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小地主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郁雨竹
唐夫人远没有她表现出来的那样大方和好说话,相比之下,安宣义似乎更愿意参与到这样的事来。
对于这方面,木兰一向听李石的。
木兰不可能就这样找上唐夫人。
她需要做的准备不少,好在现在大家都忙着秋收的结尾,冬天离他们还有几个月,做准备的时间还有。
木兰先去了淑女坊一趟。
聂家的淑女坊一直屹立在府城,不管京城和府城的权势换了几波,它好似都没受到多大的影响,现在淑女坊在江南不说是第一绣坊,但也一直引领前沿。
聂家的掌柜知道,这有一部分原因是木兰愿意将设计的手艺教给聂家的绣娘,淑女坊才能每年都有新鲜的花样和式样出来。
慢慢的,淑女坊设计出来的衣服也就成了时尚,一般都是从府城传播开去。
好在聂家没有一家坐大的心思,店铺只开在附近三个大城市中,围着府城就不再往外扩张,大家对淑女坊也都比较尊敬。
木兰很久没来淑女坊了,因为用不着。
家里的衣服都是她带着周春做的,很少有出来外面买的,布料却大多是许氏从京城送来给他们的,都是上好的料子,不是御赐的也是千金难买的好东西。
而平时要用到的布料,有时候木兰懒得出来了就制定了颜色和花样叫李石买回来。
所以淑女坊的掌柜看见木兰很是惊讶了一番,然后就恭敬的迎上去,李太太怎么来了快里面请。
木兰微笑着点头,掌柜好,老掌柜的身体如何了
老掌柜是现任掌柜的爹,也是当年收木兰衣服的掌柜,早在几年前就回家荣养了,现在是他儿子接手这个店铺,但他对木兰也还算熟悉。
老父身体还硬朗,现在正随侍在老太爷身边,前几日还说起李太太呢,说好久没见过太太了。
木兰抿嘴一笑,你和老掌柜完全是两个性子,若不是样貌差不多,我还真不信你们是父子。木兰的眼睛在店铺里扫了一圈,赞道:今年的新款可真不少,淑女坊今年又要大赚了。
再好的衣服也比不上李太太的,李太太的手艺可是坊里的几位绣娘怎么赶也赶不上的。
掌柜的这句话并不是夸张,而是实话,木兰现在身上穿的衣服就是自己设计,全天下只怕独一份,并不是就没有比不上的,但木兰设计的衣服总有一股活力,是别人所触摸不到的。
旁边正在选布料和订做衣服的太太小姐们也正偷眼看过来。
看到木兰身上的衣服也是眼睛一亮,不认识木兰的就低声询问旁边的人,有见过木兰的就低声普及一下。
掌柜的请木兰进包厢说话,耳尖的木兰听到外头有人低声道:听说当年连饭都吃不上,就是靠给淑女坊做衣服生活的
真可怜,那她身上现在穿的衣服也是自己设计的真漂亮,我好喜欢的,也不知道淑女坊能不能做出来
掌柜的关上门,躬身问道:李太太这次来是选衣服
木兰摇头,只是有些事想要请教掌柜的,所以进来问问,叨扰之处还请掌柜的见谅呢。
太太客气了,聂家一直念着您的那份情义呢,有什么话您只管问,只要在下知道的定知无不言。
木兰笑道:也不是什么要紧事,只是我打算做一批冬衣,只是不知道现在市面上的棉花和布料是什么价。
棉花是五十文一斤,布料嘛,要看太太打算用什么样的布了。
就用粗棉布。
那也有三十文一匹。
木兰笑道:我问的是批发价。
掌柜的一惊,斟酌的问道:太太是要买多少棉花
木兰一叹,冬天快要到了,每年冻死冻伤的人不少,加之今年北方有战事,所以
掌柜的了然,沉吟片刻道:若是太太买,我可以棉花三十文,粗棉布二十文卖给您,只是这么多衣服,您是要自己做
我又不是神仙,一个人哪里做得这么多不过想请村民和愿意出力的百姓帮帮忙罢了,实在是我能拿出来的银钱也有限。
那也是太太心善。
木兰想了想,道:你再帮我和你东家说说,看看能不能把价钱再往下压一压,见掌柜的面露为难,就道:我也是没办法,今年我家两个孩子都是在北边任职,写信回来说,那边极其困难,所以才想给他们送一些东西过去
木兰和掌柜的说了一会话就告辞离去了,上了马车,周春就好奇的问道:太太,那价钱那样低了,我们怎么还不买在周春看来,两者的价钱都压下三分之一了,已经是很便宜了。
木兰却摇头道:这个价钱还有水分,这到底不是老掌柜,要是老掌柜要是老掌柜也不会和木兰兜这么大的圈子了,能就会给最低价,不能也会实说,所以木兰实在是不喜欢这些弯弯绕绕,说话喜欢藏一半的人说话。
周春暗暗吐舌,这个价钱还高呀。
木兰肃穆的点头,不然你以为绣坊赚的是什么钱买成衣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买的还是布料,冬天的衣服大多也都是自家做的。所以绣坊赚的钱有一半是卖布料来的,而冬天的棉花也是热销品。
那,掌柜的会便宜卖给我们吗
这就要看聂家的意思了。木兰挺直腰背,道:我们去济善堂吧。
淑女坊里面,掌柜的也正在和心腹谈起李家。
大掌柜,这价钱也太低了,这样一来我们绣坊就不赚什么钱了,她竟然还嫌低
你懂什么这位木兰姑娘可是出了名的小气,一个铜板恨不得掰成两半花。
心腹咂舌,可我看她穿得光鲜亮丽的,没想到还是这么吝啬的人。
吝啬掌柜的笑着摇头,我说她小气,却不是说她吝啬,她可不吝啬,甚至还大方得很呢。
心腹不解的看着掌柜,小气和大方好像是反义词吧
掌柜的一叹,解释道:你才来不知道,回到聂家可不许胡说八道,免得被撵出去,我们家老太爷对这位太太可是推崇得很。她买这些布料棉花是拿去做善事的,往年也不是没有过,记得有一年冻得厉害,她就直接拿了一千多两银子买了棉花和布料给灾民,这一次,只怕是要送到北边去的。
我们家老太爷也心善,每次听说她要做善事,都会尽量压低价钱给她,现在老太爷却不太管事了,大老爷也不太管这些事,就是不知道大少爷愿不愿意压低价格了。
他们家也大方,每年做的善事都不少,也因此,这家业积累了十多年,还在城外打转,以后他们的子孙有的受了。
李家每年送往济善堂的东西也不少,加上德胜医馆一直定期免费给济善堂的人看病,所以在这里名声很好。
可是,真正认识木兰的人却没有几个,外头的人虽然也知道李家和德胜医馆一直在帮助济善堂,但具体的情况除了知府府的几位大人和专门负责济善堂的官员,其他人并不是很了解。
比起名声鹊起的唐夫人,李石他们就要低调得多。
实在是德胜医馆在义诊这方面已经出尽了风头,李石不希望再在其他方面惹人注目。
.
农家小地主 第372章 准备
.
济善堂的官吏不入品级,连在街上巡逻的捕快都不如。
至少做捕快还有一些额外的收入,管理济善堂也就只能截留一些给济善堂的吃食和衣物等。
而那些吃食和衣物都不会好到哪里去。
至于捐献过来的银钱大部分都不会过他们的手,以往遇上贪官污吏,捐献的钱十分能有一分到济善堂就算不错的了。
但从上任知府邓茂始,钱塘的吏治都比较清明,这也是木兰和李石愿意往济善堂送物资的原因。
现任知府安宣义看着中庸,没什么作为,但他一直保留着邓茂的许多政策及清廉的形象。
木兰和济善堂的人算熟的了,毕竟每年都有两三次往这里送东西。
秦孝廉看到李家的马车,忙从济善堂里迎了出来,门口聚着一些衣衫褴褛的孩子以及弓背的老人。
李太太来了,快里面请。
木兰看了那些人一眼,露出一个笑容,和秦孝廉一起进去,秦大人,我看济善堂的人少了不少。
有手有脚还能干活的都到附近的村庄找活干去了,就是帮人收稻,多少还能赚几文钱。稍大一些的孩子则跑去拾荒去了,那些还能走动的老家伙也去了。所以剩下的就是老弱病残了。
这样也好,多存些粮食,冬天的时候也好受些。
太太这次来可是有什么要紧事现在是秋田,又不是青黄不接和大冬天的,一般苏木兰不会来这里的。
的确有事和大人商议。木兰坐在一边椅子上,谢绝了对方倒茶的举动,直接道:我打算给北边军队送一批棉衣棉裤过去,只是和绣坊订购价格太高,所以我想请大人和济善堂的人帮忙。
秦孝廉心中一跳,不由坐直了身子,眼睛闪亮的看着苏木兰,太太的意思是
让济善堂会做针线的人帮忙缝制衣物,就算是不会做针线的,也可以帮助打棉花,填充上也可以帮忙,这样速度快些。
太太多年来一直在资助济善堂,这次又是为边关战士筹备物资,我们自然会鼎力相助,您放心,晚上等他们回来了,我就和他们说,若知道这次是帮太太,他们一定会非常乐意的。
我也不叫他们白帮忙,现在是秋收的尾巴,棉花和棉布我也没准备好,只是提前和你说一声。到时候他们帮我做衣服,每做成一件我给他们十文钱,顿了顿,木兰道:我知道这钱少了些,所以等做完冬衣,我承诺给他们每人两套冬衣。
秦孝廉却很高兴,激动道:不少了,不少了,他们出去帮忙收割稻子,也不过一天七八文钱罢了。而且,过了秋收就找不到活干了。
木兰强笑一声,这工钱很低,提出来的时候她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但正如李石所说的,真要像她提议的那样按照正常的工资给,只怕真就要养出仇人来了。
他们是要长久做慈善事业的,都不希望养出仇人来。
木兰起身,那我们就说定了,您再琢磨一下分配的问题,我这衣服是计件算钱,到时候也要检查质量的,若是质量不过,不仅不给钱,若是费了布料
秦孝廉拍着胸脯道:太太放心,若是坏了布料,到时候我赔给您。
木兰点头,走出去看到几个三四岁的孩子带着一群一两岁的孩子趴在地上,眼巴巴的看着她。
木兰就觉得心酸胀酸胀的,她不由停下脚步,周春忙上前一步扶住木兰的胳膊,太太,我们快走吧,知府夫人还在等着我们呢。
木兰胡乱的点头,情绪有些低落的走出济善堂。
秦孝廉见了心中微喜,仔细的送人上了马车,就高兴的摸着胡子。
秦孝廉的儿子秦钟书在后头见了就撇撇嘴,父亲,人早走了,你再看她也不可能回来的,我们还是赶紧家去吃饭吧,娘都催了三四回了。
秦孝廉啪的一巴掌拍在儿子头上,你知道什么你没看到李太太离开前那不落忍的样子只怕再过不久济善堂又能得一批物资了。
秦钟书眼睛一亮,那我能吃干饭了
你想得美,现在你年纪小,就应该多吃一些流食,这样对肠胃好,不要动不动的就要吃干饭。
秦钟书跳起来,爹你就骗我吧,明明是你没本事,什么年纪小吃流食对肠胃好明明就是没米让我吃饱肚子
周春小心的看了木兰一眼,安慰道:太太为济善堂做的已经够多了。
不过是力所能及罢了,木兰透过车窗看着外头或站或作,都眼露期盼看着她的孩子,轻声道:若是有一日能办个学堂让这些孩子都学到一些本事可以养活自己就好了。
周春吓了一跳,不敢接口,生怕木兰真的就给济善堂办一个学堂了,这里头的花销可不少。
木兰自然知道自己能力不够,说到底她还是个自私的人,做慈善是在她和她的家人都过得好的前提下。
木兰昨天给知府夫人递的帖子,今天刚好可以前去拜访。
太太,我们用过午饭再去吧。
也好,叫马车随便在一家饭馆停下,我们用过了午饭就过去,早去早回,别耽误了人家午睡。
周春吐吐舌头,是您想午睡吧。
木兰有午睡的习惯,但唐夫人却没有。
所以木兰拜访的时候精神有些不济,但唐夫人却精神奕奕的。
唐夫人看到木兰,笑道:李太太可是稀客,快请进来。唐夫人扭头对下人道:前两天舅老爷不是送了些山竹来你去拿一盘子过来,让李太太也尝尝鲜。
唐夫人请木兰坐下,解释道:这山竹是我娘家大哥从别处得来的,我并未见过,没想到还挺好吃的,李太太也尝尝。
山竹木兰心思一转,想到李石对唐夫人的评价,到嘴的话就一转,眼里适当的带了些疑惑,山竹是山上的竹子这也能吃
唐夫人开怀的哈哈大笑,不是山上的竹子,是南边的一种水果,我大哥走商到那里,无意中吃到的,就给家里带了一些回来,因为我们这边都没有,所以才显得贵重些,若是到了京城和更北的地方,那就更稀有了。
木兰尽量让自己奉承得更自然些。
李石说过,唐夫人是个爱慕虚荣的人,最喜人推崇她,最讨厌地位比她低下的人表现比她还优秀,还高贵。
她不过是一个农妇,在她的标准里,地位应该不高吧。
山竹很快送上来,木兰拿起一个,疑惑的看向唐夫人,唐夫人自得的一笑,就手把手的教木兰剥山竹。
一个有意炫耀,一个有意奉承,主宾很快尽欢。
木兰见唐夫人高兴了就说起了正事,她不是一个陪玩陪吃四五天,甚至更久以后才提起正事的人,在她看来,陪着说笑了半个时辰已经算是极限了。
所以木兰率先提起今天来的目的,我们虽有心,但能力也有限,都说唐夫人宅心仁厚,不管是修桥铺路,还是每年的灾民救济,您都带头领先,甚至还定期给济善堂送吃食衣物,我这才想来请示夫人,不知道夫人可有意发起募捐。
募捐
木兰点头,夫人是知府夫人,又有能力手腕,还德高望重,若是要发起募捐,再没有比您更合适的人了。
唐夫人本来要拒绝的话就暂时的咽了回去,微微犹豫起来。
木兰也不马上要答案,起身道:夫人不如考虑一下,夫人若是发起募捐,木兰一定第一时间响应。
唐夫人就收敛心神,笑道:这可是件大事,我还得问过我家老爷,不过真要给北边将士募捐,我一定找李太太。
唐夫人送木兰出去,等人上了马车就落下脸来。
太太,我从未听说过给将士募捐的,将士们过冬的衣物不是由兵部出吗哪里还用我们另外筹备
你懂什么兵部和户部送过去的那些衣物,只怕只有一半能穿,而且,也不是每一个兵士都有的。唐夫人虽然自傲又虚荣,但她跟着自家祖父和大哥管过账本,也算是见过世面,粮草里面的文章可大着呢。
当今严明,情况应该还好,前朝中宗时的辛亥案不就是因为兵部和户部以芦絮替代棉花,使身在前线的二十万将士冻死冻伤,无力抵抗北方游牧部族,那些人一路向南,抢掠十一城,屠三城,最后逼近了京城。
那一次,因战事而丧生的人不计其数,之后追究下来更是有好几个家族近千人被斩首,但就是这样,偷工减料以及棉花中参杂芦絮的事也从没断过。
唐家是大富商,也有人找上过唐家,不过祖父看不上这样的事,更是明令禁止,家族中谁也不敢沾染这样的事,否则,除族驱逐不二论。
她也因为这个知道的多些。
可唐氏并不想给边关送什么棉衣。
她和木兰不一样,看得出来,苏木兰是真的想做善事,但她做善事是为了名声,是有所图,给边关送棉衣,一个不好,要被人盯上唐家的家财了。
李家在她眼里不过是小有资产,人家也不屑于谋夺,但唐家不一样,唐家的家业太大了,又不是没被人算计过。
而且,做这样的善事对她有什么好处呢
不过她所说的领头募捐倒是一个不错的法子,她出个几百两银子就能得到一个好名声,还不会惹上人的眼睛。
.
农家小地主 第373章 说服
.
木兰的马车才出知府大门没多久就被拦住,木兰迷迷糊糊的醒过神来,问道:怎么了
是老爷。
话音才落,李石就从外头进来,周春识趣的坐到外面去。
你怎么来了
李石将木兰拉起来,坐在她身边抱着她,好让她更舒服的睡着,正好来找知府大人,知道你过来就特意转弯过来等着了。
你找他说募捐的事
李石点头,我们捐了四万两的棉衣,这样大的事还是与知府大人说一声的好。
在这方面,李石一直很会做人。
那知府大人怎么说
他心动了,由他去说服唐夫人更好。
可我看唐夫人似乎不是很乐意。
唐家的家业太大,有所顾忌也是应该。不过若是操作的好,既不会叫人惦记上唐家,又能给知府大人记一笔功绩。
木兰默然。
安大人任知府是第二任了,当初邓大人能升官不就是因为救灾有力其实这和当初邓大人所为有异曲同工之妙。
你就是用这个说服知府大人的
李石含糊的应了一声,见妻子的眼睛几乎已经要闭起来了,就低声道:安大人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平庸
回到李家,李石直接叫人将马车驶进院子里,他见木兰睡得熟,也不叫醒她,直接将人抱回去了。
孩子们还在午睡,家里一片安静,甚至一路上连个下人都没碰见。
李石将妻子轻柔的放在床上,就洗漱一番换掉衣服也爬上床去午睡。
李石虽然想帮助守边的将士,但因为不是切身利益,冬天离着也还长,并不如先前那样紧迫。
李石不急,但安宣义却有些急。
他在书房里来回走动了半响,权衡了一下,还是拿定主意往后院去。
唐夫人正带着丫头们打马吊,看见安宣义,忙起身笑道:老爷怎么这时候到外头来了我让人去洗些水果来,虽说现在天气没这么热了,但也去去暑。
我是从书房来的,又没晒着太阳,去什么暑安宣义带着笑容拉着唐夫人到内室去,笑道:倒是你,忙了大半天,自己吃些润润嗓子吧。
唐夫人很受用丈夫的关心,开心的让人下去准备了,见丈夫坐在那儿喝茶,微微一笑,让人下去了。
安宣义虽然不像酸腐一样对儒家规矩一板一眼的执行,但也很少在这个时间到后院来,若是累了也多是自己在前院的书房里休息。
听说今天李大夫的太太过来拜访了
唐夫人手中一顿,不动声色的点头,笑道:是啊,李太太不太爱出来交际,自上次赏菊宴后就没见过,这次一见却发现她不仅没老,还变年轻了一些,也不知道李大夫是怎么帮她调养的。
见妻子扯开话题,安宣义就明白了妻子的立场,想了想道:李大夫和李太太都是慈悲心肠的人,我听说这次他们要往边关送价值四万两的过冬棉衣过去,那几乎是他们一半的家财。
唐夫人吓了一跳,四万两就算是她唐家家财百万,也很少有捐献上万的,何况还是四万。
安宣义点头,李家每年用作慈善的银两都不少,大家私底下都说李家至今不在城中买房就是因为每年的花销太大,因为慈善而不能住进城里
虽然知道这事不真,但对于李石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积善行为,安宣义依然佩服不已。
唐夫人垂下眼眸不说话。
安宣义就低声道:夫人,这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机会,夫人若是能带头募捐,到时不仅有李家做掩护,江南这么多富贵人家也能遮掩掉唐家的豪富,但因为是你牵头,宫里也只会记着你的功德。
想到去年送到她手上皇后亲自书写的牌匾,唐夫人心动不已。
这个时代,女子想要出头太过艰难了,而先前皇后的鼓励无疑给她指了一条明路。
但她一直在控制自己,无非是害怕出手太过阔绰,怕唐家给人盯上,历史上因为豪富而招致灾祸的富商不在少数。
但现在有李家和整个江南做掩护。
为夫这已经是第二任,只要这次政绩考核再为优,两年之后,升迁是必然。
唐氏瞬时下定决心,那我下帖子请人过来,我们好好开一场募捐宴会。
安宣义嘴角微翘,心情很好,最好强杭州与扬州的几位太太夫人们也请来。
那样宴会就大了唐夫人沉吟道:只怕得要一个月的准备时间呢。
这个不急,离入冬还有两个多月呢,而入冬后下雪也还有一段时间,夫人只管慢慢准备,安宣义意有所指的道:只要到时能买到棉衣就好。
唐夫人眼睛一亮,唐家就是富商,其中涉及到的生意千千万万,自然也有纺织业,棉花及棉布唐家都有
这可是一门不小的生意。
只李家一家就捐献了四万两,那合着其他的家族呢
安宣义见妻子眼睛晶亮,这才稍稍松了一口气,暗示道:听说李太太要亲自买棉花棉布,请济善堂里的人帮忙缝制,到时候支付工钱。有李太太监督,定不会出现棉花参杂及质量不好的问题。
唐夫人立马道:老爷放心,我们唐家一向有原则,也定不会出这样的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