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什么?真有那么多罗刹兵到了贝加尔湖?”巴布汗觉得自己的心脏都快跳出来了。
一万五千罗刹兵啊!
不说灭亡车臣汗部,至少能把车臣汗部从克鲁伦河流域的肥美草场赶走。
失去这片草地后,车臣汗部又能去哪儿?
西迁去卫拉特蒙古的地盘?准格尔部能放过车臣汗部?
南下投奔大明......哦,如果这扇大门开着,巴布倒是愿意试试看的。可问题是大明现在支持了察哈尔和土默特,他们一个大汗,一个小汗,一旦复兴起来,肯定得骑在喀尔喀三部脖子上作威作福。
而且车臣汗部也很早就投靠了大清,是大清一边的外藩蒙古,和大明敌对了那么多年,还能再投靠过去?
即便能投靠,恐怕也是被大明顶上第一线对付罗刹人啊!
思来想去,车臣汗巴布也觉得好像只有投靠罗刹国一条生路了......如果现在不投靠,等罗刹人杀过来,就是灭族啊!
吴克善看巴布汗不说话,以为他还在犹豫,就笑着说:“巴布王爷,现在满洲的多铎王爷已经在日斯巴尼亚人的斡旋下和沙皇联手了,我们科尔沁部也参与其中。如果你们喀尔喀三部也加入进来,那就是个反抗明朝的大同盟了。胜利是完全可期的!而且,你们喀尔喀三部也不需要承担多少明军的压力,他们的主要敌人还是多铎王爷啊!”
好像有道理!
正说话的时候,大帐的帘子忽然被人掀开了,一阵冷风过后,就看见蒙古力士挑着一箱一箱的火绳枪走了进来。车臣汗的一个兄弟也跟了进来,向巴布报告:“汗王,已经数过了,一共一千支火绳枪,都是罗刹国莫斯科城打造的上等火枪,比咱们从鄂尔多斯部那里买到的明朝南京造火枪要好多了!”
车臣汗部原来也买到了朱慈炯的山寨枪,都是榆林、延安一带的工匠粗制滥造的玩意,打是能打响,但是最多连发三枪,就得马上冷却,要不然一准炸膛!而且火药也不能加足,否则也要炸膛的风险。
但就算这种火枪在车臣汗部还是跟宝贝似的,根本舍不得用——用不了多少次就会坏掉的。
而鳌拜斯基给车臣汗部送来的都是日斯巴尼亚国米兰府打造的洋枪,虽然都是三十年战争时代的旧货(西欧的新产品都是燧发枪),但是做工还是相当精良的,除了枪身上刻着的铭文奇奇怪怪......有些是全罗刹字母,有些还带了汉字(是一些对洋人非常反感的朝鲜工匠偷偷刻的,因为时间太匆忙,鳌拜斯基的人没有一一检查),反正车臣汗的兄弟都不认识。
“快,快拿一支我看看!”车臣汗来了兴趣。
一支崭新的火绳枪很快就送了上去,车臣汗摸了又摸,看了又看,最后也发现了上面的汉字铭文,他是认识几个汉字的,于是念了起来:“罗刹国崇祯年造......”





抢救大明朝 第919章 当走狗也得竞争上岗啊!(求订阅)
听见车臣汗用汉语念出了“罗刹国崇祯年造”这几个字儿,鳌拜斯基和吴克善的脸儿都吓得发白了。吴克善还向鳌拜斯基投去了埋怨的眼神——这是怎么回事儿?不都是要刻罗刹国文字了,怎么就刻出一个罗刹国崇祯年了?罗刹国有崇祯年吗?罗刹国的皇上叫阿列克谢,也应该是罗刹国阿列克谢多少年啊!
鳌拜斯基到底是见多识广的,心慌了一阵,就已经想到说词了,笑着道:“这批火枪其实是罗刹国莫斯科府的工厂为准格尔部打造的,因为准格尔部已经向明朝臣服,僧格汗还接受了明朝北庭大都护的官职,所以罗刹国的工匠才会刻上‘罗刹国崇祯年’的字样。”
“哦,原来如此!”车臣汗想了想,“那这些罗刹国要卖给准格尔部的火枪又怎么会到了车臣汗部?”
“因为明清之战胜负已分!”鳌拜斯基说,“大明即将一统天下之南,而且还将爪子伸进了蒙古人占据的天下之北。如果大明统一南北,那么罗刹国几代人东扩的所得,早晚会被大明夺去。所以罗刹国不能再卖火枪给投靠大明的准格尔部,而是将这批火枪送来车臣汗部。如果车臣汗部、土谢图汗部、扎萨克图汗部、科尔沁吧能够团结起来,一致对抗大明的走狗察哈尔部和土默特部,那么还将有更多的火枪从莫斯科送过来!”
鳌拜斯基说的“天下观”就是明朝时期主流的天下观——天下可不仅仅只有长城之内,而是包括了整个黄教蒙古的地盘!
当然了,明朝和蒙古两方面对于天下之主属谁是有分歧的。在明朝看来,明兴代元,元运已终,明朝才是天下之主。而北元只是“残元”,不是元朝的继承者,而是即将被消灭的前朝残余势力——当然了,将扫除北元当成国家使命的,也就是洪武、永乐两代。
但是这个使命并没有完成,虽然在洪武、永乐两代雄主接连不断的用兵之后,残元势力几乎崩解,但是从仁宣二帝开始的收缩战略,又给了残元势力以喘息之机。到了英宗正统年间,瓦剌绰罗斯家族替代黄金家族支配了北元故地,开始挑战明朝的天下正统地位。瓦剌首领绰罗斯.也先还在土木堡之战中打败明军,俘虏了英宗皇帝并包围北京。
从土木堡之战后开始,北元已经复兴,在长城之外的人们看来,天下已经是南明北元互相争雄了。
而北元灭亡的标志,则是林丹汗之子额哲向皇太极投降,至此北元的国祚正式终结,属于北元的天下之北的天命转给了大清。
而顺治火遁,康熙投降,准格尔部、察哈尔、土默特部归顺大明等一系列的事件,又意味着天下之北的天命已经归属了大明!
所以在车臣汗巴布看来,已经取得了天下之北天命的朱慈烺根本不可能半途而废。即使朱皇帝愿意放过漠北,投靠了朱皇帝的察哈尔部、土默特部也不可能放过漠北和东道蒙古的科尔沁部。
因为面对一个强势的大明,察哈尔和土默特两部根本不可能通过侵犯长城以南获取利益,相反他们在长城沿线的部分牧场还会被大明占有。察哈尔、土默特两部想要生存发展,唯有失之大明,取之漠北。
吴克善这个时候也恢复了镇定,开始用三寸不烂之舌继续忽悠巴布汗了。
“巴布王爷,”吴克善道,“现在明朝皇帝在用驱狗赶羊的计策对付咱们漠北的好汉,想用察哈尔、土默特这两条投靠大明的恶犬来撕咬咱们漠北四部。在大明天子眼中,咱们漠北四部没有好汉,连给大明当狗的资格都没有!咱们如果不团结起来抵抗,那可就真的要一无所有了!
巴布安答!罗刹人安得什么心咱们不必管了,咱们得顾好眼前,怎么都得先打垮了土默特部和察哈尔部!要不然,咱们就算愿意给大明当狗,大明都不要咱们啊!”
巴布汗叹了口气,这年头日子不好过啊,连当走狗都是竞争上岗,还有没有天理了?
......
当走狗当然得竞争上岗了!
因为朱皇帝得给走狗分地盘啊,可以分配的地盘就这么一点,所以他不能广招走狗,要不然地盘不够啊!
什么?地盘可以分细一点,以方便管控?
朱皇帝当然知道,但是他是一个讲道理、守信用的天下之主。既然察哈尔、土默特两部实心投靠,而且他又想拿走两部在漠南的大部分草场,那么他就得给两部相应的补偿。
至少要让他们得到一个夺取漠北地盘的机会!
至于细分漠北的问题,只能在察哈尔、土默特两部的大框架实行推恩法,而不能在两部尚未尝试征服漠北的情况下,先接受漠北三部的臣服。
也就是说,在察哈尔、土默特两部征服漠北之后,大明皇帝还会干涉两部汗室的分封问题。
在北京过完新年后,察哈尔部的首领阿布鼐和土默特部的首领巴图(额璘臣不久前病死了),就得到了朱皇帝的召见,在正月十七日这一天,双双进入了万岁山(煤山)堡垒的万岁殿(朱慈烺起的名字)。
看见两个穿上了大明亲王朝服的蒙古王爷行了参拜大礼之后,朱皇帝就笑吟吟指着两张早就摆放到位的椅子道:“坐,坐下说话。”
“臣等谢大皇帝陛下赐座!”
两个蒙古王爷也没客气,称谢之后,就各自落座了。
“潘伴伴,把条约草案给两位亲王。”
“遵旨。”
潘书晨马上将早就准备好的《宗藩条约》的两份草案文本给了阿布鼐和巴图。
朱慈烺治理天朝帝国的方法,总还是有点前世搞商业活动的影子,不仅努力树立信誉,而且还喜欢使用合同、条约之类的东西去规定宗藩君臣之间的权利义务。
阿布鼐和巴图早就知道条约内容了,因为在年前他们就一直在和朱慈炯、史可法、阎应元等人商量具体的条款。
而他们俩要签署的《宗藩条约》的内容,和之前暹罗、安南、老挝、真腊、朝鲜等藩国所签之约都不一样。因为他们现在还没有得到自己的藩国——喀尔喀蒙古还在喀尔喀三部手中呢!
所以这份条约主要规定的是大明应当如何支援察哈尔、土默特两部夺取喀尔喀,同时还规定了两部大致的进军路线。
其中土默特部在西,目标是哈尔和林。察哈尔部在东,目标是土拉河、克鲁伦河一带。
条约还规定了察哈尔、土默特两部夺取喀尔喀后的名分——两部将会各自建立藩国,察哈尔部的藩国称为察哈尔汗国,土默特部的藩国称为土默特汗国,两国的首领都称汗,并且向大明皇帝称臣、纳贡、派遣质子、接受册封(即位和册立继承人都需要明朝批准)。
另外,条约还规定两大汗国必须在内部实行分封制。汗王之下设旗部,旗部之主的册封、继承,同样需要得到大明天子的恩准。
最后,条约还规定了察哈尔汗国和土默特汗国将各自供奉一名大呼图克图为黄教领袖,而这两位大呼图克图的转世都必须在大明朝廷的监督下进行,并且在正式坐床之前得到皇帝册封。




抢救大明朝 第920章 唉,要赔本了!(求订阅)
“大皇帝陛下,臣阿布鼐并无异议!”
“大皇帝陛下,臣巴布也没有异议,愿意马上签字画押!”
条约上有不少苛刻的条件,但是未来的察哈尔汗和土默特汗都没有流露出一点不满,因为条约上除了各种苛刻的条件之外,还规定了大明朝廷每年放赏给两大汗国的财物数目!
从两大汗国迁往漠北的当年开始,察哈尔汗国和土默特汗国每年可以各自从大明朝廷领到三十六万两银子的赏赐——这些赏赐会以户部银票(支票)的名义足额发放,没有任何部费,也不需要给一文钱的回扣。两大汗国凭票就能在海商银行、盐商银行支取相应的银两。不过他们不能将银两带回草原,而是要在大明朝廷的直省领地内采购物品、支付运费或其他相关费用。
至于两大汗国能买到什么?大明朝廷则会开出一张限制清单——不是什么都能买的!不过只要不在清单之上,都允许购买。
另外,两大汗国的汗王都会受封大明亲王,将会赐第在南京老山。汗国亲王不会得到授田,但是会拿到相应的俸禄,大约是一年一万两银子。这笔钱将会用于维持王府和汗王继承人或其他子嗣在大明境内充当人质时的花销。
也就是说,两个汗国每年总共可以从大明得到七十四万两银子的赏赐!
可真是发财了!
当然了,察哈尔汗国和土默特汗国都是大明藩臣,也必须要向宗主大明进贡。但是他们的进贡是象征性的“九白之贡”,也就是两大汗国每年各自上交八匹白马、一匹白骆驼。
用九匹不值钱的牲口就换到三十七万两,这种条约巴布和阿布鼐要不签字那就傻了!
这七十四万两还不是朱慈烺用来在北疆蒙古之地赚吆喝的全部成本,朱皇帝每年还得为西藏来的大喇嘛们花掉几十万两,还得给西北的准格尔部一大笔补贴——给准格尔部的赏赐暂时定位每年四十万两!
另外,大明朝廷还会在察哈尔汗国、土默特汗国、准格尔汗国(目前还没建立)境内的要地少量驻军。这又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光是维持这三个蒙古藩国,朱大皇帝一年就得拿出将近二百万两银子,而且这种赔本赚吆喝的事儿根本就是个无底洞,得没完没了的赔下去!
别说有机关枪和铁路,就算有了原子弹,统治黄教蒙古的地盘还是一个“赔”字,而且赔得更多——二百万两白银才多少美刀?也就三千多万吧,要只赔这点,后世的大国领袖们梦里也能笑醒了......
不过现在的两百万两银子可不是后世的三千多万美刀,现在两百万两可是笔巨款,哪怕是大明历史上最善于搜刮的朱慈烺,一想到这笔开销,也是非常肉痛的。
而这么一大笔银子,当然不能随便扔出去!
朱皇帝吐了口气,笑着对两个蒙古汗王说:“大明朝的赏赐是给有本事的人拿的!放赏的条约给你们了,但是你们要拿到赏,就得先击败喀尔喀三部,在漠北立足,因为这个赏是给漠北的察哈尔汗国和土默特汗国的!
你们两个可明白了?”
察哈尔部和土默特部是不值那么多钱的,但是他们只要能回到漠北,平了喀尔喀三部,那就值这个价了!
没有他们出力,朱皇帝是平不了喀尔喀三部的——这不是朱皇帝自己瞎说的,而是素知蒙古虚实的代王朱慈炯,凉国公吴三桂的一致看法。
原因也很简单,漠北太大,喀尔喀三部又是游牧部落,飘忽不定,而大明的骑兵本身又没有游牧能力,所以无法在漠北久留。他们只能根据所获得的过时的情报(这年头没有电报,屯驻漠南的明军得知漠北三部落的情报必然是过时的)盲目进行短促的北伐,三个游牧部落很容易在茫茫大草原上和明军捉迷藏。只要躲个三五十天,等明军粮食耗尽,就能不战而胜了。
所以要打败三部,就只能武装漠南的察哈尔、土默特两部,让他们北上漠北。他们本身就是游牧部落,一旦北上,是可以长期驻留的。察哈尔、土默特一旦在漠北游牧,那么喀尔喀三部没办法“飘”了——人家不走了,把三部最肥美的草场都占了,三部还能往哪儿躲?到时候他们不是决一死战,就是溜之大吉......
而喀尔喀三部一完蛋,科尔沁也得跟着完蛋,或者一起滚蛋!
因为科尔沁部的西面和西北变成了仇家察哈尔部,这样科尔沁部也“飘”不起来了,满对大宁军和察哈尔汗国的夹击,只有死路一条!
所以察哈尔部和土默特部的北迁,应该就能帮着大明摆平喀尔喀三部和科尔沁部,顺便让大宁(占据科尔沁故地)、安北(占据土默特故地)、朔方(占据鄂尔多斯故地)、北平(占据察哈尔、锡林郭勒、昭乌达故地)四镇拿下大片土地。
而其中的大宁、北平两镇一旦完成设置,多铎的安东都护府可就得三面受敌了!
“明白,臣明白!”
“请大皇帝放心,我等一定能打败漠北三部的,因为漠北三部兵力很弱,根本不是我们漠南蒙古的对手!”
看到两个蒙古王公都信心十足,朱皇帝也没什么好说的了,谁都知道漠北三部是弱鸡,而察哈尔部、土默特部还会得到朔方、安北、北平、大宁四军的帮助,而且还得到了大明朝廷的不少军火援助,应该不会输给漠北三部和科尔沁部。
两个蒙古汗王终于笑眯眯的走了,而朱慈烺的赔本生意还没完呢!
朱慈炯、朱聿键、吴三桂、黄得功、高杰、尚可喜、孔廷训,还有一个从准格尔部来的绰罗斯.楚琥尔乌把什等一共八个“债主”老爷,都捧着账单,笑呵呵的等着向大明皇帝要账呢!
一年没有个上千万,根本别想把他们打发了!
朱皇帝现在算是知道宣德收缩的苦衷了......都是没钱给闹的!大明迁都北京后朝廷就远离了经济中心,同时为了供应北京的粮米,又得努力维持运河,还要去黄淮水患的无底洞,财政上的问题一定会越来越严重!
宣庙老爷要是和朱慈烺一样,一年能有上亿的收入,肯定连一寸地也不会放弃的!
不过朱慈烺虽然有钱,但也不能敞开了赔,要不然早晚也得把大明给亏没了!
“宣代王、黄得功、高杰上殿!”朱慈烺一口气点了三个“债主”的名。
代王朱慈炯原本是朔方节度使,现在要移镇大同出任安北大都护。黄得功原本是淮北节度使,现在要移镇大宁,去抢科尔沁的地盘。高杰本是徐海节度使,现在要移镇宣府,出任北平节度使——北平节度使管辖的是北平行都司的地盘,不包括顺天府。
这三藩的大转封,再加上他们得出兵支援察哈尔部、土默特部北进的军事行动,加一块儿可是天文数字一样的开销!
所以朱皇帝得和他们仨好好算算账......可不能让这三位债主宰得太凶了,同时也不能让他们仨亏了血本。
要不然安北、大宁、北平三藩一旦破产,大明的北方安定就会出问题了。




抢救大明朝 第921章 北方就靠你们了!(求订阅)
“皇兄,臣弟已经算好账了,移镇大同府,还要在乌兰察布盟、归化城土默特左右两旗、察哈尔正红旗的故地构筑城堡,设置牧场,招揽蒙汉牧民,屯田开垦,外加上出兵漠北......各种开销加在一起,有个五百八十八万两就足够了!”
“陛下,臣也算好了,移镇宣府,还要在察哈尔、昭乌达、锡林郭勒故地筑城安民,开设农场、牧场,再加上出兵漠北,等等花费加在一起,有个六百一十八万就足够了。”
“陛下,臣现在没办法算移镇的账,只能算一下出兵攻打科尔沁的账......至少得出兵两万五千,费时至少两年,还要花钱收买蒙古小部落,没有个五百万是无论如何都不够的。”
五百八十八加上六百十八加上五百,总共就是一千七百零六万......朱皇帝的脸色都有点阴沉了!你们三个是属狮子的?狮子大开口的本事可不得了啊!
一张口就是一千七百多万!
还好遇上朕这样讲道理的富君,要是崇祯年谁敢这样报账,估计直接得下锦衣卫诏狱了。
朱皇帝没有给三人答复,也没还价,而是继续问:“三弟,高帅,你们移镇之后,每年需要多少补助的钱粮?算过了吗?”
朱慈炯和高杰刚才上报的是移镇和出兵漠北的花费,那个不是经常性的支出——要年年这样亏,朱皇帝也只能和宣庙爷爷一样缩边省钱了。
“算过了,”朱慈炯说,“臣弟仔细算过了,今后安北都护府每年需要朝廷补助八十万两银子。”
一年八十万两......好兄弟啊!朱慈烺松了口气,向朱慈炯投去了赞许的目光。到底是受过苦的“贷王”,会过日子啊!就冲这个,以后也不能削他的藩了。
朱皇帝又将期待的目光转向了高杰,却看到高杰的一张哭丧面孔。
“陛下,臣......臣也让人算过了,没有一百五十万两一年,北平节度使司是无法维持下去的。”
“是吗?”朱慈烺点点头,表面上不置可否,心里面却明镜儿似的——高杰你完了,你当定债帅了!
朱慈炯拿到的大同府早先是镶绿旗的地盘,镶绿旗都是些什么人啊?都是地主、富农、奸商......是花钱捐来的旗人身份和旗人土地,经营能力是很强的!
而且,这些前镶绿旗的旗人还在大同府一代经营着上万家几百亩大小的农场,每年可以给朱慈炯交上至少一百万石面粉的租子——北方总得来说还是比较缺粮食的,只要安北军手里有粮,其他的事情就好办了。
另外,朱慈炯和他的手下都是会过日子会经营的,当然知道怎么弄钱了。
而高杰的人那么些年都在徐州、海州这两个富庶的农业大州,除了收租他们还会啥?可北平军的地盘除了宣府境内的一些山谷有点农业,别处就是草原和山地,上哪儿收租去?
靠一百五十万的补贴能摆平北平军的窟窿,打死高杰朱慈烺也不相信!
看来高杰的账算亏了!
“那就是一年二百三十万了......”朱慈烺又将目光转向黄得功,“黄帅,以后每年给大宁军两百万,可够了?”
“应该是够了,”黄得功也是过过苦日子的,所以不敢把话说死,“具体还得在拿下大宁军后再计算。”
朱慈烺点点头,安北、北平、大宁三镇真的要摆平,一年估计得花费五百万,漠北草原得花出去七十几万,总共就是五百七十多万.....想想都肉痛啊!
“三弟,黄帅、高帅,”朱慈烺顿了顿,“你们报上来的账,朕都准了!不过朕丑话说在前面,银子朕会照单全付,不会少你们一两!可这差事绝对不能砸了,首先是漠北之战不能搞砸了......哪怕是牛刀杀鸡,也得把漠北喀尔喀三部给砸碎了,赶跑了!北伐之战的主帅你们仨商量一个出来。
另外,不许中途加价!银子不够你们自己想办法,有富裕也归你们。别再问朕要银子!
如果干不下去,那么就带头请辞,不是一个人辞,而是团指挥使以上总辞!
你们可明白了?如果明白了,等明天翰林院准备好了军令状(合同),你们就来签字。”
朱皇帝这是拿朱慈炯、黄得功、高杰仨当总包商了!
不过一千七百多万的一次性支出,再加上每年五百七十多万的长期支出,朱皇帝对这三个镇可谓是仁至义尽了。
如果历史上的大明朝能每年给大同、宣府、蓟州、辽东四镇五百七十多万两银子的补贴,再一次性给出一千七百多万的军费,皇太极随便怎么样都不可能打进来的!
1...301302303304305...7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