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求生记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名剑山庄
张轩听了,眉头微微一皱。不得不承认许都所言是一个问题。
南京之所以能成为首都,长江水运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条件。正因为长江水运便利,各地的物资,可以以极其轻便的方式运输到京师。清军占据长江北岸,且不说能不能威胁南京。单单说影响长江水运,就是一个极大的问题。
“陛下。”周辅臣说道:“许将军未免危言耸听了,有臣在,清军那些舢板,决计不可能在江上出没。臣愿意立军令状。”
许都这话,彻底惹恼了周辅臣,在周辅臣看来,许都分明是在诋毁他的能力。
许都说道:“周将军,你无须如此,我知道长江水师战力雄厚,清军水师不是对手,但是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东虏如果以自小舟夜间出没在江上,周将军怎么办”
“难不成一年三百六十日,枕戈待旦吗”
周辅臣知道许都所言有道理,但是犹自嘴硬,说道:“有何不可”
“好了。”张轩打断了两人对话,不想让朝议陷入胡搅蛮缠的深渊之中,说道:“许将军,你有什么办法”
许都说道:“臣请设江北大营,而今军力虽然疲惫,但并非没有一战之力,大军渡过长江,无须夺取城垣,只需在江北设一大营,看护江面,如此一来清军想要骚扰长江,就难了。长江水道就为我独有了。”
张轩很明白,即便能做到这一点,长江水道未必能为夏朝独有的,千里江岸,哪里能够处处设防。如果许都能往北推挤数十里,将扬州等府县都拿下来,或许能做到。但是仅仅设立一个江北大营,虽然能有效降低清军骚扰的可能性,但是要完全封堵干净,却是不可能的。
“等等。”张轩心中暗道:“许都的意思未必是江北大营,恐怕是想在江北再战一场,”
张轩刚刚想到这里,就请许都大声说道:“陛下若是信臣,臣请命渡江建立江北大营,为南京屏障。”
张轩一听越发相信自己的判断了。
许都也算倒霉了。之前许都与曹宗瑜作为张轩的左膀右臂。可惜曹宗瑜要坐镇两广镇守张轩的后路,而许都也因为金华一战,不能参与真正的大决战。进攻南京的时候,却有得了一个救火的微末功劳。眼看以前位置于自己下面的人,一个个上来了。许都心中恐怕也着急了,想要立功。
但是只有打仗才有功劳,而今张轩有意罢战,这功劳从何处来
第二百零一章 重定江南
第二百零一章重定江南
功劳自然是要打仗才有了。
别人或许没有这个胆子,许都与罗岱一样都是胆大包天的人。。
张轩从许都想到罗岱,忽然想起罗岱已经不在,心中微微一阵伤感。说道:“许将军,是浙江人,而今张家玉张总督正在安抚江南百姓,不过,有过施之以恩,也要树之以威。张总督那边难免有些人手不够,你带着本部人马去杭州助他一臂之力吧。”
许都万万没有想到,这事情会落到他的手上。
张家玉那边的事情,他也听了一耳朵。
毕竟张轩身边就是夏朝消息的聚散之处,各地的消息都汇集在这里。许都即便不想了解,也会知道,更不要说,但凡能在张轩身边站着的人,他们每一个人背后,都有一个大派系。
即便很多事情与他无关,但是却与他派系之中的人有关系。许都作为金华一系武将的靠山,对各方面的事情,都要心中有数。至少不会发生了什么,他还不知道,被打的措手不及。
张家玉在杭州,做事做的顺利也顺利,不顺利的话,也不能说顺利。
顺利在江南这些士绅最容易接受现实了。张家玉一到杭州,各地都纷纷投降,似乎一日之间,整个江南混沌的局面,就变得清晰起来。所以旗帜都换成了,红底黑字“夏”大旗。
但是根底如何,却不好说。
在清军肆虐的这几个月来,大规模战事,就有两三次,郑氏与清军在江南的拉锯,就好像是筛子一般,将江南的世家大族都筛选了一遍又一遍。不知道多少旧时王谢,变成了荒丘土坟。不知道多少暴富新贵,转眼之间,又如尘如土。
变化之剧烈,堪称一出悲喜剧。
后世不知道有多少取材这么时候的戏曲与,可见这这一年之中大悲大喜,大起大落。
不过,即便是而今,对江南士绅来说,局势变化还没有终结。
因为但凡而今在各地府县掌管权力的家族,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手中有兵。
不去管这兵是怎么来的是清军一部分,或者是夏军的一部分,再有就是自己家族的族兵。反正能控制地方的人,都是这样的有力人士。固然没有什么大军阀,但是每一个镇,每一个县,都是在这样的人手中。
张家玉本部人马,不过一两万,堪堪维持杭州附近的统治,很多的地方。都够不着。
这样的局面是张轩
万万不能允许的,但是想要将这些人给打掉,自然各种手段,都要用,能收编的收编,能解散的解散,如果都不行,就要用雷霆手段了。这是张家玉给张轩所报的计划,不过这计划到了张轩这里。张轩立即做了修改。
加大清剿力度,清剿第一,收编,解散都在其次。
原因很简单,张轩对江南士绅不顺眼,可不是一日两日了。而今清军将江南一片蹂躏,如果惨不忍睹。但是在张轩看来,也是一个大好机会。不乘着这个机会,将江南地方势力好好打压一下,张轩就白白浪费大好机会了。
只是要完成张轩的计划,张家玉手中的人手,难免有些不够。故而张轩派遣一些人去帮忙也是自然的。
许都仅仅是张轩所预备的人选之一,让张轩有些担心的是,许都毕竟是金华人,与江南很多士绅过从较密。不过看许都当初混到那个样子,想来也不过是面子上的关系。
而且张轩未必有赶尽杀绝的想法。
因为他知道,将杀人当做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最蠢的办法。解决不了问题本身,即便是解决了制造问题的人,还有下一批人会冒出来的。张轩打压江南士绅,并非与他们有什么仇恨。单纯是为了掌控朝政。
不让这些东林党人,从自己道德上的优越感中清醒过来,知道谁是天下的主人,他们定然会闹出事来。
张轩甚至将打压江南士绅,当做将来一段时间的国策,就如同朱元璋打压江南士绅一样,因为这些人之前是张士诚的班底。在政治上困江南以重赋,甚至还有江南人士不得入主户部。等等潜规则。
只是后来慢慢都放开了。
张轩不会做的这么狠,但是有张轩这一朝,江南人士,不要想在内阁占据一个席位了。
而且张轩这样做,也是要分散南京士卒的想法。
几十万大军聚集南京,看上去声势浩大,但是对地方的负担相当重。而且清军想要退兵的意图这么明显,张轩也要给一些信号。缓和的信号,如果张轩一直在这里厉兵秣马。即便是清军有撤退的意思,恐怕也不敢撤退了。
逐渐将南京大军分散开来,并沿江建立起防御体系。正是张轩而今准备着手的。
许都不明白这事情怎么落到他的头上了,而江北大营的事情,又派谁去但是张轩已经开口了,他也不敢说,不。只好说道:“是。”
张轩看想高一功,说道:“高将军,你准备好驻兵江北。”
高
一功没有想到这一件事情,居然落到自己手中,说道:“是。”
张轩说道:“江北大营的事情,先缓上一缓,只是庐州战事,诸位觉得该如何办”
庐州之战早就结束了。
结果出乎双方意料之外,似乎是双方都忌惮对方的实力,以至于双方稍稍一接触,都撤退了。袁时中骑兵不多,步骑结合的军队,本来是想护送杨绳祖一部南下就行了。
却不想杨绳祖一心想要将庐州城中的百姓也一并南下。
这样一来,就给袁时中带来很大的不便。不过袁时中还是咬着牙答应了,因为袁时中所部是夏军之中北方人最多的一支军队,大多是河南人与两淮士卒组成的,而庐州城之中,就有不少两地逃难的百姓。
带着这些人南下,袁时中更是别的什么心思也不想了,一心一意将人带回舒城,庐江就行了。
但是却不知道清军这边,蒙古人也不想在这里久留,追着袁时中打了一仗,发现占不了什么便宜,又发现庐州城已经变成一座空城,就留守千人驻守,大队人马退到了凤阳城去了。
这样一来,庐州城成为双方的缓冲区了。
袁时中就提出了恢复庐州,威胁凤阳的计划。而张轩现在问道,就是这一件事情。
“不可。”文安之说道:“而今大政乃是休养生息,罢不急之务,舒扬民力。取一地不足以胜东虏。然一事作,而百事兴,于百姓就是性命攸关。臣请督促卫王就地屯田,以缓民力。并精选士卒,以待将来。”
张轩说道:“就请文先生,拟一封诏书给卫王吧。就按这个意思来。”
“是。”文安之说道。
张轩心中也能品出来袁时中的一些意思,袁时中本部人马,是对北伐最积极的一支了,因为对他们来说,向北就是回家。这种人在夏军之中决计不少。这也是相当一部分北伐的源动力。
张轩心中暗道:“北伐之事,定然在我这一代终结,否则恐怕将来真成了两国分立的局面了。”
不是,张轩杞人忧天,而是太明白人的惰性了。一旦他这一代人去了之后,继位之人,未必有能力运作北伐这样的大事。太平日久,文官当政,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从北方过来大批将领,还有朴素的回家的想法。当这一批人都去世之后,下一辈未必会将北方当做故乡了。
虽然张轩此刻准备息兵休战,但是北伐这两个字,一直在张轩心中盘旋,没有一日或忘。
第二百零二章 两王会面
第二百零二章两王会面
就在张轩收拾残局的时候,在川南的李定国也坚持不下去了。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虚言。虽然由滇入川的道路,被多次整修过。但是大军行动依旧非常艰难,更不要说,各处山势险要,易守难攻了。几近寸步难行。
吴三桂手腕不错,整合了川南明军,将十几万明军都纳入麾下。这样一来,明军在中华大地最后一支成建制的武装力量,就消失了。虽然有传闻,说永历在滇南出没,但是一时间也没有在乎他。吴三桂得了这些助力之后,人敌两熟。再加上四川的特殊环境,自然占据了起来,如果来攻的不是李定国,先锋不是杨景新的话,这些明军或许不会那么容易投降吴三桂。
毕竟,不管是是李定国之前的大喜军,还是杨景新父亲杨展,都与这些明军将领有深仇大恨。杨景新借助杨展留下来的人脉,招揽人手,连破数关。但是等吴三桂与这些明军联合之起来。就不好办了。
如果不是为了牵制吴三桂,李定国早就退兵了。
原因很简单,进乃深山高谷,而后面千里转运,穿梭于山岭之间,运一石粮食,消耗就快要一石了。
虽然孙可望在云南也积累了一批粮草,但是云南这样的地盘,又能积累出多少粮食,更不要说在群山之中粮食转运的难度。孙可望当年积攒的家底,早就不能维持了。
在李定国的命令之下,贵州还向大军补贴了一些粮食。
这一部分粮食,其实算不上贵州提供,他真正提供一方,应该是湖南姚启圣。
贵州的粮食产量,似乎比云南还要凄惨一点。李定国即便是刮地皮也没有地方刮去,只好给贵州土司打欠条了。李定国大败孙可望,李定国在贵州威望正隆,再加上李定国保证,这一批粮食,能从湖南补充过来。
这才能维持下来。
不过,这运粮进入贵州,也是需要时间的,想来能拖延一段时间。要知道东征之战,两湖是征饷的重地,姚启圣也被银子粮草逼得走头无路了。如果不是为了顾全大局,这一批粮食万万不可能拨给李定国的。
但是即便如此,姚启圣也难,只能在次序上做些手脚。给他争取一点时间。
即便如此,李定国也在山中选了不少平地,用来屯田,虽然山中少有平地,但是这里已经是南方了,气候雨水都不错,三个月足够收一季,虽然荒地种出来的东西不多,但是足够
补贴一下军中粮草。
吴三桂见李定国似乎粮食短缺,并不是没有想趁火打劫的意思。只是李定国早有准备,狠狠的给了吴三桂一下,吴三桂麾下数名大将,都差一点折在李定国手中。
吴三桂知道李定国的成色之后,就有掂量出自己,定然拿不下李定国,干脆与夏军对峙。
这漫长的对峙,持续了一个多月。
双方看似没有大战,但是李定国没有一刻不在想迂回到吴三桂身后,想在群山之中,找出一条路来,恰巧吴三桂也打同样的主意。于是乎在战场附近大山之中,于是乎双方大战僵持,小战不断。
在这样的战事之中,清军仗着地面熟悉,而夏军之中,却有很多土司兵,擅长翻山越岭。如履平地。
双方也僵持在一起,不分上下。
虽然这绵延数十日的小战,对李定国与吴三桂都是有好处的。
因为这样的战事,对他们两位都是整合全军的好机会。
李定国刚刚掌控全军,但是军中还有不少孙可望的人手,需要一一安排,而吴三桂刚刚接纳明军降兵,也是要清理的时候了。
这样的战事对他们两人整合全军,都有好处。
不过,在安庆大胜清军传来之后,李定国就松了一口气,准备安排退兵的事情了。
至于刘文秀,艾能奇等人这种战事,他早就不想打了。
李定国退兵的动静,也瞒不过吴三桂。
甚至吴三桂知道夏军在安庆大胜之后,就知道李定国退兵仅仅是时间问题了。但是他心中没有一点高兴之意,脸色阴沉,似乎是他打败仗了一般。
不过,在吴三桂看来,这比他打败仗的影响还大。
吴三桂知道,自己这里败的再厉害,也不过是将四川让给李定国。
四川虽然重要,但是在天下局面上,仅仅是一个重要筹码,但还影响不了大局,但是安庆之战的胜负,却左右了天下大势。让吴三桂内心之中不由的感到一丝担心。
那就是清廷的运势尽了吗
吴三桂心中忽然有一个念头,他说道:“来人,去对面下帖,就说我邀请滇王一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