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血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河边草
...
.全部章节
将血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八十八章兄弟(二)
. .
ps:想听到更多你们的声音,想收到更多你们的建议,现在就搜索微信公众号“qdread”并加关注,给《将血》更多支持!
“风声已经传到大哥这儿来了?”
张世杰点着头,在大理寺和监察院中练出来的锐利而又带着几许阴沉的目光,一眨不眨的盯着赵石。.
不过,他说话还是透着小心,当然,到了他这个位置,能让他小心说话的人,其实已经不多了,偏偏眼前这位姨表兄弟就是其中一位。
“枢密院那么多人,有些事不言自明。”
赵石皱了皱眉,“那大哥的意思是。。。。。。。。”
张世杰的眉头也一下就蹙了起来,离京的时候,京中是有这样的风声,但张世杰也不肯定是不是真的,只是觉得空穴来风,未必无因,才借着机会跟赵石提了提,没成想,还真是有这事。
不过转头一想,也被赵石这话问住了,是啊,就算知道了又能怎样呢?
沉吟片刻,张世杰慎重的道:“国公的意思呢?”
赵石目光闪了闪,其实这就是他比较腻歪这位表兄的地方,但却也佩服其拿捏分寸的本事,矛盾吗,一点都不矛盾。
一个国公,拉远了两人的距离,表示着朝廷政事,没有情面可讲,可不是既让人觉得不近情理,但身在官场,却又不能不佩服其在语言上拿捏的恰到好处吗?
赵石摇了摇头,他在京中呆的时间够久了,对这样的谈话节奏也适应了不少。要是搁在当年。怕是又要抡起大刀。蛮横的砍上一圈,直到自己认为主导了话题为止。
但现在,他的回答就巧妙含蓄的多了,“种将军主事,我很难插手。”
张世杰沉默了下来,赵石也不着急,自斟自饮,还摆手示意。让三个护卫离的远些,之后的话题,很可能是不能入旁人之耳了。
张世杰琢磨来琢磨去,也隐约明白了赵石所指为何,所谓的不好插手,不是说他不赞同,或者真的插不进手去,而是值不值得,或者是愿不愿意的问题。
这也许就是文武之争的延续,身为大将军的赵石。自然不好为文臣的利益说话。
当然,这就是个主客的问题了。以地位而论,自然是赵石为主,他张世杰只能为辅了,赵石要做的事情,张世杰不管愿不愿意,都要做出一个表态。
而张世杰的意愿,赵石却可以视情况而定。
说起来复杂,其实就是地位高低而已。
张世杰很快就明白了这一点,那么进一步而论,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值不值得为此事说话呢。
张世杰沮丧的发现,如果换成他自己处在赵石这个位置上,不但不好开口,而且还的极力促成才行,因为此事附和枢密院,兵部,乃至军中将领的利益。
明白了这些,张世杰心里有些发堵,满肚子的大义微言,但只要看着稳稳坐在那里,一脸的沉凝的表弟,就一个字儿也说不出来了。
这位如今权势滔天的表弟,可从来没讲圣贤道理放在心上过,这个他最清楚不过,想要打动其人,甚至比说动皇帝陛下更要艰难。
而之后,他琢磨的就是后果了,后果波及太广,在短时间内也没个确切的大概,不过他明白,如果种燧促成此事,枢密院将权重于军中,唐末故事,很可能在不久之后重演。
轻言废立,不成则起兵反乱等等等等弊端,在他心中流淌而过。
想到此处,张世杰不由烦躁的站起身来,在屋子中转悠了几圈,最终涩声问道:“那陛下的意思呢?”
赵石有点不高兴了,眼睛眯了眯,沉声道:“大哥,这不是大理寺,来,坐下说话。”
张世杰身子挺了挺,想要发火儿,但在那双满是压迫感,也越来越是锐利的眸子的注视下,他还是吐出一口闷气,一屁股坐在了椅子上,胸膛起伏,有太多的话想说,却又觉得说出来也是无用,那种憋屈的感觉,实在无法用言语来描述。
实际上,赵石已经算是客气的了,如今没什么人敢像审犯人一样跟他说话了,换了旁人如此,他说话绝对不会如此“委婉”。
“大哥关心则乱,陛下的意思很清楚,不是吗?”
赵石的话让张世杰惊了惊,随即他就明白了过来,但他随即就轻轻一拍桌案,“陛下毕竟还没有点头,此事世杰必当阻之,还请国公见谅。”
赵石没有恼怒,反而哈哈一笑,仿佛之前的那点不满根本不存在一般。
“我知道,御史有进言劝谏之责,什么见谅不见谅的就不用提了,各尽其职而已,不损私谊。”
张世杰眉头轻扬,他还真不晓得,这位表弟会如此豁达,不过这也正是他最欣赏的品性,不由赞了一句,“各尽其职,不损私谊,国公说的好,世杰借花献佛,敬你一杯。”
赵石笑着跟他喝了一杯,这次他算是言行如一,确实不会计较,晋国公府门下,文武相杂,磕磕碰碰总是难免。
他不可能一水的去和稀泥,就像张世杰说的这件事。
他既然不欲插手,也就不可能再压着张世杰低头,他也没那个闲心去当什么和事老,政见之争,涉及到的除了利益之外,还有各人的朝堂大略,这个和事老他也做不来。
再者说了,和平常的政争也不太一样,他没必要上赶着去搀和,他自己的立场已经注定,想来张世杰也明白这一点。
气氛猛然间就缓和了下来,张世杰抿着酒,虽然还是心事重重,但嘴上说的话已经开始刻意的转开了话题。
“姨娘那里可还安好。这些时日太过忙碌。没去给她老人家请安问好。这一去,就不定什么时候才能回京了,唉,只能遥祝她老人家身体安康了。”
“放心吧,老人家有了孙儿孙女,高兴着呢,惦记咱们的心思都淡了。。。。。。和大哥比起来,我这个做儿子的岂非更是不堪?”
张世杰就笑。“这话在理,不过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贤弟也看开些吧。”
赵石心里话,我看的比谁都开着呢,这位老毛病又犯了,说话真不中听。
不管中不中听,赵石还是应道:“前些时家书传过来,听说三哥已经去了蜀中?”
张世杰瞥了赵石一眼,心里也在腹诽,要不是你蹿缀。三弟那个性子,能自找着跑去蜀中吃苦头?
不过嘴上却道。“范家去了西边,他忍不住,就往南走了,为兄怎么劝也没劝住,要是为兄在巩义,定然。。。。。。”
赵石嘿嘿一笑,扭头朝赵葵和吴小妹招了招手,两人不明所以,但还是马上凑了过来,垂首听候吩咐。
张世杰也有些愕然,打量着这两个胎毛还未褪干净的年轻人。
赵石指点着两人笑道:“这是赵葵,赵大将军独子,这是吴绿蓑,金州吴氏后人,三哥去南边,可谓是一路通途,你还担心个什么?”
“来,你们还不见过张世叔?”
赵葵和吴小妹两个惊了惊,他们可不知道,自家还有这么一位权威显赫的世叔,恐怕这辈分,是从晋国公这里论起的才对,也就是说,大将军门生的帽子,在这个时候,死死的扣了下来。
两个人别看年轻,但却都是一碰就灵的人物,当即齐齐躬身,道:“见过世叔大人。”
“免礼,青春年少,英气勃发,家学渊博之外,怕是。。。。。。在国武监中进学过吧?”
赵葵在这样的场合有着天生的优势,立即回道:“世叔法眼如炬,世侄与小妹确实在国武监中进学,今年肄业,蒙老师不弃,充于衙卫。”
张世杰看着他们,心里其实有点羡慕,不但羡慕他们的年轻,也羡慕他们的家世,他自己可是吃够了没有家世依靠的苦头儿,当年落魄时,差点连死的心都有了,而他们这样的年轻人,却刚刚出仕,就能呆在晋国公身边,有个无比光明而又明确的前程,这如何能不让他羡慕呢。
他点了点头,这才扭头看向赵石,赵石笑笑,没有半点委婉的道:“你们张世叔的兄弟,今年去南边造船了,如果可以的话,你们两家照看着些,我与张大人,皆都感激不尽。”
轻描淡写的两句话,让张世杰脸红不已,但两个年轻人却是受宠若惊,“老师放心,学生定尽快修书于家父,言说此事。”
吴小妹则也干脆的道:“学生帮不上什么忙,但想来从金州到利州的一路上,还能尽些心意。”
这样的人情简直就是从天上掉下来一般,其实就算晋国公不开口,以他在蜀中的威势,自家人只要打出他的旗号,也吃不到半点苦头。
但晋国公就这么说了,显然,这不但是信任,也是一种变相的拉拢,造船?涉及不少,但对赵大将军那边来说,真的不算事儿,顺手人情而已,就算是金州吴氏,虽然败落了,但能够出力的地方也是不少。
一下,两个年轻人心中便堵满了心事。
张世杰有些不满的看了赵石一眼,赵石却笑着摇头道:“小事尔,但大哥别看他们年轻,将来之成就,也许不会稍让于你我,今日结些善缘而已。。。。。。嗯,你们两个也努力些,别让咱这话成了笑柄才好。”
两个年轻人顿时心头大喜。。。。。。。。
...
.全部章节
将血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八十九章兄弟(三)
. .
ps:想听到更多你们的声音,想收到更多你们的建议,现在就搜索微信公众号“qdread”并加关注,给《将血》更多支持!
对于像赵葵,吴小妹这样无论城府,才干都在小辈儿中出类拔萃的年轻人,对面前两位位高权重的朝廷显贵的喜怒哀乐,能稍稍看出几分,但他们所说的话语,大部分其实都无法理解。.
就像现在,在国武监中久了,谁都知道,国武监山长大人富盛名于天下,如有一语加之,立时便是名声鹊起。
但为何在这样一个时候,当面加诸赞语于他们身上,就很难理解清楚了。
不过欢喜之下,他们也顾不上那许多了,心里当即便打定了主意,随后立马修书回去,怎么也得把晋国公的亲戚照看好了,伤一根寒毛都不成。
其实,看着两个世家子强自按捺着喜色,躬身称谢,并老老实实的回去继续做他们的衙卫本职,张世杰也有些疑惑的瞅了赵石一眼,甚至有些责怪之意,那意思很明显,提拔后晋,不是这么玩儿的。
私情,加上示好拉拢,对于这些有着才干的年轻人来说,并不是好事。
至于自家三弟入蜀,他只不过是说说,张家的人去了蜀中,说一千道一万,吃点小苦头有可能,但要说吃大亏,断没有那样的道理,还用得着旁人来照看?
而且,张家人去当商人,也不是什么值得到处宣扬的事情吧?
不过赵石的解释随后就来了。他瞅着张世杰。声音并没有刻意的放的太低。“水军就快有用武之地了,但放眼大秦,却只有夔州水军可用,我既然在这个位子上,朝廷上的那些纷纷扰扰也就罢了,但战事上,却不得不早做绸缪。。。。。。。”
说的不多,也算得上隐晦。但张世杰却一下便明白了,这位表弟啊,心思好像从来未曾离开过沙场,这一点好像从来也没变过。
看来自家三弟走这一遭,其实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做给人看的,大将军赵石的表亲都去蜀中造船了,蜀中那些大将军旧部,会怎么想?统领夔州兵马的大将军赵方又会怎么想?
张世杰不得不承认,论起打仗来。当世之上,如表弟这般的名将。应该是没有几个了,眼光长远不算,最重要的处心积虑,就为一战,便如灭夏之役一般,十余年征战杀伐,好像皆为此役做着准备,这样的人,如何能不在沙场扬名?
这不,河南,河北,山东,两淮还都没见影儿呢,就已经开始惦记长江天险了。
实际上,赵石想的更要多些,只要平定了河南河北山东,大秦就不缺出海口了,高丽就在眼前,说不定还能见见鬼子们的老祖宗。
这对于赵石来说,意义非凡,毕竟,那会儿他自小学会的东西就有一样,那就是恨鬼子。。。。。。。
若不造船,有了出海口也没多大用处,在夔州大肆兴建水军,除了加强大秦水军实力之外,就是要练出一批熟练的工匠,为造海船做准备。
但这些话不用说出来,说出来旁人不定能信不说,也没有任何的必要,而且,也许中原一统后,大家伙儿很快就会对广阔而危险的海洋,失去兴趣,那会儿他也七老八十了吧?还能有多少精力去管这些呢?
所以说啊,没影的事儿,不用太着急,能做到哪一步,就做到哪一步,反正在他自身而言,没那个去海上忍受风吹日晒的兴致。
至于说开启大航海时代,现在中原的造船技术,能够远洋航行?赵石持怀疑态度。。。。。。。。。。
张世杰不动声色的点了点头,这事他不太懂,他的职位,也让他不愿冒然插手,知道就成了,在他想来,表弟的意思也应该是事先知会一声,以便到时候好说话而已。
要不然,实在没必要给他引荐两个孩子,犯不上。
又说了几句,张世杰才道:“此去大同,还要贤弟多多费心。”
赵石点头,“是要小心些,杜猛林和张佩官那里,都应该有准备,但。。。。。人太多了,羽林卫和殿卫什么的都不顶事儿,反而会添麻烦,大哥到了河中,还要跟杜猛林好好商量一下。”
张世杰当即皱了皱眉,“贤弟是说。。。。。。河中河东会出变故?”
不怪他如此敏感,此行的目的他最清楚不过,河中河东官场被朝廷政争波及,变化极大,而且禁军整编在即,风声早已传了出去,赵石这么一说,让他以为有人要挺而走险呢。
赵石摆摆手,笑道:“没那么严重,大乱子肯定没有,但。。。。。。上党方平,河北未定,辽东也乱,虽然隔着一座太行山,也不定拦得住些心怀叵测之徒,还是小心为上。”
张世杰心里舒了口气,只要不是内讧就行,那样一来,事情可就大了,不过沉吟了一下还是道:“贤弟是说李任权那奸贼?”
赵石想了想,觉着还是把话说清楚的好,和这位表兄说话,他的节奏也被带沟里去了,怎么隐晦怎么来,实在有些累人。
“李任权是一个,女真人到是不用管了,但。。。。。。。我在河东的时候,曾经遇刺,捉了些人,打的旗号是什么北方道门领袖,后来到了草原,才知道是蒙古人在作祟。”
“蒙古人?”这一下扯的远了,张世杰明显有些晕。
赵石点头,“一些江湖草莽,投了异族,说什么救民于水火之类的,和当年为乱蜀中的拜火神教相类,专行刺杀,掀起民乱之事,我这里早就报上去了,朝廷应该晓得。。。。。。”
“嗯。杜猛林应该知道些。上党那些乱匪。许多就是这些家伙在为祸,说什么驱除女真,其实是在为蒙古人做前驱。”
张世杰讶然,这些消息,他还真接触不到。
“这么说来,图谋可是不小,蒙古人。。。。。。。”张世杰有点牙疼,“竟有如此野心?”
赵石斜了他一眼。心说,何止,人家蒙古人可还做过江山呢,都打到欧洲去了,还把北边那头坐地熊祸害了个够呛,也就你们这些读书人,看不起这个瞧不起那个的,这天下英雄,多了去了,哪个真个是读了圣贤书才开了窍的?
“蒙古人还在草原上喝风呢。只是三两跳梁小丑在作祟,大哥到了河中。叫杜猛林小心些便是,只要太子无事便成,那么多的人,护卫不周也是有的。”
张世杰点了点头,他没指望别的什么,毕竟杜山虎,张峰聚这两位,虽和赵石交情匪浅,但皆已坐镇一方,若没有战事,赵石对他们也不能肆意指手画脚了。
这个道理张世杰明白的很,他所说的费心不在这里,却引出赵石这么一番话来,张世杰觉着,也算是值了,到时见了杜大将军,也更好说话。
“大同那边。。。。。”
赵石不在意的笑笑,“放心,早已派人过去了,行宫还在建,不过总不会委屈了太子殿下,其他人将就将就,过几年再去,肯定就不一样了。”
话有点不好听,张世杰有些讪讪,同时也为赵石心疼。
大同是晋国公封地,按理来说,大同税赋应该分作三份,朝廷,地方以及晋国公,实际上是两份,朝廷之外,地方和晋国公的都要进晋国公府的库房,然后分发出去多少,就要看晋国公府的了。
但现在,晋国公府分文未取不说,太子殿下出巡到大同,一应事宜所费,却都得晋国公府出,连地方上都不用了。
这么一来,晋国公府的银钱,可谓是流水般花了出去,那可不是个小数目,即便是张世杰这样的人,也替自家表弟心疼了。
赵石很轻松,张世杰不知道,皇帝陛下也觉出了不好意思,出京之前,宣赵石入宫时,就提了出来,大同商税在未来数载之内,将全部留在大同,修建行宫之外,其余全归晋国公府所有。
当然,这只是暂时的,不过只要朝廷没再有其他明令下来,也就会如此这般的维持下去。。。。。。。
赵石回去琢磨了一下,大同商税可也不是个小数目,而且还在越来越多,所谓商税,其实商旅往来的税目只占一小部分,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将是大同的矿产和武器交易,粮食什么的不用想,这个口子不会开。
按照皇帝陛下以往的作风,赵石当即就察觉,皇帝又开始耍心眼儿了。
无疑,这将很快会补足晋国公府的亏空,甚至有很多盈余,晋国公府豪富之名,怕是再也甩脱不掉了。
但如此一来,闹出不少风波的大同商事,也就可以拖一拖了,到了旨意下来,这事差不多就落在了晋国公府的头上。
商税收的好,收的合理,一应处置的妥当,那就是朝廷的功劳,反之,嗯,可以推到晋国公府头上嘛。
反正,晋国公也是以军功起家,商事上有了差错,也怨不到晋国公,但吃点亏总是难免。
这是皇帝陛下一贯的作风,算盘珠子打的噼里啪啦作响,次次都是吃小亏占大便宜,让赵石极为恼火儿,却又无可奈何,当初那个景王府中的混小子怎么就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了呢?赵石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
.全部章节
将血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九十章河洛
. .
ps:想听到更多你们的声音,想收到更多你们的建议,现在就搜索微信公众号“qdread”并加关注,给《将血》更多支持!
张世杰本想着和赵石同行去潼关,但最终,他还是先行了一步。.
没办法,因为他看出来了,赵石真是不着急,想是在为河洛张大将军等人容出更多的时间,拖一日算一日。
至于赵石打的什么算盘,张世杰也没问。
除了他自己这里满脑门的官司之外,赵石河洛一行,到底担负着怎样的职责,他也不是很清楚。
而朝廷军权最重的两位大将军碰面,又会有着怎样心照不宣的默契和碰撞,他也猜不透。。。。。。。
而赵石也没再说过多的话语,张世杰明显的能感觉到,这位表弟对朝堂上的事情,越来越不上心了。
比如,他此次出行,回朝之后,职位会有怎样的变动,而此事,无论对他本身而言,还是对晋国公府来说,其实不是小事情。
但赵石至今只字未提,反而是张世杰自己,屡屡有所求助,这让张世杰有些脸红,但在心里,却也松了一口气。
带着这样矛盾的心情,张世杰辞别赵石,径自带人先走了。
赵石一边让人瞧着太子那边的动静,一边带着人在华阴优哉游哉的停了下来,让华阴上下,感觉压力倍增。
数日之后,太子一行启程,赵石得到消息之后。立即命人收拾行装。也上了路。
朝廷邸报也接二连三的追了上来。长安城内很热闹,等到了潼关,朝廷邸报终于送来了一个重量级的消息。
同门下平章事之位有了人选,正是那位周枋周大人。
虽然很多人或多或少都预料到了,但最终的结果,还是让人觉着有些不可思议。
已经到了潼关的赵石,没有多做理会,在他看来。如今的中书,谁来做这个同门下平章事,其实都不重要,皇帝陛下需要的就是一个听话的人。
周枋资历不深,却又得李圃看重,还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吗?
而当同门下平章事之职尘埃落定后,朝堂上的纷扰可能也要告一段落了,因为皇帝陛下已经安插了足够多的心腹臣子,很快就能将朝政大权完全拢入手中,之后要做的。可能是安抚人心,可能是立下规矩。谁知道呢。
到了潼关的晋国公一行,受到了潼关兵马指挥使谭行林的热情款待,这位指挥使大人其实上任不久。
要说呢,这位是正经的晋国公旧部,出身羽林左卫,曾随赵石东征,还参加过平蜀之战,论起地位来,当年可是和杜山虎,张峰聚并列,并没有多少差距。
但现在和其他众人相比,可就天差地远了。
搁在十数年前,潼关指挥使定然是大将军无疑,但现在嘛,时移世易,潼关兵马指挥使最多最多,也只能算是四品武职了,权责上,也没法跟前方统兵将领们相提并论,只能说是粮草总管。
随着河中,河洛陷落于秦军之手,潼关正在失去他的战略地位无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