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小地主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郁雨竹
就有一个人急匆匆的从后面越队而出,大夫,能不能先给我儿子看看他是急症。
掌柜的停下脚步,看到她怀里的孩子,见孩子脸色发青,脸色微变,脚步往下移了几步,看清孩子的脸色后,掌柜的眼里就闪过怒气,他全然没好脸色的对着妇人冷哼一声,这孩子的病拖了这么久,怎么这时候才带来
.
农家小地主 第179章 治病
.
妇人抱着孩子跟在掌柜的身后疾步进医馆,看到正要离开的李石,扑通一声就跪在地上,不断的磕头道:李大夫救救我儿子吧,求求您救救他吧。
李石低头看去,掌柜的都能看出这病史拖延的,更何况他因此脸色很是难看。不过这时候也不是计较这个的时候,他从妇人怀里抱过孩子,进急诊室去了。
其他的大夫就有些踌躇,李石头也不回的道:刘大夫留下来,其他的大夫先回去吧。
身后的几个大夫顿时默默的行了一个礼,与药童离开了。
刘大夫则跟在李石身后进去。
周冬就知道今天是出不了城门了,忙拉过药店的一个伙计,快出城去告诉太太一声,今天我们家老爷就不回去了。说着还塞了一把铜钱给他。
伙计可不敢要周冬的钱,推辞道:你放心,我这就去通知,不是什么大事。说着一溜烟跑了。
谁都知道,李石虽然没有公开拜师,但李石与钟先生就是师徒关系了,钟先生又老早露出以后医馆由李石继承的意思,所以医馆早就是李石做主了,就是掌柜的,也要看李石的眼色行事。就算不论这些,李石也是医馆的东家之一,不过跑个腿,他可不会要赏钱。
李石到底年轻,就算熬了半个晚上,也依然精神,只有眉梢透着一股倦意,而刘大夫就惨了,他现在坐在椅子上都快睡着了。
李石看了他一眼,对他的药童吩咐道:扶刘大夫进隔间去休息一下吧。
孩子的病情已经稳定下来,明天的义诊还要继续,李石也没有继续呆着的意思,吩咐留守的药童道:你们轮流守着,有事再叫我。
孩子的母亲听到声音,忙磕头感谢,多谢李大夫,谢谢您,若不是您
李石对她却没有多少好感,孩子的病情被拖的不是一天两天了,对方身上穿的衣服也差不到哪里去,对于穷人,他收的诊费都是压低了再压低,他不相信对方连出诊费的钱都出不起。
李石只是微微点头,转身就离开。
留下的妇人脸上青红交白,她看着李石离开的背影慢慢起身,坐在孩子身边看了他半响,就问守在一旁的药童,小哥,这么晚了,李大夫还能回家吗说着,妇人脸上满是担忧,都是我拖累了他,我先前以为孩子只是小病,所以只给村里的郎中看,因为连续吃了半个月的药都没好,这才抱着孩子去了镇上,看了三四天,镇上的大夫见孩子的病情加重这才叫我来府城的,我连夜抱着孩子来,没想到孩子病情这么严重,我可只有一个儿子呢
药童听了对她也有些同情,在乡村的无知妇人,因为各种原因,都是只找村里略微懂些药草的郎中看着抓一把药,不过药童也不是蠢的,听了前面还罢,偏偏,妇人后面还冒出来一句连夜抱着孩子来,药童嘴角抽抽,忍不住揭穿她道:大婶不是十里岭的吗十里岭到府城不过是三个时辰的路程,您刚才不是酉时三刻才到就算走得慢也是巳时才出发
说到这里,药童顿时不说话了,暗道:难怪李大夫对她没有好感,孩子都病成这样了,巳时才出发,而且,他刚才说的三个时辰的路程还是脚程,若真的疼孩子,花个四五文钱就能坐上驴车,不过一个多时辰就到了。
想到这里,药童低头去看她的鞋子,发现虽然有些脏污,却不像是赶了长路的,顿时皱起眉头,对眼前的妇人有些戒备起来。之后不管那妇人问什么,他都不再说。
妇人脸上微变,眼底有些阴沉,也不再说话。
李石到了后院,在自己的房间里歇下了,天还没亮,周冬就爬起来匆匆洗漱了一下,然后就跑去伺候李石。
李石已经起床,正自己穿衣服,见周冬跑过来,脸上还带着红晕,就挥手笑道:去打一盆洗脸水来,然后出去买一些早餐回来,算上铺子里的人的份儿,然后你就回去补觉吧,等到了晚上,我们还有的忙呢。
周冬就不好意思道:小的伺候老爷,老爷还没有休息,小的怎么能休息呢
你年纪还小,可不能只睡这两三个时辰,若是你们太太知道了,怕是要怪罪我了。木兰对孩子有一种天生的柔软,自家的孩子不必说,就是这几个买进来的孩子,每天最起码也要保证四个时辰的睡眠时间和足够的伙食。
周冬就抿嘴一笑,我不告诉太太,太太不会知道的。
李石就喜欢周冬憨憨的样子,逗他道:可你若是长久的不长高,你家太太不就知道了
周冬就半张着嘴巴,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
李石见了就哈哈大笑起来。
周冬就瞪大了眼睛,他跟着老爷也有半年时间了,只有在太太身边,老爷才会有这样笑着的时候
李石心中的郁气消了一些,对周冬挥手道:行了,快去吧,等天一亮,来看诊的人就多了。
几年的时间,德胜医馆的义诊早就传出去,每到这三天,赶过来的人都不少,奔着义诊来的,都是家里极穷的,因此来了府城也多半不会住客栈,都是找一条街或是一个破房子破庙之类的窝一个晚上,天不亮就会来排队,等医馆开门的时候往往就能看到几排蜿蜒的队伍了。
而外面的商贩也瞄准了这个时候,一大早的就挎着各种各样的早点在人群中售卖,一般来看诊的人家都会自带干粮,但也有舍不得家里孩子或病人受苦的,所以都会买一些,积少成多,商贩赚的也就不少了。
元家的医馆里,掌柜的看着外面排成长队的病人,又老生常谈的道:大老爷,再这样下去,我们医馆的病人都要叫德胜医馆抢光了。
元二老爷就嗤笑一声,都这么多年了,您就不能换一个理由吗
掌柜的脸皮早就练厚,不动如山的看着元大老爷。
元大老爷瞥了他一眼,不语,如果说一开始他还能叫对方唬住,会和德胜医馆争一争高低,但这么多年看下来,元大老爷已经不想再理对方了。
若不是老掌柜是父亲留下来的老人,他们暂时还找不到比他更适合的掌柜,说不定他还真的会换人。
德胜医馆开张,他们医馆自然会失去不少的患者,但其实只要年底查账本就会发现,他们的收入并没有想象中低的那样多。
当年结果出来的时候,两人还以为老掌柜先前贪污了账上的银子,最后还是李石上门,开门见山的给他们剖析一番,两人才明白缘故。
元家医馆是减少了不少患者,但减少的患者都是最穷或是最吝啬的那部分,那部分在元家医馆的收入中本来就占不到多少比例,所以也就没有亏损多少,还有就是最上层的那些人转而去找钟先生和李石看病罢了,虽然那些人的诊金和药钱很贵,偏偏人数又少,反倒是那些有钱看得起病的人在波动了一段时间后重新固定在元家医馆,而这部分人因为基数大,收的钱也较贵那么一点,因此一直是元家医馆的主要收入来源,这样一算下来,元家医馆并没有亏多少。
说到底还是定价的问题。
德胜医馆主要针对的是下面的贫苦大众,所以诊费收的低,就连药费,凭着户籍,也能便宜一些,所以以前有病都硬抗着的贫民这才开始看病
还有就是那些非常有钱有势,可以请钟大夫和李石出诊的人家了,那些人家出的诊金和药费虽然贵,但整个府城其实没有多少人家。
而大部分的人虽然有一种从众心理,但进德胜医馆的门看到都是穿着补丁,面黄肌瘦的人,还要排长长的队伍,一两次后,大部分的人都会不耐烦的重新回到元家医馆的怀抱
这也是为什么元家医馆除了最初两个月的业绩有所波动之外,后面的都稳定下来,这也是元家和李石关系改善的原因之一。
元家的大老爷挥退掌柜,对弟弟道:听说过几天李石的妹妹成亲,到时候送一些礼过去吧,你若是有时间就去吃喜酒。
元二老爷虽然和李石的关系缓和下来了,但还是很不喜欢这个小师弟,因此不满道:白芷不是已经入宫了吗
元大老爷皱眉,就是因为白芷入宫了,我们才更要与李石走近一些。元大老爷想到自己的儿子和几个侄子,就长叹道:若是我们元家能出一个有出息的人,我又怎么会想要去讨好他现在外头都说李石跟着钟先生学医术,当年李石拜师的时候可请了不少人,他们也是顾忌着咱们的爹,这才没有公开,趁着这时候将关系弄好来吧。
元二老爷虽然不甘愿,但还是应下了。
他和大哥都不是当年单纯的人了,以为不喜欢小师弟就可以不喜欢,当家之后才彻底的体会到父亲当年的苦心。
因为元胡去世,这几年他和大哥撑的幸苦,这段时间却一点一点的改善,以前他们可以不明白是为什么,但现在难道还不知道无非是见他们的小师弟家里能干,而李石还时不时的上元家坐坐
说到底,李石承了他们家的恩情,现在他们家也在承他的恩情。
.
农家小地主 第180章 上门
.
掌柜的拿了两本账册进来找李石,这是这一季来义诊的账册,其中普通药材的折扣共去了三百五十八两七前。
李石翻看了一下,合起来交给他,天气渐冷,下个季度的药材要多准备一些,特别上伤风感冒这些,有备无患。
掌柜的应下,将账册收好,正要离开的时候想起在前面跪求的妇人,道:李东家,前面那宋氏求着想见您一面
宋氏
掌柜的见李石想不起来,就提醒道:就是前天晚上带一个孩子过来求医的妇人。
李石皱眉,孩子的病情不是已经稳定了吗她还没走
是,听说在客栈住下了,想要等孩子再好一些才走。
李石微微点头,对她的恶感稍去,孩子的病情已经稳定,只找前头的大夫看就行了。李石看向外面的天色,因为义诊,他已经两天没回家了,想到阳阳憨憨的笑脸,李石再也坐不住,起身道:医馆的事就拜托掌柜的了,我今天就先回去休息了。
掌柜的见李石没明白过来,也就不再提醒。掌柜的也不喜欢那妇人,虽然举止之间说不出哪里不好,但感觉就是有些不妥,也因此,他没再提,而是送李石出去。
宋小菊一直在医馆的前面等着,根本就不知道大夫们一般都是从后门离开的。
但她并不笨,她见李石一个上午都没出现在医馆中,就拉住医馆的一个药童问,小哥,你们李大夫呢怎么一个上午都不见人影
你怎么还咋这里是孩子又犯病了
那倒不是,只是孩子一直叫冷,我看他的温度也有些不对,这才想过来问问李大夫我是不是有哪儿做的不对,只是我看李大夫一直没来
药童见她身上换了一套衣服,整个人显得清清爽爽的,倒也前天的狼狈截然不同,心里也有了些好感,就道:你不用等了,没看见昨天在这儿义诊的大夫今天都不在吗我们医馆的义诊是大夫们轮着来的,一人负责一天,昨天义诊结束,大部分的大夫都回去休息去了,李大夫连着在这儿三天,今天肯定也是要回家的,现在估计已经到家了。
宋小菊眼睛微闪,发愁道:只是这孩子的病只有李大夫会治,他现在一个人在客栈里,我也有些担心,要不然这样吧,小哥你把李大夫家的地址告诉我,我带着孩子去给他看看,要是孩子没事,我就回去了。
药童并没有多想,给对方指了路就继续去忙别的了。
李石家的地址在钱塘并不是秘密,在附近随便找一个人就能打听到,也有人上门求医李石不在就找到李石家求诊的。
药童知道,宋小菊可不知道。
她此时脸上带着自得的笑容,摸了摸头发,回到客栈,从包袱里拿出一朵珠花带在头上,将身上的衣服微微抚平就要离开,眼角的余光瞥见孩子,想了想,还是上前抱了孩子。
从客栈鸣凤村并不太远,但宋小菊还是忍不住擦了一把汗,她有些茫然的站在桥边,扯住一个路过的妇人道:这位大婶,你可知道李石大夫的家怎么走
何钱氏上下打量了宋小菊一眼,眼睛就定在了她怀里的孩子身上,笑道:你是来求医的吧
宋小菊连连点头。
那跟我来吧,小李相公的家不远,就在前头。
宋小菊顺着何钱氏指的方向看去,看到一栋三进的大房子,边上还堆着不少建房子要用到的青砖等物,她眼睛微微睁大,见何钱氏奇怪的看她,忙收敛心神,扯开一个笑到:没想到李大夫家这么大啊。
何钱氏就与有荣焉的道:那可不是十多年钱,这栋房子刚建起来的时候不知道招了多少人的眼,就是现在看上去,村里也找不到比这更好的房子了。
这房子已经建了十多年了
可不,看上去一点也不像吧那是因为人家会保养,回头等我家建了房子,我也问问木兰怎么弄的,怎么十多年了还跟新的一样。
宋小菊就敏感的问道:这位木兰是
木兰是小李相公的娘子,我们一直都是这么叫的。
宋小菊脚步微顿,打听道:李大夫已经成亲了
自然,儿子都有了,那孩子长得白白胖胖的,长的像小李相公,偏那一双眼睛和他娘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哎呀,我都不知道怎么说了,就没见过比他还机灵的孩子。
宋小菊就低头看了一眼自己的孩子,打听道:不知道那位太太是哪儿的人
就是我们鸣凤村的,他们是表兄妹,从小青梅竹马,自七八岁上就一块儿住了何钱氏看了宋小菊一眼,道:你是外地的吧咱们这儿的人没有不知道的。
当年两家合做一家,大家明面上虽然不说什么,但私底下的议论可不少,更何况,当初两家都是靠木兰养家,所以瞧不起李石的人也不少,但后来人家李石出息了,考上了秀才,又学了一身的好医术,先前说李石吃软饭的也说李石能忍辱负重,木兰目光深远什么的了。所以不知道这些事的多半就是外地来的。
宋小菊扯开一个笑,我是十里岭的,专门抱了孩子过来看病的。
十里岭,那也不是很远啊何钱氏嘀咕了一声。
俩人说这话就到了李家的大门口,何钱氏主动上前帮忙叩门。
宋小菊就冲她感激的一笑。
何钱氏回了一个笑容,她只是想进去蹭点东西吃。
大门打开,陈袁氏看见何钱氏微微皱眉,但还是微微侧身,含笑问道:何三太太怎么来了
何钱氏微微仰着下巴道:我是给人指路的。说着看向宋小菊。
宋小菊忙抱了孩子上前,脸上带着些愁苦道:我是来求李大夫看病的,您看,大婶,能不能让我进去
陈袁氏看了眼孩子,语气微软,但还是摇头道:你要看病,应该去医馆才是,怎么到这儿来了
我家的孩子先前就是李大夫看的,因为孩子病的比较重,医馆里只有李大夫会看,今天他的温度有些不正常,所以我才抱来想让李大夫看看的,大婶就宽容,宽容,只让李大夫看看孩子我就走。
陈袁氏就犹豫起来,背后就传来询问声,是谁
陈袁氏忙恭敬的回身,含笑应到:太太,是何三太太带了以为病人过来,说是想求老爷看看。
何钱氏就一把越过陈袁氏上前,木兰,你在家干嘛呢好几天不见你出门了。
媛媛过两天就要出嫁了,我在家帮忙绣一些东西,何三婶怎么有空过来
现在又没有什么活干,怎么会没空我正想去府城玩呢,结果就在村口那里遇到来求诊的人。何钱氏示意她去看宋小菊。
宋小菊听到木兰声音的时候就想抬头去看,只是一直被陈袁氏挡住,她又不好表现的太过明显,此时听说,忙抬头看过去,就和木兰的眼睛直直的对上。
宋小菊只觉得脑海中一篇空白,眼里心里就只剩下这一个身影。
完了
这是她的第一个念头,然后心底就是强烈的不甘,她眼底微微有些不满的看着木兰。
木兰眉间稍蹙,不过她没说什么,而是将目光放在孩子身上。
宋氏的孩子不过才三岁,整个人窝在母亲的怀里,脸上有些苍白。
木兰看了却是脸色微变,看了毫无所觉的宋氏一眼,心中有些不满,她转身道:两位里面请吧。
木兰将两人带去茶厅,刚坐下,木兰就对周春吩咐道:去拿一张毛毯子来,然后再上三杯茶,顿了顿道:去厨房看看有没有点心,拿一些过来。
周春虽然不知道拿毯子干什么,但还是下去拿了。
木兰就将毯子递给宋小菊,还是将孩子裹上吧,免得受凉。
宋小菊这才惊觉,忙用毛毯子包住孩子,眼睛微红,感激的看着木兰道:多谢太太,我们出来的急,也没怎么注意,多亏了您
不过是举手之劳罢了,木兰有些不太习惯这种道谢方式,直接道:不过出门在外还是注意些好。
何钱氏这才发现那孩子身上穿的也有些单薄,顿时有些怪异的看了宋小菊一眼。
先前她只是看了一眼孩子的脸色没有多注意,可是现在一看却发现有些不对了,哪有做母亲的就这样抱着一个孩子出来了还是一个生病的孩子,就算没有毯子,厚衣服也该多套两件,就算都没有,用自己的一件衣服套着也好啊。
何钱氏虽然没心没肺一些,但对自己的孩子是极好的,平时孩子生病就急的跟什么似的,可是刚才对方和她聊天竟然是不紧不慢的过来何钱氏顿时不再说话,老老实实的坐在一边,眼珠子却转来转去,不肯放过一丝蛛丝马迹。
木兰见孩子被包起来,这才松了一口气。
先前看见这孩子就这么躺在母亲的怀抱里睡着,而宋氏就这样大大咧咧的将人抱出来,木兰对她自然也称不上什么有好感了。
我们家老爷连着两个晚上没怎么休息,所以要等一会儿,您看,是不是先带着孩子去客房那里等着
.
农家小地主 第181章 打发
.
宋氏有些拘谨的道:不用,不用,我就在这里等着就好。宋小菊小心的看了木兰一眼,道:李太太长得可真漂亮。
那当然,木兰是我们鸣凤村最漂亮的小媳妇,以前还做姑娘的时候也是我们鸣凤村最漂亮的鸣凤村。何钱氏砸吧砸吧嘴,看着木兰的脸也不由的嫉妒起来,以前虽然也知道木兰长得好,但因为她每天都能从林子里背一筐的猎物出来,村子里的男子见了她就想起她拿弓箭射人的样子,对她的长相也就忽略了一些,所以在木兰做姑娘的那几年里,竟然没有人对她产生过别样的心思。
女人的心思都是随着男人变的。
木兰虽然长得漂亮,但男人们心里压根就没有她的边边角角,因此有关于木兰这方面的闲话从来就没有过,村子里的女人们对木兰的感官都不错。
可木兰和李石成亲之后就翻了一个个儿。
木兰不再进山,整个人也变得温婉起来,以前没注意到木兰长相的男人都或多或少的将目光放在她身上了。
这种变化,最先察觉到的不是村子里的女人们,也不是木兰,而是李石。
所以李石才轻易不许木兰再到府城去。
在村子里,他自信能护着木兰,但在府城,李石从来不巴望着苏家到时会帮忙,在权势面前,他引以为傲的权谋和木兰的武力会全都变成笑话。
听说李太太和李大夫是表兄妹,倒是相配得很,对了,我到府上来还没去拜见过老太太呢,您看宋小菊小心翼翼的看着木兰。
木兰挑眉,道:我姨母不在了,宋大姐有心了。
闲话间,周春端了两盘子点心上来,何钱氏的目光就黏在上面下不来了。木兰就笑道:何三婶尝尝吧,这是桃子自己做的,我们都觉得还行,回头你再给几个孩子带一些回去,对了,给何大婶和何二婶她们也带一些。
何钱氏脸上嘴上推辞道:这怎么好意思,他们都和桃子一样大了,还算什么孩子呀,也就木兰你还把他们当孩子看。
不过才十多岁,不是孩子是什么木兰看向周春。
周春心里撇撇嘴,心里瞧不上何钱氏,但还是道:我给包了三包,等一下何三太太回去的时候就带着吧,都是我们家二姑娘做的。
何钱氏脸上就笑开了花,一个劲儿的赞桃子的手艺好。
宋小菊怀里的孩子就悠悠醒转,他睁眼看到母亲,眼里就含了泪,软软的道:娘,我饿。
宋小菊就从桌上拿了一块点心要给他吃,木兰就忙阻止道:孩子正生病,还是别吃这些的好,春儿,你去厨房端一碗粥来。
宋小菊讪讪的放下点心,心里却有些恼怒,这是瞧不起她吗粥和点心,哪个看起来更贵重些,不用想都知道。
孩子也眼巴巴的看着盘子里的点心,但因为是在陌生地方,所以有些不敢开头。
周春端来的粥却不是白米粥,而是用瘦肉细细熬着的粥,这几天阳阳看见人家吃饭,也闹着要吃,李石就让人熬了偶尔给他含一口。
孩子吃了一口,眼睛顿时亮起来,看了木兰一眼,又看了粥一眼,整张脸都笑起来。
就算对方脸色苍白,木兰的心情也不由好起来,扭头对周春道:你去看看老爷现在是否得空,就说有人请他看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