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大宋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午后方晴
最后就是祖无择给致仕官名臣张先送礼,同时大兴土木修亭台楼阁,却没有付材料费与工钱。后来审问,它也是事实,尽管郑獬营救时说只是小事,也就是王子韶并没有完全捕风捉影。
但这件事马上就引起了争议,先是张载弟弟张戬与苏颂、陈襄、郑狰上书,说祖无择是士大夫,并且曾经是皇帝身边的近臣,不是军器监里面的那些恩荫混混官,抓捕下狱,非朝廷以养廉耻以风厉下臣之意,应当免其刑狱,就地责问。
苏郑又说祖无择有的罪行不明,有的罪行不严重,以前有许多官员贪墨数量远超过了祖无择,但也没有遭到抓捕下狱讯问的待遇。
郑獬又说祖无择未下狱前,客舍僧寺,随行惟一仆一指使,钱帛用尽,于是用随身银唾壶质钱,民不敢质,只好向和尚借数百钱,以供朝夕。而且祖无择治杭颇有政绩,怜者为之具馔,狱者见之号泣,下狱后杭州士大夫与庶民相率浮图设斋,为之祈福。
陈襄又说杭州为巨府,素来难治,前后守臣多暴刻绳民,惟祖无择之治,百姓安之。
王巨不大相信,王巨一次没有去过杭州,但竹纸坊在杭州,等于他的小半根基就在杭州,因此听到杭州的许多消息,若论暴刻,在祖无择之前倒是有一人,那就是欧阳修推荐的孙沔,孙沔过后则是何中立、梅挚、唐询、施昌言、沈遘、王琪、蔡襄、胡宿,这才到祖无择,然后是郑獬。
这中间不泛名臣,就是施昌言名声略差一点,但在杭州施政也不算太差,包括郑獬本人在杭州的政绩也算可以。
再说薪酬,祖无择下去是带着一大串实职官下去的,一个收入最少一千多贯,说清廉,相信祖无择不及范仲淹吧,但就是范仲淹在养活一大家人之后,还救济了许多百姓,另外还余下钱购买了大片良田给族人,何至于连养三个人都养不起,那么祖无择的薪酬哪儿去了,难道穿越到澳门,在赌场花掉了?
因此王巨写了一封信,让大舅哥李贞打听了一下,李贞很快回了一封信,说是祖无择在杭州呆的时间不长,他印象不算深,至于爱民的什么,李贞没有感觉到,也许祖无择爱民吧,但有两条,第一条祖无择曾经是有一段时间寄居僧寺,不过不久便修了一个比较豪华的宅子,其次可能普通百姓不知道内幕,然而李贞在杭州呆了那么久,却打听到真相,祈福确有此事,但是现任杭州府尹郑獬发起的。
这是后来的故事。
现在王巨不清楚,他听张载说完,徐徐道:“恩师,你掉到坑里去了。”
“为何?”郭氏问。
“可能祖无择某些方面做得不大好吧,然而重要吗?如果恩师断此案过重,介甫公必然会欢喜,但恨恩师的人那不要太多。如果恩师断此案过轻,那么欢喜恩师的人会有很多,然而介甫公必恨恩师。”
“我禀公断案吧。”
“恩师,此案真相我不清楚,但相信以祖无择为标准择官,那是高标准了,如果于心不忍,则国家制度何在?如果吹毛求庇,则必众人痛恨。其实此案不在案子本身,而在案子之外。我再打一个比喻,恩师虽在儒学上颇有建树,但在官场上,恩师可及祖无择。”
张载摇头,人家那可是担任过两制官的,真正的皇帝身边近臣,张载这个小官算什么,还不及王巨呢。
“论文章才气可及苏轼?论奇思淫巧,得皇帝信任,可及弟子。然而我们三人几乎在一起跑线上,苏轼可能比弟子差一点,但祖无择却胜过了弟子。便是如此,祖无择也成了牺牲品,况且恩师。”
“真不行,某辞职返乡。”
王巨哑口无言了,俺不做官了,那还说什么。
祖无择也能算是王安石的反击吧,不然总不可能被动挨打,这意味着惨酷的政治斗争终于拉开帷幕。
雪后天霁,王巨将妃儿从嵩山接了回来。
前面妃儿刚回到家,后面来了一个妇人,是叶默的妻子,王巨对叶默有着愧疚之心,听到门房禀报后,立即亲自迎到门口,将叶妻接到家中,又让下人沏茶。
“明公,太客气了。”叶妻说道,这个妇人才三十出头,长相也颇为俏丽,只是说话时眼神里还闪烁着无穷的悲伤。
她又说道:“官人临去前,大约知道会出事,于是留了一封信给民妇,再三嘱咐民妇,这封信勿得让任何人看到,但在年前,让民妇送给明公。”
王巨立即将信接过来,拆开火漆观看,这快两个月了,至今韩维还没有查清此案真相,也许这封信就是断案的重要线索。
然而他将信看完,满脸的痛惜、痛心……(未完待续……)r1292
暗黑大宋 第四三八章 求亲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暗黑大宋最新章节!
王巨放下信喃喃道:“何必如此。”
王巨等的时机乃是西夏发兵,实际叶默死后没有多少天,西夏就发兵了。一是骗一个时服钱,宋朝以周永清为使,押时服钱帛衣到了宥州后不久,梁乙埋就发兵进攻绥州顺安、黑水等寨,不过宋朝已经严加防范,加上西夏不善长攻城,一寨未破,梁乙埋又围攻绥德城,攻十余日,兵骑日增,绥德城外定仙山烟火皆满,谍报告郭逵,郭逵说,此乃敌寇将遁,恐我朝尾随追击,特以此虚张声势。
果然不久梁乙埋退兵,但郭逵也知道朝堂求和派占据上风,也没有追击。
这就是王巨要等的机会。
不讲平灭西夏吧,最少要守住边疆。
想守住边疆,那么就得要一支强大的军队,何谓强大的军队,兵强马壮,军纪森严,粮草充足,铠甲鲜明。兵强马壮是指将士士气高昂,战斗力强大。军纪森严更是一个常胜军的基本。粮草充足是指后勤。铠甲鲜明就是指器甲精甲。
想要战争胜利,因素很多,往往一个突变的天气,就能造成一场战役的走向。但军队总的来说是基本,器甲在里面所占的因素虽不是绝对因素,但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西夏这次出兵,也意味着宋朝想``求和都不可能了,战争早晚得要爆发。
但军器监呆了那么多闲人,并且这些闲人呆得还不安份,不断的惹事生非。拖到这时候。想来惹的事更多。那么在这个大势下,王巨只要将道理说清楚,就能一二三将这些官吏裁掉。
然而王巨不想做预言家,因此也没有说,况且提前说了,人家也有防备。
于是造就了一个小悲剧。
王巨未说,叶默看得发急。要命的是一些官吏时常上门找他的麻烦,不停地羞侮他。那天叶默就想说的。但看到王巨那么多事务,终没有开口。
几天后,几个衙内又到了他家,他气愤之下做了一件傻事,原先他做过一段时间忤作,这是一件很不光彩的经历,同样也掣肘了他的前程,但因为这个经历,他便想到一个主意,那就是自杀。确实是自杀。但在自杀前伪造了一个天衣无缝的现场,导致韩维至今还没有将此案破掉。
为何自杀。便是给王巨一个契机。
又在自杀前写了这封信,让妻子无论如何保守秘密,至年底前才能给王巨看,拖到年底,想来王巨也将军器监麻烦解决掉了。然后希望王巨善待他的妻儿。
王巨找来火舌,默默将此信烧掉,这个真相无论如何不能泄露的,那怕韩维交不了差。然后说道:“嫂子,这些天可有人上门找你们麻烦?”
“前些天没有,这几天又有了。”妇人说道。
“这样,你回去后将家收拾一下,带着孩子搬到我家来。”
“这怎么行呢。”
“对叶默,我心中有愧,况且我家里面事情也不少,也需要人帮帮忙。对了,你儿子多大啦?”
“十一岁。”
“也正好,顺便在我家与二弟他们一道学习。”
“明公,”妇人跪下,泣不成声。
王巨将她扶起来,道:“勿用,你夫君是一个英雄……”
不过这件事也给王巨提了一个醒,第二天去了军器监,立即将诸胥吏召集,询问他们有没有受到骚扰,若有,尽管禀报,由王巨来替他们讨公道。
年关就渐渐到来了。
但王巨又迎来了新的难题。
这天他下值回家,妃儿说:“有人上门求亲。”
“谁?”王巨淡淡问了一句。二妞十七岁了,眼看就到了十八岁。沾了便宜母亲的光,二妞长相不俗,又到了这个年龄,上门提亲的人很多,但都让王巨一一回绝。
“是一个世子。”
“世子?”
“十八大王家的世子。”
确实是世子,准确来说是赵顼的堂弟。赵允让二十二子,宗懿、宗朴、宗晖、宗辅、宗邈、宗谊、宗球、宗师、宗晟、宗博、宗瑗、宗愈、宗实、宗隐、宗沔、宗绰、宗治、宗荤、宗胜、宗楚、宗佑、宗汉。赵曙就是赵宗实,所以赵祯与曹太太在宫中时常称喟赵十三。
这么多宗大多数还活着,多封了国公,不是亲王,他们死后封了亲王,但因为赵曙没有将濮仪之争争赢,所以只能封国公。但实际他们地位等于是亲王。
然而得看做人君的怎么想了?赵十三想争正统,做儿子的赵顼一直看着这幕闹剧,所以上位后,反而有点冷落了赵允让这一脉,甚至有的叔叔们连国公的爵位都没有捞到。
提亲的正是赵十八赵宗绰,他派媒婆替其子赵仲鸾向二妞提亲。
所以妃儿感到为难,若是回绝了,怕人家不高兴,若是不回绝,一是丈夫现在不想让小姑子嫁人,二是与皇室联亲,对于普通人来说也许是好事,但对于丈夫来说,恐怕会影响丈夫的前程。
王巨就觉得古怪了。
妻子见识有限,但赵十八不会。当初赵顼就想搓合自己与赵念奴,最后放弃,不仅仅是自己订下了亲事,也就是这个前程问题。一旦自己娶了赵念奴,这一辈子休想进入中书,顶多到枢密院混一个枢密使,还是那种没有发言权的枢密使,就象当初的王贻永一样。
为什么他会派媒婆替儿子向自家求亲?
所以环境不同,心态不同,若是若干年间,也许王巨还没有大的雄心,或者说野心。
他想了想说:“妃儿,此事你不要管,让我来处理。”
“嗯,官人。明年科举……”
“别学人家榜下捉婿。捉得不好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王巨道。科举王巨也插了一脚。限定了三年一考,人数同样也限定了。王安石同样插了一脚,不过两人插的“角度”不同,用意也不同,另外王巨插的那一脚比较隐蔽,王安石插的那一脚比较公开,治平四年一次科举,正好到了明年是三年。因此与王巨那样科举一样。许多举子早早就到了京城。
对此王巨并没有太关心,不过妃儿提到了,王巨扭过头看着黄良说道:“恒之,国家也减裁了科举名额,明年省试落榜的举子必然会更多,你到放榜时稍稍注意一下,看看有那些人姿态高雅,能看得开,略有些见识的举子,替我询问一下。能否到我家帮助我。”
帮助是谦虚词,实际就是劝说这些举子来王家做王巨的门客。
“行。”黄良道。
“我出去一下。”王巨说完。骑马离开家,一直向东,直奔赵念奴的府上。
瑶瑶开的门,看到是王巨,立即将王巨引进来。这时夜暮也降临了,不说赵念奴府上有那么严谨吧,但是王巨来的,而且王巨在京城呆了那么长时间,认识的人也多了,传出去必会有一些风言风语。
“马娘子,你变机灵了。”王巨一笑道。
“谢过恩公。”
“在公主府上过得可好。”
“好。”
两人对答一句,瑶瑶将王巨带到客厅,赵念奴婉然走出来,道:“王巨,好久未见啊。”
她这也不是责备,特别是在这当口上,王巨时不时来她家,那是找死的。
王巨笑了笑也不语,然后看着赵念奴,赵念奴穿着一件小棉袄,外罩鹅黄色的缎子,虽然不象在延州初次见面那么青涩,但经过岁月的沉淀,比那时多了一份端庄沉稳,越发地温婉。
赵念奴道:“这件棉袄如何?”
“好看。”
“木棉跌了好厉害的价。”
王巨呵呵一乐,这是今年,到了明年跌得还会更厉害,那可能一件棉被要十贯钱。
“连带着那些黎布也跌得厉害。”
“殿下,你虽是好心,但木棉种植推广,价格下跌是谓必然,这是木棉司没有插足棉布的,否则跌起来会更快,那些黎人想要生活更好,必须要学习现在先进的种植,以量取胜。实际苦的不会是他们,就算以后进一步下跌,他们工艺还在,量跟上来,依然能有一个好生活。真正苦的可能是大食那边的商人。”
宋朝海上贸易也越来越繁荣,大食那边的交易在海上贸易中占的比例比较高,那边的货物主要是棉布、玻璃、香料、珠玉,其中棉布与玻璃制品占了很大的比例。如果棉布推广,王巨再将玻璃弄出来,大食向宋朝提供的商品将会所剩无几。
赵念奴一笑,又道:“我担心蔗糖也会下跌。”
“那也是必然,不过没有关系,也许到了明年春天就会有好消息传来。”
初冬时,王巨写了两封信,一给赵度,二给葛少华,嘱咐他们拿出几坛蔗糖,让海商带到倭国与大食。大食那边的消息反馈有点晚,现在是帆船时代,虽然速度不慢,但必须候季风,一来一去得要一年半时间。倭国的那边明年春天就有消息了。
并且王巨在写给赵度信中提了一件事,那便是木材。宋朝向倭国能提供的商品太多了,可倭国那边出产很少,并且又无货币交易,因此限制了贸易量,还导致了铜币向倭国外流。
所以王巨在信中提到了一件事,看海客们能不能用木排方式将倭国的木材拖到密州,而不是原来仅用船装名贵板材。这有点麻烦,首先船只技术得要进一步提高,还要在木排上也装上风帆,这样才能提高速度,调节风向。不过好在现在有了指南针与粗糙的六分仪,这能给大海航行制订比较准确的方向与位置。
一旦成功,其意义不可想像。首先是民生,宋朝已经砖瓦技术已经十分发达了,而且砖瓦能防虫蚀防火,不过木房造价便宜,特别在这时代,开彩运输成本高,那怕用煤炭烧砖,砖瓦价也不低,因此木质房屋占据着主流。加上制墨需要大量松烟,所以木材市场很大。不过与木材市场无关,没有倭国的木材,国内也有充足的木材,最多是对水土进一步破坏。
这个民生乃是指其他市场,一旦有了贸易商品,那么宋朝瓷器、丝绸等商品,包括蔗糖在内,就能源源不断地向倭国倾销,当然也养活了更多的百姓,国家也得到一部分税收。
其次是海上贸易的扩大,会刺激船只技术的提高,不要多,只要船只技术发展到南宋中叶的水平,某种程度上就能大规模地向海外移民,疏散宋朝人口增涨所带来的种种压力。
前几天,中旨下开封府买四千花灯,苏东坡不三不四地借此上奏了七千字的长疏。
一说不当置条例司,二说不当用青年官员,而将富弼欧阳修等人老臣忘之于外,三说不当开农田水利法,四说当道德厚风俗,不当急功利贪富强,五说宋朝出兵十出九败,必须以德仁和为贵,六说不能处罚言臣。
王巨听到后讶然万分。这个以和为贵就不提了,难道农田水利法也错了?若是没有王安石发起的农田水利法,可以说在史上不用金人南侵,宋朝发展到两千万户时,国家自己就乱了。
现在王安石推出农田水利法之前,王巨已经在暗暗提前推动,不仅是郑白渠,那个养活的人口有限,重要在军事。是江东圩,南方的水中坝,人口南迁。正是因为王巨提及,赵顼刻意派了沈括到江南东路专门主持江东圩事宜。还有王巨带来的一部分粮食增产。短时间内是解决了一些人口压力与粮食压力,然而从长远角度来看,却是加剧了人口膨胀,不用多,每十户多养活两个儿子,十几年后宋朝就会增加近三百万户。
所以海外迁移十分重要。
当然,苏东坡此时见识还是有限,直到他去了黄州,自己过着苦日子,见到了人情冷暖,又亲眼看到黄州百姓因为贫困,同样象福建路百姓那样,活活将自己亲生孩子溺死,他的思想才成熟起来,会意王安石的良苦用心。
但王巨主要用意还是为了蔗糖,他要做的事很多,这些事都需要大量的钱帛,不可能向朝廷请求了,请求未必会同意,同意了也不会拨款,只能指望蔗糖了。
最后就是一个小小的私心,大大不良的私心。(未完待续……)r1292
暗黑大宋 第四三九章 房杜李王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暗黑大宋最新章节!
这个王巨就没有再说,赵念奴也没有问,而是道:“你今天前来有何事?”
无事不登三宝殿,王巨来肯定不是谈蔗糖的。
王巨将来意说了说。
可能赵十八是无心的,但在这个多事之秋,王巨怎能不怀疑背后有阴谋。赵十八派媒婆上门求亲,自己肯定不答应,万一背后有阴谋,稍一挑唆,赵十八就会痛恨自己,甚至连带着其他宗室子弟都恨上了自己。但王巨又不好上门解释,也不能解释,干嘛,你以后肯定能进中书啊?
王巨只好找到赵念奴。
赵念奴听后也感到古怪:“为何?我替你到官家面前说一说。”
绕了一个弯,两天后,赵顼就亲自来到军器监,并且带了一个人过来。
王巨奇怪地看着章楶:“质夫,你怎么……”
赵顼抢在章楶前面说道:“章楶前些天写奏,请求朝廷拨一些铠甲给保捷军,朕于是下诏让他进京述职。”
蔗糖作坊的利润拨给了郑白渠,但第一年收入依然有限,就那么几十万贯,只能铸造武器,甚至铸造武器都不够,铠甲那就别想了。但是西夏再度发起进攻,章楶同样意识到战争随时会爆发,那么这几万保捷军也随时会上战场,等不及了,这才写了这道奏折。
实际不仅是西北战场,还有河湟呢。
但章楶仍忽视了赵顼对这几万保捷军的重视,前些天,赵顼在政事堂刻意将两府宰执召集,专门商讨府兵与屯兵制度的优劣。
这后面有一个背景,王安石的开源开得天下骚动,那么最好还是将主意放在节流上。节流只能节两大费用,冗官冗兵,直接裁减官员很麻烦的,看看王巨在军器监的种种,那还是基层官员,因此唯一的主意还是在冗兵上。
前次裁兵裁得很厉害,不能再裁了,这个赵顼也与王安石商讨过,至少在边军未增加之前,这个数量不能再减少了。但现在宋朝禁兵、厢兵、保捷军、蕃军与土兵在内,还有一百一十余万。这还不包括各地义勇、壮丁、弓箭手、强人等民兵,这些民兵虽不发薪酬,多少也有些补贴的。也就是经过那么大规模裁兵之后,这个军费开支依然是惊人的数额。
因此赵顼看到章楶疏奏后,立即将章楶召到京城,不仅问那几万保捷军如何,还问了蔡挺与王韶在渭州秦州的屯田。
王巨说道:“陛下,臣现在只负责军器监事务与军器监内器甲的制造,器甲制造出来拨给谁,自由陛下与两府宰执决定。”
赵顼问:“西夏还会不会侵犯我朝?”
“这个要看了,如果西夏连年五谷丰登,梁氏又是桀骜不驯之辈,他们失去了绥德军,必然会侵犯报复我朝。”
赵顼扭过头问章楶:“西夏那边这两年有没有灾害?”
章楶摇了摇头。
赵顼皱了皱眉头,王巨道:“陛下,勿用担心,梁氏远不能与李元昊相比。”
“郭逵与王韶相比,谁人更胜于军事?”
郭逵能凑合吧,至少比葛怀敏、韩琦强了百倍,但郭逵用什么与王韶相比,不过这个王巨不好明说了:“陛下,臣难以知之,但看王韶孤身说服包顺,仅凭此胆略就能与王玄策、班超相媲美,臣想其军事才能不会差的。”
赵顼喜,道:“带朕看看器甲。”
“喏。”
王巨先带赵顼看刀,这个最容易比较,王巨让胥吏将一把提刀开锋,然后找来一把库房里一年前生产的提刀,相互对砍,原来那把提刀差一个点被劈成两半,豁口生生劈到刀背处。
“能否与桃溪剑相比美?”
“不能,想生产桃溪剑那样的刀剑,军器监也可以办到,不过其成本太高,但现在军中至少一半器甲不合格,包括刀剑在内,这些器甲必须及时换掉,不可能象桃溪剑那样制造了。”
赵顼微微叹了一口气。
王巨又带着赵顼看神臂弓,赵顼试了试,居然他也拉满了,尽管拉得很吃力,又道:“这个新弓好。”
“新弓虽好,成本太高。”
说来说去还是钱,所以王巨对苏东坡呕心沥血写的那个长奏评价是不三不四,国家富强难道也有错?
看完了神臂弓,王巨才带着赵顼看铠甲。
这个铠甲还是王巨在华池制造那种铠甲,只是京城物价贵,更没有免费的下杂工,所以生产成本更高。
赵顼问:“这一年能制造多少套?”
“如果经费充足,一年大约能生成六万多套。”
“能不能更多一点?”
“陛下,钱啊。”王巨道。
实际一年能制造出来六万多套已经很不错了,这是王巨用了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否则产量更低,毕竟它是铠甲,一个一个的甲片慢慢打造出来的。
但这个产量子也不算太少,况且还有各路的作院也会制造出一些器甲,两相配合,只要能保持住这个产量,五年便可以将禁军所有不合格的器甲,以及布甲皮甲纸甲全部换装下来,九年在内,包括边军在内,全部换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