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重生大唐当奶爸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华光映雪

    “我也以为不可能,但是后来走访了许多蜀中百姓,他们让我看到了希望。

    谁都没想到蜀中百姓想要出川的意志有多么的强大,百姓们跟我说,只要蜀人能出川,哪怕这条路修上百年,也情愿去修。

    一年不行就十年,十年不行就百年,一代人不行就两代人,两代不行就三代……”

    李承乾被震撼了,代代无穷?这是多么大的勇气和毅力?

    良久之后,他喃喃道:“这么说,六弟,你,答应了?”

    李愔仿佛眼睛放着神采一样,重重点头道:“是的,在那一刻,我好像找到了自己此生要做的事情一样,应下了。

    以往的我浑浑噩噩是个纨绔皇子,但以后不是了,我决定一生留在蜀地,不帮这里的百姓修通到长安的蜀道,再不出蜀!”

    看着对方一脸的决绝,李承乾感动了,忍不住过去抱住了李愔,“六弟好志气,大哥感到欣慰,可此生不出蜀,为兄却又不忍……”

    李愔洒脱一笑,表示自己没事,随后转移话题问道:“听说大哥在西南遇刺,不知道凶手追到没有?背后是什么人干的?”

    看着对方欲言又止的模样,李承乾拍着李愔的肩膀安慰道:“为兄知道你想问什么,不过我相信绝对不是四弟做的,六弟你不可跟着谣言怀疑青雀,至于凶手,回到长安有一天我自会揪出他。”

    “莫非大哥已经有了猜测?”李愔好奇道。

    “没事,你安心即可,这些阴谋诡计交给我就好。

    这次路过只能在你这里停一天,明日就要启程,今晚咱们兄弟二人不醉不归如何?”

    李愔:“好像,不行吧,我不喝酒,在医馆学医出来的,都被严令此生滴酒不沾。”

    李承乾哈哈大笑起来,“忘记了,六弟也是学医出身呢,妹夫的门规倒是严格。”

    “也不尽然,听说萱萱也开始学医了,不过这孩子总是喜欢偷酒喝,甚至还带着那大猫一起喝。”

    这……这个调皮的孩子,估计让五妹头疼坏了!李承乾满是苦笑。

    第二天的时候,李愔亲自带队把李承乾送出益州境内,直到太子一行消失在了茫茫大山里面,再也看不到踪影。

    李愔遥望长安方向,眼前都是群山环绕,他却视之无物,仿佛一样看到长安一般,嘴里喃喃道:“总有一日,我要劈开一条路出来。”

    长安城一处幽暗的宅子里,此时有两伙人正在接头,聊的也是太子李承乾的事情。

    “上次行刺只差一线就成功了,为此还坏了我们在吐蕃布下的七成暗线,这次他身边没多少人手,还大张旗鼓的上路,正是动手良机,为何你却要阻止?

    等他真的回了长安,可就再没机会杀他了,难不成这时候你顾念亲情了?”

    对面之人冷哼一声:“哼,亲情?天家无亲情!

    大张旗鼓是陛下故意为之,目的就是钓出暗杀者,想要我们在半路再次出手,真是无情帝王,连亲生儿子都能做诱饵,就不怕老来丧子。”

    “他一日屠杀两个亲兄弟,何惜一个废物儿子?

    别废话了,我不能在长安逗留太久,会被人察觉,你必须给我个解释。”

    对面那人摆手道:“不用担心,杀太子只是下策罢了,他回了长安看似安全,却更好对付,这位太子殿下毕竟年幼,不知道朝堂上的危险,甚至都不用我们太费力,稍加推波助澜,他就会成为皇帝刀下祭品。”

    “什么?你是说……这么说,这也是你早就算计好的?”

    “见招拆招罢了,从今往后你我不必再见也不必联系了,让刺杀事件成为铁板悬案。

    后面全都交给我了,事成之后咱们当初约定的利益,一分不会少。”

    就这样,两伙人简简单单一番话,真的让刺杀事件成为了一桩悬案,太子李承乾一个多月后平安回到了长安。




第496章 废黜太子?(二合一)
    太极殿大朝会上,迎接太子归来,有官员细数李承乾在吐蕃道的一番番作为,文武百官齐贺,连李二都多次点头夸赞。

    就在大家以为,太子回来可以重新坐镇东宫的时候,李承乾却站出来,给了所有人一个意外。

    “父皇,儿臣经过在吐蕃道的历练,深知治国不易,纸上谈兵不行,还需要身体力行。

    所以儿臣愿意出仕刑部,为父皇分忧国事。”李承乾对李二恭敬道。

    李二还没发表意见呢,礼部官员已经站了出来,“不可,太子乃是储君,坐镇东宫有监国职司,自古储君不掌权,应在东宫勤勉学习才是,不可逾越。

    还请陛下跟太子殿下三思。”

    “请陛下三思,储君有镇国要务,不可舍本逐末。”

    ……一个个官员站出来反对。

    李二还是没说话,甚至脸上都看不出喜怒,李承乾反驳道:“诸位口口声声说要我学习如何治国,可却又一个个拦住不让我亲身实践,难不成治理国家是在纸上吗?岂有此理?”

    长孙无忌看到这个外甥如此激烈,站出来劝阻道:“太子殿下,为国分忧虽然孝心满满,但储君就该坚守储君的职责,如此这般干涉朝政,未免有僭越之嫌,还请三思。”

    这位国舅爷说的委婉,但他相信李承乾应该听懂了,那就是你还没即位,就该养着,现在站出来要实权,有居心不良跟皇帝分权的嫌疑。

    李承乾恭敬的再次对李二道:“父皇,儿臣绝无他意,实在是深知如今大唐国土日益广袤,各地都缺官员人才,想尽一己之力罢了,哪怕不要实权职司,在刑部做一副手都行。”

    看着李承乾一脸的诚恳,李二终于开口了,“房相,你怎么看?”

    房玄龄沉吟了一下,转身对李承乾道:“太子殿下,不是我们死守礼法不知变通,而是这件事的影响不好。

    毕竟您是储君,地位尊贵百官都是臣子,若您在朝廷任职实权,那么谁敢居于您上面?

    就算您降尊纡贵愿意屈就,可真正办事的时候,大家都会因为您是储君为您让路,如此行使职权的时候,就有了特权,一开特权,那就失了公正。

    六部职司都是朝廷国事,国事如果有了偏颇,那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您曾领一道之地,应该明白才是,所以还请三思。”

    静静听完,李承乾心悦诚服的对房玄龄拱手道:“多谢房相释疑,是承乾思虑不周了。”

    “无妨,太子殿下年少有为,有志务实是好事,老臣不过是仗着多两年经验罢了。”房玄龄谦虚道。

    李承乾话锋一转,“可是如果本宫依然想在朝中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呢?不知道房相可有什么两全其美的策略?”

    这个……

    房玄龄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他没想到这位太子这么不给面子,不听劝啊。

    所以他为难的看向了上方的皇帝李二。

    李二盯着下方的李承乾,后者脸上只有坚决。

    “你执意如此?”

    皇帝的一句话,直指李承乾内心深处,满大殿落针可闻,所有人的目光都聚在了李承乾身上。

    众人都以为,这位太子以往是位平庸无能之辈,虽说在外历练了三年,但也不见得就有胆子跟皇帝面对面对视,肯定会知难而退的。

    可事实却是,李承乾挺直了身板朗声道:“儿臣心意已决,请父皇恩准。”

    “那好吧,只要你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好,殿前国事,无有反悔。”

    “绝不反悔!”

    “传旨,太子承乾领刑部侍郎之职,明日赴任。

    另,储君不得掌实权的旧制不可改,故而革除李承乾太子储君之位,恢复其大皇子身份,在朝廷未立储君之前,依旧可暂居东宫。

    退朝!”

    李二说完,起身拂袖而去。

    百官一个个呆立当场,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样,就这么就、简简单单一句话就废了太子?真的假的?

    直到皇帝消失在后殿,众人才回过神来,此时纷纷大呼不可,却也被侍卫拦住,追不上皇帝了。

    李承乾面带微笑宠辱不惊的向殿外走去,长孙无忌走近训斥道:“出去历练三年,就学了这个回来?你还是这么冲动,这么做有什么好处?”

    “多谢舅舅关心,外甥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储君之位太过沉重,承乾深知自己德不配位,还是踏踏实实做个皇子的好。”

    李承乾一副为官一身轻的态度,让长孙无忌越发失望,仔细观察了一下,摇头叹息着走了。

    太极殿上的事情很快传了出去,这件事让很多人联想到上次太子遇刺事件,大家纷纷议论,说是太子贪生怕死,害怕再次被谋害,所以主动让位保平安呢。

    议政殿里,一群李二的心腹老臣追了过来,这次李二没有再让人拦着,毕竟废储是国事,总是要让百官通过的。

    “陛下,太子不曾德行有亏,而且还越发成熟稳重知道操劳国事,为何陛下要轻言废立?

    且不提此举有伤陛下跟太子的父子之情,就以国事论,国家没有储君,绝非好事。

    所以臣恳请陛下收回成命。”魏征第一个站出来,丝毫不给皇帝留面子。

    “此事,朕心意已决,就这么定了。”李二强硬道。

    “陛下一意孤行处事不公,臣愿意撞死在大殿之上,以死劝谏陛下。”魏征言辞激烈道。

    “你这是在逼迫朕?”李二冷声道。

    房玄龄看到气氛不对,连忙站出来劝解道:“陛下息怒,只是国事只有章法,三省有权对于陛下重大决策的失误予以驳回,您治国多年,当知道这样一句话就废黜太子的旨意,是不可能通过的。”

    (ps:唐代的时候君权是有相权制衡的,并不是像明清那种权利无限集中在君主手里。)

    这嘛,还像句话!李二冷哼一声。

    随后对魏征训斥道:“看到了吗魏征,朕怜你谏臣之才,但也不要不识时务,死谏要挟?那就别怪朕不念旧情。

    都不知道你是为朕而死,还是为太子而死?

    你一代名臣落个死也白死岂不可惜?”

    魏征磊落道:“以身许国,何曾惜身顾命?身死国事,问心无愧即可,何惧他人评说?”

    不少人都恨不得上去拉住这个死硬死硬的老魏,这时候你跟陛下怼什么怼?真想今天就慷慨赴义吗?

    “好,好一个问心无愧!到时朕会让人在你的碑文上铭刻这句话,希望你可以瞑目。”李二不屑道。

    随后他没有再理会魏征,而是看向了房玄龄等老臣,这些人既是自己的心腹,又是统领文武百官的人,所以只要他们通过了,那百官也就安分了。

    “朕知道会被尔等驳回,所以,尔等就要想办法玉成此事,理由你们去想,朕只要这样一个结果。”

    李二说的风轻云淡,好像在跟老友谈心一样,可一群老臣有点懵了,这不是在开玩笑吧,我们都在反驳呢,你还让我们帮你造假证?

    “陛下,还请不要说笑,即便是陛下一心想要废黜太子,也要先说服我等老臣才行。”长孙无忌劝道。

    终于李二长叹一声:“难道各位爱卿就没有看到,不是朕想废立,今日分明是太子想要主动让位,朕顺水推舟罢了。”

    这……这……

    “诸位都为人父母,应该能理解朕的心情,孩子大了有自己想法不好管教了,既然他说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那就由他去吧。”李二解释道。

    突如其来的煽情,真的是让所有人措手不及,连长孙无忌都看不懂眼前这位皇帝真正在想什么了。

    “可这储君……

    有道是天家无小事,储君更是国事,陛下岂能将储君之位高悬?一旦有个万一,国将生乱啊!”刑部尚书李道宗担忧道。

    李二笑道:“朕知道堂兄的意思,万一朕哪天出事暴毙什么的,无有储君不行。

    有道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各位都是老成持重的老人了,朕相信这些都不是问题,大唐能稳定繁荣,靠的不是朕跟太子,从来都是诸位这一个个国之栋梁。”

    众人齐齐给皇帝行礼,李道宗再次说道:“可是陛下,有道是名不正则言不顺,储君之位不设,势必引起诸位皇子的觊觎窥伺,这样的话,相互之间明争暗斗绝非好事。

    万一有个不慎……”

    李二大笑着离开座位,走到了李道宗身边,拍着对方的肩膀道:“朕就知道,在场的也就堂兄你一人敢挑明这件事。

    可是朕更知道,即便是朕不动承乾,他还是东宫太子,他们兄弟就没人觊觎大宝了吗?

    相互之间的明争暗斗还会少吗?

    这次承乾在吐蕃道遇刺,朕看明白一件事,该来的争斗是躲不掉的,索性就放在明面上吧。

    都是朕的儿子,朕给他们机会一视同仁。

    想要坐上这个位子,那就要争,最好是在朕活着的时候决出胜负,否则一旦朕归西,那这个位子就真的要论资排辈了。”

    “陛下三思,如此不仅会引起皇子们的骨肉相残,还会让百官各分派别,朝中尽是争斗,大唐内部生乱,岂是治国之道?”众人纷纷苦劝。

    “百官分别抱团?皇子骨肉相残?

    承乾遇刺是谁做的?

    老四青雀搞了个文学馆编写个括地志,手下多少人蜂拥聚集?

    朝中多少人是一直支持老三李恪的?

    就连整天胡闹的老五李佑手下都有一群人发誓效忠,真当朕是瞎子毫不知情吗?”李二拍案喝道。

    一句话让百官鸦雀无声,谁都没想到皇帝今天会直接把这片遮羞布掀开,他到底要做什么?

    良久之后,李二叹息道:“朕自会警告调理自己的儿子,公平竞争,不得出现流血事件,这样兴许他们就不会重蹈朕的覆辙了,也算是朕作为一个父亲,唯一能为他们做的。
1...219220221222223...27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