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全球财富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司马白衫

    就是在这两份报告中,赵玉刚披露了投资基金大量的违规、违法操作事实。

    虽然他现在还是个无名小卒,但只要报告见诸报端,他也会有如雄鸡一唱天下皆知。

    “玉刚,对你的猜的没错,我们想要发表这篇报告,在我们的杂志上,今天见我,是我想作更深度的采访,去印证市场上流传很久的一些传说……”彭渤说得很坦诚,面对着这个有些学者气的研究人员,他不想说些大话空话套话。

    赵玉刚却有些垂头丧气,他长叹一声,“我有点后悔自己搞的这件事……”彭渤知道他为这事背了处分,他马上安慰道,“所以,今天我们见面,我带来了一颗写心丸。一是我们澎渤传媒为会这份报告支付稿费,二是如果因为报告发表影响到工作,澎渤传媒的大门一直为你畅开,我们有研究院,欢迎象你这样的有识有胆的人才加盟。”

    这是实话!

    赵玉刚有些感激地抬起头来,这些日子他的压力实在太大,压力大也会自我否定,现在听到彭渤的当面夸奖,他的信心在一点点恢复。

    “彭总,你……都想问什么”

    “比如市场口口相传的景象,”彭渤笑了,他看看同样坦诚相见的卓威和赵玉刚,“在热气腾腾的桑拿浴房中,谈判的双方‘坦诚相见’”,没有录音或者泄密的可能,希望基金接盘的机构开出价码,比如,每接我一股,我给你个人一块钱”。

    “有的。”赵玉刚马上答道。

    “那可以了,我们会有专门的记者对你进行采访,你的报告和我们的解读文章,月底就会出现在我们的澎渤财经上。”

    “可是,彭总,那些财大气粗的基金……我惹不起,你……”赵玉刚还是担心。

    “没事,我惹得起,你放心。”彭渤一再给他打气,“你可知道,江湖上流传着我的传说……”

    “我知道,”赵玉刚定定地看着他,“榜爷!”

    ……

    “小彭,我担心我们上这篇稿子会惹来大麻烦,”师傅姜毅英已经反复几次看过赵玉刚的稿子,“不止管理层会有意见,这些基金公司,我们能惹得起一家,两家,但这些“财狼”一齐来咬我们……我怕……”姜毅英说得很含蓄。

    “师傅,没得怕,”彭渤的态度很坚定,“印刷吧,就印在我们的《澎渤财经》首期上,我改主意了。”

    “那么500榜和年度人物榜呢”这可是公司的大事,不能因为惹来的麻烦毁掉两个榜单,姜毅英知道自已徒弟有主意,但还是委婉提醒道。

    “这会是我们反盘的机会……”彭渤缓缓笑道,“现在发刊有问题吗”

    “没有问题。”姜毅英看看他,低声道。

    ……

    平地掀起千层浪!

    还带着油墨香味的《澎渤财经》新鲜上市,可是上市当天就炸了。

    火红的封面上,是一个戴着墨镜的年轻人,墨镜反射出的内容却是股市的大盘。

    《基金黑幕》,四个黑体大字触人眼球!

    翻开杂志,这篇赵玉风的长篇文章对中国基金市场提出了6个方面的重大疑问……第二是基金“对倒”制造虚假成交量,所谓“对倒”是指某股票处于弱势时,即使割肉出售也未必有人买,做鬼的办法就是自己做托,这是庄家建仓和炒作题材时惯用的伎俩,基金坐庄也“按例操作”。根据赵瑜纲的调查,大部分基金都有过“对倒”行为

    ……

    第三是利用“倒仓”操纵市场。“倒仓”是指甲、乙双方通过事先约定的价格、数量和时间,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基金公司利用旗下拥有多只基金的条件,常常互相倒仓,既解决了先上市基金的流动问题,又不影响甚至可以提高净值。

    ……

    第六则是“投资组合公告”的信息误导愈演愈烈……

    本来,彭渤的设想是一个新的杂志的面世,要躲开十一长假,放假期间,都在玩,谁还看杂志,可是现在他等不得了。

    但是杂志面世后,他立即感知到了稿子的份量,因为杂志在十一长假期间已经卖得脱销了。

    姜毅英的脸上已经起了红晕,这本刚刚面世的杂志,发行量不断增加,印数一直在增长,到底增长到何时,她自已也不清楚,或者彭渤清楚,也未知。

    “师傅,卖了多少册了”彭渤的电话已经打爆,各种声音如潮水般涌来,可是他已经听不到了,因为他关机了。

    姜毅英看看电脑上的统计数字,“372……”她的声音有些颤抖,“不,数字还在增加,”她接过一个职员递过来的最新数字,“401……万册!”

    401万册

    彭渤就是一个商人,此时在他的脑子里已经没有多余的声音,全是在计算这本杂志的利润。

    一本《澎渤财经》零售是8块钱,批发是四块钱一本,先不计算各项费用,到目前为止,这本杂志的第一期已经滚动出了一个令彭渤和姜毅英都目瞪口呆的数字——

    两千四百多万!




第255章 我的财经我的杂志
    在持续的牛市行情中,在公众的眼里,跟那些贪婪的私人庄家不同,基金公司有着科学、负责及可持续的专业精神,是资本市场上值得信赖的势力。

    呜呜——

    伴随着吴淞河上声声汽笛,沪海,整个城市慢慢从睡梦中醒来。

    吴淞河畔不远处广昌公寓里,睡梦中的彭渤嘟囔一句,翻了个身却又沉沉睡去,可是两条腿始终蜷着。

    “马桶拎出来——”

    猛然一声响,彻底穿透了日出前的黑暗,突然,小囡囡受惊的哭闹声,木质楼梯吱呀的踩动声,夫妻床头的低语声,彻底把酣梦中的彭渤惊醒!

    身下的凉席已被汗水浸透,就象沪海现在的天气一样,潮热闷湿,彭渤打着哈欠起床,穿过头顶悬空布满的乱七八糟的各种线,与同样睡眼惺忪的邻居打着招呼,挤在了水龙头旁。

    “大家让一让,让上班的先刷。”人群中不知谁喊了一声。

    “楼下把水龙头关小一点,楼上都没水了。”又有谁接了一句。

    可是水流仍是太小,看着水龙头旁挤满了人,彭渤端着牙缸下楼,过道仅容两人通过,一脚踩上去就是吱呀的乱响,他一米八的身高,在这里始终要佝偻着腰,这样还把头顶上的灯光给遮了一大半。

    天色渐亮,晨雾中煤球炉子的火光一明一暗,缕缕炊烟直冲天空,老沪海有声有色有景的一天也就此拉开了序幕……

    这就是彭渤重生后的生活,一个月来天天如此,往复交替。

    当然,同全国各地一样,早晨也是这里的人们最忙碌的时候,倒马桶、生煤炉、做早饭,一样不落……

    二百多个马桶在楼下排开,蓬头垢面的女人穿着各色的睡衣,挥动着竹制的马桶刷和着闪亮的毛钳壳,飞速地在马桶内侧转着圈,奏响出筒子楼下的交响乐章。

    把马桶晾干抱回家,阿婆阿婶纷纷抱起被褥抢占马路边的有利位置,亮起一道道风景和一面面万国旗帜。

    就在这微露的晨曦中,伴随着种种声响,广昌公寓就这样静

    静地耸立在霞光中,几十年不变地守望着楼里的居民。

    这里是彭渤租住的房子,据说,这座英国人设计的建筑始建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最早是公共租界巡捕房。解放后,则成为职工宿舍,后来便有越来越多的居民搬了进来。

    但在彭渤看来,这座古罗马斗兽场似的圆桶形建筑,南北长、东西短的长方形围拢结构,其实更像是电影《功夫》里的的那个场影,一个真实版的“猪笼城寨”。

    站在院子中央看去,5层楼平顶,南北向中间轴线上设旋转楼梯,中间是宽敞的大院。每层楼房有一条长长的公用楼道连通,如一条椭圆形跑道,楼道后就是大小不等的房间。

    “张家姆妈,你今天买点啥菜”李家姆妈手里拿着刚在弄堂口的饮食店里买好,装着豆浆的锅子,锅子上放着几根油条和几只大饼。

    “今天是我家老头子的生日,买了点大排,晚上准备烧大排面……”

    “哎,对了,李家姆妈,你们家昨天来客人了呀”

    “是的,是的,是我娘家乡下的亲戚,好几年没来沪海了,……小彭,上班啊,早饭是要吃的呀,年轻人不能不吃早饭……”

    ……

    刷牙,洗脸,彭渤快速回房穿戴整齐,一边在狭窄的楼梯里小心挪动,一边跟热情的阿婆阿婶打着招呼,一边小心翼翼地经过几张饭桌,在这个城寨里,家家都坐在门前吃饭,有的是折叠桌,有的就两个方凳一拼,饭碗全端在手里吃。

    冲下楼来,冲到一家国营饮食店,熙熙攘攘的人头攒动,大家都在排队买四大金刚——大饼、油条、糍饭、豆浆。

    好不容易找到地方坐下,可是立马他就感觉到,大饼油条的油香味、洗衣服的肥皂味、呛人的煤炉烟味、刷马桶的马桶异味,弥漫在整个空气中,这就是重生一个月来他已经熟悉的味道。

    “……昨天13时左右,长江九江段4号闸与5号闸之间决堤30米左右。洪水滔滔,局面一时无法控制。现在,洪水正向九江市区蔓延。市区内满街都是人。靠近决堤口的市民被迫向楼房转移……”

    店里的收音机里播放着南方洪水的消息,这是现在全国人民都关心的大事,重生后,他这个财经记者也很关注。

    “青浦的水还没有退。”

    “是啊,听说医院里都是齐腰深的水。”

    ……

    1998年的沪海,还远远没有那种大都市的气息,闸北区还在,南汇区还在,卢湾区还在,就连南市区,也要在两年后才并入黄浦区。

    九八年的洪水让沪海的青浦也成为灾区,洪水来袭,学校、医院、街道等等无一幸免,医院里全是水,在医院的走廊里,生病人员必须用三轮车摆渡才能前去看病……

    匆匆把最后一口豆浆喝干净,马路上上班的人流也多了起来。

    马路的拐角不远处的公交车站,已经站满了赶着去上班的人,有的在来回走着,有的不顾身边的人以及自己的吃相,狼吞虎咽的吃着早点,有的则不停地抬起手腕看着时间。

    “来了,来了!”人群中有人喊道。

    大家顺着喊声向远处望去,一辆两节车厢的公交车出现在大家的眼前,两节车厢之间,用厚厚的人造革加上固定件组成,沪海人称它为“巨龙车”。

    车厢里面的连接处两个长长的椅子面对面的,和车厢连接处底部的转盘相连接,车子在转弯的时候,椅子会随着转盘一起转动,因为形象象香蕉一样,沪海人把这种椅子叫作:香蕉椅。

    车子进站还没有停稳,人们就争相恐后地迎了上去,车门打开后,人们鱼贯而入往里挤。

    “上车的乘客大家往里挤一挤,照顾一下后面的乘客。”

    “挤不上的乘客,不要挤了,后面的车马上就来了。”

    “后面的师傅,请帮个忙,把门关一下,谢谢!”

    售票员边说边站起来探出身子,熟练地用两只手一起用力地推着门,终于,车门关上了。

    彭渤长喘一口粗气,可是马上车厢里弥漫着的各式各样混合的气味就吸入口中,这是一种特难闻的味道,可是比这更要命的是自己周围被人挤得死死的,他就象闷在罐头里的沙丁鱼,喘不过气来。

    过了十几站,巨龙车摇摇晃晃地终于停下了,彭渤几乎是被人流挤出了公交车,他长舒一口气,外面的空气是如此新鲜,他抹了把头上的汗水,一身新衣已被汗水浸透。

    沪海财经报社。

    报社大楼已经就在眼前,当他终于跑了进去,抬手一看手表,离上班还有十五分钟时间。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不等天明去等派报,一面走,一面叫,今天的新闻真正好,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没有迟到,这让他很是开心。

    “小彭,今天有什么高兴事”一个老记者也刚刚走进大楼,她好奇地打量着彭渤。

    “没事,师傅,大清早起来见到你,高兴。”彭渤笑着抹了一把汗水。

    “瞎贫。”老记者笑了,她突然一指前面道,“这个月的发稿排名出来了。”前面,一群人围在大厅中央的墙下,一块电子显示屏上显示着各人的名字和发稿量,从上往下依次排列。

    彭渤笑道,“我的发稿量排名,先要从最后找起,肯定准确无误,我有一双慧眼。”

    前面几个记者笑着回过头来,几个记者看到他都笑起来,果然,最后一名是他。

    “小彭,总编找你。”有人在人群外面喊了一声。

    “好的。”彭渤答道,“师傅,我去了。”

    “不要灰心,跟老鲍好好说,新人,都有个过程。”老记者耐



第256章?? 我选我
    沪海,金茂凯悦大酒店。

    今天,百名评审团第一次会议也是最后一次会议在这里举行,会议第三天,澎渤年度经济人物风云榜十名当选人最终出炉!

    呜呜——

    伴随着吴淞河上声声汽笛,沪海,整个城市慢慢从睡梦中醒来。

    吴淞河畔不远处广昌公寓里,睡梦中的彭渤嘟囔一句,翻了个身却又沉沉睡去,可是两条腿始终蜷着。

    “马桶拎出来——”

    猛然一声响,彻底穿透了日出前的黑暗,突然,小囡囡受惊的哭闹声,木质楼梯吱呀的踩动声,夫妻床头的低语声,彻底把酣梦中的彭渤惊醒!

    身下的凉席已被汗水浸透,就象沪海现在的天气一样,潮热闷湿,彭渤打着哈欠起床,穿过头顶悬空布满的乱七八糟的各种线,与同样睡眼惺忪的邻居打着招呼,挤在了水龙头旁。

    “大家让一让,让上班的先刷。”人群中不知谁喊了一声。

    “楼下把水龙头关小一点,楼上都没水了。”又有谁接了一句。

    可是水流仍是太小,看着水龙头旁挤满了人,彭渤端着牙缸下楼,过道仅容两人通过,一脚踩上去就是吱呀的乱响,他一米八的身高,在这里始终要佝偻着腰,这样还把头顶上的灯光给遮了一大半。

    天色渐亮,晨雾中煤球炉子的火光一明一暗,缕缕炊烟直冲天空,老沪海有声有色有景的一天也就此拉开了序幕……
1...9596979899...16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