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求生记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名剑山庄
这院墙乃是内外包砖,中间却是夯土,与城墙的结构差不多。外面有一层红色的涂料,但是时间长了,早就褪色了,就好像是朱明的天下。与城墙最大的区别就是很薄,总体来说,不过两三尺而已,上面一日人性行走都有一点不稳当。更没有是女墙,故而清军都是在院墙里面垫东西,爬在上面对外射击。
故而弓箭用的并不是太方便。
他们用更多是火铳了。
很多时候敌我双方都是相互影响的。
总体来说,在与明军作战的时候,清军看不起火铳,但是喜欢用大炮,与明军一样。不过即便如此,清军之中也有成建制的火铳手,就是朝鲜火铳手,是清军征服朝鲜之后,征召的朝鲜军队。
这些军队,并不被清军看在眼里,不过是用来充数的军队。
但是与夏军交战之后,他们发现夏军的火铳手,与明军火铳手威力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在历次交战之中,他们也从夏军手中,夺取了不少火铳,细细检查,夏军的火铳与明军的火铳,根本没有什么区别。
唯独是夏军的火铳质量好一些而已。
只是同样的武器,在明军之中,与夏军之中威力相差为什么这么大
清军受到影响,也开始重视火铳手,不将火铳手看做辅助兵种了。在很多八旗军队之中,也开始列装了。
当然了,清军最喜欢的还是冷兵器,与大炮。
虽然骑射之术,而今还不能算是满清的政治正确,但也相差不大了。已经有这种思想的苗头了。
故而这时候院墙上面,一个火点散发出红色光芒,就好像是一个个通红的眼珠子一般。不是别的,正是火铳火绳被点燃的光芒。
不管是夏军,还是清军,主流的还是火绳枪,而不是燧发枪。
第九十二章 北线无战事
第八十九章南阳大火二
南阳城之中,极静与极闹相互呼应。
在南阳城西,炮声,喊杀之声,以及惨叫之声,各种声音混杂在一起,再加上这样那样的火光冲天而起,将很多地方都照射的犹如白昼一般,甚至有一两失火的地方,也说明了,什么叫做战火。
而在南阳城的其他的地方,无数百姓恨不得在地面上挖出一个坑来,将自己全家躲藏在里面。
不,其实已经有不少百姓已经这样做了。希望让这两边都不要发现他们,让他们能安安稳稳的渡过这个夜晚。
只是,这个愿望有些人能达成,有些人不能达成了。
最少在唐王府周边的百姓,都不能达成了。
千人行动,动静很大,即便是马三宝有意遮掩,不许任何人打火把,但是千余人行军的动静还是无法遮挡。
“什么人”几个清兵打着灯笼站在大街之上,看远处人影重重,看不清楚到底是什么人,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就装着胆子问了一句。
在知道夏军已经通过暗门入了城,在屯齐的指挥之下,整个南阳城之中清军,全部动员起来,无数触角深入在南阳城之中,南阳城的主干道上都有人巡视,更不要说,唐王府所在正是南阳府的中心所在,粮仓又是大军战略要地,把守更是严密之极,屯齐的驻军之处,就是在唐王府之中。
纵然此刻清军大举出动,唐王府附近,也少不了人看守。
马三宝在城中士绅的指点之下,穿街走巷,绕过不少地方,有些道理干脆在人家的院子里经过,再加上城头厮杀正烈,才遮掩马三宝的动静,而今唐王府在望,自然是遮挡不住这动静了。
“杀。”马三宝一声令,数根利箭从黑暗之中射了出来。。
这几个提着灯笼的清军,连箭矢都没有看清楚,就被一一射到在地。本来提在手中的灯笼顿时跌在对面之上,火苗从灯笼之中爬了出来,瞬间将纸灯笼吞在肚子里面了。化作一团火堆。
马三宝既然摆明了车马自然也没有隐藏的必要了。
一时间喊杀声大做,无数之脚从地面之上踏过。一个个火把被点了起来,矛头直向唐王府而去。一时间整个南阳府都被这个震动了。
正在与夏军交战的屯齐大吃一惊,他万万没有想到,夏军居然这样不声不响的渗透到南阳城之中了,他先是心中一寒,暗道“
如果他从后面攻我,就大大不妙了。”
见这一支夏军没有从后面攻他后背,他心中先是松了一口气,随即又想起了在唐王府之中的粮仓,心中顿时一惊,后被冷汗直冒,暗道“不好,大军的粮食。”
一想到大军粮食有失的话,他根本不知道如何向济尔哈朗交代。他立即想抽调兵马去支援唐王府。但是罗岱自然能让他如愿啊。
此刻罗岱见马三宝打出旗号了,二话不说,将手中所有人都打了出去。
如果说之前是屯齐一心想夺回缺口,将夏军赶出南阳府的话,而且却是局面翻转过来了,却是罗岱一心突进南阳府之中,屯齐手中的人马本就不是太多,真打起来,也不可能先打就打,先撤就撤。
不提罗岱与屯齐的较量,单单说马三宝突然发难,攻到唐王府的城墙下面。
唐王府的城墙有两丈高,乃是洪武时期,修建王府的统一规格。而各个城门更是把守的严密之极,没有攻城器械的情况之下,先攻破这里却是一件难事。
更不要说,唐王府之中的清兵早就到位了,虽然被马三宝杀了一个措手不及的,但是有一时间还能守住城墙不失。
却见黑夜之中,城头不见多少人冒头,却一个火把,扔了出来,这些松油火把,上面都包裹松油与布头,即便是落在地面之上,一时间也会熄灭,城头的士卒凭借这一点光亮,看清楚下面的敌人。
唐王府外面,就是南阳府的大街,是主干道。太平时节,白日自然是熙熙攘攘的,无数摊位将道路挤压的,只剩下中间一段,大抵能够通过一个轿子而已,但是而今却不一样,好几丈宽的大街,一览无余,就成为了双方交战的主战场。
马三宝既然敢来,虽然没有多准备。但是却也不是一点准备也没有的。
却见几十个,外围是无数人举着盾牌,挡住头上的箭矢,而下面却有十几人,吊着着一根一人合抱的柱子,黑夜之中也不知道是从什么地方搬过来的。不知道是那家预备的寿材,或者是谁家庭院的柱子。
要知道这个时代,木头是主要的建筑材料,很多家都会预备一点。特别是老人家,会提起准备好木料做棺材,这种合人抱的大木,虽然不多,但并非没有,有南阳士绅的指点,自然很快能找到,即便找不到,也能从房子里面拆出一根了,不说别的,不管那家的横梁大抵都合用,盖一间房子,或许不好办,但是想要拆的话,却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他们呼喊着口号,周围还在人打着火把照明,大喝一声,将这根原木狠狠的砸在院墙之上。
只听“轰”的一声,整个院墙都为之一动,用梯子爬在上面的清军士卒,也是晃动一番,差一点从墙上掉下来。
这院墙毕竟不是城墙。
虽然说有些小县的城墙,也是就两丈上下,但是城墙一般都比较厚,别的不说,上面能够通行马车,方便军队调动。最少有数丈厚的夯土。但是王府的院墙,比起寻常家庭的院墙,自然是厚了,但是比起城墙,自然不如了。
这院墙乃是内外包砖,中间却是夯土,与城墙的结构差不多。外面有一层红色的涂料,但是时间长了,早就褪色了,就好像是朱明的天下。与城墙最大的区别就是很薄,总体来说,不过两三尺而已,上面一日人性行走都有一点不稳当。更没有是女墙,故而清军都是在院墙里面垫东西,爬在上面对外射击。
故而弓箭用的并不是太方便。
他们用更多是火铳了。
很多时候敌我双方都是相互影响的。
总体来说,在与明军作战的时候,清军看不起火铳,但是喜欢用大炮,与明军一样。不过即便如此,清军之中也有成建制的火铳手,就是朝鲜火铳手,是清军征服朝鲜之后,征召的朝鲜军队。
这些军队,并不被清军看在眼里,不过是用来充数的军队。
但是与夏军交战之后,他们发现夏军的火铳手,与明军火铳手威力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在历次交战之中,他们也从夏军手中,夺取了不少火铳,细细检查,夏军的火铳与明军的火铳,根本没有什么区别。
唯独是夏军的火铳质量好一些而已。
只是同样的武器,在明军之中,与夏军之中威力相差为什么这么大
清军受到影响,也开始重视火铳手,不将火铳手看做辅助兵种了。在很多八旗军队之中,也开始列装了。
当然了,清军最喜欢的还是冷兵器,与大炮。
虽然骑射之术,而今还不能算是满清的政治正确,但也相差不大了。已经有这种思想的苗头了。
故而这时候院墙上面,一个火点散发出红色光芒,就好像是一个个通红的眼珠子一般。不是别的,正是火铳火绳被点燃的光芒。
不管是夏军,还是清军,主流的还是火绳枪,而不是燧发枪。
第九十三章 北线无战事二
第九十三章北线无战事二
张轩心中微微一叹,有些遗憾。
如果说,张轩言语之中没有真情实意却也是假的。
他与袁时中相交,虽然刚刚开始,有些心机。但是接触的时间长了,袁时中对张轩非常相信,这种信任也让张轩非常感动。再加上战场之上相互配合。自然有一些战友友谊。
而今变成君臣之间毕恭毕敬的情况,让张轩有些失落。
不过,这也必然。
对臣子来说,与皇帝保持相对距离。是保全自身的必然。以袁时中的性格,这样做,也是必然。
张轩整理一下思绪,说道“大兄来的正好,与我一起去襄阳,与高大人好好议一议。”
张轩带着袁时中,回到襄阳城之中,高士衡早就在这里等候多时了。
“臣高士衡拜见陛下。”高士衡行礼说道。
张轩说道“高大人免礼。”
高士衡在这一战的作用也很大。不要看高士衡战绩不错,但是高士衡本质上来说,还是一个文官,他的战绩,更多的时候。是统领全军,支撑前线将领所需的物资无缺。
而并非真的领兵出战。
这一次也是如此,张轩统领大军作战,后勤支援全部是由高士衡负责。高士衡的能力得到的充分的发挥。
在数十万人的后勤支援民夫筹措,被高士衡安排的井井有条。
这看似平常,但是真正做过的人,才知道难度之大。
故而张轩对高士衡非常客气。
所有人坐定之后,张轩示意让郑廉。
郑廉先向张轩行了一礼,说道“陛下,诸位。清军的情况已经弄清楚,济尔哈朗已经撤军了,大概在日之内,就能撤到了洛阳。以臣对清军粮食储备的判断。在半年之内,济尔哈朗没有再次南下的实力。”
“张相,已经上报,半年之内,可以向襄阳一线补充五万新兵。”
“也就是这一战之后,半年到一年之内,是北线应该没有战事。”
张轩听到这里,点点头,说道“对郑廉这个说法,两位觉得怎么样”
高士衡说道“臣以为极是,只是有一点问题,就是樊城还没有修建好。恐怕襄阳一线所需的兵力要多一点。”
张轩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张轩想抽调北线的兵力。已经不是一日两日的,对于这一点,袁时中才回来,大抵不知道。但是襄阳这边却都是知道的。
张轩点点头,对袁时中说道“大兄,你怎么觉得”
袁时中行了一礼说道“清军从信阳退去,而退过许州,以臣之见,清军不会在许州停留,估计还会停留在黄河一线上,信阳城高池深。只需留守数千士卒,依靠信阳三关,足以抵挡清军南下。”
“臣部下,三万四千将士,足以在陛下麾下听用。”
张轩与袁时中,高士衡商议之后。
袁时中所部与王光恩,王光泰兄弟所部,都被顺流而下。
这些都安排好之后,却不想一个新的问题再次出现了。
郑廉急忙忙的过来说道“陛下,重庆方面急报。”
张轩皱眉说道“怎么回事”
郑廉说道“贺将军来报,吴三桂收降不少残明士卒,收拢了不少船只,水陆并进,围困重庆城。四川水师大败,重庆水道被截断。已经成为孤城之势。”
张轩并不知道,令吴三桂进攻重庆,牵制夏军的命令,是济尔哈朗下的。
但是战术衔接出现了一些问题,在济尔哈朗与张轩交战正烈的时候,吴三桂已经在准备了,但是准备仅仅是准备了。双方消息有些延迟,当吴三桂进攻打到最**的时候。
济尔哈朗已经退兵了。
不过,张轩不想了解这一点。他只知道该怎么应对。
张轩立即下令周辅臣的水师西进,解重庆之围。
他先将命令传了下去之后,心中却还有一丝不安。
随着昆明被攻破,云南已经抵定,南川的明军无所依从,吴三桂趁势做了不少手脚。最少南川已经依附在吴三桂麾下来了。大半个四川都在吴三桂麾下了。
四川虽然屡经战乱。
但是还不到荒无人烟,乃至于成都城内,有老虎出没的地步。在稍稍整顿一下,吴三桂就有一些兵精粮足,以辽东老卒为根基,以四川将士为辅兵,一时间声势浩大。
当然了,张轩不惧吴三桂,但是要解决吴三桂,是需要时间的。
张轩现在没有在长江上游下游一并开战的能力。
重庆之围是小问题。吴三桂才是大问题。
张轩沉吟片刻,对郑廉说道“云南情况怎么样了。”
郑廉想了一会儿,从大脑深处,将云南的现状给翻出来,说道“滇王在云南做的很好,武昌消息,上个月滇王还请命从武昌召集一批官员,安置云南府县官员。”
张轩说道“滇南已经拿下来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