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血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河边草
转念间,皇帝陛下便安慰起了自己,前秦尽屠赵国四十万降俘,让赵国不可逆转的衰弱了下去,也为前秦统一六国扫清了北方最大的一个障碍。
而现在大秦有大将军赵石,这是不是也意味着,大秦横扫天下的那一天不远了呢?
一代之才,必为一代所用,当年陈夫子的话,犹在耳畔,皇帝陛下顿觉有些沾沾自喜,这样的猛将,生于秦地,可不就是上天为大秦准备的最好礼物吗?
于是,皇帝陛下轻松的说着,“明春要娶妻的可是爱卿庶长子?”
赵石点头,“今岁将将算成人吧,也是微臣常年在外,不然的话,亲事早就办了。”
“娶的是西北张氏女?”
“是张佩官的女儿,算是亲上加亲,对了,西北张氏。。。。。。嗯,张家次子,秦川北路典农使张贤,曾到微臣军中游说,想要为西北张氏谋取银夏诸州牧民之权,被微臣拒绝了,微臣也给张佩官下了令,让他抽空回乡,整治族内。”
“若是不成,微臣想,西北张氏恐怕要分家了。”
赵石坦言西北张氏之事,又处置的如此果决,让皇帝陛下甚是欣慰,西北张氏,在延州渐渐根深蒂固,这是谁也不愿看到的情形,若再想谋取银夏治权,简直是痴人妄想。
而西北张氏若能分作两支或者三支,会让人放心许多。
这就是地方边塞大族的悲哀了,只要呆在那里,用的时候,自然荣耀无比,一旦有了掣肘,定然四分五裂,只要朝廷还有权威,便不会容许一族坐大于边地。
像折种两家这样的将门,其实也经过了几次大的分裂,最终兴盛于京师之地。
皇帝陛下轻轻点头,“还是再等些时候瞧瞧吧。。。。。。。。”
轻飘飘一句话,其实意思已经很明确,等什么,等张祖故去而已,看上去绝情了些,其实却是优容之举。
张祖一去,张氏便是群龙无首,就算自己不闹起来,朝廷也会将西北张氏分开,其实手段不用太过,只需将张氏几个领头之人,分别调往他处,不分家,实际上也与分家无异了。。。。。。。
对付在朝中没有多少根基的边地大族,朝廷有太多的手段可以用出来。
在这个上面,赵石也是支持的,有张承,张峰聚叔侄两人在,西北张氏安享富贵便了,闹那么多事干什么?
顺便,赵石又撇清了一下,他要结亲的是自己的义弟张峰聚,而非西北张氏。
皇帝陛下自然明白其中所指,自然想要投桃报李一番,笑着便道:“两位爱卿结亲,此乃大喜之事,朕到是要好好想想,送什么礼好了。”
赵石连连摇头,道:“陛下,臣这个儿子,已经考了举人,身上还带着些虚衔,看样子,能凭着自己本事吃饱穿暖,臣呢,也不望子成龙,只需他平平安安就好。”
皇帝陛下失笑,“你呀,不是庶长子不得你所喜吧,要不然也不该让他学什么文章,舞刀弄棒才对,这个上面,朕要说你两句,不管庶出嫡出,都是自家血脉,偏心太过,小心府中不得安宁。”
赵石咧了咧嘴,心想,这话谁说出口都行,只皇帝不成,现在看还轻松些,再过些年,不定又要争的你死我活呢。
到时候,看你偏心哪个,又看你怎么让宫内安宁下来。
显然,皇帝陛下也想到了这个,脸色慢慢郑重了起来,缓缓问道:“今日你我君臣对饮,本来不应提那扫兴之事,但。。。。。。。太子之位空悬了几年,朝臣不能心安,朕也时常惦记,应该定下来了。”
赵石听了这个话头,也慢慢放下了筷子。
“朕现在只一个儿子成年,其他还都年幼,但次子极为聪敏,三子也是嫡出,朕是怕。。。。。。。朕想问爱卿一句,今日若立下储位,异日会不会也闹得诸子相残。。。。。还是再等两年为佳?”
皇帝陛下并没有问起诸子到底哪个最合适,而是担心起了将来,看上去是在问赵石,其实是想坚定自己的信心。
经过长安之乱的赵石哪里会不明白皇帝陛下所指,当年皇帝陛下被立为太子的时候,景帝也只这一个成年的儿子,但到了最后,还是闹的翻了天一般。
这件事,显然让皇帝陛下心里有了阴影,总不愿过早的立下太子,不但怕儿子危及自己的皇位,更怕的是自己将来会改变主意,和他父亲一般。
赵石肯定是不愿搀和这样的事情了,但以他今时今日之地位,必定要被皇帝陛下问起此事,不在今天,也在明天后天,躲是躲不过去的。
赵石早已想好了回答,不过还是慎重的在脑子中转了一圈,才沉声道:“陛下,储位空悬,朝野不安,不如早定,以安天下之心。”
公式般的回答,肯定无法让皇帝陛下满意,当然,大将军赵石的意思和朝臣一致,也让皇帝陛下心安了一些。
也就是说,大将军赵石对立皇长子为太子,并无异议。
皇帝陛下叹息了一声,感慨道:“立下储位就能安天下之心了吗?朕看不见得,大秦立国多少年了,也没见几个太子能真的登上皇位的,就算是朕,当初可也不是。。。。。。。唉,这储位立下又有什么用?”
赵石闭紧嘴巴,一句话也不接了,皇位继承,他已经参与了两次,皇家的这些人,真的不好相与,最近一次就是被对面这位皇帝陛下坑了一把,他是真的不想参与第三次了。
看着赵石的样子,皇帝陛下既有着心安,又有些不满,最终只能哭笑不得的哼了一声。。。。。。。
(四更了兄弟们,阿草努力中。。。。。。。)
.全部章节
将血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一十一章君臣(三)
. .
“不如立下嫡长承位之法?”
皇帝陛下幽幽道了一句。.
赵石摸了摸下巴,这就是另外一个严肃到极点的问题了,朝中一直有着这样的声音,因为大秦皇位争夺的太过激烈,让朝臣们总是无法安心,而嫡长继承之制,好像是解决这个难题的唯一办法。
实际上,自大秦立国以来,这样的声音从不曾断绝,但就皇位继承上而言,大秦历代君王都很固执,不愿更改祖宗法度,每每立下储位,也都是象征性的,几乎每隔上十几二十年,大秦君王都会让年轻力壮的儿子们登上夺位的舞台。
这对大秦无疑是有好处的,能从诸子中脱颖而出者,自然不会昏聩无能。
但话说回来了,缺点同样明显,随着大秦越来越强盛,诸子夺位越来越激烈,产生的内耗也越来越大,这么下去,早晚有一天,会让大秦分崩离析。
但要说由长子来继承皇位,也是利弊参半,这里面的事情多数人都能说出一二,便不一一细表了。
可以说,这是封建集权的王朝面临的痼疾之一,没谁能在这个时代真正解决这个问题。。。。。。。。。
赵石也断然不会拿什么参政议政来说事,那是取死之道,他从来不是个理想主义者。。。。。。。。
他沉吟良久,才苦笑道:“陛下,微臣说句实话吧,立嫡立长,微臣以为。是保全基业之良法。取的在一个安宁稳固上。让上下安心而已。”
“我大秦历代君王知其利,却不取之,为何?因那时大秦偏处一隅,四面皆敌,历代君王皆深知为帝之艰辛,所以为国家计,断不容平庸之人登位。”
“而今,中原一统之机已现端倪。陛下以为时机到了吗?”
皇帝陛下深深的蹙起了眉头,他从赵石的话里感觉到了反对的意思,却并不算明确,但这已经够了。
他和景帝最大的区别,其实就是能够为臣子多考量一步,只这一步,便能显出宽容来了。。。。。。
所以,他能体谅赵石不愿再参与皇位继承的心思,能够说出这么一番话来,更是不易。
是啊。中原未定,中原战事和平灭西夏完全不同。也不知会持续到什么时候,这个时候,若他有个三长两短,登上皇位的儿子,若太过平庸,骄兵悍将在外,朝中臣子志得意满,稍一不慎,岂非前功尽弃?
他本就不愿早早立储,对立嫡立长之说,也充满了反感,只是为国事计,再加自己登位是那般惨烈,所以才有了犹豫。
听赵石这么一说,暗合自己心意,立嫡立长之议遂也被他抛到了一边儿,心里更是恶意的想着,朕登位是那般凶险,几乎弄的满身伤痕,旁人走上这个位置,怎么能顺风顺水?
皇帝陛下毕竟也是人,这些话嘴上虽然不会说出来,但心里却可以琢磨一下,显然,大秦的历代君王让诸子相争,未尝不是这个心理在作祟。
心意已决,皇帝陛下抚掌而笑,“爱卿真知灼见,不逼一下哪里会说?这可要比其他人满嘴为什么江山社稷,后代子孙着想之类的言语强的多了。”
赵石干巴巴的笑了几声,心里却在嘀咕,只要你别以为我这是想从争夺皇位中再次牟利就成,其他的其实都是废话。
这么一想下来,他却又觉着立嫡立长其实也不错,过于英明的君主,总是让人心惊肉跳,远不如上面坐着个糊涂蛋,以他今时今日的地位,上面的皇帝若真糊涂,最低限度,他也能安享荣华富贵,进上一步,也能尝尝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味道。
不过也就是想想罢了,他追逐权力不假,但对权力的追逐也是有限度的,想想皇帝陛下如今思谋的这些事情,他就满心的腻歪,皇帝老子看上去可远没外表那么鲜光。
换句话说,他有野心,不然也不会率兵东征西讨,来到如今这个位置,但他的野心其实不算太大,到了这个位置,其实他已经很是满足。
想他赵石孑然一身来到这里,在二十多年间,便创下如此基业,他的自得都深深埋在心里,现在的他,只想歇上一阵,看看有什么可做的,没什么大事可做,也就算了,等到兴起,再谋领兵之职,也不是难事。。。。。。。
这样一个境况,他很满意。
说实话,他正处在一个人生巅峰之中,有点失去动力。
常年征战在外,也让他对京中的职位没多少兴趣,所以总打不起精神再去争夺什么,所以,陆敖的那些言语,才对了他的心思,让他身边多了个女幕僚出来。
不得不说,挟功回朝的大将军状态有些奇怪,正是经历人们常说的那种成功之后的空虚过程,这种状态会持续多久,谁也不清楚。
不过,还是那句话,到了他这个地位,想清闲下来,真的不容易。
至此,其实君臣间的闲聊已经结束,开始说起了正经事,所涉及到的话题,件件都不算小,甚至可以说,关乎于大秦的将来。
皇帝陛下亲自给赵石斟满酒撰,又换了个话题,“科举案听说了吧?”
赵石捏着酒撰点了点头,“礼部尚书方大人,曾与微臣谈过这事儿,微臣也答应他,向陛下开口,让今科进士,都去西北任职。。。。。。。但。。。。。陛下,臣一介武夫,就不搀和读书人的事情了吧?”
皇帝陛下摇头失笑,他这个时候也感觉有些不对劲了,这个话题,与大将军赵石真的不太相干,但怎么说呢,这满朝文武,皇帝陛下想了个遍,也就大将军赵石能跟他在此事上议一议。
其他人嘛,算了吧,同门下平章事李圃都好多日子没单独进宫了,遑论其他人等,而谈及科举之事,文官们所说所想,都有些靠不住。
科举案草草收场,余波一直不平,但朝野间,对这个话题却都讳莫如深,让皇帝陛下也着实恼火。。。。。。。。。。。
“爱卿创立国武监,如今还是国武监山长吧?”
赵石听了这话,心里也只能苦笑了,皇帝陛下开始耍赖,是个人也顶不住不是。
赵石不得不开口道:“周清已死,今科进士之后也能得官,微臣不知陛下还有何忧?”
皇帝陛下笑了起来,看着赵石罕见的无奈模样,觉着有些开心,“不要含糊其事,朝野尽知,那不过是权宜之计,朕不需爱卿出什么主意,只想听听,爱卿对此事怎么看。”
赵石对科举案,一直不太关注,但前前后后,了解的也足够清楚了,他自然也有自己的看法,只是。。。。。。。说不说呢。
赵石能够体谅皇帝陛下的难处,科举案只是个引子,大秦疆域越来越广,这样的事情将来会层出不穷,其实只要等上一段日子,朝廷必定会拿出章程来,中书的大人们又不是吃干饭的,不会让此事久拖不决。
琢磨良久,赵石终于缓缓道:“既然陛下动问,微臣就斗胆说几句,其实吧,读书人的事情,微臣不太清楚,但微臣觉得,这非是读书人一家之事。。。。。。。。蜀国覆灭十余载了,然到了如今,依旧有着秦人,蜀人的称呼。”
“蜀人如今也是大秦臣民,为何还叫什么蜀人,川人就不成?成都人,利州人,汉中人,都可以叫一叫,但如今却还将他们一概论之,称之为蜀人,怕是极为不妥。”
“这让臣想起前秦故事,前秦始皇帝一统六国,但只经二世而亡,如此短暂,怕不是只一句残暴可以概括的了的。”
皇帝陛下精神为之一振,颔首道:“爱卿是说,始皇平灭六国,留下了太多后患,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前秦可不就是亡于霸王项羽之手?”
赵石点头笑道:“陛下英明,微臣说的就是这个,那时天下一统,但始皇并未能尽收诸国人心,赵人,燕人,楚人,齐人,战国七雄,各个割据已久,虽处前秦治下,却还都有着自称,可见,并不以前秦之民自居。”
“这与蜀人之称何其相似,平灭后周之后,会不会又多出一个周人的称呼?”
“所以,科举案,小事尔,如何尽收蜀中民心,才是朝廷该考虑的事情,而非纠结于什么读书人。。。。。。。。。”
皇帝陛下放下酒撰,站起身来踱了几步,半晌才笑道:“爱卿见解独到,比朝臣们说的可要清楚的多了。”
其实,赵石这番话,并没有多少远见卓识,尽收蜀中民心,也是大秦一直在做的事情,但他的见解,却能让皇帝陛下有着耳目一新之感,是因为角度与朝臣不同罢了。
科举案,就是读书人的事情,朝臣们开始警惕于蜀人士子,从文官们的角度出发,做出的判断以及反应,必然是针对于蜀中士子,所以科举案后,蜀人官吏的日子必然不会好过。。。。。。。
.全部章节
将血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一十二章君臣(四)
. .
不管怎么说,赵石的话很合皇帝陛下的心意,皇帝考量政事,一般不会在细节之处计较,皇帝的目光,总是大局之上。.
赵石所说,便很有一种大局感,虽偏于笼统,但对于皇帝陛下来说,比总是纠结于科场案,或者该怎么处置读书人要强的多。
而赵石也是旁观者清,不关他自己的事情,也就不会计较于一处,若是真关联在他身上,说辞定然不会这么个模样。
要不怎么说呢,人非圣贤,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私心,一心为国者,不是没有,但这样的人总归是少数,而且,其中还有像周清这样愚直之人。
所以,贤明的君主,会用高明的政治手腕,避免臣子们过多的暴露出私心,在这样的基础之上,让他们将才干发挥出来。
皇帝陛下此时很想再问一句,之后朝廷又该如何自处,才能收取蜀中人心。
但话到嘴边,皇帝陛下明智的忍住了,能从赵石口中听到这些,已经很不容易,再问下去,便是强人所难。
当然,君有命,臣不敢辞,但赵石乃大秦上将军,功勋卓著,皇帝陛下就要把握好这个分寸,不能像对待普通臣子般对待于他,而皇帝陛下确实也不想大将军赵石在文治之上,有过多的权力。
这既是为自己着想,也是为江山社稷着想,当然,更是为大将军赵石着想。
实际上,有了这一番话,皇帝陛下心里已经敞亮很多。收取蜀中人心。手段很多。
一直以来。大秦也从来不曾放松过,让蜀中读书人入朝为官,就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手段,现在看来,稍有挫折,但并不影响大局。
轻徭薄赋,那是题中应有之义,蜀中税赋。已经和秦川差不多,十几年来,蜀中税赋只加征过一次,从一年一收,到一年两收,毕竟蜀中有天府之国的称呼,就算一年两收,也要比当年蜀国的税赋要低的多。
而且,蜀中徭役,也轻的很。除了每年例行修缮沟渠道路之外,便没有旁的徭役了。而这其中,罪役又占了很多一部分,使蜀中百姓,生活安定,也日渐富足,这些年蜀中士子越来越多,也正体现了蜀中百姓之富裕。
但这些明显还不够,至于再多的手段,嗯,只要有了想法,朝臣们都是干嘛用的,皇帝陛下一点也不担心,朝臣们会没有章程。
皇帝陛下想了想,他对科举取士之法,越来越是不满,但这事和赵石说说成,想让赵石再说出点心意来,怕是强人所难了。
于是,皇帝陛下招了招手,外面的太监自然不敢远离,时刻都在注意着殿内的动静,这会儿立即便出现在皇帝陛下面前。
“换桌酒菜。。。。。。”
说了半晌的话,酒菜也都凉了,而赵石也才垫了个底,顺口就提了意见,“锅子味道太淡,多放点调料,肉要多些。。。。。。。”
皇帝陛下愣了愣,随即就笑了出来,乾元殿的值守太监却是一个哆嗦,险些没栽倒在地上。
皇帝陛下立即收敛了笑容,摆手让太监去准备。
不多时,殿内重又换了一桌菜肴,锅子大了,肉也多了,也是一锅的浓汤,味道出来,总是清汤寡水的用膳的皇帝陛下都抽了抽鼻子,暗道,这些御膳房的狗才,往日不是尽糊弄朕躬吧?
赵石老实不客气的夹了一口肉,尝了尝,不住点头,笑道:“陛下尝尝,这么吃来,才算有味道不是?”
显然,他这里也是再不愿说什么读书人的事情了。
皇帝陛下尝了几口,舒服的吐出一口长气,心道,这么个吃法,到是不错,但非是养生之道,将军们征战在外,总是大口吃肉大口喝酒,他却身在宫中,六体不勤,这样吃下去,定要吃出毛病来。
不过皇帝陛下还是多吃了两口菜,喝了几口酒,这才开口道:“爱卿可还记得年初离京时,朕与爱卿说的那些话吗?”
赵石想了想,却有些茫然,出京之前,皇帝陛下跟他说的话很多,那时他也忙的昏天黑地,伐夏诸路兵马总管,这和之前他领兵征战都不一样,从大军汇集,再到粮草调拨,伐夏方略,各路兵马将领的任免,甚或是各处民役的召集等等等等。
即便以他过人的精力,年初的时候也感觉肩上的担子太过沉重了些,甚至于不想再来第二次了。
心下微一琢磨,不由便问道:“陛下是指哪一句?”
皇帝陛下也笑了起来,也不说之前自己到底说过什么话,而是又问了一句,“爱卿回京有何打算没有?”
这么一问,赵石立马就明白了,说的是封赏之事,这个话题,定然会提到,赵石并不意外,他这里也有准备,和之前的几个话题不同,这个事情是无法回避的。
赵石也顿时清楚了皇帝陛下的意思,之前出京之时,皇帝陛下对他有过承诺,大致的意思便是伐夏功成,封赏定然让赵石满意云云。
当时赵石并没在意,出京征战,皇帝陛下的承诺更像是将军们在激励将士们的士气,很多时候,做不得准。
不过皇帝陛下既然这么说了,只能说明出京之前,皇帝陛下对于封赏之事,便已经有了自己的章程。
这就是当今皇帝陛下和景兴皇帝最大的区别所在吧?赵石心中微叹,景兴皇帝对军前将领的忌惮,朝野尽知,将军们立功受赏,总要有些波折,说明景兴皇帝陛下之前没有任何成算。。。。。。
让将军们尽力而为,功成之后,再想着怎么尽量剥夺将军们的战功,这么一来,显得过于刻薄寡恩。
而当今皇帝陛下,在出征之前,就已想到功成之后封赏的事情,这对前方将士来说,实为幸事,而朝臣们,好像还遵循着景兴皇帝一朝的风气,在想方设法的阻拦着将军们应得的赏赐和荣耀。。。。。。。。。。。
景兴一朝的臣子们渐渐老去,好像已经跟不上皇帝陛下,甚或说大秦攻伐天下的脚步了。。。。。。
这样的念头在赵石脑海中一闪而过,但却并没有怎么在他心里留下痕迹,还是那句话,朝臣的新旧交替,跟他没多大的关系,他立下的功劳再多,也当不了同门下平章事不是?
赵石心中微暖,在兴庆接到皇帝陛下口谕留下的阴影也消散了不少。
遂道:“陛下,微臣说句实话,微臣多年领兵征战,没感觉出什么,领兵打仗,微臣份内之事,就像朝中诸位臣僚一般无二,文官治理天下,而我等武官,自然要为大秦开疆拓土,微臣乐在其中。。。。。。。但这一次伐夏。。。。。。”
赵石摇了摇头,喝了一口酒,“山川阻隔,风沙狂野,费劲心机,才一战而定西夏,臣自小从军,至今差不多已经有二十年了,经此一战,臣终于感觉有些累了。。。。。。”
不等赵石再说什么,皇帝陛下已经变了脸色,照这话头说下去,岂非要辞官归田?
皇帝陛下殚精竭虑,自从知晓赵石有伐夏之意,便一直暗暗为此做着准备,封赏之事,在皇帝陛下看来,不是什么难事,拖延至今,却是要让朝中有太多反对的声音罢了。
但他万万没有想到,会等到赵石这么一番话。
想到大将军赵石若真的辞官不做,皇帝陛下心里竟然有了隐隐的恐惧,朝野上下忌惮于大将军赵石不假,但却没有人会否认,如今大将军赵石已然成为朝廷最坚固的那根支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