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抢救大明朝 第1884章 努力当个软饭王
“呜呜呜......哥哥......信宝宝要哥哥......呜呜......”
“信哥儿不哭!不许哭!信哥儿都两岁了,不是小宝宝了......天天哭会让坏人黄台吉笑话的!”
“呜呜呜......黄台吉凶凶,信宝宝怕怕......”
“哼,怕什么?你都两岁了,还怕黄台吉?”
“呜呜呜......”
“不许哭,真没用!”
“呜呜,信宝宝不哭了......”
“也不许怕黄台吉!哥哥帮你打他,打死他!”
北京城,德胜门瓮城之内,一个三岁的小屁孩正当着一群目瞪口呆的当大官的大叔大爷们的面儿,在训一个两岁的小屁孩!
不用说,正在训小孩子的三岁小屁孩就是大明皇太侄兼天下第一逆子的朱慈烺了。而正在挨训的,当然是他的弟弟大明信王朱慈烜了。
几日前,朱慈烜的亲娘大贵妃兀良哈奉召入京来接儿子,顺便和朱由检相亲相爱。今儿则是兀良哈大贵妃带着儿子离开北京去信州就藩的日子......可是这个朱慈烜虽然是兀良哈大贵妃生的,但是出生以后一直跟着周皇后,和哥哥朱慈烺一起长大。
别看两兄弟经常在一起互掐,但是兄弟感情还是很好的。今儿兄弟分别之时,朱慈烜舍不得哥哥,当着前来送行的群臣的面哭了个稀里哗啦......
而朱慈烺还是那个少年老成的样子,看见弟弟哭得跟泪人似的就教训开了。而且他训弟弟的话还非常有气势,如果后金的那位天聪大汗听了,也一定会大吃一惊的——他那么凶的一个大汗,居然只能吓唬两岁以下的小宝宝了?大汗的威风何在?
当然了,黄台吉是听不见的,现在能听见这话的,就是大明朝的那几个阁老,首辅王在晋、次辅温体仁,掌兵部的张凤翼,掌户部的张翼明,掌工部的徐光启,管刑部的孙承宗,还风闻言事的小报告之王的钱谦益,哦,还有一个刚刚补了兵部右侍郎的孙传庭(他现在是兵部右侍郎兼殿前军总镇、提督九门)。
这几个大官听见朱慈烺的话,心里那叫一个惭愧啊!
看看,人家那么小一个屁孩都不怕黄台吉了,可是他们这些大明的文武重臣,谁敢说自己不怕黄台吉不怕八旗兵?
两个小屁孩在吹牛,一群大老爷在惭愧,而今儿同样要暂时分别的朱由检和兀良哈大贵妃,这个时候却不在瓮城之内,而是在德胜门城楼上面一边看着城外整齐排列的4000骆驼兵,一边小声说着悄悄话。
“大贵妃,如今朕所重用的武臣,除了拔于帐前军行伍之中的将校,就是侯家将、麻家将、尤家将、黑家将、赵家将、满家将这样的九边将门,日前朕让朝中文臣为信哥儿举荐陪臣。那些文官自己不愿去,就举荐了榆林的侯家将、尤家将。朕觉着这两家也不错,都是榆林那边的累世将门,都有家丁家将,还有许多依附他们的贫苦军户,自己凑个千户去信国也没问题。现在陕西五镇都要裁兵,他们这些英雄就少了用武之地......如果你不反对,朕这回去陕西时就和他们两家的人说说,让他们一家凑一个千户去信国,辅佐信哥儿。”
兀良哈大贵妃当然不会反对,因为她儿子将来也不光靠母家的力量啊,得有自己的直臣,还得有可以和兀良哈大贵妃留给儿子的蒙古贵族集团抗衡的汉地贵族。如果有可能的话,最好再引入一两个强大的妻族......这样就能有一大群不同来路的贵族环绕簇拥,信王朱慈烜的权力基础才能扎实。
不过怎么一番安排之后,朱慈烜的信藩也就变成信国了!
“奴当然不反对,”兀良哈大贵妃眉头微皱,“只是......”
“只是什么?”朱由检望着大贵妃,“你在担心什么?”
“奴在担心信哥儿封臣太盛,下辖的军户民户太多,将来会尾大不掉......”
朱由检一摆手:“放心吧,皇太侄有长者之风,一定能容下信哥儿的。而且信哥儿老实,威胁不到他哥哥的。”
逆子那么厉害,怎么可能摆不平几十家塞王?而且朱由检知道自己有90岁的命,这个信哥儿到时候还在不在世都难说,根本不可能“起兵靖难”......
兀良哈大公主道:“如果陛下放心,奴也就没什么话说了。”
朱由检点点头:“还有个事儿......黄台吉知道朕南下陕西后,一定会趁虚来攻,燕山和辽西那边朕已经有了布置,洪承畴、袁崇焕都能抵挡住黄台吉。所以黄台吉很有可能会转用兵力攻打漠南蒙古,大贵妃......你能打得过黄台吉吗?”
兀良哈大贵妃摇摇头,道:“奴并无野战取胜的把握......不过归化、集宁都是坚城,储备也算充足,可以固守。”
“金莲川草原呢?”朱由检问,“朕还打算在那里召开库里台大会,让黄台吉抢了去可不行!”
“那就坚守开平宫城......”兀良哈大贵妃说,“万岁爷可以招二贵妃钟木娜和四贵妇巴特玛.璪在身边伺候,这样奴就能统领三个万户斡尔朵的兵力在开平宫城与奴贼一战了!”
“朕把苏泰也带走,让斯琴图到你帐下听用......”朱由检道,“五个万户斡尔朵都归你指挥。另外,朕再调吴三桂的一团兵入开平城,开平城还有一个炮营,应该可以守住。”
“那就没有什么好怕的了,”兀良哈大贵妃松了口气,露出笑容,“奴等到黄台吉师老兵疲,就率兵三万去和他决战!”
这娘们还真是个傻大胆,要不怎么让朱由检活捉了?上回打驼城之战时如果不是驼城的防御力惊人,一准又让豪格抓去了!
而黄台吉可比豪格厉害!他真要到了漠南草原,哪儿那么容易被打败?
“不可!”朱由检摆摆手,“黄台吉穷困之师,狗急跳墙,你别和他硬拼......逼得粮尽而归即可。”
倒不是朱由检害怕和黄台吉决战,而是“不给黄台吉饭饭吃”是逆子的高招,不会错的!
“奴知道了,”兀良哈道,“到时候奴派人烧了草原,让黄台吉的牛羊马匹无草可吃!”
朱由检点点头,“还有......让黄台吉吃一次憋不容易,咱们得好好利用。”
“怎么用?”兀良哈问,“是不是要趁机召开库里台大会?”
朱由检摆摆手,“这个不急......要开不开的才有意思,真的开了,又能怎么样?朕是想利用黄台吉师老而退的机会,给信哥儿说几门好亲!”
“给谁说亲?”兀良哈大贵妃愣了一下。
“信哥儿啊!”朱由检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他都两岁了,这事儿不该开始张罗了?朕还等着抱孙子呢!”
兀良哈大贵妃张着嘴巴一时不知说什么好了——您知道信哥儿才两岁啊!两岁怎么娶媳妇?再说了,两岁的娃娃就算娶了媳妇也没办法圆房啊!您想当爷爷可得再等等......至少得等到三十几岁高龄!
朱由检看着一脸诧异的兀良哈,心说:朕当年可厉害了,有一百多儿子,上千数的孙子......而且大部分的子孙都很有出息,信哥儿要努力啊!
想到这里,朱由检又对兀良哈道:“大贵妃,你得想办法让信哥儿当上喀尔喀、鄂尔多斯、土默特这些部落的大首领的女婿......如果能联络得上,最好再从漠西蒙古娶个福晋!多个福晋就能多座靠山,而且还能得一些部属,以后信哥儿要向西发展就容易了。
信哥儿的血统尊贵,是元明两朝嫡系联姻之子,不辱没那些蒙古酋长的闺女,而且朕不怕多花钱!”
抢救大明朝 第1885章 逆子,这里有三个装妙计的锦囊
朱由检亲征陕西平乱,三岁太侄朱慈烺留北京监国,两岁信王朱慈烜出镇漠南草原这三件大事儿,并不是什么机密,而是要正式诏告四方的......所以辽西、辽东(金、复二州)军前。而后金本就善于用间,辽西、辽东两军的许多机密一不小心就被他们打听了去,更何况这种公开的而且非常吸引眼球的消息?
所以朱由检这边八月初才颁布大诏,黄台吉在中秋节就知道了!
不过......他并不相信,三岁监国、两岁出征的事儿怎么可能是真的?
虽然外面都传大明朝的崇祯皇帝是个昏君,但也不至于昏到这个地步啊!一三岁的小屁孩能监国?一两岁的小屁孩能出镇漠南草原?朱由检再糊涂也不至于如此啊!
而且......朱由检上台这几年,大金国就没赢过他!这个皇帝怎么看都不昏啊!怎么可能干这种糊涂事儿?
“大汗,”说话的是范文程,“奴才亲自化妆成朝鲜商人去辽西打探了一番,此事千真万确,辽西那边都当成笑话传遍了。”
范文程当间谍的技术进步了,不再装和尚了,而是装成朝鲜国的商人。为了装得像一点,他都把头发留起来了。
“大汗,这事儿的确不假,臣派出的细作还弄到了南朝诏书的抄本。”从锦州回来过中秋节的阿敏还摸出了一本诏书的抄件,双手递给了黄台吉。
黄台吉展开抄本看了一遍,就忍不住笑了起来:“居然说一个三岁小孩子聪明睿智,洞察毫厘,思虑缜密,有人君之威......这小皇帝糊涂起来也真是出人意料啊!”
“唉,朱由检自己也是个小孩子!”大贝勒代善道,“虽然能征善战,但是为政治国可不单是打仗......看看陕西这些年都反成一片了,就知道这个朱由检就会打仗,干别的事儿不行。”
黄台吉点点头,代善说的也对,他接着又看了一眼整天昏头昏脑的莽古尔泰,“三贝勒,你怎么看?”
莽古尔泰自从“吃了炮风”从马上跌下砸坏了脑壳,就一直有点糊涂,特别上次“玉玺事件”后还整天找大夫来给自己瞎开药,已经有越来越糊涂的趋势了。
不过也正因为脑筋糊涂,也让黄台吉不再猜忌他了。而他也忙着治病,不再和黄台吉做对了,兄弟二人的关系倒是和睦了许多......
现在听见黄台吉发问,莽古尔泰不知怎么就想到了玉玺,于是顺口就道:“这就是天命啊!先是传国玉玺归了大汗,后是南朝小皇帝昏庸糊涂......一个三岁的小孩子监国,一个两岁的小孩子出镇漠南,两人加一块才六岁,怎么打得过大汗?”
这话说的......
在场的大金重臣们都不知道该不该附和了?三加二都等于六了,这位三贝勒的话还能听吗?
黄台吉却是连连点头——玉玺上已经有字了,真的!是秦篆,一共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而且......蒙古草原上还传来了粆图台吉从苏泰大福晋处得到了真玉玺的消息!
不管这个消息是真是假,粆图台吉“献出”的那个玉玺,在众人眼中已经是真的了!
玉玺这种东西,只有所有人都认为是真的,那就假不了了......
所以这个玉玺就是真的!
既然玉玺是真的,那么大金就有了天命......现在明朝那边又出了“三岁监国、两岁出征”的荒唐事儿,这摆明了就是上天要大金国兴啊!
“大汗,天命不可违啊!”多尔衮这个聪明王最知道黄台吉的心思,笑着就道,“而且咱们本来就准备大举出兵的,现在不如再加把劲儿,也许就能扭转乾坤了。”
黄台吉眉头深皱:“可是咱们预备出动的兵马已经不少了......再要多派兵马,恐怕就要误了秋收。万一战事久拖不决,明年的春荒恐怕就更严重了。”
黄台吉和朱由检所面对的最大的敌人,其实都是饥荒!
而他们两人的战争方略,其实也有那么一点共同点——都把粮食当成了胜负的关键。
朱由检想饿死后金,而黄台吉则想从明朝那里抢粮......抢明朝的粮食既可以把明朝往死路上逼,又能让自己度过粮荒,实在是一举两得。
但是那么好的事情也不是没有成本的,因为后金走的是兵农合一的路子,虽然八旗兵和包衣奴才没有什么心思好好种地,但终究还在种......所以黄台吉不能在农忙季节抽调太多的壮丁。
“大汗可以动用蒙古的战士,”多尔衮道,“科尔沁、敖汉、巴林、扎鲁特、奈曼等部已经休养生息了一段时日,可以让他们出兵了......相信他们得知大汗得到玉玺和朱由检被绊于陕西后,一定愿意跟随大汗出征草原和燕山!”
黄台吉终于心动了:“好!过完中秋就传谕蒙古各部,出兵燕山!对了,老十四,过完中秋你和老十二、老十五也该出兵朝鲜了!朕日前得报,说南朝任命杨镐为援朝经略,已经督军数千走海路去朝鲜国了......你们兄弟可要小心一些!”
多尔衮笑道:“大汗放心,那个杨镐不过是我大金的手下败将,他的四十七万大军都在萨尔浒之战中惨败了,现在以区区数千之兵,还能掀起什么风浪?”
......
黄台吉下定决心,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朱由检则在南海子离宫之中和周皇后,还有留守北京监国的朱慈烺在道别。
他得南下去陕西了......陕西那边一大堆麻烦事儿,头疼啊!
朱由检看着年仅三岁的逆子,又看了看周后的肚皮,只是一声叹息!
陕西的麻烦可不仅是没饭吃,还有一个守卫疆土的问题——朱由检建立了五个蒙古贵妃万户斡尔朵后,榆林、宁夏两镇边境是比较安全了。
可是甘肃怎么办?
如果三孝子已经能用了,倒是可以派他去甘肃当塞王,以他的经营能力,应该可以靠着湟河谷地养活万把精兵,守住甘肃的土地。说不定还能从叶儿羌汗国和青海土默特部手中再抢一点地盘。
可是现在朱慈炯还在娘胎里眯着......没有朱慈炯,谁能去甘肃为王?没有人啊!
如果不在甘肃分封藩王,而是继续靠流官治理,根本不可能做到以湟河一谷,控甘肃河西的——流官的优点在于听话好指挥,而缺点则在低效率,而且是离开北京越远,效率就越低。而分封藩王优点是可以实现低成本治理,缺点当然就是不听话了。
所以朱由检不愿意封外姓或是疏宗,只愿意分封亲儿子......
“父皇放心,儿臣不怕坏人黄台吉的!”
朱由检正叹气的时候,逆子已经开口说话了,还是那么自信满满,那么能吹牛......
朱由检看着儿子,“春哥儿,你还小......黄台吉要真来了,你怎么应付得了?”
一旁的周后连连点头:“对啊,春哥儿还小!”
朱由检摸出了三个锦囊,摆在了朱慈烺和周后跟前,“春歌儿,皇后,这里有三个锦囊......上面分别有甲、乙、丙三个字,黄台吉如果打燕、宁二镇,你们就打开甲字囊,里面自有对策。黄台吉如果打开平,你们就打开乙字囊,里面也有一条妙计。黄台吉如果进兵宣府、集宁,你们就打开丙字囊......”
抢救大明朝 第1886章 朝求升,暮求合,陕西贫汉投崇祯
“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出门拜崇祯,管教大小都欢悦。携妻儿,扶双亲,离了家园来西安,来了西安投崇祯,有饭吃来有衣穿......”
陕西巡抚衙门里面,这个时候正有一个苏州人在唱陕西民谣,是一首最近几个月开始在除关中平原、宁夏平原、汉中盆地和湟河谷地之外的陕西各地疯狂传唱的“流行民谣”。
这个唱歌的苏州人还是个官,正是崇祯四年的新科进士,现任延安府安塞县县令的张溥。
就是那个东林后继、复社领袖,他是两个月前才新官上任,到高迎祥的老家当父母官的......两个月的官当下来,他整个人都瘦了一圈,而且还给晒黑了不少,看着都不像个官,倒似个陕西老农民了。
除了又黑又瘦,他穿得也破旧,一件洗得退了色的官府穿在身上,有几处都打上了补丁,看着就苦啊!
哦,也不是看着苦,而是真的苦,苦的都快哭了。
好不容易中了进士当了官,还放了县令,照理说可以捞一点......当然不是贪污了,张溥是东林后继、复社领袖,贪污是不至于的。但是明朝的县令还是有点油水的,有皂隶差银和各种常例银可以拿。
其中皂隶差银其实就是各级官员所用的差役的免役钱——明朝官员的待遇除了法定的正俸之外,还有优免和差役,而其中的差役又是民间徭役的一部分,从永乐年间开始就可以折银免役。
不过皂隶差银并不是什么大钱,而且张溥配给这个县令的皂隶数目也有限,折不了多少差银。而常例银才是地方官员收入中真正的大头!所谓的常例银是一大堆名目繁多的索贿或者叫乱收费项目的总和。也不是县令独吞,而是层层分润,人人拿钱,从最下面的胥吏开始,到知县、知府、布政,大家都有一份。如果看开一点,常例银实际上就是一份商税或人头税......这大明朝收到的税虽然不多,但是下面的老百姓却没有少交啊!
如果张溥不是领头搞了个公车上书,以他在江南士林当中的声望,发一个富裕一点县,一年拿到两三千常例银子都是稀松平常的事儿。
有了这笔常例银子,他当个两袖清风的清官,日子也过得美滋滋的。
可是他偏偏得罪了小皇帝,给发到高迎祥的老家当了官......现在的安塞县都穷成这样,而且三天两头出反贼,下面的胥吏日子过得提心吊胆,收钱的时候都手抖,哪儿有那么多常例可以往上送?
而且这张溥还特别倒霉,他上任当县令的时候,正好遇上娄东二张中的张采因为军功(在王和尚、高迎祥在西安民变失败的时候,王二也在洛川倒了霉,被手下出卖,掉了脑袋)晋升了延安知府,成了他的顶头上司......这个张采可不会因为升知府感激张溥,现在的延安知府就是个背黑锅的官!
各项钱粮指标完不成不说,搞不好还会遇上饥民造反!
所以这个张采对于被发到延安当县令的一群“公车进士”没一点好脸色,直接就放下狠话,谁都不许拿常例银子,否则就要参他们!
当然了,明朝官场上拿常例银子参人的事儿还没有过,当年海瑞那么刚,也就是自己不拿,也没拿这个事儿去参别人。
但是张溥、杨廷枢他们这些“公车进士”不一样啊,他们得罪的是皇帝!
谁都知道张采要参他们就是为皇帝出气,和别的官没关系。而且张采的理由也充足,延安民变在即,为父母官者怎可变本加厉搜刮民脂?万一激起民变,那就是国家的罪人!
而张采这么一搞,张溥可就惨了。因为张溥是丫鬟养的,没有继承到多少家产,中举的时间也短,又忙着当东林后继,没攒出多少家业。现在又得在安塞当清官......也不知什么时候是个头?
当然了,张清天的苦只能放在心里,面子上还得装出一副为民请命的样子。隔三岔五就往延安府城跑——为饥民请粮,顺便恶心一下张采这个阉党。
不过粮没有请到,张采也没被他烦死,反而把他和另外几个“公车进士”都带到西安府来见巡抚了。
到了西安才知道,原来是陕西巡抚毕自严请延安、庆阳、平凉、巩昌、临洮、凤翔、西安等府的知府和县令去省城查问流民事宜。
流民的事情,张溥张清天倒是非常了解的。他这些日子可没少访贫问苦,虽然没有什么用处,但还是充分了解到了民间的疾苦,还发现有不明来路的人在鼓动安塞县的饥民向西安流动......甚至连延安府民间最新流行的民谣都学会了。
“抚台,米脂县也有人在传唱此曲......蛊惑了不少饥民成群南下,搞得本县人口大减!”
“抚台,我们甘泉县也有人在唱,也蛊惑了不少老百姓南下。”
“抚台,我们宜川县也一样,也有人在唱,搞得本县人心浮动,都没什么人安心种地了”
“抚台,我们保安县也到处在唱‘投崇祯’......人都要给唱跑了!”
“抚台,我们合水县也......”
在张溥高歌一曲之后,大堂之上,几乎所有的知县都表示自己的辖区之内,也有人在用这首歌谣鼓动饥民外流。
饥民外流就成了流民,虽然可以缓解流出地的粮食供应压力,但同时也会造成人口流出地的生产和税赋下跌——没有人口,空有土地,也没有办法进行生产啊!
而生产一下降,税赋自然就更没希望收齐了。
这户口和税赋都是官员的政绩啊!户口减,税赋少,官还怎么升?
陕西布政使司的右使叶廷桂今儿也在巡抚衙门里面,听了下面一群县令的话,他就笑着安慰大家道:“诸位稍安,万岁爷已经在离开北京之前就降了旨,豁免自崇祯四年起往后五年,除关中平原、汉中谷地、宁夏平原之地以外陕西各县的田赋......所以今年的秋粮,各位就不必去催征了。往年的积欠,也一律不许催收。”
五年免粮也来了,比当年李自成提出的三年免粮还多了两年,而且朱由检实际上的打算比这还要好,不止五年免粮,而是要一直免到崇祯17年......如果那时候陕西还归大明朝管辖的话!
当然了,朱由检的“免粮”要比李自成的“免粮”精细,不能一刀切啊!
受灾严重的地方免粮,受灾不重或者没有受灾的地方还得继续交粮,甚至还得加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