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晋难为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顾三喵
临近过年,京城里却是没有多少年味儿。
原因很简单:酷寒。
福晋难为 第3888章 天津府成了靶子
原本气温就低,又降下大雪,虽然没闹成雪灾,但百姓的日子还是受到了影响。
富贵人家仆人成堆,家中也不缺物资,所以日子和从前相比没啥区别。
但京城里除了富贵人,更多的是普通人。
井水结冰,影响日常用水,每天早上为了破冰取水,要花费不少功夫。
木柴消耗加剧,天冷,扛不住冻,甭管是烧炕还是烤火,都需要木柴。
粮食消耗也加剧,人体为了抵御酷寒,其实一直在消耗能量,所以即使啥也没干,依旧饿的很快。
对于普通人家而言,这酷寒不仅影响到了正常生活,还增添了不少负担。
对于贫寒人家而言,这酷寒就有点要人命了。
各种消耗加剧,家里又没那么多东西,朝廷和仁善堂的救济若是不及时,那只能饿死冻死。
在生死线上挣扎徘徊,谁还有心情过年?
京城里大部分人都没心情过年,这过年的气氛自然就淡了。
民间没心情过年,皇宫里众人的心情也不美丽。
下乡入村的皇子皇孙宗室王爷世子陆陆续续回京了,每个人的脸色都不好,这次下乡入村,切实感受了贫富差距,他们无言了。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诗可真写实啊。
对比自家过的日子,再想一想贫寒人家那低矮潮湿昏暗的茅草屋,刺喉咙的窝窝头,揪心,实在是揪心。
更让他们揪心的是那些被冻死的人,在京城地区都有这么多人冻死,扩大至整个大清,那该有多少人因为这场酷寒丧命?
真实数字,不敢想象啊。
死这么多人,会不会闹造反呢?
按照惯例,百姓日子过不下去,可是要揭竿而起的。
不排除谋反的可能啊。
康熙也是这么想的。
贫寒之人被逼的走投无路,会不会暴起去抢劫富人?
这种现象可是很多的,若是规模大了,那就是动乱了。
乾清宫里,地龙烧的很旺,房间里暖烘烘的,暖的康熙心里的火气一直在蹭蹭蹭往上涨。
大过年的,因为酷寒而死亡的人数却在上升,太晦气了。
康熙忍不住把胤禛叫过来,“天津府的人手,朕觉得可以撤去一些,天津府至今无一人死亡,对比其他地方的惨状,天津府如今已经成靶子了。”
“这个靶子存在一日,那么百姓心中的怨恨也会存在一日,只要靶子不消,那百姓心中累积的怨恨就会越来越多。”
胤禛听完康熙这话,俊脸上显出无辜之色,“可是,现在天下人都知晓儿子与福晋对天津府下的命令……若是撤去一部分人手,那就是出尔反尔,而且还会让天津府百姓失望。”
“但你能换来其他地区的民心。”康熙道。
胤禛沉默。
他黑眸与康熙对视,俊脸上的无辜之色转为了坚持。
怎么办?
他越来越任性了。
明知道这样下去有可能酿成动乱,但他依旧想坚持下去,不想中途换政策。
“皇阿玛,其实天津府也没多少人,就算是撤去一部分人手,也没办法改善其他地方的情况。”
福晋难为 第3889章 胤禛想任性一把
说实话,天津府之所以没有人被冻死饿死,主要是因为提前做了准备。
若只算人手的话,仁善堂也没往那边派多少人,而且那边驻扎的有八旗精兵,八旗精兵帮了不少忙。
所以,就算是从天津府撤去一部分人手,那也只能撤仁善堂的人。
仁善堂的那一千多人,放在眼下的局中,算个什么?
不能扭转越来越糟糕的局势,也不能力挽狂澜,所以不如继续留在天津府,好确保天津府百姓的安全。
“朕当然知道这个情况。朕的意思是,不让天津府的零死亡刺激其他地区的百姓,朕不想让天津府成为整个大清的靶子以至于闹的民怨沸腾,明白么?”康熙耐着性子和胤禛讲道理。
“儿子明白。”胤禛薄唇抿成了一条直线,但他没犹豫太久,很快就有了决定。
算了,不装糊涂了,他实话实说。
“儿子想任性一次。”
康熙“……”
他上下打量了胤禛一眼,双眼眯起,有抬脚的冲动,“你脑门被驴踢了?”
“没有。”
“那你说的什么胡话!”
“为了福晋的公信力,她一向说到做到。”
“她的公信力重要还是大清江山重要?!”康熙猛然提高了声音,一张脸已经变得涨红了。
知道他已经处在暴走的边缘,但胤禛并不打算改变主意。
“就算有百姓要闹,也动摇不了大清江山,皇阿玛放心。”
“而且,此举也是给世人一个警示,今后若想让福晋保他们,那就乖乖听话,别和福晋对着干。”
康熙“……”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将抬脚的冲动压回去。
不可动怒,气大伤身,气大伤身啊。
就眼前这个不孝子,他若真气坏了身子,亏的是他,这个不孝子也就是口头上忏悔一下而已。
造孽啊。
真的造孽啊。
怎么就让他碰见这对夫妇呢。
还有这一场接着一场的天灾!
他上辈子到底遭了什么孽才会遇见如今的局势啊。
一瞬间,康熙又回到了心灰意冷的状态,他失魂落魄的摆手让胤禛滚蛋,胤禛瞧着他的神色,不敢多言,小心翼翼退了出去。
在康熙跟前说了即使有动乱也威胁不了大清江山的话语,为了不打脸,那就得把大话变成现实。
胤禛很快传下一道又一道命令,让各地的地方官和地方驻军警惕百姓,若有人闹事,要快速镇压。
当然,也要做好救灾工作,尽力救助百姓,不可偷懒懈怠胡乱应付,他在各地可是有眼线的,谁在哪个位置上,有什么表现,他都一清二楚。
若是谁因为玩忽职守闹出了乱子,那就别怪他心狠手辣。
以前吧,大家也怀疑过他通过各地的仁善堂收集消息,但这一次,他明晃晃的表示他确实在各地有眼线,下面的地方官不得不重视起来。
仁善堂诶,惹不起,真的惹不起。
胤禛通过仁善堂收集消息,苦的是各地的地方官哟。
甭想了,赶紧干活吧,救灾工作若是做的不到位,那不仅头顶的乌纱帽不保,甚至脸脑袋都保不住啊。
福晋难为 第3890章 阎王好见
胤禛下了死命令,各地的地方官为了保住脑袋,不得不认真对待这次酷寒。
他们与当地的仁善堂一道,号召富人们捐物资,尽力救助普通百姓。
但是。
这个时候交通不便,很多官道都是土路,被行人碾得坑坑洼洼,在这种路上顶风冒雪运输物资,不仅速度慢,还累人,是件非常苦非常苦的差事。
面对着这种苦差事,仁善堂的人早被果儿洗脑——
果儿生在后世长在后世,三观被后世影响,遇见这种天灾,都是全民作战,能奔赴前线的奔赴前线,不能奔赴前线的捐钱捐物资,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共渡难关。
仁善堂的三观与果儿的三观一致,但县衙府衙那些差役小吏包括被征调的民夫就没有那么高的觉悟了。
这帮人算是奔赴救灾的最前线,理应争分夺秒,用最快的速度把物资运送到受灾百姓手中,但他们没有果儿这种觉悟,面对着困苦的条件,他们拖拖拉拉,偷懒懈怠,能一个时辰走完的路,他们非要耗上两个时辰。
干嘛非得累死累活的运送物资啊?
歇会儿不行啊?
那些快要被冻死的,都是贫苦之人,属于整个大清的最底层,为了这么一帮人拼劲全力,开什么玩笑?
这样的人死就死了,和他们有什么关系?
他们能在这种天气里出门,已经是给朝廷给当地的地方官面子了。
怎么?
不服气啊?
那让朝廷怪罪呗。
有能耐让朝廷把他们这帮人全换了。
不管在什么时候,人们都会有“法不责众”的心思,当一个人偷懒懈怠,那朝廷自然能把这人给收拾了,可让一个县衙的人都偷懒懈怠,那朝廷能把整个县衙上下几十号人全收拾了吗?
所以说,县令知府这些人害怕胤禛,担心自己的乌纱帽不保,但县令知府下面的衙役小吏却是不怕胤禛,仁善堂就算要告状,也是告县令知府这些人的状,他们这些人算哪根葱?他们的名字,根本不配出现在胤禛跟前。
所以说啊,冻死几个人就冻死呗。
这完全没有问题。
只要不酿成大的灾祸,比如说一下子死几千人这样的,那胤禛也不会把他们怎么样。
甚至说,就算是真的一下子死几千人,那胤禛拿来开刀的也是当地的县令知府这些官员,胤禛的刀子,落不到他们这些人身上。
胤禛这几年虽然一直在惩治贪官污吏,但从来没有过把某个县衙府衙全部换人的举止,所以,眼下这帮奔赴在第一线的衙役小吏民夫是真的不怕。
有什么事找他们县太爷或者知府大人去,他们在这种鬼天气里出门运送物资,已经很辛苦了。
这些人无所畏惧、毫无心理负担的偷懒,与他们一同出行的仁善堂众人很无奈。
仁善堂独立与大清的官僚体系之外,直接受果儿胤禛领导,只对这两人负责,其他官员没资格对仁善堂指手画脚。
但同样的,仁善堂也没资格对其他官员指手画脚。
福晋难为 第3891章 小鬼难缠
仁善堂手中没有任何实权,包括段宏中,他虽是胤禛果儿的心腹,大清的其他官员命令不了他,但他不担任大清官职,所以他也命令不了其他的官员。
仁善堂需要援助时,只能搬出胤禛果儿,让各地的地方官员配合他们的工作。
若是当地的地方官不肯配合,那他们也无法强行下达命令,只能写信向胤禛果儿告状。
此时,偷懒的不是当地的地方官,而是与他们一道奔赴在前线的衙役小吏民夫,他们能怎么办?
写信向胤禛果儿告状?
这个不太现实。
衙役小吏属于当地县衙或者府衙,搬出胤禛果儿还能震慑一下,但那些被征调的民夫都是普通百姓,让胤禛果儿去惩治这些普通百姓?
不可能的。
其实,这种情况并不是第一次出现,从仁善堂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有了。
那时候仁善堂在明面上属于康熙,但最下面的、奔赴在救灾第一线的人,依旧不买康熙的账。
这帮人抱着法不责众的心思,也不是不干活,就是拖拖拉拉,偷懒,愣是把救灾这种十万火急的事整得跟郊游似的,看的仁善堂众人心急如焚。
但是能怎么办呐?
仁善堂自身的人手不足,必须得让当地官府配合,面对着这种情况,仁善堂只能说好话,赔笑脸,或者私底下塞点银子。
所谓阎王好见小鬼难缠,这些人就属于难缠的小鬼,催人干活,得给人银子啊,不管是那些衙役小吏,还是被征调来的民夫,都没有无偿付出的崇高觉悟,想让他们干活,只能塞银子。
特别是衙役小吏,这些人身份虽不高,却也不算是普通百姓,他们脑中没有无私奉献、百姓公仆这样的意识,他们是收惯银子了的,现在仁善堂使唤他们干活,照样也得塞银子。
这部分银子,搁仁善堂的账册中,算是一笔值得注意的开支。
果儿胤禛都是知道这个情况的,夫妇两人也没有好的办法,不过夫妇两人也理解这帮小鬼的想法,这个时空可没有百姓公仆这四个字,这帮人身份和普通百姓不一样,全当是花高额工资雇佣人干活了,只要把救灾的工作做好,那他们愿意出银子。
把银子塞过去,这些人收了,那救灾的进程就加快了。
仁善堂还是挺有威慑力的,若是收了仁善堂塞的银子还不好好干活,那仁善堂会让他们见识花儿为何这么红。
只是,这次的酷寒着实让人头疼,在这种天气出门很考验人的意志力,这帮人干活的动力直接与银子挂钩,若是银子塞的不够多,那这帮人干活的热情肯定不够高涨。
为了底层的百姓着想,只能多塞一些银子了。
这么一来,仁善堂的支出就加大了。
腊月二十三,祭灶。
距离过年没几日了,但是京城里的年味已经不浓厚。
果儿依旧待在圆明园,她不在,养心殿的热闹少了几分。
这日傍晚,段宏中进宫向胤禛汇报各地仁善堂送来的消息。
福晋难为 第3892章 那就不见
说到银子支出这一项,段宏中有了肉疼的表情,“光是这一项支出,一个月内就高达三万多两银子,若是这笔银子拿去买棉花木柴,不知道能救多少人的命。”
胤禛“……”
虽然对此已有心里准备,但听见这个数字,他还是忍不住挑了下眉。
这个数字,已经超过正常年份一整年的量了。
这才一个月,接下来最起码还要扛俩个月。
所以说,三个月内,花在这帮难缠小鬼身上的银子就高达十万两?
十万两!
这换成铜钱能堆成山了!
“若是搁以前,腰包鼓鼓,这点银子也不算啥,但现在穷啊。”弘旭两条眉毛也拧了起来,“每一文钱,都该花在刀刃上。”
“花在这帮人身上,有点不甘心。”
“没错,太浪费了。”平安深以为然。
“这种天气出门救灾,的确是个苦差事,多给点银子,也说得过去。”弘憬道。
想让人干苦差事,就得多给银子嘛。
果儿家乡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这里是没有的。
“可是他们已经拿了朝廷给的俸禄了。”平安道。
“朝廷的俸禄有多少?还不够他们塞牙缝的。”
一品大员,一年的俸禄才一百八十两。
轮到这帮最底层的人,那可以忽略不计了。
“但他们是有额外收入的啊。”平安睁大了美眸,“他们仗着身份,有灰色收入,收个乱七八糟的费用,普通百姓的孝敬什么的,都属于他们的收入。”
“若是他们没了衙役小吏的身份,还能有这份灰色收入吗?”
“既然拿了灰色收入,那就该给朝廷干活。”
“可他们现在嫌苦嫌累,不愿意干。”弘憬说着轻轻摇头,“有什么法子?这个问题早就存在了。”
“我当然知道。但从前是从前,从前都是某一地受灾,咱们可以忍,可现在牵扯到整个大清了,还能忍吗?”
“那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弘憬问。
平安闻言,忍不住拍了拍桌子,“大家一起想!十万两,三个月十万两!巨款啊!想一想咱们的腰包!”
“先说好啊,这个月,按照正常情况,咱们府上各大店铺的生意该是一年中最火爆的月份,但实际上,因为这酷寒,各大店铺的盈利下滑了不少。”
“我初步估算了一下,只有去年腊月的六成。”
“啊?少了四成?”弘旭惊了,被这个数字吓了一跳。
饭桌上其他人也都满脸诧异。
这几乎少了一半啊。
“酷寒,普通百姓生活成本增加,手中的闲钱变少,自然不会去店铺消费。当然,不管他们去不去店铺消费,都不影响大局。盈利下降,主要是那帮富贵人也不去店铺消费了。”
平安如今管着雍亲王府的账本,她给众人解释缘由。
这一次面临酷寒,朝廷和仁善堂一直号召募捐,这帮富贵人把旧年的衣裳皮子棉袄等东西捐出去了,粮食银子也捐出去不少,这些东西,搁平日里不算什么,可现在配上酷寒的天气,这帮富贵人心理就有点微妙了。
福晋难为 第3893章 换!
若是在正常年份,那帮富贵人肯定看不上那点物资。
可现在酷寒,明年庄稼绝对减产,若是庄稼减产,那粮价就上涨,粮价一上涨,百姓手中的银子就得向粮食倾斜,这么一来,花在其他方面的银子就会变少。
而且,面对这种情况,普通百姓肯定要攒一些银子,这样的话,一些不必要的消费肯定要砍掉。
这帮富贵人的银子从哪儿来的?
当然是从普通百姓身上得来的。
若是普通百姓握紧了手中的银子不消费,那这帮富贵人的收入也要减少了。
面对着这种情况,这帮富贵人自然也不敢跟从前似的大手大脚了,一些不必要的开支,也要砍掉。
以前吧,他们因为在果儿跟前挂上了号,所以不敢不去雍亲王府名下的店铺消费,但现在大家都知道情势不太对,很有默契的一起减少消费次数。
所谓法不责众,当所有人都减少消费,那果儿能怎么办?
果儿能把他们抓起来全惩治一遍吗?
不可能的。
所以说,面对着酷寒,富贵人和普通人都握紧了手中的银子不去店铺消费,那雍亲王府名下各大店铺的盈利自然就下降了。
腊月,本该是一年之中最火爆的月份,结果被这酷寒一吓,盈利也就比普通月份好一点儿。
而且,这还只是刚开始,一些不敏感的人照样醉生梦死花天酒地,但若是明年的气温持续下降,那傻子也该清醒了,到时候必定会引起囤积物资的狂潮。
明年的情势,十有八九会更糟糕。
所以,这十万两银子的开支,平安觉得能省就要省。
现在腰包不鼓,今后的进项也要变少,必须开源节流啊。
听完了平安这一席话,饭桌上出现了短暂的沉默,所有人都没了用膳的心思。
真坏心情。
胤禛长长呼了口气,对段宏中说道,“这笔银子,是该省下来了。这样吧,让仁善堂贴出告示,公开招聘人手,不用那些衙役小吏了。”
那些衙役小吏身价太贵,目前的仁善堂使唤不动。
既然如此,那只能另外招聘身价低的人手。
经济形势不好,一些普通百姓为了挣工钱,肯定愿意以正常的工钱接这份苦差事。
这样一来,能剩下不少银子。
而且,也给了普通百姓一个进仁善堂的机会。
就目前来说,仁善堂的人手还是太少,哪个地方都缺人,得继续招人。
“仁善堂算是个铁饭碗,旱涝保收,普通百姓宁愿少拿工钱,也想进仁善堂的。招人吧,不动用那些衙役小吏民夫了。”
胤禛这话音落,平安哎呀一声,又拍了下桌子,然后对胤禛竖起了大拇指,“阿玛这个主意好!”
“还是阿玛聪明。”弘憬也开口。
弘旭不甘落后,一拍大腿,也赶紧夸。
胤禛摇了摇头,拒绝捧杀,这算什么聪明?
他活了俩两百年了,若是这点事都解决不了,那才是搞笑。
又对段宏中交代了几句,并且还要给各地的官员传令,让各地官员配合招工,等这个事告一段落,桌子上的饭菜都要凉了。
福晋难为 第3894章 天津府募捐
众人其实已经用的差不多了,胤禛一边命人将饭桌撤下一边询问段宏中还有何事。
段宏中还真有事。
准确来说,是卫栋梁的事。
卫栋梁感动果儿对天津府百姓的维护和付出,所以号召天津府百姓进行了一次募捐,跟仁善堂的差不多,有银子的捐银子,有物资的捐物资,甭管是一文钱还是一个窝窝头,都代表着一份天津府百姓想要与整个大清百姓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心意。
“基本上每户人家都捐了,零零碎碎的,银子一共有……衣物被褥有……粮食有……”段宏中把募捐的数字一一报出。
如今形势不妙,天津府经济又一般,穷人多富人少,再加上之前已经捐过几次了,所以这一次募捐所得并不多。
但这是天津府百姓的一份心意。
如今除了天津府,大清各府都有被冻死的人,面对着天津府的零死亡,天津府百姓感激不尽,所以积极响应募捐,哪怕捐的不多,也是他们给大清其他百姓的一份心意。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嘛。
“这个卫栋梁,做事挺贴心。”听完了段宏中的话,弘旭率先开了口,“甭管多少,都是心意,让汤东多宣传宣传。”
“是得多宣传一下。”胤禛同意,“天津府百姓面对着零死亡的事实,不但没有沾沾自喜洋洋自得,反而忧心整个大清,很好。”
“天津府的百姓挺自觉的,这下子很多人不会把他们当靶子了吧?”平安道。
“一些人应该会把仇恨值转移到额娘身上。”弘憬虽然用了应该两字,但语气却是很肯定。
天津府的百姓甭管多自觉,只要零死亡这个事实在,那其他地方百姓的怨恨就不会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