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小地主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郁雨竹
孙老太太一时反应不过来,哪个李家
就是李江公子的哥哥呀,李家的当家人。丫头知道最近府里正为表少爷的婚事发愁,这李家以后说不定就是孙家的姻亲,所以格外重视,人一来,她就跑进来报信了。
孙老太太闻言眼睛一亮,身子微微前倾,可知道说了什么
丫头摇头,那位李公子才来呢,现在和大老爷在客厅里说话。
孙老太太就紧了紧手,看向大儿媳,孙大太太立马起身,母亲稍后,我马上去看看。
孙二太太不屑的撇撇嘴,但也没说什么。
若李家能同意这门婚事那就再好不过了。
前面,李石正和孙大舅提出见郑致德一面。
孙大舅看得出,这门婚事已经有八分准了,可要是看了侄子。
孙大舅暗暗流汗,只怕眼前这人会立马拂袖而去,可说亲说亲,对方提出见正主也是情理之中,他要是拒绝,对方只怕怀疑他们家的诚意,到时反而更加糟糕。
孙大舅权衡了一下,就起身强笑道:小李相公请吧,只是我那侄子不听话,所以叫你笑话了。
李石淡然的笑道,哪家没有几个不听话的后辈呢。
孙大舅就呼出了一口气,脸上的笑容更加真诚。
郑致德的房间依然是门窗都被钉死,每天只从一个小洞里将食物伸进去,因为是冬天,孙家干脆连洗澡的水都没给那小子。
郑致德在里面听到开门的声音已经麻木了,上次门打开的时候他还以为是舅舅们想通了,想放他出去,谁知道大舅舅竟然冲进来揍了他一顿,他再也不相信舅舅他们了。
大门打开,郑致德因为一时适应不了光线,微微侧过头去闭上眼睛,他只听到两个人走进来,然后就听大舅说:李公子,这就是小侄,你和他先谈着,我去安排一些事情。
然后郑致德就听到一温润的声音道:孙大人只管去忙,我与郑公子说说话就好。
郑致德还在疑惑这李公子是谁,就感觉有道人影遮住了光线,郑致德慢慢的睁开眼睛,抬头就看到了正低头审视他的李石。
郑致德吓了一跳,他有些不自在的挪动了一下身子。
他是知道李石的,虽然只见过几次面,但从李江等人的嘴里听过不少李石的事,面对他时,郑致德有些压力,觉得比面对自家的大哥还要窒息。
对着他大哥,打不过他还能耍无赖,可面对李石好像不行吧
李石移开目光,不再去看那满脸胡茬的人。
李石环顾房间,整个空间,除了郑致德身下的那张塌和内室的一张床外就没有一件完好的家具了。
想了想,他坐在了塌的另一边,盯着郑致德半响,方开口道:孙家替你向媛媛提亲,这件事你知道吧
郑致德张大了嘴巴,是媛媛不是桃子吗
李石凌厉的眼神就射向他。
郑致德忙摇手道:李大哥别误会,我对桃子没意思的,我本以为是桃子,所以我才拒绝的。
李石眼睛眯了眯,也就是说,是媛媛,你就不拒绝了
郑致德张嘴,半响才艰难的道:当然要拒绝,我是要回京城的,要是和媛媛订了亲,岂不是对不起她
.
农家小地主 第112章 决定
.
谁也不知道李石和郑致德说了什么话,总之李石出来后就直接向孙家告辞而去,并没有再提婚事的事。
孙大舅复杂的看着李石的背影消失,他以为李石是被郑致德气着了,又不肯同意婚事了。
孙老太太气得敲桌子,要亲自去教训郑致德。
但李石走后不久,郑致德也跟着出来了,他坚毅的对前来要抽他鞭子的孙大舅说,大舅舅,我决定了,要留在钱塘我要保住郑家
孙大舅张大了嘴巴。
然后郑致德就请孙大太太亲自上门为他提亲。
孙家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他们看出郑致德的坚决,满脸高兴的去办了。
孙老太爷亲自开了库房,挑出几件好东西,去,把这几件拿去,暂时算是定礼,以后再补上。
这些可都是孙家祖传的东西。
孙大太太虽然心痛,但也知道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郑家要是出事,郑致德就是郑家唯一还完好的孩子了,他自然不可能再继承孙家,现在将这些东西舍出去,算是做人情,以后女儿招赘,也有个表兄撑腰。
孙大太太将东西装好,打算明天请了官媒一起去。
郑致德则将书找出来发奋读书。
郑致德从小就被压着读书,和从小习武学兵法的大哥走的是不一样的路,此时他年纪已大,再从头学起兵法武艺已经有些迟了。
好在他聪明,这些年虽然在读书上有些惫懒,但他自认比李江还强上几分,他能中举,他自然也能,所以他打算参加明年恩科的秋闱,无论如何,都要从文官上出人头地。
想起京城的皇帝和吴家,郑致德只觉得心被火烧似的,他暗暗发誓,一定要重振郑家。
孙家将姿态放的很低,他们误以为李家之所以同意这门婚事是因为李江和苏文重情重义,不忍见郑致德进京送死,完全不知道内幕。
李石和木兰从孙大太太的话语中察觉有异,但也知道这事有利于媛媛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并没有说明,接受了孙家送过来的所有东西,算是默认下了这件事。
两家的婚事很快定下,但因为媛媛年纪还小,所以暂时没有说定婚期。
郑致德也不过比李江大一岁罢了,而且,此时郑家生死不知,郑致德和孙家也没心思此时操办婚事。
京城里,关于郑家的处决一直没有下来,钱塘的几人都焦心的等待着,但也知道,这种情况下,没有情况就是最好的情况。
而因为郑家事件牵连的人也越来越多,其中不仅仅是武官,还包括了不少文官,都是或多或少与吴家作对的人家。
而与吴家是姻亲的苏家却渐渐走出阴霾,年前被贬斥的苏延年被重新启用。
因为苏定的原因,李石和木兰一直关注着京城的动向,此时更是因为添了一个郑家,而处处关心,见京城暂时因为过冬至而安静下来,木兰和李石都觉得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果然,冬至一过,皇上的判决书就下来了,不少的武将文官被抄家流放,但也有升官和留用的,而郑父则因为顶撞皇上被夺了兵权,降职到辽东做一参将,郑致德的大哥郑致佑没有被动,依然在皇上的近卫营里。
郑致佑是新皇登基后背选进近卫营的,郑父被下了大牢,郑致佑一直深居简出,他以为他最起码也会被跟着父亲流放,谁知道情况会比自己想的好上这许多。
他暗暗松了一口气,虽然父亲从二品的大将军变成了四品的参将,但好在命还在,而辽东是当今的势力范围,吴家的手再长也伸不到那里去,这就是变向的保护了。
郑致佑想起还在钱塘的弟弟,提起笔写了一封信,对伺候在一旁的妻子道:你和母亲几日启程,我叫几人送你们出京。
郑妻惊愕,去哪儿
去钱塘,致德在那里,那孩子已经定亲,也该长大了。
郑妻眼底含泪,不如送母亲回去,我还留在这里照顾你吧。
郑致佑摇头,你和母亲一块儿去,你留在这里我也不放心,你放心好了,你们一走,我就住到宫里的宿舍去,轻易不出宫门,吴家也拿我们没办法。说着,郑致佑安慰她道:更何况,吴家的目标是父亲手中的兵权,如今,兵权已经被皇上收回去,吴家也没了对付我们的心思。
郑妻只摇头,她又不是傻子,吴家向来锱铢必较,又心胸狭窄,郑家与吴家已是死敌,对付一定会想要斩草除根的。
只是郑致佑也很坚决,将妻子哄出去后就将一直跟着郑家的家将找来,挑选出四十个功夫不错的做护卫,郑致佑道:等过几日吴家抽不出空来的时候你们就悄悄离京,路上不可停留,尽量快的赶到钱塘。
为首的家将点头。
皇上登基有小一年了,后宫却一直只有一位皇后,趁着快要过年,有大臣就提出要皇上选秀,也好更多的为皇家开枝散叶,巩固天下政权,虽然木兰一直没闹明白,为什么皇帝生孩子可以巩固政权。
皇上与皇后是结发夫妻,二十年的相濡以沫,不管皇后怎么想的,但皇上暂时还不想弄一个女人杵在他们中间,更何况,一选秀还不是一个女人,而是几十上百个女人。
皇上不愿意,大臣们就要劝呀,其中又以吴家这边的最为激烈。
其实前朝本朝都差不多,除了正室,妾室和其他的妃嫔多是出自小官和平民之家,很少有大臣家的女儿跑去给皇帝做妾的。
妃,她也是妾
按说吴家权势滔天,不该有这个心思才对,可就因为吴家太过权势滔天,才动了不该动的心思。
希望有一个外孙做皇帝,是从先皇到安乐王到新皇这里都没有改变过的目标。
先皇时,那个皇帝虽然糊涂昏聩荒淫,但有一点却很明白,他很少动大臣的女儿,就是动,也是选那种近乎无害的女子动。
而吴家,掌着兵权,先皇是脑子被门夹了才会想要睡他家的女儿。
所以虽然先皇选秀过几次,还偶遇过吴家的女儿不少次,内心里也在窥伺,但一直没下手。
而安乐王,吴家成功了,直接把安乐王原配挤下来,连以后的相斗都不必要了。
更是在吴家的女儿成了皇后没多久,直接下手把萧玉英的儿子弄死了,看,安乐王唯一的儿子也没了,只要吴家的女儿生下一个儿子,那就是妥妥的储君了。
只是可惜,吴家将所有的因素都算进去了,就是没料到萧玉英会直接弄死安乐王,一了百了。
吴家已经没有嫡出的女儿了,连庶出的也没有,但没关系,吴家枝繁叶茂,旁支总有吧。
于是,大家都知道,吴家最近来了几个姑娘,都被吴庸的妻子收为义女,记在了吴家族谱上。
吴家的打算谁都看得出来,皇上自然也看得明白。
于是,吴家和皇上的博弈再一次开始。
吴家忙起来,自然也就没精力去注意郑家的宅子。
就在这么一天早晨,郑家的后门慢慢的打开,里面出来几辆马车,悄悄的进了前门大街,从南城门而出。
整个车队扮成商队,所以六辆马车里有四十多个护卫一点也不显得稀奇了。
而郑家一切如常,奴仆照样该干什么干什么,郑致佑依然每天准时上班下班,除了苏定和皇帝身边的几人,并没有谁知道郑家的两个主子已经离开。
皇上知道,是因为他一直派人盯着,而苏定知道,则是因为里面有他的手笔。
在皇宫里碰上,郑致佑上前打招呼,见左右无人,这才显出脸上的疲态,你最近怎么样了
苏定脸上还是看不出什么,只是道:还好,看了看郑致佑的脸色,苏定道:再忍一段时间吧。
郑致佑眼中微暖,亏得有你帮忙,不然我未必能撑得下来。
苏定垂下眼眸,彼此勉励吧。
郑致佑看到苏延年从主殿上下来,与吴庸走在一起,倒是相谈甚欢。
再看眼前的好友,郑致佑就有些同情他,要说难,苏定的难并不比他少,郑致佑示意他看过去,道:你父亲和苏家似乎走得更近了。
苏定压下嘴尖蠢货两个字,只是改口道:我们两家是姻亲。
郑致佑就同情的拍了下他的肩膀,郑家虽然处境艰难,好在他们一家统一了战线,不像苏家,从苏老太爷到苏定却有三个立场。
郑致佑拍了一下好友的肩膀就转身离开。
苏定沉着脸看了苏延年和吴庸一眼,也转身离开。
苏延年眼角的余光一直注视着苏定,见他就这样走了,心中不由一阵恼怒,顾忌到眼前的吴庸,到底压下心中的怒气。
苏定没回苏家,直接去了自己在京城的一所别院,现在他能不回苏家就不回去,他所有机密的文件几乎都放在了这个别院里。
父亲完全站在了吴家那一边,反正他一直那么蠢,苏定也没想过他能聪明起来,但让他真正无法接受的是祖父的态度。
到底是老了,祖父竟然想着两边讨好,难道他不知道脚踩两条船的人死得更快吗
偏他说的话祖父完全听不进去,还一副过来人的样子教训他。
新皇并不是祖父想的那样无能,他从醒来就开始与新皇接触,比他们更了解这位皇帝的脾性。
也亏得他在这其中付出了许多,而新皇似乎对他有一种别样的信任,这才没叫祖父那该死的决策送命。
换做任何一个帝王,都不会允许自己手下的家族脚踩两条船的。
.
农家小地主 第113章 定婚
.
苏定担心郑家路上遇到麻烦,只是他的人手几乎都派了出去,抽不出人手来帮忙,想了想,就给李石去了一封信。
李石这几年也经营有自己的人脉,加上还有一个钟大夫,可以说在江南,在某些方面比苏定还要方便得多。
于是,李石就这么快速的知道了郑家的处理结果,比孙家还要快一步。
李石收到信,心中微叹,面对木兰的疑惑的眼神,李石只是摸着对方的脑袋道:当今比我想的还要骄傲,吴家的日子怕真的是不长了。
越骄傲的人,越不容许有人在自己头上撒野。
抱着另一种心思,李石在孙家收到消息之前告诉了孙家郑家的处理结果,然后道:我们要不要派人提前启程去接人
郑致佑虽然安排了人送家人过来,但走的是大道,而钟大夫手上有好几天路程更近的路,虽然会有些难走,但安全性上要比大道强得多。
孙家没想到李家能比他们还快的收到消息。
这就要多有赖于苏定了。
为了不将消息泄露,郑致佑是等人走后才给孙家送信的。
而苏定信任自己的渠道,更何况,这些年他一直与李石又联系,几乎每个月都有信件来往,所以他提得自然而然,所以俩人的信件虽是差不多同时发出去的,但因为苏定的人走这条路走惯了,所以提前一天将信送到了李石手上。
孙家不敢再小瞧李家,先前,他们家虽然感激李家答应这门婚事,但内心深处还是觉得李家家世太薄,还比不上孙家和郑家。
孙大舅此时就想到了苏木兰的身份,在钱塘上层社会里,苏木兰的身份已经不是秘密,至少大部分的人家都知道了。
难道苏木兰并没有外面说的完全被苏家遗弃,李石的消息是从苏家得来的
只是苏家与吴家可是姻亲
这完全混乱了好不好
但这不妨碍孙家的人准备去接人。
拿了李石提供的地图,孙家二舅亲自上马带人去接姐姐回来。
郑致德闹着也要去。
孙家觉得这次怕是拦不住这孩子,而郑致德有武艺在身,他去也好,就同意了。
李石回去后就对木兰道:郑家的事不知何时完结,但郑致德年纪也已不小,短则明年,长则后年,这婚事怕就要举行,回头你把该教她的都教了吧,我昨儿给她把脉,身体虽然康健,但她年纪太小,还是从现在开始调养吧。
李石这两年出入过不少豪门贵族,知道这些贵族在成亲之前都喜欢给自己的女儿调理身体,将身体养得好好的,好保证嫁过去后一举得男。
李石不希望自己的妹妹这么早怀孕生孩子,但也不想她的身体有什么不好,于是像对木兰一样调理媛媛和身体。
而桃子和媛媛差不多大,也被拎出来一块儿锻炼了。
孙氏乍然见到弟弟和儿子,激动之下就是一阵痛哭,这几个月来简直像地狱一样,每天都在担心丈夫和儿子会丧命,现在重新见到自己的弟弟和小儿子,孙氏心神松懈之下就哭了出来。
郑致德红着眼安慰自己的母亲,看向一边的嫂子,眼里就带了些好奇。
他还没见过嫂子。
当时郑致佑成亲的时候,正值打仗,郑父怕儿子路上有危险,干脆就叫他不用回来了。
郑妻看到郑致德,忙上前行礼。
郑致德不敢受的让开,作揖道:嫂子。
孙氏暗暗点头,总算是长大了,不像小的时候那样调皮了。
郑致德不好意思的笑笑。
孙二舅就道:姐,我们还是赶紧启程吧,爹和娘都担心你呢。
孙氏闻言,忙和儿媳上车。
等到了孙家又是一番挈阔,等叙旧完毕,孙老太太就拉着女儿的手道:你来得正好,过过一段时间致德下定,你也好主持。
孙氏惊诧,母亲给致德定了婚事
孙老太太点头,感叹道:先头你不是写信来叫我们在这儿给他定亲吗只是那时候你们生死不知,实在没有多少人家愿意。
孙氏就忐忑道:那现在定下的是什么人家
看了女儿一眼,孙老太太就明白了她的顾虑,就宽慰道:你放心,我当时虽急,但还知道分寸,不会随便找一个女子就给致德定下的。
孙氏就松了一口气。
孙老太太就将郑致德订婚的波折说了,道:李家情义,我们不能失德,郑家现在虽然暂时平稳下来了,但这门婚事还是要尽快定下。
孙氏虽然有些失望对方的家世,但也知道那种情况下要订到更好的婚事很困难,而且,母亲也说了,就是李家的这门亲事还是因为对方的兄长和致德是好友兼同窗,这才定下的。
孙氏打起精神,那娘,你说什么时候下定好
日子已经选好了,就在二月初三,下定的东西也给备好了,到那天你只要亲自去就行了。
二月初三那岂不是只有二十来天的时间了
孙老太太点头。
现在才过完年,趁着这股喜庆的气氛定下。
孙氏点头,她也很想看看那位姑娘是怎样的人品。
孙氏到了钱塘,此时他们算是亲家了,所以木兰在对方来这里的第三天,估摸着对方该收拾的也收拾了,该休息的也休息了,就递了递了帖子过去问候。
孙氏知道这人是李家的长媳,甚至还是苏家留在外面的女儿。
吴家长媳苏婉玉的双生妹妹,说真的,孙氏在知道苏木兰的身份时很是膈应,但听母亲说,这苏木兰是从小长在外面,苏家并不认回去,甚至苏木兰本人可能都不知道她自己的身世。
话虽然这样说,孙氏还是隐隐的觉得心里不舒服,但她还是派人回了信,请木兰明天到孙家来坐坐。
媛媛要避嫌,自然不能带去,桃子也不乐意去枯坐着,所以到头来还是只有木兰一个人去。
李石一大早坐着马车送木兰到了孙家门口,见对方进去了,这才离开。
孙氏没想到木兰是一个人来的,郑妻也惊讶的瞪大了眼睛,她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接待没有丫头的客人呢。
木兰并不知道她们心中所想,只是很自然的与她们打招呼。
孙氏和郑妻这才将目光放在木兰的脸上,等看清楚对方的脸,俩人又是一僵,震惊的看着木兰的脸说不出话来。
郑家先前是二品大将军府,人际圈是与吴家相交的,所以婆媳两个都见过苏婉玉,甚至还明里暗里交过锋,如果不是苏木兰穿着廉价的衣服,头上几乎没什么首饰,身边也没跟着丫头,她们一定以为自己此时见的是苏婉玉。
俩人没想到她们长得这样像。
孙氏顿时有些后悔起来,不太想结这门亲事了。
郑家和吴家的仇是死仇,但这苏木兰和苏婉玉长得也太像了,像到她有一种心不安的感觉。
木兰并不知道俩人心中所想,但可以感觉到她们的态度。
木兰心中堵着一口气,脸上的神色也不太好看,三人说了一会话,木兰就告辞了。
看着木兰独自离开的身影,郑妻安慰道:婆婆,只是长得像而已
可也太像了,而且她们还是亲亲姐妹,难免有感情,到时两家打起来,他们李家是帮哪边好
郑妻顿时不语,可婚事已经定下了,我们郑家没有悔婚的
庚帖交换了,八字也合了,甚至定礼都给了,现在只剩下补上剩余的定礼,正式下定。
这门婚事又是郑家危难之时定下的,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这门婚事的意义。
若是郑家一脱离困境就悔婚,那郑家几代的名声都不用要了,特别是孙家,这门婚事可是孙家定下的,到时孙家该如何自处
孙氏也正是因为明白这个,才这样的心焦。
孙氏去找小儿子,落泪道:都是娘不好,要是早点给你定下婚事就好了,现在也不用定下李家这门亲事了。
郑致德吓了一跳,他对这门婚事很满意的,娘先前也没反对,怎么突然不认同了
郑致德小心翼翼的道:娘,这门婚事不是大舅母定下的吗外祖母也说好
好什么那苏木兰是苏婉玉的亲妹妹,苏婉玉可是吴安易的妻子。
郑致德松了一口气,不在意的挥手道:我还以为您顾虑什么呢,原来是这个呀,您放心吧,别说木兰姐姐只是苏婉玉的妹妹,就是亲生女儿也没用,他们两家以后一点交集也不会有,就是有,木兰姐姐也不会心软的。
孙氏擦了擦眼泪,你和那李娘子这样熟
郑致德理所当然的点头,我与木兰姐姐相识好几年了,她弟弟就是我同窗。说着,将李苏两家的事说了,道:我也是最近才听苏文说的,当年他们逃难到这里,因为染了天花,木兰姐姐上门求救,谁知那位周太太用五十两银子打发了木兰姐姐,还叫木兰姐姐以后不要再出现在她面前,俩人以后恩断义绝,再没关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