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钢铁时代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十年残梦
从无线电的基本原理上面,在1893年之后,已经不成问题了,但是真正把无线电实用化的还是电子管产生之后。第一个电子管,在1904年,由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发明。他也从事实上证明了由爱迪生提出的爱迪生效应的真实性,至于第一个真空三极管,由美国发明家德弗雷斯特发明,也就是说,基于电子管的二极管三极管无线电。已经拥有了器材上面的基础,如何利用理论把他们整合起来,这才是最终的关键,世界的研究者们用了10多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一点。
杨元钊手中有很多的电子元件,从二战之后。电子和材料,是整个世界发展的重点,不说山寨的苹果手机,电脑,就说摆放在桌子上的那个电子计算机。那都远高于这个时代的高科技,这玩意最起码都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距离这个时代太过遥远,哪怕是特拉斯,想象力逆天,也没办法从中间汲取营养,只有按部就班,依照层次发展。无论是保密性,还是别的,杨元钊都没有拿出来。
早在很早之前。杨元钊就让哈比搜集一些先进的东西,电子二极管和三极管是搜集的重点,也算是电子产业的开端吧,好在这玩意,发明出来之后,还没有完全的发现他的用途。只是在爱好者之间传播,二极管和三极管基本上都到手了。通过复制,算是弄到了一批的东西。甚至借助着机器和手工,西北也开始制造合格的二极管和三极管。
电子业的出现,一定程度上面,代表着良品率的出现,哪怕到了后世,有关电子物品的良品率,也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更何况是这个时代,但是有了一体机的出现,哪怕是0.001个百分点的低概率,都可以变成百分之百,只不过,会占据一定一体机的制造空间而已。
钢铁,化肥两个大项,伴随着两大工厂的投产,已经不在占据一体机的空间,一体机之中,除了一些高精度,或者是极为重要的东西,比如说155重炮的炮管,或者是别的,剩下空余的空间很大,匀出一些,用于电子元件的生产,这根本不是问题,成千上万的二极管和三极管而已,又能够占据多少空间,比重太轻了。
帮助特拉斯决定了无线电这个项目之后,特拉斯也同意在这个方面进行研究,实验室之中,专门划出来一层楼的位置,交给特拉斯,用于无线电的研究所,无线电这玩意,本就是特拉斯的研究方向,关于无线电的发明者,世界范围之中,有马可尼和波波夫的相争,至于专利,也有英国的马可尼专利和美国的特拉斯专利的竞争,后世关于他们的争论一直都不绝于耳,不管如何,特拉斯都是一个实打实的无线电专家。
在得到了杨元钊的支持之后,特拉斯就投入了全部的精神,在这个上面,首先是购置大量的电子元件,从十多年前开始,整个世界已经缓慢的进入到了电子时代,甚至在10几年前,美国出现了专门生产电子的工厂,这么多年发展起来,基于电子的奇怪的东西很多,特拉斯也根据需要列出了一个巨大的名单,仅仅是需求的东西,就有数百万美元之多。
来到西北两年了,特拉斯也逐步熟悉了杨元钊的习惯,只要是让他感兴趣的,提议通过的项目,基本上,就不愁资金的问题了,之前的电力项目如此,现在无线电项目,也是如此,特拉斯不懂得政治和军事,却可以看出来,无线电的重要影响,所以,以前不舍得,或者是没钱购买的仪器,现在一下子都提出来了。
百万美元,别说是这个时代,美元可以直接兑换黄金,20美元等于一盎司黄金,就算放在后世,也不少了,牵扯的机器大大小小的不少,特拉斯甚至专门打了一个报告,把所需要的机器都给罗列上面,当最终的结果汇聚到了杨元钊这里的时候,杨元钊有些哭笑不得,说实话,这玩意他也不懂,但是看这些仪器的大小,恐怕这个制作出来的无线电发射机和接收器相当的巨大,估计都够广播电台使用了,而且还是全国性质的。
杨元钊想要特拉斯主持无线电的原因,就是把他小型化,实用化,如果像是目前在远洋货轮上面的无线电,还不如不发明,谁会背着几百公斤的东西,四处游荡,如果是重炮也倒罢了,一个无线电机器,太坑爹了吧。
从一体机之中,拿出来一些二极管和三极管,找一个盒子装好,杨元钊带着特拉斯给出的名目,前往研究所,有些东西必须当面跟特拉斯说清楚。
现在的研究所,已经不在之前的那个几层的钢构房里面了,经过了快2年,十几次不停的扩张和建设,研究所已经占地4平方公里,分成了12个区域,40多栋大小不一的大楼,最高的大概有13层,最低的也有7层,总建筑面积,超过了百万平方米,拥有80多个大型的实验室,其中各方面的专家,就有1500多人,甚至不乏一些行业内有知名影响力的科学家,每年会产生数以万计的专利,其中有实质意义,对包头有重大影响的,最少有十个以上。
也因此,杨元钊每年会对这个实验室投资超过3000万美元,等于每年一个白云鄂博钢厂的投入,就投入到了这不到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正是这些科学家,推动了包头的科技向着更高发展,之前的包头,只是在杨元钊的眼光和推动之下发展。
现在,很多方面,只是让杨元钊指点一个方向,他们自动发展的东西,就可以让包头技术变化巨大,机械,制造,自动化,包括是内燃机蒸汽机等诸多方面,包头已经站在了世界的比较先进的水平,交流电和机床,更是站在世界的最巅峰。
2年时间,还比较的短,最少,没有一所成功的大学作为后盾,包头最多培养了一批普通的研究员和助手,好在,2年时间之中,包头持续不断的派人留洋,两年的时间,累计派出了3批留学生,总人数超过了1万人,这些人遍布在德国和美国的工科院校,一旦学成归国,对于包头科技推动,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可惜现在他们正在努力的累积着学业。
杨元钊没有忘记这些研究生,这些可以说是未来,改变中国一切,承担起中国科技研究使命的一批人,拥有后世眼光和一体机的杨元钊,更大意义上,不是需要一批开创性的科学家,而是拥有扎实的功底,可以按部就班的把他的设想,依靠着现有的科技水平和机器,研究出来的人,这样的人,对于基础薄弱的中国而言,最少需要四五年的时间,才能够培养出来。
因为研究所中大多说都是外国人,很多后世的东西,包括一些超越这个时代的技术,杨元钊无法投入到这个科学院之中,只有少数的项目,比如说医药,勉强的用中医和一些化学方面有一些成就的国人或者是华裔来支撑,剩下的大部分项目,只有按部就班的,最多杨元钊知道一下方向,避免一些浪费,到没有超越这个时代发展。
现在这个被很多人寄予厚望,甚至充满希望的地方,在杨元钊看来,只是一个累计实力,让包头拥有初步研发实力的地方,所以投资巨大,产出并不出色,最多只能够称之为薄弱,商会的股东们,对于这个研究所还是有些微词的,在他们看来,3000万美元的投入,放在别处,比这里收益大,可是杨元钊依然义无反顾的投入,巨大多数的投入,都是他独立承担的。(未完待续)





钢铁时代 第三百三十六章 电子管
走进研究所,宽广的街道,绿树成荫,大部分的建筑物,都是由国内外知名的建筑师设计的,既有西方的建筑特点,又融入了东方的园林花卉,景色上面倒是不错,研究所内人倒不多,偶尔出现,都是匆匆忙忙的,时间已经成为科学家公认缺乏的东西。
走进电力大厦,这是一个7层的大楼,因为是实验室的缘故,每一个楼层相对较高,超过4米的层高,让这里显得特别明亮,进入其中,迎面而来和实验室里,不少是华人,特拉斯国籍是美国的,可是原籍却是塞尔维亚的,对于华人没有特别的恶感,再加上杨元钊一手把他从深渊之中推了出来,出于感激,在闲暇的时间,对于助手们的指点也比较多,2年时间之中,电力实验大楼之中,从华人留学生,到西学的学生,普通的聪明者,形成了一个体系,甚至有十几个,能够在特拉斯的指点下脱颖而出,成为独立的研究者,现在电力实验室之中,特拉斯已经放开的,是10来个外国工程师和中国的工程师和研究员,共同主持的,电力大厦也成为了研究院区少有的,华人数量占据较大优势的地方。
新的无线电实验室,就在顶楼,无线电的特点,也表现在越高越好,在这里,充斥着之前收购而来的各种机器,甚至包括了一些的有线电报的器材,都是电报,有线和无线之间,也拥有不少相通的地方。
当杨元钊抵达的时候,特拉斯正在紧张的实验之中,借助着现有的设备。他对有线电报机,进行了无线电的改装,虽然他写下了一批机器和材料,但是特拉斯的习惯,并不等靠。给杨元钊东西,只是让杨元钊赶快的弄来,并不代表没有东西他就做不了。
看着特拉斯专注的样子,杨元钊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迈步走进去。
杨元钊的动静。引起了特拉斯的注意,回头一看杨元钊,有些惊喜的问道:“杨会长,我的东西都给弄来了么!”
来到西北两年,特拉斯也学会了部分的中文。虽然发音有些古怪,却也明白无误的表达出了他的意思。
杨元钊想到了特拉斯的单子,脸色一暗,道:“东西没有弄来,不过我给你弄来了其他的东西,对无线电报有很大的帮助。”
什么?特拉斯眉毛一挑,急切的说道:“是什么东西,拿来我看看!”
“是这个!”杨元钊把手中的盒子向前推了过去。特拉斯一看,都是玻璃制成的东西,里面封装了一些的金属。他对于无线电方面比较熟悉,对跟电力有关的东西也很熟悉,二极管和三极管这些东西,哪怕他第一次看到,也通过这些看出来了一些,比了比。脸色一变,说道:“这是证明了爱迪生现象的东西吧。杨会长拿来干什么!”
特拉斯的口气有些生硬,只差用质问的口气了。杨元钊把特拉斯的脸色和表情都不记在心中,特拉斯能够有好脸色才怪了,作为穿越者,一手招募了特拉斯的人,他很清楚特拉斯跟爱迪生的矛盾,虽然说特拉斯到美国之后,就是在爱迪生的公司打工,理念上的不同,还有爱迪生对于手下工程师的剥削,无耻的把工程师的研究成果拉倒自己身上,装模作样的树立了一个大发明家的形象,非常的不齿,从离开爱迪生公司开始,他跟爱迪生的关系就非常恶劣,还有诺贝尔奖把两人并列的时候,他拒绝领奖的经历。
杨元钊有时候在想,会不会正式这个缘故,在电子管出现了之后,特拉斯就没有考虑过电子管对于无线电通讯的好处,也就没有在无线电通讯的领域,深入的研究下去。他清楚后世的发展,无线电发射,从最开始的雏形,到电子管,晶体管的时代,会越来越小,越来越可靠,对于军事等方面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
要发展出便携的,可靠的无线电,电子管和晶体管,都是必须要走过。
正色的看着特拉斯,然后平静的说道:“特拉斯先生,我不是来跟你争吵的,我只是想让你看看,这些东西,对于无线电有什么作用。”
杨元钊说完拿出了一些有关二极管和三极管的用途介绍,有些是发明者找出来的介绍,有些,干脆就是杨元钊根据后世对于二极管和三极管的使用,总结出来的介绍。
说实话,后者比前者而言,更加的厉害,怎么说,也是几十年的使用,才总结出来的东西,让这个时代来摸索的话,恐怕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够摸索清楚。
特拉斯看了杨元钊一眼,从某种程度上说,杨元钊是特拉斯的贵人,虽然拿出的东西他不怎么喜欢,可作为实验室的负责人,用不用是他说了算,随手翻开报告,开始看了起来。
本身只是随便的看着报告,说实话,证明爱迪生效应的东西,特拉斯根本就不在意,甚至有说法,二极管会对无线电有作用,他也只是听听,可是看了杨元钊的介绍,特别是一些使用的大胆预测,他眼皮一跳,作为一个科学家,甚至一位水准之上的发明家,他很清楚这些介绍,会对无线电产生多少的影响,
稍稍一个迟疑,有些疑惑的对着杨元钊说道:“杨会长,真的有这样的作用么?”
“这里不是实验室么,有什么,亲自试验就好了。”
特拉斯是一个研究学者,有作用东西,当然是要亲自上手试验一下,实验室里面,各种的机器都有,不过是简单的二极管和三极管,他随手就做出了试验,在灵敏的电力测试机器上面,各种的数据都显示,跟介绍上面说的一样。
特拉斯木然了,沉默了许久许久,这才用英语叹道:“我错过了,真的错过了!”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二极管还好说,在无线电传输上面,有一定作用,可是三极管这样的天然电信号的放大器,在无线电上面的用途非常的广泛,把微弱的信号放大之后,变成可以使用的,甚至应用的信号,这一直都是无线电应用之中,比较困难的问题,当年马可尼做无线电传输和接受试验的时候,就是在风筝上面接受的,为的是什么,就是让信号有足够接受,但是现在,一个小小的三极管,就能够很大程度上解决,当把信号集中起来,通过三极管放大的话,原来很难接受的信号,也变得可以接受。
“特拉斯先生,这些东西,还合用么?”
“当然,这些东西太及时了!”特拉斯的语气都有些激动,似乎在整理,然后说道:“有了这些,我会在最短的时间之中,开发出合适的机器。”
此时的特拉斯完全放弃了之前的想法,心中想到的只是二极管和三极管在无线电之中的作用,作为一个天才的科学家,思维极具跳跃性,短短的几个须臾,就有无数的念头冒出来。
“也不用这么着急,对了,还有一件事情的,您也看看吧!”杨元钊又递出了一张纸,上面只是简单的一行字。
“电离层!这是什么?”特拉斯有些疑惑的问道。
电离层其实跟无线电还真的有关系,在无线电发展的初期,很多人只是发现了这个效应,无线电,应该是直线传播的,穿越大洋只不过是他的一个功效,可是很快,一些人注意到了这个漏洞,要知道,地球是一个弧面,如果无线电是直线传播的话,从欧洲到美洲,穿过了大西洋,又不是坐船的,早就飞到外面去了,飞到外层空间之中了。
可是无论是任何研究,都没有发现的无线电是被折射的,更别说被地球引力所控制,这中间就存在着一种难解的问题,
引发了无数专家学者的注意和研究,最终,结果出来了,一些人大胆的假设,在地球的大气层里面,会有一个电离层,可以把一些无线电的讯号,反射到不同的位置,也从20世纪20年代来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电离层,电离层也因此,出现在了大气学和电子学的研究领域之中。
杨元钊当然知道大气层的组成部分,电离层和平流层,都是这个时代,还没有发现的领域,不借助一下,省的特拉斯又钻了牛角尖。
有些东西,真的如同江湖一点诀,点破就不算什么,特拉斯之前只是发现了无线电现象,感觉到无线电在远程传输的情况下,对于讯息传播的优势,还没有深层次的去想,从某种意义上面说,他发明的只是一个原理,甚至没有实物,
也从马可尼试验了穿越大西洋,人们才注重了这个方面,有电离层,先别说电离层到底是什么,只是按照这个假设,进行试验,借助着两个大型发射器,发出电磁波,然后通过另一端的接收器接受,从角度和波段的不同,分辨出是从哪里,从哪个方位发射的,虽然说,因为天气,云层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这个可靠性不高,但是十来次的实验之后,从侧面就证明了电离层的存在。
杨元钊的假设和电子管,基本上扫清了无线电发射机的障碍,在特拉斯越来越明亮的眼里,杨元钊就知道,无线电的,应该是不成问题了(未完待续)




钢铁时代 第三百三十七章 无线电塔
杨元钊给特拉斯留下了数以千计二极管和三极管,作为实验之用,说实话,这个时代的二极管和三极管,都太过庞大了,想想也是,二战时期,美国媲美与原子弹的大型工程,电子计算机,第一代,才用了1700多个二极管,杨元钊的这些,如果有一个真正的计算机科学家,甚至可以组装成计算机了,这可是提前了30多年。
不过,杨元钊也非常清楚,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先别说这个时代,还有人提出基本的计算机的理念,即便提出了,上千个二极管和三极管弄到一起,完美的做出计算的程序编制,这需要的可不是一般的力量,当然了,杨元钊也不会做这些出力不讨好的事情,电子管的电子计算机,在他的眼里,已经有些落伍了,他手里大量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不说是手机,就算是哪个普通的数据计算器,它的运算速速,都要超过二战时期,美国研制的计算机,那不是一个代的东西。
如果有机会的话,杨元钊会拿出晶体管,甚至是大规模集成电路这样的东西,交给西北的研究员进行研究,可是前提,是绝对控制,甚至最起码是华人,否则,他宁愿把这些东西藏着掖着。
大量新的电器原件,甚至一些只有后世才有的理念,再加上电离层的概念,彻底的扫除了特拉斯在无线电上面的障碍,一定程度上面,加快了无线电的进程,可在某种意义上。却延缓了无线电在包头出现的时间。
早在几年前,世界上已经出现了用无线电传输,播放一部圣经的,通过特殊的编码,完成了对圣经的传输。但是那个无线电,设备都相当的庞大,而且属于是第一代,基于普通的无线电收发器的无线电,现在,加入了电子管无线电。这绝对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东西。
一个发射器,在没有进入到电子时代的时候,相当巨大,在这个时代,也只有少数的研究者和巨型船舶上面有用。根本就没有普遍推广的意义,也因此,这个时代,有线电报还是最佳的传输方式,甚至一些军事上面的运作,也跟有线电报有着直接的关系,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日本两次在亚洲,借助着有线电报的局限性,监听对手的军事部署。甚至取得了一定的优势,这也是信息战的雏形之一。
有了电子管,二极管和三极管,一定程度上面,让无线电的小型化成为可能,杨元钊拿出来的。可不是普通的三极管和二极管,是在数万成品之中。挑选出来的,质量最好的。甚至只有在设施相当严格的实验室之中,才能够制作出来的东西,通过他的一体机大量的复制,每一个的质量都是足够保证的,所以,在设计无线电上面,除了少部分的设计问题之外,其他统统没有问题,耐用性也非常的强,有了一体机,甚至其中的检测能力,杨元钊可以从无数的产品之中,挑选出来最耐用,而且最稳定的电子管,这个,即便是科技强大的美国,也用了几十年的时间都没有完成解决,二战时期的电子计算机,需要专门的工程师来更换电子管,基本上平均几个小时,电子管都要更换下来一套,能够持续使用的电子管非常的少,这也是计算机价值高昂的根本原因。
以特拉斯为首,超过300位工作人员,共同投入到了无线电的研发之中,特别是包头手艺最好的钳工和机床,都投入到了无线电实验室,基本上是有求必应的,这一项对于军事,对于政治有着巨大影响力的项目,就在庞大的资金的支持之下,在包头,在远东的西北边陲,开始逐步生根发芽了。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哪怕西北风还在猛烈的吹拂,包头已经拥有了许多春意,小草们都争先恐后的探出芽来,让大地回春,不停的生长的冬小麦,遍布在整个的包头,已经是第三年种植的冬小麦,经过了包头农业研究所的几次提升,效果非常的好,棵棵都非常的饱满,水肥都跟得上的情况之下,生长的非常的不错,可能接下来,又是一个大丰收的日子。
包头郊外的,一座只有400米高的小山之上,这是包头周围,少有的,纯粹是石质的小山,相对比较坚固,且高耸,看起来极为的险峻。
在山路上,一队施工队,正在艰难的把器材运输到山上,习惯了机械化的运作,数百吨的钢铁的,要想运输到山上,并不容易,好在山的一侧较为陡峭,可以在山顶固定一个滑轮组,借助着蒸汽机的马力,可以把大宗的东西吊到山上,这等于是节约了大笔的劳力,可是数百吨的东西,运输到山上,并且安装起来,这非常困难。
这是一个足足有150米高的高塔的,全部都是钢筋制造,是利用德美洋行的渠道,实地的考察了山上的一切基本环境,最终设计出来的,采用的是独立尖塔的结构,借助着钻头打出来的30米深的岩层得,粗大的,足足有的一米见方的钢筋底座,还有8个超过50吨的钢筋混凝土的底座,四百吨的重量,加上严丝合缝混凝土跟山体结合到了一起,足以支撑150米高,数百吨的庞大钢铁塔。
无线电发射塔的总海拔超过了1800米,包头本身地处高原,本身的海拔就在1300米左右,又加上了小山的400米高度和发射塔,相对高度达到了500多米,也算是这个时代,较高的一个发射塔,纯粹为无线电发射而建设的高塔。
马可尼测试接收无线电信号的时候,曾经用风筝进行接收,可是风筝又能够飞多高,一百多米就已经非常惊人了,在这个400多米的小山之上,相对高度500多米,这几乎是人类能够达到的较高的地方。
当然了,寻找一些险峻的山脉,也可以,可运输和建设这两点,根本就得不到满足,而且距离包头太过遥远了,最终,还是在包头近郊找到了这么一个小山。
本身,特拉斯并没有弄这么高,但是杨元钊以后世的见识,推动了这一切,电视塔也好,广播电台也好的,都是要有足够高的高度,甚至连塔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接收和发射天线,足以让包头周围能够使用。
1...133134135136137...75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