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东莱太史慈(全本)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未知
众人点头。心中纷纷道:果然!
侍郎王子服出声道:“这事情我们现在还没有办法c手,毕竟青州刺史太史慈现在是生死未卜,徐州的归属问题现在说起来还太早。”
太仆鲁馗叹了口气道:“我和太史慈没有什么仇怨,但是却不希望徐州归太史慈管理,毕竟太史慈现在实在是权势太盛,找回皇上后,这个太史慈绝对是难以控制。若是可以的话,我们还是先下手为强的好。而且若是由朝廷方面任命徐州刺史的话,对太史慈绝对是牵制。这个说法得到了在场大多数人的认同,毕竟大汉实行的举荐制,徐州刺史陶谦在临死的时候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很合理的,至少朝廷方面没有办法拒绝,不过若是让太史慈得到徐州,也正如太仆鲁馗所言,太史慈的实力立时得到一个质的提升。更向北方名副其实的霸主迈进了一步。
吕布出声道:“这个不是问题,现在司徒大人发愁的是另外一回事情。”
众人闻言默然,他们当然知道太史慈现在是凶多吉少,其实即便是王允现在认命了徐州刺史也无所谓,即便是太史慈可逃出生天,回到青州见到这个结果说不出什么来,因为王允绝对可以推说徐州不可一日无刺史,所以暂时由朝廷方面任命一人代理。只等太史慈回来再说。当然若是太史慈始终都不回来的话,这个人只好永远的“代理”下去。而后一种情况则是这屋中大部分人所愿意看到的局面。
可是现在经过吕布这么一说,众人知道,这件事情发生了变化,让王允很为难。
果然。王允皱眉道:“事情是这样的,徐州刺史陶谦死后不久,青州军方的军师郭嘉和青州领军大将鲁肃便联名上表,举荐现在青州军中风头正盛的军中新星虞翻为徐州刺史,理由是自虞翻陈兵徐州以来,所到之地,上至官绅,下到黎民,无不对其敬爱有加,应该是徐州刺史的大好人选,所以才请求朝廷任命虞翻为徐州刺史。你们认为如何?”
在场众人一阵发愣,没有想到事情会出现这种变化。
侍中马宇在一旁长叹一声道:“先下手为强,没有想到青州方面行动的还真快,我们还没有反应,他们倒是会见缝c针,如此一来,那岂非是说,不管青州刺史太史慈回不回来,徐州刺史的位置都是青州的囊中之物?”
大鸿胪周奂看了马宇一眼,无奈道:“只怕事情就是如此,自先帝驾崩后,我大汉的地方官员的任命始终都是由州官举荐地方人才,由地方人才担任地方要职,现在徐州无人管理,而真正控制徐州地面的人就是青州的虞翻大军,郭嘉和鲁肃的这么做我们很难拒绝的。”
王允头痛的的就是这个问题,皱着眉道:“正是如此,所以才这么着急把大家叫来,正是要议一议,看看有没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
众人默然,但却纷纷转头,看向贾诩。
王允也知道刚才自己那是多此一问,大厅中的这些人虽然都是才能卓著之辈,但是很可惜擅长于出谋划策的人寥寥无几,唯有贾诩才可以依靠。刚才自己的话语与其说是问这大厅中的人,倒不如说是在问贾诩来得恰当。
贾诩扫了一眼众人,突地哈哈一笑,那声调中有说不出的轻松。听得众人大奇。
吕布先忍不住了,对贾诩道:“文和先生,难道你已经有了解决的办法?”
贾诩点了点头,保持着惯有的幽深冰冷的腔调道:“大家把这事情看得太严重了,郭嘉、鲁肃和青州根本就是两个概念。”
顿了一顿,沉声道:“我一直都在怀疑郭嘉已经对太史慈产生了异心,现在这件事情就是最好的证明。你们想一想,现在徐州境内青州部队一共有两支,一支是虞翻大军,一支是臧霸大军,无论按照军中资历又或者是功劳,臧霸都比这个虞翻要有资格得多,为何郭嘉和鲁肃没有举荐臧霸做徐州刺史,而要举荐虞翻呢?”众人闻言一楞,马上仔细地思考起来。
议郎吴硕首先明白过来,叫道:“我明白贾诩大人的意思了,举荐虞翻的提议若是青州提出的,那么现在提议的人应该是管宁,而绝对不应该郭嘉和鲁肃,两人这么干分明就是想要把徐州变成是自己的地盘。”
吴硕的话一出口,众人马上明白过来,深以为然。
贾诩冷笑道:“你们不觉得奇怪吗?自从青州刺史太史慈消失之后,青州军方的种种行为根本就是杂乱无章:鲁肃碌碌无为于幽州,于禁乱战奔命于上党,郭嘉栈恋不去于下邳,张燕谋反,高顺南下,管宁与郭嘉的不和已经不再是什么秘密。尤其是在袁术这件事情上,臧霸本是兖州的驻守部队,可是现在兖州已经乱成了一锅粥,那臧霸却偏偏不回防,反倒是驻守冀州的高顺大军南下,长途跋涉与张燕叛军会战于冀州和兖州的交界处。凡此种种正是对现在这件事情的最好说明。”
越骑校尉王颀乃是在长安城中比较杰出的军事人才,他迅速的捕捉到了贾诩的话中意思,一拍脑门,笑道:“原来如此!事情一定是这样:郭嘉早就看出来张燕不是真心归降太史慈,不过却一直没有反叛的机会,现在太史慈消失不见,郭嘉当然知道这对张燕来说乃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而张燕的唯一障碍就是臧霸,郭嘉为了削弱太史慈的心腹力量,所以才会调臧霸到徐州去,理由是协助虞翻攻打徐州,但其实却是给张燕创造反叛的机会,然后在张燕反叛后令臧霸回军剿灭张燕,以便达到削弱臧霸,搅乱青州的目的……”
长水校尉种辑也明白过来,接口道:“臧霸乃是太史慈的心腹大将,在郭嘉调动他与虞翻围攻徐州的时候,臧霸还没有注意到郭嘉的狼子野心,当然是欣然前往,可是经过一些事情后,尤其是管宁与郭嘉的不和,让臧霸看出郭嘉种种不对劲的地方,而在这个时候张燕果然不负郭嘉所望真的反叛了,徐州的战事此时也已经结束了,郭嘉急于想要在徐州扩张自己的实力,臧霸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当然被郭嘉命令要张燕回兖州去,不过郭嘉的居心已经被管宁和臧霸猜透,若以才会出现臧霸大军拒不回防的局面。”
王允长长吐了一口气道:“各位所言甚是,的确如此,这一段时间以来,自从下邳阙宣身死,管宁就命令郭嘉撤军,可是郭嘉拒不撤军,更不让臧霸撤军,那时候臧霸还是左右为难,不知道听谁的,这种僵局一直拖到张燕谋反,臧霸才发现郭嘉的不对劲儿。要是现在还听从郭嘉的话,臧霸不是傻子,那就是并非太史慈的心腹。所以臧霸才会靠向管宁一面,而管宁则宁愿调动太史慈的另外一直心腹大军高顺大军到兖州去剿灭张燕、抵抗袁术,把臧霸大军留在了徐州,屯兵下邳,用来制约郭嘉。”
众人纷纷点头,这事情经过这几人这么一分析,青州的情况立时清晰起来了。
贾诩要的就是这种效果,而实际上太史慈就是希望给别人造成这种假象。见到目的已经达到,却冰冷地笑道:“各位大人所见不差,郭嘉也没有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一步,所以一计不成反生二计,在徐州利用阙宣的事件继续向陶谦施压,那当然是希望死陶谦,达到今天的这个目的。陶谦本就年老体弱,哪里受的住惊吓,当然一命呜呼了。而陶谦的遗言当然在郭嘉的意料之内,故此郭嘉才会马上提出让虞翻担任徐州刺史的请求,这计策分明是是事先想好的,所以青州方面到现在还没有反应过味来。”
谏议大夫种邵赞叹道:“郭嘉这一手玩得漂亮啊!任命虞翻作徐州刺史真的是好处多多,在策略上根本就是进可攻,退可守,说得进可攻,只要虞翻一旦成为徐州刺史,臧霸大军就再也没有名义留在徐州,虞翻完全可以利用自己信任徐州刺史的身份要求臧霸撤军,臧霸不可能不撤军吧?至于说的退可守,那即是说即便将来太史慈可以活着回到青州,郭嘉也可以完全推说这么做是为太史慈着想,而他对权力没有兴趣,否则就自己去当徐州刺史了。那时候,郭嘉早就趁着太史慈不在青州的这一段时间内扩张了自己的实力,即便是太史慈想要打击对付郭嘉,只怕在没有借口下,太史慈也不敢轻举妄动。”
贾诩点了点头道:“正是基于这个原因,郭嘉才会与鲁肃联名力保虞翻出任徐州刺史,而虞翻乃是鲁肃手下的心腹大将,郭嘉现在的行为已经表明鲁肃乃是他的同党,这更是一种对反对他的人的威胁,事情也的确如此,郭嘉加上鲁肃,当真没有人可以忽视这股力量。看来,青州大乱是指日可待的,只怕即便是太史慈可以活着回青州,也没有能力阻止这事情的发生。所以说外界盛传太史慈和郭嘉在收服冀州时因为甄氏家族的事情而产生了矛盾并非是空x来风。”众人当然都或多或少地听说过这种说法,不过没有人知道这是太史慈故意为之的结果。
在贾诩的诱导之下,屋中的众人兴奋起来,颇有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之感。
王允整个人都轻松起来了,笑道:“即使并非是青州方面的





东莱太史慈(全本) 第 102 部分
功能 和 功能!在贾诩的诱导之下,屋中的众人兴奋起来,颇有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之感。
王允整个人都轻松起来了,笑道:“即使并非是青州方面的意思,而且青州现在面临四分五裂,这件事情就容易处理多了。文和,依你之见,我们应该怎么处理这件事情?”
贾诩还未说话,侍郎王子服却抢先发言道:“依我之见,不如直接满足郭嘉的愿望,任命虞翻为徐州刺史,任他们斗生斗死去。
众人纷纷点头,可以说王子服的意见代表了这屋中大多数人的想法。
在一旁一直不说话的张绣心中大骂,这个王子服还真是多事,若是按照这个王子服的意见,太史慈的计策就完全没用了。不过他却知道贾诩一定有办法解决这问题。
果然贾诩摇头道:“这么做并非是最好的选择。”
众人马上把视线集中在了贾诩的身上。
贾诩看向王允,笑道:“我若是司徒大人,那就任命徐州的曹氏家族的家主曹豹为徐州刺史。”
众人闻言一楞,一时间跟不上贾诩的思路。王允也不例外,在听到贾诩的这个建议有了短暂的错愕后,便转过头来看向一直站在自己身边的吕布。而后者则始虎目中闪过神光,沉声问道:“文和先生,你为何有此提议?”
贾诩哈哈笑道:“其实这事情很简单,因为不管我们任不任命虞翻为徐州刺史,徐州的斗争都不会停止。我们对这件事情的作用并不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考虑怎么做才会对我们最有利。而任命曹豹而是最好的选择。”
王允点了点头道:“这个我知道,曹氏家族的千金曹玲小姐乃是温侯的娇妻。曹豹不管怎么说也可算得上是我们长安方面的人。”
众人点头。
贾诩笑道:“好处还不仅仅如此,第一,我们这么做任何人都挑不出毛病来,因为曹豹本就是徐州的豪族,即便是青州也挑不出毛病来。第二,我们这么做当然是不偏不倚,但是对郭嘉无疑是一种打击,要知道,郭嘉不管到何时都是一个反叛者,所以我料其即便可以霍乱青州但也绝对不是太史慈的对手。我们这么做后,为了应付眼前的内乱,曹豹马上就会得到青州方面管宁的支持,用来打击郭嘉,一旦青州支持了曹豹,那就证明曹豹的徐州刺史的位置坐稳了。日后再想动摇陶谦的位置,只怕没那么容易。第三,正如王允大人所言,曹豹乃是我长安方面的人,不像糜氏家族,乃是青州方面的人,支持他也没有用,更不像陈氏家族和赵氏家族般摇摆不定。”
三条好处一出口,众人纷纷点头。
王允却犹豫地看了吕布一眼,最后点头了。
这个细节却没有瞒过贾诩,贾诩马上向吕布祝贺道:“如此就恭喜温侯了,令岳丈成为徐州刺史后,前一点因为阙宣给司徒和温侯大人带来的种种不开心自当烟消云散了。”
这句话一出,两人的脸色立时一变,旋即恢复常态。
贾诩却在暗笑:在他出征前,长安的内部已经被分化了,杨彪、王允、吕布已不再和睦。
不过,还不够!
第二部 天下 第六卷 第九章 诈敌
会议过后,众人纷纷散去,至于贾诩提出的建议自然会有人去执行,当然是以王允这摄政大臣的名义发布了对曹豹的任命,当然言词中充满了小心,只是说徐州不可一日无主,曹豹乃是徐州的贤达,可暂时为徐州刺史,打理徐州事务,等到太史慈回来之后在把徐州的地方事务交给太史慈去管理。
而贾诩和张绣被王允留了下来,目的当然是为了商谈进攻汉中和益州的事情,那其中还包括吕布。
来到当日太史慈偷窥王允与自己的宝贝女儿亲热的那个书房,四人坐好,王允沉吟了一会,对贾诩道:“文和,你出兵在即,汉中和益州到底有多大的把握可以拿下来。”
贾诩淡然道:“司徒大人可以静候佳音,汉中和益州的事情我自有安排。”
王允叹了口气道:“我不是在担心别的,文和的本领我是知道的,问题是刘焉的势力关系过于复杂,真怕文和你出兵在外横生枝节……”
贾诩截断道:“我知道司徒大人在想什么,其实关于杨彪大人的事情我们只能静观其变。”
王允没有想到贾诩居然一下子就说到自己的心事上,不由得一怔,吕布头脑简单,当然想不了这么多,不由得出声疑问道:“杨彪大人?杨彪大人和文和先生攻打刘焉有什么关系?”
贾诩看了吕布一眼,淡然道:“温侯豪勇盖世,但是对政坛上这种事情还是了解不多,在长安,杨彪大人乃是和司徒大人齐名的重臣,人脉极广,袁术虽是反贼,但是汝南袁氏家族乃是他的家亲,在长安之乱的时候,马腾就是听了他的命令才到长安来的。而马腾和韩遂又是刘焉的好朋友……”
吕布闻言恍然道:“原来如此。”这才明白贾诩指的是什么。
可是贾诩却知道王允真正担心的是什么,笑道:“若是在平时,司徒大人不会这么担心,但是现在自然有些不同。”
吕布张开嘴想要问,王允却咳了一声岔开话题,又开始询问张绣其他的事情。又说了一会儿话,便都散了。但是贾诩却知道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进一步加大了王允和杨彪之间的矛盾。
贾诩和张绣还有吕布骑马并骑出了王允的司徒府的街道,转入长安大道,过了宫墙护河,两旁尽是王侯公卿将官的巍峨大宅,在贾诩看来这座古城的气势确非其他州郡的城市所能及。而此时,经历着这许多风雨的长安正在渐渐地恢复生机,街道上人口正在渐渐地增多,至少百姓的脸上有了笑容。不在稍有风吹草动,街上的百姓便纷纷逃跑回家,由此可见,王允还是有一定的本领的,否则现在长安就不会是这种局面。
不过王允并非是扫平乱世的人才,不要说和太史慈相比,就是和曹c相比都相差甚远,袁绍也比他强很多吧?现在的长安其实不过是一个虚假的和平而已,因为王允根本就没有可以依靠的武装力量保护长安,自己和张绣造就已经投靠给了太史慈,而且即将要出征在外,长安城中的军事只有一个吕布,可是这个吕布实在不值得别人信任,朝秦暮楚,怎能让人放心?现在王允对吕布就已经有了这种感觉,从刚才任命曹豹为徐州刺史的犹豫态度上看,就知道王允也在防着吕布,王允并不希望为人飞扬跋扈的吕布的势力过大。吕布虽然刚愎自用,但是并非是傻子,时间一长,他当然会察觉到,所以吕布和王允之间的关系破裂是可以预期的。
退一万步说,即便是吕布不会和王允破裂,吕布也绝对不是一个可以依靠保护长安的人,这个人过于看重自己的武功,而对于谋略并不在意,所以很容易就会上当。所以,只从安全上来看,长安就是隐患重重,更何况还有一个王允现在防范甚重的杨彪呢?
想到这里,贾诩叹了口气。
一直和张绣谈笑甚欢的吕布这是转过头来,对贾诩道:“文和先生,本人有一件事情到现在还是不明所以,希望文和先生见告。”
贾诩淡然道:“我知道温侯想问什么,其实王允大人和杨彪大人之间产生矛盾乃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这事情还要从摄政大臣的设立说起。长安大乱的时候,其实策划整个长安计划的人除了王允大人,就是杨彪大人,可以说两位大人都是国家栋梁,两人的功劳也是难分彼此的,可是青州提出的摄政大臣的提议中翩翩只提到了王允大人,至于杨彪大人,根本就是只字未提,这事情当然和王允大人没有关系,但是换作任何人,站在杨彪大人的位置上,又怎可能不上火呢?”
吕布默然半晌,才道:“文和先生说得有理,这事情若是换到我的身上,我也没有办法那么洒脱,对这件事情坦然处之。”
贾诩叹了口气道:“正是这个道理,而在此时,又偏偏发生了刘焉和袁术的事情,王允大人怀疑杨彪大人对自己不满也是有道理的。”
张绣却在一旁接了一句道:“温侯,你我三人都是王允大人的心腹,自然可以无话不说,咱们的王允大人虽然是个英雄,但是为人有时未免太过固执了,其实他和杨彪大人之间的种种矛盾都是很容易解决的,但是我们却偏偏c不上嘴。”
吕布当然也发现了王允的这个特点,油然道:“张绣你说的没有错误。司徒大人有时候胸襟不甚宽广,对于别人防范太深。”转过头来看向贾诩道:“所以我现在才不知道到底是要感谢文和先生好,还是埋怨文和先生好呢。”
贾诩当然知道吕布这番话指的是什么事情,马上装出大感兴趣的样子,放缓马速,故作讶道:“哦?不知道温侯指的是什么事情?”
吕布笑道:“当然是曹豹出任徐州刺史的事情。你也知道王允大人的性格,你却建议曹豹去出任徐州刺史,这不是害我吗?”
贾诩故作恍然道:“原来温侯指的是这件事情啊,我看温侯想的多了,我提议任命曹豹为徐州刺史乃是出于我们长安的整个战略大局考虑的,那并非是为了讨好温侯。王允大人虽然对人防范甚重,但是这件事情对他大为有利,王允大人没有理由反对才是。即便王允大人现在有一点心中不痛快也没有关系,毕竟时间会证明一切,千万不要弄得王允大人和杨彪大人现在这种局面才好,本来都是与国有功之人。”
吕布长叹了一声,不再说话,贾诩却心中好笑,知道吕布和王允的矛盾并非是从今天才开始的,徐州阙宣的事情才是两人的和睦关系出现裂痕的导火索。刚才自己的这番话正是要挑动吕布的不满,的确,同样是为国出力,为何王允现在大权在握,可以无视众人的存在?
这种想法一旦在吕布的头脑中产生,就绝对不会再消失,反而会像种子一样在吕布的头脑中生根发芽,早晚有一天会令吕布爆发出来。自己在离开长安之前埋下这伏笔也算是不错。至于杨彪那里就不用自己去了,现在杨彪和王允之间的矛盾已经很明显了。
正在思索间,吕布叹了口气道:“这事情以后再说,总之多想无益,对了,文和,你们何时出发?”
张绣才要张开嘴回答,却没有想到被身边的贾诩拉了一下,马上闭上了嘴巴,就只听贾诩在一旁笑道:“大概就是在下个月吧,不过有一些事情颇为麻烦,到现在还令我两人头痛不已,还需要在准备一二。”
“哦?”吕布关心则乱,转过头来看向张绣,关切地问道:“有什么困难尽管说,只要我吕布可以帮得上忙的一定权力而为。”
张绣年被吕布盯的浑身不舒服,心中更是莫名其妙,不知道自己那个高深莫测的军师到底在说些什么,大感吃不消道:“还是文和说吧,我实在是张不开嘴。”
贾诩心中叫妙,表面则皱着眉道:“其实这事情很简单,我们现在手下缺少能征惯战的将官。这件事情已经困要我们很长时间了。”
吕布哈哈笑道:“文和先生开什么玩笑?张绣这小子武功不错,我知道了你是在担心跟随张任回益州的关羽和张飞两人是吗?哼!这两人武功的确不错,不过张绣的长枪也不是吃素的,除了力量稍有不及外,我看张绣和他们的武功差不了多少。”
贾诩暗骂一声匹夫,这个吕布真是只知道打打杀杀,光武功好有什么用?难道说太史慈有今天的位置和成就仅仅因为太史慈的武功强横吗?不过他正好吕布这般认为,于是摇摇头道:“温侯此言差矣,少将军乃是军中大帅,要指挥三军,怎可以时时冲锋陷阵?可惜少将军手下的将官中只有胡车儿勉强算是个人才,其他人都费可堪造就之人。”吕布点了点头,知道贾诩说的话乃是张绣军队的实际情况。
“不过,”贾诩微笑道;“若是温侯能够忍痛割爱的话,这问题就解决了。”吕布笑道:“不妨说来看看。”
贾诩沉声道:“我看温侯手下的张辽张文远是个人才,若是温侯可把此人借给我的话,那就解决了我的大问题。不知温侯意下如何?”贾诩此话一出,在一旁的张绣心中一跳,原来贾诩是为了张辽!真是想不到,不过那个张辽的确厉害,武功和自己相差无几。
吕布哪里想得到贾诩的居心,闻言爽快道:“原来你是说张辽啊,没有问题,我虽然不喜欢这个人,但是这个张辽的武功的确不错,冲锋陷阵是个行家里手,而且带兵也有一套。好,我回去后便把张辽派到文和先生你那里去,随军听从张绣和文和先生的调遣,如何。”
张绣大喜道:“如此最好。”贾诩却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了些微的欢喜,不让吕布有任何的怀疑。头脑简单的吕布果然不虞有他。
看着遥遥在望的军营,贾诩心中出奇的轻松:长安的形势正按照自己的意愿开始发展。下一步就是为太史慈打下汉中和益州了。
得关中者得天下!
第二天,以王允这摄政大臣的名义向天下公布了对徐州刺史的任命:由徐州豪门望族,曹氏家族的曹豹暂时代理徐州刺史一职,直到太史慈安全的回来为止。这个结果大大出乎天下间关注此事的人意料之外,就连曹豹本人都有一些不敢相信。不过又马上趾高气昂起来。
1...161162163164165...42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