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清末英雄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贰零肆柒
领事馆门口的卫兵没有阻拦,而是直接让车开进了这个实际上通化铁路公司购买,但最终却做了美国领事馆的豪华庭院。张坤的车停在另外一辆红色福特豪华车的旁边,在他下车的时候,领事大人便出来,他微笑的对着张坤拱拱手,然后用半生不熟的客套话说道:“泥嚎泥嚎,米斯特张泥真是尊贵的客人,窝这里喷比生灰。”
听着美国领事怪异的汉语,张坤和白斯文很不自然,张坤拱着手,直接用洋泾浜英语说道:“达先生,我不是贵客哦,只是上次见面之后就没有再叙,实在是太遗憾了,这次我的朋友从杭州带来了些春茶,所以我特意给您送了一些过来。想和达先生一起品茶。”
和所有的美国领事一样,詹姆斯.戴维斯也取了一个中文名字,叫做达飞升,这个华人师爷取的名字虽然有一股子平步青云的感觉,但是姓达。姓这个姓的人也太少了吧。
领事达飞升先生听到有杭州新茶。一时间鼻子下的胡子便翘了起来,东北这个地方太寒冷了,远没温润的台湾住的舒服。特别是这个地方没有茶,没有好茶,这让这个半中国化了的美国人极为的不适应。
“真是太感谢了。请!请!”达飞升高兴的说道。
新茶喝了好三遍,正事就开场了,张坤清了下嗓子,“达先生,这日俄奉天之战怎么样了,似乎都已经十多天了,双方还没有分出胜负吗?”
“哦。已经结束了。是的,昨天就已经结束了,日本人取得了胜利。”领事先生小声的说道,在安东城内电报局被日本人控制的时候,只有洋人的消息是灵通的。
难怪日本人今天这么嚣张,张坤心中想到。“俄国人又是像上一次在辽阳那样的安全撤退吗?”
“不,这次他们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俄队损失了十万人,其中有三万多人被日本人俘虏了。”领事先生边说边摇头,仿佛也是不相信这个结果一般。“米斯特张,这对你的生意有影响吗?”
“不!不会有什么影响的。”张坤肯定的说道,面前这个美国领事就是他的一个客户,虽然他只是把很少的钱存在自己的银行了,“我只是很惊讶目前日本人的货币政策。”
“噢,他们有什么新的变化吗?”见说道日本人的情况,领事先生连忙的放下了茶杯,正色起来。达飞升九年的台湾经历使得他更了解中国的情况,中国人之间流传的“官员怕洋人,洋人怕百姓,百姓怕官府”这个怪异的循环他是很明白的,作为站在百姓和官府之间的这些绅商是其中的关键性力量,而坐在他面前的张坤又是可以左右所有绅商的终极力量,此人的话一向是他递交给北京公使馆报告的重点。
看到达飞升的注意力被吸引过来了,张坤说道:“现在日本人已经把安东商会包围了,他们希望商人们接受日本军票。”张坤没有说值年公会这个洋人生疏的词,而是用了商会这个西方人更了解的称呼,其实也是,沙河镇值年公会就是安东商会,或者说是东边道商会,辽东山林大部分的买卖都是在这里成交的。“如果商人们被迫接受了日本军票,那么在这种军票只有日本银行可以兑换的情况下,商人们只能购买日本的商品了,比如说日本的棉布……”
张坤话说到这里就可以住口了,他其实只是来扇风点火的,或者官方一点、文绉绉一点的说,他是基于中美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对达飞升这个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做一个善意的提醒,其他多余的话他不能说也不消说。实事上,他的目的达到了,此时的达飞升已经神情严肃的站了起来。
对于后来的美国人来说,中国这块大馅儿饼已经被其他诸国瓜分的差不多了,便是厦门的美国租界,也是清政府为了引入美国制衡日本采用的权宜之际,法国人在珠江流域、日本人在闽江流域、英国人在长江流域、德国人在黄河流域,整个中国便于经商的地方都被各国占的差不多了,便是人迹稀少的关外,也被日俄两国疯狂抢夺。面对如此的形式,美国只能可怜兮兮的卖一些日用商品,棉布是其中的一大块,占整个贸易量的一半以上,而东北这个不产棉花又极为寒冷的地方自然是棉布消费的大户。当然,这个市场不是那么容易得来的,而是美国银行家和棉布商人通过十多年激烈的价格战从英国人手里拼抢过来的,可随着庚子事变俄国人的南下,昔日付出巨大代价的市场将要丢失,于是美国开始支持日本,但当日本在辽东站稳脚跟之后,他们也开始下意识的排斥他国商品,这是所有美国人始料未及的。如果说俄国人排斥美国煤油只是要钱的话,那么日本排斥美国棉布就是要命。
远东复杂而激烈的斗争,美国国务院一直看在眼里,罗斯福总统在一直四处宣扬的战争调停也是基于此种背景,日俄两国任何人独占东北对美国来说都是不利的,只有两国的战争不胜不负才对美国最为有利。如此,在双方都需要美国的情况下,美国在东北的利益才能确保。特别是在辽东山林这块以安东口岸为基点,安通奉铁路为主干的美国势力范围的竖立,更是加强了美国国务院要调停日俄战争的决心。
张坤看到历来嘻哈的达飞升严肃起来便告罪一声开溜了。剩下的便是看日美两国如何斗法了。他在新开的七道沟市场转了一遍。然后便回银行了。在他回银行的路上,他发现街面的店铺已经有不少关门了,更看了县太爷成大人的官轿。他拍了拍司机的肩膀,车子停了下来。街对面的官轿见洋马车停了下来,在衙役的指挥下也停住了,见轿子停下张坤便让司机开过去,汽车还没有停稳,县令成大人就从轿子里探出身来,“行健,哎呀,他娘的不得了了!那些天杀的东洋人把公会给围住了。还说会董不答应就不许回家,现在都关了好几个时辰了。”
县令成老爷是蒙古正白旗,虽然读过些书中了举但还是难改蒙古汉子粗狂的本性,一开口就是“他娘的”,不过这县令可要是比前任高钦好多了,爱财是爱财但最少是个不怕事的。
看着成老爷的大饼脸。张坤说道:“成老爷,早晨我在公会的时候那日本人刚好到,那时候他们可没有说什么啊,现在现在居然把各位老爷给软禁起来了?真是有辱斯文啊。”
“就是他娘的。这东洋人怎么能……怎么能作此行径呢?这和匪盗何异?真是不可理喻!”成老爷不明白张坤和日本人在公会里的短暂交锋,还以为张坤走的时候东洋人客气着呢。至于后面怎么闹翻了要关人,那就不明白了。
“本县还要速去查看。”成老爷正色道,“不过现在市面上谣言纷纷,不少店铺都他娘的已经关门罢市。行健,你也是公会一员,此时当格守信义,不得罢市,以防此事越闹越大、乱中生变。”
听到县令大人吩咐,张坤立马一礼说道:“成老爷真不愧是本县父母,体恤民生,洞察民情,真是让学生钦佩不已。”
似乎很满意张坤的马屁,成老爷客套几句便缩回官轿里,然后急急的往财神庙去了。他一走,张坤也上了车,已经是初六,沪上那边应该要来人了。张坤赶回银行的时候,俞子夷已经等了少时间了。
张坤一见到俞子夷心里便是一惊,他在客厅里只是和俞子夷很轻松的打了几句招呼,然后便带着他去里内里的书房。
“先生可好?”张坤问的是王小徐。
“嗯。很好!”俞子夷也是一个话风紧的人。
“这次……”
“你上次提的计划已经有结果了,这次我是带样板过来。”俞子夷边说着话变成怀里把东西拿出来,他其实并不知道这个东西是什么,只知道这个东西重要,重要的要让他这个先生的第一助手亲自来辽东一趟。
张坤看着他拿出的匣子,连忙接过,说道:“还请到客厅喝茶,我……”
俞子夷点点头,张坤便送他出去了。
紧捏着薄薄的匣子,张坤很是急切,在俞子夷走了之后他马上锁上了门,在桌子上明亮的台灯下,准确的输入密码之后,匣子便打开了——里面是一叠市面上常见的日军手票,里面有拾钱、贰拾钱、伍拾钱、壹元、伍元、拾元六种,每一种都有数张,两张崭新的,三张破旧了的。拿着放大镜仔细的吧所有的军票都扫一遍,张坤又从桌子下拿出几套原版的日军军票,将这几种军牌对比起来,从最顶上“军用手票”的这几个汉字开始,然后是汉字下方的代表日本皇家的菊花,再往下的仙鹤,一直到“大日本帝国政府”下面的“明治三十七年发行”,都仔细看了好几遍。
书房里磨蹭了大半个时辰,待张坤出来,俞子夷的茶已经换了好几遍了,他笑着道:“遒秉,真是对不住了,忙起来就忘记了时辰,”
“呵呵,不急。不急。”俞子夷笑道,等着的时候已经拿出一本书在看了,他其实也是这样的,忙起来的时候哪有那么多功夫客套啊,张行健他是知道的。此人和谢韬甫一起算是金融方面的双壁。在一时间无法找到人才的情况下,新设的关东银行便由他们两人一起打理,只不过因为业务的关系谢韬甫在银行开业不久便去了英国。现在关东银行都是他在打理。
“先生那边还有其他的嘱咐吗?”
“先生还交代了一些话,他说你送去一些布样,现在看下来,款式花样虽然有几种,但都是没问题的。就是棉纱不好选,有些棉纱很差,有些棉纱很好,沪上那边的商行里最差的棉纱有,可最好的那种棉纱怕是找不到。现在给你看的那种不好不坏的棉纱。这不知道好不好用。另外就是说美国那边已经找到了那种最好的棉纱,只是要从那边买过来,然后再织再印最后运到关外,怕是要在半年之后了,现在天气渐暖,这布还卖的出去吗?”
俞子夷不明白这话里说的是什么。但是张坤却是很明白。因为贸然间要印刷一两亿的纸币,日本国内的印刷厂完全忙不过来,于是,大面额的,比如伍元、拾元这两种就用了是好的钞纸。印也是国有直属印刷厂印的;而小面额的,比如拾钱、贰拾钱、伍拾钱、壹元这四种用量大的,就没有那么讲究了,纸质一般、印的也差。暗语里棉布就是军票,款式花样就是版面和工艺,而棉纱就是钞纸。现在先生的意思是说,军票各种质地的版面,不管是木刻、石板还是钢板,他都已经解决了,就是钞纸难办,小面额的那种钞纸是有的,可大面额的钞纸没有,现在只是用了一般的钞纸印了,你看看能不能用?另外就是最好的钞纸据说美国有货,可买来印好再运到东北应该是半年之后了,那时候还有用吗?
“不需要去美国买棉纱了,现在的棉纱就是够用了。遒秉兄我们先行用饭,待你回去的时候我便能统计好各种棉布的数量,你带过去,沪上那边按单纺织便可。”张坤高兴了起来,其实能在小面额的军票手上造假便好了,他并不是要牟利,而是想借着无数假军票使得日本人在东北的货币信用崩溃。
俞子夷仔细的把张坤的话记了下来,第二天他便辞别了张坤去了铁路公司。
筹备了一年的多的安通奉铁路终于在两个月前开工了,当然,为了吉利,特意请先生算了个日子,也就是在农历二月二十八,西历四月二日弄了一个浩大的开工奠基庆典,庆典由铁路公司总理杜亚泉主持,那时可是人山人海、宾客如云,特别是花了十万两,由李莲英不知道怎么弄来的慈禧老佛爷赐的“福”字一亮出来,全场诸人都跪了一地,这可是了不得的事情,向来慈禧老佛爷的“福”都是赏赐给当朝大员、皇亲国戚的,这次居然能给一条民办铁路赐“福”,可就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俞子夷也在通化铁路公司安东办事处,看到了这个“福”字模子浇出来的金字挂在高高的大堂里,感觉有些匪夷所思,杜亚泉看着俞子夷疑惑的目光便道:“人家可是聪明人,都已经亮出风了,说之所以赐“福”,是因为安通奉铁路建在关外山林之地,念及其造福关外百姓所以赐‘福’了。我看啊,去年办七十大寿,含章兄买了什么长颈鹿啊、袋鼠啊、非洲狮子、猩猩啊,那么多海外祥瑞、奇珍异宝献上当时一,再则这铁路可是建在黏着朝鲜的地界上,这可涉及到军国大事,特别现在日本人打得俄国人节节败退,日后这东边道可是多事之秋了,有这么条铁路镇在这,长白山地区华人一多,争其权益来可是要中国占优。”
俞子夷听完他的解说心里倒是有些明了,却不想杜亚泉看四处没人,又低声的道:“其实这倒是个别字。”
俞子夷不明所以,连忙仔细看那个在高高的供桌上,被香烛贡品供奉的“福”字,却什么也没看到,正想问,杜亚泉又道:“你看那个示字,是不是写成了衣?”
有他体现,俞子夷倒是看明白了,这个示还真的写成了衣字,他不由的笑了起来,说到:“既然是别字,秋帆兄你还……”他说到这又停住了,这慈禧赐的“福”敢不挂在最尊贵的地方供起来吗,“难怪秋帆兄挂这么高,难怪难怪。”
俞子夷连说几个难怪,杜亚泉却是苦笑,“我这也是没有办法,虽然没人敢说慈禧的字是别字,可要是这事情最终传到了那老太婆耳朵里,可就是不好了,以后随便使些绊子就有我们好受了。含章本是好意,却给我惹了这么大的麻烦,”
.全部章节





清末英雄 第三章 工地
. .
闲聊既毕,俞子夷问道:“秋帆兄,现在铁路进展如何?”
听闻提到铁路,杜亚泉笑了起来,“很好,很好。.都准备一年了,不好怎么行?小徐那边有什么交代?”
低头看向周围,见没什么人,俞子夷才小心的说道:“先生说日俄战事即将完结,要不了多久日本便要生事了。还说日本人手段层出不穷,要秋帆兄小心。”
俞子夷一直在洋轮上不清楚日俄奉天之战的消息,而杜亚泉这边在前两天战事刚刚完结的时候便收到了杨锐发来的密令,即清查铁路公司聘用的非复兴会的各色人员,一些重要的岗位必须要仔细核查其出身等能予以信任。杜亚泉不明白为什么杨锐如此突兀的发来这样的密保,但心底下猜测应该是杨锐那边被日本人算计了,要不然语气是不会这么坚决的。
“去年的时候就按程序在清查了,不过铁路公司的上层人员大多是旅美的广东人,日本人说不了白话,混不进来的,这些是技术上的;其他比如财会、管理、庶务都是沪上培训班派来的,这些虽然在沪上的时候就已经审查过一次,但来到这还是按照程序监控;至于本地士绅、特别是股东推举的那些亲属、同乡之流也都先考试卡了一下,后面进来都在一些并不重要的岗位。”杜亚泉不单是个积极的人,更是细致的人,铁路公司里布置的滴水不漏,他大致说完铁路公司的人事概括,又道:“其实现在铁路公司最难不是日本人破坏,而是这东边道本属山林之地,土方量巨大,土木作业艰难啊。”
“哦。之前沪上那边还担心铁路会被本地士绅,特别是旗人所阻挠呢,看来先生是多虑了。”俞子夷听杜亚泉之言说道,东北虽大多是关内流民,但是旗人众多,家产甚巨,特别是这些个旗人很多都是和朝中大人通着关系的,要从他们的土地上过,就是有尚方宝剑也没什么作用,想不到他们这次倒没有闹什么乱子。
听俞子夷说到那些旗人地主。杜亚泉摇着头道:“几百年下来,那些个旗人没有破落的,要不是持家有道,要不就是朝中关系深厚,这持家有道的还是在少数。靠着皇亲国戚关系的可是不少的,这些入了股的旗人还好。大家是以银钱说话。只要他不吃亏也不多话,就是那些没有入股的,本想着趁着铁路公司收地的时候狠狠的敲一笔,安东这边就有几户预估到筑路路线,事先强买民地,打算再高价转手卖给我们。”
“后来呢?”杜亚泉说道这里便停住了。搞得俞子夷很是好奇。
“后来……后来,反正是解决了。我们待会还是直接上工地上去看看吧,遒秉啊,估计你应是从来没有见过那几万人一同劳作的场面。呵呵,应该看看,应该看看。”杜亚泉说着说着忽然就把前事略过,然后直接说上工地了。“不过啊,我这里不比行健哪里,可是没有洋汽车的,只有骡马,过去可要辛苦了。”
有很多事情是不需要细说的,日俄战乱,俞子夷大致也能猜到那些敢趁机要挟铁路公司旗人的下场,虽然是立场不同,但是想到那结局心里也是一寒,他连忙跳过这件血淋林的事情,问道:“秋帆兄,你这个铁路公司也是关外最大的公司了,怎么不要买几辆洋车撑场面啊?”
“铁路公司场面已经很大,再撑就破了!”杜亚笑道,把刚才的阴雳一扫而空,“待会你去工地上看看便明白了,再说,车我们也是有的,不但有数目可比关东银行多。”
俞子夷到了工地上便明白杜亚泉所说的“场面已经很大,再撑就破了”是什么意思,起起伏伏的大地上,一条路基笔直驰过,无数的红旗飘舞下,数不清的蓝衣汉子在路基两边劳作,喊着的号子即使隔几里远都能听见,苍茫的大地上忽然出现这么条路让人惊叹,第一次看见着迷多人在一起劳作也是让人惊叹,更惊叹的是,远远的工地上,还有不少冒烟的大车,又高又大,在路基下忙碌着,俞子夷问道:“那是是火车头吗?”
“呵呵,那个不是火车头,是毛毛虫!”杜亚泉说了一个奇怪的词,他是懂洋文的,这个像火车一样的大物件虽然按照杨锐的说法是叫拖拉机,按洋人的说法叫卡特彼勒,但是杜亚泉还是喜欢喊他们的直译名称——毛毛虫,“是上个月刚到的,四台就花了五万美元,真不知道竟成是怎么想的。”
俞子夷是第一次见这种冒烟又冒火、像火车头又不走铁轨的东西,他问道:“这东西不好用吗?”
“用是好用,可是常常坏,我私下问了开这个的洋人,他说这个还是试验机,就被竟成弄来了,纯粹是拿我们当凯子啊,要不是这东西力气大,我早就想不要了。”杜亚泉对这个叫毛毛虫的机器了解的很彻底,这个在地上爬呀爬的东西根本就是个样机,杨锐看来从美国那边发过来每月例行发来的各类情报合集后,便决定要订购这个玩意,卡特彼勒这个名字在杜亚泉看来一点也不稀奇,真不知道杨锐是怎么想的。
杜亚泉说着话的时候,两人已经到了长两丈高一丈的毛毛虫旁边,这个冒黑烟干苦力的家伙根本就没有轮子,只有一条怪异的铁带,“嘣嘣嘣嘣”的吵杂声里它走的慢慢吞吞,真的是像一条毛毛虫。毛毛虫虽然走的慢,长的也丑,里面装着的铁件硕大无比,但在其巨大的铁铲下,路基上的大土堆毫不费力就背其铲平了,看着车身上面显眼的“cat”的标志,俞子夷忽然想起来了,这似乎是复兴会海外分部投资的公司,他在总部的整理密档的时候看到过这个“cat”的标志。看着杜亚泉仍然不满意的目光,他又不好告诉他这个事情,是好在机器的吵杂声里大声的道:“这东西干活厉害啊。一辆要顶三十个工人。”
杜亚泉听到他的话摇摇头,然后伸出手比划了一个八和一个十,意思是说这个东西可以顶八十个工人的工作量。
俞子夷看着他的比划,待过了这段问道:“秋帆兄,既然能抵上八十个工人,那么这东西就不贵阿。”
“那不是这样算的,你知道开这个东西的洋人薪资多少吗?”杜亚泉说道,“那个洋人可是特别花了高价请过来的,一天可是要十美元的,平常一个工人一天才两角钱。八十个人一天也才十六块,这些省下来的钱都给他拿了。还还不算这东西坏了的修理钱,还有每天烧的木头、煤钱。要不是说安东这一段要快点修,这东西算下来还是不要的好。”工程资金虽然说没有问题,但杜亚泉很清楚资金的压力。能省钱的地方他都会尽量去省。
很多东西知道也不能说,俞子夷只好问其他的事情。“秋帆兄。开工近两个月了,这铁路修了多长了,能把之前计划的这几段修好吗?”
“安东这边修好是没问题的,就是奉天那边估计日本人不让修啊。”去年做的安排是过年之后安东这段就开工,从安东县城一直往北修,穿过日本人的简易军用铁路。修的越远越好,至于安东城外到大东沟(今东港市)这一段,则相对没有这么急迫;而奉天那边穿东清铁路那段,则是要等日俄奉天会战之后。但是从日本人的样子来看,那边不给修的可能性较大。
“和他们交涉过来了吗?”
“奉天将军增祺和他们提了这个意思,但是日本人没有回声,还把奉天到新民屯这一段抢来自己在修。不过,原来抚顺煤矿那边倒有一段连着奉天的运煤铁路,被一群胡子抢下之后卖给我们了。”杜亚泉早就关注着横穿东清铁路那段了,只是情况很不容乐观。
“胡子?”
“是,胡子,日本人在东北拉了很多胡子帮着打仗,前段时间大战的时候,这些胡子和日本人说好了,不要发饷,只要他们抢着什么都是他们的就成。”说到这杜亚泉笑了起来,“后来,他们在前段时间就把整个抚顺的俄国人给打跑了,将俄国人在那里的煤矿、铁路都抢了下来,煤矿卖给了兴京的老张家,运煤的铁路就卖给我们。”
“胡子都这么厉害吗?”俞子夷有些惊讶,不过看着杜亚泉脸上发自内心的笑,他忽然明白了,“哦,是。胡子很厉害,呵呵,还是厉害点好。”
一切似乎都是挺好的,沿着路基走到一处,俞子夷忽然看到前面路基之上横着一道桥,桥上有着诸多力夫拉着一条大车,忙问道,“这是?”
“这就是日本人的军用铁路,因为地我们前年就买过来了,他们就只能从上面架着走,他们原先不愿架桥,想从我们路基上穿过,后面几经交涉,特别是美国领事说情,方才同意架桥。”这些都是钟观光在的时候做的事情,杜亚泉毫不知情,只是看了之前的记录才知道事情的经过。
俞子夷也听说过这条日本的简易军用铁路,问道,“即是铁路,怎么还要靠人拉?”
“当初日本人为了要修的快一些,所以铺的是手动轻便铁路,这种路上跑车不用车头,行车完全是靠人力推的。”
1...116117118119120...66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