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奔小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荆南小六
“喏!这个刚才下官只是汇报了潇湘省的情况,我们还统计了其他几个省送来的受灾情况。”
“那你就快说啊!”
“是是是!鄂省巡抚传来奏报,长江大水,荆江流域化为一片汪洋,大水注入云梦地区。(注1),据统计,受灾群众大约在八十万左右。而赣省传来奏报,九江等地大水,赣江泛滥,受灾群众,大约在一百八十万……在加上下游的浙省、徽省、还有粤省、闽省、桂省,总共加起来,受灾的群众大约在五百万左右……”
不说不知道,一说就吓一跳。五百多万受灾的老百姓,这可把太子给吓得坐也不是站也不是了。我滴个乖乖,五百多万人,这么多张嘴巴,自己只带来两百万石粮食,这估计最多撑得了半个月。
吃完了粮食,这些老百姓吃什么去难不成前朝时期,出现的人吃人的现象又要再现吗这可是要出大乱子的。
武定国其实也被这巨大的受灾人数给吓得不轻,五百多万人,人若满万,遮天蔽日。古籍记载,当年黄巾起义,不过百万,如今灾民达到这个数字,吃光了粮食,为了不饿死,他们只能去抢,乱世就又会重现。想想都觉得不寒而栗了。
史岚清面色都快滴出水了,沉声问道:
“你有没有统计错,怎么会有这么多人!”
小官员战战兢兢的回答:
“下官们反复统计,就怕出错,但是这个结果,下官可以用脑袋保证,没错,就是这么多!”
“唉,困难才刚刚开始啊!”
史岚清最后叹息了一口气,说出了这句含义深刻的话来。
第142章 粮价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我在古代奔小康 ”查找最新章节!
商人,永远是消息最灵通的那么一小撮人。有的人是的确得到消息,粮食短缺,有的人则是卡到对门的竞争对手涨价了,自己也就跟着涨价了。此时此刻的岳州城里面,粮铺一开门,门口就围着前来买粮食的人。而伙计则是不慌不忙的挂上了新的粮价牌子。
“什么!你们今天的粮食怎么就卖3钱银子一斗了呢昨天还是1钱5分一斗的。”
“现在水灾啊,粮食不够呀,我们家东家,前几天的两个粮仓都被大水给冲了,粮食全都给冲走,所以就涨价了咯,您呀,要买的话,赶紧的,不买啊,您就请让开,后面的客官还要买粮食呢。”
伙计的语气十分的无所谓,这是昨晚掌柜的告诉他的,今天涨价,不愁卖不出去。而且还是有人会疯抢一样的买粮食。
有些话,这些伙计还真没说错,粮价虽然涨得十分厉害,但是疯抢依旧发生了,谁知道明天粮食会涨成什么样呢,先买了一个月的粮食再说。很快,岳州城里面的各大粮铺都出现人潮涌动的疯抢浪潮。
粮商们也不是傻子,限购了,今天就只拿出十石粮食出来卖,卖完了就关门。这也就造成了城里到处有人问:
“你知道哪里还有粮食卖吗我今天没买到粮食啊。”
或许岳州城因为受灾比较小,粮价涨得并不算厉害,又或者是老百姓家里还有一些存粮,粮价在这两天之内,并没有涨的特别厉害,到了第三天的时候,也就卖3钱银子一斗而已。
这天,张芷宁气呼呼的向武定国抱怨:
“定国,你说那些个粮商气不气人,明明有粮食,非得限制每个人只能每天购买一斗!气死我了,有钱都不赚,他们是不是傻子!”
武定国这个时候,正在侍弄他种下的那些个番邦种子呢,头都没抬,小心翼翼的给刚发芽的几颗辣椒种子,还有红薯的秧苗松松土,浇浇水。这些精贵的种子,被他种在了几口大水缸里面。
“呵呵呵,他们才不傻呢,这粮价看着就要飞涨了,能每天卖你一斗都算他们有点良心了。你不也是家中有粮,也跑去买更多粮食嘛,你以为全城里面就你聪明啊。”
“哼!定国,你是不是皮痒痒了!”
张芷宁被武定国说中自己的小九九,顿时有点生气,伸出九阴白骨爪,就给武定国腰上来了那么一下,把武定国疼的龇牙咧嘴的。
“行啦!疼疼疼!放手呀,芷宁,你不用去着急的买粮食了,很快粮食就要降价了,到时候,你再去买,肯定能买到很多。再说了,你买这么多粮食,我倒是觉得没必要,咱们家的粮仓已经堆得差不多了。堆满就够了,别到时候,饥民们急眼了,到我家来抢粮食。”
武定国一番开导,把张芷宁给提醒了。是啊,买这么多粮食,那不是遭人恨嘛,想起小时候闹饥荒的那个时候,愤怒的饥民可是拿起了手上能用的武器,抢了不少地主家。把人家家里人杀得一个不剩下,女人们更是死的凄惨。想到这里,张芷宁有点不寒而栗。
“得嘞,你这几天,现在家里,帮我看着这些个宝贝种子,尤其是这个红薯的秧苗啊,咱们以后能不能吃饱,就得看它的了。”
武定国见张芷宁松开了魔抓,自己赶紧跳到一边,打算再去一趟荆国侯府。虽然前几天太子带来了一个还算是好的消息,朝廷赈灾的粮食快要到了。两百万石呢,不少了,可是比起这么多受灾的饥民来说,还真不够塞牙缝呢。
于是,当场史岚清就用了一个计谋,来骗城里面的粮商,毕竟算起来,如果朝廷赈灾粮食加上粮商不涨价的话,应该能够撑到其他地方的秋粮收获了。这个计谋一出,立刻得到了全体成员的响应,而且,史岚清下了封口令。
“谁要是泄露消息,杀无赦!”
杀气腾腾的,还拿出皇帝赐下来的尚方宝剑,砍断了一个桌角。
武定国于是就在家里宅了三天,算算日子,今天应该就是运粮的船要靠岸的日子了。这次分到潇湘省的粮船有整个船队的三分之二,但是粮食只有一半,另外一半,运的是石头。运石头并不是闲的没事干,而是来迷惑粮商用的。等他们一降价,官府就会开始收购,甚至从很多地主那里进行收购。银子倒是足够,太子带来了不少。
武定国来到荆国侯府的时候,太子正在和一个将领说着话,看到武定国进来了,太子起身,笑呵呵的向武定国介绍:
“定国,快来,这位是巴州水师的吴达吴将军,这次就是他们护送粮船来到这里的。吴达将军,这位就是我给你说过的武定国,武案首。”鱼鱼小说
“见过,吴将军”
“武案首,你好。”
吴达是一个明显的赳赳武夫,黝黑的脸,粗犷的胡须,浓眉大眼,给人一种十分剽悍的感觉,他本人也是高大威猛,浑身上下透着一股悍勇的气势。
武定国虽然嘴上客套着,心里却打起了鼓。
“这个吴将军仅仅就是来护送粮食的吗若是说水军,洞庭水师就可以完成护送任务了,这巴州水师,可是客军啊。要知道,自古以来,每个省,都有自己的军兵,客军入境,那可是代表着本省的兵力不足,或者出了什么大乱子,需要平乱的……所以,这巴州水军是来对付谁的呢”
武定国心里泛着疑问,但是不说破,这不是他能管得着的事情了。先后客套了一阵子,说了一点没营养的话。史岚清就让他们一起去书房里面了。
进了书房,吴达将军立刻就朝着史岚清行了一个军礼,并且大声的吼道:
“史帅!标下吴达,向你报道!”
感情,这吴达还是史岚清的老部下啊,这下子可就亲切了许多了。
“呵呵,狗达子,你这臭小子果然还是大嗓门啊,把我耳朵给震的,嗡嗡的。哈哈,你来了就好,来了我就放心了许多。”
史岚清笑呵呵的说,还激动的叫出了吴达的外号——狗达子,武定国听了差点笑出声来。
吴达听了,也不生气,反而是腼腆的笑了笑:
“大帅还记得洒家的诨号呢,嘿嘿,多少年了,没听到大帅这么叫咱了。真舒坦,这次大帅但凡有所差遣,吴达愿意效死命!”
吴达把胸脯拍的震天响,像一个盼着打仗的好战分子,武定国看着都觉得他有成为恐怖分子的倾向。
“呵呵,这次调你的巴州水师前来,也是为了有备无患,最近,衡州的一伙白莲教可是不怎么消停,看来,很多人已经忘了我这个老东西了。到是要给他们点颜色看看了。”
史岚清虽然是笑呵呵的说,但是武定国能明显感觉到他流露出来的一股杀气。不过,武定国更加震惊的是另外一个名词——白莲教。
这个白莲教,可谓是熟悉得很了,简直就是造反届的代名词一样,但是就是没有成功过。一群打着白莲圣母的幌子,的恐怖组织,历朝历代都竭尽全力的剿灭他们,可是他们总能够时不时的跳出来,就像小强一样生命力顽强。
“老师,难道这次衡州出现了白逆了吗那这次我们的赈灾行动怎么办”
太子发问了,他毕竟是第一次负责这么大的事情,如果出现变数,那就不好办了。
“太子莫慌,这次我们还算是有着比较充足的准备,今天运到的这些粮食,我得先运到衡州那边,评定当地的粮价,这白莲教自然就没有闹腾的资本了。”
“可是岳州,以及其他地方的百姓怎么办,他们也需要粮食啊!”
“太子,你别着急,这次我们用李代桃僵的办法,先骗那些城里面的粮商降价,等消灭了白莲教的余孽,再回头来处理这些问题。这里面我们要配合好,一点差错都不能有。这次叫你们过来,就是交代这件事情的。码头那边,我已经安排我孙儿史习焜去按照计划行事了,不用担心。”
史岚清胸有成竹,对于这次赈灾,加上平乱,他巧妙的运用了一个时间差,武定国听了,都为这个计策点赞。
第143章 骗粮商们降价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我在古代奔小康 ”查找最新章节!
“可是,老师,我们如果不开仓,让百姓们购买粮食,如何才能骗那些粮商们上当呢目前府库里面的粮食并不足够支撑起百姓们的购粮需要啊,难道我们要调动振武军的军粮吗”
太子殿下就像一个好奇宝宝,不断地提出各种问题。史岚清听见太子殿下居然要调动振武军的军粮,连忙开口,立刻制止了他。
“太子殿下,这振武军的军粮可千万不能动,振武军要留着震慑湘西的那些苗人,还有可能要参与对白莲教的围剿,这个时候正是用兵的时候,万万不可。至于你说的骗那些粮商上当的办法,呵呵呵,你就要问问你身边这个小家伙了。”
史岚清把目光投向了武定国,把武定国看得一愣,啊在这里等着我呢。
太子和吴达将军,都把目光投向了武定国,想听听刚才一直没有出声的这个家伙,能说出什么好办法来。
武定国无奈的耸耸肩,这祖师爷可真会甩锅,把这种搞阴谋诡计的事情,丢在了我身上,我能有什么办法,反抗吗别逗了。
武定国只好把想好的办法,和盘托出。
“其实,这办法十分简单,我们只要学着城里面的这些个粮商,限量购粮就行了。”
“限量购粮我没听错吧,武定国,你这不是在告诉那些粮商我们的粮食不够吗这叫什么办法”
太子疑惑了,他皱着眉头,满脸问号。怎么还会有这种办法难道限购就能骗了那些粮商吗
“咳咳,太子殿下,你且听我解释,其实啊,这也是一种心理战。你有没有听过,买涨不买跌这句话”
“买涨不买跌”
这个时候,不只是太子,就连吴达也是满脸问号了,史岚清却是一脸姨妈笑的看这武定国,倒是要看看自己这个徒孙又出了什么鬼主意。
“对,买涨不买跌,根据我这几天在城里面的观察,其实,很多没有受到水灾的百姓家里,都有不少存粮,哪怕是今年新粮颗粒无收,他们都能撑一段时间了。现在他们急着抢购粮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想借着这次机会,捞一笔外快。哦,也就是挣一笔钱什么的。”
“哦,照你这么说,岳州的百姓们,实际上是不缺粮食的咯。”
太子恍然大悟的说。
“嗯,是这么个理,其实,潇湘省作为一个水稻生产的主要大省,有着大量优质的水田,前几年几乎都是丰收,粮食其实挺多的。而且这次因为有了泄洪区,人多,田多的地方其实保存完好。所以粮食实际上,是足够的。”
“那你说的限购、买涨不买跌,又是什么道理”
吴达这次开口问了。
“这个嘛,我们官府也参与粮食售卖,不过,我们的粮价,永远要比粮商的价格低上那么一点点,而且,我们要求,买粮食的人,要各村子或者各街道的里正陪同来,每人限购一斗。并且对外宣称,筹集赈灾银的假象。官府卖粮食,是为了筹钱。这样一来,大家都会认为,官府粮食充足,而钱不充足,反倒会放心。”
“可是,武定国,我们为什么不敞开了让百姓购买粮食呢这样一来,不就更加直观吗”
太子提出了一个更加“有效果”的方式。
“太子殿下,粮商们不是傻子,他们甚至可以用银两大批的买下官府的粮食,运往其他地方售卖赚钱啊,所以我才要求限购的。”爱书屋
武定国这样解释,就让大家明白了,这里面的弯弯绕绕还真是挺多的,不过听起来,还真是那么回事,若是不知情的百姓们看着朝廷稳定的开始售卖粮食,还是为了筹集赈灾银,那么很多人自然就会来买比粮商低一点的官粮了,而粮商自然也就会跟着降价。
武定国的限购,还能有效的避免粮商故意派人收购官粮,杜绝了粮商倒卖运粮的可能。这些都考虑到了,可谓是十分巧妙的一个计策。
计策商定了,史岚清自然让大家开始按照计策行事。于是到了第二天,岳州的老百姓们就发现,官府的粮仓大开,有官兵护卫,门口放着一个告示牌:
凡岳州百姓,需在里正带领下,每人每天,限购一斗。粮价,三钱五分银子一斗。
这个消息一出,百姓奔走相告。
“官府放粮了!官府放粮了!”
“只要三钱五分银子呢,比城里面那些粮铺低了五分银子,大家赶紧去买吧。”
“唉,怎么还要限购啊居然还要里正带领着,这官府要求这么严格干嘛”
百姓们议论纷纷,买粮食的人络绎不绝,不过还是有好奇的百姓想弄明白官府这么做的原因。“这位官差大哥,问您个事呗,官府为啥要求这么严格的买粮食啊,我看粮仓里堆满了,为啥不敞开了供应呢”
“还不是因为大人担心,那些个黑心的粮商,大批购买粮食,然后转运到外地去卖,这些粮食可都是朝廷播下来的赈灾粮,给真正需要的老百姓的。之所以还要卖这么多钱,那是因为赈灾银子不够,要趁着粮价高,换点银钱赈灾!”
经过武定国故意安排的托,一本正经的解释,百姓们纷纷恍然大悟,更加恍然大悟的是城里面的粮商们。这下朝廷开仓让百姓们购粮了,那我们手里的粮食不就砸在这里了吗往外运呢唉,这段时间运费都比较高,划不来。看来囤积居奇是搞不成了,还是降价吧。
就这样,粮价在一天一天的和官粮的交替中,降了下来,最后收官在一钱银子一斗,比正常年岁五分一斗的价格,翻了一倍。不过这降价之后,反倒是买粮食的人少了,估计很多人在等着粮价继续下降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