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他之前让佟养性去办一桩要紧事情,最近已经有了眉目。这个佟养性大年三十过来,一准有好消息。
佟养性果然是一脸的喜色,快步走到黄台吉跟前,行了个利落的打千礼,“给大汗请安,大汗吉祥。”
黄台吉笑着问:“起来回话!”
“嗻!”
黄台吉问:“成了吗?”
“成了,已经成了!”佟养性笑道,“那个叫刘汉的奴才还是有点真本事的,只是凭着细作们探听到的一点消息,就把红夷大炮给铸造出来了!”
原来黄台吉交给佟养性的任务就是组织一批被俘的汉人工匠,仿造红夷大炮。
可问题是,辽东的汉人工匠也没见过红夷大炮,所以佟养性就只能派出细作去搜集红夷大炮的情报,然后再让下面的工匠根据这些情报开脑洞。
到了天聪四年末的时候,总算铸造出了一门红夷大炮!
“试过了吗?”黄台吉问。
“试过了,已经试过了......炮子可以打到两里开完,威力惊人啊!”佟养性道,“这些咱们大金也有炮了!”
黄台吉哈哈大笑,然后对泰松公主道:“美人,点鞭炮......朕有大炮了,朕要好好庆祝一下!”
抢救大明朝 第1864章 高迎祥过年
白于山中,王自用、高迎祥领导的义军,也在他们所盘踞的山寨当中,等待崇祯四年到来。
对于这些反抗大明王朝封建统治的英雄好汉们来说,新的一年无疑意味着新的希望。
因为即将过去的崇祯三年,对于陕西、河南两省的贫下中农们而言,可真是太难熬了。虽然朝廷免了陕西的辽饷加派,又将河南的辽饷加派减半。但是相对于陕西、河南两省的旱灾而言,这种幅度的减征,简直就是杯水车薪,而且这种减征和占到两省农人大多数的,租地耕种的佃农根本没有任何关系。
官绅地主本来就不交田赋和加派,朝廷免不免征的,和他们又有何干?而佃户租地交粮,天经地义,交不出就先欠着......老爷们都是通情达理的,佃户都快饿死了,他们也没办法,也不会硬把“杨白劳们”往死路上逼。
这可是四镇包一省的陕西省的“杨白劳”,可凶着呢!所以地主们顶多就是照着高利贷的标准给欠租计息!
至于能不能连租带息的收回,那就真的不大好说了......
不过即便陕西的地主们不敢硬逼佃户交租子,可田里面还是长不出够他们糊口的粮食啊!
这老天不下雨,田里面怎么长庄稼?就算有点收成(也不是滴雨未下),也不够佃户们活命啊!
在这种情况下,活不下去的陕西贫苦农民们也就只能巴望着那位富有四海的万岁爷可以开开天恩,来个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了。
可大明朝廷那边......却来个让陕西灾民欲哭无泪,也让王自用和高迎祥这些农民起义领袖们笑的合不拢嘴的对应方案。
“哈哈哈,这大明朝的气数看来真是到头了......大灾之年,本应该一边开仓放粮以活人;一边严控流民,不让活不下去的百姓聚集成群。而如今的朝廷倒好,反着来了,不仅不开仓放粮,而且照常征收秋粮,同时又叫活不下去的苦汉子自己去西安府就粮!呵呵,这是要把全陕西的饥民都集中到西安去啊!”
在一座新挖出来的大窑洞里面,刚刚回山的高迎祥,手里拿着一张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揭下来的官府告示,在那里眉飞色舞的说着。
这张告示的内容就是让陕西各地没饭吃的饥民在年节之后去西安就食的——在收成不好的年月当中,年节之后往往会出现饥荒。这个时候去年的秋粮已经吃完,夏粮还没长成,农作物青黄不接,容易出现饥荒。而且此时市面上的粮食也会比较短缺,粮价高昂,贫苦百姓根本买不起活命的高价粮。
如果陕西交通方便,有可以通航江南湖广的大江大河,大明朝廷倒是可以调运外省的粮食救荒。可陕西并没有这样的条件,外省的粮食根本不可能大举入陕。
而陕西本土官仓当中的粮食,又要优先供应延绥(榆林)、宁夏、固原、临洮、甘肃等五镇......虽然朱由检早在崇祯二年就开始布置迁五镇军户入燕山、大宁的行动。
但是故土难离啊!
而且燕山、大宁附近还有凶恶的东虏!大部分五镇军户还是非常害怕的,如果他们不怕,早就去应募入帐前步军当兵了。帐前步军的普通一兵,一年也有30石(两)的粮饷,扣掉自己的吃用,说不定能省下20石(两)去养家,怎么都能让家人吃饱穿暖了......
所以迁五镇军户入燕山的政策推行了一年多,真正迁往燕山、大宁的军户还不足9000户。另外还有大约11000五镇军户因为子弟当上了帐前骑士或帐前兵,也在崇祯三年迁出了干旱少雨的陕西。
迁出陕西的骑士家眷都去了北直隶,而帐前兵的家眷则都去了洛阳——迁入洛阳的帐前兵家眷大约有13000户,除了原本的军户,还有一部分陕西民户。
朱由检则让徐寡妇把原本属于福王府的一些房产分配给了帐前步兵的家眷,让他们暂时居住在洛阳。同时也将洛阳城变成了自己在河南的大据点......呵呵,以后如果再有流寇围洛阳,没准就是李自成或张献忠带领帐前兵死守了!
虽然已经从五镇迁出了20000军户,但是留在五镇的军户更多!特别是甘肃、固原、临洮这三个并没有被削减兵额的军镇,几乎就没什么人迁走。
所以陕西巡抚毕自严还是不敢饿着这五个边镇——五个边镇也跟着旱了好几年,边军边将的日子都苦,如果陕西省再断了他们的民运粮,那可就真反了!
边军造反可比饥民造反厉害,所以毕自严也只好两害取其轻。
不过朱由检也他的安排,他让徐寡妇将从秦王府的各处田庄中搜刮来的粮食都存在了秦王府和西安内的几所大寺庙中。又命毕自严在崇祯三年底的时候,在陕西各州县张贴告示,号召饥民去西安就食......真要去了西安再想回家乡去挨饿,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朱由检的如意算盘就是领着陕西和河南的饥民下湖广、下江南......去找湖广江南的士大夫要饭!
而高迎祥和王自用却想着要利用饥民汇集到机会,闹一场大的!
还是一身僧袍的王自用接过高迎祥的话,一脸高深的对众人道:“机会难得啊!额们若不想一辈子在白于山中落草,就得抓住这次机会,来一场大闹西安府......现在陕西各处旱成这样,活不下去的饥民数以十万计,要是都到了西安,闹将起来,没准真能翻了天!”
高迎祥点点头道:“额已经买通了保安县的一个典史,能给额们办下路凭......上回额和王大师(王和尚)已经走过一趟,只要不入城,根本没人盘问。”
上次他和王和尚是以应募帐前骑士、帐前兵的名义南下的。同行的都是陕北各地的刺头,所过州县,全都“闭门不纳”,但也随便他们来去。
而这一回南下的是饥民,估计各州县还是老办法——关闭城门不让进!
王自用笑道:“那帮昏官看到大群的饥民,一定是躲都来不及,不可能主动去过问的......而额们则正好分散渗透进去,争取掌握一批壮丁。等到了西安府左近,再见机行事,怎么都比困在这鸟不拉屎的白于山中要好啊!”
“如何见机行事?”白于山“众英雄”的四把手罗汝才问。
高迎祥道:“朱家小皇帝骁勇无敌,他若亲来陕西,额们不能与之为敌......若他不在陕西,额们就趁机大举,发动饥民,抢掠粮食,扑击城池,大掠财货妇女,然后入秦岭大山,占山为王,也他n的过几天舒坦日子!”
高迎祥知道朱由检的厉害后,也不敢再“闯天下”了,真要闯去了河南、山西,引来了“六十破一万”的小皇帝,他们可就没下场了。
不过高迎祥也没想过受招安——因为朱由检上辈子吃够了招安流寇的苦,所以这辈子根本不招安!李自成、张献忠等人,都是还没造反就加入封建官僚队伍的,根本不是招安。
而王自用、高迎祥、王二、罗汝才这些已经造反的西贼,是根本不可能受抚的,等待他们的,只有朱由检的封建主义铁拳!
不过朱由检的敌人好像挺多,麻烦事儿一堆,王自用、高迎祥、王二、罗汝才这些贼人如果真的抢一把就上山,也许这小皇帝就没功夫去剿灭了......
“好主意,就这么办了!”罗汝才笑了起来,抢一把再去秦岭落草,似乎不错啊!
在白水县发起首义的王二现在混得不是太好,沦落成了白于山众英雄的老三,他也点了点头,“好,就听高二哥的,额们过完年就南下!”
“好,过完年就南下!”
“好勒,先过大年再南下,抢他n的去!”
“南下,抢一把再说......”
众英雄全都来了兴致,一个个都眉飞色舞起来,幻想着南下后的大好“钱途”。
抢救大明朝 第1865章 一个都跑不了!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
转眼已经是崇祯四年的二月十六日中午了......这是参加崇祯四年会试的举子交卷离场的时候!
明朝的科举会试那是又苦又累,不仅考验考生的学问,更考验考生的体能、肠胃和睡眠!
对,肠胃很重要的!睡眠也很重要!
因为明朝的会试和乡试都很折磨人,说是考三场,其实是一场考三天,连着考三场。也就是连考九天!整整108个时辰!应试的考生在这108个时辰中,都必须呆在一个小小的号舍之内,中途是不能离场的,吃喝拉撒都在里面......这味儿就不用说了,有洁癖的人估计是和科举无缘的。
而且考场还不管饭,得考生自备,一次得备足九天的饭食带进考场......明朝也没有冰箱,这个饭菜摆上九天啊,也不知道会不会馊了?肠胃要不够好,没准就拉肚子拉死了!
除了肠胃过硬,睡眠也得好。连着九天不睡觉谁受得了?而且贡院考场的面积不大,一个个号舍都挤得很紧,都是用木板隔出来的,隔音很差,隔壁有人磨牙打呼噜,估计都能听见.....
总之,在这种折磨人的环境当中熬上九天,对于应试考生的精神和身体而言,都是一种折磨。由其对牵涉进去能公车上书事件的13名举子而言,更是一种双倍的折磨。
因为别的举子都怀着金榜题名的心思入考场的......再苦再累,只要想想高中后的好日子,怎么都能熬下来。
可是他们却都是抱着求一个黩落的心思入场的......因为他们知道自己都在小皇帝那里挂了号,都是大明朝的候补忠烈。
考上了,离死就不远了!
不过不考这一场也不行,因为锦衣卫的缇骑从过完年开始,就每天都来督促他们好好复习了。如果他们胆敢不进考场,也许就得去诏狱了。
而且明朝的举子都很爱面子,特别是混到士林领袖级别的举子,那是一定得维护士大夫的风骨和体面的——可不能来个“进京赶考,不敢入场”。这还不让人笑掉大牙?你的举人是真的吗?不会是花钱买来的吧?
所以这十三个举子都得硬着头皮去考,而且还不能瞎考,至少不能交白卷。交了白卷可就是天下笑柄了......你这个举人不识字儿吗?怎么就交了白卷?
他们不仅不能交白卷,还得硬着头皮把文章写得像一点......但是又不能高中,要不然就要当忠烈了。
想想也难啊!
好在举人都是高智商,总有应付的办法。他们的办法就是在避讳、字数和卷面上做文章。根据规定没有避讳、字数不够或卷面不整者,在眷录官手里就黯落了。
眷录官在眷录之前,得先检查手中的这份答卷有没有上面这些错漏,如果有的话,不必眷录,直接淘汰。
所以牵扯进公车上书的十三人,包括“叛徒”牛金星在内,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在眷录官手中黯落——其实牛金星还是很想高中的,但他却被许多汇聚京师的举人,误认为了是背叛公车上书的奸贼......
这压力可就大了!士林公敌啊!入了官场,还不得人人都要来踩一脚?
到时候皇帝不给他小鞋穿,他也得给上官和同僚们弄死。
因此牛金星还是选择了退一步海阔天空......他如果今科黯落,自然就不会被士林误解了。
当他拖着疲惫走出贡院那一刻,心情还是很放松的。
“聚明......考得怎么样?”
牛金星听见一个熟悉的声音,回头一看,原来是李信。这家伙走运,没被牵连进去......不过看他的神色,看来考得不怎么样!
牛金星摇摇头,“四书义没有考好......今科的四书义不容易写啊,文章不大好做,考砸了!信之,你怎么样?”
李信也叹了口气,苦笑道:“今科的四书义不算难,无非就是《论语.子路》上的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孟子.告子》上的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还有《中庸》上的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可惜小弟的笔力有限,能不能中,就得看运气了。”
牛金星点点头,笑道:“信之兄的运气一向不错,今科必中!不过我就不行了,一定是不中的!”
李信笑了笑,他知道牛金星的心思,也不好再说什么,就拱拱手,一个人先走了。
牛金星望着李信的背影,叹了口气,也背着手往自己借住的旅店而去......
......
“万岁爷,您要的十五位举人的卷子,臣都给您拿来了......”
西苑的玉熙宫内,建极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施凤来已经捧着一大摞试卷,笑吟吟的来拜见了。
施凤来是今科的主考官之一,按照惯例,他会和另外一位主考官以及十八位同考官一起,决定会试及第的人选和名次。
不过今天才二月十七,根本没到主考官阅卷的时候——主考得等同考阅完卷后再阅卷,就阅同考推荐上来的卷子,从中选出一批黯落,剩下的就是会试高中的卷子了。
可是现在倒好,他居然先取了其中的一部分卷子,跑来玉熙宫面圣了......而且这些卷子还都是原版,不是誊录的,还都撕开了糊名!
如果这施凤来不是奉旨办事,杀头的罪过都够得上了。
“考得怎么样?”朱由检笑着问,“这十五位举子的学问都不错吧?都能高中吗?”
施凤来听着这个问题,眉头就是一皱。
“怎么?”朱由检看着欲言又止的施阁老,“照实说!这些人的学问怎么样?”
“回万岁爷的话,”施凤来说,“臣已经看过这些卷子了,除了魏藻德的卷子之外,其他都是要黯落的!”
“什么?”朱由检一瞪眼,“施阁老,你会不会阅卷啊?怎么可能都要黯落?这个牛金星也要黯落?还有那个李信......这两位都要黯落?”
“万岁爷,”施凤来摇摇头,“这两位的学问真不行......其中牛金星还忘记避讳了,卷面也不干净,真是太不应该了!那个李信的文章也相当普通,能够中举已经走运了。”
“怎么可能?”朱由检摆摆手,“这是不可能的......牛金星怎么可能没学问?李信怎么可能不中?开科取士为什么呀?不就是为了把他们这样的人找出来做官?”
是啊!把牛金星和李信找来做官,他们就不去造反了!
“这两个必须高中!”朱由检直接发话,“这一科会元就给牛金星,李信给第二名,魏藻德第三......”
魏藻德的学问其实是最好的,但他是现任官员参加会试,拿会元是不合适的。
但是牛金星文章拿会元,也有点过头了......施凤来一脸的为难,“万岁爷,这个会元文章是要传世的,这个牛金星的学问不行啊......陛下要不信,您可以看他的文章啊!”
“胡说!”朱由检瞪了施凤来一眼,“他的学问怎么可能不行?这事儿就这么定了,他就当.....当个第二名,魏藻德第三,李信给个前十!这样总行了吧?”
“万岁爷,您要不再看看卷子......”
“不看,不看......都是些狗屁文章!”朱由检不耐烦的一挥手。
这一科的卷子他上辈子是认认真真看过来的,所有贡士的文章都看了,的确有几份卷子写得很好......但是那又怎么样?没有用!
选出来的官根本打不过牛金星和李信啊!打得过才是硬道理啊!
“陛下,那剩下的十三人......”施凤来一边问,一边在心里想着:要不我帮牛金星再做一份卷子吧!我是万历丁末科会元,廷试是榜眼......我的文章总还过得去吧?
“剩下的也都高中!”朱由检沉着脸道,“一个都别想跑了!都给朕去陕西,去边疆当官!”
抢救大明朝 第1866章 个个都是人才
“......与共治天下者,士大夫也。今士习不端,欲速见小。兹欲正士习以复道,何术而可?
东虏本我属夷,地窄人寡,一旦称兵犯顺丙三韩不守,其故何欤?
目今三协以及登津等处,各有重兵防东也。敌不灭,兵不可撤,饷不可减。今欲灭敌恢疆,何策而效?
即农商之税,诚生财之原,屡经条议申饬,不见实效,其故何与?
东虏剿灭不速,民难未已,兼之水旱频仍,西北多灾,作何挽回消弭?
唐、宋曾以武臣为中书令、枢密使,文武似不甚分。我太祖高皇帝曾以直厅为布政,典史为佥都,今奈何牢不可破?
尔多士留心世务久矣,其逐款对答毋讳,朕将亲览焉。”
紫禁城的皇极殿内,内阁首辅黄立极正在向前来参加殿试的400余名贡士宣读圣旨,在这道圣旨当中,包括了六道殿试的策问题。这次的策问题都是朱由检亲拟的。其中的前三题,逆子已经考过了......考得很好啊!如果不是因为逆子不会写字,不能参加科举,这次的状元一准就是逆子的了。
除了逆子考过的三题,朱由检又从上辈子崇祯七年的殿试题目中选了三题,稍加改动,一共凑了六题去考崇祯四年的贡士了。
之所以漏了两题(上辈子崇祯七年的殿试题一共有8道),是因为剩下的两题一题是关于流寇和军费的,一题是关于插汉部的。
现在流寇还没大起,不知道在陕西哪座大山里眯着,也许就成草寇了,所以不能拿出来考,
而插汉部......朱由检自己已经给出标准答案了——把虎兔敦汗的遗孀打包收入后宫即可!这还考什么呀?
而被朱由检选中的三题中的两题,也就是第四、第五题,也进行了改动。原本第四题问的是屯田盐法,被改成了农商二税——这可有点打破天窗说亮话的意思了!
朱由检在去年做出过承诺,只要老天爷赏饭,他就不会把官绅一体纳粮交税的制度推到北直隶八府和宣、大、燕、宁四镇之外。但是现在老天爷不赏饭啊!
而第五题原本主要问怎么灭流贼和海寇,又带了一下灾害,现在变成了主要问如何消弭天灾带来的致命威胁了。
天灾越来越厉害了,已经开始动摇大明帝国的根基了!必须得尽快拿出一整套的救灾救民之法。
至于最后一题,则是关于文武并用和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搁在如今,倒也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帐前军和殿前军就是“文武似不甚分”的,而且现在的朱由检用起人来,的确不拘一格。
黄立极念完了圣旨,殿试就开始了!
400余个贡士,包括不愿意高中的那些人,这会儿一人一个小桌子坐好了,桌子上面还摆了文房四宝,当着朱由检和几个大臣的面,就开始做卷子了。
莫名其妙得了个会试第二的牛金星已经在一张白纸上把黄立极念的题目给抄写下来了,然后就是一声叹息——不是不会做而叹息,而是能做,而且能做得很好!
看来这就是命啊!是为了大明朝马革裹尸的命......一想到死,牛金星就是悲从心中来,提笔挥毫,开始做文章,落笔就是《荀子.议兵》里面的话:将死鼓,御死辔,百吏死职,士大夫死行列!
“士大夫死行列”就是牛金星的答案!不是某一题的答案,而是朱由检所出的六个问题的答案!
六个问题,一个答案,这答案说白了就是士大夫要能打!大明朝养士数十万,要是个个能打,虏也平了,贼也灭了,军费也省了,灾害再多也不怕了,而且也没人敢指着士大夫的鼻子骂他们无耻了,谁骂就砍死谁!
只要士大夫能打,所有的问题,就都解决了!
而且荀子那时候的士大夫都是能打的,不能打要来干嘛?拿来当老爷供着?战国七雄谁家也不缺老爷啊!
李信也开始答题了,他是一道题一道题答的。
他对士大夫无耻的解决办法有三个,一是缩小士大夫的队伍——现在的士大夫太滥了,举人都考不上的学渣都敢称士大夫?二是兴办学校、提倡实学——士大夫不仅无耻,而且无能!
无能之人,占据了士大夫的高位,这就是无耻!
要解决士大夫无耻的问题,就得提高士大夫的本领,不是做文章的本领,而是办实事的本领!所以朝廷就得兴办传授实学的学校,让士大夫入校学习,学好了本事,才能为国效力,才能知耻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