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归来仍少年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盛世唱响
李国强的爸爸李达富掏出一支香烟,蹲在屋檐下一句话也不说,一个劲地吸着,一脸苦愁。空气中大肉飘香的气味会和烟味一起钻进他的鼻子,刺激着他的鼻腔,也刺激着他对儿子的思念。
突然李达富站起来,狠狠地把没抽完的半根烟丢在地上,用布鞋硬硬的厚厚的脚底在地上这么一捻,烟头就粉身碎骨。
“过完年了让强强回来!咱不去受那份罪!”他冲着厨房大声说。
“他爸……”何翠兰听见这话就从厨房出来,她把围裙撩起来别在胸前,赶紧来到屋檐下说,“我也是这么想的。我寻思着,强强在外面这么漂着也不是一回事,强强没年龄,还是个孩子……”
说到这里她又有点伤心,捏着胸前的围裙去沾眼睛。
“外面的人为挣点钱啥坏事都干,咱强强是个善良的孩子,长这么大了,跟同学连一次架都没打过,到那么远的城市去,我真的不放心。咱在农村生活惯了,适应不了人家城的那一套,就外地人唧哩喳啦说得那些话咱都听不懂……”何翠兰说。
“哪里的黄土不埋人咱周王村的人,世世代代在这里,不也活得好好的吗南方有啥好咱这地方不好咋还能出个武文王、周武王咱这地方不好咋还能有个西周王朝”李达富歪着脖子偏着脑袋对何翠兰说,“回来!回来!以后强强哪里也不准去!在外面就算成天拾黄金我也不羡慕。咱们世代都是农民,咱只会种地,去外地打工的事咱干不了!”
浓浓的肉汤仍旧在铁锅里冒着泡泡,李国妮隐隐能听到爸爸妈妈的谈话。小时候跟哥哥在一起的一幕幕往事,在她脑海里浮现着,她想哥哥了,自从哥哥初中毕业不久被同学叫到南方以后,她每天都很孤单。好几次,她给妈妈帮厨时都不由自主地盛4碗饭,饭桌旁哥哥坐过的位子一直空着,她心里空落落的。
李国妮比哥哥小两岁,但只低他一个年级,今年,她也在后稷乡初级中学读初三了,她知道自己上学跟村里绝大多数学生一样,就是为了完成任务,是陪太子读书,读书向来都是修仙的多成佛的少,像张琰那样能考上中专的人,几年来,在村里也就出过两三个人。
她从来都没想过自己会变成商品粮,成了农转非。明年这时,也不知自己是在家里过年还是跟哥哥一样去外地打工,跟哥哥一样挤不上回家的火车……
每年正月初一天蒙蒙亮,周王村各家各户都要燃放鞭炮,敬请诸位神灵,紧接着就要准备早饭。
村民们先是在家里祭祖祭神,乞求天神保风调雨顺,乞求地神保四季平安,乞求灶神保饭菜五味生香……然后,就是全家人新年里的第一顿饭,臊子面和饺子都吃。
村民们要在饺子里包一枚硬币,吃到的人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运势最好。吃完饭后妇女们都要去庙里敬神,男人们便去聊天打牌,年轻人三五成群,扎成一堆吹牛,一起谈论着外面的世界,人群里不时会发出阵阵笑声。
第九十四章 过年哩么,大家高兴!
张有志从不打牌,更不会和这些年轻人搅和在一起。这个时候离村里慰问表演的时间越来越近了,自乐班里自然就又会忙活起来。1995年春节对张有志而言非同寻常,自己儿时的梦想终于在儿子身上实现了,他高兴,一高兴就想拉板胡,就想吼两嗓子。
板胡是一样的板胡,戏是一样的戏,但这辈子,他拉唱最开心的吼得最自在的注定会是在这个春节。
哦!整整两代人,他们家终于出了个商品粮。张有志背着新买的板胡,一边朝自乐班走,心里一边回想着自己的学生时代。要是那年高考政策不变,他早都是商品粮了,可偏偏那时却遇到了文化大革命,全国停止了考试。
唉!人的命运真是说不准啊!谁也没有想到被称作“张状元”的自己,在时代的一个喘息间,命运就这么轻易地被改变了。
一阵寒风吹来,张有志不觉得冷,他的胸膛暖烘烘的,他仰面朝天,用着感激的目光看着苍天。突然,他想起了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那句诗:“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正月初一午饭过后,由村委会和村里德高望重的人发起的拜年活动开始了,拜年团的村民用架子车拉着锣鼓,带着自乐班,被人们簇拥着走进每家每户,欢天喜地的去拜大年,他们到哪里,全村的小孩子就嘻嘻哈哈跟到哪里,喧天的锣鼓声震得大家耳朵嗡嗡作响,真诚的笑容挂在村民们的脸上。
拜年团主要是由锣鼓队和自乐班组成的,他们走到哪家,哪家就跟迎媳妇一样放起鞭炮,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里,铜锣急促的“当当当当”的声响过后,锣鼓队个个精气神十足,摆开架式,喜气洋洋地敲打起来。
想要让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大年初一这天就得把锣鼓敲得震天响,就得把鞭炮放的响彻村庄,只有这样,所有的牛鬼蛇神才不敢来侵扰,所有的灾难和霉运才能一扫而光。一年之计在于春,周王村的人比谁都清楚,喜庆欢乐的春节预示着一年的好兆头,
敲一阵锣打一阵鼓,接下来就得吼两声秦腔,这时,自乐班的梆子就敲了起来,弦在二胡上左右滑动着发出悦耳的声音,人会选些喜庆的唱词高亢激昂地吼几嗓子,在乐器的渲染下,那种酣畅淋漓是任何事情都无法替代的。
周王村代代人都这么过年,都这么敲锣打鼓都这么吼秦腔。村里会唱秦腔的人多,这些唱段大家耳熟能详,自乐班一唱,村民们也就情不自禁地跟着一起唱了起来。
直到晚上,张有志才背着他的板胡回到家里,两只耳朵上分别别着香烟,他放下板胡,把手伸进宽大的上衣口袋,掏出一把糖果放在桌子上。
“来!琰琰,吃糖吃糖,沾点喜气……”他的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幸福和满足。
张琰走过来,从红红绿绿的一堆糖果取一个,解开糖纸把糖塞进嘴里。
“他爸,你歇一下,拉了一天板胡了,都累了。”张琰妈妈奚秀红说。
张有志摆摆手连声说:“不累!不累!今儿个高兴,高兴!”,然后他又顺着衣柜蹲下看着张琰说,“你没事了就去外面玩玩,跟村里的同龄人好好聊聊,听听人家在南方打工的新闻,以后你也是要进工厂的,先知道一些情况,不要再跟秀才一样待在家里。”
“噢……”张琰应付了一声。
张有志靠着衣柜圪蹴在地上,从耳朵上取下一支香烟点着。
“你现在已经考上学了,将来要干国家的事吃公家饭了,再说,你也长大了。从现在起我不会再逼你学习了,你想干啥就干啥,想看电视就看电视,我不会再限制你,你把前些年没看的电视都补上。”张有志笑着说。
正月初一村子里的鞭炮声不断,有些年轻人时不时还会放铳子,震耳欲聋,张琰家里窗户都被震得嗡嗡作响。
“这是谁又放这东西!把人震的心口都疼。”奚秀红说。
“没事!没事!过年哩么,大家高兴!高兴!”张有志笑了笑说,他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
奚秀红觉得张有志今年变了,不再那么严肃那么不苟言笑,反倒跟小孩一样一见过年就高兴。
过了正月初一,从第二天起嫁了女儿的人家,女儿会带着女婿回家过门,大家又是一阵欢喜,没有女儿的人家从这天起就开始走亲访友,一家挨一家,一家不落,每到一处都是欢天喜地,好不快乐祥和。
在紫仙县,人们把走亲戚叫纳礼,把招待亲戚叫待客,在大正月里,纳礼的人纳得高兴,待客的人等得欢喜。辛辛苦苦忙忙碌碌一年到头,春节了,大家好不容易聚在了一起,都会拉家常,你一言,我一语,有着说不完的话。
一晃,寒假就快结束了。
这天下午,张琰说他要去胡老师家里拜年。张有志说:“别忘了给华贵带上你买的岚莱特产,还有你带回来的《希望》杂志,胡老师肯定喜欢。”
说走就走,张琰骑着自行车,沿着深一脚、浅一脚的乡村小路,来到了胡华贵老师家里。
老师的高兴写在脸上,他像招待贵宾一样为张琰摆起了宴席,还一再冲着厨房里的妻子喊:“再弄两个菜,多放点肉……”话音没落,就给自己斟满白酒,也给张琰满上。
“要是在以前,老师肯定不会让你喝酒,现在你长大了,是国家的人了。来来来,陪老师喝一点……”胡华贵说着就举起酒盅要跟他干杯。
“老师,我……我不会喝酒……”张琰难为情地说。
“少喝点,没事!过几年你就要工作了,就不再是学生了,喝点酒没啥。来,咱们先干一杯!”老师再次把酒盅在他眼前晃了晃,目光里满是鼓励,坚定而执着。
这种目光让张琰想起中考那天的情形。
那天是个火辣辣的天气,胡老师在考场门口把《准考证》一一发给同学们,然后看看表,语速极快地说:“我再说一遍,如果作文遇到议论文,一定要记住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是观点和见解,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根据,论证是证明论点的过程。时间来不及了,我也不能再展开讲了,大家一定一定要注意,不管作文写得长短如何,三要素缺一不可,少一个都是要丢大分的。”
说完,他又看看表。“去吧,赶紧进去,记好!拿到试卷后,先写上姓名和考号……”
第九十五章 得意门生
张琰正要进考场胡华贵一把抓住他说:“深思熟虑,沉着冷静。”那时,他的目光里满是鼓励,坚定而执着。张琰在整个考试中时时都会想起胡老师的那种眼神,尽管他焦急地站在考场之外,但他的眼神却无不给予了他力量。
晶莹剔透的酒盅和那双满是鼓励的目光同时映入了张琰的眼帘,张琰鬼使神差地举起酒盅,轻轻地碰了一下。两个酒盅漾出了些许白酒。
一酒盅下肚,张琰赶紧侧脸连咳两声,微微吐了吐舌头,脸也涨红了。
“没关系,第一次喝酒都这样,接下来你抿一点意思一下就行了。我也是跟你这么大的时候第一次喝白酒,那时觉得是又辣又烧。”胡华贵拿起筷子说,“来来来,快吃两口菜。”
张琰跟他对面而坐。
张琰问老师:“胡老师,你也是考上中专那年喝的酒吗”
“是。”胡华贵夹了几筷子菜后又举起酒盅,这次只是示意了一下,并没有跟他碰杯,就把脖子一仰一饮而尽,还发出咂吮酒盅的声响。
“老师,这是我给您带的岚莱的特产,是从我们学校门口买的。”张琰说着从包里掏出两盒特产,一盒是蜜枣,一盒是果脯。
“张琰啊,你现在还是学生花得都是家里的钱,以后不准再给我带东西。等你工作了,挣工资了再带东西来,老师心里就高兴。”胡华贵说,“你写的信我收到了,我非常高兴,老师因为有你这样的学生而骄傲。”
胡华贵的妻子将一道道菜端上桌子,和紫仙的农村妇女一样,她死活不愿意跟男人们坐在一张桌上吃饭,张琰叫了几次,她执意不肯。张琰知道,在他们周王村,男人们吃饭时妇女和孩子都是不能同桌吃饭的,他们要等客人吃完后,才坐在厨房里把剩下的饭菜热一热再吃。
胡华贵接连喝了几盅白酒后,张琰也就放得更开了,他们无话不说无事不谈。说着说着,张琰就把他在洛明工业学校加入文学社的事告诉了老师,顺便把一本带着墨香的油印《希望》杂志递给胡华贵。
胡华贵赶紧放下筷子,把手在大腿裤子上擦了擦,像接圣旨一样伸出双手把杂志接到手里。
“《希望》!好!这个名字起得好!不管是什么处境,每个人心里就是应该有希望,这种希望永远不能破灭。《希望》,好,好……”胡华贵接过杂志凝视着杂志上“希望”两个字,连连赞叹。
没等张琰开口胡华贵就连忙问:“快说说,你的文章发在第几页”
张琰帮老师把杂志翻到发表他文章的那一页。
“好!好!新苗风采……这个栏目名字起得好,你们既是学校的新生,是新苗,也是国家未来的人才,也是国家的新苗。”胡华贵赞口不绝。他高兴地把杂志凑到眼前读了起来——
“踏着秋的节拍,一个追梦少年从关中平原姗姗而来,翻过书山,越过题海,跟天南地北的学子相会在这里。梦想在心里萦绕,激情在胸膛澎湃,这里,又将是一个新的起点,像刚落地的娃娃,一切都是新的,充满生机,生气盎然……我知道,我所站的这个地方就是中国国防,我们怎么样,中国国防才能怎么样,我们怎么样,中国兵器也就怎么样……”
胡华贵原本是用并不标准的普通话朗读的,读着读者就自动切换频道,变成了鸣西方言。
看着老师这么认真,张琰仿佛又回到了初中课堂。那时,遇到语文课本里非常优美的文章,胡老师也就跟现在这样,神情专注而投入地在教室里朗读。读完了还会对大家说,文贵在情,情贵在真……希望在坐的同学有朝一日也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来。
“好!好!好!写得太好了。”胡华贵读了一段后不禁击节叫好,他似乎余味未尽,又把其中的一句话重读了一遍:“我所站的这个地方就是中国国防,我们怎么样,中国国防才能怎么样,我们怎么样,中国兵器也就怎么样……”
看到胡华贵这么兴奋,张琰此刻甚至都忘了他就是初三(1)班的班主任,他觉得他是自己的知己,是自己的良师益友。
“壮志凌云!这句话写得真好,意境开阔,铿锵有力,一看就知道你们遇到了最好的时代。改革开放好啊,改革开放让你们这一代人的思想得到了解放,让你们有了更加广阔的想像力。”胡华贵说。
“对,你写的没错,‘我所站的这个地方就是中国国防……’,看来,你们比我们那时更有报复,更有热情和志向。”胡华贵说着举起酒盅,“来!张琰,这一杯你多少得喝点,老师没有看错你,你看过金庸的武侠小说吗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你前途无量。”
两个晶莹剔透的酒盅在饭桌上空再次碰撞,发出轻轻的清脆的声响。
“记住,你一定要坚持写下去,你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将来,一定要用你的笔去记录和书写这个时代。我当年跟你一样,在师范学校也是文学社的,但我那时根本没有你这样的文笔。我也有过作家梦,但没能实现。”胡华贵说。
张琰注视着胡华贵,他没想到老师今天居然这么高兴。
“我们国家正处在大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工业强国。尽管你是一个工科生,但是你也别忘了,文化也是一种力量,鲁迅也是弃医从文的……对了,这个问题我在课堂上讲过,还记得吗”胡华贵问。
“记得。这道题曾经考试还考过呢。”张琰跟在课堂上回答老师提问一样认真地说,“鲁迅觉得医术只能拯救人的身体,文学可以医治人的思想。而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思想。鲁迅先生就是想利用文学的力量改变中国的国民性。”
胡华贵又是连声说:“好!好!好!真不愧是我胡华贵的学生。文学可以医治人的思想,这同时也就要求你,要有更高的追求和更深邃的思想,什么是文章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张琰,好好努力,你是我的得意门生,老师看好你!”
胡华贵忘不了这一天,在三尺讲台上站了这么多年,春节能来家里看望他的也就只有极个别考上中专的学生,其他留在农村的学生,有的在路上见了面,都会故意低头走过。
第九十六章 想唱戏的想法落空了
寒假结束了,张琰明天就要去洛明工业学校了。妈妈奚秀红又给他准备着行李,她端着和好的面团给他去烤干粮了。那户村民是周王村第一个置办大型烤箱的个体户,不光能烤干粮还能加工面包和蛋糕,其实,就是一个食品加工作坊,村民自己端着面团去的话只收加工费。
家里只剩下张有志和张琰父子俩了。张有志没事干就拿起板胡坐在干枯的葡萄树下拉起板胡,张琰从来都不喜欢这种呲啦呲啦的声音。
“爸爸,你上次说咱们乡有个伯伯把你带到了鸣西市秦腔三团,人家说招生满了让你第二年再去,你去了吗”张琰走到葡萄架下,突然问起父亲这个问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