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扬天下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何昊远
从明初开始,蒙古各部分裂已经两三百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纵观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也莫不如此。现在蒙古各部重新合并的倾向也越来越明显。
摆脱了满青束缚,正在激烈动荡的蒙古,或许正是在经历一种合并前的阵痛,情况令人堪忧啊!
秦牧当即招来李源、杨慎等人,就在滔滔的黄河边上商议了一夜,直到第二天,才开始渡河进入关中。
李定国、宋献策、于成龙等人亲自来迎接秦牧车驾,并给秦牧上报了一个消息秦军在西宁附近与固始汗之子达延鄂济尔发生激战,因天降大雪,秦军不得不暂时撤回兰州,未能夺取西宁。
*************************
s求订阅,求月票!
(未完待续请搜索,小说更好更新更快!
明扬天下 第655章 大秦回来了(求推荐票)
***
因为受小冰河时期的影响,明末西北连年灾荒,再加上战乱不休,让关中变得十分残破。
但说来奇怪,自从明亡之后,异常的气候也在慢慢好转,这两年甚至还算得上是风调雨顺。
为了对抗大秦,满清统治期间,对治下民生还是十分重视的,多尔衮出台的一些有利于民生恢复的政策,现在大秦都还在沿用。
当初镇守关中的何洛会惊闻勒克德浑大败,匆匆弃守关中,大秦占领关中的过程,没有暴发大规模的战争。这样关中实际上就经历了一年半的小小恢复过程。
宋献策巡抚关中后,很快招安那些大顺军余部,让关中迅速安稳下来。朝廷又从四川前后调拨了两批粮食,加以赈济。
秦牧一路上看到,百姓虽然还是衣衫褴褛,面有菜色。但至少已经没有易子而食,到处饿死人的现象了。
社会也很安定。毕竟遭受了那么多年灾荒和战乱,人心思定,加上大秦赈灾力度比较大,自然不会再有多少愿起来作乱。
前往西京长安的路上,秦牧问起陕西事务,宋献策说到人口问题时,感慨万端地道“万历六年,不计大量的隐户,陕西行省人口有4502067人,如果连隐户一起估算,臣估计当时陕西人口至少有550万以上。但经过这些年灾荒战乱,人口损失极为严重。
臣巡抚关中,首先就是重新统计人口。制定户籍,划分田地。如今各县基本统计完了。合共起来,整个陕西余下的人口不足130万。较万历年间,五去其四矣!”
秦牧听了之后,心有戚戚焉!
这是一个让人惊心动魄的数字。如果万历六年陕西就有550万人,那么连这几十年出生的人口一起算,光是陕西一省,明末陕西一省死亡人数就有近500万,实际等于六个人中死亡了五个。
要知道整个二次世界大战。全世界死亡人数也不过四到五千万,可见这组数字之下,包含着何等惨烈的景象。
秦牧由衷地发出一声长叹“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秦王,由于人口稀少,百姓耕种不了那么多,整个陕西行省现在大部份土地只能丢荒。这对控制西北其为不利。臣建议从江南迁民,以实关中。”
现在南京人口两百万,苏州那样的城市也有百万之众。而陕西一省之地,现在才130万人,确实是太稀薄了,有些地方只怕是数十里无人烟。
而西北的稳定。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关中,不光是人力兵员,还有粮草补给,关中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难怪宋献策急着要迁民充实关中了。
“迁民之事,本王回南京之后再从长计议。”
人口锐减的何止是关中一地。整个北七省,人口死亡超过五成。中原许多地方同样是数十里无人烟。与东汉末年,曹操所说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景象相差无几。
秦牧想了想说道“官府要鼓励百姓多生育,每生一个孩子,可划分若干土地予民户,若是百姓无力抚养,官府要承担起抚养的责任,按新生儿的数量发放口粮。”
“秦王,由地方官府发放新生儿口粮,这一可行。给新生儿划分土地则有些不妥,如今给各家各户划分的田地,已经是他们耕种的极限。再多划分田地,他们也无力耕种,只会加重他们的税赋负担。”
秦牧说道“这一可变通一下,新划分给新生儿的这部分田地,十年或十五年内免税即可。”
这倒是可行,反正那些土地荒着也是荒着,早划分给百姓,或许还能让他们拼命多耕种一些。想到此,宋献策也没有再反对。
秦牧向李定国问起河西战况,李定国答道“秦王,目前河西兵力太少,凉州以西,虽然已主动归附大秦,但甘州等城,目前实际都只有两三百人马驻守,必须尽快增加兵力才行,否则河西一但有变,这兵力实不足以掌控局势。”
秦牧听后头,紧急与司马安等人榷商调兵之事,调兵其实不难,关键是补给。
秦牧与宋献策等人一边商议,一边前行,到达西京长安时,满城军民皆出城迎接,站于道路两旁绵延数里,气氛颇为热烈。
远远望去,长安城墙高大巍峨,明初统一全国后,朱元璋命令各府县普遍筑城。朱元璋以为“天下山川,唯秦中号为险固”。还派太子朱标入秦,有意在关中建都。西安城就是在这个建城的热潮中,由都督濮英主持,在唐皇城旧城基础上扩建起来的。
扩建后的城墙高四丈,宽四丈到五丈,底宽五丈到六米,城墙每隔四十丈修敌台一座,突出在城墙之外,共有敌台98座。
全城还建有马道11处。城墙四角都有突出城外的角台。角台上修有较敌台更为高大的角楼。城墙上外侧筑有雉堞,又称垛墙,共5984个垛口。
最初的城墙完全用黄土分层夯打而成,最底层用土、石灰和糯米汁混合夯打,异常坚硬。后来又将整个城墙内外壁及部砌上青砖。
历经两百多年的风雨和明末的战火洗礼,整座城仍旧巍峨耸立,与雄浑的西北大地浑然一体。秦牧车驾的到来,给多灾多难的关中大地,屏添了一抹亮色。
这些年来,关中饱受灾荒和战争摧残,民间普遍弥漫着一股抑郁、悲伤的情绪。
秦牧率六部大臣而来,车驾辘辘,旌旗猎猎,护驾兵马黑衣玄甲,刀枪如雪,铁蹄铮铮,震动了八百里秦川,那股凛冽之风,扑面而来;
这让关中百姓恍惚间,仿佛看到了曾经那支横扫六合的大秦铁军,穿越千年岁月重回到了雄浑的关中大地。
这一景象,让关中悲情的民气为之一振,那凛冽的大秦雄风,让那些白发苍苍的老者不禁淌下了热泪。
这三秦故地,所有与大秦相关的印记,突然间都被唤醒过来。巍峨的秦岭,风飞涌。八百里秦川,细浪翻腾;
骊山之巅,那个无比高大,足以让千年伏首仰望的身影,仿佛又在仗剑遥指东方,那黑色的大袖一展,遮天蔽日,横扫宇内。
那是秦王,是平定天下,促成宇内一家,让书同文,车同轨,造就了华夏两千年大一统局面的秦王。
前来迎驾的百姓中,不知道是谁喃喃自语了一声“大秦大秦回来了!”这一声自语,瞬间激活了人们血脉中那股丝丝传承不息的秦人因子,听,赳赳老秦在西风中怒吼!
“大秦回来了!”
“大秦回来了!”
“秦王!”
“秦王!”
一浪又一浪的呼喊声,从迎驾的百姓口出发出,声浪越来越大,直上九霄,回荡四野。
西风猎猎,战马惊嘶,秦牧一身黑色绣金龙的王袍,腰悬着宝剑,站到车辕华盖下;
辘辘车声中,秦牧对伏倒满地的百姓疾声大呼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诸侯尽西来。
关中的乡亲们,本王知道,你们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心里在太多的酸楚和血泪;
但是,大家万不可忘记,咱们脚下站着的是三秦故地;咱们的先祖曾从这里出发,席卷天下,铸就了两千年华夏一统的局面,这是后来者无数丰功伟绩都难以比拟的。
咱们应该怀着一颗荣耀之心,坚定地从苦难中站起来,挺直腰干,让刚烈的大秦雄风重新吹遍三秦故地,让祖先的英灵欣然看到,我们没有被苦难击倒,乡亲们,站起来吧!从苦难中,站起来吧!”
******************
s兄弟们,月票投下来吧!投下来吧!
明扬天下 第656章 大祀黄陵
***
秦牧在西京稍事休息两日,便率军民愈万,浩浩荡荡北上中部县,并正式颁旨,改中部县为黄陵县。
秦牧这次祭陵,因为在北京的时候就颁旨诏告天下,所以影响非常大,不少人从外地赶来观礼,让祭陵的场面更大浩大。
到达黄陵县之后,秦牧与司马安等文武官员,首先斋戒三日。
待选定的祭陵吉日来临,又沐浴薰香,峨冠博带,一丝不苟。从县城前往黄帝陵的道路上,新铺上了一层黄土,以清水洒润。
道路两则,衣甲鲜明的秦军将士相护,旌旗猎猎,华盖仪仗齐全。另有三百六十人组成的乐工奏礼乐为前导,隆重而庄严。
秦牧的车驾之后,是阿济格、多铎、范文程、孙之獬等两百多名俘虏,全部赤着上身,负着荆条,双手反绑,累累如珠。
这些曾经或是凶残,或是狡诈,或是无耻之徒,此刻,全成了秦牧献给华夏先祖的祭品。
阿济格等人在北京早已被折腾得生不如死,但此刻,当得知自己真的要成为祭品之时,还是神色惨白,丧然若死,深秋的寒风吹在赤条条的身上,一个个冻得鼻青面紫,瑟瑟直抖。
黄帝陵位于县城以北两里的桥山之巅,桥山有沮水环绕,群山环抱,四周古柏成林,幽静深邃。历朝历代对保护黄陵古柏都很重视,宋、元、明都有保护黄陵的旨意或通令,满山柏林约八里方圆,六万三千余株。
山下有大路可通山直至陵前。山下立一石碑,名为下马石,上有“文武百官到此下马”字样。
历代君臣祭陵者,均须在此下马,步行至陵。秦牧让侍从重新帮着整理衣冠之后。怀着虔诚的态度在下马石前走下车驾,率领文武百官步行至祭坛前。
祭坛上,已安置黄帝神主于上帝神主之左,在黄帝神主前,也陈牛、羊、豕三牲及其他祭器以及相应的祭品。
在庄严肃穆的礼乐声中,礼官郑重其事,先请上帝神主至神坛,再请黄帝神主至神坛,整个过程礼官每个动作都必须恭恭敬敬;
秦牧与文武百官神态庄严,恭立于神坛之下。他们身后的三军将士,万千百姓,无不屏住呼吸,无一人敢乱动,或是喧哗。
接着是峨冠博带的秦牧登上祭坛,给上帝神、黄帝神主上香,并奠玉帛、进俎,也就是进献盛放着牛羊等肉食的礼器。
庄严肃穆的礼乐声停下,秦牧与文武百官毕恭毕敬地面向祭坛跪下。祭坛下成千上万的军民也纷纷跟着跪下,在礼官的唱礼声中,郑重地行叩拜大礼。
叩拜礼毕,由秦牧跪念祭文。此时谁也不能起身,全部面向黄帝神位跪听祭文,山风吹拂,松涛阵阵。秦牧跪在坛前,手捧祭文,大声朗诵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
胡尘遮天,衣冠沦丧,人执笞绳,我为奴辱。
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
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华夏,让其沦胥。
牧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亿兆一心,披荆斩棘。
还我河山,卫我衣冠,此物此志,永矢勿谖。
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所在人屏息听着,秦牧朗诵之声回荡在山间,松涛和应,天籁梵唱;天苍苍,洛水泱泱,三军静默,万众思潮起伏。
遥想先祖荣光伟业,再思时事艰难,几曾衣冠沦丧,参与大祭的万千军民无不感慨万端,怆然而泪下。
当年蒙元入主中原,华夏全境沦陷,但至少还能勉强保存衣冠,这次满清南侵,山河破碎,满地膻腥,泱泱华夏,大半国土的生民被迫屈辱地剃发易服,着金银鼠尾化为夷狄,想到这些,面对黄帝始祖,谁不是心绪万千,热泪沾巾?
读祭文毕,秦牧起身,众人才能跟着起身。秦牧转身面对万千军民,从祭坛望下去,旌旗漫漫,人头攒动,宽广的祭坛前,站满了黑压压的人群,许多读书人都是千里迢迢赶来,眼中还含着热泪。
成千上万双目光注视着秦牧,山风吹拂着他的峨冠博带,衣袂飘拂不定,秦牧徐徐展开大袖,对着人群大声说道“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母亲就对我说曾经有一条大鱼,生活在北冥那个地方,它化作一只巨鸟,在天地之间翱翔。巨鸟那垂天之翼,虽九万里亦可扶摇直上。
曾经有一个人,他乘着五爪金龙,带着风雨雷霆来自九天之上,从双脚踏上苍茫的大地那一刻起,他不畏艰难险阻,开山通道,血战涿鹿之野,扫平了万里河山,划野分疆,制定法典,开辟了华夏五千年之辉煌。
这些年,当我望着漫天胡尘遮住了华夏的天空,望着雪亮的屠刀下,被迫剃去头发,打起辫子的身影。总会有无尽的酸涩冲上喉头,总听到有一个声音大声地呼喊记得吗?你的祖先叫炎黄!”
当“炎黄”两个字从秦牧口中呐喊出来,下面的三军士卒,万千士民,无不泪如雨下,泣不成声。
秦牧接着道“这些年来,我华夏大地,多灾多难,明皇虽励精图治,然殿堂之上,奸臣当道,为一己之私,打击异己,不择手段;四海之内,烽火连绵,萁豆相煎,生灵涂炭。以至于让鞑虏趁虚而入,奸淫掳掠,血洗中原。
更有范文程、孙之獬、吴三桂之流,为鞑虏出谋划策,毁我衣冠,屠我生民,甘作奴才走狗,为虎作伥。
今日,秦牧前来祭拜华夏始祖,心里怀无上的敬意、以及,无限的愧疚。是我们这些子孙不肖,使华夏蒙尘,使祖先蒙羞!”
祭坛前的哭声更大,山间数万株松柏,随风起伏,如人叩拜,一股愧疚而肃穆的气氛,在山里间弥漫。
秦牧霍然拔出巨阙剑,遥遥一指,喝道“把献予先祖的祭品押上来。”
秦军士卒立即把多铎、阿济格、范文程、宁完我、孙之獬等两百多个光着上身的俘虏押上来,这些人一个个脸无人色,便是杀人如麻的多铎,也是瑟瑟发抖。
“献祭!”
秦牧怒吼一声,秦军士卒那雪亮的大刀挥下,两百多颗头颅滚落在地,这些曾经践踏蹂躏过华夏大地的罪魁祸首,终于在华夏先祖英灵之前伏法。山风猎猎,松涛如怒,铁与血的味道弥漫在风中
秦牧不再多看一眼,回身面向灵位,再次跪下,大声说道“在先祖英灵之前,牧怀着愧疚之心,郑重立誓,终牧一生,将常怀谦诚,励精图治,奋发图强,护我河山,卫我衣冠。亦愿天下仁人志士,能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再创华夏之辉煌,以慰先祖之英灵。”
秦牧起誓过后,再向上帝神和黄帝献爵,献爵也就是敬酒。
接着三百六十乐工再奏乐,在庄严肃穆的乐声中,大家一起行亚献礼。
复行终献礼。
行过终献礼后,饮受福胙,也就是大家分食祭祀所用的酒肉,这一与民间上坟祭祖后,分食祭祀过的肉类是一样的,有受祖先赐福之寓意在内。
接着礼官高赞曰撤馔。
乐工奏咸和之曲,秦牧于神位前将笾豆稍移动,复回立于原位。
舞生直执其籥,与翟同。司节者在东,进于东一班舞生之首。在西者进立于西一班舞生之首。举节朝上,分引舞生于神位东西,序立相向。乐尽,麾生偃麾栎敔,乐止。
接下来是送神,望燎。
司其事者焚烧纸一万张、金银箔一万锭。秦牧与司马安等站到祭坛西南角的望燎位上观看纸钱和金银箔焚烧的过程,以示孝敬。
望燎是祭祀最后一道程序,金银箔纸燃尽,整个大祭仪式正式结束。
但是桥山之上,松涛未息,参加祭祀的士民心情久久未能平静,秦牧那一声呐喊,始终在人们的心头回荡还记得吗?你的祖先叫炎黄!
**************************************
s求订阅,求月票!真心求月票!
还有,各位手上要是有赠送的评价票,也请投来支持一下吧!
(未完待续请搜索,小说更好更新更快!
明扬天下 第657章 先稳住西北
***
大祀黄帝陵之后,秦牧随后又另选黄道吉日,去祭祀了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南依层层叠嶂、山林葱郁的骊山,北临逶迤曲转、似银蛇横卧在渭水之滨。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相对于祭皇帝陵,这次祭始皇帝陵更类似于“家祭”,主要是为了向世人宣示,他继承的是始皇帝的法统,以此作为自己统治天下的法理依据。
说来也奇怪,在祭始皇帝陵前三天,天空开始积满乌,接着风雪交加,大雪连下了三日,在秦牧冒雪出城前往骊山的路上,风雪才收住。
到达骊山时,大雪晴定,开有隙,天光隐现之间,阳光开始普照下来,巍峨的骊山突然亮了起来。
一时间,青苍骊马著银鞍,万里奔回卧秦川。烟雾尘尘澄清日,跃时重又上端。
那银装素裹的画面,美得让人不敢看。
这天气的前后变化,颇有些微妙,让人不禁联想到了以前发生在秦牧身上的种种神迹。
总之,虽然整个祭陵的过程没有什么异常,但光是秦牧一到骊山,就雪收开,天光普照的的景象,已经让人充满遐想了。
民间传说得最多的,就是始皇帝显灵了,此事很快就在整个关中传得沸沸扬扬,民气为之一振。
这两次祭陵,政治上的效果是极为显著的,因为有大批读书人自发赶来从祭,从黄帝陵,到始皇帝陵,秦牧通过此举,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继承天下法统的合法性,而且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冬天来了,在寒流肆虐之下。边境上或许能平静一。
秦牧深知不能再拖了,决定趁着这个冬天,回南京登基。
在祭陵过后的几天里,秦牧在西京紧急召见了李定国、艾能奇、马万年、马唯兴、温存孝、等将领,与司刀安、李源、杨慎等人一起,重新榷商了西北的防务。
艾能奇此时也不提什么听调不听宣的老话了,在秦牧面前。毕恭毕敬,不敢有丝毫僭越。秦牧自然也不去提这一茬,还温言抚慰,称赞他平定河套的功绩。
众人榷商之后,决定往河西走廊调派了一万五千大军,分别加强甘州等各城的防务。
不是秦牧不想多派些兵马。其实主要是后勤补的问题。
如果派几万大军前往河西走廊,让河西的百姓养这几万大军,先不说他们养不养得起,就算养得起,估计也会逼反当地的百姓。
如果从内地转运军须粮草,光是从西京长安到凉州,就要辗转两千里。如果是从江南调粮,那更是数万里之遥,中原刚刚打下来,尚需要大力赈济,如何经得起如此折腾?
加上西路军多数是李定国与艾能奇所部,当初并未整编过。常言道,防人之心不可无,秦牧决定先让李定国与艾能奇回南京参加开国大典。然后让兵部对西北兵马加以整编,否则将来出了什么乱子的话,那便悔之无及了。
李定国现在派往坐镇兰州是马唯兴、虞永成坐镇甘州,冯双礼坐镇河套。其中马唯兴、冯双礼都是当初大西军将领,秦牧连见都没见过。
于是秦牧便说要见见马唯兴与冯双礼,让他们回来一起参加登基大典,转而派马万年前往兰州接替马唯兴。派温存孝往河套接替冯双礼。
这个理由还算巧妙,加上参加登基大典,有拥立之功,这是所在将领都希望的事。就算是以后与子孙说起来,也是一件荣耀的事。
秦牧对漠西蒙古与青藏的固始汗隐隐有些担心,在送别马万年与温存孝时,免不了再三嘱咐,让他们注意防御。
秦牧不敢小看蒙古人,他们曾经建立过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帝国,他们有过辉煌的历史。
在原来的历史上,因为满清本身也是游牧民牧,与蒙古天然就比汉人亲近。而且很早就控制住了漠南,以此为先锋征战;
即便如此还是被噶尔丹大举入侵,打到漠南乌朱穆沁地区,威逼北京。
当时的准噶尔部控制了漠西、漠北、西域,疆域非常大。康熙帝被迫3次亲征,起举国之力,用了二三十年时间,耗费了无数钱粮,才溃败噶尔丹。
而现在,大秦是农耕民族建立的帝国,与游牧民族天生就比较对立,对此,秦牧有着清醒的认识。
有了来复枪并不见得就万事无忧了;草原之辽阔有数万里,除非你有全球鹰,否则进去了有可能连敌人都找不到。
从辽东到西域,何其漫长,如果处处设防,先不说防不防得住,光是本身巨大的消耗,就能让大秦不堪重负。
而现在,秦军还不适应草原上的寒冷,在这样冬季什么也做不了,刚刚完成北伐的大秦,也没有余力大举扫荡草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