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武夫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特别白
“臣明白。”王兆靖再度躬了躬身,“臣会和孔璋一起商量好机宜,务必不使时机有失。”
“既然都明白了,那就好了。接下来该做的事情我都已经跟你们说好了,你们记得尽快筹备!”皇上长出了一口气,然后重重一挥手,“今天正事已经说完了,你们就留下来陪我吃吃饭吧,顺便见见赵松。”
“赵松已经来了?”三位重臣心里稍微一惊,然后同时又严肃了起来。
在跟他们说这件事之前,皇上就已经把赵松叫了过来,显然他已经是决心已定、绝不头了,他们都暗暗庆幸自己并没有质疑和反对皇上的决定,只是提出一些补充建议而已。
还没有等他们反应过来,皇上就跟角落里面的记官挥了挥手,示意他过来。记官精乖地走到了高台御座的下方,然后恭恭敬敬地将自己手中的记录簿抬手交给了皇上。
皇上垂手拿过了这个记录簿,然后一页页地快速浏览了一下。在这样的御前会议当中,皇上经常会在会议之后审阅记录,所以倒也没有人感到惊奇。
“好,不错,你用心了。”快速翻完了之后,皇上赞许了一句,然后将记录又重新递给了年轻的记官,“等下把这份记录誊抄三份,送给这三位大臣,记得,你一个人来抄写就好,不要经过其他人的手!”
“谢皇上!臣遵!”这位年轻的记官受宠若惊,脸因为激动都有些微微发红了,他慌忙跪下谢恩,然后站起来,结果了记录簿,放在了怀中。
“好了,我们今天该谈的也谈过了,先去吃点东西吧,桌上谁也再说国事,罚酒三杯!”皇上起身,然后笑着再度挥了挥手,领头往议事厅外面走了过去,“走!”
其他重臣也连忙跟在了后面。
因为有皇上的特意嘱咐,所以这次御厨们也早就做好了几个人的餐点,而且在国务会议的进程当中每隔一刻钟就重新热上一次,以便让皇上和重臣可以随时享用。
重臣们都是多次前来军营觐见的人,留在这里吃饭的次数都不少,所以并不显得局促,不过皇上一向不在乎奢华,而且军营的条件毕竟简陋,所以他在这里吃得并不好,只是有酒有肉而已,和这些重臣们的平日生活所吃的还未见得好。不过,能够和皇上一同用餐,是一种莫大的荣耀,这种荣耀自然能够压过饭菜上的不适应。
一到餐桌上,三位重臣就看到了已经就坐的赵松,然后都满面笑容地和他打起了招呼,而赵松也受宠若惊地一一向他们行礼。
因为同是武臣,所以石满强元帅一来就坐到了他的旁边,然后抬起大手,重重地拍了一下赵松的肩膀。“你小子真的不错嘛,越长越结实了啊!在辽东没白呆!”
“元帅,在辽东我天天要在山沟里钻,有时候还有就着雪吃肉,这身体不壮实也难啊。”赵松笑着答,“若不是这次被召来,恐怕我还要再壮上几十斤”
“为国奋战在白山黑水之间,旅正真乃壮士!”平原侯陈宏也凑趣着笑了笑,“不过旅正还是要多注意下身体啊,以后国家需要旅正报效的机会还多得很”
“谢大人提点!”赵松马上笑着向他道谢。
“好了,赵松,这些年你辛苦了,这次朝廷要给你封伯,也是你真刀真枪换来的。”这时候王兆靖也发话了,“不过,得意之时切记不可轻浮孟浪,朝廷需要的是沉静实干的栋梁,不是得意忘形的用材,这样的人朝廷可不敢大用,切记!”
“赵松明白了,谢丞相!”赵松连忙又肃然跟他顿首。
他心里知道,这些人恐怕已经在刚才的御前会议当中知道了皇上打算用他做主将去攻伐日本的想法,所以现在一个勉励一个敲打,都是期望自己可以不辜负皇上的重托。
“好了,不是刚才都说好了吗?到了席上还说什么国事?”这时候皇上也走了进来,然后直接坐到了餐桌的主位上,貌似不满地瞟了大家一眼,“好了,这种事情没什么好说的,大家先好好吃吃饭!”
接着,他拿起了旁边的酒杯,抬到了胸前。“干!”
“干杯!”几位臣下也连忙端起了酒杯。
这种宴会是军营里面的私人宴会,大家并不怎么讲究,所以礼数上也没那么多规矩,端起酒杯就随着皇上一起喝了下去。芳醇的烈酒一进肚子,大家的腹中就好像燃起了一团火似的,原本钻入体内的那种寒意,也很快地消失了,精神也重新振奋了起来。
不过,毕竟公事在身,所以没有人喝很多,也没有人劝酒,只是各自喝了几杯而已。大家一边喝,一边聊天,皇上和两位文臣听着石满强和赵松这些年来在关外和川蜀中的奇异见闻,不时还发出大笑声,让整个私宴变得其乐融融。
直到午后,这场午餐才告结束,然后几位重臣一一离开,到自己的官署去了,而石满强和赵松两位武臣则被侍从们牵引着到了军营里面的某个房间休息。
而皇上在宴会后则并没有前去休息,反而观阅起了各地呈送过来的奏章,他的精神很不错,充沛的精力好像一下子用不完似的。
当到了下午的时候,他终于从面前的一堆文牍当中抬起了头来,然后看着自己旁边的那个中年侍从。
“去,宣召太子过来。”
“是,陛下!”侍从马上躬身领命,然后转身离去。
在皇上的命令之下,信使很快就骑着快马冲出了军营,向几里外的京师城墙驱驰了过去,很快就消失在了白白皑雪当中。
皇上不慕虚华,虽然天下已经初定,但是他不愿意住在高墙深宫里面,宁可住在军营里。而在他的言传身教之下,太子从徐州迁到了北京之后,也不愿意住到前明皇宫或者豪门巨室的宅院里面安养,反而主动要求和父皇一样过简朴的生活,在他的要求下,皇上把太子的住处安排在了离军营不远的小院落里面。父子两人如此不慕的做派,倒是让全天下尚且在观望之人都心生敬佩,觉得赵家趁势而起夺取天下确实靠的不是侥幸。





大明武夫 第1454章 郑家人
年纪尚且还算幼小的太子,住在那里之后,一边平常在一群老师的教导之下学习各种知识,一边也经常来军营里面向父皇学习治国的实践,倒也进步得非常快。
在侍臣的带领之下,一身便服的太子很快就来到了皇上平常处理奏章的小偏厅当中。
这个小偏厅的布置,和其他地方的简朴实用作风一脉相承,除了四壁的书架和文牍之外,只是有书桌一些凳子和一张供累时小憩的床而已。当太子走进书房的时候,皇上正坐在微微摇晃的摇椅上面闭目养神。
“儿臣参见父皇!”一进来,太子就身鞠了一躬,向父亲行礼。
尽管很多教他的老师都告诉他太子最重要的就是守拙,要时时刻刻保持对皇上的尊敬,不要在任何方面惹得父皇不高兴,但是父皇在礼仪上对他却从没有要求过太多,甚至在他第一次下跪对父皇行礼的时候他还大发了一次脾气,斥责了他的老师,然后叮嘱太子父子之间最重要的是亲睦,见了父皇的时候不必下跪,只需躬身行礼即可。所以自从那次之后,太子见了父皇都只是这样行礼,但是内心当中对他的崇敬和尊重,却从来没有减色过半分。
是的,太子十分崇拜自己的父亲,一心想要成为像父皇那样的大英雄、好皇帝,为此也以最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以便尽快能够承担起重任。
在太子的轻呼声当中,皇上慢慢地睁开了眼睛。
“哦,你来了啊。”他一边微笑着一边轻轻抬起身来,“还挺快的啊,我才眯了一会儿而已……”
“得父皇传召,儿臣岂能不尽快赶到。”太子恭敬地回答,然后走到了躺椅的旁边,伸出手来副父皇起身。
“倒是苦了你了,我一个念头就给叫过来了。”皇上轻轻地拍了拍太子的脑袋,“不错,最近又长高了点。”
他的年纪仅仅十三岁,身形还有些消瘦,不过个子已经挺高的了,性格也脱离了小时候的稚气,而变得沉稳厚重起来。而且在各位精选的老师的悉心教导之下,他在这个年纪就已经具有了不错的学识素养,所欠缺的只是一些历练经验而已。而在自己的暗中帮助之下,得到历练经验的机会是不会缺少的。
被扶起来之后,皇上拉着太子的手,走到了书桌边,然后两个人一起坐了下来。
“儿子,最近老师们都说你的学业很不错,也很用功刻苦,学问现在有了很大的长进,我很高兴啊,做得好。”皇上一边说,一边抚摸尚且年幼的太子的头发,眼中也满是慈爱。
虽然平常在外人面前十分威严,但是皇上在和儿女们私下里接触的时候,态度却十分和蔼,称呼也十分亲切,一点也不想让父子亲情因为权力而磨损——尤其是在儿子这么年幼的时候。
“父皇的教导,儿子须臾也不敢有忘,儿子不早点学好该学的,那怎么能为父皇分忧?”因为得到了父皇的赞许,所以太子也十分高兴,脸也微微红了,“儿子只是发愁时间有限,不能将现在各位老师教的东西都好好学完。”
“哎,别这么说,你已经够努力的了,别再强逼自己。”皇上又拍了拍他的头发,“学海无涯,你没办法一下子把所有东西都学完的,再怎么着急也只能循序渐进,再说了,我一直在看着你的学业,你该学的东西已经学得不错了,我很满意。我今天叫你过来,就是想要先告诉你,过年这段时间我要放你一个月假,让你好好在外面透透气,把心里憋闷的气都泄出来,有张有弛、有劳有逸才是正路嘛……就这样吧,从明天起,你就和你的那些少年侍从们一起出去逛逛,骑骑马打打猎,好好看看这大汉的江山!”
听到父亲如此勉励的话,又知道自己可以从高强度的教育当中解脱出来,放一个月的假,太子不欣喜若狂才怪吧。
“儿臣,谢父皇!”太子喜形于色。
“没关系,你做得好,自然会有奖励。”皇上笑着捏了捏太子的脸,十分亲昵。
虽然明着说是在放假,其实对皇上来说这也是对太子的一种教育,一来在外面骑马打猎可以锻炼身体,顺便熟悉外面的情况、避免不接地气的情况;另一方面来说,太子也可以和他的那些侍从们加深关系。
这些太子侍从,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十岁到十五岁左右的少年,一般都是勋贵之后,也是未来的朝廷栋梁,让他们和太子多接触,也可以培养他们对朝廷、对太子的忠诚心。
不过这些考量对皇上来说都是顺其自然的结果,所以他也不打算跟太子多解释,只想着让他到时候好好玩玩,享受一些以后可能再也难以享受到的乐趣。
不过,虽说如此,有些重要的事情还是要提前告诉他的,必须先让他有个准备。
“记得,多和郑家的那个小子亲近亲近,你过不了多久就用得着他。”皇上脸上的笑容慢慢敛去了,开始显得严肃了起来。“玩归玩,过了年之后,就有的你忙了啊,儿子……”
“郑家的小子?”太子先是有些惊愕,然后马上反应了过来,“父皇是指郑森吗?”
郑家就是指郑芝龙一家,郑芝龙从万历末年开始投入到了海上,先是在海上巨盗颜思齐手下,通过在海上走私和劫掠逐步起家。在颜思齐死后,郑芝龙结合诸海盗首领,号称十八芝,拥有当时福建沿海实力最强大的一支武力及商业团队,领导海贼数万人,经营走私与劫掠事业,横行于台湾海峡。等到新朝定鼎之后,经过了郑氏家族多年的经营,他们已经成为了赫赫有名的大豪商。
当新朝平定了北方,并且开始向南方席卷而下的时候,这位出身福建、横行一时的海上巨豪,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犹豫权衡之后,毅然也投入到了新朝当中,成为了大汉朝廷的一员。
在郑家归附之后,他捐了一大笔财富给了朝廷充作军费,而那些原本跟着他们家在海上闯荡的海盗和走私商,一部分随着他们上岸,各自买房置地重新过上了陆地上的良民生活、一部分还有功名心的则留在上,被编入到了朝廷的海军当中,这些人经过多年的海上闯荡,有操船的经验也有海战的战术素养,所以极大地扩充了海军的实力,当然,还有一小部分人习惯了抢掠的生活,不识时务不肯归顺朝廷,他们也成了被朝廷大力打击的对象,很快便被从海边扫清殆尽了。
为了表彰郑家捐献财富和率军归附的功绩,朝廷在数年之前将郑芝龙封为了会稽侯,另外还进行了多番封赏,令这个一心想着衣锦还乡的海上巨豪心满意足地回家当了富家翁。而且,最近朝廷还将他虚岁十岁的儿子郑森召入到了朝廷当中,当了太子的侍从——当然,底下有些人嚼舌头说这有让他儿子当人质的意思,不过朝廷和会稽侯两边都是绝对不会承认这种荒唐无稽的谣言的。
一听到父亲说起,太子就想起了那个郑森。
这个少年人虽然年纪比自己还小几岁,但是虎虎生威,有一种英姿勃发的雄气,就连对着自己这个太子也一直不卑不亢,应对得体,看得出来有那种少年英杰的气象。也正是因为郑森平时在对他的应对当中展示出了这种少年英气,所以让太子留有了深刻印象,。
“没错,就是这个姓郑的小子。”皇上点了点头,“看你好像对他很熟似的?”
“也说不上很熟,只是这个郑森英姿勃发,让儿臣暗为赞许,所以儿臣能够马上想起来。”太子低声回答,心里则在寻思父皇的用意。
“英姿勃发?这个评语可不低啊,你平常不轻易夸人的,看来这个姓郑的小子真的很不错,那我就放心了。”皇上又笑了笑,“你这阵子就好好带着他吧,用得着!”
“敢问父皇,这……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太子稍稍沉默了片刻,最后还是大起胆子问了,“为何……为何要突然提起郑森?”
难道父皇要对会稽侯一家有所图谋了吗?如果是那样的话,朝堂和福建地方上可有的动荡了啊……在多年的教育之下,太子考虑问题的时候,已经开始带有政治家的色彩,虽然还有些生涩,但是比起同龄人来说已经不知道高了多少。
“别紧张,我只是叫你用用他这个人而已,没有对郑家做什么的意思。”皇上看出了太子的心中所想,于是马上安慰起了他,“确切地说,我是要你在另外一个地方担当大任。”
“担当大任?”少年人的心瞬间就紧绷了起来,“是什么大任?”
皇上盯着太子,一字一顿地说,“日本是什么国家,在哪儿,你知道吧?”
*
感谢”段逸尘“老友的打赏,感谢大家的订阅和月票,谢谢大家




大明武夫 第1455章 东边不仅有日本
“儿臣当然知道,日本是个岛国,在我国东北方,有高丽渡海可到。”太子连忙回答。
皇上素不喜欢儒学,在皇上的亲自过问下,对太子的教育,并没有再像当年那样教四书五经,只是稍微教了一些文学,让太子懂得笔墨和诗词而已,反而是数学、地理等学问教得很多,有些还是外国传教士亲自来教授的,所以太子对周边国家的情况当然不会一头雾水。
“父皇已经决定了,就在明年夏秋之际攻伐日本。”皇上继续看着自己的儿子,脸上也出现了颇为玩味的笑容,“而你,到时候将会坐镇高丽,总领后方。”
坐镇高丽,总领后方!
虽然皇上说得很平淡,但是对太子来说,这不啻是平地惊雷,他没想到父亲居然会将这么重大的任务交给自己。
“父皇……”太子砸了咂舌,发现自己竟然有些口干舌燥,“这……这可是真的吗?”
“当然是真的了,君无戏言,难道我会拿着这种事情消遣你?”皇上的笑容更加深了,看着儿子这么惊讶的样子,他好像有些恶趣味的满足似的,“你啊,虽说还小,但是总归是一国太子,怎么能够这么容易心浮气躁呢?要多有些定力啊!你要是这样,怎么好出镇在外,震慑藩国呢?”
“儿臣……知错了。”在父皇的催促之下,太子慢慢地恢复了镇定。
不过直到此刻,他还是有种奇怪的感觉。
父皇,打算让我出镇在外,总领后方了?还要将我派到高丽去?
太子并没有问为什么父皇要决定攻伐日本,因为他知道,父皇英明无比,他作出重大的决定肯定会有自己的重大理由——将自己派出去总镇后方,肯定也会有深意。
也许,就是打算让自己历练出一些经验,为日后学习治国做好铺垫吧。
在最初的兴奋消褪之后,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忐忑不安了,父皇这么重要的任务,我能办好吗?要是办不好,坏了父皇的大计,那可怎么是好!
“怎么?不高兴?觉得不安?”皇上仍旧微笑着,好像能够看穿太子心中所想似的,“怕了?”
“儿臣……儿臣确实有些忐忑。”太子老老实实地跟父亲回答,“儿臣怕自己年少,能力不足,坏了父皇的大计……”
“怕很正常,你这个年纪,不怕才怪。”皇上爱怜地又抹了抹太子的头发,“不过,儿子,你是太子,所以你不能怕。纵使有再重的胆子压到了你的身上,你也不能怕,你要咬着牙挺住,顶着风浪一点一点前行,只有这样,你才能担得起天下的担子!父皇当年像你这样大的时候,不也已经开始顶起担子来了吗?别怕,你是我儿子,我顶的起,你也顶的起!”
“别怕,你是我儿子,我顶的起,你也顶的起!”这发自肺腑的勉励,再次让太子精神一震。
是啊,他是皇上的嫡子,也是他最宠爱最寄予厚望的儿子,对皇上的发迹史,没人比他更了解了,从父皇、从母后的口中,他知道父皇当年在徐州当时从多么艰难境地中一点一点发迹,最后和身边的兄弟们一起席卷天下、创立新朝的。其中的艰难,其中的豪情,又怎么能够不让他心驰神往呢?
可以说,他十分崇拜自己的父亲,一心就想要向父皇证明,自己配得上父皇的厚爱,也配得上成为这天下的后继者。
所以,有了这样的机会,我怎么能够退缩呢?太子心中暗想。
“多谢父皇提点,儿臣……儿臣知错了!”一想到这里,太子禁不住站直了腰,“儿臣一定倾自己所能,将一切事务好好办理,让父皇的大计顺利完成!”
“好,就是要有这幅样子来,我赵家的孩子没有这股气怎么行!”皇上又大笑了起来,重重拍了拍太子的肩膀,“不过,光有气可不行,做事还是要讲方法的。我会给你配上一些人,你只管用好他们就行了,你是太子,只要用好了人,就没有做不好的事。”
说完,他好像是又回忆当年的一些事情似的,又长叹了口气,“想我当年,哪有人给我什么班底?孤立无援,只能靠自己一枪一棒打出兄弟来,打出班底来,最后一步一步打出这个江山,儿子,你之后条件可比我当年好上不知道多少倍了,可要珍惜啊!”
这语重心长的教诲,里面感慨之余又不知道蕴藏了多少期许,太子听下来竟然鼻子都有些发酸,但是他硬生生地还是忍了下来。
“父皇,儿臣知道父皇用心良苦,儿臣绝不辜负父皇的期待!”这个个头还不高的少年,坐在皇上身边,饱含热情地喊了出来。
“好,好。”皇上满面笑容,然后站了起来,从自己的书桌上拿出一份文件,递给了太子,“这是有关于高丽国主李珲和他一些子女近臣的条陈,你回去的时候看看,熟悉一下,明年你去了高丽,少不得要跟高丽人打交道,早点弄清楚名堂来,也好到时候方便办事。日本的相关条陈,我也吩咐人在做了,等到做好了,你也一并拿去看看,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嘛。”
太子恭恭敬敬地接过了这些条陈,收入到了怀中,准备回去有空的时候就开始看。
因为高丽是近邻的藩国,所以太子现在对高丽的情况也有些了解。自从洪武二十五年七月十六日,高丽大将李成桂废高丽恭让王,在松京寿昌宫即位,其后李成桂以“权知国事”的头衔向明朝上表,于是就这样从一开国开始就成为了大明的藩属国。
李成桂即位后,次子李芳远被封为靖安大君。经过两次王子之乱,在建文二年被封为世子,十一月十三日受其大兄禅让于松京寿昌宫。这时候在为的明成祖朱棣赐李芳远国王诰命,及亲王爵的九章冕服,他的头衔也从其父的“权知国事”变成了国王,从这之后起,每次高丽新王登基都需要大明朝廷的确认。
接下来的二百年来,高丽一直以大明藩国自居,待大明甚为恭顺。
等到万历年间,专权日本的太政大臣丰臣秀吉挥师西渡,登陆高,妄图先吞并高丽然后进军大陆,夺取大明的天下,而高丽因为朝政腐败多年党政,军队早已经没有了战斗力,很快一触即溃,京城陷落,全境都差不多为日军所占领。而这时候万历皇帝派军进入高丽,经过了多年的苦战,终于将日本军赶出了高丽,将王室送回了国都,从此高丽上下都对大明十分感激,感念其再造之恩。
但是,到了女真崛起之后,高丽初时还和大明一起出兵进攻女真人,但是因为建州女真屡屡打败高丽和大明军队,所以当时的国主李珲开始首鼠两端,不再介入女真和大明的战事,而因为李珲多年来在高丽滥杀异己大臣,早已经上下离心,于是在天启三年,春天,在李珲左右任事的亲侄绫阳君李倧见李珲身患疾病,联络外面的支持者发动了宫廷政变,将李珲为光海君,自己自称高丽国主。宫廷政变后的第二天,即三月十三日晨,二十八岁的绫阳君李倧即位于庆云宫之别堂,被废黜的光海君则被石灰烧瞎双目,流放于江华岛的乔桐。
过了几年之后,新朝定鼎,高丽重新作为藩属要求归附新朝,然后新朝却不接受李倧通过政变夺取王位的手段,于是要求李倧归位给李珲。虽然李倧百般哀求,最后甚至铤而走险想要武装抗拒,但是在朝廷武威的吓阻之下,高丽的文武大臣们没有一个人敢于对抗朝廷的意志,于是又发动了宫变,将李倧废黜,重新迎回了被流放外岛的光海君。
已经瞎了双眼的光海君,虽然重新被立为王,但是毕竟瞎了眼睛已经成为了残疾人,治国多有不便,再加上年纪已经大了,于是他在下令处死了李倧及其家人亲族之后,就不大管国家的政事,而是将国事都托付给了自己手下的大臣和驻扎在汉城的大汉使节手中。
1...588589590591592...72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