇灰线,脑袋都想炸了。故事的原型是什么?背后的影射是什么?若是只感动了自己,读者没有看懂,未免过于可惜。

    若是读者对中国历史稍有了解,再加上我的许多暗示,应该能够看出来文章中的丹明之乱,说的就是安史之乱。二者背景不同,事件发生过程以及结果,自然不会都一样,一些人物请不要生搬硬套。

    唐朝是我国古代最为开放的一个朝代,唐之后,就在多方面渐渐走向了没落封闭,持续进行着治乱循环。

    我笔下的丹明之乱,重在民族问题,而我现在也主要说说唐朝的民族问题。

    说在前面,无意挑拨民族关系,一切以史书为载,事实上,仔细看我的文章,就会发现散人还是很惜命的。

    唐朝皇室,是有着少数民族血统的(鲜卑族),所以唐朝对民族问题也极为开放。

    中学生去翻翻历史教科书,还能够找到唐太宗那句“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

    说这句话,不仅仅因为血统,也是因为当时少数民族将领在军中大量当任高层,地方边疆上存在大量的羁縻州。

    安史之乱,三镇节度使安禄山麾下汉族子弟占据八成(因为是募兵制,府兵制被取代,节度使掌握财政大权,士兵有奶便是娘)。

    相反,平叛队伍当中却不乏高仙芝,哥舒翰这样的少数民族将领,早期甚至是主流。

    所以,总结一下,安史之乱这种王朝中期普遍出现的问题,是人口陷阱的结果,也就是资源增长无法与人口增长相适应,简而言之,饭不够吃了。

    之所以以这种方式出现,就是制度问题了,和民族之间的关系的不大,但是唐朝中期少数民族将领占据军队高层,却是一个事实。

    汉族百姓为什么不愿当兵,因为府兵制下的他们免税,地位还高,退役之后还能够当国家基层干部,但是募兵制下的他们,就是一群糙汉,上司任意克扣兵响,地位不高,养家糊口都困难(此处指的是普通士兵,将军的亲卫,地位以及待遇,可是很高的,这些也是将领的私兵,打仗基本靠这些人,埋下割据的隐患)。

    至于府兵制为什么会崩溃就不多说了,否则洋洋洒洒几万字可以说。

    社会经济的发展,汉族老百姓有更多的选择,比如做文官。但是一个国家注定需要一定的军事存在,少数民族英勇善战,自然而然填补了这个空缺。

    再说说温和派与强硬派的原型,其实就是唐朝中晚期的牛李党争,文章中对牛党其实做了一些美化。

    牛李党争作为我国古代不怎么光彩一面,一般中学生都不清楚,树立文化自信的教科书,也不会在这里多落笔墨。

    事实上,除清末之外,基本上教科书对王朝末年的记载,都可怜至极。

    一般人了解,可能就是学李商隐的时候,语文老师带了一下,鉴于你们可能还不会使用或者不习惯使用百度这个功能,这里用最简洁的文字说一下。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世家门阀的天下,而隋唐科举兴起,普通地主阶级,开始进入官场,牛党(小说中的温和派)就是这批中小地主,也就是中产阶级的代表。

    而与之对应,李党(小说中的强硬派)就是原先的那批门阀世家,主要是关陇贵族,北周,隋,唐三朝王室都是这批人,显赫至极。

    说说主要分歧,李党的根基在军队,只有不断的战争才能够为他们带来荣誉与战功,维系地位。

    而打仗必然收税,上层贵族收不到,底层百姓穷得收不了,只有朝中产,也就是牛党的根基开刀,牛党自然反对。

    党争这种东西,没有好处,是敌人坚持的我都反对,敌人反对的我都坚持,最后必须死一个。作为矛盾的另一面,活下来的往往也会自行消失。

    李党的主张,客观上有利于维护唐朝的统一,但是党争的时候,四面开火,全不顾忌百姓承受能力,而且自身极度,导致战事败多胜少。

    牛党的主张,客观上有利于休养生息,但是党争一起,一切边疆地区全部放弃(没有成行,但是连一些有收复机会的地区也放弃了,很可惜),即便是唐朝末年,疆域也是极其庞大的。

    中国强势朝代,疆域面积到那里,不是因为军事实力不足,而是财政不足,因为需要统治成本,往往这些地区还没有多少收益,除了增强国民自信心之外,收益为负。

    在稳定农耕区安全后,王朝一般不再继续扩张,否则就有御史跳出来说帝王穷兵黩武。

    牛李党争的时候,这些成本由牛党根基出,最后牛党还得不到多少收益,好处让李党的人霸占了,牛党的人自然不愿意。

    历史的大潮流,是中下地主逐渐崛起,到了宋朝,再不见门阀地主,牛李党争,是门阀世家最后的辉煌,及黄巢乱起,尽数飞入寻常百姓家。

    总结,牛李党争在安史之乱后面,二者没有直接因果关系,小说是写着顺手,写作文写错了,用错典故不要找我。

    小说虽然有原型,但是还是之前那句话,不要生搬硬套,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科学的思想武装自己。

    一个作者注,写着写着就写了一千五百字,你们要是觉得这个钱花的不值,反正就一毛钱的事情,加微:q15979346895,这是我写小说后专门开的小号,大号:ren001,随便哪一个,我把钱还给你们,qq钱包没有钱,不必加了。

    希望大家看的开心,认同我的观点与否不重要,希望你们能够学会用唯物史观看待问题,不人云亦云,作出自己的判断。)

    fp

    (iishu)是,,,,!



第六百三十六章:交手
    【】(iishu),

    “我道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教化万灵之使命,纵然元熙有异族血脉又如何?我人族昔日,何尝不是以一异族身份崛起于诸天万界。”

    吴毅口言道门教化万灵之责,不久之前安怡容才刚刚念诵过一遍。这种东西,说重要吧,平时用不上的时候,擦屁股还嫌硬。

    说不重要,现在吴毅秉持此文,玄真子不可能直接地反对,否则就是对道祖不敬。

    三清道祖传下道门诸法,后人开宗立派,香火道统延绵不绝,修炼道法之人越多,道祖的功德就越多。哪怕是对妖族等不甚看重的上清,也从未禁绝妖族修炼道法。

    此所以圣人不争而尽有天下,玄真子哪怕再无知,也不可能犯如此明显的错误。

    虽然不能够在宏观上与吴毅争锋,但是玄真子也不可能就此放弃,元熙存在于世上一日,就是对他的一日羞辱,不可容忍。

    “你想要培养出下一个丹明子吗?”玄真子阴恻恻地道,故意给吴毅设下了一个坑。

    吴毅微微一笑,稽首道:“贫道没有这个本事。”吴毅此言,在外人耳中,却是知难而退的意思了。

    玄真子露出一个算你识相的表情,而元熙却是不可避免地露出失望的表情,他知道此刻,只有眼前这位气质渊静的真人才能够救他一命,而这位真人知难而退,那么自己的命运又会如何,被废去修为,赶出宗门,还是直接处死。

    元熙此刻早已不奢望还能够留在一气门内,一气门弟子,少有不知道丹明之乱的人。

    而人族对于异类的提防,也是客观存在的,虽然自己身上的妖族血脉不知是多少代之前的,但是却是客观存在的,无法抹除,既然爆发出来,自己势必不能够留在宗门之中。

    其他弟子看自己的眼神,除了少有几人是惋惜,其余,都是一副仇恨的样子,试问即便是宗门恩准特许,自己还敢留在这里吗?

    而这也是元熙在察觉到自己血脉后,一直没有告诉他人的原因,谁也不会想到,异变就在最不应该出现的时候发生了,一切都太突然。

    “不过,”吴毅突然开口,顿时吸引全场的目光,玄真子心中有几丝不好的预感。

    “贫道虽然没有将此子教导成丹明子的本事,但是顺承道祖之意,教化万灵,还是力所能及的。”

    一片哗然,吴毅之意,闻者只要不是脑残,都知道是什么意思。

    “嘿!”玄真子嗤笑一声,“这么说,无一真人是打算收这个妖孽为徒了。”众人看向吴毅的眼神,也发生了变化,变得不解,甚至是猜忌。

    情势变化地太快,突然从谷底升到了云巅,元熙眼中一时间饱含泪水,激动之意溢于言表,重重地朝吴毅磕了一下。

    不过,若是他知道,今日这一切,吴毅其实是有机会避免的,是否依旧对吴毅心存感激呢。

    吴毅对一切目光淡然对之,淡淡回应道:“然也。”

    大众议论之声更重。

    “这个妖孽一身本事,大半是我门下弟子传授于他的,现在我想要收回来,不知道无一真人应允否?”

    玄真子虽然如此问着,但是显然没有给吴毅回答的机会,自顾自,先动上了手,之前他一直在元熙身侧,此刻动手也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脚踹向了元熙的丹田气海。

    这一脚,若是真的踹实了,那么元熙即便留得半条命,日后想要重新修炼,也是难于登天,修复丹田这等堪称是道士核心之地,需要的宝材灵药,何止是一个天文数字。

    玄真子歹毒之心,可见一斑。

    不过,吴毅料许有此节,一直没有放松警惕,弹指射了一道混沌之气去,混沌之气疾速如闪电,眨眼之间,就要击中玄真子的脚,玄真子若是坚持,照样能够废了元熙,但是自己的脚,恐怕也要废了。

    电光火石之间,玄真子作出了一个几乎所有的修道者都会做下的决定,放弃原本的行为。但是玄真子却不甘心放弃,伸出右掌,朝元熙拍了过去。

    而吴毅踏着遁法,早早闪在元熙与玄真子之间,与玄真子硬刚这一掌。

    罡煞吞吐,法力四射,两位元婴真人悍然交手,殃及一片池鱼,威武壮观的高台轰然倒塌,一干弟子衣冠凌乱,狼狈不堪,相比较而言,元熙因为在吴毅身后,吴毅为他分去了诸多力量,毫发无损。

    这个结果,其实还是吴毅与玄真子克制的结果,否则罡煞尽数动用,整个天城也要震颤一番。

    玄真子厉色尽显,既然双方已经交手,撕破脸皮,也就不顾及那么多了,“吴毅,你当真要与我作对吗?”

    吴毅本没有和玄真子交手的想法,但是事情进展到现在这一步,不得不如此,也只能够做过一场了,“我与违背道规之人作对!”

    “哼,多言无益,你我极天一见。”玄真子驾驭罡煞,径直前往极天,对下如此道,传下一阵回音。
1...214215216217218...28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