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奋斗在红楼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九悟
贾环苦笑一声,来送行的是薇薇。他早上并未去和她当面道别,以免徒增伤感。相见时难别亦难啊!只派了晴雯送了一封亲笔信过去。她还是来了。
歌声遥遥的传来,“鸳鸯双栖蝶双飞,满园春色惹人醉。悄悄问贾生,女儿美不美?女儿美不美?只愿天长地久,与我意中人儿紧相随”
正是那日他教给她的女儿情。大体一样,她做了一些修改,更适合此时流行的唱法。
歌词缠绵悱恻。真情流露。如飞蛾扑火一般炽烈的情意倾泻在歌声中。这就是她。也只有她。
离别的伤感的氛围更浓了。码头岸边之上,不少人是“江州司马青衫湿”
看无防盗章节的小说,请用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来.),各种小说任你观看





奋斗在红楼 第三百九十一章 秦淮水榭花开早(下)
隔着二十几米远,看着婉转高歌的佳人,那明丽的容颜,贾环心中亦涌起万千感慨。
他要薇薇和他一起去京城,但是她不愿意去。个中的思量,细微之处,他能明白她。只是,唯有相思离别苦。
停泊在码头上准备离开金陵前往京城的大船的启程准备工作因为林千薇的到来而停下来。船上的人们都在听着歌曲。
外金川门繁华的各处码头上的人们都停顿下来,望向江边的轻舟,还有那数艘相连的画舫、停泊的楼船,码头的人群。唯有那婉转、清冽、灵动的歌声飘荡在江面上。
一曲缠绵、倾述柔情的《女儿情》唱完,在短暂的寂静之后,码头上的士子们响起震天般的叫好声、掌声。太精彩!国人表达爱情,内敛而含蓄。这直抒情意、热烈大胆的曲子,只有林大家水平来唱,也只有她的身份来唱是合适的。
此时国朝理学占据主流。如果是良家女子当众来唱这样表达感情的曲子,肯定会有物议不守妇德。而青楼名妓出身的林千薇来唱,在舆论根本不会受到指责。
更何况此时的送别场景,况且词曲如此动人,在码头上的都是读书人。换一个地、时间,或许要被人骂几句放荡不羁,当众言情;世风日下,恬不知耻。
而此情此景,一个读书人谁会大煞风景、?这是一件风流雅事,注定是要被当做名人轶闻来对待,作为才子佳人的佳话在士林中流转。
金陵府志里都要记上一笔雍治十二年冬,贾生北返。金陵子弟相送。其时,有名妓林氏泛舟而来,婉转清歌,万人无声…
贾环心潮起伏,注目着佳人。
林千薇隔着舟船,再次开口清唱。这一次,画舫之中的名妓美人们都是曲声相和。因为,她这次唱的是有词牌的曲子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贾环与她第一次见面是在苏州的太湖之上。那时,林千薇一身白衣士子衫,女伴男装,有着一种妖冶的美丽。贾环对晴雯说我装个逼给你看。当着林千薇和几名士子的面,吟诵了一明秀的绝句。诗曰春雨楼头九节箫,何时归看浙江潮?青衫少年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人生若只如初见。或许,那一刻的相遇相见的好奇,欣赏,是这段炽烈、热情如火的感情的开始!
林千薇唱完之后,在船头微微平着气息。码头上的读书人们一片议论之声。这可是很幽怨、伤感的词啊!
这“人生若只如初见”是纳兰容若的传世之作,饮水词的巅峰。奠定着纳兰性德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贾环很随意的在与林千薇泛舟于秦淮河上时写了出来,只是想听她唱歌,听的声音。
他在题跋上写道雍治十二年秋,与美泛舟于秦淮河上。试填新作听新曲。
而之前,这词因为林千薇在晓梦中教过一些花魁唱过,在秦淮河中流传。好的诗词传播度是非常快的。但再快,和二十一世纪的信息时代还是有差别。
此时,林千薇在贾环的送别之时唱出,就像是公开表,顿时在金陵、江南的文坛、士林中引起极大的反响。
中散先生连声叹道“一年多的时间,就写出三传世佳作。才华横溢,才华横溢。”
萧幼安、李良吉等人敬服的头。确实能让人感觉到一种叫做才华的东西在横趟着流过,溢出来的感觉。真实到不能再真实。难怪以喜好诗词闻名的林大家会倾心于他。
龙江先生忍不住感慨的高声道“子玉贤弟,林大家如此深情,何必携美同返京师?”他心疼。他前两天要给贾环送四个歌姬,贾环说家里住不下了。生怕情多累美人。但是,美人如此深情,又如何能辜负?会后悔的啊。
贾环无奈的一笑,不是他不愿意带,而是她不愿意去!
贾环向林千薇拱手为礼,道别,而后转身,往停泊在码头的大船中走去,留下的是一个背影,情绪满怀的吟诵道“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又是一精品词作。谁翻乐府凄凉曲?瘦尽灯花又一宵,这是什么样的枯坐,什么样的心情?当真是写尽在深夜里心中的无奈和思念。
码头上的士林众人已经无力感叹才华之事了。都在叹息着今日之事。里面有着怎样不足为外人的隐情啊!明明是双双有意,为何要诉离别苦?真是令人忧伤。
贾环终究是走了。
看着贾环的背影,尔后在江面上缓缓前行的大船,林千薇俏脸上滚落下两行清泪。心中的哀愁如潮水覆盖了她的身心。
不去京城,是她的选择。
五年之约,贾郎,我等你来娶我。


贾环离开金陵是一件看似低调,实则金陵的权力圈都在关注的事情。然而,送别时的诗词、佳话流传出来,终究是变成金陵城内的热门话题。在士林中流传。
稍晚些的时候,这些词作、轶闻往江南地区传播。
江南士林中公认,贾环是国朝定鼎以来,最具才气的读书人。即便,他此时只有十二岁。
舆论,对贾环而言非常正面。
十一月下旬,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李良吉就曾在秦淮河上的一个聚会上训斥了几个想要借批评贾环博名声的狂生。江南的风气,历来都是敢于藐视权威、抨击权贵。
然而,同样的事情生在不同的人身上,结果是不同的。
比如贾环,贾皇妃的弟弟,这样的身份,再在金陵指责他破坏士林的规矩,搞暗杀,简直是扯淡。现在主流的观是认为陈家犯规在先。
再比如,以贾环才子、大诗人的身份,关于贾环和裴姨娘以及他表妹的一些香艳的传言,说到底,不过是才子佳人间的故事!羡慕可以,批评,就没几个读书人会附和。
形势的变化,大抵如此。


长夜漫漫,星光廖落。
中散先生在家中欣赏着手头贾环前些天派人送来的画卷。这是几幅人物画像。他之前向贾环“约稿”了。只是因为八月中秋节前贾环的姨娘被刺杀而中断。
中散先生五十多岁的年纪,一边欣赏,一边沉吟。
身旁的美妾添着茶,轻笑道“老爷,贾孝廉的画技当真是神乎其技。”
“哈哈。”中散先生顿时大笑。他在士林中的名声,不仅仅是因为他是方宗师的好友,读书人,还因为他的画技极其的出色。他的小妾这么说,就显得外行了。
贾子玉的素描画,独树一帜,惟肖惟妙。但要说神乎其技就言过其实了。
当然,他会帮贾子玉在士林中扬名。在画技上。
之前,陈家为的士林打压贾子玉时,他没有说话。此时,却是可以了。算是弥补吧!
再者,如此才华横溢的少年,几乎可以预见他将在几十年后执文坛之牛耳。士林中,谁不想留一份香火情?


京城。冬至已过。接下来就是腊月,官员们的长假即将来临。而在大明宫办公的天子亦回到皇城之中。因为,年节来临,各种祭祀活动即将展开。
随驾返回妃子贾元春居住在凤藻宫中。这天下午,天阴着。贾元春在宫中的一处暖之中坐着观赏着园景。随后,眺望着宫墙外的天空,沉吟不语。
身后的宫女们都在三五米开外等候着。谁也不会没眼色的上前打扰在宫中正得宠的元妃。
这时,服侍贾元春的大太监陈赋言快步进来,跪在地上给贾元春磕头,笑道“元妃,奴才昨儿出宫歇息,今天才回。倒是听到一个消息在金陵的贾孝廉协助南京户部卫尚书赈灾,报功的文书已经到了朝廷。要论功行赏呢!”
陈太监说话的语调有夸张,但是他很清楚元妃在关注着什么。他出宫就是收集类似的消息。
贾元春蓦的回过身来,急切的问道“当真?”但见她杏目桃腮,光采照人。身穿江南女子的便服,淡蓝色的裙衫。更衬托的她的气质娴雅端庄,雍容华贵。端的是花容月貌。
陈太监连忙头,“千真万确。”
贾元春心中放下一件事,展颜轻笑。她很清楚,庶弟贾环将是她之后,贾府百年荣华富贵的保证之所在。只是,没想到之前不起眼的小不在长大之后,会有如此出色的表现。远她当日亲自启蒙的弟弟宝玉。
随着贾元春的笑颜,凤藻宫中顿时充满了活力。女官、宫女、太监们都上来凑热闹。恭喜元妃。
就在这时,宫外涌进来一大群人。为的是六宫都太监夏守忠。身后的太监、宫女捧着各种器具。夏太监手里捧着圣旨,老脸上笑吟吟的道,“皇爷有旨意来,请元妃接旨。”
凤藻宫中的众人立时跪了一片。
夏守忠展开圣旨,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元妃贾氏,知书识理,风姿雅丽,端庄贤淑,性资敏慧,率礼不越。着即册封贵妃,钦此!”
圣旨并不长,然而内容却是非常的震撼。贾元春进位贵妃!成为后宫之中唯三的存在。
贾元春谢恩之后站起来,面带微笑,气度雍容,接过圣旨。
在各种礼仪、程序之后,凤藻宫中欢笑声阵阵。
时值雍治十二年冬。


扬州。江南的冬季时常有些湿冷。
江都县正堂沈县令在淮扬分巡道的署衙后堂和分巡道李康适闲话。李巡道即将离任前往京城等待吏部考核,而后重新选官。
寒冬腊月,梅花绽放。小菜几盘,热酒一壶。
李康适与沈知县小酌几杯,道“金陵那边传来消息,贾子玉已经离开金陵北返。在送别之时,有数佳作传出。相比于士林对他诗词的赞誉,我更看重他的权谋手段。不出意外,此子当复前明辅杨廷和旧事。前途不可限量。长吉可与之交好。”
他与沈县令渊源颇深。离任之前,话说的非常透彻。
沈知县头,“晚生谨记。”
扬州、金陵这一系列的权谋运作确实是非常的精彩!他身在局外,看的更加分明。贾子玉绝对有九卿的实力。


自金陵启程,顺长江而下,然后在镇江府转入运河,过扬州、淮安、徐州,再往北就是济宁、临清、沧州、天津、通州。到了通州,就离京师不远了。
贾环启程的时间有些短了。路上的大船固然平稳,但确实有些赶。没有游览运河两岸各城市的风光。旅途未免有些无聊。
当然,无聊是随行的白师爷、元伯、钱槐、胡小四等人的感受。不是贾环的感受。因为,黛玉一路同行。
不过,林千薇的送行、深情,足足让贾环缓了四五天,才算是从那离别的愁绪中缓过来。美人情重啊!
十二月十八日,船过沧州。贾环在船舱的客厅中北望。运河上白水茫茫。
预计他们将在腊月二十四日前后抵达京师。思念之意从心中浮起。此去江南经年,计一年五个月。京城里的亲人、红颜、朋友还好吗?你们最近如何?
江南之行,他有四个目标要解决。
第一,追随山长求学、读书。为进士做准备。
第二,为自己、亲人准备一条在贾府败亡后的后路。就算失败,也不能如同猪羊一样被抄家杀头。
第三,最好能干掉二五仔贾雨村。
第四,割裂贾家与甄家的关系。甄家抄家,贾家收留甄家的财务,这是相当犯忌讳的事情,也是贾家被抄家的罪名之一。他需要未雨绸缪。
现在已经是一年后的腊月,贾环站在北返的船舱中,再来审视。第三条、第四条他都额完成任务。第二条,经营后路完成的评价是中上。他因为运粮,与海商有些联系,但要海商带他出海,估计还要经营一些关系、人脉。
而第一条,他完成的中规中矩。进士,他现在的八股水平,肯定能中。但是要进前十,需要一些运气。国朝几十万读书人,还是非常凶猛的。
除了这些利益的核算之外,他还有什么收获呢?
贾环的嘴角不自觉的浮起一抹温情的微笑。恰巧这时,身后传来一身清箫般悦耳的声音,“环哥…,你在看什么?”就见黛玉穿着白色的斗篷进来。如花似玉的少女,明眼动人。
娇怯柔弱的身姿,在行走时,如若扶风弱柳,摇曳生姿。她身上带着江南烟雨般的婉约、妩媚。又有着经历离丧之后沉淀下来的逸气质。有着别样的韵味与魅力。
贾环微微一笑,轻柔的拥抱着走到他面前的林妹妹,爱怜的理了理她鬓角的秀,“在总结我去江南的得失。回过头看,其实,最重要的是得到妹妹你们的青睐、钟情。”
黛玉娇羞的依偎在贾环的怀中,听得抬头看贾环,秋水般的眼眸盈盈的一扫,慧黠灵动,美不胜收,“环哥,这个你们,是要加上纪小娘子吗?”
她内心里是不喜欢的林千薇的。但是,在金陵送别时,林千薇那一曲曲充满深情的曲子,令她无意再“针对”她。她会写《秋窗风雨夕》来诉说,却不会像林千薇那样直接的唱道悄悄问贾生,女儿美不美?女儿美不美?
倒是说起前几日环哥和她深谈时,无意见说起的一件事。当初,在环哥没有宝姑娘订婚前,纪家有意联姻。当日离开金陵时,纪小娘子可是出现了。很美丽的一个小娘子呢。
贾环禁不住莞尔一笑。谁说林妹妹是会讲道理的啊?他和纪小娘子话都没说过一句好吧?在黛玉耳边温柔的道“颦儿,她没你漂亮。”
黛玉轻柔的娇笑。秋水般的明眸看着贾环,眸光潋滟。并不掩饰她的爱慕、情意。“环哥…”
贾环笑一笑,双手抱着黛玉更紧了些,看向船外的南方看不见的金陵。
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第四卷完)(未完待续。)
本书最快更新网站请百度搜索/来/,..




奋斗在红楼 上来聊几句。
百度求有求必应!奋斗在红楼全文阅读!求,有求必应!
看到很多书友们问更新的事情。
之前请假条里说过哈。汗颜。
腊月二十至正月初七请假。望书友们见谅。
前天和昨天都是外出。没在第四卷最后的章节后面说。今天一天在家里。改文、码字。过两天估计就没这么清闲了。
老书友都知道,我开新卷时向来是比较容易卡文。现在还没理出第五卷的头绪来。
知道大家等我更新急,我心里也急。码出来,这都是钱啊。奈何,还没搞出来。汗。
--正在思索中,上来和大家说一声现在的情况。
还是那句话了,这段时间九悟会尽量码字,但是不敢做保证。
九悟鞠躬致歉。望书友们见谅。
2017年1月19日。
百度求有求必应!奋斗在红楼最新章节,欢迎收藏!求,有求必应!




奋斗在红楼 第392章 贾环将归
冬日的寒风吹拂着巍峨的百年帝都,给皇宫、民居、西山的山峦披上一层枯黄、凛白的冬意。?
腊月二十三日小年后,城中各家祭祀祖先的鞭炮声便是此起彼伏。噼里啪啦!鞭炮的味道、声响在城中大街小巷中回荡。年味便渐渐的浓郁起来。
百年帝都,人口三百万余。年节将近,棋盘街、灯市、城隍庙市、崇文门等地汇聚南北货物的商铺、街巷中人流密集,繁华难言。操着各种口音,穿着不同装束,带着不同目的的人们穿梭其中。
或是挑选、购置年货:金银橘、芙蓉糕、洁粉梅片雪花洋糖、给小孩子玩耍的拨浪鼓、年画、福字、春联、鞭炮。
或是谈着各种批、零售的交易。京城里的蜂窝煤、四时坊中还在营业的信丰记碧雪膏、东庄镇里烧制的价格便宜的瓷器、皮货、布匹、木炭、米面、丝绸、茶叶、美酒。
或是买些年节时的用度:翠绿的果品、药材、山货、杂粮、扯几匹做新衣的布,吃的油、点灯用的油。家里烧的煤炭、大人小孩吃的白面、大米。鸡、鸭、鹅、鱼、猪肉、牛肉、羊肉,掂量着怀里的银子买一些。
京城风物,大抵如是。在这普通人的世界、生活中,彰显着太平盛世的气象。
腊月二十四日的下午,荣国府贾家位于崇文门外大街的南北货铺子中迎进来两名青年。风尘仆仆,青衣小帽,奴仆打扮。
坐在柜台里面打算盘的罗掌柜抬起头,圆圆的脸上熟练的浮起客气的笑容,正要招呼时,随即微微一愣。
钱槐扶了扶自己的圆顶毡帽,拍着柜台笑骂道:“罗掌柜,你不认识我了。三爷从金陵回来了。我和小四来打前站。”
罗掌柜一叠声的笑道:“看你说的,我虽然上了年纪,老眼昏花,但怎么会不认识你槐哥儿?啊?三爷回了。难怪我今天一大早就听到喜鹊在门口叫。前些儿府里还打人来叮嘱,叫我留意着些。不想三爷今日就到了啊。府里的老爷、太太们得到这消息,不知道要多高兴。”
钱槐和胡小四两人都笑起来。好话谁不爱听啊?他们可是三爷的亲随。
寒暄几句,到店铺里间里喝了热茶,钱槐吩咐道:“我还要去府里报信。小四留在这里。罗掌柜,你这边安排好。三爷、林姑娘一行一共三十余人。”
罗掌柜连忙拍着胸脯应下来。三爷在府里什么地位?谁敢怠慢?
胡小四留下来,钱槐坐马车往四时坊贾府里去报信:三爷回来了。


腊月二十四日晚,京师内城九门关闭。贾环、黛玉一行人住在崇文门外的客栈中。
夜幕浅淡,灯火点点。不过夜里八点许,远远的能听到街巷中热闹的声音。
罗掌柜安排贾环居住的是崇文门外的一间客栈。客栈后面幽静的院落中,贾环在房间中与黛玉说会话。抵达城外时天色已晚,他和黛玉明日一早进城。
此时,贾府之中已经得到贾环、黛玉抵达京城的消息。荣国府、宁国府的各房各处都已经传遍:明日上午,贾环带着黛玉回府。
黛玉是雍治十一年夏末秋初在贾琏的带领下前往扬州见父亲林如海最后一面。贾环则是稍后的时间启程前往江南求学。贾琏早就在去年冬月就返回京城。彼时,元春被册封为妃子,贾家权势大增。而贾环和黛玉直到现在才返回京城。
已经是一年多了。
此时,贾府中还沉浸在贾元春在十一月被册封为贵妃,已经来年的省亲氛围中。但贾环、黛玉回府,依旧是荣、宁两府内的大事件。
不过,
关注贾环和黛玉的人,各不相同。
贾母、宝玉等人自是关注着黛玉。黛玉现阶段在贾母面前还是很得宠的。黛玉的母亲贾敏是她最疼爱的小女儿。小小年纪,父母双亡,何其的令人悲叹啊!
贾母关注黛玉,自然就会引贾府里的一群人去关注她。几分真心,不问可知。
而关注贾环的人,则是另外的人,各种不同的心情。


梨香院笼罩在夜色之中。几点灯火亮起,薛姨妈的房间中传来絮絮私语声。
贾环即将回府的消息已经传来。薛姨妈在贾母处听到消息,吃过晚饭就带着宝钗从贾府西路穿过甬道、角门回来了。她感觉有点糟心。
虽然她迫于形势同意贾环和女儿宝钗的婚事。但是贾环可是将她儿子给往死里打了一顿。这令她心中不痛快。
天天给王熙凤敲着边鼓,说这门亲事好,要说她心里还有多大的气,倒还真不至于。
她是个明白人。贾环之势已经不可阻挡。连贵妃都在宫中为他在天子面前哭诉。他此时回京城,谁都知道是为了明年二月的会试。若是高中,他在贾府里、在四大家族之中会是什么地位可想而知。
但她心里终归是有根刺。
宝钗知道母亲的心思。拿别的话宽慰了她妈一回。一边是未婚夫,她心中的少年;一边是她的哥哥。
等薛姨妈心情稍好,准备休息。宝钗才带着莺儿、香菱回到自己的房间中。
宝钗看了眼天空中的明月,想起隔壁的院落叫望月居,想起那题头上写着“兼怀宝钗”的传世佳作之中的句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今,他要回来了啊。思念之意,从心底不可抑制的涌起来。一年零五个月。
“莺儿,去讲前几日没做完的针线活儿拿来。”宝钗轻声吩咐了一声。
她穿着淡粉色棉袄,葱黄绫棉裙。坐到炕上。挽着少女高髻,肌肤雪白,姿容出众,丰姿美丽。再过些时日,她即将年满十五岁。少女及笄之年。
1...167168169170171...41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