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朱由检笑道:“还是算借吧,郑副将,你们兄弟有钱,就借给朕300万吧!”
郑芝虎忙回答道:“陛下用钱,我等自当孝敬,何须言借。”
“要言借的,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朱由检笑着又对范.迪门道,“安东尼,你们东印度公司的300万两也算借给朕的......朕是大明天子,有债必偿,而且还会付利息给你们。”
还有利息?
郑芝虎心里抖了一下,收皇帝的利息,不会有生命危险吧?
朱由检瞄了脸色阴晴不定的郑芝虎一眼,笑道:“到时候就让印度蒙兀儿在印度海边上给你们两家一家一个港口,算是利息如何?”
“我们东印度公司求之不得!”安东尼.范.迪门笑着点头。
印度沿海的港口可是花几百万都不一定能弄到手的超级优质资产啊!
“好,好,都听万岁爷的。”郑芝虎其实对印度的港口没啥兴趣——他们家又没本事去印度洋上收保护费。不过崇祯皇帝要给,他也不敢不收啊!
“陛下,”安东尼.范.迪门又问,“您打算什么时候出兵?”
“明年,”朱由检道,“明年夏天出兵!”他看着安东尼.范.迪门和郑芝虎,“你们的钱什么时候到?”
“六个月......如果陛下想要粮食,我们也可以运送200万石暹罗白米到天津港。”
“要米!”朱慈烺毫不犹豫就选择了米,“再加30万石土豆和蕃薯。”
郑芝虎也问:“陛下,那我们郑家的300万两是给银还是给米?”
“给斑鸠铳、火药、布甲、马刀、弓箭!”朱由检道,“朕稍后会让人送份清单给你的。”





抢救大明朝 第2099章 没饭吃,都当军户吧!(求一波订阅)
崇祯九年夏,天劫将至!
北京,万胜宫西暖阁内,一场小朝正在进行当中。
自打上那场大朝会后,朱由检又开始了从此君王不早朝的好日子。
当然了,不早朝不等于不理政。只是不大清老早的举行折腾人的御门听政,而是在西暖阁中花一两个时辰,马马虎虎的处理一下国家大事。其实大部分事情都是很容易料理的,因为内阁会事先给出条旨,直接照批就是了——现在的朱由检已经明白当皇帝必须抓大放小的道路,如果事无巨细都想管,那是肯定管不好的。
所以朱由检御极之后,在着重进行军事改革和财政税收改革的同时,也用循序渐进的办法,推行了一场旨在提高行政效率的政务改革。
这场改革谈不上轰轰烈烈,也没有军事和财政改革那么引人注目,但是重要程度却不亚于军事、财政改革。
而这场政务改革的重点,就是两条,一是放权,二是考成。
其中放权之法又分成中央和地方两部分,在中央这边是将内阁和六部合一,同时不断撤换敢于行使封驳权的六科给事中,从而让六科给事中退出决策圈,还限制了御史的权力,对于他们所上的涉及军政事务的奏章,一律留中不发。实际上也让都察院推出了行政军事的决策圈。
这样一来,中央的政务决策权就集中到了皇帝和内阁手中,责任也就非常明确了。
而在地方那头则是在在南北直隶设立行省和在两直隶、两湖、两淮行大府制,以及在大同、宣府、燕山、大宁、辽西、辽东(毛文龙的地盘)、榆林、宁夏、甘肃等实土边镇实行总兵负责制。
而考成法则是张居正留下的老办法了。不过朱由检并没有在大明全国推行考成法,而是将考成法和放权法配合实行。
凡是实行放权之法的地方,必须要进行考成——而且放权之后,地方大权或归于大府,或归于总镇,扯皮的空间小了,责任也没地方可以推,罢官下狱也能找得着人啊!
要不然,下面一堆官员互相扯皮,互相拉后腿,还争功诿过,搞得朱皇帝都不知道该拿谁开刀,但同时又不能全杀了......就是全杀了换一批人上来也一样。因为制度本身就为了让下面的人狗咬狗而制定的,不互相牵扯是不可能的。
而在实行了放权之法后,朱皇帝只需要拿着张居正留下的考成法去考下面的大府、总镇、封疆、部阁等官就行了。
所以对没有实行大府制的地方,朱由检要求就低得多,能够勉强应付过去就行了,实在不成,也就罢官了事,基本不会下狱。
而在放权、考成这两项改革成效显见的情况下,朱由检总算多了几分应天劫的底气。
“万岁爷,唐王殿下、三边总督梅之焕、甘肃总杨嘉谟联名上奏甘肃镇春荒严重,除西宁卫、碾伯所、庄浪卫之外,其余各卫各所,都上报了饥荒乏粮,请求开仓赈济。”
“万岁爷,固原镇、临洮镇和陕西省管的平凉、临洮、巩昌等府,也上报春荒乏食,粮价高昂,恳请发粮救荒。”
“万岁爷,榆林镇和陕西省管的延安府、庆阳府自正月以来,都滴雨未落,旱情非常严峻,两府一镇的济民已经开始聚集,可能要向关中求食去了......”
“万岁爷,河南西部各府自正月来降雨偏少,看来今年又要闹旱灾了......”
“万岁爷,山西和北直隶今年以来降雨也少于去年,今年的秋粮恐怕又要减产了!”
首辅毕自严苍老而且沙哑的声音念出来的,都是中原、西北各地上报的灾情。虽然真正的天劫还没来,但这并不意味崇祯九年是什么好年景——如果用万历年间的标准来衡量,崇祯元年开始就是年年大灾,而且就全国范围来说,灾情那是一年更比一年重。
大明朝治下现在还能勉强保持稳定,没有民变四起,实在可以称得上是奇迹了。
但是崇祯十年开始的祸害西北、中原、塞外大片土地,甚至波及到了长江流域的超级旱灾,可就没有崇祯十年前的这些灾害那么好应付了。
毕竟崇祯十年前的灾害还是局部性的,湖广、两淮、三江、四川、闽粤这些地方算不上丰收,但也不算太糟。特别是两淮和两湖因为播种面积的大幅增加,两湖、两淮的粮食产量比前天启年间,都有了不小的增量。也正因为有了这些增量,南阳、襄阳两大救荒粮仓当中,终于有了一点老底子。
朱由检耐心的听完了毕自严的报告,然后抬眼瞅了眼这个一脸苍老疲惫的老臣,问了一句:“元辅,南阳、襄阳两仓当中有多少存粮了?”
听到这个话,毕自严马上来了点精神:“陛下,两仓存粮有7500余万石了!另外,北京的海运仓中,还存了五百余万石谷子。而荷兰东印度公司和一官党的海船,在6个月内,还会运来400万石大米,30万石土豆和蕃薯......这些粮食如果折算成谷子、麦子,又是600多万石。加上两仓备荒米,总共有8100多万石,本朝自开国以来,储备就没有如此丰厚过啊!所以臣垦请陛下开仓放粮,赈济灾民。”
但是即将来临的旱灾,也是本朝270余年所未有啊!朱由检心想:那是天劫!
“甘肃镇、唐王府、宁夏镇、固原镇、临洮镇的库房当中还有多少存粮?”朱由检又问,“陕西省管的库房当中,还有多少存粮?”
毕自严听了朱由检的问题,连忙从一个跟在他身边的户部官员那里取过一个账本,翻了起来——如果上辈子有哪个官员这么干,一准会给朱由检当成昏官给开了的,但是自己也经历了一次垂暮之年的朱由检是很理解老人家记忆力下降的,所以御极之后就下了特旨,允许官员带着随员和记事的本子上朝。
毕自严道:“陛下,甘肃镇、唐王府、宁夏镇、固原镇、临洮镇和陕西的官仓当中,总共有80多万石麦子,还有500多万石的蕃薯干。”
这些蕃薯干都是朱由检花钱买来的,虽然陕西、河南等地的农民这几年种啥啥不行,但他们还是很难接受蕃薯这种外来的耐旱作物。而朱由检的办法也简单,直接花钱,哦,是花布。用江南征来的棉布在陕西、河南、山西等地换蕃薯,然后晒干存入地方粮仓!
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好处了!所以这些地区的农民都种上了比较耐旱的蕃薯,总算在崇祯七年、崇祯八年间有了点收成。
但是蕃薯再耐旱,也不是沙漠植物......所以崇祯十年后的奇旱,依然不能指望蕃薯。
“万岁爷,”毕自严道,“要不就把那500万石蕃薯干放出去吧......蕃薯干也能活人啊!”
朱由检想了想,笑道:“蕃薯干可以给,但是不能白给。”
“不白给?”毕自严问,“难道要以工代赈?”
“不,”朱由检摇摇头,“不是以工代赈,而是以兵代赈,想要吃朕的蕃薯干,就投军当军户......如果不愿意当军户,那就一定还有口吃的,继续在家乡熬着吧!”




抢救大明朝 第2100章 黑心天子朱由检
什么?
吃个蕃薯干还要用当兵投军来换?你这个万岁爷也太黑心了吧?
万胜殿东暖阁内的臣子们闻言都是眉头微皱,而兵部尚书孙传庭则在众目睽睽之下,挺身而出,为民请命。
“陛下,如今天下闹灾的地方不少,西北、中州,到处都有旱灾、蝗灾,求活艰难的小民何止百万,难道都要招募为兵吗?这不就是宋朝在灾年募灾民为兵的办法吗?这办法虽然能将灾民之中的丁壮都掌控起来,减少民变的风险,但是却容易养出冗兵弱兵,还会让兵费剧增,使得朝廷本就不宽裕的财政雪上加霜,请陛下三思。”
朱由检听了孙传庭的言语,呵呵一笑道:“孙先生以为朕和赵家天子一样人善心软吗?”
也是啊!孙传庭一琢磨也对啊,你这皇帝心黑的狠,怎么可能让军户白吃蕃薯干?
不过想到这里,孙传庭的眉头皱得更紧了,“陛下,您难道真想用这些从饥民当中募来的军户去开疆辟土?”
朱由检笑道:“孙先生以为朕的蕃薯干是可以白吃的吗?吃了朕的蕃薯干,当然要给朕卖命了!而且本朝的军户制早就弊端丛生,难以保家卫国,必须得回炉重铸了。
之前朕在南直隶的时候,就顺手散掉了南直隶、淮东、淮西三省的卫所。而北直隶八府、大同和宣府境内的老卫所,也都已经解散。湖广境内的老卫所虽然没散,但也已经明存实亡,全都归属各大府管辖了。而四川、贵州境内的老卫所也散了不少。
而在这些老卫所裁得裁、废得废的同时,朕还设立了不少新千户,还封了二百多个领有军户的实爵(征服旅顺后又封了一批,还有许多老牌勋贵也得了实封,不过老牌勋贵和郑家兄弟都没有得到赏银)。所以新军户制,实际上已经建立起来了!”
这就是朱由检如今的高明之处了!
他御极至今,所推行的军事、财政、政务改革力度之大,可以说是朱棣以后的大明所未有的。轰轰烈烈的张居正新政和朱由检的新政相比,根本就是小巫见大巫。
但是那么大力度的改革,却用一种循序渐进,只做不说,闷声大改的办法,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推进到了几乎要大成的地步。
而满朝的文武,则被朱由检牵着鼻子遛——朱由检的许多改革都是绕开内阁六部进行的,而且一开始也不是全局性的,而是局部试点,试着试着,就越闹越大,一发不可收拾。
而且在遇到改革难关的时候,朱由检还非常善于借势,要么借大胜北虏东奴的势。要么就搞出百万要饭之众,让朝廷和地方都不敢唱反调。又或者个什么蟊贼捧成了闯王,一边吓唬东南的权贵士绅,一边把南京勋贵的子弟都“绑去”当了质子军。
总之,各种手段层出不穷,每一招都恰到好处,让朝臣和勋贵们无法反制,只能被牵着鼻子一步步的向前。
不过这个黑心天子对底下人还算厚道,也不是眼睛里揉不得沙子的主儿。杀鸡儆猴的事儿虽然干过不少,但是跟他混的官员,绝大部分都还不错。即便是犯了错误的藩王、勋贵、大臣,也还可以改造错误,交钱赎罪,一棍子打死的很少。
对了,现在也不打廷杖了。谁要真惹毛了朱由检,最多当个忠烈,还可以名垂青史的......
朱由检的目光在万胜宫西暖阁中扫了扫,似乎在寻找忠烈,没有找到,这才笑了笑道:“这个军户制的大改,可以在陕甘收个尾了......就在明年秋天,朕亲征察合台汗国之前完成吧!”
明朝的卫所集中之地,就北京周围、南京周围和陕西(包括甘肃)。现在北京周围和南京周围的老卫所已经裁撤殆尽,新千户也出来不少了。现在只剩下陕甘这块骨头,啃完以后,全国大部分的老卫所应该都已经裁撤了。接下去自然可以将军户制改革推进到底了。
“不知陛下心目中理想的军户是什么样的?”孙传庭皱着眉头问。
说真的,他这个兵部尚书当得有点尴尬。兵部尚书照理应该是管理天下兵马的重臣,可是孙传庭却发现大明一多半的精锐都不归他管......军户制改革搞到现在,似乎也和他无关。
“理想的军户和朕无关,”朱由检苦笑道,“那是太祖高皇帝的军户。而朕所能得到的军户,只能是不大理想,但仍然堪用的军户。所谓军户,无非就是兵农合一之军。
用其众,可以屯田实边,可以化蛮土为汉地,可以传播华夏天理与四方。为众者,寓兵于民,人人持械,且耕且守。
用其精,可成铁骑轻骑,可为步军勇健,还可以跟随勋臣左右,一起建功立业。为精者,十众而取其一,可以上番服役,为国远戍。
再用其少年,可以为帐前诸军提供少年勇士,为大明将来之雄军铁骑。
所以这军户之制,实为大明天兵的根基之一,还是要认真搞好的!”
原来在朱由检的计划当中,新军户就是两个大用,一是武装移民,二是血税之源。
其中的大部,就是武装移民,专门往边塞和新征服的土地上塞。而其中是精锐,则是边军勇健或是新勋贵们的护卫。而其中的少年,则可以作为帐前少年军的兵源存在。可谓一举多得,一军多用。
而那么好用的新军户,朱由检就打算用一些蕃薯干去交换,真是太黑心了。
孙传庭思索着又道:“不知陛下需要多少新军户去守御四方?”
“二百万户总是要的!”朱由检报出了一个挺大的数目,“其中半数为朝廷直属之户,以千户为一营,摆在燕山、大宁、辽西、辽东、大同口外、宣府口外、榆林、宁夏、甘肃、云贵、四川、广西等边地。不占州府的土地,一律摆在实土边镇的地盘上。
另有半数,当属于大明塞王和勋贵,所置之地也和直属朝廷的军户千户所差不多。不过管辖权不在朝廷,而由塞王、勋贵们掌握。”
“那么军户们还要缴纳籽粒粮吗?”孙传庭又问。
“当然不缴了,”朱由检道,“但是要抽出一部分精锐服役......直属朝廷的军户,五户合力供一步兵。上番服役时,还可以领取一定的贴补。而隶属塞王、勋贵的军户,则十户出一骑兵,上番服役时同样可以领取补贴。”
“万岁爷,”孙传庭迟疑了一下,又问,“不知朝廷的军户归哪个衙门管?”
“当然是......又兵部和总参议司共管了!”朱由检道,“以后大明的兵事,都要由兵部和总参议司共管。兵部掌军政、总参议司掌军令。这样天下诸军,就能统一指挥,统一调度了。”
孙传庭这下终于放心了,他的兵部不会变成一个虚设的衙门了......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兵部的官僚可以向过去一样,继续瞎指挥。
朱由检接着又补充了一句,“兵部的规矩也得改,没有当过总兵的文官,不可以当兵部的尚书和侍郎......而兵部侍郎以下,都必须有侍卫团的出身!”




抢救大明朝 第2101章 唐王,你还想进步吗?
哗啦啦的马蹄声踏过卢沟桥,当先一骑骏马已经踏足永定河东岸。紧接着是数十名骑士跟着涌了过来。马上人物,乌纱莽袍,腰悬利剑,英武不凡。三十多岁年纪,正是大明唐王朱聿键。
在他身后,长长的卢沟桥上,还有大队的车马仪卫,浩浩荡荡而行。
朱聿键在三年多以前就被朱由检打发去兰州为王了,而且还不是一般混吃等死的王,而是可以组建护卫,招募军户的塞王!
明朝的塞王,照着老规矩可以建三个护卫指挥使司、两个围子手所、一个仪卫司。朱由检也参考这个老规矩,给了朱聿键指标——三个护卫指挥使司给折了17个千户,两个围子手所、一个仪卫司则总共折了3个千户所。17加3就是20个千户所!
理论上,朱聿键最多可以拥兵20000之众!
让一个远支的亲王拥兵20000去镇守边关......朱由检的心也真不是一般的大!
大明历史上,恐怕再找不出第二位这样的皇帝了。即便是太祖高皇帝,也不一定有这样的器量。朱元璋封的那些塞王,可都是自己的亲儿子!
不过朱由检的心大也不是没道理的,他知道自己能活到90岁,而即位的逆子更是能力出众,还超过自己。朱由检的本事都是跟逆子学的,而且还没学全。
而逆子之后的土豪帝也是一代雄主——那可是开万里之疆,建合众之国的牛人啊!是开国君主,是好对付的?
朱由检自己一代,逆子一代,土豪帝一代,这三代君王至少能混100年......在这100年间,没有谁能靖难,想都别想!
所以让朱聿键拉起20000军户,朱由检也是一点都不担心的。
而且朱由检也没想过让唐王朱聿键世世代代镇守甘肃,因为在他的计划中,甘肃很快就不是边疆了。
这一次朱由检召朱聿键入北京,就是要商量西征察合台汗国的事儿......所谓的察合台汗国,其实就是历史上叶儿羌汗国,不过他们自称为察合台汗国。而实际上,也的确有这个资格。这个汗国的汗室就是成吉思汗第二子察合台的后裔,而且还出自东察合台汗室,是苗正根红的察合台后裔。因为被乌兹别克人攻打,带着部众跑到西域的唐安西四镇故地建立了政权,还接收嘉靖年间彻底沦陷的哈密卫的地盘(不仅包括哈密,还包括了嘉峪关以西的大片土地),建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汗国。
本来这个汗国和朱由检也没啥交集,朱由检在东边忙活,叶儿羌汗国在西域内讧,完全可以井水不犯河水。
可是朱由检现在选上了蒙古大汗,蒙古大汗和察合台汗国(叶儿羌)之间,又怎么能没个高下主从呢?
而且继承了察合台汗国正统的叶儿羌汗国,还和金帐汗国出来的乌兹别克汗国(布哈拉汗国)和哈萨克汗国结了三国同盟,根本不承认蒙古库里台大会选出来的天可汗朱由检......
所以大蒙古和叶儿羌汗国之间,看来是一定打上一架了!
而这场蒙古人之间的战争,又给了大明用较低的代价收复哈密卫故地的机会,朱聿键就因此而来。
不过往着远处高大巍峨的北京城,朱聿键想到的却是他的心腹军师宋献策的话。
宋献策在送朱聿键离开兰州时,数了八遍手指头后,对他言道:“大王有为一国之君的命数!而这回的北京之行,对大王而言极为关键,一定要好好把握......因为大王当上一国之君的机遇就在北京城!”
一国之君啊!
不想当国君的藩王,可不是一个好藩王!
而朱聿键这个打出来的塞王,当然是个很好的藩王,当然想要更进一步了......只是他怎么也想不明白,他当一个之君的机会怎么会在北京?难道崇祯皇帝朱由检要驾崩了?可是他即便崩了,好像也轮不到朱聿键这个远支宗王来即位吧?
“王爷,好像有人来接额们了!”
一名武官打扮的中年人策马到了朱聿键身旁,抬手一直北京南城方向过来的一队骑士。
朱聿键忙收束心神,然后眯着眼睛望去,发现来的是一队帐前骑兵!而当先一骑,是个瘦长的青年,也穿着相当气派的蟒袍。
没过一会儿,这青年已经带着一小队帐前骑兵到了朱聿键的马前,青年翻身下马,冲着朱聿键一抱拳,道:“可是唐王殿下?在下是鲁王府的朱以海!”
原来来人是刚刚嗣位的鲁王朱寿镛——他哥朱寿鋐今年刚死,朱由检在第一时间就下旨封朱寿镛为王了,不过却没有封朱以海为郡王。而是让朱以海入了侍卫团,学习文韬武略,很有一点栽培他的意思。
“原来是鲁王府的王子啊!”朱聿键就在马背上还了一礼,然后又问,“是万岁爷让你来卢沟桥宣召小王的?”
“是万岁爷让我来迎接大王的,”朱以海笑道,“顺便还让我问您有多少军队了?”
这个问题可把朱聿键瞎一跳——难道是万岁爷要削我的护卫了?
心里咯噔一下,但是朱聿键的嘴上还是如实回答:“我也没多少军队,就20个千户……常备的兵丁不过2000多人。”
“都是骑兵?”朱以海又问。
“是骑兵……”朱聿键解释道,“甘肃马多,招募骑兵容易。”
“那就不弱了,”朱以海笑道,“如果要大点兵,你家出两万之数没有问题吧?”
“没有问题……”朱聿键额头上冷汗连连,却不敢说假话。因为他知道朱由检是有特务的!
“那就好了!”朱以海笑道,“跟我来吧……万岁爷在南海子离宫游猎,咱们去那里面圣吧!有好事儿和你说呢!”
“好好,借吉言,”朱聿键想了想,又拱了下手,“请带路吧!”
1...702703704705706...7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