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网游竞技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蚂蚱不吃鱼
令尹芈梁清楚,现在得罪韩国实属不智,鄢城在韩国手中已经是事实,楚国能做的就是接受这个事实。除非楚国愿意倾尽举国之兵和韩国对抗,否则就得学哑巴吃黄连,有苦自知而不说。
在芈梁的劝谏下,楚王无可奈何地接受了和韩国沿巫县---蓝田一线划分边境的建议,同时命令工尹(掌管工程建设的官员)在蓝田以南三十里附近筑城,为身后的竟陵、郢都设置外围防线,聊胜于无。项承则是被楚王命令领四万大军南下,经略酉阳、溆浦等地。在楚王看来,韩国这下应该不会和自己争抢黔中郡的地盘了。这些隶属于秦国黔中郡的城邑占地虽然广阔,但人口相对稀少,只有五六万户百姓,实在应该不值得韩国跋山涉水和自己抢夺才对。
然而,事情就偏偏出了奇。项承领兵刚刚出临沅就遭遇了韩军主力,与此同时,零阳附近也传来了有韩军出没的消息。这基本上意味着,几乎在一夜之间,秦国所置的大半个黔中郡都被韩国夺去。楚国大军上下对此只能是唏嘘不已。一方面觉得自己白白奔波了,另一方感慨韩军的动作真快。什么时候,秦军这么不经打了?楚军却是不知道,有巴郡的一名秦军校尉做内应,韩军在拿下了酉阳、溆浦两座最主要的城邑后就直奔边境上的临沅、零阳而去,阻挡楚军入黔中。
强忍着用兵的冲动,项承将这个“噩耗”派人带回郢都。交由楚王决断。项承已经暗暗下定决心,韩国实在是欺人太甚,只要楚王一声令下,他才不管对面有五万韩军呢,直接真刀实枪地和韩军干上一场。胜利了他自然是英雄。失败了他也不会给楚国丢脸。
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后什么话也没说,直接是拂袖而去,愣是将令尹芈梁、左徒黄歇、太子熊完一干勋贵晾在一旁,由得他们暗自揣测,惴惴不安矣!
芈梁望着面面相觑的群臣,深深叹了口气。说道:“诸位,韩国多半已经拿下了黔中,我们楚国何去何从,大家计较一下吧!”
三闾大夫(掌管王室宗族,类似他国宗正一职)率先开口道:“韩国欺我楚国无人。是可忍孰不可忍,臣建议联合启奏王上,请求出兵,与韩国争夺黔中之地。”
廷理(掌管刑执法、邢狱的官员)却是说道:“韩国师出无名,占我楚地,本当伐之。但韩国刚破巴蜀,势不可挡,臣以为当派遣重臣诘问韩国。韩国若肯归还黔中之地,我楚国可摈弃前嫌;若是不愿,我们再作计较!”
“是啊!这刀兵不可妄动!鱼复新败。大军士气正是低迷。若是再败,士气更加不可用。不如从长计议,交由王上定夺!”又有人附和道。
这就明显是打太极了,如果凡事都由楚王定夺,臣子不需要表态,那国君养这么多公卿士大夫何用!百官各司其职。最大的责任就是国家危难面临选择的时候能够为国君分析利弊,而不是轻悄悄地一句悉听国君之命。
黄歇这个时候站了出来。反驳道:“黔中、鄢城两地一西一南,皆靠近郢都。算上韩国占据的鱼复,韩国已经在南、北、西三面包围郢都。其中,更可自南北两侧顺流而下,切断我们东退的去路。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坐视黔中落入韩国手中,否则,以后韩国以此要挟,我们将成瓮中之鳖。白起破郢的教训历历在目,将国家的死穴交给他国,殊为不智也!”
不少人暗暗称是。韩国现在对楚国不薄,但也仅仅是现在而已。若是有朝一日韩楚两国反目,楚国郢都被韩国包围,将成飞地,势必危如累卵。楚国要么迁都避难,要么倾尽全国之兵守卫郢都。无论是哪个选择,都会大费周折,损耗国力。如果黔中在手的话,郢都的环境无疑会好上许多。至少不用担心被韩国彻底围死,转圜的余地大得多。但问题是,从韩国手里抢黔中,楚国有这个实力吗?!
芈梁也是期待地看着黄歇,楚国这些年除了从秦国诳来的郢都三百里之地,国土没有丝毫扩张,甚至还在逐步缩小。齐国占据的淮泗之地,楚国只是夺回了一部分,大部分还在齐国手中。楚王的颜面上自然很不好看。开疆扩土的每代国君希望的事情,眼看着蹉跎多年,楚王有希望逐步收复失地,心里自然急切。可刚刚勉强承认鄢城归韩,又要接受黔中属韩的现实,楚王自然是要抓狂了。
黄歇眼看大臣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身上,这才不疾不徐的继续说道:“眼下最大的问题莫过于韩国的态度,韩国若是对黔中势在必得,我们只好缓缓图之。不过也可以借此看出韩国对我楚国是怀有不轨之心的。这时自然只能和秦赵联合以抗韩。韩国若是有所松动,不如以利诱之,臣听说奔驰千里必为利也!韩国如此劳师动众地自南阳用兵,经略黔中,必是有利所图。只要我们知道了韩国想要什么,给予他们,自然可以换回黔中。”
大殿内的群臣皆是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隐隐有了新的想法。
与此同时,齐国临淄又是另外一番场景。
赵军利用伏击成功消灭了三万齐军后,声威大涨,齐军兵败后则是愈发谨慎。再次汇聚起了十二万大军后,田单才将大军开至临淄城下,和赵奢大军隔二十里立下营寨。齐国上下悬着的一颗心总算是放下心来。
齐王第一时间召见了田单,对田单兵败和迟迟未来勤王一事只字未提,反而勉励田单早日将赵国大军驱逐出境,其言语之谦和。实属罕见。田单不喜反忧,知道齐王对自己的不满已经到了极限。上大夫貂勃悄悄派人告诉田单,齐王已经开始怀疑田单是不是故意兵败,意图谋反。如果田单不能想方设法挽回他在齐王心目中的形象,赵军离去之日。就是他告老还乡之时。
田单诚惶诚恐地出宫后返回大营,一反常态地主动对赵军发动攻击。因为田单很清楚,自己再谨慎下去的话,齐国上下怕是没有一个人会对自己满意的了,一个众叛亲离的下场多凄惨,田单不想也知道。这个时候。士卒的伤亡大一些也没关系,只要赵军比自己还承受不了伤亡,那就足够了。
明白了这个道理的田单不计后果地下令猛攻赵军大营,一时之间,赵军居然节节败退。齐军被压制已久的战意迸发起来,堪堪和赵国打了一个平手。双方你来我往,围绕着临淄展开了一场没有停歇的厮杀。齐王或许感慨齐军的奋不顾身,甚至冒险登上城头击鼓壮威!临淄百姓也是犒军的犒军,捐钱的捐钱,热情高涨。
战不过五日,赵奢就有了退兵的心思。齐军已经完完全全打疯了,而且越来越多的齐军正在向临淄集结。自己一方只会越打越少,齐军却是越打越多。这从一开始就不是一场对称的战争!
眼下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耗费了许多国力的齐国绝对会止步安阳,不会继续南下侵扰赵国了。至于魏国方面。己方身在聊城的燕周和晋鄙打了一个旗鼓相当,虽然魏军因为数量上的优势占据了些许上风,但燕周也让魏国知道了赵国的决心。仅仅凭借眼下的兵力,应该足以牵制住晋逼的大军,让其不敢南下。
赵奢在考虑,是否攻打魏国的大名迫使晋鄙回师。然后再拿下平邑。如此一来,齐、魏两国的这次行动才算是彻底失败。自己才算是完成了赵王对自己的嘱托!不过。若是突袭大名不成,反而被晋鄙的大军围困在魏国境内。那就太危险了!如此看来,和燕周合兵一处方是上策!
正当赵奢犹豫不决的时候,赵王的使者一行人在累死了十几匹良马后总算是赶到了临淄城下。听说邯郸来使,赵奢的第一反应就是赵王是不是在催促自己赶紧攻克临淄,成就无上功业!毕竟,赵国上下皆以为齐国羸弱,燕国当初都能差点灭了齐国,赵国何尝不能!尤其是自己歼灭田单三万大军的消息传出去,赵王怕是早就心动了吧!
然而事情出乎了赵奢的意料。赵王的使者面色铁青,甫一见面就要求赵奢屏退三丈以内的所有活人,就算最亲近的亲卫也不可以。待赵奢依言做到后,使者才神色肃然地拿出赵王的旨意,命令赵奢马不停蹄地回援邯郸。
接过王旨一看,冷静如赵奢者也不禁惶恐。深深吸了一口气,逼迫自己静下心来的赵奢开口问道:“邯郸的如今形势如何?”
使者连连摇头,回道:“极其不好!自武安兵败后,韩国大军压境围困邯郸,城内谣言四起。国尉大人也该知道,庞涓也曾率领魏军攻克邯郸,眼下不少人都说邯郸兵力不足,很有可能会再次失守。王上派邯郸都尉巡视城内,凡有聚众窃窃私语者皆斩之,仍然止不住谣言。不少大臣已经开始建议王上割让城池求和!如果不是蔺上卿的竭力反对,王上怕是已经答应了。”
赵奢沉重的点了点头,再次问道:“丞相大人呢?武安大败后有没有逃出来?乐乘将军呢?邯郸目前可用的大军有多少人?有没有让附近的城邑征召大军?”
使者答道:“武安大败后,丞相带领不足千人逃回邯郸。更是散尽家财,招募死士守城。倒是乐乘将军身陷武安,身死未知。五万大军怕也是凶多吉少!下官来时,韩国的大军正在源源不断地往邯郸开来。王上已经下令强召百姓,但如今也只有四万之众!其中精锐之士,更只有不到两万。不过,王上已经派遣平阳君北上沙丘等地征召大军,应该还能凑出三四万,但耗时必定持久。所以王上才命我等火速来临淄求援!”
“两万啊!有点太少了!”赵奢心里暗暗叹了口气。邯郸人口众多,王上只是额外征召了两万人入伍守卫邯郸,怕也是有难言之隐的。至于让平阳君征召大军,更是无奈之举。就算大军集合起来了,没有一个知晓兵法的人统帅,也最多对韩军起一个牵制作用。不过,韩国想要拿下邯郸的话,至少也要有七八万的人马,这对韩国来说倒是一点也不难,但总归需要些时间。韩国绝对不可能想到赵国会败得这么快。只要自己救援得当的话,邯郸之危还是可以解救的。
“劳烦回禀王上,赵奢会立即领兵回师邯郸,以保万全!”赵奢郑重说道。
得到了赵奢保证的使者也不多逗留,径直带领侍卫策马往西疾驰而去。这个消息必须第一时间传到邯郸,否则,邯郸还不一定发生多大的乱子呢!
送走了赵王使者,赵奢开始沉思如何摆脱齐军。如果就这么一点准备不做地撤退,齐军肯定会尾随而来。到时候影响了救援邯郸,赵奢的罪过就是百死莫赎了!如此说来,必须要再痛击一下齐军,让他们知道痛处才能全力回援邯郸了。(未完待续)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 第七十七章 韩赵罢兵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最新章节!
赵奢的策略不可谓不简单,可也正因为简单,所以有效。次日,面对气势如虹咄咄逼人的齐军,赵军罕见地一次性动用了三万以上的兵力,骤然发动反击,阵斩八千齐军。齐军为之胆寒,后撤十里。
是夜,赵奢只留三千赵军断后,主力悄然后撤。天亮后,齐军发现赵军大营没有炊烟升起,营寨但见旗帜林立,却无一人巡视,诡异至极。这一异常情况被迅速汇报给田单知晓。田单立即判断出赵军多半后撤,既喜又悔,喜的是临淄之围已解,悔的是没有阻拦住赵军的突围。
考虑到赵军是悄无声息地绕过了己方斥候的侦查,从容撤退,行军速度势必不快,且赵军兵无战意,士气必然不高,追击的话必是一场大胜。田单乃令五千骑兵为先锋,搜寻赵军踪迹,务必不令赵军脱离其视线。田单自己则亲率十万大军随后出发。
不料,求胜心切的五千齐国骑兵发现赵军阵型散落,兵甲不齐,以为可欺,放弃田单的命令全力攻击赵军,不慎入伏,激战一个时辰后全军覆灭。赵军甚至还用齐军的尸体垒成数个巨大的“京观”以震慑齐军。
田单率领大军抵达后,忧愤交加,欲要报仇。可惜,齐王旨意正好到达,齐王使者下令解除田单兵权,大军交由上大夫貂勃统领。得到齐王指示的貂勃象征性地将赵军礼送出境后就心烦意乱地领军返回临淄。那里,还有一堆麻烦事情等着自己去头疼呢!
赵国,邯郸。
赵王有些难以置信地望着平原君,惊喜地说道:“韩国真的同意收兵吗?”
韩国居然派遣使者说愿意退兵。归还近两万战俘。这对赵国来说无异于一个天大的好消息!这可是整整两万精锐之兵啊!韩国居然愿意归还,赵国一下子就心动了。至于退兵的承诺,更让不少宗贵大臣们松了一口气。
平原君略显尴尬地点了点头,韩国之所以可以出兵包围邯郸,罪魁祸首还是自己。如果不是自己战败了。韩国大军还在武安停滞不前呢!自己散尽家财的做法让自己重新赢得了赵王的信任,但乐乘为自己背了黑锅。想到这里,平原君默默的叹了口气,补充了一句,说道:“但前提是我们要把中牟、临虑两邑割让给韩国,同时不追究乐乘家人的罪责。否则。韩国绝不退兵。”
似乎怕赵王犹豫,平原君又说道:“臣听说,韩王已经派遣使者游说魏国,一旦我国不同意的话,愿意割让三座城邑换来魏国出兵。一起攻打邯郸。”
听到这里,赵王的眉头就拧了起来。赵奢虽然上书自己说一定会立即回师,但能不能摆脱齐国的追击还真不好说。就算摆脱了,魏国必然对韩国的条件心动同意出兵。一场大战在所难免了,而自己却成了漩涡的忠心。上一次魏国庞涓攻克邯郸,赵国权贵们侥幸逃脱,但这一次呢,还会那么侥幸吗?!
宗正赵普立即说道:“王上!此事万万不可!中牟乃我赵国故都。地位重要。若是轻易割让的话,恐伤民心。韩国以后出兵的话,也会多了一个用兵方向。此事对我赵国万万不利!绝对不能答应!”
中牟正处太行八陉中第三陉---白陉的东麓。有中牟在手,赵国就可以阻挡韩国上党郡长平、长子方向的兵马。加上韩国已经占据了涉邑,控制了滏口陉,赵国再失去白陉的话,形势更加不利。而且中牟一度作为赵国都城的所在,影响颇大。赵普的此番考虑确实缜密。
然而有反对就有赞成,司马王匡反驳道:“宗正此言差矣。中牟以东以南皆是魏土。以西更是韩国上党郡郡治长平,韩国若是有意。联合魏国夹击中牟,中牟势必不能坚守。至于故都一事,桓子、献侯、烈侯、武公、敬侯以中牟为都城,前后不过三十八载,后便迁都邯郸,今中牟不过一小邑而已,比之晋阳(赵国最开始的都城)尚有不足。”
邯郸令附和道:“臣也如此认为!中牟近乎飞地,韩国若取,易如反掌耳。中牟、临虑两邑,不过方圆百里之地耳!百里之地可换两万精兵,避免邯郸生灵涂炭,大值!”
“臣附议!”
“臣附议!”
一个接一个的声音在大殿响起,平原君赵胜也是趁势开口道:“王上!两万降兵皆是邯郸人氏,若是韩军驱赶降兵攻城,必生内乱!若是王上答应韩国的条件,不仅降兵对王上感恩戴德,邯郸举城必定传颂王上的仁义。相反,惹恼了韩国一场大战在所难免,我们赵国虽然可以获胜,但还将损失不下五万人,得利的还不是秦国、齐国、燕国吗?为赵国计,为王上计,臣也赞同。”
这个时候,所有的人选择性忽略了对乐乘家人的处置。在他们看来,身在囹圄的乐乘家人不过是和韩国议和的一个添头而已,赵国上下在意的是要不要割让中牟、临虑两个城邑。
上卿蔺相如听着满殿的附议之声,内心的不满到达极限。这些宗贵们平日里尸位素餐,一旦遇到大事,第一个考虑的就是自己的利益。反正中牟、临虑两地都不是他们的食邑,而是赵王的治下,能够用中牟、临虑两邑换来和平,肯定是再好不过了。毕竟一旦战事开启,打胜了不是他们的功劳,打败了会损害他们的利益。他们同意议和也就不足为奇了。
“臣反对!”蔺相如洪亮的声音骤然响起。赵王和群臣的目光随即全都集中在蔺相如的身上,似乎诧异蔺相如的反应。毕竟这个时候,满殿的大臣都是一片附和,蔺相如此举无异于和群臣为敌。
“天下列国,国力之强。以赵、秦、韩为首。今武安之败,非战之罪,败在大意。韩国兵不过六七万,想要攻破邯郸,谈何容易。当初庞涓领军逾十万。武卒之强,也耗费三年方才攻克邯郸。况且国尉(指赵奢)大军已然回师,邯郸只需坚守十日,韩军必然恐慌退兵。如此,中牟、临虑两邑可保,我赵国也不必有割地之耻。至于两万降兵之议。据臣所知,中牟、临虑两地有两万余百姓,也可征召大军过五千之数。与其舍弃中牟、临虑两万百姓五千大军,赎回两万降兵,折损赵国声威。不如保住两地,集大军而攻韩之上党。韩军若败,必然奉还降兵。”
蔺相如的一番说辞惊的大殿鸦雀无声。他的想法不可谓不大胆,他断言韩国不过色厉内荏,绝对不会在赵奢大军压境的时候滞留邯郸。现在的议和不过是讨价还价的手段,赵国完全可以虚与委蛇,等赵奢大军抵达,邯郸之围迎刃而解。再集合大军攻打上党,迫使韩国归还两万被俘的赵军。
赵王一时心动,但旋即否定了这个意见。且不说赵奢能不能摆脱齐军的追击。单单是大梁已经知晓了邯郸守备空虚,长城于魏国来说形同虚设,就让邯郸的压力一日大过一日。能不能击败韩军更是两说。为了一个所谓的声威,就寒了邯郸百姓的心意,置邯郸于危险之地,不妥不妥!
想到这里。有些独断专行的赵王认同了群臣的意见,对蔺相如毫不客气地说道:“存地失人则地会失。存人失地则地会复,上卿无需多言。平原君。马上代寡人召见韩国使者,寡人愿意送中牟、临虑两地换两万赵军和韩国退兵的承诺。不过,必须保证韩国不能违约。”
“喏!”平原君大喜道。
“王上英明!”保住了利益的宗贵们齐声奉承道。
蔺相如脸色则是愁云惨淡,大感失望,默默退了出去。
得到了赵王授权的平原君很快地和韩国使者----典客陈筮制定了详细的交换细则,韩国为表诚意,在赵国献上中牟、临虑两地舆图的时候就先行释放了两千降卒。邯郸紧张许久的氛围稍解,在有心人士的舆论引导下,人人开始夸赞赵王的仁义。没人注意到,战败的“罪魁祸首”---乐乘,他的家人在夜色最深的时候,由赵军护送前去涉县。
后三日,赵军撤离中牟,移兵临虑,韩军则是放归一万赵军降兵,退兵到武安。邯郸之围始解!有了这样的默契后,赵国彻底放下心来,在后面的几天将临虑奉送给韩国,韩国则是一刻没有犹豫送出了最后的七千降兵,同时撤退到涉邑。
等到两日后,赵奢带领八万大军小心翼翼的抵达邯郸的时候,邯郸已经恢复了往日的热闹。一场兵灾消弭于无形之中!得知和韩国达成的有些“荒唐”的协议还有协议执行的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赵奢唯有深深的惋惜和悲哀!如果不是担心韩国像齐国那样使出“围魏救赵”的策略,一切也许还有转圜的余地。但即使再有这样的机会,用兵谨慎的赵奢也相信自己还会依然放慢行军速度,防止可能的伏击!
也许是心有余悸,赵王在经历了这样的动荡后,命令赵奢留守邯郸,多余的大军则是原地解散。平阳君赵豹已经整合的三万大军更是尚未出发就解甲归田。不少人注意到,赵王征发了数万民夫加修长城。在舆图上细看,长城的弧度在延伸,不仅要防备中牟方向的威胁,更隐隐要将涉邑拒之在武安以外。
无独有偶,田单在被解除兵权后,齐王也没有了继续对赵国用兵的意向。大名以东,只有燕周领着四万多赵军和晋鄙的八万魏军远远对峙着,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磨擦的情况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情报显示,魏国拿下了平邑、观泽、马陵后似乎已经满足,转而对河东忧心忡忡。齐国则是止步安阳,死守着城池不出。城外数十里之地,渐渐成为了赵国骑兵的跑马场。和邯郸失联已久的濮阳等地重新恢复了联系,都汇报称没有受到魏国或者齐国的骚扰,对赵国来说,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韩国拿下巴蜀两郡的消息,天下已经尽知。除了感慨楚国的衰落。兵败鱼复外,赵、魏、齐、燕四国也震惊于韩国的势头之猛,短短不到两个月就先后平定巴蜀两郡。这里面固然有蜀国余孽造反的缘故,有秦国不能支援巴蜀的缘故,但谁也不能否认。韩国平定巴蜀的速度之快,完全超乎了各国的想象。也不能否认的是,韩国的国土凭空增加了一半有余。至少看起来,韩王然在开疆扩土方面已经超过了韩国历代国君。韩国的势力第一次伸到了江水(即长江)流域!
如此多山寡地少民的蛮荒之地,怎么值得韩国耗费这么大力气?列国皆是不知晓。也许是韩国展现的扩张*实在太强了些,各国不少有志之士皆是隐隐有了忌惮之情。不过。现在看起来,韩国一直都是在打压秦国。对山东各国的态度很是友好!刚刚结束的和赵国的一战,看上去完完全全是为了救援临淄,不得已为之的。
韩国的再次扩张被赵、魏、齐、燕四国所接收,这也代表着大半个天下承认。除了秦国还有楚国。
秦王接到了巴蜀失守消息的时候,没有愤怒,没有狂躁,只是愣了半天,然后长叹一声,将巴蜀和半个黔中从秦国的舆图上划掉,紧盯着天下舆图,一夜未眠。
也许其他国家还不知道。巴蜀经过秦国这些年的精心开发,已经朝着很好的方向发展。只要给秦国十年,巴蜀的富饶绝对超乎天下的想象。但现在一切都已经成空。自己辛辛苦苦平定巴蜀,压制巴蜀反叛,到最后反而为韩国做了嫁衣。秦王不可能不郁闷,司马错提出的灭楚必先取巴蜀的目标秦国是没有希望达到了。可笑啊!赵、魏、齐、燕四国怕还是以为巴蜀是不毛之地吧!也不想想,凭借韩国的英明,怎么会单单取巴蜀呢而放弃中原的争夺呢!民不多。移嘛!地不足,垦嘛!
楚国则是纯粹出于妒忌。对土地的野望。整个天下除了秦国怕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超过楚国!南北纵横数千里的楚国,一度是天下的霸主!似乎在楚国的认识里。地盘越大,国力自然越强。单单是和这个庞然大物为敌就足以吓跑不少的国家!更何况那些想要吞并楚国的,怕是担心会被楚国的广阔拖垮撑死!这样的认识贯穿楚国的八百年历史,向来缺乏安全感和中原认同感的楚国,硬生生吞并了数十个国家,傲视南中国!一度被秦国视为劲敌!
1...116117118119120...23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