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将血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河边草
大秦成武皇帝陛下没有犹豫,更没有再遮掩什么,他干脆的接受了两位老臣的请辞,随即便颁下了照准旨意。
在此事上,皇帝陛下表现的分外无情和冷漠。
除了之前象征性的提拔了李氏,郑氏的子弟之外,没再有什么加恩传下来,这与文臣一直在倡导的任孝治国之道,显然是格格不入的,但也将皇帝陛下的态度表达的分外明白……
皇帝陛下深沉的怒火,在这一刻表露无疑。
没有弄的人头滚滚,却让人清楚的意识到,皇帝陛下对这两个长安大族的不喜和恼恨。
至于这好像毫无来由的怒火到底从何而来,成了很长一段时间内朝臣们私下里琢磨不透的重点。
猜测有很多,也许是那会儿晋国公在皇帝陛下身边进了什么言语,也许是当年旧事,本就牵涉到了李氏和郑氏两族,只是时机未到,皇帝陛下一直隐忍不发而已。
也许只是厌烦了两族在朝中的地位以及对皇权的掣肘,太多的也许,根本让人猜不到其中的根由所在,也许,只有皇帝陛下自己清楚吧?
反正,就此时看来,李氏和郑氏失势,已成定局。
郑老大人离任之后,连气带吓,很快就病倒了,河东按察使郑铎回京述职的时候,却是正赶上府中大丧。
家中族老,兄弟,人人悲戚,但该争的却还在争,朝局,家产,内斗等因素纠结在一起,长安郑氏风雨飘摇,很快分成了几支,一个辉煌百年的长安大族,就此分崩离析,再也无法整合到一起了。
反而是长安李氏,虽遭重挫,但李圃离职之后,变得极为平淡自守,绝口不提朝政之外,安心的在家中颐养天年。
有其人坐镇府中,李氏衰落势头虽显,但却不会如郑氏般急转直下,到是勉强维持住了李氏的完整。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在大秦成武七年二月末尾,到三月间的这段日子里,大秦朝堂上的震动,并未因皇帝陛下的果决手段而干净利落的停止下来。
不管是出于对两位老臣的同情,还是出于对自身处境的担忧,文臣们都不会就此平静的承认失败。
在京军各部虎视眈眈之下,奏折却还是如雪片般飞入了皇宫之中,来到皇帝陛下的案头,言辞激烈者,不乏其人。
尤其是中书的老臣们,屡屡在乾元殿中痛哭流涕,苦苦劝谏皇帝陛下,想让皇帝陛下改了主意,近贤臣而远小人。
至于谁是贤臣而谁又是小人,那就不用说了。
当然,文臣们的手段可不止这些,联络地方布政使,将主意打到宫内,继续在枢密使一职上纠缠等等等等。
这个时候的文人,无疑是有点疯狂了,近在咫尺的刀兵,好像也无法再震慑于他们……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六十一章结果:
...
.全部章节





将血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六十二章变更
. .
赵石已经预料到,朝堂之上会有些变故。.
只是他没想到,皇帝陛下会这么急,用一句浅白的话说,就是太过强硬了。
这好像有点好笑,因为赵石自己满身军旅痕迹,手段多数时候也是强硬无比,但即便是他,这个时候也觉得皇帝陛下有些急躁,可想而知,其他人是怎样一种感觉了。
当然,赵石对李郑二人,没有半点同情之意,文人首脑之去留,更迭,跟他也没有太多的干系。
不过同时对中书之首同门下平章事,六部之首,吏部尚书这样的职位动手,还是让渐渐摸到些朝廷政事脉络的他感到有些不妥。
之后有些乱糟糟的情形,也证明他的感觉没有出错。
不过经历了那许多风风雨雨,他同样也不会认为,会闹出什么大乱子来。
皇帝陛下登基已经六年多了quled皇位稳固,又得到了像他和种燧,李承乾,张承等朝中重臣的支持,只要没有刀兵之祸,只会耍嘴皮子的文臣再闹腾,又能闹腾出什么花样来呢?
而且,皇帝陛下也不是管杀不管埋,顾首不顾尾的性情……
入宫之后,赵石见到的是气定神闲的成武皇帝陛下,这一次,君臣并未说太多的话,赵石不想就此番风波多做置喙,皇帝陛下显然也没多做解释的意思。
心照不宣的君臣二人,谈的最多的还是禁军整编之事。
在此事上面,赵石心中早有分寸。说是说。但不会说太多。因为此事虽有他推动,但大舅哥种燧和枢密副使张承,才是之后主事之人。
既然没有权倾朝野的野心,说的太多,又置此二人于何地?
其实,很快,赵石便发觉,皇帝陛下并非真的如表面上看来那般胸有成竹。言谈举止之间,多是有些心不在焉。
想想也没什么奇怪的,李郑二人,代表的是大秦两大门阀,皇帝陛下借势对他们动手,实际上面对的便是两个门阀大族,诸多善后之事,都存在皇帝心中,又哪里真个人镇定如恒……
皇帝陛下留赵石于宫中宿了一晚,赵石也没有任何的推脱。
因为他明白。在这个时节,皇帝陛下必须得到来自枢密重臣的全力支持。京军各部更不能有一点的乱象,李郑两族,在朝堂上盘根错节,谁知道会干出些什么来呢?显然,皇帝陛下从来不曾轻视他们的力量。
而有大将军赵石坐镇于宫中,京军各部便没有任何人敢于擅动。
当然,会不会有担心放了大将军赵石回府,会不会被那些门阀世家所动的意思在里面,那就只有皇帝陛下自己心里清楚了。
帝王心术,还是不要去猜为好。
在皇帝的威逼之下,李郑二人几乎同时上了辞表。
都是为官多年的聪明人,在明白皇帝陛下的决心之后,有再多的无奈和不甘,都要默默咽下去,为家族子孙着想,没有任何的死缠烂打的事情发生。
至于之后从朝堂到地方上的震动,已经离职的同门下平章事李圃明显要大度一些,这位老臣在几位老友结伴到府拜访的时候,道了一句,不要再闹了,想要逼死老夫不成?
此语很快便传了出去,也算是勉强有了台阶,渐呈激愤的气氛,也就顺势平息了下来。
其实所有人也都明白,再闹下去,也没什么意思了,皇帝陛下对中书老臣们的不满,已经表露无遗。
而皇帝陛下对武臣们的信重,是历代先皇都不曾有过的,即便史书之上,也鲜见这样的君主。
虽然朝堂风波渐息,但文臣们心中的不满,并未消除,都积蓄在了心里,等待着时机爆发出来。
显然,治国之事,离不开文臣的参与,文臣们冷眼旁观,坐等时机到来罢了。
这对于成武皇帝陛下而言,并非好事,用雷霆手段,来解决朝堂争斗,利弊之间,很难说的清楚,但显然,此时看来,弊端要大上许多。
但话说回来了,有弊便有利,短时间内,文臣集团遭到消弱的同时,阻碍变革的力量也一下便轻了许多。
终于可以离开宫城的赵石,便清晰的感觉到,大秦的天可能要变一变了。
不是皇位更迭那样的变化,而是大秦整体上的变化可能就要开始了。
经历过景兴鼎革的他,能够明显的意识到,一场变革就在眼前……
景兴皇帝用十数年,完成了一系列的变革之举,重用了包括赵石在内的李圃,汪道存,李严蓄,种从端,李承乾,方谦,王佩,折汇,张培贤等等文武大臣,让大秦渐渐强盛了起来。
而登基数载的成武皇帝陛下,在不择手段的连续消弱文臣势力之后,会做出怎样的一番举措出来呢?
对于他自身而言,又会有着怎样的影响,他想不出来,也只能拭目以待罢了,所幸,如今的局面看上去还不错……
不过和他预料的差不多的是,在太子出巡之前,皇帝陛下便开始大刀阔斧的进行起了人事任免。
一切变革,总是从人事任免上开始,没有权力的保证,一切变革都是空中楼阁,只能臆想一下罢了。
首先,出人意料的,礼部尚书方谦,从众多朝臣中脱颖而出,调任吏部尚书。
这也许是皇帝陛下对文臣们的一种变相安抚,出身景兴旧臣的方谦任职吏部尚书,让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意味淡了许多。
但素来温和自守的礼部尚书方大人,对于将要到来的兴革之事的掣肘,却也降到了最低……
原吏部左侍郎,不但是郑氏门下,而且还乃郑氏姻亲的邓科邓大人,此时已经战战兢兢,丝毫没有半点去争吏部尚书位置的野心和了。
也如他所料,很快,便有旨意下来,邓大人随后黯然离京,去灵州偏远之地赴任去了。
这是此次朝堂政争中,第一位被贬斥于外方偏远之地的朝中重臣。
因为同门下平章事之位暂缺,中书的老大人们或惶惶无日,或在为离朝的两位老臣喊冤,圣旨下达,从未有一刻如现在般快捷,也未有一刻如现在般有着这样的份量。
随后,吏部右侍郎赵颚晋左侍郎位,吏部郎中李士芳,补右侍郎位,吏部员外郎郑逊,任吏部郎中。
更大的变动还在后面,工部侍郎李师雄,晋礼部尚书,这位当年曾在礼部当过很长一段时间小小库官的皇亲国戚,终于一跃成了主掌一部的朝中重臣,一步之间,踏入了中书重地,可谓是其中得利最丰的几个人之一了。
接下来,便是户部,刚在户部尚书位置上呆了没几天的户部尚书彭为年,在接旨之后,随太子殿下出京,将陪着晋国公巡游河洛,并顺便接任河洛布政使韩聪的职位,出任河洛最高行政长官。
河东布政使柳世源将回京述职,接任户部尚书一职。
这个时候,再没有任何人,去怀疑皇帝陛下对待李郑二族的态度了。
连调河东布政使柳世源回京述职的旨意都还没有发出去,户部尚书彭为年便已经离开了户部尚书的位置,诏由参知政事周枋代管。
如此的迫不及待,甚至毫无顾忌的打破朝堂上约定俗成的规矩,也让朝堂上下一阵肃然,正在为之前变故奔走的朝臣们,也一下便老实了起来,他们已经感觉到,皇帝陛下森冷的目光正在他们身上转悠。
而户部,吏部这样的地方,向来都是郑氏,李氏的传统势力范围,皇帝陛下用最直接的手段,强硬的将这一切打了个支离破碎。
而新任的几位大人上任的第一件事情,想都不用想,肯定就是安插心腹,排除异己了,你若不这样做,皇帝陛下都不答应,这真的可以说是历代所未有的事情。
在朝臣们震惊的注视下,河洛布政使韩聪出任户部左侍郎的任命,也就此下达,刊于朝廷邸报之上。
现在还有唯一还有点疑问的就是,同门下平章事的位置,到底会是谁能坐上去。
因事故频发,如今这个炙手可热的位置,却是少有人敢明目张胆的去争什么了……
于是,在众人瞩目之中,权责已然非是普通参知政事可比的周枋周大人,在乾元殿廷议之时,当着在场几位重臣的面,向皇帝陛下进言官员任免之事。,并将早已准备好了的奏折亲手呈了上去。
又是一篇大文章……
(太艰难了,阿草想了几天,最终还是这么来写了,本来,阿草觉得,按照将血的风格,朝堂政争应该更隐晦一些,政治手段更圆滑一些,但功力有限,只能写到这种程度。
也许会有书友说主角被弱化了,这样一个大场面,没露脸就是失败,但阿草觉得,对于主角的定位已经很清晰了,不会再做更改,那么在这场变动中,也只能勉强算是个参与者,不能成为其中的胜负手,这很合理,不是吗?)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六十二章变:
...
.全部章节




将血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六十三章进言
. .
赵石是在国武监听到这个消息的,给他传信的人可着实不少,枢密院的几位不算,如今李师雄是礼部尚书,李士芳是吏部侍郎,杜橓卿还挂着户部侍郎的职衔呢。.
张世杰没动地方,但也快了,明晃晃的李氏门下就在他头上呢,御史中丞的位子,立马就可以惦记一下了。
等到柳世源回朝,户部尚书跟他的渊源更深,不但曾是他的下官,更是他的亲家。
而吏部尚书方谦虽然差了一层,但同为景王府旧人,如今他和枢密使李承乾两人,都算是和他交好。
当然,这些人算不算他晋国公的门下,赵石自己也不清楚,但晋国公府的份量,在这次朝争之后,一下子却又重了许多。
其实,这么着算下来,连赵石自己也吓了一跳,不知不觉间,好像。。。。。他也能在中书那边说上几句话了?
权势在不知不觉间又进了一步,但在如今赵石的眼中,却也只能算是就那么一回事儿了,可以说,他的权力欲远远没有当年那么旺盛了。
在朝堂上呆着的这一年多,他这里只能说是在应付差事,即便是刚刚过去的朝廷纷争,他这里也就紧张了那么几天,连如临大敌都谈不上,到是一些人使出来的小手段,让他十分的恼火。
由此可见,他对朝堂上的你争我夺,实在提不起什么兴趣来。
等到朝堂纷争渐息,羽林卫也回了军营,他便立马来到了国武监。让紧张的准备着手禁军整编诸事的种燧和张承两个很是私下埋怨了几句。
至于枢密使李承乾。在经过了这个惊心动魄的二月之后。重新拾取信心,正在为将他那支新军建起来而忙碌。
首先,新军人数上一减再减,如今已经成了十万,再分作两处的话,看上去着实有些可怜巴巴的。
不过让李大人心安的是,有赵石支持,中书的老家伙们现在自顾不暇。那么他这支新军建成的希望,也就非常之大了,现在缺的就是皇帝陛下的允准而已。
而这两支骑军一旦建成,也必将是历朝历代所不曾出现过的最大的一支骑兵军旅,那也将是比汉家长城更加牢靠的一道防线。。。。。。。。。
他现在唯一担心的就是,虽太子出巡的名录一直在变更,中书的几位老家伙已经加入其中,现在看来,皇帝陛下终于下了狠心。。。。。。。。而他也有自知之明,自己并不得皇帝陛下心意。
如今太子殿下出巡北地。身边总不会皆是些文臣随行,枢密院或者兵部必定也要出力。非要从枢密院几位主官中找出一位的话,那他李承乾应是首当其冲才对。
若是他李承乾年轻个十几二十年,就算没有旨意,他也将请旨随行,必定将要建成的新军就在北边,去转上一圈,会让他之后写就的条陈更加周全,但如今嘛,年岁不饶人,已是禁不得北地风沙的照顾了,所以还是不要逞强为好。
至于随行的晋国公算不算数,那真的就要看皇帝陛下的心意了。。。。。。。。
这般一来,枢密使大人打定了主意,在太子出巡之前,他只是闷头忙碌,省得被皇帝陛下注意到了。
枢密使,枢密副使都有着忙不完的事情,皇帝陛下也在大展拳脚,没工夫跟赵石唧唧歪歪。
而君臣之间,这次虽没有明说什么,但却有着一定的默契,在朝争之前后,赵石皆未进一言,皇帝陛下也未垂问一句。
但若说跟赵石一点关系都没有,那纯属扯淡,最终有着这样一个结果,除了皇帝陛下极力促成之外,若没有赵石参与其中,怕是会出一些大乱子才对。
之后的人事任免,赵石也只是默默旁观,但说起来,皇帝陛下任用的这些天子近臣,却有大半儿都和他交从甚密。
这表现出了皇帝陛下对他的信重,但也许。。。。。。皇帝陛下也很无奈才对,大将军赵石一步步走到今日,有意无意之间,皇帝陛下的身旁人等,都和赵石有着牵扯,怎么撕扯也撕扯不清。
而赵石此时来到国武监,其实未尝没有表明心迹的意思在里面,为官久了,一些东西自然而然便进入了心里。
赵石隐约也是觉得,君臣之间再是相得,但你若是肆无忌惮的挥霍,今天你不注意这个,明天你不注意那个,总会有一天,在皇帝心目之中,你就成了一根刺,一根不得不拔出来的刺。
到了那个时候,再后悔也是无用的了,而已经经历三朝风雨的他也一直觉得,皇帝,是世间最无情的一种生物。
而当今陛下,弑父杀弟,几乎将所有人玩弄于鼓掌之间,温情脉脉这个词,跟其可没半点的关系。
不过不管如何,这一次事故之后,晋国公府在朝堂之上的势力,猛然间便膨胀了起来,赵石此时已经渐渐来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上。
只要赵石愿意,即便他身在长安城外的国武监,朝堂上下的风吹草动,也瞒不过他的耳目。
像是参知政事周枋在乾元殿中的进言,很快便传入了他的耳朵。
大致意思的意思就是,朝野内外的官员们,在任的时间长了,难免任用私人,把持权柄,于国于民,皆是不利。
当然,周枋原话不会这么简单,说的也更要周全隐晦的多,但总的来说,逃不脱这个范畴。
赵石略微琢磨了一下,这里面影射的哪些人,不言而喻。。。。。。
周枋其人,算是再次刷新了赵石对文臣所谓风骨之说的认识,周枋周定庵,正经的李氏门下,如今人刚走,茶还没凉呢,就已经开始落井下石了吗?
毫无疑问,此人在窥视着同门下平章事的位置,而此次进言,是在为皇帝陛下之前所作所为,找寻法理上的依据。
果然,在皇帝陛下“龙颜大悦”之后,趁机建议,再次修订秦律,将朝堂上下,官员在任期限明明确确的给定下来。
不过不管其人操守如何,道德层面上又有着怎样的不堪之处,其人所言之事,却可以说是景兴鼎革未能完成的一桩大事。
而这么看来,其人气魄可也不小,他的这些建言,触动的是官员们的整体利益,李圃在位时,也不敢轻言此事,现在,却是在他嘴里,明确的提了出来。
实际上,秦律对官员任职期限,以及年岁上,都也有着一些限制,但总的来说,却无人真的会在此事上较真。
地方上要严一些,吏部对地方官吏的政绩,不时都会做出考评,以为官员到了任期之后,任免的根据所在。
但地方官吏升迁还是留任,吏部却有着非常大的自由,理由总是不难找,官员到京述职期间,会和吏部做出沟通,只要没有圣旨或是中书的文书,中下级官吏任免之事,吏部大可自作主张,之后也只在吏部留档即可。
这实际上就是吏部威权所在,平日里不会容许任何人轻易插手。
当然,这还只是地方上的情形,可以说朝廷为控制地方行政机构,执行起来,会严格许多。
而到了京师,秦律里那些规定,却只能说是一纸空文了。
举个例子,比如说如今的礼部尚书李师雄,若没有旁人扶持,这位李大人怕是在礼部当一辈子的守库官都有可能,当然,前提是没谁跟他争抢。
六部里面,这样的人比比皆是,做了几十年文案的家伙可不在少数。
这还只是京官中的下层官吏,到了一定的位置上,比如说六部主副官员,参知政事,各房司主官,京军各部将领等等等等,年头上的限制更是如同虚设。
李承乾,方谦两人做了十几二十年的尚书,杨感,李圃两人任同门下平章事的年头更长,郑老大人更是如此,从正德年间,就是吏部尚书,把持吏部近三十多年了,人都七老八十了,还不肯离去。
而参知政事们从景兴年间走到今日,年头最少的,怕也有十个年头了。
至于军中,这种情形其实只有更严重,不会比文官轻上半点,只是比文官好上一些的是,流动性更大一些,这还是因为文官对武将忌惮有加才会如此。
这里面的弊端大家看不清楚吗?不是的,只是没人愿意在这个事情上面较真罢了,即便是一国之君,在此事上。。。。。。。除非忍无可忍或是大权独揽,才会拿这个来做文章,逼着臣下以年老为由,上请辞奏折。
除此之外,因病辞官才是官员们最常见的归宿。
而周枋,正是要在此事上做文章,对朝廷而言,是好事无疑,而赵石听了这个消息,咂摸了一下,却是心想,他娘的,这厮还真是下了血本了。。。。。。。。。。。。
(第二更,还有时间,看能不能码出第三章来,今天星期日,阿草时间充裕,但写的很艰涩,很慢很慢,只能一点点的往外挤,真的不舒服,不过朝争终于快写完了,之后应该能顺利一些了吧?)
...
.全部章节




将血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六十四章马夫
. .
修订秦律,肯定不能一挥而就。.
其实秦律的修订,每隔上几年,就会进行一次,这种情形,也许会一直持续下去,也许到了哪天,也会戛然而止。
而现在大秦正处于持续的变革当中,秦律,作为这个帝国框架的基础,也会随着变革的进行,一直变更,这种情形应该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周枋现在要的,就是修订秦律的权力,借此,也很可能接任同门下平章事一职,时机不错,所上建言也很合皇帝陛下的胃口,时势造英雄,其实就是这么来的。
这事和赵石关系不大,当然也不能说一点影响也没有,只要身在官场,就逃不脱秦律的制约,更何况,这位参知政事大人所言,还涉及到了官员任职的年限问题,这将是每一个官员都关心的大事。
1...671672673674675...77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