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庄不周
孙策盯着蒋干看了片刻,收起长刀,微微一笑。“请子翼给我半个月时间,我立刻派人去取。”
蒋干摇摇头。“一事不烦二主,反正也没事,我亲自跑一趟吧。”
孙策忍不住笑出声来。这蒋干有意思,不仅脑子活,而且性格开朗,比周瑜还跳脱,倒和郭嘉有几分相似。他在历史上没留下什么名声,可能和他这个性格有关系。纵横家既不是什么正经学问,他这性格也和谦谦君子挂不上钩,那些名士不太可能看得起他。
“子翼是九江哪里人”
“九江寿县。不过,我的老家却离此不远,蒋国是也。”
孙策一脸懵逼。蒋国没听说过啊。周瑜咳嗽了一声:“将军,汝南期思县即为故蒋国,乃周公姬旦第三子伯龄封地,后人以国为氏。晋楚城濮之战,楚军大败,楚成王恼羞成怒,遂挥兵东向,扫荡诸国,蒋国因此而亡,子孙流散于淮泗之间。”
孙策挑起大拇指。“原来子翼还是周公后人,失敬,失敬。”
蒋干哈哈大笑。“干平生无大志,愿得故国为侯。将军能使我如愿否”
“子翼之志,可期可思,努力!”
蒋干站起身来,一甩袖子。“既如此,干等候将军命令,随时可以起程。”说完,对郭嘉、周瑜拱拱手,扬长而去,老远还能听到他高声吟诵。“北海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周瑜很尴尬,郭嘉却笑道:“看来公瑾对蒋子翼并不是很熟悉,只知他好纵横家,却不知道他还好老庄,佯狂而避世,有接舆之风。这样的人,俗人不知其妙,公瑾可友之,不可臣之,唯将军能尽其才。”
周瑜闻弦音而知雅意,立刻躬身一拜。“奉孝兄所言甚是。”
孙策暗自叹息。不管他们多谈得来,君臣名份永远优先于朋友之义,郭嘉脑子里绷着这根弦,周瑜同样没有忘记。高处不胜寒,要想称王称霸,就得接受孤家寡人的孤独,别指望能像普通人一样呼朋唤友,推心置腹。
被蒋干一打岔,开始亲密无间的气氛就有些微妙的变化。孙策见状,便主动把话题拉回正事上来。他决定进逼平春,伺机夺取三关。三关虽然在行政区划上归江夏,但从地理上却与汝南更接近。有黄巾大帅吴霸策应,要夺取三关并没有那么难。控制三关之后,周瑜立刻返回南阳,准备南郡的战事。
周瑜、郭嘉赞同孙策的计划。周
第323章 李通
李通在三国名头不算响亮,很多人都不熟悉他。但孙策清楚这人是个狠角色,他唯一的遗憾是死得太早,建安十四年他就病死了,时年四十二岁。而他生前的最后一个任务是击败想抄曹仁后路的关羽,救出曹仁。若非如此,等江夏、南郡变成战场前线,他的功业绝不弱于文聘。
在史书里,李通与文聘、许褚等人同卷,大多数人名声不显,许禇出名是因为演义,属于例外,但实际上这些人都是极重的将领,否则史家不会将他们列在五子良将之后。李通的功绩在于稳定后方,曹操与袁绍对抗于官渡之时,李通牢牢的控制了汝南,保证了曹操后方安全,当时和他搭挡的人就是赵俨。
李通是江夏平春人,可是从地理上而言,平春在三关之北,与汝南地接。这是朝廷特意设定的区划原则,不让任何一郡独占地理上的分界岭,以免有人依靠地理优势割据一方。南阳郡有一角伸入江夏腹地,也是出于这个原则。
李通起家就在朗陵,他和郡人陈恭一起起兵。与他们同时起兵的还有一个周直,李通想干掉周直,吞并他的部众,陈恭不同意,于是李通就自己干,请周直来喝酒,然后就把周直干掉了。周直部下大乱,欲行反扑,陈恭没办法,只好与李通一起出兵,降伏周直部下。后来陈恭的妻弟陈郃造反,杀了陈恭,想接管他的部下,李通又出兵杀死陈郃,用陈郃的首级祭祀陈恭。
至此,李通成为朗陵一带最强的武装力量,拥众五六千户,整个朗陵、平春等县都在他的势力控制范围以内。江夏全郡十四城,五万多户,李通控制的力量约十分之一,刘勋想占据江夏、南郡与孙策对抗,自然要拉拢李通,便任命李通为安阳都尉。
李通原本和吴霸等人一样是私人武装,现在有了江夏太守的官方任命,他就成了官兵,想对吴霸等人下手,扩张实力。吴霸等人原属黄巾,实力也不小,李通不敢轻惹,但是在刘辟、龚都先后被孙策父子招揽之后,留在山里的余部实力大减,此消彼涨,他动了心思,自然不能让吴霸顺利通过他的地盘。
听完吴霸的控诉,孙策并不担心。李通功业心很强,几次吞并的时间都选择得很好,这样的人不会是莽夫,他知道该选择谁。历史上他就没有选择袁绍,现在他也未必会选择袁绍,至少不会选择刘勋。
孙策对吴霸说,这件事交给我了,你和其他人联系一下,让他们全部赶到朗陵来。
吴霸将信将疑,嘴上答应了,积极性却不够。孙策也不着急,他知道吴霸会观望,这是人之常情。等他把李通打服了,他们才能死心塌地。如果蒋干能够说得李通来降,那就更好了。
——
蒋干一驾轻车,进了平春城。
孙策率兵刚出平舆城不久,李通就收到了消息,立刻放弃了朗陵,收缩到平春。平春在淮水之南,背靠桐柏山余脉之一的东山,易守难攻,他就是平春人,很清楚地形。面对周直、陈郃等人,他无所畏惧,敢打敢冲,面对吴霸等人,他也有足够的信心主动出击。可是面对孙策,他没有这样的信心。
孙策在穰城一带大破徐荣,全歼两万西凉兵的消息,他已经听说过。当然,他也听说了孙策在南阳诛杀豪强,夺其家产的事。他也是一个豪强,不想放弃手中的土地,否则他早就投孙策了。
得知蒋干来了,李通很高兴,立刻派人将蒋干迎了进去。蒋干也算是江淮之间的名士,他主动来访,让李通觉得脸上有光。不仅在正堂相见,还请来了不少部下,仪式很隆重。
双方见礼,李通一一介绍了自己的部下,然后很客气的问道:“不知子翼大驾光临,有何指教”
蒋干笑笑,环顾四周。“来救诸位性命。”
李通并不意外。他
第324章 说客(玄清竹万点打赏加更)
老儒生气得脸色发白,怒视蒋干。蒋干微微一笑。“几天前,汝南数千名士齐聚平舆,要为许子将讨公道,你怕是没资格参加吧若非如此,你怎么还能在这里大言不惭,妖言惑众。怎么,你觉得你比许子将还要高明”
老儒生脸色一阵红一阵白,讪讪地坐下了。
蒋干转身看向李通。“都尉也觉得袁本初很强大吗”
李通笑笑。“袁本初四世三公,登高一呼,天下豪杰望风而归,难道不比孙家父子强”
“没错,袁本初四世三公,天下名士游侠无不望风影从。山东州郡讨董,他为盟主,拥兵数十万,而孙豫州兵不过万,粮秣不足,的确不能与袁本初相提并论。可是最后击退董卓,收复洛阳的人是谁”
李通无言以对。
“去年西凉兵两路进击南阳,屠南乡、顺阳,进逼穰城,又是谁击败了他们,全歼步骑两万余都尉驻兵朗陵,离颍川不远,应该见识过西凉兵的凶残。都尉守土有责,可有什么战绩值得夸耀”
李通面红耳赤,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蒋干冷笑一声,转身看着那个老儒生。“你既然坐在这里,想必是为都尉谋划。我想问你一句,如果孙将军派一支人马入随县、安陆,刘子台还有一兵一卒能到平春吗”
老儒生转过头,不敢与蒋干对视。
蒋干环顾四周,目光一一扫过,最后落在李通的脸上。“战有五法,能战则战,能守则守,不能守则走,余者唯死与降耳。请都尉量力而行,莫要误了诸位前程。”他拱拱手。“言尽于此,就此告辞。”说完,转身就走。
李通愣住了,不知道如何应对。一错神的功夫,蒋干已经下了堂,穿上鞋,大步流星的往外走,那样子就像战火随时燃起,他要快点跑,要不然就会被殃及一般。李通急了,一跃而起,顾不上穿鞋,奔到庭中,拦住了蒋干去路。
“先生留步。”
蒋干背着手。“该说的我已经说了,留下来干什么我已经闻到了你们身上的尸气,一刻也不想留了。”
李通哭笑不得。“先生,你这样回去,如何向孙将军交待”
“我不需要向孙将军交待。”蒋干哈哈大笑。“孙将军说了,你们既不想平天下,又不想守家园,更没有建功立业的志向,就是一群躲在山里刨食的野雉。野雉有什么用呢无非让小儿试射,检验武艺,然后拔其毛,食其肉,留其雉尾以耀武。将军练兵新成,正好用你们来试试刀锋。是我不忍心看你们为人诖误,这才自高奋勇来劝你们。现在我已经劝过了,不走还能干什么,给你们收尸吗”
追出来的那些人听了蒋干的话,一个个吓得面无人色。他们互相看了半天,将李通推到蒋干面前。李通窘迫不堪,搓搓手。
“先生,我能……问一个问题吗”
“你说。”
“如果我们归顺孙将军,孙将军会不会……抢走我们的土地、产业”
蒋干斜睨着李通,似乎觉得这个问题很白痴。李通被他看得心虚,却又不甘心退缩,只是硬撑着。过了好一会儿,蒋干叹了一口气。“你们如果归顺孙将军,孙将军只会带着你们去抢别人,怎么可能抢你们就你们那点产业,值得他出手吗”
李通等人大喜过望。
——
西陵,江夏太守府。
&
第325章 一见如故
蒋干回报孙策,特别强调了李通等人的担心和他的承诺。
孙策明白他的意思。南阳那一套暂时还不能在汝南境内推广,否则只会适得其反,逼汝南世家造反,别说整说备战了,内部的叛乱就能让他焦头烂额。这也是郭嘉建议他把重心放在南阳的原因之一。因为各种原因,南阳世家已经被他摧残得不轻,反抗能力有限。
孙策同意兑现蒋干的承诺。蒋干大喜。他生怕孙策不肯接受李通的条件,答应的时候便有些含糊,尽管如此,他也有先斩后奏的嫌疑,孙策不松口,他也没办法,只能白跑一趟。现在孙策居然答应了,而且没有任何责怪他的意思,让他有如鱼得水之感,无比快意。
蒋干迅速赶回平春,和李通敲定了条件。李通先派那个老儒生曾靖来致意,孙策很客气的接待了他,两人谈得很融洽,并商量在平春设县学,礼请曾靖出任经师。曾靖读了一辈子书也没能入仕,这才跟随李通做了参谋,实际上行军打仗并不是他所好,能做经师,教书育人,他当然求之不得。
曾靖回报李通,为孙策说了一通好话。李通再不怀疑,立刻亲赴朗陵,拜见孙策。
孙策和李通很谈得来。李通刚刚二十五岁,身材壮实,声音洪亮。他十七岁出道,自中平六年纠合人马,至今已经有七八年的统兵经验,这几年又顺风顺水,逢战必胜,队伍壮大了好几倍,一向以青年才俊自诩,一般人很难入他的眼。不过在孙策面前,他不敢有一点傲气。
孙策一战全歼两万西凉精锐的战绩足以让他之前的成绩黯然失色。
英雄惜英雄,两人一见如故,说得很投机。孙策从曾靖口中得知,辛毗虽然见过李通,但两人谈得并不愉快。辛毗大概是觉得李通就是一草寇,手下虽然号称有五六千家,实际上战斗力有限,真正有战斗力的人不过一两千人而已,言语之间难免有些轻视,这也是李通决定投降的原因之一。孙策看了李通带来的部下后,觉得辛毗看不上李通也是情有可原。这的确是一群乌合之众。
但是孙策没有直接说,他热情地邀请李通校阅人马。
孙策的人马大部分都在南阳,带到汝南的只有亲卫步骑一千余人,再加上两千多汝南郡兵。周瑜从南阳带来了黄忠部,再加上周瑜本人所领的中军,所有的兵力加起来有一万三千多人,是李通的三四倍。
但人数优势只是一方面。在周瑜的指挥下,这一万三千多人一丝不苟的演练阵形,前进后退,步骑配合,有板有眼,杀气腾腾。李通一看就服了。双方的差距真不是一点两点,就连那些汝南郡兵都比李通的部下战力强,真要是两军对垒,李通绝对不会有一点取胜的机会。
“将军高明,不愧是将门虎子。”
孙策放声大笑。他听得出李通话中的羡慕。带兵打仗有时候的确要靠天赋,但一些基础却要靠传承,兵书里可不讲。李通自己摸索了几年的东西,老爹孙坚可能在几句话之中就能传授给他。
“文达,不是我夸口啊,我随便找个军侯出来,都比你手下任何一个将领强。”
“我承认。”李通也很识相,不想自取其辱。
“知道为什么吗”
“还请教。”
“我在南阳设立的第一个学堂就是讲武堂,专门培训中层将领。知道讲课的祭酒是谁吗南阳尹公。”
李通眨巴着眼睛,半天没反应过来是谁。孙策哑然失笑,揽着李通的肩膀。“文达
第326章 吕蒙
李通没有说大话,他只去了一趟,就说服三关守将来降。
孙策兑现了诺言,将三关纳入阳安都尉的管辖范围,并将平春、黾县、新息、轪国、西阳五县的赋税划归阳安都尉,作为养兵之用。这几个县处于山区,耕地有限,赋税都不充裕。前两年发生饥荒,李通为了养兵,几乎散尽家财,在笼络了人心的同时,他也破了产。孙策将这五个县的赋税划为阳安都尉专款,就在财政上保证了阳安都尉辖区的后勤补给,李通再也不需要用自己的钱养兵了。
李通感激不尽,提出将长子李绪送往南阳求学。孙策拒绝了,李基还小,才五岁,连幼稚园的年龄标准都没达到,这不是求学,就是送质。
“不急,等两年再说。”孙策对李通说道:“南阳幼稚园名额很紧张,我现在手头也紧,不敢扩大规模。给你名额,南阳人会有意见的。”
李通等人很好奇,他们还不知道南阳有个幼稚园。一打听,这才知道南阳不仅有郡学,还新开了个幼稚园,专门接纳普通百姓的孩子入学,不仅待遇好,先生也出类拔萃,是大儒蔡邕的女儿,周瑜未过门的妻子。第一期招收一百人,结果报名的时候来了上千人,为了争一个名额,南阳太守阎象、辅义中郎将周瑜的门差点被人砸了,阎象不得不公布入选童子的名单以示公正。
孙策唉声叹气地大倒苦水,李通等人却心动不已。他们又不是傻子,岂能看不懂孙策的用意。专门招收普通百姓的孩子,不管这些孩子将来能不能成才,孙策已经得到了南阳百姓的民心。这些孩子将来做了官,能不感激孙策的恩德吗
这是孙策的太学啊。
孙策越是不肯让他们入学,他们越是不甘心,好说歹说,最后孙策答应给他们十个名额,而且是下一期的。李通等人高兴之余,也对南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相约等一段时间宛城考察一番。幼稚园进不了,南阳郡学还有机会嘛。
兵不血刃的解决了三关,孙策和周瑜各奔东西。周瑜赶回南阳,准备南郡攻势。孙策派黄忠回平舆,自己率领亲卫营赶往庐江、九江。一来要去接家人,二来九江太守周昂是袁绍的人,他必须拔掉这个钉子。
到了蓼县界,孙策停住了脚步。蓼县是庐江郡的属县,他虽然有朱儁的手令,可以征调庐江、九江的粮赋以备战,但是他没有直接管理这两个郡的权力,越界不合规定。陆康又是一个很讲规矩的人,他不想因为一些细节惹来非议,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