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靠学习走上人生巅峰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七流
虽然嘴上毫不留情,但身为一个专业编辑,他的回复还是十分有礼貌的。
[您的论文非常有趣, 但非常抱歉,内容不够严谨。refuse.]
……
像他们这种顶尖的大期刊,拒稿的理由可以非常随意。
专业性不够,没有创新性,文章领域不符合期刊要求,乃至最近期刊的稿件太多没空位,都能成拒稿的理由。
路易斯并不是主编,不过在一审的时候,他们这些编辑的权利还是相当大的。
他看了几个小时,也没发现一篇能看的论文。再看,自己今天的工作时长已经差不多了,于是路易斯准备结束一天的工作。
——至少,在看到最新邮件的前一秒,路易斯是这么想的。
同一个邮箱,同时发来了两篇论文。
一篇叫《孪生素数猜想的证明》,另一篇叫《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
路易斯嘴里的一口咖啡没含住,差点呛到气管。
哪怕是如今最顶尖的数学家,也几乎放弃了这两个猜想,但《数学年刊》收到的相关论文却从未间断。
大多时候,撰稿人写出来的东西,都让期刊编辑震惊于他们的脑回路……而且不知道为何,华夏人对这个猜想总是特别执着。
路易斯看向了投稿人的自我介绍,不出意外,又是华夏人。而且撰稿人还是一位燕京大学的生物系大一新生,名字叫qiao yu。
“现在的年轻人,还是非常有想法的。”
现在是洛杉矶的下午,大概是华国的凌晨。深夜总是容易让年轻人冲动。
路易斯扫了一眼屏幕,随后关掉了电脑。
如果投稿人是格利戈里·佩雷尔曼或者法尔廷斯,乃至是舒尔茨……那路易斯一定认真观摩学习,彻夜不休,跪在屏幕面前看论文。
但一个闻所未闻的大学生?算了吧。
这种感觉,就像是路易斯听见有初中生在自家卧室造出了□□。
虽然现在还不到下午四点,但他今天的工作任务已经完成。其他的,就等明天再来吧。
*
乔御加班加点写完了论文,在摁下发送键后,感觉终于完成了一个艰巨的任务。接下来,就是等待审核结果了。
这几天,他虽然转醒,但是应亲友强烈要求,依然住在医院观察,顺便等待体检结果。
于是乔御干脆把电脑从宿舍里拿了过来,天天背着宋天宇在病房熬夜写论文。
他花了好大劲,连哄带骗才让宋天宇打消了陪床的想法。
毕竟,写论文中途被打断,是一件非常让人暴躁的事。而宋天宇肯定不会同意他熬夜。
无敌的感觉过于寂寞。
我靠学习走上人生巅峰 第137节
乔御发完论文后,躺在床上,在深思后掏出了手机。
乔御:在?
第二天早上八点,对方的回复姗姗来迟。
李初杰:干嘛?[/微笑]
自从乔御拒绝了双学位的提议后,李初杰像是个被抛弃的前女友一样,见到他总是阴阳怪气。
乔御:我写了一篇论文。
李初杰:写的啥?让我看看。
就知道他要这么问,但在一切都尘埃落定之前,乔御是不打算说出来的,毕竟论文需要保密。反正到时候,他们也会知道。
乔御:等以后上新闻联播,你就能看到了。
李初杰:“……”
靠,他怎么觉得乔御最近越来越嚣张了,到底有没有把他这个教授放在眼里?
还有,写啥论文还能上新闻联播?当新闻联播很好上吗?
李初杰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话:“没睡醒?”
虽然他睡的挺晚,并且因为生物钟的关系,早上六点准时睁开眼,但是乔御自认为脑子还是比较清醒的。
不过乔御也没打算和李初杰解释太多,他抒发自己激动之情的目的已经达到。
想必日后,哪怕是真的看见自己名字出现在新闻联播上,他也能做到处变不惊。
在医院加班加点的努力之下,乔御的体检结果很快就出来了。
身体指标一切正常,甚至比许多亚健康状态的成年人都好。
这样一来,更显得之前的突发心脏病毫无道理。
大部分先心病患者,其实都没什么明显症状,和常人没有太大区别。从检测结果看,乔御明显是属于这一类人。
专家组研究了半天,也不知道原因。药不敢乱开,那就只能让乔御平时注意养生。
乔御倒是隐约猜到了原因。
在他醒来之后,系统背包里储存的几百瓶精力药水,全都变成了“冻结”状态,无法使用。
这倒是让乔御有所警醒。
至少……系统也不是万能的,或者,也不是百分百无害。
因为医院无病可治,所以很快批准了出院。
在出院当天,乔御收到了《数学年刊》编辑部的回信。
他被拒稿了。
理由是:乔御的论文很有趣,最近稿件太多,希望他可以投稿到更加专业的期刊上。
再看见回复的时候,乔御没忍住挑起了眉。
像这种期刊编辑,拒稿的时候,总是有许多套话模板,用于复制粘贴。而乔御收到的回复,明显是套路的一种,还是语气十分调侃恶劣的那一种。
《数学年刊》虽然影响因子并不高,但在数学界的地位却毋庸置疑。
如果真的要找出一本比《数学年刊》在数学领域更专业的期刊,那恐怕也只剩下瑞士皇家学院主办的《数学学报》。
老实说,在一周左右就得到了回信,其实大大超乎了乔御的预料。
像这种顶级期刊,排队等一审半年,都不算稀奇。
但很显然,这位编辑并没有仔细审阅论文,而是带上了偏见和主观的色彩。十分令人遗憾。
而一篇论文在一家期刊内被拒绝后,修改后再投,通过的几率也会降低很多。就像是女团的回锅肉,哪怕是第二次参加选拔,也很难出道。
乔御摇了摇头,开始在学校内网搜索起《数学学报》的投稿方式。
因为编辑为瑞士皇家学院的教授义务工作,《数学学报》的投稿方式几乎不会对外公开,免得增加教授们的工作强度。
燕大论坛内,投稿《数学学报》的人虽然不多,但是这么多年下来,也有几个敢于吃螃蟹的人。
乔御一边搜索,一边喃喃道:“我就不信,这篇论文还发不出去了。”
第106章
乔御联系上了很久之前一位发帖的学长, id叫文在野。
他直接发了一条论坛私信:学长您好,我想知道《数学学报》的投稿方式, 请问可以说说吗?
文在野今年25, 如今正在布莱津理工大学留学。
瑞典和华国时差6小时, 他收到消息的时候是晚上八点。
瑞典是个小国, 但却拥有发达的机械制造业和军工业。
这里的学者、尤其是瑞典皇家科学院的院士们,因为诺贝尔奖的存在,总是备受关注。
除此外, 《数学学报》的存在, 也给瑞典皇家科学院增添一份传奇色彩。
毕竟这是数学圈的顶流top1存在。
文在野这些年倒是也收到过不少学弟学妹的咨询,不过除了个别格外膨胀、压根不懂《数学年刊》到底是什么分量的人之外, 是绝对不会来问它的投稿方式的。
文在野不禁把视线挪到了对方的资料上。
这个人比较憨憨,注册信息一概没有隐藏, 因此, 文在野能知道对方叫乔御,今年刚入学,生物系1班。
每个系序号01的班级都有别的名字,比如生物系叫强化班, 数学系叫丘成桐班,物理系叫杨振宁班……能进1班的,通常都是那一年里高考分数最高的一批学生。
有的班里,省状元都有好几个。
但,高考分数700的在500的面前有巨大优势,但是在一群六百多七百多分的人里面, 也就算不得出奇了。
文在野隐约觉得这个名字有点耳熟。
他百度搜索了一下,意外发现对方竟然还有一个词条。
虽然内容并不多,但文在野看到了比较出名的两条。
第一是之前在网课平台上的任教经历和综艺。
第二是长宁省15年理科高考状元。
高考成绩出来后,还因为长太好看上过热搜……
他终于想起自己是在什么时候听过这个名字了。
大概两年多前,文在野本科专业学的是市场营销,老师拿这个人当过随堂案例分析,那时候对方才高一,他们同班的都在说这高中生有点nb。
因为这一层关系,文在野并没有直接拒绝他。
而是通过了他的好友申请。
从燕大毕业后,他其实不常登陆内网的校园bbs。
好不容易上去一次居然还遇到了,那就是缘分。
文在野:你打算投什么?
乔御:孪生素数猜想和哥德巴赫猜想。
文在野:……
现在的学弟真是好有个性。
文在野犹豫了片刻,试探性询问:要不你先给我看看?
《数学学报》是季刊,一年发行两次。下一次的发行就在下月,原则上讲,应该已经不对外征稿了。就算有可以发表的论文,也要等半年后了。
不过文在野如今的导师是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也是《数学学报》的审稿人之一。
如果这位学弟真的把这两个猜想证明出来了,那他倒是可以不要这张老脸,让自己的导师强行加个塞。
乔御:可以把哥德巴赫猜想证明发给你看。
哥猜的过程是乔潜龙证明的,中间有一大截都用了孪生素数猜想的结果。
证不出孪生素数,那这几十页论文和废纸也差不多。
文在野思考片刻,觉得也行。
片刻后,他收到了pdf文件。
文在野本科学的经济,研究生读的数学,自认为数学水平应该强过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充当一下审稿人,看看乔御的论文应该不算难事。
不过很快,他对着屏幕陷入了沉默。
嗯……
怎么说呢,丘成桐老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在数学领域,如果一篇文章的引用率很高,那就证明这篇文章的内容还不够深刻从而容易被人看懂。
文在野在几个小时后,给出了回应。
文在野:我导师看了。他说最近一个月编辑部都不审稿,但是他可以把主编的私人邮箱给你,并且给你写一封推荐信。
*
《数学学报》编辑部。
丹尼尔的私人邮箱收到了两封新邮箱。
一封,是《数学学报》的审稿人伯恩教授发来的邮件。丹尼尔点开一看,发现里面居然是封推荐信。
伯恩教授说,他从自己的中国学生那收到了一篇论文,但是他还不能确定真伪。希望学报的编辑可以把他发给其他教授看看。如果是真的,这篇论文足以载入数学界的史册。对了,这篇论文的投稿人叫乔御。
另一封,就是账号为乔御的人,发来的邮件。
学术圈虽然很大,但是整体来说,是个十分闭合的圈子。同样籍籍无名的投稿人,有推荐信和没推荐信,完全是两个待遇。
丹尼尔顿时对这封投稿采取了十二万分的重视。他在电脑面前坐正了姿势,感觉准备完备后,这才点开了邮件。
《孪生素数猜想的证明》,作者:乔御。
《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作者:乔潜龙。
我靠学习走上人生巅峰 第138节
丹尼尔浑身一震,顿时连呼吸都变的小心翼翼起来。
然后,他打开了邮件。
……
……
希尔顿教授今年六十七,他是犹太人,习惯用女儿送的黑框老花镜,眼里常带笑意,显得十分随和。
他是一位数学家。
如果一位获得过菲尔兹奖、沃尔夫奖和阿贝尔奖的学者也不敢称自己是数学家,那么恐怕全世界也没几个人敢说自己是数学家了。
同时拿到这三个奖项的难度,差不多相当于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下的“三元及第”。
他就职于耶鲁大学,脾气是公认的好,学生和他开玩笑,他也能笑呵呵的回应。
每年学生投票,格雷戈里希尔顿的人气总是一骑绝尘。
但就是这么一位教授,今天早上却发了好大的脾气,怒气冲冲的声音几乎响彻整个楼层:“不要打断我!”
事情的起因是,助教进他的办公室时忘了敲门。
随后希尔顿教授表示自己要回家办公一周,或者两周。
“不要给我打电话,除非学校图书馆起火。我有很重要的工作。”
说完,他就带着电脑,匆匆忙忙地开车离去。
希尔顿实在太惊讶了。
他收到了《数学学报》编辑部发来的邮件,邀请他当审稿人。
主编丹尼尔道:“除了您,我们实在想不出更好的人选。”
希尔顿研究的领域是群论和数论,数论方向再分的细一点,叫解析数论。
数论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一直以来,数论的发展都处于纯理论的研究状态。
并且,最近许多年内,都没什么突破性的进展。
因此,天知道在看见论文标题时,希尔顿的内心有多么震惊。
这也是他匆匆赶回家的原因。学校相对来说,还是不够安静,而且希尔顿有预感,他可能会忍不住熬夜。
一周后。
丹尼尔小心翼翼地给希尔顿教授打了个电话。
“教授,很抱歉打扰您。不知道之前两篇论文,您审完了吗?”
希尔顿怒气冲冲:“这可是孪生素数和哥德巴赫猜想,你只给我一周时间确定吗?”
“因为还剩20天就是《数学学报》的发行日……如果那两篇论文没有问题,我认为如此重要的学术成果,不应该再等上半年。”丹尼尔小心翼翼地斟酌着字句。
其实这一期的《数学学报》论文已经定下。印刷厂本来十天前就该开工,但是被丹尼尔拦下了。
理由就像他说的那样。
只要希尔顿的审稿通过,那编辑部就会立刻重新规划版面,把几篇不重要的论文挪到下一期,以此给这两篇论文腾个位置。
他本来以为会被希尔顿训斥,不料,希尔顿却赞同地点了点头:“的确。但现在真的不行。”
“我没有发现任何问题,也就是说它大概是对的,”希尔顿没忍住,把这句话重复了一遍,“it's
right.”
“再给我一周时间,我需要再慎重一些。”
因为年事渐高,希尔顿已经很久没有如此高强度的工作了。
他挂掉电话,在原地团团转,像是一只亢奋的公鸡。
“这篇论文会是谁写的呢?弗兰克?埃德蒙或者弗斯滕伯格?”他的脑海里一连闪过几个在学术圈如雷贯耳的人名,随后又慢慢摇头,“如果是他们,早就大肆宣传,并且召开学术发布会了。怎么会如此低调,我一点风声都听不到?”
搞学术是很寂寞的,尤其是做数学纯理论研究。
一杯茶,一包烟,一个公式算一天。
因此但凡有什么成绩,学者们总会忍不住在自己的大学内开开讨论会,和同行交流一下。当然,主要是自己说,同行听。
但不管是谁证出来的,此时希尔顿的内心都是由衷的敬佩。
*
燕京大学军训整整半个月,乔御就在医院呆了半个月。
横竖在医院病房,一人一间,跟宾馆似的,住着比宿舍舒服。
期间,自称医学院学生的群承光来过一次。
这人脸看着挺年轻,有一头栗色卷发,说两句话就开始笑,两边脸颊都是浅浅的梨涡。
乔御当时并没有彻底昏迷,因此对群承光稍微有些印象。
“我爷爷有心血管疾病,所以我从医生那里学了很多急救措施,”群承光随手从果篮里拿出个山竹,自己剥开皮咬了一口,“不过我不是学医的,当时情况比较紧急才这么说,免得其他人不听指挥。我是数学院的。家在江淮市,身高178体重135,喜欢唱、跳、rap和三文鱼刺身……”
群承光滔滔不绝,气若悬河。
乔御毫不怀疑,再给点时间,对方能把自己的银行卡密码都说出来。
乔御赶在开学的前夕办好了出院手续。
从燕医三院到学校就两条街的路,宋天宇非要开车送他,并且振振有词:“最近燕京这么热,万一你热晕了怎么办?”
乔御拗不过他,只好坐上了迈巴赫。
宋天宇高中毕业后就学了驾照,虽然不是第一次开车上路,但是行车却十分谨慎,主要是怕乔御晕车。
好好一辆迈巴赫,开的跟电动三轮的速度差不多,气得后面的司机狂摁喇叭。
宋天宇置若罔闻,苦口婆心地对乔御道:“你以后不要熬夜了,对心脏不好。”
乔御说:“我作息很好,从不熬夜。”
“是吗?你当初在我家睡,半夜两点都还要偷偷爬起来写作业。”
看到你们这些虚伪的学霸就烦!
乔御:“……”
这种事情大可不必记得。
幸好,手机骤然响起的提示音恰好让乔御可以忽视这个话题。
他低头,看向了屏幕。上面显示邮箱收到了一封信新邮件。
乔御打开一看,发现是《数学学报》编辑发来的回信。
也许是文在野导师的推荐信起了作用,这次审稿,比他想象中要快上很多。
他的脸上不由得露出一个笑容。
宋天宇从车内后视镜上看见乔御突然对着手机傻笑,内心一时之间警铃大作:“怎么突然笑起来了?”
乔御收起手机,表情恢复了平静:“不是什么大事。编辑说论文过稿了,不用修。”
第107章
能把过稿《数学学报》说的如此风轻云淡, 在三十岁以下青年学者里,可能还是头一遭。
换句话说, 能在三十岁以下过稿《数学学报》, 在华国青年学者里, 恐怕也是头一遭。
如果自信一点, 可以去掉恐怕。
数学界有四大天神期刊,分别为《数学学报》、《数学年刊》、《数学新进展》和《美国数学会杂志》。
自从建国以来,华国学者在上面发表过的论文统共不超过30篇, 而完全自主发表的, 也只有10篇左右。
乔御早出生二十年,甚至能靠这篇论文, 拥有评选中科院院士的资格。
要是李初杰在这里,恐怕已经一阵怪叫。
不过, 宋天宇作为彻头彻尾的“圈外人”, 对此只是长长地“噢”了一声!
宋天宇:“恭喜你,听起来好厉害。”
乔御:“不算什么大事,倒贴的版面费还挺贵的……咦,编辑说版面费审稿的希尔顿先生已经帮我交了?”
希尔顿斟酌许久后, 终于审稿结束。
为此,他甚至接近半个月没洗澡。天天蓬头垢面,咖啡续命。
但是希尔顿依然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他在最后写出了评语:跨世纪的发现,从此数学皇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被摘下了。
最让他震惊的是,希尔顿教授从丹尼尔了解到, 投稿人竟然是一名华国的大学生。
第一篇论文是他写的,第二篇论文,则是他故去的外公写的。
两篇论文的通讯作者,都是乔御。
希尔顿对华国的印象还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那时候他受邀去燕京参加学术讨论会,一个国家的首都,道路两边竟然还有黝黑的农民在耕作。
虽然近些年,听说华国发展的不错。但希尔顿依然担心,作为一名普通大学生的乔御没钱支付每页1.5美金的费用。
虽然这两篇论文加起来,也就130.5美金,相较一些动辄5000刀版面费的期刊,已经相当良心。
一般来说,学术环境越差的期刊,收取的费用也就越多,也更欢迎其他国家的学者来注水。
毕竟本土有名气的教授看不上,而国外却有大把大把的人有钱想上。
可能这就是梦想的价格吧。
毕竟一位学者,若没有论文傍身,在学术圈内几乎寸步难行。
乔御默默记住了希尔顿教授的这份情谊。
*
乔御回到宿舍时,受到诸位室友热烈的欢迎。
我靠学习走上人生巅峰 第139节
半个月军训下来,几位室友都黑了几个色号,唯独在医院休养的乔御脸还是白的发光。
崔仁把“军训优秀宿舍”的奖章拿过来,摆在了乔御的桌子上。
“加1学分呢,乔神。”崔仁朝他挤眉弄眼,“我觉得我们宿舍横竖也没比其他宿舍高贵到哪去,想来想去也就因为你进医院了。我说你身体怎么回事,我可不想保研,你整规矩点。”
舍友出事,全宿舍保研。几乎成了华国各大学的传统。
乔御:“是遗传性心肌病,之前一直没发作过,这还是第一次,以后我会多注意的。其实不是大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