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魏国公府啊!
会在乎这点东西?
“后七子”之一的王世贞在南京当官时曾经写过一本《游金陵诸园记》,一共记载了十六座名园,其中的十座或是属于魏国府,或是属于魏国府的旁支。
盘踞金陵二百多年的魏国府,那可真是富甲勋贵啊!大明最有钱的不一定是魏国府,但是大明勋贵当中最有钱的,一准是他们家。
所以儿子要砸点好东西,徐弘基是不反对的......心情不好就砸嘛!只要砸完以后,儿子的心里能痛快点就行了。
当然了,这也不是徐弘基宠溺儿子过了头,也不是魏国府家没有家教,而是徐弘基这个爹把徐允爵的儿子给坑惨了。
徐弘基自己怕死装病,让儿子代替自己去军前效力......还不是去装装样子,而是要跟着朱由检这个狠人皇帝玩真的!
当年,朱由检可是亲自拿着长枪逼着一群北京的勋贵骑马冲阵杀奴贼啊!
徐允爵虽然稍微有那么两下子,还不至于骑马人坠地,但是射箭一定是箭脱靶的,而且也不会在马背上耍刀耍枪。就这本事上了战场,那铁定是要把命送了的。
徐老爷子都把儿子坑到这种地步了,还不许人家砸点好东西发泄一下?
看见自己书房里面的好东西砸得差不多了,老爷子还很大气的吩咐看热闹的底下人:“快,快去库房里面再拿几样出来给世子砸......允爵啊,你尽管砸,爹不心疼。咱家的祖宗传下来的好东西可多了,你想怎么砸就这么砸!”
看见这样的爹,徐允爵也没兴趣再砸了......砸什么呀!魏国府的这个家,哪里是砸点元青花和宣德瓷能砸垮了的?
一想到那么阔的一个家,就因为自己的爹贪生怕死,轮不到自己来继承了,徐允爵的眼泪就跟掉了线的珍珠一样,哗啦啦的往下落啊!
“爹,我不去,我不去,呜呜......”徐允爵一屁股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起来了。
徐弘基的老脸一下就沉了下来:“儿啊,你要砸东西败家,爹不管......你要觉得不解气,放把火把大功坊烧了,爹都不管,再盖就是了!
但是折腾完了,你必须得给爹去浦子口大营,军前效命......哪怕把你这条命赔上去!
因为你不去,咱家的魏国公就没了!没有了魏国公,你还能干什么?你什么都干不了,只能去要饭......不对,你也不会要饭,你只能饿死!”
徐允爵瞪了老头子一眼:“爹,那你为什么不去?”
徐弘基正色道:“我怕死啊!我堂堂魏国公,家财万万贯,荣华富贵享受不尽,怎么可能不怕死?”
“爹,你怕死,我就不怕死吗?”徐允爵哼了一声,“我也怕死!我不去......我就是要饭,我就是活活饿死,我也不去!”
徐弘基笑了笑:“知子莫如父啊!爹知道你的出息,不过这事儿由不得你。你族兄定国公允祯待会儿就会带着家丁过来大功坊,直接把你抓了去!他的家丁可都是和鞑子打过的,你不是他们的对手,还是老老实实跟人家走吧!”
“你,你,你这样坑儿子,咱老祖宗在天上要知道了,一定会,一定会......”
父子两人正吵架呢,门外就传来了定国公徐允祯的声音:“老叔,我弟弟准备好了吗?刚才老山宫来人了,让我马上去老山宫一趟,要不让弟弟跟着我一起去吧。”
“好了,好了......”徐弘基也不和儿子吵架了,站起身笑呵呵的就去给徐允祯开门。
徐允祯早几年的时候也和徐允爵一样,纨绔子弟一个,可是这几年也算是历练出来了。不仅能带点兵,而且弓马的本事也练出来了——北京的那些勋贵子弟个个都在练,因为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让朱由检再逼着上战场!
这种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降临的灾难逼着,哪家勋贵都不敢懈怠啊!
所以现在的徐允祯看上去肤色黝黑,体格健壮,又蓄起了大胡子,看着很有点猛将的样子。
徐弘基叹了口气:“唉,还是你们定国府好,有你这样的公爷,我们魏国府都是废物点心......”
徐允祯走进门,瞧见一地的碎渣,又听了徐弘基的话,就大约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儿,于是就笑:“本事都是逼出来的......如果没有万岁爷逼,咱们这些北京的勋贵哪儿能有现在这等本领?”
徐弘基点点头,一副深以为然的样子,“允爵,跟着你哥好好历练,让万岁爷逼你一逼,没准就成材了。”
“成什么材?”徐允爵恨恨地说,“成忠烈才是!我可听说奴贼入口的那一回,不少北京勋贵被万岁逼着冲阵,结果把都命送了......如果不是成国公够义气救了不少人回来,死的就更多了。”
徐允祯摆摆手,笑道:“不会的,上次奴贼打进长城,万岁爷不得不拼命。现在不过是一些流寇入了大别山,没啥大不了的......所以万岁爷不是在拼命,而是在,在绑票!”
“绑......绑票?”徐允爵一愣,“他都是万岁爷了,还,还绑肉票?”
徐允祯点点头。
徐允爵傻傻地问:“哥,谁是肉票?”
徐允祯看着自己的这个傻堂弟,笑嘻嘻道:“你不就是?”
“我?我是肉票?”徐允爵头都晕了。这是什么世界啊!堂堂大明皇帝都干起绑匪的活儿了,而且还要绑自己这个魏国公世子!
他连忙用哀求的眼光看着老爷子,好像在说:爹,万岁爷不是好人,他是绑匪!
徐弘基脸上的表情却松了下来,笑道:“钱财身外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只要允爵人没事,钱不是问题!”
徐允祯笑道:“行了......有老叔这句话,魏国府保住了,爵弟也不会有事的。对了,老叔,现在咱们这些功臣可以向万岁爷请实封!国公可以请4000户,机会难得,可别放弃了。咱们俩个公府以后的荣华富贵,就在这8000军户上!”
朱由检的“实封”是赔钱的买卖,新功臣得实封的时候,会按照一户一百两银子的标准放赏。老功臣没有这个待遇,但是也可以请封土地和人口,标准也和新功臣一样。徐允祯已经请了4000户,但是还没有正式授田。现在也想拉着魏国府再请上4000户。这样两个公府加一块儿就有8000户了,按照10户养一个骑兵的标准,将来就能养出800骑兵,如果徐家愿意贴补一点,一个骑兵团都能养起来!
这本钱可不小了,足够护住两家公府的富贵了。
“这事儿......”徐弘基思索着,“得容我好好想想。”
“行,您好好想想!”徐允祯道,“那我就先带弟弟走了。”
抢救大明朝 第2061章 朱由检的大目标
徐允祯还是把朱由检想得简单了。虽然他把南京勋贵的一群家主和世子,还南直隶各处卫所的头头脑脑们都诓到浦子口,的确有点扣押人质的意思。但他的目标不仅仅是一点浮财......他还有更大的目标!
他让人把徐允祯叫去老山宫,就是为了这个大目标。而同时被他叫道老山宫的,还有朱燮元、庞天寿和南京户部尚书阎鸣泰等人。
“万岁爷,现在南直隶正处在战时......人心浮动,正需要各地的士绅门第齐心协力,共同弹压地方,现在搞官绅一体纳粮交税和摊丁入亩,只怕会乱上加乱吧?”
正在老山宫内劝阻朱由检的是南京兵部尚书朱燮元,他本来也和徐允祯一样,以为朱由检只是想拿南京勋贵开开刀,敲诈出一点浮财来填补一下国库和内承运库。
没想到朱由检的心大,想一口吃成个胖子,连南直隶士大夫的优免之利也想一口吞了。
可这么个搞法,树敌可就有点多了!
“万岁爷,南直隶虽然也挂了个直隶的名号,但毕竟远离中枢,可不能当它如北直隶一般……”
在南京当了多年守备太监的庞天寿,当然也知道南直隶的事情不大好办,甚至比湖广、四川还难掌控。
“是啊!”徐允祯也连连点头,“现在万岁爷要强推此事,当然是没有问题的。可是万岁爷您也不可能一直留在南京盯着地方上啊!您要是走了,就怕下面的人会乱搞啊!”
阎鸣泰也一样在摇头:“万岁爷,南直隶和湖广还是不一样的......湖广人少地多,南直隶人多地少。所以朝廷从湖广多收点稻谷,无非就是迫得湖广的农户多种几亩地,劳累一点也就是了。而且这几年迁入湖广的陕西、河南灾民很多,所以农户雇工的价钱也低,也容易雇到人。所以一年2000万石的税额,对湖广而言并不算什么。
而南直隶情况就不一样了,南直隶的地力已经接近极限,播种面积是上不去的,而且南直隶人口密集,士绅豪门又特别多,许多地方早就没有小民立锥之土了。如果再增加田赋,小民的日子就更苦了。朝廷多收一斗,南直隶小民就得少食一斗......”
朱由检现在想推的官绅一体纳粮交税和摊丁入亩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增加收入!
所以阎鸣泰说的也没错,朝廷多少一斗,南直隶的小民就得少吃那么一斗了!
而从南直隶攫取更多的财富,就是朱由检此行的真正目的!
要不然他折腾那么多事儿干嘛?减轻南直隶农民负担?怎么可能!朱由检一封建皇帝根本没这想法,也不敢有——崇祯十年后,南直隶的贫下中农再苦,好歹还有口粥喝。而陕西、河南、山东、北直隶和山西的贫苦农民,那真是只能吃土了。
所以朱由检只能再压一压南直隶,好给陕西、河南、山东、北直隶和山西的灾民弄点粥喝了。没有粥喝,那里的饥民一准造反。虽然朱由检现在有足够的武力去镇压造反的饥民了,但是镇压也挺费劲,花费也不会少,到时候还是得向南直隶、湖广、四川这些比较安定繁荣的地方要钱。还不如先问这些地方要点,好让灾民有口粥喝。
有口粥喝,也许就不会揭竿而起了!
只要熬过这几个大劫之年,天下就能安泰,大明这个封建王朝也就能延寿了。只要大明能熬过劫数,哪怕一切都慢慢恢复老样子又能如何?
而大明之劫的持续时间,也就是六七年,即便加上崇祯八年、崇祯九年这两年,也就是八年九年。朱由检心想:这些年自己就辛苦一点,在北京、南京两头跑吧!
也不必在南直隶直接收米,多收取一点丝绸、布匹、茶叶、银钱就是了。有了这些东西,再拿出去湖广、南洋等地换米应该没多难吧?
“朕意已决!”朱由检语气森严,不容置疑,“官绅一体纳粮交税和摊丁入亩势在必行!而且要尽快执行,因为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
现在东南的名儒都回去研究《孔子遗篇》了......和成为大儒相比,纳粮交税都是小事。当了大儒,就能官、名、利三收了,多交几石米几两银根本不算什么,错过了当大儒的机会,那才后悔一辈子呢。
而南京勋贵的那点可怜巴巴的武力,也会很快被朱由检捏在手里变成人质了!
至于东南海商,则一早就被朱由检笼络好了。
所以东南这边,现在是没有力量可以对抗官绅一体纳粮交税和摊丁入亩之法的。
朱由检顿了顿,又道:“朕不仅要在南直隶搞官绅一体纳粮交税和摊丁入亩之法,浙江、江西稍后也要跟进执行......而为了配合官绅一体纳粮交税和摊丁入亩之法,朕还要改革南直隶的行政。朕要在南直隶设立行省并且实行大府制!”
推行官绅一体纳粮交税和摊丁入亩之法必然要放权地方,地方官员掌握了足够的权力,才有可能去推动这种得罪一大批人的政策和法令。否则的话,即便有少量官员不怕得罪人,他们也没足够的权力去实行。
“万岁爷,您打算在南直隶设立几个省?”朱燮元问。
南直隶分省是大势所趋,因为北直隶实际上已经变成一个省了——北直隶的八府巡抚实际上就是一省巡抚!
而且他在南京当了那么多年的兵部尚书,当然知道南直隶这个“怪胎”的弊端极大!
因为南直隶并不是一个省,南直隶所有的十七个州(直隶州)府和北直隶八府一样,都是由朝廷直辖的。
而这样的行政体系效率很差,一个朝廷管十几个省还有九边的一些实土军镇已经够麻烦的了,再加上南北直隶二十几个州府的鸡毛蒜皮的事儿,这不是添乱吗?
而朝廷管不了,又不肯给地方放权,那二十几个州府的官府也没多大权力,当然也就管不住下面的士绅豪强。
所以要推行官绅一体纳粮交税和摊丁入亩之法,设立新的行省和加强州府权力就势在必行了。
朱由检的脸色忽然有点黯淡,道:“朕打算设立淮东、淮西、南直隶三省,其中南直隶省只会包括原本南直隶地方的江南部分,地位仍然和北直隶相当!”
南北直隶其实已经不是“直接隶属朝廷之地”了,而是变成了省。但是保留南北直隶之名,却可以凸显出南北二京并立。
朱由检的根虽然在北京,但是他的心却在南京......这一世,他知道自己的皇位不会再被逆子夺走,当然也不会有50多年的悠游享乐,还会失去许多曾经拥有的亲人——许多人根本就不会出生!
所以为了保留下对他们的记忆,朱由检还会继续维持南北二京的格局,设置会在南北之间两头跑。
“陛下,”阎鸣泰问,“您打算什么时候宣布南直隶分省和行大府制?”
“再等等,”朱由检道,“等朕领兵去了凤阳,就在凤阳府宣布吧......到时候,朕会撤销南京六部。阎户部,到时候淮东巡抚给你当!朱兵部,你当南直隶巡抚。至于淮西巡抚,朕会让吕大器来干。”
抢救大明朝 第2062章 阿玛们来了
大金天聪九年七月初,辽东,沈阳。
沈阳的街道,仍然一如既往的冷冷清清。哪怕在汗宫北面那条最热闹的长街上,超过一半的铺子也已经关门打烊了。这座大金国的首善之都,比起黄台吉刚死的那会儿,又是清冷了不少。
之所以会这样,当然和福宁的八大阿玛各据一方有关。八大阿玛控制着满洲八旗当中的七个旗,在他们分家前,满洲八旗的人丁,大部分都集中在沈阳城的周围。所以沈阳作为中心城市,也就得到了一些发展。
可是八大阿玛一分家,沈阳周遭的人口就一下子减少了许多。只剩下了正黄旗满洲、正黄旗汉军和正黄旗朝鲜的田庄,以及正黄旗蒙古牧场。原本居住在沈阳周围,名为百姓,实际上连包衣奴才都不如的汉民现在也不存在了。都被八个旗瓜分了用来填补它们在五出燕山之战中的损失。而在瓜分了后金国内不多的汉人民户之后,后金的三十二个旗(包括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朝鲜),总算都凑足了7500户的基本编制。当然了,多尔衮三兄弟控制的两白旗满洲和两白旗朝鲜的规模还要更大一些,都在10000户上下。
因此如今的后金国内,不包括没有投旗的朝鲜人和已经变为缓冲的昭乌达盟的蒙古人,后金的“国族”仍然有25万户,口150余万。这个数目当然不算少了,可是补进了许多包衣奴才和比奴才还不如的汉人、朝鲜平民的八旗国族,还能和原来一样悍勇善战吗?
穿着一件黄色行褂(就是传说中的黄马褂),挎着腰刀,走在沈阳汗宫北面的长街上的张小旗一想到这个问题,也只能是一声叹息了。
大金眼看着要完,可他却已经离不开大金国了。因为上回的“抬棺之功”,张小旗又一次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包衣奴才。
什么?张小旗当了包衣奴才还能光荣?
当然了,包衣奴才也有高低贵贱的,不值钱的包衣猪狗不如。而上档次的包衣则是连八旗真满洲的旗丁都羡慕。
张小旗现在就被提拔进了正黄旗的旗鼓牛录,也就是成了直属泰松、福宁母子的包衣奴才。所以他现在也不去城外种地了,而是住进了沈阳城,在靠近大汗宫的地方分了宅子,隔天去大汗宫当值,分管火器库。大小算个头目,而且还管着要职。
如果后金还能顺着原本的历史路线发展下去,这个张小旗没准能成为大清内务府里面的一号人物......
可是现在,大金要玩啊!
一想到自己为之奋斗了那么多年的大金国居然要玩,张小旗的心情就怎么也好不起来了。
一阵急促的马蹄响动打断了他的思绪,他知道又有人在沈阳城的大街上跑马了——现在沈阳的大街小巷上经常一个鬼影都见不着,跑一跑马当然也没什么。但是跑马不小心把人撞翻的“交通事故”也时有发生,为了泰松太后还下过懿旨,让人小心骑马。
张小旗可不敢把自己命交给别人的“小心”,赶忙向街边上走避,才扶着墙站稳,就瞧见一队白衣白甲的骑士纵马而过。
现在黄台吉的丧期已经过了,还穿一身白的,当然就是两白旗的人物了。
“两白旗,不,是正白旗的护军!”张小旗嘟囔了一句,“莫不是多阿玛来了?”
多阿玛就是大金国的摄政汗阿玛多尔衮了!
现在福宁阿玛多,而且又是一边儿大的,不能排一二三四啊!这怎么区分呢?福宁要是在朝堂上喊一声阿玛,回头一堆人应声,多尴尬啊!
所以聪明贝勒多尔衮就出了个主意,就用各自名字的头一个或第二个音搭上阿玛,让福宁去叫。
代善就是代阿玛、莽古尔泰就是莽阿玛、豪格就是豪阿玛、多尔衮就是多阿玛、多铎是小多阿玛、阿济格是济阿玛、阿敏是敏阿玛、岳托是岳阿玛。
不过那么多的阿玛并不一年到头都在沈阳呆着......要天天一上朝就见到八个阿玛,福宁还不得有心理障碍?
而且也不敢啊!
泰松是有军队的太后,手上有正黄旗满洲、正黄旗蒙古、正黄旗汉军、正黄旗朝鲜等四个旗的精兵!
另外,代阿玛代善把铁岭、开原的地盘和正红四旗都交给了儿子萨哈璘,自己带着正红旗半数的护军也住在沈阳。
代阿玛是狠人,泰额娘一样不好惹,这对男女要发了狠,那可不得了......
所以其他阿玛们大部分时间都呆在自己的封地,只是轮流来沈阳当值。而他们不在的时候,则会指派亲信在沈阳代行汗阿玛之权。
因此后金的“汗阿玛共和”到现在还维持的不错。
不过今儿好像是个特别的日子,因为阿玛们都来了。
在张小旗避开了多尔衮的马队没多久,他又瞧见了豪阿玛、敏阿玛的马队——这两个阿玛关系很好,所以一块儿来的。而到了大汗宫门外,又看见了镶红旗岳阿玛的人守在外面。
......
大汗宫内,昨天傍晚就入沈阳的岳托岳阿玛和莽古尔泰莽阿玛的代表德格类(莽古尔泰没有来),已经到了凤凰楼,正在和代善代阿玛,泰松泰额娘一起喝茶说话。
说话的内容,则和大金国的前途命运有关。
“多阿玛的折子都看了吗?”日子过得挺滋润,以至于小腹都隆起来的泰松笑吟吟的开口了,“岳阿玛,十贝勒(德格类行十),你们怎么看?咱们大金有必要改个好听些的名字吗?另外,朝鲜国能不能灭了?日本人又能不能相交?”
岳托已经合上了多尔衮让人送来的奏本的抄件——他和另外几个没住在沈阳的阿玛还有德格类,就是因为这个奏本来沈阳的。
多尔衮的奏本上说了三件事儿,一是要大征朝鲜;二是要改国号并给福宁上尊号;三是通好日本国。
大征朝鲜是多尔衮的既定方针,他的目标就是全据朝鲜。本来他打算依靠两白旗的力量去完成这事儿,但是他发现朝鲜的李信李大头也不好惹!这两年实力越来越强,不仅练出了三团一营的新军(两个步兵团、一个骑兵团、一个炮兵营),而且还开始帮助朝鲜国练别抄新军,也是三团一营。
这两支新军如果成了,那大金国要征服朝鲜也就不容易了。
所以多尔衮决定加快进程,趁着朱由检暂时无暇东顾,全力攻灭朝鲜!
而这就需要集中八旗之力了,这可不是多尔衮一个人能拍板的事儿了。
而要征服朝鲜也不能光靠武力,还得把自己伪装一下,装成高句丽的遗族和文明人类。所以金蒙古和大金汗的名号,最好都改了,改成听上去比较上档次的名称。
此外,多尔衮还打算联络上一个盟友,以“共图朝鲜”,这个盟友就是日本国。
他派去日本出使并且采购枪炮火药的使者已经返回,带来了日本国大将军的书信和2000支日本鸟铳,10000斤日本火药,还带回了日本国大将军送给福宁的礼物。
这让多尔衮看到了发展火器部队以抗衡大明的希望,也让他觉得联合日本共图朝鲜是可行的......
抢救大明朝 第2063章 劫数,又见劫数!
沈阳汗宫,大政殿,后金大汗福宁正摇摇晃晃的在给自己的阿玛们问安。
“给代阿玛请安。”
“给多阿玛请安。”
“给豪阿玛请安。”
“给敏阿玛请安。”
“给岳阿玛请安。”
“额娘,儿臣还有别的阿玛吗?”
听到小福宁的问题,大政殿里面的大金国臣子们都是一声叹息......代善、多尔衮这些当伯父当叔叔的怎么想得出来,一个一个汗阿玛摄政王,就福宁的年纪,一下冒出那么多阿玛,估计都懵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