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盛唐风月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府天
然而,程元振一去就是一个多时辰,直到李隆基几乎认为他出了什么不测,他方才踏入了大殿,面上竟是又惊惶又焦虑。面对李隆基那不耐烦的表情,他不敢立刻开口,而是用眼神示意天子屏退了四周围的人之后,方才在榻前双膝跪下,随即压低了声音说道:“陛下,奴婢万死,到了政事堂见到裴相国时,不敢转述陛下的口谕。”
见李隆基那目光一下子变得如同刀子似的,程元振却顾不上害怕,咚咚磕了两个头后,这才带着哭腔说道:“奴婢并不是担心惹怒了裴相国,这才不敢转述,而是因为山南道益昌太守王忠嗣命人送来了血书呈文,说是有人冒陛下诏令,给他送去了鸩酒!”
李隆基之前在杜士仪上书请求重新启用王忠嗣时,一度当了鸵鸟含糊过此事,当这个消息钻入耳朵的时候,他不由自主抓住了身下那锦绣被褥,脑际轰然巨响,甚至连吞咽唾沫的力气都没了。人人都知道王忠嗣曾经在宫中长大,是他这个天子的养子,而他更清楚王忠嗣那绝不会质疑君父的性子。如果有鸩酒送到,王忠嗣肯定会想都不想就仰药自尽,又怎会命人送上血书陈情?他又不是杜士仪!
竭力稳定了一下情绪后,他终于恢复了开口的力气,眼神凶狠地问道:“此事有多少人知道?”
程元振当然知道天子是什么意思,可是,想到自己去政事堂时,那里竟是仿佛东西两市一般沸反盈天,仿佛有头有脸的文武官员全都到了,即便他不想说出这样的消息来刺激李隆基,还是不得不尽量含含糊糊地说道:“奴婢去政事堂时,那里有数十人。”
十一个人也是数十,而七八十人也能说是数十!
李隆基重重捶在了床板上,厉声问道:“到底有多少人?”
被质问到了这个份上,程元振再也不敢避重就轻:“中书省门下省五品以上,尚书省六部尚书侍郎和左右丞,十六卫大将军,以及四品以上的各寺监职事官,全都在。而且,益昌太守王忠嗣连送鸩酒的人都给押送了回来。”
糟糕了!
李隆基无论如何都难以想象,一贯忠义的王忠嗣竟然会采取这样激烈的举动。刚刚才经历了惨烈的围城一役,长安城中官民百姓只怕有很多人还在怨尤他这个天子,没能随驾同行的文武官员也有很多心存怨言,王忠嗣的这一举动就犹如在热锅里浇下了一瓢滚油,直接把他架在了火上烤!天下是他的天下,为什么一个一个人都会接连背叛他,为什么?对了,唯一值得庆幸的是,他当初授意人去送鸩酒的时候,并没有带去诏书,只是口谕!
这样看来,如若裴宽真的把这件事捅到御前,他直接将责任推到杨国忠矫诏上就行了!
因为这样一桩突发事件,李隆基没有心情再去追究仆固怀恩将逃亡禁军遣送到朔方戍边,只想着如何将这件事平息下去。然而,他根本没有想到,政事堂中在最初的沸反盈天之后,裴宽却在叹了一口气后,郑重其事地冲四面八方拱了拱手道:“各位,着实没想到杨国忠竟如此胆大妄为,居然矫诏谋害国之大将!幸而王忠嗣洞察其奸,否则我大唐又要折损一员大将!”
杜士仪临走前让崔承训转告的话,王缙已经都收到了,他因为太子李亨的死而大为受挫,此前大病了一场,崔九娘却又和他闹别扭回娘家,如今的他看上去颇有几分消瘦。如果只是李亨死了也就算了,偏偏张良娣为了挽救李亨的命,把广平王和建宁王都一块坑死了,他如今就算在宗室当中烧冷灶,却也已经晚了。而且,杜士仪抛出橄榄枝的同时,甚至表示要用自己的兄长,他不得不端正一下态度。
从前杜士仪只是封疆大吏,可现在却是一言一行便可令大唐风云变色的权臣了!
所以,他见四周围众人无一吭声,突然低声说道:“依我看,此事还是快刀斩乱麻,立刻以矫诏之罪将这几个去过益昌郡的人处死。另外,为了避免长安军民因此诽谤君父,不若复王忠嗣官职,令其节度河西,抵御吐蕃!安思顺曾为王忠嗣麾下大将,料想旧日上司重新复职,也就不用担心高达夫制不住他了。”
尽管大多数人都知道,给王忠嗣送去鸩酒的事绝不可能是杨国忠矫诏,一定是天子因为安禄山那一句拥戴太子的口号,而真的产生如此心意,可现如今李隆基的昏君名声已经都快铁板钉钉了,再多上这么一件事情,只会更加麻烦。所以,即便为王忠嗣鸣不平的人,也觉得与其闹腾出来审讯不休,还不如快刀斩乱麻让王忠嗣复职,如此则再无需担心河陇那边吐蕃是否会趁虚而入。
于是,在裴宽点头赞同之后,政事堂中清一色全都是附和的声音。可直到众人散去,这么一件事的余音依旧未平。三省六部各寺监无不用着数以千计的流外吏员,消息在这些人当中的流动速度是最快的。就在这一天太阳落山,城门闭锁宵禁之前,如此消息就如同龙卷风一般席卷了长安城一百多个里坊,甚至连坊间小民都知道,王忠嗣被赐鸩酒之事。天子对此装聋作哑,朝中那些大人们则打算息事宁人,杀了执行者,然后让王忠嗣复职。
天底下还有没有天理!
.全部章节





盛唐风月 第1168章 河洛攻略
. .
“天理昭彰,报应不爽。这是信佛的人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又或者是,人在做,天在看。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潼关东面的高墙上,杜士仪和郭子仪仆固怀恩并肩俯瞰河洛大地,仿佛是闲聊一般,说出了这么一番话。一左一右的两位大将全都不仅仅是擅长打仗的大老粗,即便仆固怀恩这个铁勒人也心思敏捷,再加上长安的信使来得很快,两人当然知道杜士仪说的是王忠嗣之事。对于这位从开元中后期开始崛起,声名盖过信安王李祎和张守珪,受到军中无数将士尊崇的一代名将,两人即便未曾与其共事过,但全都是服气的。
仆固怀恩便嗤笑道:“什么天理,长安城中只知道金口玉言,哪里有什么天理?如果不是这次安禄山叛乱,单凭赐鸩一事,只怕民间顶多是因此叹息痛心,官场上还会是一片沉默,陛下照旧是安坐金殿,浑然不在意。”
杜士仪对仆固怀恩的反应深以为然。
历史上,王忠嗣就是被逼死得太早了,肃宗李亨即位后,甚至都不曾想到给这位一代名将追封!唐代宗即位后虽说追赠了王忠嗣一个兵部尚书,可需得知道,潼关大败后又投降了安禄山,甚至还给郭子仪李光弼写过劝降信的哥舒翰,反而被追赠为三公之一的太尉!至于仆固怀恩,一样是结局凄惨,转战北方战功无数,却因为得罪了宦官而被逼得不能不反,甚至一条道走到黑引回纥入寇。至于郭子仪,几度掌兵又几度被解兵权,如果不是深悉如何自污自保,韬光养晦,又哪里会留下所谓郭汾阳善始善终的佳话?可郭子仪就真的甘之如饴?
此时此刻,郭子仪沉默片刻方才开口说道:“不管如何,王大帅若能够重回河西,吐蕃再不敢越雷池一步,我等不用再担心腹背受敌了!”
既然郭子仪主动把话题拐回了河洛战局,杜士仪也没有继续揪着王忠嗣的话题继续死缠烂打下去。
当杜士仪说到哥舒翰于崤山隘道大败之后,并不熟悉河洛的仆固怀恩便紧紧皱起了眉头,郭子仪却笑道:“我祖籍太原,自上头三代就徙居关中,而后也很少到过河洛,但中原形胜之地,我也好歹都有相应研究,我这武举可不是单凭武艺考出来的。再说,没有边令诚那样的宦官指手画脚,又有大帅这样熟悉河洛之人,怀恩你就不用杞人忧天了。”
“我哪会担心重蹈哥舒翰覆辙,我担心的是,如果安禄山一味据洛阳城而坚守,攻起城来岂不是要死伤惨重?”仆固怀恩一面说,一面掰着手指头算道,“安禄山从幽州和渔阳两路出兵的时候,总共十五万人,号称二十万,一路打下来没折损多少,唯有崔乾佑这一路四万大军直扑长安后,在我和子仪的截击追击之下溃退败北,估计逃回洛阳的只剩下数千。而河北大乱,史思明蔡希德又率兵四五万火速回去平叛,也就是说,安禄山手中至少还有五万人!”
尽管仆固怀恩计算时的动作仿佛有些孩子气,但郭子仪却没工夫去打趣他。一想到这五万人万一龟缩于洛阳坚城之中,不但会让己方陷入攻城的泥潭之中,而且还会无限期拖延战役的进程,同时让洛阳百姓继续陷于水深火热的泥潭之中,他就觉得大为棘手。突然,他眼睛一亮地说道:“如果能令河东兵马从太原出击又如何?一路虚,一路实,如此就可以声东击西,打安禄山一个措手不及!”
“王承业此人,胆小如鼠,却又贪图功劳。我们离开长安时那一封来自太原的战报陈情,想必你们全都看到了。竟敢把我安北大军突入河北道的功劳算在他头上,这个王承业如果还坐在河东节度使的位子上,哪怕他出兵河洛,我也要担心这一仗会不会被他打得不成样子!”
杜士仪说到河东节度使王承业,竟是露出了森然怒色。火线提拔的河南节度使张介然顶多只能说是平庸,可王承业就简直是昏庸无能,胆小贪功!他示意仆固怀恩和郭子仪随自己进入城楼中,亲手摊开一张都畿道以及河南河东道的地图后,他便在河阳桥上重重一点,随即看了看身边两人。
“从太原出兵,经潞州上党郡、泽州高平郡,过河阳桥就能够直逼洛阳。此前张介然在武牢关失利,最终不得不退守洛阳的时候,就曾经烧毁了河阳桥,安贼入主洛阳之后,没有抓到张介然以及东都留守李憕等人,在尚未得知都播并未依约进军河东的情况下,他对王承业不屑一顾,当即就将河阳桥修复了,令蔡希德驻兵怀州河内郡,如今蔡希德回兵河北,怀州诸军极其薄弱。怕就怕现如今得知我大军进犯,再次焚毁河阳桥,以断绝河东兵马。”
“据说濮州东平太守吴王在安禄山兵进河洛时,曾经在濮阳组织兵马抗击,而河洛亦有另外一支义勇军神出鬼没,让叛军寝食难安,不知道能否给他们分别送信,令其设法保住河阳桥?而大帅以右相之名,严令河东节度使王承业出兵?”
郭子仪提出的这样一个建议,在仆固怀恩看来也是上上之策,可那支义勇军连叛军都抓不着踪迹,他们应该如何调度?而更要命的是王承业这样一个贪天之功的小人,又会不会龟缩不出?于是,他对郭子仪的建议只能摇头。
“老郭你说得容易,可做起来却难。”
“义勇军的位置暂时不明,恐怕难以联络。前河东节度使裴休贞如今闲住绛州,那里是河东裴氏的根基,我已经派人送信给他,希望他能够去见王承业,劝说其出兵河洛。如若不能……”杜士仪微微一顿,随即一字一句地说道,“那就只能寄希望于河东兵马能够凭着一腔血性,搬开王承业这块碍眼的石头了!”
杜士仪这番话中,分明透露了不可动摇的决心,仆固怀恩顿时大喜过望:“大帅说的是,就应该如此,那王承业既然不听指挥,就撤了他!”
郭子仪对于王承业也并没有什么好感,唯一担心的便是朝中反应,可想想如若王承业贻误军机带来的严重后果,他到了嘴边的话最终还是吞了回去。多打一天仗就会多死无数人,为此一定要速战速决,即便毁谤加身也在所不惜,这是杜士仪一到潼关之后,对他交心时说的话,他至今想起还觉得五味杂陈。因此,对于仆固怀恩至今还称呼杜士仪为大帅,而不是相国这个问题,他竟是根本没察觉到。
“报!潼关之外有自称河洛义勇军的信使求见!”
“这还真是来得及时!”
杜士仪顿时大为振奋,立刻开口吩咐道:“就带到这里来!”
然而,等到那个风尘仆仆整个人都笼罩在一袭灰色大氅中的人被带上来时,当其一解下风帽,郭子仪和仆固怀恩便同时发出了一声惊咦,杜士仪亦是遽然色变:“张耀,怎是你?”
“看来,小郎君应该还来不及把消息禀告相国吧?此前安贼叛军从渔阳和幽州两路出击之后,担心河洛战事不利,虎牙就向小郎君主动请缨出了潼关。他临行前见了贵主,贵主就二话不说,带着剩余狼卫离开了终南山玉华观。如今整个河洛的义勇军总共有将近五千人,若非贵主凭宗室之名振臂一呼,也不会有这样的声势。”说到这里,张耀见郭子仪和仆固怀恩满脸震惊之色,她便解释道,“我家贵主,便是昔日和番奚族,而后退居云州的固安公主。”
固安公主这些年来住在玉真观,深居简出,分外低调,郭子仪和仆固怀恩对于这样一位昔日和番公主全都没什么了解,顶多只隐约听过那些从前的传闻。可眼下张耀所言实在是太过匪夷所思,一想到在天子宗室仓皇西逃之际,这样一位挂着宗室之名,其实却和皇族没有半分关联的女人挺身而出,他们全都不由自主生出了一股敬意。
“阿姊实在是太乱来了!”
杜士仪忍无可忍地迸出了这么一句话,心里把杜幼麟大骂了一顿。这样重要的事情,竟是没有及早地告诉他!如果早知道如此,他绝不会在长安逗留这么久,早就率大军出潼关入河洛了!而郭子仪和仆固怀恩陡然听到杜士仪冒出这么一个称呼,不由得交换了一个眼神,同时为之大讶。
张耀见杜士仪脸色阴晴不定,少不得又解释道:“贵主说,国难当前,人人当尽心。她一到河洛,就先行协助宋山主撤离了嵩山草堂的人,又封堵了通往草堂的路。而卢大郎裴三郎则是自告奋勇进了东都,负责在城破之时安置东都留守李憕等人,等待他日伺机内应夺城。贵主而后利用身份之便招募义勇军抵抗叛军,同时组织民众避难,这是她和那两位早就商量好的。如今,贵主已经联络上了濮州东平太守吴王李祗,预备分头进兵。”
既然谈到军情,郭子仪和仆固怀恩也不再纠结刚刚听到的称呼问题,杜士仪更是招手示意张耀来到了长案上那一幅巨大的地图面前。
发间银丝密布的张耀沉着地说道:“今年河南关中一定会耽误了春耕,收成恐怕根本不能指望,如此江淮转运就至关重要。所以,叛军之中此前有人提出往东南进兵,夺取运河沿线粮仓,如若不能运走便立刻烧毁。所以,贵主联络吴王的意思是,由义勇军主攻雍丘,只要能夺下此地,叛军就不能往东南进兵运河周围的重镇,便可确保粮食供给,也就相当于断绝了叛军的补给。而吴王则是从濮州出兵,趁机收复灵昌郡,这样,就能把叛军挡在黄河对岸。如此一来,河洛叛军以及河北叛军就被从中割断,正好各个击破。”
杜士仪深深吸了一口气,暂时把固安公主身处险境的事情丢在脑后,这才一字一句地说道:“好,便从阿姊之议。我将立刻兵出潼关,牵制叛军主力!”
求月票!
.全部章节




盛唐风月 第1169章 巨败之后鞭文武
. .
当初哥舒翰大军败退回潼关,叛军终于杀入洛阳的同时,安禄山得知李亨已死,李隆基失尽人心,登时大喜过望。他本待直接在洛阳预备称帝事宜,可在麾下文武言说潼关无备,打下长安指日可待后,立刻心动了,当即便命崔乾佑为主将,田乾真和孙孝哲为辅,直奔潼关夺取长安。然而,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不过是短短半个月,坏消息便一个个接踵而来。
先是得知有兵马突入河北,直逼自己的老巢幽州,常山太守颜杲卿带头号召河北各州郡响应,驱逐叛军,重归大唐。他才先后派了史思明蔡希德十万火急地带领大军回去平乱,不过数日,本该唾手可得的长安方面也传来了恶讯。安北大都护杜士仪竟然和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一起带兵南下,解围长安的同时,更大败崔乾佑大军,在郭子仪的一路追击之下,最终逃回洛阳的兵马竟不足五千人!
这些噩耗仿佛还不够,河北那边再次传来了要命的消息,幽州北面那支不明兵马的底细已经查明,是仆固和同罗的联军,主帅为安北大都护府长史张兴。而与此同时本该已经和他达成协议的都播怀义可汗,竟是悍然把契丹和奚族领地捅了个对穿,疯狂扫荡了给他提供了很多兵源的契丹和奚族部落,这个消息他甚至至今都吩咐下头人死死捂着,生怕那些契丹和奚族蕃兵因此哗变作乱。
当初去联络都播怀义可汗的人乃是侯希逸,如果侯希逸人在此处,安禄山恨不得立刻把人召来面前直接杀了,可侯希逸偏偏被他留在了平卢!在杜士仪突然回归,真正展现出那锋利的獠牙时,安禄山对于自己一直认为是太平后院的平卢也不再有任何侥幸。侯希逸当初就是杜士仪的部下,安知不是早就和故主暗通款曲,却一直在自己面前演戏?正因为如此,连日以来安禄山心情大坏,动辄用鞭笞之刑处罚部下,一时人人自危。
洛阳宫含元殿中,安禄山虽然还没有登基称帝,却一直都理所当然地坐在那象征天子的高高御座上。此时此刻,他正面色阴沉地看着下头血腥的一幕。安忠志麾下带领的精锐牙兵,正手持皮鞭,一下下用力鞭笞着捆缚在刑架上的几个人。
这几人当中既有文官也有武将,文官是高尚和严庄,武将则是崔乾佑、田乾真、孙孝哲。不论他们平日在下头人面前是如何威风凛凛,架子十足,可这会儿在蘸了盐水的皮鞭抽打下,全都多亏了嘴里紧紧咬着的湿布条,方才没有发出鬼哭狼嚎。大唐军中和官府的肉刑一样,大多都是犯了军法军棍伺候,可安禄山却不喜欢大棍子打人那种沉闷的声响。用他的话来说,军中不论文武,全都是要骑马的,屁股上挨一顿怎么骑马打仗?
于是,鞭笞之刑就几乎成了幽燕军中的正刑。这时候,整整二十下之后,无论是骁将如田乾真崔乾佑,还是文官如高尚严庄,抑或是孙孝哲这样从前在安禄山面前有头有脸的,脊背上全都再找不出一块好肉,血肉模糊,看着异常吓人。安忠志亲手把一个个人解下,眼看他们步履虚浮地上前跪下,连忙一声不吭地退到一边,可斜睨一眼他们身上的伤,他却只觉得自己背上都有些隐隐作痛了。
就在前天,他刚刚被气性不好的安禄山亲手抽了十几下,如今伤口还只是堪堪收口。原本还哀叹自己倒霉,可今天看着一大堆比自己更受宠更得用的文武重臣也都挨了这么一顿,他就心气平了。尤其是严庄和高尚往日高谈阔论,这会儿却连脸上的每一块肉仿佛都在抽搐,看着都疼。
“是不是都在心里埋怨挨的这顿打?”
听到这么一句凉飕飕的话,田乾真反应最快,立刻低下头道:“我等是败军之将,本来就是死了也罪有应得,大帅慈悲饶了我们性命,怎敢埋怨?”
崔乾佑毕竟不像田乾真这样被安禄山当成子侄辈,反应稍慢,慌忙也跟着反省这场大败。而孙孝哲还是第一次吃这样大的苦头,龇牙咧嘴了好一阵子,方才含含糊糊应了两句。至于严庄和高尚,他们就没有这些武人的好身板了。更何况,他们也实在是心里难以服气。这三个武将是因为在夺取长安一役中大败亏输损兵折将,能够逃得一条命就已经很幸运了,挨上几十鞭子也算应当,可他们凭什么要陪着一块挨打?
正因为如此,严庄也好,高尚也好,认错的声音既小又勉强,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在他们那敷衍了事的认错之后,传来的便是安禄山那愤怒的咆哮。
“严庄,高尚,你们是觉得委屈?觉得冤枉?是不是?当初是谁一个劲在我耳边吹风,说是天下再无可战之兵,只要我振臂一呼,这大唐江山转瞬之间就会易主!现在呢,现在就只是一个杜士仪,连番出招之下,大好的局面立刻逆转,而就连这河洛之地,先是有什么义勇军神出鬼没,几次派兵扫荡都扑了个空,又有吴王李祗那个老家伙带兵起事和我作对!你们两个身为幕佐,到现在为止拿出什么主意了没有?”
安禄山越说越怒,用手一撑想要站起身,可他现在实在是太胖了,竟是稍稍立起却又立刻跌坐了回去。恼将上来的他奋力一拍扶手,怒声喝道:“滚,你们两个立刻滚!我不想再见你们这些徒有虚名之辈!”
没想到只是因为认错的态度勉强了一点,安禄山竟然这样凶相毕露,严庄和高尚不禁暗暗后悔。他们跟了安禄山这么多年,早知道他是刚愎自用之辈了,刚刚还较什么劲?可是,眼下再求饶解释,说不定还要再挨一顿打,两人唯有哭丧着脸站起身,狼狈不堪地退了出去。一时间,这空荡荡的含元殿中只剩下了三个败军之将。有了严庄和高尚的前车之鉴在,三人谁也不敢贸然开口。
“那两个软蛋已经走了,说吧,现在的局势已经如此,你们认为接下来应该怎么办?好了,全都站起来说话,阿浩,你先说!”
对着三个自己曾经器重过,这次却打了打败仗的大将,安禄山虽然仍旧板着脸,可语气却缓和了许多。这次打下了洛阳,李憕等抵抗派竟然莫名其妙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一面派人挨家挨户搜索,一面却重用屈膝投降的达奚珣以及罢相之后回东都养老的陈希烈,预备称帝之后用这两个颇有名气的文官为宰相,高尚严庄亦会一样得到重用。可从骨子里,他却瞧不起这样的文官,反而觉得只有那些能打仗的大将才是一定要紧紧抓牢的。
大败若此,却还能逃得一条性命,即便这会儿脊背上火辣辣的疼痛,可田乾真却早就将其置之度外了。听到安禄山仍旧亲昵地直呼自己小名,态度也只是比从前稍稍严厉了一些,他在站起身沉吟片刻后,竟是又单膝跪了下去。
“大帅,战事不利是实情,但大帅刚刚对严高二位先生,实在是有些严厉了。相比投降的达奚珣和陈希烈之辈,严高二位先生跟随大帅这么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因为他们不曾对现状提出好的主意,就如此严厉责罚,甚至与我等败军之将同刑,军中一定觉得大帅赏罚不均。所以,末将恳请大帅收回不许他们再见的命令,或者派人给予他们相应的恩赏和慰劳,或者对末将三人再施以其他处罚,以此安定军心。”
这不是吃饱了撑着吗?
孙孝哲一听这话就险些没跳起来,正要提出反对意见,他的眼角余光瞥见安禄山脸上露出的笑意,立刻闭嘴。而崔乾佑也没忽略安禄山那满意的表情,跟在田乾真之后开口说道:“田将军所言极是,我等败军之将,能够逃过一死已是万幸,甘愿贬为小卒军前效力。”
1...618619620621622...73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