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策行三国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庄不周

    刘晔与孙皎见礼。孙皎随即将最近收到的一些情报说了一遍。他虽然年少,做事却很用心,到孙策身边做侍从后,处处留意,凡是经手的情报都有印象。刘晔认真的听完,又参照太史慈的分析,对冀州的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

    他的观点与孟建类似,刘备通过逢纪联合袁熙,里应外合袭取冀州的可能性很大。不过以他对刘备的了解,他不觉得刘备夺取冀州后就能控制冀州。刘备虽然号称中山王之后,但他不好读书,游侠习气很重,和世家子弟很难合作。就算他夺取冀州,也很难在冀州站稳脚跟,迟早会和冀州世家产生矛盾,结果可能还不如袁绍父子。

    因为,刘晔建议做好出战的准备,却毋须心急,等刘备的主力进入冀州腹地,僵持不下,再派兵袭取幽州、并州,断其后路。冀州虽然有户口、耕地,却无险可守,远不如幽州、并州。先取幽并,对冀州形成合围之势,刘备插翅难飞。

    孙策觉得刘晔这一计很有新意,立意甚高。但他没有立刻表达自己的意见,按照规定,刘晔作为一个普通的军师,他的提议要通过军师处的质询才能成为正式的意见。

    “子扬,你随叔朗去查阅一下与冀州相关的军报,尽量准备得全面些,届时提交军师处质询。叔朗,你全力配合刘军师,不得耽误。”

    “喏。”刘晔与孙皎齐声答应。

    ——

    刘晔随着孙皎走进军师处的档案室,惊呆了。

    整整一屋舱室,分门别类,摆满了档案,即使是曾主持长安朝廷秘书台的刘晔也叹为观止。别的不说,仅是那些用樟木打造的柜子就让人眼馋。这么多的上好樟木,成本不菲。

    “这些樟木都是从豫章深山里采出来的,这样的档案室,整个吴国只有三个:一个在首相府,一个在计相府,一个在中军。中军这个最大,首相、计相随行时,他们的档案也会寄存在这里。”孙皎指了指远处的一扇门。“不同部门的档案是隔开的,以免互相干扰。”

    刘晔惊叹不已。孙皎领着他,将档案室的布局大致说了一遍,中途遇到几个正在查阅档案的军师、参军,不免停下来打招呼,听说刘晔刚被委任为军师,那些军师、参军的眼神都有些异样,有人表示祝贺,有人表示怀疑,有人表示不以为然。刘晔也不在意,随孙皎一一看过去。

    “军师是不是也有分工”经过关中档案区时,刘晔停住了脚步,目光扫过一个个的格子。

    “是的。”孙皎笑道:“军师是想看看与你有关的情报吗”

    “可以吗”

    “你想看什么时候的,我去填个表,申请一下。”

    刘晔歪了歪嘴。“这么麻烦啊,那就再等等,先处理了冀州的事再说。”他又向前走了一段,发现前面标识着交州的档案区大部分柜子都空着,不免有些惊讶。孙皎解释说,交州之前由骠骑将军负责,中军基本不予干涉,所以收集到的情报比较少。现有的情报大多是从别的渠道收集来的,比较杂,不够系统,准确性也有限。

    刘晔若有所思。

    参观完了档案室,刘晔回到冀州区,就站在档案柜前,一份份的翻看相关的记录。旁边有专供抄写的书案,案上有准备好的笔墨纸张,他也不用,只是一页页地看过去。

    冀州的档案收集得很多,时间也早,最早的是初平三年,那时候孙策刚刚接管豫州,这艘楼船可能还没建。刘晔站在那里看了大半天,然后又去了幽州区。出乎他的意料,幽州区的档案也很多,比冀州区有过之而无不及,仅是辽东就有好几个柜子。仔细再看,还有高句丽、三韩、倭国等类别,有的刘晔听都没听过。

    “这些蛮夷小国,如何也用这么多心思”

    “大王说,正因为他们是蛮夷,更需要我华夏衣冠文明的教化,所以需要多花些心思。”孙皎捏着指关节,发出清脆的响声。“这还不算多,大王眼下最关注的还是西域,那里是最有可能威胁我华夏的所在,将来必先征服之。”

    刘晔愣了一下。“你说的是罗马吗”

    “刘军师也知道”

    “听人说起来,听说这罗马原本也是个撮尔小国,好战成性,几百年间,竟成东西万里之大国。安息之所以衰落,就是因为与罗马的战争所致。”刘晔淡淡地说道:“长安有不少西域来的胡商,我们也收集了一些情报。不过这些事情还是荀令君最熟悉,他麾下的鲍出等人很得力。秘书台的主要任务还是收集中原的情报。”

    “那你们收集到的情报多吗”

    “多”刘晔转过头,看着远处那些他暂时还无权调阅的关中档案,苦笑一声。“原本以为不少,现在看来,仅是情报而言,胜负即已判然。有如此雄厚的财力支撑,郭奉孝焉能不胜。”

    孙皎笑了,看看四周,见附近无人,低声说道:“郭祭酒虽然聪明绝顶,精力过人,如今却也分身乏术,这才引诸葛亮、陆逊为左右军师,襄赞军事。依我看,用不了多久,前中后三军师也会陆续委任,刘军师必居其一。”

    刘晔笑着摇摇头,谦虚了几句。“岂敢,岂敢。晔乃降臣,吴王不杀我已是开恩,岂敢得陇望蜀。”

    孙皎笑了。“刘军师,太史子义也曾是降臣,他还袭击过大王呢,现在不照样高居九督三甲大王胸怀,古之圣君不能及。只要军师待之以忠,他必待军师以诚。”

    刘晔目光微闪,低头看档案。“多谢叔朗提醒,感激不尽。”




第2211章 土豪
    华灯初上,孙策与蔡瑁对面而坐,谈笑风生。

    蔡瑁黑了很多,说话声音也大了不少,开始还有些拘谨,说着说着,声音便大了起来,还伴有强劲有力的手势。陪他来的黄月英本想提醒,却被孙策阻止了。孙策一点也不介意,笑眯眯地看蔡瑁吹嘘此行的成果。蔡瑁心情好,说明夷洲之行有收获,至少没有亏本。

    二十名皮肤黝黑、身材矮小,身材比例却很完美的夷女站在门外,黑白分明的眼睛好奇地张望着四周。她们是蔡瑁献给孙策的昆仑奴。蔡瑁夸赞说,别看她们黑不溜秋的,皮肤却细腻如丝绸,手感极佳,而且身材凹凸有致,与中原女子大有不同。像这样的极品昆仑奴,在胡市上价值百金,可遇不可求。

    黄月英本来很生气,不过看孙策淡淡地扫了一眼便没什么兴趣之后,勉强忍住了,没有当场发作。蔡瑁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犯了错,依然兴高采烈地向孙策介绍此行成果。

    他组织船队出海,有陈矫收集的信息为基础,再加上招募的一些夷人做向导,很快就找到了夷洲。夷洲在会稽东南,顺西北风南行,不过十余日便到。登陆之后,他没有急着去找黄金,虽然有夷人言之凿凿,说知道金矿所在,但他还是稳扎稳打,先命人寻找合适的地点扎营,安排屯垦,再派人随夷人进山寻矿。

    蔡瑁说得唾沫横飞,孙策听得眉开眼笑,心里却是一点也不信。以他对蔡瑁的了解,这厮肯定是恨不得将船直接开到矿山挖金子,哪有心情扎营、屯垦啊。这些应该都是凉茂的主意。凉茂有些书生气,但做事能力还是有的,在首相府又见习了一段时间,做事很有章程。当初安排他做蔡瑁的副手,就是为了弥补蔡瑁在这方面的不足。

    但他没有必要当面戳穿蔡瑁。

    “大王,夷洲土地肥活,水也方便,稍微收拾一下,就是上好的耕地,亩产至少五石以上。就是人少,如果有足够的人手,再安排几个通晓水利的掾吏,用一两年时间,垦出百万亩良田,每年能提供三五百万石稻米是一点问题没有,不仅自给有余,还能为沿途经过的水师提供粮食。夷洲中部有大山,横贯南北,山上有上好的野茶树,滋味醇厚,与中原茶树不同,如果用心栽培,也是一项收入……”

    孙策抬起手,打断了蔡瑁。“你要多少人”

    “多多益善。”

    孙策想了想。“我倒是有几万人,正愁没地方安排。你如果愿意接收,我一并给你。”

    “什么人我要,我要。”

    “董昭率领的冀州兵。”孙策挪了挪身子,让自己坐得更舒服一些。黄月英取过一个靠枕,塞在孙策后面,自己也靠了过来。“两万多青壮,杀又不能杀,放又不能放,上阵不放心,养着又浪费粮食。你如果愿要,索性送到夷洲去,让他们去垦荒种地,还能作战。他们虽然不是我江东兵的对手,对付夷洲土著的骚扰还是绰绰有余的。另外还有一些兖州兵,也有一万多人。”

    蔡瑁一拍大腿。“好啊,冀州人、兖州人都能种地,我全要了。什么时候能到位我安排船,把他们全部运走。大王,以后这些俘虏都别杀,全给我,有多少我要多少。”

    “美得你。”黄月英翻了个白眼。“拿钱来买,一个一万。”

    “咦,阿楚,你怎么能这么说呢”蔡瑁严肃起来,一本正经地说道:“我是大王之臣,理当为大王分忧,安排几万俘虏是份内的事,怎么能收钱呢”

    黄月英没好气的说道:“收什么钱是你给大王钱。”

    “我给大王钱”蔡瑁眼珠一转,有些反应过来。“你是说,大王将这些俘虏卖给我”

    “要不然呢俘虏是将士们辛苦作战抓来的,也是战利品,你不给钱,白拿走了,哪有钱奖赏将士”

    “钱不是问题。”蔡瑁眼神闪烁,搓着手指盘算道:“这么一来,那些人就是我的奴隶了……”

    “呃,那可不行。”黄月英自知失言,连忙摇手。几万青壮部曲,这夷洲岂不成了蔡瑁的夷洲。孙策笑着看了她一眼,曲指作势要弹她的脑门。她连忙双手捂头,扁着嘴求饶。

    “大王,到底行不行啊”蔡瑁眼巴巴地看着孙策。

    孙策笑了一声:“两三亿说拿就拿,看来你很有钱啊。那倒也是,价值百金的昆仑奴一送就是二十个,你应该是赚了不少。账报了没有,税交了没有,该分的红利有没有分……”

    蔡瑁的脸抽了抽,脸上的喜悦渐渐淡去,一脸幽怨。黄月英看在眼里,忍不住笑出声来,推了推孙策。“行了,你就别吓他了。再吓他,他下次就不敢回来了。”

    孙策哈哈大笑。蔡瑁见状,这才松了一口气。

    楼梯声响,孙皎走了上来,盯着蔡瑁看了两眼,愣是没认出来。他走到孙策面前,将一份文书递给孙策,低声说道:“大王,这是刘军师拟出来的作战方案。”

    “这么快”孙策有些意外。上午才安排的任务,晚上就拿出了方案,这刘晔手脚很快啊。“你看了没有,合不合规范”

    孙皎连连点头,掩饰不住喜悦。“这刘军师不愧是辅佐过先帝的智士,见识广搏,眼光独到,制定的方案详细而周密,令人叹为观止。”

    孙策看了孙皎一眼。“有收获”

    “有收获,太有收获了。”孙皎喜不自胜,拱手道:“多谢大王安排。”

    “有收获那就好好学。方案先放我这儿,看完了再给你。”

    “喏。”孙皎应了,施礼退出。刚走了两步,蔡瑁叫住了他。“你不是……孙幼台的三子么半年不见,长这么高啦。”

    孙皎诧异地看着蔡瑁,半晌才反应过来。“原来是蔡……”孙皎连忙行礼,笑盈盈地说道:“蔡君出海归来,大有四海气度,小子一下子居然没认出来。失礼,失礼。”

    蔡瑁心中欢喜,起身拉着孙皎的手,顺手塞过来一枚象牙扳指。“啧啧,这小子,长得真俊,一看就是大王的兄弟。”

    孙皎连忙推辞,孙策说道:“叔朗,你也别客气,收下吧。蔡君这次发了大财,一枚扳指算不了什么,以后还他人情便是了。正好你最近习射,的确也需要一枚好扳指。”

    孙皎无奈,只好收下,再次谢过,躬身退下。蔡瑁摸着自己的脸,有些疑惑。“我的模样变化大么他居然没认出我来。”

    “模样变化倒不大,主要是气质变化比较大。”孙策忍着笑,一本正经地说道。

    ——

    送走了蔡瑁,孙策让人重新收拾了一下,摊开了刘晔拟定的作战报告,只看了一眼,便赞了一声。刘晔的书法很漂亮,飘逸而不失端庄,隶意少,楷意浓,兼有行书之动感。

    黄月英凑了过来,看了一眼,也赞了一声。“这是刘晔的书法,还真是书如其人,才气外露”

    孙策有些诧异。才气外露可不是什么好的评价。

    “大王还不知道”黄月英放下茶杯,也有些意外。“这刘晔的风评可不好,有人说他恃才傲物,有人说他名不符实,还有人说他是凭鲁子敬的交情,总之说什么的都有。”

    孙策放下作战报告,转头打量着黄月英,沉吟了片刻。“你怎么看”

    黄月英抿嘴而笑,眨眨眼睛。“妾信大王。大王既然愿意用他,说明他的确有才华。只不过此人并非纯臣,大王还是有所准备的好。”

    孙策点点头,刘晔的确不是那种通俗意义上的谋士。此人文武双全,心气也高,与同僚的关系不好,自身性格也有缺陷,容易受人诋毁。不过要说他有什么品行上的缺陷,倒也不至于,还是树大招风、名高遭忌的可能性更大些。

    “你先休息吧,我看完这份作战计划。”

    “没事,妾陪陪大王。再过几个月,大王又要出征,妾又有好几个月见不着大王呢。”

    孙策诧异地看着黄月英。黄月英一向大大咧咧的,又忙于公事,很少露出这种儿女情长。怀孕之后,她公事减少,人也渐渐松驰下来,多了几分知性和柔情。

    黄月英被孙策看得不好意思,低了头,把玩着手中的茶杯。孙策也没多说什么,收回目光,专注于刘晔拟定的作战计划。不管别人怎么说,这份作战计划是孙皎看着刘晔完成的,可以证明刘晔的个人能力。军师处竞争激烈,派系也复杂,刘晔能不能站稳脚跟,不仅关系到他个人的荣辱,还影响到江淮系能否自成一派,影响到军师处的力量平衡,不能掉以轻心。之所以让孙皎配合刘晔,不仅是因为孙皎善于接人待物,也是希望孙皎的宗室身份能为刘晔分担一些压力。

    孙策只看了一半,心中便已大定。仅凭这份作战计划,刘晔便证明了他是这个时代最优秀的作战参谋之一,在军师处站稳脚跟轻而易举。



第2212章 露锋芒
    刘晔站在军师处的同僚面前,感慨万千。

    曾几何时,他是天子言听计从的心腹,掌管着秘书台,手下有数十员吏,大多出身世族,其中不凡裴潜那样的俊杰,如今却要面对一群普通士子,讲解自己的作战计划,接受质询。

    兵者,诡道也,如何能公开讨论只怕这计划还没实施,消息就传到袁谭、刘备的耳中了。

    他不赞同这种做法,但他改变不了孙策的态度。作为降臣和曾经的失败者,他还没有足够的影响力。门外响起杂乱的脚步声,间杂着甲叶、兵器的碰撞声,一群身着甲胄的将领走了进来,从服饰、徽章来看,都是中军的骨干,其中有不少是孙氏、吴氏、徐氏子弟,还有郭武、刘虎等侍从骑士。

    刘晔和当值的军师张承正自疑惑,孙皎又领着陆绩、甄像,吴祺等少年侍从走了进来,在一旁落座。孙皎拱手环顾四周,宣布了吴王的命令,除了几个当值走不开的人之外,所有的侍从骑士和少年侍从都要和中军骨干将领一起,参加这次质询会。

    说完,孙皎给刘晔使了个眼色。

    刘晔苦笑。他明白孙皎的意思,孙策让这么多人来听他宣讲,自然是对他的计划表示认可,让这些人都来涨涨见识,同时避免军师处的人因为私心而有失偏颇。对他个人而言,这当然是好消息,可是对整个战事来说,泄密的风险成倍放大,绝非明智之举。

    刘晔几乎想到隔壁请示孙策收回成命,但他反复权衡了一番后,还是忍住了。
1...507508509510511...73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