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扬天下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何昊远
昨日,降清的诚意伯刘孔昭、保国公朱国弼等被抄家了,这让徐文爵等人既侥幸又担忧。庆幸的是当初逃到江西去了,没有降清。担忧的是会不会拔起萝卜带起泥。难保秦牧不会将他们当成肥羊给一起宰了。
在众人等得心焦的时候,徐永顺终于打马赶到,他一进河房,柳昌祚就忍不住上前问道“贤侄,怎么样了?韩赞周怎么没来?”
徐永顺摇头答道“韩赞周不会来了。”
“怎么回事?”
“到底怎么回事?”
一听说韩赞周不会再来,大伙都有些慌了。纷纷围向徐永顺,七嘴八舌地询问。
徐永顺忧色满脸地答道“近段时间,赵王、桂王、保宁王等纷纷起事,秦王问我们知不知道这些事。”
“什么?这与咱们有何关系。秦王这是欲加其罪,何患无词”
“嘘,你要害死大家吗?说话小心。”
“就是,夜不收可不比锦衣卫差多少,说话小心。”
“大伙先别慌,事情应该还没那么严重。”徐文爵来回踱了几步,正在努力思索着。
东宁伯焦梦龙催道“徐老哥,咱们现在可是一条绳上的蚂蚱,有什么话你倒是快说呀。”
徐文爵沉吟道“看来秦王对咱们有所不满是肯定的,不过他应该只是希望咱们更明确地表明立场。”
“咱们捐了那么多钱,这还不够吗?”
“如果光是想要钱,秦王随便找个理由把你家给抄了,岂不得到更多?”
“是了,看来秦王是想让咱们站出来,一同质疑唐王、鲁王、赵王等。”
徐永顺很久没出声,入京以来,他已经很难再见到秦牧了,本来让韩赞周帮忙,希望将自己的妹妹送入宫去,从韩赞周的回信看来,这事也泡汤了,这让徐永顺充满了挫败感。
他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后说道“还有一件事,秦王有意将龙江宝船厂交给私人来经营,这也算是咱们的一次机会。”
“宝船厂?”
“没错,秦王有意将造船厂全部交给私人经营,今后朝廷将不再设官船场,所须船只全部向私人船厂下订单,也就是说船厂与官方的联系仍然会很紧密;
秦王很重视水师,弄好了,秦王一高兴说不定有额外的好处;弄不好,可能会血无归。这事看上去是一把双刃剑,所以一时间可能没有多少人敢去接手龙江船厂,各位有信心的话,咱们就尽快出手,把船厂接下来。”
徐永顺一说完,各人顿时交头接耳,互询得失。
若是一般的人,难免担心和官方打交道会吃亏,但这些前朝权贵却非常清楚,其中蕴含着难得的机遇;
他们削尖了脑袋,正是想和新朝权力沾边,凭借世代积累下来的底蕴,他们不怕沾上“官”字,就怕沾不上。
因此,议论一番之后,大家很快达成共识,让徐永顺尽快去找许英杰,打探船厂的细节,好接手经营。
可惜许英杰这两天特别忙,连家也没回,徐永顺只能递上拜贴,耐心等等。
秦国的户部比较特殊,它辖下多了一个商务司和一个银监司,户部侍郎许英杰分管的主要就是这两个司的事务。
黄振林那道奏章引发了热议,许英杰对此更是十分上心,他是商人出身,对市面上银钱的流通情况本来就十分熟悉,这两天又整理了大量资料。
第三天朝会上,大臣们刚落坐,许英杰就站出来奏道“秦王,臣有本要奏。”
秦牧与大臣现在每天都在忙着探讨军制、政体、司法、税制,货币等方面的事情,这些体制虽然大都继承于明朝,但明朝的灭亡本身就说明这些体制存在很大的问道,必须总结得失,加以改善。
许英杰先站出来,无疑预示着今天的议题会从货币、税赋方面开始。秦牧颔首道“许卿请讲。”
“秦王,纵观明朝的货币,可分为四个阶段洪武元年至洪武七年以铜钱为主;洪武八年至宣德十年的通用纸钞;正统元年至嘉靖初为银钱钞兼用;嘉靖以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以铜钱为辅,但仍十分混乱;
张居正实施一条鞭子法后,将丁役、土贡等各项均归并于田赋之中,计亩征银。举凡国家税收、军饷官俸、京库岁需,民间贸易借贷无不用银。
我大秦如今沿用的也是一条鞭子法;计亩征银的弊病也越来越严重,对朝廷和百姓都极为不利。”
秦牧头说道“其中的利弊,请许卿细细道来吧。”
“启奏秦王,计亩征银,百姓在粮食收割之后,需要卖粮变现纳税,短期内大量的粮食拥入市场,会造成粮食下跌,这样百姓就需要变卖更多的粮食,才能凑足税银,导致百姓负担加重。另一方面,朝廷收上税银之后,再向市面购粮供给官禄军需时,粮价又会飙升,使得朝廷支出加重;
是以,计亩征银,表面上看似减少了繁杂的环节,消除了税吏营私舞弊的环节,实际上朝廷与百姓仍免不了吃亏,真正从中获得暴利的,只有那些粮商;
另外,目前流通的货币除了白银之外,还有铜钱,货币不统一,这也不可避免的滋生了很多弊病;铜钱不仅制式混乱,质地不一,且官铸不足,私铸横行,以致劣币驱逐良币,使得银与钱兑换时得率很不稳定;
官方规定一两银了兑一千钱,但实际上市面上不是银贱钱贵,就是银贵钱贱。银贵钱贱时,一两银子可兑换一千多铜钱,银贱钱贵时,一两银子只能兑换几百枚铜钱,十分混乱;而银价的变动,往往又有每年两税所勾连,商人和富户利用这种混乱谋取暴利,受损的也是朝廷的市井小民。因此,臣以为,完善税制和统一币制势在必行。”
秦牧横扫了大坐的大臣一眼问道“各位大臣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
s月底到,求月票!各位兄弟的上有月票的,请投来支持一下吧,跪求月票中
(未完待续。。)
★百 度 搜 索 来 ,免 费 阅 读 万 本 小 说 .★





明扬天下 第378章 币与税(二) (求月票!)
第378章币与税(二)
******
秦牧横扫了在坐的大臣一眼问道“各位大臣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户部右侍郎杨超随即站出来,侃侃而谈道“自弘治朝之后,明廷每年的银课收入实际上已不足十万两,嘉靖以后,太仓库银一直都处在入不敷出的状态;
另一方面,白银作为主要货币后,使人们更多的重视白银价值,从而还出现大量白银被官僚商贾作为私人财富集中并窖藏,减少了流通白银的数量;
同时百姓对白银周转的巨大需求加上明廷的日益腐败和辽饷剧增,造成了白银求大于供的局面,使得市面上出现了严重的银荒。
这表明,光靠国内的银矿开采已无法满足国家和市面对白银的巨大需求,迫于银荒的压力,明廷自隆庆开放海禁,西洋大量白银流入,到隆庆五年银荒得到很大的改善。
但臣以为,这也只是治标不治本,不能彻底解决货币的问题。
从崇祯初年开始,天下战乱频生,天灾不断,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物资短缺,出现了白银严重贬值的现象,以前一两银子可买一石米,现在很多地方四五两银子才能买到一石米。
另一方面,流民遍地,民生困苦,雇工价格低廉,无法用银计值,只有以铜钱计值,铜钱需求量增加,这也进一步导致了银贱钱贵的情形越发严重。
商人贩卖百货,都是以银计值,收入的是银,要换成钱来雇工,银贱钱贵。则成本变高,这对本就萧条的经济极为不利。
反之,若是银贵钱贱,则官府有利,商贾有钱。而对普通百姓不利。按市场上的规律,大数用银,小数用钱,普通百姓收入多为小数,故多用钱,而商贾富绅多用银。银日贵,钱日贱,富者愈富,穷者愈穷;
朝廷征取赋税时,以银计数,然后折合成钱数向普通百姓收缴。银贵则折合的钱数增多,对百姓也极为不利。
然而银钱比价,很难调节,因此臣以为,根本的解决之道是统一货币。只有统一了货币,才能真正解决这种混乱的现象,稳定货币。保护普通百姓的利益。”
听完杨超的论述,在坐的大臣禁不住交头接耳,秦国现在施行的是张居正的一条鞭子法,征税以是计亩征银,往深层次看,要解决赋税存在的问题,就要先解决货币问题;
而货币问题,最要是因为供求不平衡造成的,钱少了会出现钱荒,钱多了会造成通货膨胀。再者就是货币不统一造成内在的混乱。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商品交易总量日趋庞大,靠金属货币很难维持币值的稳定,特别是这么大的国家,社会一但稳定下来,生产力释放出来后。需要大量的货币来交易,偏偏中国银和铜诸量都不丰富,用单一货币根本没法满足需求,所以只能银铜并用,这又导致了货币的混乱,进而延生出很多问题。
秦牧徐徐说道“要想统一货币只有发行纸钞。但宋元明三代都发行过纸钞,尤其是在明代,从洪武七年开始,明廷发行大明宝钞,并将其定为唯一合法货币,禁止银钱流通,但大明宝钞很快就贬值,为民众所抵制。各位大臣,对此有何见解?”
许英杰准备充分,当即答道“启奏秦王,纸钞源于北宋四川出现的交子,为民间首先发行,这说足以明民众对纸抄是有需求的。洪武朝发行的大明宝钞遭到民众抵制,这只能说明是钞法不当,发行不善,而不是纸钞本身的问题。
臣总结了一下,以大明宝抄为例,其主要问题是立法不善。其一,所发行的宝钞无钞本、无限额,宝钞流通发放多、回收少;
朝廷用宝钞支付官俸军饷、收购民间产品,而征税仅搭少量宝钞,又不肯及时回收昏钞,加上印制简陋,伪造方便,因而市场上宝钞数目太多,大大超出市面的实际需求量。
其二,自坏法制。钞法缺少必要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例如洪武实行钞法之初,禁止民间买卖金银,第二年便下令税粮可以银代输;
洪武九年规定钞一贯折米一石,十八年又改为一石米合钞二贯五百文;二十七年禁行钱,专用钞,变更钱钞兼行旧法,此后禁钱令未解除,便又一再铸造铜钱。如此出尔反尔,失信于民,于是钞法乃坏。
是以臣以为,我朝只要针对大明宝钞存在的问题,制定更完善的钞法,就能避免重蹈前明覆辙,颁行我大秦纸钞。”
对大明宝钞,许英杰能分析出这么多问题,这已经难能可贵了。
“许侍郎说得很好。”秦牧对此表示了赞许,然后接着说道“正所谓知易行难,光是能看出问题还不行,还要有解释问题的办法才行。各位大臣,可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呐?”
首先上表提及货币及税赋问题的黄振林出来答道“秦王,纸钞首重信誉,解决了信誉问题,其他问题便都迎刃而解了。许侍郎刚才提到的问题,无不是为针对纸钞信誉的,而其中除了发行限额外,其他问题都好解决,纵观宋元明三代,纸钞贬值的主要原因,也都是因为无节制的发行纸钞所至,因此,臣以为控制发钞量是关键。”
秦牧带着一抹微笑问道“相信各位大臣都知道,发行少了,会出现钱荒,发行多了,会导致纸钞贬值。本王要问的是,如何确保纸钞发行量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呢?”
秦牧这个问题,让在坐的大臣一时都沉默了,象刘猛这些武将,更是两眼半眯,作神游太虚状。
最后还是工部员外郎黄振林出来答道“回秦王,货币需求量是由市场交易的商品总价值来决定的,因此,要确定货币的发行量,就要先计算市场交易的商品总价值。”
“那么如何计算呢?国家这么大,黄卿能一一去统计市场上有交易了多少东西吗?”
“这”
在秦牧再三追问之下,大家又陷入了沉思之中。
秦牧淡淡地说道“大家先把这个问题想透彻了再说吧。”
黄振林想了一下说道“启奏秦王,具体可由各地的税监分别统计商品总量,由县到州,由州到府,层层叠加,汇总上来,应该就能得到一个大致的数据;
再以这个数据发行纸钞,即便不十分准确,但也不至于造成严重的钱荒或是贬值,而且朝廷发行纸钞,总有一个逐渐流通的过程,先发行少量,等信誉建立起来后,再慢慢以纸钞取代银钱;
这个过程少则需要几年,多则十年,这期间各地税监年年统计,到时市场上的商品总量以及每年增减率,都应该有一个客观的数额了,再以这个数额计算纸钞发行数额,当不至于有太大的出入。”
“如此倒也不失为可行之道。”秦牧了头,向司马安等人询问,“各位大臣以为如何?”
按惯例,每一个皇帝登基,除了要有自己的年号外,有一也不容忽视,那就是要有自己的钱币,通常在确定自己年号后的元年,就发铸造自己的“通宝”。
秦牧现在只是称王,还没有称帝,所以年号用的是秦元年,和朱元璋称吴王时用吴元年是一样的。因此,铸币本来不用着急的。
但现在币制的确定,关系到了规范市贸及民生恢复,很有必要提前议定。
从秦牧的态度看来,他偏向于发行纸钞,司马安想了想说道“臣以为发行纸钞,应慎之又慎,朝廷可先成立纸钞提举司,会同三法司先制定钞法,然后再少量发行,看看民众的反应再说。等纸钞信誉建立起来后,再作进一步打算不迟。”
**************
s30号了,今天还没开张,又被暴了几回菊,名次一直在跌,一直在跌,呜呼!继续求月票,求护菊!
求月票!
求月票!
★百 度 搜 索 来 ,免 费 阅 读 万 本 小 说 .★




明扬天下 第379章 币与锐(三)
******
在信誉在没有建立起来之前,想立即用纸钞全面取代银钱统一货币,这不太现实,洪武帝前车可鉴。
问题是统一不了货币,普通百姓就始终深受其害。
现在施行的一条鞭子法,以计亩征银,但下层百姓平时收入少,得到的基本都是铜钱,所以在缴纳两税的时候就要集中向商人兑换,而商人借此将银价抬高,普通百姓因此蒙受了严重的盘剥。
同时,两税征收期间,百姓需要大量出粜粮食换取银钱,粮价会跌得很利害。本来要上缴一百斤粮食的赋税,就要贱卖两百斤粮食才够交税。
另外就是税银的火耗问题,地方官征收钱税时,会以火耗为由,多徵钱银,以弥补地方府库因火耗而造成的亏空。但火耗有多有少,一直以来都由地方官员说了算,这就成了地方官借机敛财的借口。
凡此种种,使得本意是减轻百姓负担,增加朝廷税收的一条鞭子法,在明代却被称为残民一条鞭。
以前秦国只有江西、湖广两地,刚上任的官员也都还比较清廉,加上秦牧的粮食战略,在很大程度上稳定了粮价,所以短期内这些问题没有突显出来。
但随着地盘的扩大,这些问题若得不到有效解决,很很就会暴露出来,使百姓深受其害,刚刚产国的大秦会因此失去民心。
秦牧就这三个问题,向在坐的大臣征询意见。户部待郎许英杰当先站出来说道“臣建议加大银行网的覆盖面,至少在每个县都要设立分行。如此一来,各县百姓在纳税时,可到银行兑换银钱。防止奸商借机哄抬银价,减少百姓因此蒙受的盘剥;
另外,钞法制定之后,臣建议先印两百万贯小钞,以代替铜钱。允许百姓以纸钞纳税,如此一来,也可以减少银钱兑换所带来的弊病,同时还可以解决一部火耗的问题。”
大明宝钞之所以遭到百姓抵制,其中很关键的一就是,明廷一开始在税收中不收宝钞。
朱元璋是小农出身。对经济学没什么概念,他发行宝钞,既没有准备金,又没有发行限额。更搞笑的是,他印出宝抄后拿去向百姓买东西,结果收税时又不收宝钞。这怎么可能把宝钞的信誉建立起来呢?
所以许英杰此时明确提出,发行纸钞后,允许百姓用纸抄来纳税,这样不但容易建立起宝抄的信誉,同时可避免百姓在纳税时,必须兑换银钱所蒙受的损害。
户部尚书刘伯全、内大学士诸葛敏、李源相继出面表示支持许英杰所议,银行在这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在江西、湖广已经得到体现,这不但有力地打击了不法商人哄抬银价造成的损害,还为朝廷增加了大量收入。
有这几人的支持,再经秦牧拍板决定,在坐的大臣即便有什么私心,也不敢出面反对了。
事情一件一件的来办,解决银钱兑换损害百姓的问题后,礼部郎中卞狄出来针对第二个问题说道“启奏秦王,宋代建有常平仓,由各州县的税银中截留相应的数目。用于粮储,粮价低时收粮,粮价升高时出粜,抑平粮价;
之前我王的粮食战略,因为储备充足。对平抑粮价也起到了明显的作用。臣认为我朝可借鉴宋代的常平仓制度,并加以完善,必能减少百姓在交纳两税其间,因粮价走低所蒙受的损害;
另外,还可以适当的延长纳税的期限,以前百姓在收粮后立即便要纳税,迫使大家不得不在同一时期卖粮换银,如果适当的延长缴纳期限,不法粮商难以长期打压粮价,百姓可免于受其盘剥。”
一直以来很少说话的吏部尚书杨廷麟忍不住站了出来说道“秦王,卞郎中提到的第一条,建立常平仓平抑粮价,臣赞同。但延长纳税期限则值得商榷,普通人家收入不丰,若不规定其在收割后立即纳税,银钱被转作他用,便再也无力纳税。如此一来,欠税的现象会普通出现,朝廷会因财税枯乏而难以为继。”
这确实是个问题,延长纳税期限,可避免百姓在同一时期大量售粮,受粮商盘剥。但延长纳税期限后,又容易造成大量欠税的现象,使朝廷难以维系。
秦牧想了想说道“各位大臣看看可否这样,延长纳税期限后,如果哪家欠税,则第二年不得再享受这一项惠政,必须在收割后立即连同上一年拖欠的数额一起上缴。等其交清欠税后,才能继续享受延期纳税的政策。”
司马安答道“臣赞同秦王之策,不过具体施行起来,还会出现什么问题尚难预测,因此臣建议延长缴税期限这项政策,应先在各地选几个州府试行,观其效果之后,再决定是否全面推广,方为妥当。”
“好,常平仓就交由司农寺来筹建吧。延长缴税期的试工作,就由户部在各省分别选出两个州来试行,以观后效。”
第二个问题也顺利解决之后,最后就剩下火耗的问题了。
火耗是确实存大的,地方官府收税时,收上来的是碎银,而且成色不尽相同,溶成银锭上缴国库时,会造成一定的火耗。
如果地方官不加征火耗银,那么造成的亏空就得由自己来承担,他们肯定不干,所以将火耗摊派到百姓头上,这已经成为朝廷默许的行为。
问题就在于,加征多少火耗银因不在正税之中,朝廷没有明文规定,这给地方官借机敛财提供了有利的借口。
在纸钞没有成为唯一合法货币之前,火耗的问题就始终存在,就看怎么解决了。
顾君恩说道“秦王,火耗问题本身不难解决,朝廷只须制定一个征收火耗的统一标准,归入正税一起征收,存留藩库以补藩库亏空即可;
但火耗问题另有深层次的原因,明朝官员的俸禄太低,以七品知县为例,岁俸为九十石,凭此俸禄,在明初尚可勉强支撑,到中后期,由于物价上涨,多数官员靠俸禄已难以养家糊口,使得官员不得不在火耗中舞弊以救贫,官吏贪污渐趋合法化,公开化。
因此臣以为,要解决火耗的营私舞弊问题,有必要先提高官员的俸禄,否则将火耗归入正税,也只能是一纸空文,地方官员仍会巧立名目,盘剥百姓。”
顾君恩一说完,在坐的大臣纷纷望向秦牧,增加俸禄谁不想啊?
但这得看秦牧是不是象朱元璋那样抠门了,要是跟朱元璋一个德性,大家也别想了。
这个不好说,包括司马安在内,也不知道秦牧会作何决定。一直以来,秦牧个人很节俭,这很象朱元璋;
但是另一方面,秦牧对秦军将士却很大方。这种鲜明的反差,让大家难以确定他偏向于哪一面。
秦牧见大臣们如此反应,心中暗暗好笑,明朝的俸禄过低,这是事实,从明朝的事例可知,官员的俸禄太低并不见得是好事,贪污合法化,公开化之后,再难以控制。
之前秦国虽然也是按照秦国的标准发俸,但逢年过节,秦牧都会以各种名义,赏赐手下的官员,变相地增加了他们的合法所得。
应当的增加官员的俸禄,这一秦牧就在考虑了,既然大家都干巴巴地看着,秦牧便也顺势推舟说道“顾侍郎所言不无道理,那内就重拟一下百官的俸禄吧,拟好了尽快递交上来。火耗归公之事,就交由户部拟定加征火耗的数额,再提交朝议。”
“吾王英明!”
“吾王圣明!”
“吾王万岁!”
“”
第一次,这是秦牧在朝会上第一次得到这么热烈赞颂。
秦牧听了很不是滋味,他娘的,本王圣明的地方多了,没见你们这么异口同声地夸过,只有给你们涨工资,你们才喊得这么响,一群马屁精!
总体而言,现在秦国也算得上人才济济,而且比较有朝气,运转比较高效,各种政策提出来后,相互扯皮僵持不下的情况比较少,能在一天内议定几项重要的决策,秦牧对此还是很满意的,马屁精就马屁精吧,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那是不行的。
1...146147148149150...44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