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权宋天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老大河
    梁申的一句安慰,倒是又给他留了一丝的期盼,“既然生死不明,起码说生的概率还有一半。”

    赵权当然知道这纯粹就是一句安慰话而矣,但跟辛邦杰一样,也只能选择了相信。

    他不禁地又想起母亲坟前,不知道从哪冒出的那小坛酒。久禾书苑

    对于蔡州这些守卒,史天泽看不上,郭侃就更不用说了。在辛邦杰的请求下,郭侃勉勉强地收下了蒋彦,却把他划入了伙头军。

    过年是谈不上有什么气氛了,全军每人多给了顿肉。大年初一,在留守的那些兵丁木然的注视之下,全军开始分批北撤。

    不仅是真定军北撤,蒙古主力在察罕的率领下,也早已撤离河南南部。赵权不知道,那些依然留守的近千兵丁,下场会是什么。他早已没有心情,也没有力气去过问了。

    离开蔡州后,郭侃独领一军北上。

    过郾城、许州,半个多月后,来到了开封。

    这一路之上的行军,倒也轻松。没有赶路,没有危险,近百个人也没有太多的拖累,几乎都是在游山玩水中度过。

    偶尔有些毛贼,看着这队人数虽然不多,但气势十足的骑兵,也轻易不敢过来骚扰。

    从蔡州到开封,由南而北穿行几乎整个河南,一路之上,荒野千里,鲜见人烟。

    听说在联合灭金之前,蒙古曾经在口头上答应双方以蔡州为界,蔡州之南归宋,以北归蒙。但是蒙古人对残破的河南根本没有任何的管理兴趣,在黄河以南也没留下太多的驻军,只以金国降兵为主,驻守开封、洛阳、归德等地。

    以致宋国觉得有机可乘,这才于端平元年发动了北伐,以期收复失去百年的故都汴京。却未料到被蒙军一击而溃。至此,再无力染指蔡州以北,甚至连原先占据在手的邓州、唐州也没能保住。

    但蒙古也好不到哪去。前些年窝阔台汗全力西征,根本无心经营汉地。便将中原之地全扔给汉世侯自己管理。

    成吉思汗在位时,被任为“征金大元帅、太师、国王”的木华黎,全权负责中原的征伐与经营。木华黎以蒙古军民合一的万户、千户制度对中原实施管理。

    最早时,中原只有刘黑马、史天泽与萧札剌三个汉万户。到金亡时,汉万户已增至七个。这些汉世侯万户在各自的地盘上,上马管兵、下马管民,世袭罔替,已经成为事实上的诸侯。

    数年前,主政的中书令耶律楚材,开始缓慢地推行在汉地的集权治理。前年,在对中原各地进行括户的基础上又推出了“画境之制”,将中原汉地分成十道,包括山西、北京、燕京、河东、彰德、河北、大名、山东东、山东西与陕西十道。在厘清了各世侯的辖区与疆界的同时,又首次在中原引入“达鲁花赤”,将各地大大小小的汉世侯纳入达鲁花赤的监管之下。

    纳地世守、取地得地、异地镇戍、分割调整。在这四个原则的依据之下,各世侯开始有意识地扩大自己的地盘。这些世侯,主要的目标便是河南。因为蒙古在中原实施的政策,无论是括户还是画境之制,都未涉及河南。

    去年年初,在耶律楚材的建议下,蒙古汗庭以监河桥万户刘福为河南道总管,开始在河南设立课税所,征收当地财税。然而,河南全境几成牧场,有税收来源的,也就是几座城池的商税,根本养不了多少南征的军队。

    这也是察罕全军北撤的主要原因。




第141章 破城开封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权宋天下 ”查找最新章节!

    行近开封,人烟渐多,但路上行人匆匆,对于过来的军队莫敢直视。

    远远的,望见一座巨大的城墙,绵延十数里。

    赵权终于见到了开封城,宋国的故都,其实也应该算是南宋现在依然的国都——汴京。

    高宗南渡之后,先是改江宁府为建康府,作为行都,称为“东都”。而后被金兵所迫,南逃到杭州,而后升杭州为临安府,作为“行在”。绍兴八年才正式定临安为行都,改建康为留都。

    终宋一朝,每一个皇帝与臣工都把汴京视为自己的国都。也正因为如此,南宋百年内中,每一任皇帝都将收复汴洛当作自己的最大心愿。

    所以才有不断的北伐发生,包括孝宗时的“隆兴北伐”、宁宗时的“开禧北伐”,以及理宗时的“端平入洛”。可惜的是,无论哪一次北伐,南宋君臣都是在战与和之间摇摆,内部根本行不成一致意见,未战气已弱,无论对上金国或是蒙古,都只是惨败收场。

    端平入洛,是南宋百多年间,唯一的一次成功进入开封,那时领兵的全才子看见的开封便已完全破败。

    而如今在赵权眼中渐渐看清的开封城,虽然依旧宏伟,却已不见了丝毫传说中的辉煌。

    城墙很高,足有七八丈。壕沟也深,但漂着各种的恶臭,黑污一片。沟边一排大柳树,只余残枝。

    一行人自南门而入,城门早已不见,只剩下一个大门洞,也没有任何兵丁值守,门上三个大字“弘仁门”,蒙着厚厚的灰尘。

    进了城门,内有瓮城,上有敌楼,依然空无一人。

    赵权有些怀疑:这,是进了鬼城吗

    从瓮城出来,眼前一片开扩之地。阡陌纵横的田地上,除了灰土,什么都没有。偶尔数只狐獾,探头探脑,见到他们,飞速而去。

    再远处,似乎是一个牧场,里面圈养着数十马匹。

    农田边缘,数排破败小屋,倒是有几户人家,屋前屋外忽儿闪出忙乱的人影。

    如果说在进城之前,对这座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有所怀疑的话,如今的赵权几乎完全不相信了,这是开封城

    八朝古都大相国寺天波府开封铁塔清明上河图

    这些,都哪去了

    “这,这,真的是开封吗”赵权喃喃自语。

    “当然是了!怎么了”与他并辔而骑的梁申,有些奇怪地看着他。

    离开长临村后,这个奇怪的梁申,心情反而越来越舒畅,一路上除了依然无怨无悔地给陈耀当出气筒,就是一直陪着抑郁难平的赵权说话,给他讲沿途所见所闻,颇有指点江山的意思。

    在他丰富的学识与阅历之中,赵权受益良多,心情也舒畅了许多。

    “走吧,别怔了!这是开封外城。”梁申似乎看出他的疑惑,淡淡地说道。

    外城噢,好吧,可能真的是外城。

    可是外城也是开封城不是,怎么还有人在城里种田养马这哪里是一座城池应该有的样子,就是一个比长临村还不如的荒郊!最新小说

    入了弘仁门之后,脚下一条笔直大道伸展向北。众人三骑一排,跟在郭侃身后,缓缓而行。

    小半个时辰后,终于又见到一座城墙。

    “这应该就是内城了,里面才是现在的开封。”梁申在边上说道。

    临近内城门,视线之内走动的行人渐多,道路两侧,残存的是看似曾经宏伟的建筑,完整的却是一些杂乱而建的矮屋。

    前行的队伍在一座残留的寺庙前停下,这寺庙占地甚广,但墙垣破败。最外只剩下一个破旧不堪的大门孤零而立。跟大门不远处,有些正在售卖的小摊。

    一两个摊贩见有人停下,便想来兜售,但又被边上人扯住。摆摊的男子大多髡顶,或是辫发左衽,从外表上根本看不出哪个是汉人,哪个是胡人。

    “在此,驻营!”跟在郭侃边上的施玉田一声大喝,整支队伍纷纷下马,十人一队,各自张帐结营。

    赵权走近寺门,上面挂着模糊的几个大字,他辨了半天,随后感到自己的下巴快掉了下来。

    “这,这是大相国寺”

    “倾檐缺吻护奎文,金碧浮图暗古尘。”梁申叹息着吟出两句诗。

    “什么意思”赵权随口问道。

    “这是宋国范成大,当年随宋高宗南渡之后,出使金国,经过此地时留下的一首诗。看来,从那时到现在,百年时间,这相国寺就再没人来整修过了。”

    梁申又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

    整个大相国寺,现在唯一略为完整的建筑只有资圣阁,里面没有一个僧人。辛邦杰带着几个人进去,将阁楼打扫干净,作为郭侃的临时住所。其他人便围着这座仅剩一层的阁楼,搭建帐篷。

    此前,真定军已与河南道总管刘福提前约好,部队行经开封时,由其为真定军各支军马提供补给。但刚成立未满一年的河南道课税所,根本没有余粮可供,除了察罕的主力蒙古军以外,其他的包括真定军在内,所有汉军都得自己掏钱购粮。好在此次南征,各支军队还是有不少的财物收入,用钱能解决的,都不算是个事。

    郭侃计划在开封停留三天,略作休整。

    歇足一夜之后,第二天一早,渐丁队几个人便在丁武的带领之下,往开封内城而去。

    过了南城外的汴河,一进宾曜门,赵权总算略松了口气。城中虽然还是一片破败萧条,但起码有了些人气。

    道路两旁,倒塌的佛塔、破损的庄园与乌黑杂乱的民居混杂一起。

    偶尔间,还是能看到一两幢新盖而起、光鲜亮丽的楼房。

    路上,污水横流。一些门店或开或闭。

    早点的摊子沿着马路边沿歪歪地摆开。卖粥的、卖面、卖汤的,各种味道混着路边的腥臭,让赵权不禁觉得有些反胃。还好早上出来前,已经用过早饭。

    赵权紧紧扯着陈耀的手,就怕他不顾一切地向某个食摊上扑过去。

    一些乞儿躺卧在街边角落里,甚至有些直接趴在了道路中间。眼中带着渴盼的绿光盯着这一行大大小小的兵卒。



第142章 七烛台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权宋天下 ”查找最新章节!

    一群人走到一个十字路口,路边一个木架上钉着两个油乎乎的小木牌,左边写着“皮场仪门”,右边写着“药桥市街”。几个人产生了不一致的意见,但其实并没有一个人确切地想要去哪。

    虽然人生地不熟,但想着开封城内应该也没有什么危险,丁武便把大伙儿分成三队,各自逛去。只是交代午时必须回到南城门集合。

    于是,十个人的队伍便分成了三个方向。

    这次,几个小伙伴倒是都以赵权为主,跟着他顺手往西而去。

    好久没这么轻松肆意过。再这么说,开封也是个曾经很辉煌的国都,一些残破的建筑中多少还是能品出昔日的一些荣光。

    一群人边走边闹,或是看景,或是望人。不知觉中,就走到了西城门。

    折而向北,附近完整的建筑越来越多,还有各种风格的寺庙。

    包括赵权在内,几个人都有些好奇,放慢脚步,看着在寺庙里进进出出的卷发高鼻胡人。其间,也有一些带着白帽的汉人。

    正走着,突然听到陈耀一声怒吼:“干什么!走开!快走开!”

    赵权回过头一看,有几个孩子正围着陈耀。陈耀右手高举着啃了半个的馒头,正愤怒地喝斥着他们。

    五六个小娃娃,最大的也就六七岁,其他的约摸四五岁,一个个瘦骨嶙峋。围着陈耀,但没人伸手,只是眼睛都盯着他手中的馒头。

    看到赵权等人应声过来,领头的一个半大小子张手将几个娃娃拉住,略退后几步,但并未离开,眼睛转而看着赵权。

    赵权不由自主地摸了摸自己的脸,不明白李毅中等人都在,为什么这小子却只盯着自己。

    看这几个娃,虽然身子比外面街上的那些乞儿更加瘦小,但一个个上下干净利索,身上的麻布衣裳虽然破洞不少,却没有一点的污痕。

    在领头的半大小子身后,钻出了一个同样打扮的娃娃,身高才及陈耀一半,短发、麻衣、草鞋,脚上却不像其他人那样光着,而是裹着一层细麻布。脸也较其他几个孩子圆润些,尤其是一双眼睛,清澈明亮,眼神如一泓细细碧波,随时都准备溢出眼眶。

    这是个女娃娃,是个让人忍不住就想去亲近的女娃娃。

    两世为人的赵权,从来没见过这么迷人的眼睛,他立时被深深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地往那小姑娘走近了一步。

    为首的男孩将小姑娘一拉,护在身后,对着赵权行了个礼,轻轻地叫了声:“这位大哥——”

    赵权回过神,打量这几个娃娃。虽然他们都定定地看着自己,但眼中并没有任何索求的渴望。赵权从怀里掏出几枚铜钱,递给领头的男孩,那小子却摇了摇头,并未伸手去接。

    那小女孩又钻了出来,奶声奶气地说道:“老师,说了,不能收钱!”

    赵权惊讶地问道:“不能收钱你们还有老师那,你们需要什么”

    那小子转过头,看了看陈耀手上的半个馒头。

    赵权点了点头,喝道:“小耀,馒头,都给了!”赵权知道,这胖小子现在每天都要偷偷地揣点吃的在怀里。

    “不!凭什么!”陈耀怒回。

    赵权转过头,又喝一声:“找揍不是”爱书屋

    “那——你呆会得再给我买点!”陈耀嘴里一边嘀咕着一边叼紧了剩下的半个馒头,一只手在自己怀里细细掏摸。

    在大伙儿惊讶的目光中,陈耀竟然从怀里掏出了五个馒头。

    眼前却有六个孩子。赵权把五个馒头给出去后,又去掰陈耀嘴上剩下的半个。陈耀一慌,双手堵住嘴狠狠往里一挤,翻了数个白眼后,终于把剩下的半个馒头全塞进嘴里,鼓鼓囊囊的腮帮子似乎即将崩裂。

    接过馒头的男孩,咧嘴一笑,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轻声说道:“谢谢大哥!”

    回过头,撕下一小片馒头给身后的小姑娘,又从身上掏出一个麻布袋子,将其他馒头装进,转身准备离去。

    赵权有些惊讶:“你们不吃吗”

    小姑娘又奶声奶气地答道:“要,先给,老师吃。”

    赵权半蹲下身子,对着小姑娘说:“那你怎么能先吃呢”

    “因为,我,最小呀!”小姑娘说着,得意地笑了,嘴边弯出两个精致的小酒窝。

    赵权伸出手,忍不住就想去捏她的小脸蛋,但还是把手停在了半空。

    他站起身对男孩说道:“没关系,你们吃吧,不够的话我再去买。”

    那男孩依然摇了摇头。
1...6364656667...13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