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之五好青年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木允锋

    总之就是大规模水利建设。

    至于资金……

    助饷呗!

    松江府两百万,苏州三百万,湖州一百万,嘉兴两百万,杭州两百万,扬州两百万,淮安一百五十万,安庆一百万……

    然后就有了!

    也不是说就白要他们的银子。

    包括之前的助饷,镇南王全都以债券方式,镇南王是奉皇帝圣旨守护地方,当然不能跟流寇学,所以他额外印刷一批国债,算是镇南王以政府方式借的。只不过这些债券的还款期限有点长,最长的都两百年后了,至于利息当然也有,但严格遵照太祖制度一本一利。也就是说两百年后政府会归还这些债券持有人,相当于债券面额两倍的白银。

    不但你们跟着镇南王享福,你们的子孙后代也跟着享福。

    两倍啊!

    有福啦!

    当然,这就是个脸面问题。

    毕竟人家是投降的,直接助饷有损镇南王形象。

    总之银子不是问题。

    劳动力更不是问题,民兵化之后各地民兵干劲十足,别说是男人,就是女人小孩都能参与,反正又不是白干的。

    第二就是修路。

    尤其是在那些山区,另外还有淮南的非水网区,最重要的当然是直通凤阳的大路,要让所有县城间都通行新式公路,主要干线公路必须要用新式筑路技术做到通行四轮马车。也就是大小不同石块铺底,上面铺小石块的方式,不过因为没有蒸汽动力的碎石机,所以……

    所以还是发动人力。

    这些山区的每一户民兵都必须出多少石头和石子。

    这个也给银子。

    但石块和石子规定大小,另外每家发一大一小两个锤子,这个是免费提供的,然后这些石块和石子送到筑路工地去,而且要告诉民兵,这些路修通后,鸟粪就能运过去了,这一点非常重要。

    事实上也是必须的。

    鸟粪开发好说,很快第二批苦力就可以送到东沙岛,这时候那里已经开始修建配套的水窖,因为水泥不保险,所以是用大型木桶,而且直接坐沉了一艘船。苦力们到那里后就住在船上,正好孙传庭,毛文龙那里都抓了大批俘虏,杨信已经联络他们买下来送过去。

    这些人还是要废物利用的。

    差不多明年肯定能从东沙运回第一批鸟粪。

    海运很容易。

    但向内陆的运输就不容易了。

    总之杨信就是要用已经到手的两千万两白银,江浙三省至少一千万民兵来完成堪称伟大的基建工程,把这片本来就交通发达的土地,继续发达到铁路诞生之前,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

    至于配套的马匹不值一提,夏尔马已经引入,第一批总共十二匹夏尔马就在济州岛的马场,这是荷兰人给杨信运来的,不过想要实现夏尔马拉车恐怕没有十几年别指望。好在蒙古马有的是,之前大战靖难军战场上别的不管就抢马匹,总共缴获了超过八千匹马。

    而且还可以继续购买。

    镇南王在草原上一堆朋友,想买马匹还不是一句话。

    剩下就是养马了。

    这个同样简单,所有民兵在田间地头都种玉米,然后用玉米秸搭配地瓜之类喂马,在江滩沙土地种甜高粱之类同样可以喂马,比如崇明就一堆这东西。

    这个同样可以推广到长江沿岸所有民兵区。

    这个喂马可是好东西。

    而且也不用正经种,就是在田间地头家家户户都种些,把这些原本长野草的地方利用起来,崇明就是这样种卢穄的,接下来需要的只是鼓励种植而已。鼓励的方式也简单,就是直接收购,然后在各地设立分散的小型马场,收购了送到马场,说白了就是全民养马。而且这些小型马场还可以兼职兽医站,这个必须得有,不但人的医疗体系要建立,牲畜的医疗体系也要建立,说到底耕牛也罢毛驴也罢这都是重要资源。

    “有钱就是好啊!”

    镇南王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看着面前一笔笔支出的项目,十分满意地说道。

    “都是赔钱,你就不能想想给咱们家赚钱?”

    王妃鄙视地说道。

    “那么我想问一个问题,钱是什么?”

    杨信说道。

    “银子啊!”

    汪秘书毫不犹豫地回答。

    “银子,太祖时候是银子吗?唐宋是银子吗?

    当我们掌控一切时候,我们说什么是钱什么就是钱。

    现在我们用白银,明天我可以下令重新以铜钱为唯一流通货币,后天我可以下令以金币为流通货币,再后天我可以印刷钞票,以后以钞票为流通货币。

    明白吗?

    当我们掌控一切时候,我们把我的头像印到纸上,然后说在我们的控制区,只有它可以用来购买东西,那么它就是钱,就是真金白银。所以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我们手中有多少金银,而是我们是否控制一切,我们持有的白银只是我们控制一切的手段之一。

    但白银不是我们的财富。

    权力才是!”

    杨信说道。

    “那咱们为何不发钞票?

    这样咱们以后就不用担心银子不够用,而且还可以多发,只要咱们的银子能够应付兑换就可以了,我觉得多发两倍都没问题,毕竟钞票比银子方便,现在大宗交易就已经都喜欢银票了。”

    汪秘书瞬间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外面有多少白银在流通?”

    杨信无语地说道。

    “那谁能知道。”

    汪秘书说道。

    “光我们这一轮基础建设,就得向外放出两千万两,这些很多都是从那些地主老财家地窖挖出来的,据我所知甚至还有宋朝的银钱。这些银子撒出后市面上白银流通量暴涨,流通量暴涨的结果是物价上涨,我还愁着到时候怎么调节呢!你还想往外放钞票,还想多印钞票,你是准备让物价涨上天?”

    杨信说道。

    他这两千万砸出去,必定会引起物价的大幅上涨,这是大规模经济刺激的必然后果。

    不过好在他是粮食专营。

    所以不会造成粮价上涨,只要粮价不涨其他就可以承受了,说到底也就是些日用及副食品而已,猪肉涨两倍没什么,馒头别涨价就行。

    “未必吧!

    咱们这边的物价一涨,那北方货肯定涌入,老百姓也就是买几身新衣服而已,这倒是免不了,但广东那些商人们就乐开花,他们就是抽空广州也会把货运来,他们的货物涌入后,物价终究会稳定下来。

    不过他们那里倒是会物价上涨。

    但那关咱们屁事。

    而且咱们也不会受损失,咱们可以把粮价涨上去,然后咱们又把银子收回来了,左右咱们是北方粮食的供应者,除了咱们谁也不可能为北方提供足够的粮食,多少银子一石还不是咱们说了算?收回银子后咱们就可以发钞票了,把钞票放到外面流通,只要咱们在外面那些钱庄维持兑换,那么外地商人也会收钞票,但咱们往外卖的粮食,就不一定是钞票支付,这样咱们就用钞票收回银子。

    这样咱们的财富也就无穷无尽永远不会枯竭,毕竟咱们印的废纸就是钱,而且都用钞票的时候,若是咱们出了事钱庄倒闭,那所有人的银子就都没有了。

    他们就不能让咱们出事。

    啊!

    我太聪明了!”

    汪秘书像个贪婪的资本家一样开心地说道。

    杨信不得不承认,她是对的。

    只不过是把物价上涨的危害转嫁到外面去,发钞票支撑建设,增加流通量吸纳外面商品涌入,但利用手中掌控的粮食把外流的白银收回,以收回的白银支撑继续发钞,然后开始下一个循环。

    但这个循环进行一次,他们控制区以外的血就被抽一次。

    而最终的结果,就是整个大明为江浙的繁荣买单,实际上原本也差不多,鲁西那些棉产区的饥荒就是这样造成的。

    “最毒妇人心啊!”

    他感慨道。

    然后一巴掌抽在了某个位置……

    汪秘书惊叫一声。

    “赶紧做事去,我一日不死你终究是秘书!”

    杨信说道。




第六零七章 我的地盘我做主
    黑心资本家是肯定不能做的……

    当然,圣人也不能做。

    所以银行还是得有的,行业垄断权也一样得有,甚至针对性的行业重税也一样必不可少。

    杨信的经济改革第一步就是提升守诚钱庄为银行,而且获得授权拥有唯一铸币权,唯一发钞权,

    这个该发还是得发,反正他不发也是便宜了那些钱庄。

    目前为止银票在大额交易中已经成为主要手段,甚至已经开始小额化,所以要说钱庄不偷偷多印几张,这个是完全高估金融资本家节操的。那么杨信干脆由他的银行垄断,银票不受保护,能否兑现只看钱庄的商业信誉,换句话说就是钱庄倒闭兑现不了,这个持有者也只能自认倒霉。

    但银行不一样。

    银行不是政府性,而是依旧算作杨家的私营产业,也就是说杨家不倒台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所以大家在大宗交易时候携带白银不方便,那就用钞票吧!

    但银币仍旧是主要货币。

    而且计划中钞票也没有小额,一百元是起步的,也就是一百两银子,自由兑换是肯定的,剩下就是伪钞问题,这个只能用科技解决,新的造纸技术新的油墨等等……

    实际上这一直不是问题。

    别说杨家,就是那些普通钱庄都有自己的防伪手段。

    而且很高超。

    毕竟伪钞大家都懂。

    南宋时候就已经很泛滥了。

    总之用银行完成金融控制,钱庄当然不是不能有,但钱庄不能发钞不能铸币,最后想要正常经营,只能向银行以白银来换。

    铜钱也是一个道理。

    金融体系控制了,粮食通过余粮收购和专营制度同样控制在手,剩下还有盐业。

    虽然现代盐业专营被无数人诟病,但事实上这真有必要。

    杨信并没有改变盐商制度,只不过把盐场控制在手,因为盐户同样是民兵,两淮盐场所有产出的盐都只能卖给他盐业公司。然后由他卖给盐商,这样就可以保证盐户的利益,同样通过控制粮食供应,确保食盐收购价始终保证盐户的温饱,剩下就是晒的越多赚的越多了。

    至于销售……

    放开盐引就行。

    谁有本事谁就贩卖,只不过改成供应端的盐税。

    在贩盐时候交税,然后运输途中不用再交任何税,地方上的土商也就是销售商该交的商业税与运输商没什么关系,而且地方上也不再是指定土商销售……

    谁都可以卖。

    就是盐商运输到地方,自己搞个铺子卖也行。

    明朝的盐业制度在朱元璋时候其实很科学的,盐户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国营盐场工人,每户交多少盐有正课标准,交盐换粮食,交完就爱干什么干什么,愿意多晒的叫余盐,同样余盐也是盐场粮食收购。盐商运粮到九边换盐引到盐场支盐,自己负责运输到指定地域,这个运到哪里是有限制的,运到之后的销售不归他们管,他们就是运过去,然后由地方官指定价格,由那些里长都头之类乡村小官,负责根据每户人数分。

    后者拿粮食换。

    也可以拿宝钞。

    这叫做计口授盐。

    朱元璋用一个大家长式的包揽一切精神,制定了一个让盐户,吃盐的百姓,都不会吃亏的盐业制度。

    但唯独没考虑主管这一切的官员利益……

    都这么玩官员怎么捞?

    然后他们一代代努力,最终给他彻底毁掉了。

    现在的制度是盐商去户部交银子领盐引,拿着盐引去盐场自己找盐户收购,运到指定地方由地方官和士绅控制的土商三方议价,确定价格后卖给土商。

    土商怎么卖就完全没人管了。

    这样官员们都有的捞,商人都有的赚,但盐户和吃盐的没人管了,不过他们也有自己出路,这个出路就是镇南王的老本行,这也是明朝私盐泛滥的原因。现在杨信肯定不会重建朱元璋那套,后者有能力维持这个制度是他敢把贪官剥皮实草,敢一场大狱杀无数人,没有老朱魄力的镇南王就干脆在私盐泛滥的基础上,把私盐全合法化吧!

    谁都可以卖。

    盐引什么的都取消了。

    想卖盐就去盐场批发,哪个村庄觉得盐商卖的盐太贵,大不了自己村里出个人去盐场批发。

    反正税是加到了盐价里面的。

    别说是江浙的,就是其他地方的商人也可以来批发,总之杨信只控制盐场,盐户不准自己卖盐,所有盐全卖到盐场,剩下就不关他们事了,拿着钱去粮店买粮就行。

    这就是杨信的盐业改革。
1...365366367368369...43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