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风月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府天
这不合情理!
城下叛军人心惶惶,而城头之上,在一夜之间连续经历了两次惊喜的守军们看清楚援军的旗号后,城头上顿时传来了无数欢呼。每一个人都在为劫后余生而感到喜悦,每一个人都在为守住了这座被天子抛弃的长安城而喜悦,就连被姜度下令绑在旗杆上,每天只管一顿饭的边令诚,在得知援军开到的时候,竟也同样是感到由衷的喜悦,因为那意味着他没能出长安跑到潼关去向叛军献出宫门的钥匙,那简直是逃脱了一劫。
喜讯从城墙上送到城中,当敲锣打鼓告知援军已经抵达城外的消息传到每一个里坊,每一座屋宅,每一个人的耳中时,整个长安城顿时沸腾了。那些被天子抛下的达官显贵在欢呼雀跃,那些底层不名一文的小民们也同样在欢呼雀跃。就连此前从潼关兵败而逃进长安城,被人严守看管的那些败兵们,也从守卫那里得到了这么一个好消息。一时间,有人大声叫好,有人如释重负,也有人痛哭失声。
这其中,城楼中被软禁的一个胡子头发全都花白,看上去形容狼狈而憔悴的老卒,便是一下子瘫倒了下来,一个劲地喃喃自语道:“没想到长安城真的能保住,没想到杜士仪真的能赶过来!”
可他呢?曾经被天子寄予厚望的他,曾经陷害了安思顺,却又兵败如山倒的他,又该何去何从?
.全部章节
盛唐风月 第一千一百五十八章 杀!
. .
连日攻城不下的焦躁,再加上昨夜夜袭不成却反而接连遇到阻击和意外,叛军的士气本来就跌到了最低点。哪怕崔乾佑田乾真全都是骁将,孙孝哲即便有私心,治军又暴虐,可亦不是无能之辈,可面对兵力绝不逊于己方的兵马,他们都有一种无数下口的感觉。毕竟,他们这一路打来顺风顺水,像这样两军正式对垒的硬仗,竟还是第一次遭遇
“大将军”田乾真敏锐地注意到,军中士气不对,当即亲自策马来到崔乾佑身边,压低了声音说道,“事到如今,不进则退,不硬碰硬打上一回,只怕后果不堪设想”
崔乾佑知道田乾真的意思是指如若不战而退,到最后一定会被对方衔尾追击,大败亏输尽管他也异常珍惜自己的兵马,不欲在长安城下和这先后两支从天而降的安北大都护府兵马死磕一场,可眼下无疑是毫无选择的。他深深吸了一口气,随即厉声喝道:“敌军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传令全军,步卒居前,骑兵两翼展开,陌刀手拖后,出击
远处,统兵的仆固怀恩见敌军开始动了,便冲着身边的阿兹勒笑道:“杜随,昨夜损伤几何?”
“一时杀得兴起,虽说弟兄们熟悉夜战,死者不到两百,但伤者却有五百之数,这还是田乾真跑得快,我收拢伤员及时,否则就难说了。”说到战损,阿兹勒就有些不自然了。毕竟,如今身在中原,不像在漠北时随时能够补充兵员,像他这样的死战就显得有些奢侈了。于是,他不得不又补充了一句,“不过田乾真所部至少损失马军八百,步卒更多,因为晚上陌刀军施展不开,根本就没有带出来,所以便宜我杀了个痛快”
“怪不得大帅常说,我安北牙帐城最悍不畏死的人都在你杜随麾下”
仆固怀恩嘴里和阿兹勒满不在乎地闲话家常,军令却早早传达了下去,全军之中仅有的两千重盾步卒已经派了上前,骑兵则是在预热坐骑,随时准备出击。这些年来大唐从来没缺过马,所以就连步卒也往往能够配马行军,等遇到大战之时方才下马整军,按照步军战法出击。然而对于安北牙帐城来说,收纳的蕃军大多都是马背上长大的,骑射突击方才是本能,所以对于崔乾佑那颇具名声的陌刀军,仆固怀恩非但不怵,反而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兴奋。
“崔乾佑以步卒在前,马军布设两翼,陌刀手在后,便是认为他的马步军能够缠死我安北马军,他的陌刀手能够趁乱突击只是他不知道,我仆固怀恩曾以寡敌众,死死拖住回纥主力半日,今日兵马相当,岂能让他得逞全军儿郎,随我杀,若一击不能捅破敌阵,我就跟他姓崔”
当崔乾佑看到仆固怀恩和安北前锋营的大旗终于动了,紧跟着数支马军从步卒军阵后疾冲出来的时候,他的瞳孔顿时猛然一缩。此次他是率军来攻打长安,所以防守用的什么铁拒马,什么长矛兵,全都没有,而且仆固怀恩那庞大的骑兵数量简直让他差点没瞪出眼珠子来就连擅长养马的幽燕,也没有这样比例的骑兵这种时候,他终于明白了杜士仪为什么不畏漠北苦寒,敢孤身镇守那儿,单只一个马字,就实在是胜过中原太多了
正如崔乾佑想的那样,安北牙帐城最不缺的便是军马,所以马军训练全都是真刀真枪的马战,常常会因为训练太过严格而有人阵亡,至于马匹的折损更是不计其数。放在其他各大边镇,马匹当然也是有折损率的,可却万万比不上安北牙帐城每年动辄高达百分之二三十的汰换比例在操练之中付出的这些高昂代价,就在此时此刻马军冲阵的时候完完全全弥补了回来
摧枯拉朽
当仆固怀恩一马当先率最精锐的亲兵马军,直接杀入了敌阵之中时,他的感觉便是如此在夏州仆固部养精蓄锐多日,和母亲和弟弟们团聚的喜悦,远远多于父亲被母亲授意软禁的叹息,而他军中所属的将卒们,更是在仆固部得到了最好的休养和补给,此时自然气势如虹。当一口气冲出敌阵捅了个对穿,眼见得崔乾佑的五千陌刀军还未赶上来,仆固怀恩不禁哈哈大笑,却根本没有上前去和这支足以和骑兵抗衡的兵马硬拼的意思。
李光弼麾下陌刀军之利,他可是曾经见识过,不想再去体会
直到这时候,崔乾佑方才意识到,自己因为骤然现安北牙帐城兵马来援而心神大乱,在这种时候根本就不应该和仆固怀恩对攻,而是应该以守待攻,疲其心志体力,然后再伺机反攻他不过是因为觉得长安城内军民无力开门反攻,所以想尝试对攻一场,挫败仆固怀恩锐气,顺便给城里人一个警告。
然而现在这种时候,他再想弥补这一点疏失,却已经来不及了。他只能竭尽全力重振旗鼓,命步卒徐徐推后往陌刀军靠拢,而自己亦是率马军避其锋芒。当孙孝哲亦是气急败坏收拢兵马退到大军左翼的时候,便注意到中军步卒竟是在口令之下忽进忽退,看上去极其诡异。
这个崔乾佑到底是怎么带兵的?这是什么意思?
田乾真却没有孙孝哲这样多的疑虑。刚刚他终于在光天化日之下和昨夜那支安北前锋营战了一场,同样是马军对马军,对方那种硬碰硬上的坚决,又或者说是蛮横,着实让他再次吃了个大亏。此时此刻,当他收摄兵马回到大军右翼的时候,见崔乾佑中军那样的阵仗,他便明白,安北骑兵的锋芒实在太盛,己方马军根本抗衡不住,崔乾佑已经在不得已之下,变攻为守,试图诱敌深入,然后派出陌刀军决一胜负了
仆固怀恩自然看出了这一点,在重新整军编队之后,他便令一个军士上前,沉声喝道:“与我去崔乾佑军中一趟,告诉他,我安北大都护杜大帅和朔方兵马正在从金城县赶过来,让他自己权衡权衡,是战是降”
一战而挫敌锐气足矣,他可不打算反反复复地拿人命去和叛军对攻
那军士满脸肃然,磕了一个头后便上了一匹刚刚牵出来的马,拨马转身往崔乾佑大军驰去。
见这孤零零一骑而来,崔乾佑知道必是信使,当即下令不得箭阻拦,只派了一队亲兵上前把人护送到自己这里。等到见着此人,听其原封不动地转告了仆固怀恩的话,他面色纹丝不动,心中却是涌起了惊涛骇浪单单仆固怀恩这支援军便已经让他应付吃力,倘若朔方援军真的来了,他怎么应付?又或者说,仆固怀恩只不过是希望他自乱阵脚
然而,大军先是受阻,然后受挫,崔乾佑怎能让自己这种纠结表现出来?他冷冷看着面前信使,心中已经生出了深重的杀机。然而,甚至没等他开口喝令,那个充为信使的军士就朗声说道:“两军对垒,不斩来使,可我军为勤王义军,尔等为叛逆,料想也不会讲什么规矩总而言之,我话已经带到,如今也了无遗憾了”
田乾真闻言一愣,立刻意识到了什么。然而,还不等他试图阻止,就只见那军士手中寒光一闪,亮出一把匕一抹颈项之间,随着那鲜血疯狂喷涌而出,他的身躯也从马背上栽倒了下来,再无一丝一毫的生气。面对这样惨烈的一幕,即便孙孝哲往日里杀人无数,从敌人、战俘再到己方的将卒,无不畏惧他的残暴,可如今这样一个信使竟然在传达了消息之后就这样自刎身亡,对他来说实在是太意外了
“不过是派了一个死囚前来传信乱我军心,仆固怀恩也不过如此”
崔乾佑虽说脑筋转得很快,须臾就明白了这一幕的真相,可再怎么解释也不能让这血淋淋的一幕消失他把心一横,正要下令将这尸体带下去五马分尸示众,以便于激怒敌军来攻,可偏偏就在这时候,后军传来了一阵喧哗。这样的骚动让本就十分警惕的他大为恼火,当即派出麾下一队亲兵前去弹压。可不久之后,一个仓皇归来的亲兵就带来了一个消息。
“大将军,不好了,潼关传来消息,说是唐军进入河北道,河北各州郡纷纷告急”
“胡说八道河东节度使王承业哪来的这胆子他连洛阳都不敢去救,又怎会出兵河北”孙孝哲耳尖听到了这句话,一时情急,竟是直接质问了一句。话一出口,他便意识到自己的冲动,这非但不足以平息事态,反而只会让这个消息更加广泛地在军中传播可事到如今已经来不及补救,他只能咬咬牙主动请缨道,“大将军,这分明是唐军诡计,想要乱我军心我愿领兵再战”
即便没有孙孝哲这话,崔乾佑也知道消息必定掩藏不了多久。就算这次能够夺下洛阳和长安,幽燕老巢不保,也就意味着军中大多数将卒的家眷老小全都处在了威胁之中,到时候很可能就会生大规模的哗变所以,当田乾真也随孙孝哲请命出击,哪怕他知道这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刻撤军回潼关重整旗鼓,又或者探听洛阳以及安禄山的情况再作打算,但他已经完全没有任何退路了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冲杀上前
.全部章节
盛唐风月 第一千一百五十九章 气急攻心的天子
. .
得知李隆基要随朔方大军回援长安,陈玄礼的第一反应便是,天子想要挽救自己已经跌到谷底的声望。可当他被召见后,听到李隆基吩咐他带着所有宗室留守马嵬驿时,他窥见天子那阴沉沉的脸色,又觉得这绝对不像是自己想的那样简单,仿佛杜士仪和郭子仪之前谒见天子时,还说过一番刺激李隆基不得不如此的话。直到大军已经离开一天了,他亲自去各家皇子皇孙处巡视了一圈,这才隐隐约约悟出了李隆基不得不打肿脸充胖子的缘由。
如果再不答应出面,难道皇子皇孙中再也择选不出坐镇军中?可那时候,等回到长安时,李隆基这位大唐在位时间最长的天子就只有退位这一条路走了
尽管李隆基捏着鼻子答应了杜士仪的提请,可跟在大军之中一路直扑长安时,那种颠簸的感受和行军的强度却几乎没把他给折腾死,甚至觉得杜士仪是借此想让他在路上直接把命送了,否则又怎会早早就预备了一辆可供他乘坐的铁车,难道杜士仪早知道他会弃长安而逃?而更气人的是杜士仪另一句话,说什么安禄山如今已经胖得连马都坐不上去了,却也同样是坐着这样的铁车迎战。毫无疑问,这竟是把他和安禄山这样的叛贼相提并论,实属大逆不道
可跟随在他身边的人,除却一个韦见素,几个甚至不到五品的官员,谁都没有能力对这朔方的兵马指手画脚。直到远远看见长安城的时候,李隆基心中都没办法生出任何的喜悦来。如果真的是他率领千军万马前来夺回长安城,也许他还能意气风一下,可现如今他根本就是被杜士仪扯起虎皮做大旗,那杆御旗固然迎风招展,可他自己则是形同傀儡似的被严严实实保护在阵中,即便如此还要担心性命安危,这种朝不保夕的感觉实在是太难受了
在他心里,已经把杜士仪郭子仪打成了安禄山的一丘之貉
然而,杜士仪根本就不在乎李隆基怎么想,事实上,从他领军南下开始,他就已经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他已经得到了前方阿兹勒传来的各种战况情报,因此在还未抵达长安之前,他就已经授意郭子仪,届时除却留下必要的兵马和他一起保护天子,郭子仪可以带着主力突入战场,随即西取潼关,形成进逼河洛之势。
郭子仪自然不希望辛辛苦苦赶路这么久,到头来只是顺道捎带上了马嵬驿中的天子,博一个保驾之功,杜士仪让了这解围长安,夺回潼关的功劳出来,大喜过望的他一下子忘了自己已经不是当年杜士仪的下属,当仁不让地拍着胸脯下了军令状。
眼见郭子仪这朔方兵马如同出柙猛虎一般冲了出去,杜士仪便在亲兵的扈从下来到了李隆基身侧,含笑说道:“今天夜里,陛下就能回到兴庆宫了。”
如果早两日知道自己只是虚惊一场,立刻就能回到兴庆宫中继续过太平安乐的日子,李隆基一定会喜上眉梢,可如今远处的战局已经极其明朗,长安城亦巍然屹立在这渭水之侧,可他却甚至挤不出一丝一毫的笑容来,只是**地说:“杜卿果然算无遗策。只是安禄山狼子野心,既然会走这一步,又有二十万大军在手,却不是那么容易就范的
“陛下所言极是,臣也知道,叛军实力雄厚,一仗打胜了,只不过是第一步。然则臣平定漠北,率兵南下之时,就是分兵两路。一路直达朔方,和郭大帅合兵援救长安,便是此时的仆固怀恩和杜随。另一路则是直达河东,或者经太原府支援河洛,又或者是从军都陉直扑幽州。只可惜那一路兵马为河东节度使王承业所阻,只能突入河北,却没办法支援河洛战局。”
这是杜士仪之前当着禁军说过的话,韦见素那时候却只顾着杨国忠的事,还来不及告诉李隆基,再加上对陈玄礼和禁军已经心存芥蒂,再没单独见过他们,因而堂堂天子却竟是刚刚知情。此时此刻,杜士仪此话一出,见李隆基的脸上露出了难以掩饰的惊怒之色,他当即又笑了笑。
“而都播怀义可汗西侵,本是因为安禄山的撺掇,所以经臣晓以大义之后,他不但慨然答应收兵,而且业已率兵经契丹和奚族腹地直击幽州,敬请陛下拭目以待”
安禄山和哥舒翰,都是李隆基亲自一手扶植起来,打算用来取代王忠嗣和杜士仪的人,可现如今哥舒翰大败,安禄山则势如破竹,孰料那支不到一个月便让河南河北悉数沦陷的叛军,现在竟然连老巢都已经要被杜士仪的兵马抄了,李隆基只觉得心中说不出什么滋味。接下来,杜士仪说了些什么,他竟是迷迷糊糊全都听不分明,到最后竟是脑袋一偏,就这么昏了过去。面对这样的情景,韦见素不禁大吃一惊,慌忙扑上前去一把搀扶住了李隆基。
“陛下,陛下”
不喜与人相争,性子中有几分鲁直的韦见素怎么都弄不明白,为何这样的好消息,李隆基竟然还会晕过去?莫非是因为乐极生悲?
杜士仪同样动作很快,他对身边亲兵耳语了几句,立刻下马登上铁车,在李隆基胸口推拿了几下,见其面色不再那么难看之后,又看向了一旁的韦见素说道:“陛下连日大悲大喜,恐怕禁不起这样的刺激,都是我的过错。韦相公不必担心,行前我就请陈大将军把随行的御医拨了两人给我,我已经命人去请他们过来了”
韦见素虽说对杜士仪此前一力杀杨国忠之事颇有微词,可其先是阻挡天子一行于马嵬驿,让自己免受奔波蜀中,被人唾骂之苦,如今又亲自告知天子两路兵马包抄叛军老巢的计划,因此他心里那些许怨怒已经抛到了九霄云外。杨国忠之所以力荐他,看中的正是他有几分迂气,对权谋不甚擅长,所以杜士仪自责连连,态度诚恳,他并没有什么怀疑。等到御医前来,又是用针又是掐人中,忙活了好一会儿,好容易把天子折腾得悠悠醒转,他更是如释重负。
“陛下,陛下?”
李隆基费劲地睁开眼睛,见眼前那个又惊又喜的人是韦见素,他只觉得犹如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般,竟是突然伸出了枯瘦的手,一把抓住了这位左相的手腕。可还不等他蠕动嘴唇说出什么话来,就只听耳畔传来了一个轻描淡写的声音。
“陛下,叛军正在溃退,如今看来,不但长安之围得解,就是潼关也指日便可收复”
李隆基本能地往声音来处看了一眼,见是杜士仪满脸微笑,他只觉得心头猛然一悸,竟是下意识地沙哑着嗓子叫道:“杜士仪你你好你是不是有意和安禄山勾结,掀起这么一场大乱”
此话一出,不但韦见素面色大变,就连两个御医都是惊得手足冰冷,谁都不知道,天子怎么会这样突然地说出这样一句匪夷所思的话。面对眼珠子几乎凸了出来的李隆基,杜士仪并没有动怒,只是叹了口气道:“陛下是不是眼看长安即将解围,关中即将收复,于是欢喜得糊涂了?臣曾经数次上书弹劾安贼有异心,其中亦有血书陈情,奈何杨国忠作祟,陛下自己亦始终不信。今时今地,陛下说出这样的话来,岂不是让忠臣良将寒心?”
韦见素见李隆基连额头青筋都已经一根根暴起了,慌忙一把按住了天子的手,一字一句地说道:“陛下定然是被这些叛军给气糊涂了,不,是对这场大胜欢喜糊涂了杜大帅和郭大帅率兵及时赶到,这才力保长安城不失,又和叛军激战至此,分明是平叛的大功臣”
李隆基见韦见素已经急得满头大汗,他也意识到自己说出来的这句话若是传扬出去,会引来怎样的后果,可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说出去的话也同样收不回来,他只能顺势接受韦见素给他找的台阶,喃喃自语道:“是么?朕的记性不成了,是真的糊涂了,杜卿,记得你这几年都是在河东云州吧……”
杜士仪听着李隆基絮絮叨叨地说着那些之前自己在云州的政绩,仿佛是真的因为大喜大悲而记差了,还以为自己是云州长史那会儿,他面上依旧不动声色,暗地里却不禁嗤之以鼻。刚刚天子一气之下尽吐真言,现如今就想要用糊涂来蒙混过去?于是,他一面有一搭没一搭接着李隆基的话,一面冲着两个御医打了个眼色。就在路上,他已经吩咐亲兵对这两人做出了相应的吩咐,那就是不能让李隆基操劳,让他多休息。
所以,刚刚已经听到天子质问出了那样令人不可置信的话,如今又得了杜士仪的暗示,两个御医再也不敢犹疑,慌忙在李隆基身上一面用针,一面按摩,不消一会儿,好几天没能合上眼睛安安稳稳睡一觉的天子终于迷迷糊糊昏睡了过去。这时候,其中一个年长的方才擦了一把额头上油腻腻的汗珠,赔笑对杜士仪和韦见素说道:“杜大帅,韦相公,陛下连日担惊受怕,所以我们斗胆用针让陛下好好休息,否则若是强自让陛下就这么醒着,有害无利。”
韦见素还在庆幸天子这话没有传扬开去,听着御医的话后,他来不及多想,立刻点了点头。可当他转过头去之后,恰是见铁车周围正好有几个亲兵在,此时此刻那脸上尽是不加掩饰的愤怒,显然,李隆基的话竟是已经给人听去了这下子,老实相公只觉心头咯噔一下,暗自叫苦不迭。
如若在军中大肆散布开来,道是天子竟然在这种节骨眼上还疑忌功臣,那又该如何是好?
.全部章节
盛唐风月 第一千一百六十章 兴庆宫大清洗
. .
春明门城楼上,裴宽扶着栏杆远眺战场,自始至终一动不动,这样的姿势足足维持到郭子仪大军加入战阵,叛军开始溃退的一刹那。他长长吐出一口气,竟是就这么软软地倒在了地上。其他人在愣了一愣之后,方才手忙脚乱地去搀扶他。窦锷却是劲大,一把将他拎起来之后,这才笑呵呵地说道:“这几天来裴大夫天天忙得脚不沾地,也没见走路不稳,如今大胜在即,怎么就突然撑不住了?城中军民可还全都看着你,别让他们认为大军吃了败仗”
“老了,不中用了。”裴宽低低呢喃了一句,见城头上再次爆出一阵阵欢呼,而这欢呼声从城头传到了城内,他不禁露出了自内心的欣悦之色。当他在窦锷的搀扶下,步履蹒跚地走到了春明门城楼靠里的那一面时,就只见肉眼能及的那些里坊中,也不知道多少人彼此相拥庆祝,甚至很快就传来了竹节扔在火堆中而出的噼里啪啦声,那种喜庆的模样竟好似是在过年
等到这股欢腾的情绪最终平息了下来,裴宽再次回到刚刚观战的位置,却现那面飘扬着朔方节度使郭的旗帜正在往东而去,仿佛正在追击敌军,他不禁又生出了几分忧虑。穷寇莫追,万一后续敌军源源不断地从潼关开来怎么办?然而,出于前时在城楼督战时一句话说错的顾虑,他并没有把这话说出口,而是委托了窦锷在城头监看,然后视情况开放城门,自己匆匆召了杜幼麟同行下楼时,方才说出了这一重担忧。
“裴大夫不用担心,郭大帅乃是朔方宿将,用兵素来以稳重著称,他既然敢率军追击,一定有相应的成算和把握。”杜幼麟看到了父亲那安北大都护杜的旗号,悬着的心早已经完全放了下来,此刻自是信心十足,见裴宽面色稍缓,他方才低声说道,“只是,裴大夫也应该看到了,陛下的御旗也在军中,这就意味着陛下也已经随同家父和郭大帅一同回来了。”
裴宽从骨子里是恪守忠孝节义的传统士大夫,可人非圣贤,面对天子弃长安而逃的行径,他又岂会没有抵触和怨言?而且,杨蛞和杨椅兄弟此前在散尽家财却仍遭到军民围堵的时候,就已经吐露出,都是因为杨国忠忌惮杜士仪,这才对天子进谗言,最初阻止朔方和河东兵马往援漠北,此前又一直不调朔方兵马勤王,这更是把长安城中某种不满的情绪推到了最高点。他甚至可以确定,如果杨国忠也在跟随天子回长安的人当中,只怕会激起莫大的民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