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教父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黑色贝斯
宅在家里上网的时候,克伦威尔-普利斯特有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都是泡在这个ntan里。
凭借着超长的在线时间和发帖数量,克伦威尔-普利斯特成功加入了乐队最核心的几个粉丝群组之一。
甚至还在ntan里混上了一个管理员的身份。
弹窗链接指向的是ntan的置顶帖,标题很有趣,
下意识地,克伦威尔-普利斯特看向发帖人id,是一个完全出乎意料的名字。
罗杰-克里斯蒂安。
红色高亮的id证实了这个id超级管理员的身份,显然并非是高仿的山寨,而是罗杰本人。
至少名义上,这个id属于罗杰本人。
虽然克伦威尔-普利斯特并不认为那样的大明星会有时间亲自上ntan。
这个ntan仅仅只有四个超级管理员。
罗杰-克里斯蒂安、安妮-克拉克、理查森-埃尔文德斯,以及四名超级管理员中唯一一个活跃id,卡尔-瓦伦丁。
三名乐队成员就不必说了,一年下来都发不了几次贴子,也极少回复别人的主题。
至于卡尔-瓦伦丁,在乐队的核心粉丝群组当中,有很多的传言,真假难辨。
仅有的几点得到公认的,卡尔-瓦伦丁是乐队最早的死忠粉丝之一,并且是这个官方网站的创始人,据说还成为了罗杰的经纪人之一。
不过对于这些传言,卡尔-瓦伦丁从不给予回应,这种行事风格难免让人浮想联翩。
难得见到一次出自罗杰-克里斯蒂安这个id的主题,克伦威尔-普利斯特激动得双手都微微有些颤抖,差点按不稳触控板。
按照自己的习惯,克伦威尔-普利斯特先是快速浏览了一遍文章。
对于高中都没有毕业的克伦威尔-普利斯特来说,要清晰地阅读一遍这篇文章还有些困难,里边涉及到不少陌生的单词,需要查查字典才能理解。
{注:北美的文盲率很高,2013年数据,21成年人口读写能力低于五年级水平,没错,就是小学五年级。}
但忽略掉那些看上去似乎涉及专业名词的词汇,结合着前后文,大概理解这篇文章的意思,却不会很难。
根据克伦威尔-普利斯特的理解,这篇文章是让歌迷们来选择乐队的下一首歌,或者下一张专辑。
《天堂的阶梯》,有幸听过这首歌“高品质”版本的人并不多,据说在去年的音乐节之前,仅仅只有1999年和2000年,两次参与过乐队“生日”的粉丝,才听到过现场的演奏,加起来不过几百个人。
在乐队的核心粉丝当中,尤其是那群“老资格”的粉丝们当中,这首歌早已经被神化了。
就好像它是有史以来最出色的音乐作品,比贝多芬、莫扎特还要出色。
虽然克伦威尔-普利斯特并不觉得贝多芬和莫扎特有多么的好听,也听过live版本的《天堂的阶梯》。
这还多亏了那张名为《雷丁a利兹》的live专辑在sotify平台上是免费授权,否则克伦威尔-普利斯特绝对不会在音质极差的live专辑上浪费钱。
克伦威尔-普利斯特并不觉得《天堂的阶梯》像人们说得那么好,只能给一个“优秀”的分数,距离“完美”还差了许多。
或许是因为现场录音的音质问题
克伦威尔-普利斯特脑海中冒出这样一个念头,然后盯着帖子末尾的投票,纠结着要选哪一项。
只有三个选项。
以单曲的形式发行《天堂的阶梯》。
用几首质量差不多出色,但风格相差较大的单曲拼凑成一张专辑。
或者是推迟发行,等到罗杰“有充分的灵感”以《天堂的阶梯》为核心,打造一张完美的专辑。
在最后一个选项后面有一行备注:“这或许需要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
在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克伦威尔-普利斯特就立即排除了这个选择。
“我还打算听听这首歌到底有多完美,等十年怎么可能!”
克伦威尔-普利斯特自言自语着,顺手按了一下f5,看向投票的数据。
文章发出的时间是下午三点多,才过去了不到五个小时,投票人数就已经超过了两千。
要知道,这个ntan的注册量总数,也不过只有两万出头,活跃的id就更少了。
这几乎可以说,每一个看到这篇文章的人,都选择了投票。
不去考虑选择第三项的一百多票零头,在已经投出的两千多票中,前两项分别得到了五百多票和一千七百多票,相差三倍还要多。
看到这个数据的一瞬间,原本还有些摇摆不定的克伦威尔-普利斯特立刻做出了决定,勾选上第二项,“用几首质量差不多出色,但风格相差较大的单曲拼凑成一张专辑”,然后点击提交。
这个混血青年不知道的是,这样的行为,在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做从众心理。
正打算打开sn的讨论组,将消息分享给其它的粉丝们,克伦威尔-普利斯特眼角的余光突然看到,房间的们被踹开了。
没错,是踹。
转头看去,女友抱着儿子,睁大着眼睛,瞪着自己。
克伦威尔-普利斯特一脸懵逼地摘下耳机:“亲爱的,怎么了”
“你能不能少听点那个该死的音乐!我叫了你二十分钟!你td一点反应都没有!!”
女友看上去很生气,却出奇地没有发脾气,只是抱怨了一句,走上前两步,将儿子塞进克伦威尔-普利斯特怀里,丢下一句“儿子交给你了,我要赶回公司去加班,晚上不回来,不用等我。”
“喂,等等……”
克伦威尔-普利斯特楞了好一会,才意识到女友刚才说了什么,正要叫喊,却听到楼下的大门传来“哐当”一声。
“谢特,这td叫什么事”
克伦威尔-普利斯特两手把儿子举起来,放到自己面前:“小伙子,今晚就剩咱们哥俩了!”
回应克伦威尔-普利斯特的,是儿子脆生生的一巴掌,“ia叽”一下,拍在那张带有明显混血特征的脸上。
“谢特!!!”
第440章 我们得先签一份保密协议
《天堂的阶梯》发行方式的投票要持续整整一个月的时间。
尽管投票才开始一天,结果就没有了任何的悬念,但在截止时间到来之前,乐队并不急着开始新专辑的工作。
搞定了《滚石》专辑的收尾之后,罗杰三人将专辑的后期全部交给迭戈的团队,打算在宣传行程开始之前,先履行完和可口可乐之间的合约。
“cut!”
西好莱坞的一间摄影棚里,一个大胡子导演大声喊道:“第六组镜头完成,休息二十分钟,准备下一场!”
“现在拍广告片这么简单了吗”
罗杰将手中的肥宅快乐水递给剧组的助理,随口对一旁的胖子吐槽道:“就摆几个动作就算完事了理论上,拍电影也可以这么做吧”
这支广告片全程使用绿幕拍摄,罗杰三人要做的,就是拿着肥宅快乐水摆几个造型,念几句台词,就算完成任务。
剩下的……
那是特效组的工作。
包括剧情、背景等等,全部使用特效合成。
这也是西奥多为乐队争取到的“福利”,虽然全部使用特效合成的方式会增加剧组的工作量,而且严重推高预算,但对三名“主演”来说,只需要一两天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全部的拍摄工作,省时又省力。
“你要知道,这只是一支不到半分钟的广告。”
理查森显然了解过好莱坞的运作模式,摇头道:“如果一部九十分钟以上的电影这么拍,全好莱坞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拍得起这样的电影。”
“准确的说,以九十分钟来算,至少需要五百分钟的剪辑素材,纯绿幕拍摄的话,光是特效成本就要五亿美元以上。”
导演听到了两人的对话,插话进来道:“好莱坞确实没有公司拍得起这样的电影,但是我听说有人提出了类似的计划,据说已经进入到项目审核阶段了,但二十世纪福克斯对那个卡车司机提出的项目预算顾虑很大。”
“卡车司机”
罗杰对这个单词感到十分的耳熟,追问道:“是《泰坦尼克号》的导演吗”
“对,就是他。”
导演的语气中带有明显的羡慕:“詹姆斯的每一部电影都会烧掉大笔的美元,但总能让投资方赚钱。在导演圈里,这个家伙确实是世界之王。”
在新世纪之前冒头的导演中,这个世界的好莱坞,仅仅只有寥寥可数的几个名字,是罗杰前世就认识的。
其中就有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自称“我是世界之王”的詹姆斯-卡梅隆。
这位卡车司机出身的导演,在《泰坦尼克号》之后,似乎就淡出了好莱坞,远离了导演这份工作。
几年时间过去,詹姆斯-卡梅隆只拍了几部实验性质的纪录片,没有引起什么太大的轰动。
不过作为全球票房记录的保持者,卡车司机想要重返好莱坞,拿起导筒,绝对不会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情。
在前世,詹姆斯-卡梅隆的下一部作品是什么来着
罗杰敲着脑门想了半天,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名字。
《阿凡达》。
这部三观歪到了极点的电影,刷新了卡车司机自己的票房记录,并保持了差不多十年。
一直到罗杰重生之前,才被迪宝宝的《复仇者联盟》系列干掉。
罗杰不记得《阿凡达》具体的上映时间,但肯定不是近期。
至少也要三四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以后。
和斯皮尔伯格这种几乎能做到一年一部电影的快qiang手比起来,詹姆斯-卡梅隆的拍摄速度可以说慢得让人难以接受。
虽然投资回报比非常惊人,但资金回收周期太长这一点,使得投资这位卡车司机的项目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不过罗杰仍然暗自记下了这个消息,准备回去之后,让西奥多打探一番。
如果真的是记忆中那部《阿凡达》,或许未来还会有入局的机会。
对于詹姆斯-卡梅隆这位导演来说,和他的高投资高回报一样出名的,是他经常喜欢拍到一半的时候,就烧完全部的预算,然后追着投资方继续要钱。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很无赖。
举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好像盖楼招标一样,先报上一个较低的价格拿下竞标,然后楼盖到一半,甚至只完成了一个地基,就把钱全部花光。
再告诉投资方:如果你不继续“充钱”,那我就不干了,剩下一半的楼你自己想办法找人盖完。
早在《泰坦尼克号》上映之前,二十世纪福克斯的某位高层就对媒体抱怨过,自己几乎要被詹姆斯-卡梅隆逼得去卖ass。
如果《阿凡达》在几年之后,同样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只要手中握有大笔的现金,想要横插一脚,想必还是很有机会的。
以詹姆斯-卡梅隆的作风来看,这种事发生的概率几乎是百分之百。
唯一的问题是,什么时候发生,需要多少钱,能拿到多少利益。
当然,在那之前,乐队首先需要解决另一件事。
结束了一天的拍摄之后,罗杰准时来到富国银行,在贵宾接待室中见到了一位久违的“老朋友”。
专门从纽约赶来的富国银行高层麦克阿瑟。
几年过去,这位风险管理部门的一把手,职位上虽然没有晋升,但权力却更大了几分。
本来按照富国银行内部的规定,洛杉矶的业务,和纽约分行没有任何的关系。
但像乐队这样的大客户,总是会享受到规则之外的优待。
再加上麦克阿瑟自身的权限,跨境为客户提供服务,并不会有任何来自于银行内部的阻碍。
“好久不见了,罗杰。”
麦克阿瑟站起身,和罗杰握了一下手,示意道:“请坐。莫莉,给罗杰泡一杯咖啡,用戴维斯送来的那包,黑咖啡,不加糖。”
就和太平洋对岸的精英人才几乎全部集中于政界一样,北美最精英的人才,几乎都集中在了华尔街。
无论是智商还是情商,乃至于单纯的记忆力,麦克阿瑟都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能力。
罗杰也感到有些惊讶:“你竟然还记得这种小事。”
“这可不是什么小事,重要客户的个人喜好,对我们从事服务业的人来说,是头等大事。”
麦克阿瑟很谦虚地将自己摆在一个“服务者”的位置上,不着痕迹地恭维了一番。
事实上,以富国银行的体量,到了麦克阿瑟这个级别,平日里打交道的那些富豪、公司,谈论的资金都是以“亿”为单位的。
几亿美元只能算是门槛,数十亿美元才能算是大生意。
从这个角度来讲,罗杰根本算不上是“重要客户”,哪怕将乐队全部算上,也还嫌差了些。
麦克阿瑟的这番话,无疑是对罗杰的吹捧。
秘书很快就端来了一杯咖啡,放在罗杰面前。
刚煮好的咖啡很烫,罗杰吹了几口,轻轻抿上一点,品味了一番,赞叹道:“这咖啡很不错。”
当然,这里的“很不错”只是普通的客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