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唐第一败家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烟雨织轻愁

    而是蜀地得道路,因为地形的缘故,真的非常差。

    而这些镜子,又是如此巨大,并且,只要稍微碰撞,就很容易碎掉。

    因此,运送这些镜子,变成了一个天大的难题。

    要知道,每块镜子足足有一丈长,六尺一八宽。

    别说是在路上运送了,就算是两个人抬着,一个抬不好,没准都能从中折断。

    而运送的话,一般的马车,都没那么长……

    如果用加大马车的话,就凭蜀地得道路,真得很难保证,能够安全的运送出去。

    但是,这些镜子的价格,光是他们购买的价格,每一块就足足五百钱之多。

    而他们相信,通过他们的宣传之后,每一块镜子,能卖到一万钱得价格,都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而这一次,他们每一家购买的镜子,都有上百块之多。

    这可是足足一百多万钱啊!

    就算是对五姓七望来说,也不算是一个小数目了。

    因此,在运送镜子上,他们可是挖空心思,开动脑筋,想足了办法。

    光是包裹镜子的填充物,就




第349章 新作物
    如果不是镜子制造的这么大,他们也不需要用这么大得马车运送。

    那么运送的难度还有安全系数,都将大大的降低。

    于是,这些五姓七望的人,纷纷决定,要再次找到蜀王,和他商谈一番,看能不能让他们,将镜子制造的小上一些。

    或者,干脆让蜀王将镜子运送出去,他们可以给出足够的运费。

    ……

    此时,蜀王李愔,正在准备,将从益州赵家之手收缴上来的土地,全部都租赁给益州的百姓。

    自然,如果只是益州百姓自然栽种的话,自然是承包不出去的。

    因为这个时代的农作物,都是一年一熟。

    就连冬小麦,都没有被引进。

    这个月份,就算承包了土地,都没有办法进行种植。

    因此,如果没有其他措施的话,这些土地,今年是肯定租赁不出去的。

    让这些土地,白白的闲上一年,未免太可惜了的。

    因此,李愔准备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

    比方说,他可以雇佣百姓种地,然后种植由他指定的农作物。

    益州的百姓,过的真是太苦了。

    李愔决定,引进一些新型农作物,先从益州开始,改善百姓们的生活。

    因此,在李愔的一道命令之下,益州马上下发了告示。

    由益州刺史府招募百姓,种植土地。

    每人可以承包五亩土地,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种植农作物。

    而每个人每年可以得到一千文的报酬。

    一千文钱,真的不多。

    不过对益州百姓来说,这已经是一笔巨款了。

    因为就算他们自己种五亩地,去掉缴纳的税赋之后,都赚不到一千文钱啊。

    这个工作,收入简直太高了。

    而这个告示,听说是蜀王李愔亲自下达的。

    现在的益州,正在悄然之间,发生着一些变化。

    比方说,制盐场、玻璃厂还有水泥厂和钢材厂,都需要大量的人手。

    额,同时还有新城建设那边,同样的也需要大量的人手。

    而这些厂里,都是一日三餐包吃,并且每天还有十文钱的工钱。

    这个工钱,别说是在益州。

    就拿整个大唐来说,都属于高工资了。

    而这几个厂需求的人手缺口,大概能达到整个益州五分之一得劳动力。

    这些能够到厂里做工的百姓,家里的日子,自然是一日比一日红火。

    一日十文钱的工钱,一个月就是三百文,一年下来,就是三千六百文钱。

    这些钱,如果放在以前的话,绝对是中产之家。

    这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

    而那些,没能进入这些工厂做工的家庭,对这些有工可做的家庭,十分的羡慕。

    以前的时候,大家一起过苦日子,那也就罢了。

    但是现在,他们仍然在过苦日子,却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发家致富奔小康。

    那种心情,十分的糟糕。

    而现在,益州竟然再次招工。

    而这一次,大都督给出的工钱,虽然比不上到那些厂里做工的工资高。

    但是对益州的百姓来说,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并且,种地可是他们的老本行,也没什么危险。

    那些在厂里做工的百姓,收入是很高,但是也有一定的风险。

    听说在钢材厂还有水泥厂,就出过事故,还闹出过人命。

    不过,因为人家工厂舍得掏钱,受伤之人,汤药费全包不说。

    养伤的时候,还会给一笔比工钱还要高出好多的赔偿。

    这样的待遇,可是他们从来都没碰到过的。

    以至于,那些受伤的百姓,都觉得占了厂里天大的便宜,感觉到不好意思。

    至于闹出人命的,抚恤金更是高达一万钱。

    有了这些钱,也让那些出事的家庭,以后的生活有了保障。

    当然了,就算给的前再多,也没人愿意出事。

    种田,就不会有什么危险。

    因此,在招收人手种田的告示张贴



第三百五十六章:知识改变命运(两更毕)
    在后世七八十年代,因为人口基数庞大,有些村子人均耕地甚至不足一亩。

    但是就是这么少的土地,就足够养活一家人。

    而在大唐,一个人,至少都能分到几十亩地,为什么百姓还经常会饿肚子呢

    抛开种子、化肥和农药这些现代化因素不说,农耕的技巧,也是一个很大得因素。

    大唐的时候,种田是粗放式种植。

    因为一人好几十亩田,他们也没有精力做到精细化耕种。

    他们在种植之后,基本上就是在靠天吃饭,收成如何,自然可想而知。

    原本他们以为,每个人只侍弄五亩田而已,将会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

    不过,当他们按照李愔的吩咐去做的时候,才发现,一点都不轻松。

    比方说这些地里的草,必须要全部铲除干净。

    比方说,那个叫地瓜的农作物,必须要遮起高高的沟陇。

    而李愔为了在整个益州推广文化,特意推出一个措施。

    那就是,只要是识字的百姓,及时将他侍弄的农作物生产状况记录下来,那么,工钱就能翻倍。

    只要识字,工钱就能翻倍啊!

    这样的好事,大大地刺激到了这些百姓。

    不过,那时候百姓的识字率,实在是太低了。

    数以万计得百姓,居然只有区区十几人识字。

    额,不得不说,那时候,世家对文化的封锁,还是非常成功的。

    那时候,普通百姓,想要读书识字,实在是太难了。

    首先,他们就买不起昂贵的书籍。

    其次,他们也请不起先生,没有进学得门路。

    还有读书也是一件高消费得行业,笔墨纸砚,处处都要钱。

    对那些填饱肚子都困难的百姓来说,读书对他们,实在是太过遥远。

    不过现在嘛,只要识字,能记录的读书人,工钱就能翻一倍的措施,还是大大地刺激到了他们。

    有学问,就是不一样啊!

    就算是做工,出同样的力,人家都能比他们多拿一倍的工钱。

    这件事情,大大地刺激到了那帮百姓。

    回家之后,他们这次毫不犹豫地拿出钱来,去购买三字经、百家姓还有千字文来,给自家的孩子启蒙。

    就算是家里一时周转不过来得,出去借钱,也要购买到这些书籍。

    因为,这些百姓都明白了知识改变命运得道理。

    一时之间,整个益州,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得以大卖。

    一时之间,多数书铺得书籍,居然都销售一空,不够卖的。

    以至于,益州王家,不得不加大产量,才能满足市场需求。

    而一时之间,整个益州范围内,好多人都在学习拼音。

    因为,只要学习好了拼音,就可以自行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

    通过自学,就能简单的掌握这三本书上的这些字。

    而把这三本书上的字全部学会的话,简单的记账等,已经完全不成问题了。

    而这些自学,不仅仅是那些孩童可以学习,就连那些大人,也都有不少人进行自学。

    因为他们发现,原本他们极为敬畏的文化,似乎并没有他们原本想象中得那么难。

    他们发现,只要学会了拼音之后,他们,也能通过自学来识字。

    ……

    五姓七望等世家之人,再次找到李愔。

    这一次,他们要求李愔,将镜子制作的小一些。

    不需要这么大,大概有个五六尺厂,三四尺宽就足够了。

    甚至,再小一点,也都可以接受。

    或者,李愔如果将镜子运送出蜀地去,也可以。



352.第351章 看到铁路修到我家乡
    第351章 看到铁路修到我家乡

    听到蜀王李愔居然答应的如此痛快,催知机居然有种不太适应的感觉。

    在他的想象之中,蜀王一定会百般推诿,甚至根本不会答应下来。

    因为在催知机看来,蜀王李愔,必然还准备了种种后手。

    甚至,就算五姓七望不再做镜子的生意。

    这蜀王,也不愁找不到下家。

    而五姓七望,也不可能真的舍弃镜子生意不做。

    但是令催知机没想到的是,蜀王居然这么痛快便答应了。

    以至于,催知机极为不习惯,面对蜀王请求他们五姓七望帮忙的要求,他几乎没有多想就答应下来。

    其他几家的代表,也都是如此。

    在他们看来,修路,原本就应该是两家的事情。

    甚至,修路之后,最大的受益者,还是他们五姓七望等世家。

    所以,在修路上,两家出力,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而接下来,李愔就提出,要修一条从益州通往长安的铁路。

    听到铁路这个词,催知机和五姓七望的几家代表,脸上无不露出茫然之色。

    蜀王所说的铁路,到底是什么东西

    这路,难道是用铁铺成的不成

    这简直就是匪夷所思。

    反正,他们是不敢相信的,这完全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围之外。

    或许,这就是蜀王的一个比喻吧。

    接下来,几家之人,就修建铁路,进行了分工。

    如何修建,如何规划的事情,自然交给蜀王李愔来解决。

    原材料,也是由蜀王自行解决。

    而五姓七望等世家,负责出人手,还有一部分钱财。

    每家大概需要出到几百万钱。

    至于人手,每家需要负责出的人手,也高达上万人之多。

    这样的付出,就算对五姓七望来说,也是一笔不菲的投资。

    但是这个代价对他们来说,完全值得。

    他们相信,有点道路修建完毕之后,镜子可以给他们带来至少上百倍得回报。

    回报如此之大,那么这次的投资,就完全值得。
1...116117118119120...53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