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田园:拐个相公好致富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深静堂
温阳有好几家镖局,但他们一般只做附近州县的生意,幽州远在千里之外,他们无法做那儿的生意。
哪怕郑忠维愿意出高价,他们也不肯破例,将沈寿山一家护送去幽州。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镖局打开门做生意,就是为了赚钱,而且这一行当比较特殊,可以这么说吧,干的就是刀口舔血的营生。
仅仅因为路途遥远,就拒绝了这么一个大好的赚钱机会,这不符合常理。
郑忠维心中起疑,便向相熟的镖师询问究竟。
倘若是别的客人这么问,那镖师未必肯说出实情,说不定就糊弄过去了,可郑忠维乃是本地的捕头,无端端的,那镖师岂敢糊弄他呀?便实话实说了。
各家镖局之所以不肯接下护镖前往幽州的活计,固然是因为幽州距此甚远,往来不便,但更重要的是因为幽州恶疫横行,要是倒霉催的,中了招,保不齐连命都送掉了。
赚钱固然很重要,但得悠着点,别有命赚钱没命花。
是以,明知帮着郑忠维将沈寿山一家护送去幽州,报酬丰厚,大有好处,镖局也不敢接下这要命的活计。
郑忠维今儿个这么急急忙忙的赶过来,就是想将打听来的情况告诉沈寿山一家,让他们意识到恶疫横行的幽州绝非什么善地,彻底打消前往幽州的念头。
锦绣田园:拐个相公好致富 第200章 开启怼人模式
然而,沈寿山与林氏对视一眼后,沉吟良久,说道:“恶疫?这说的应该是天花吧?不可否认,幽州的某些地方确实会偶尔出现天花,但那些地方都靠近边境那一带。
“幽州很大的,至少是青州的五倍大。我的老家在南边,边境在北边,两地虽然同属幽州,却一南一北,相距甚远。我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幽州,只是偶尔听说遥远的北边出现了天花,身边却从未有人得过天花。
“外乡人不知就里,不晓得幽州也分地域的,以为整个幽州都天花肆虐。其实不是的,可以说,幽州从未爆发过大规模天花,天花只是在边境那一带偶有发生。
“故而,幽州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安全的,我的老家就很安全。”
郑忠维闻言,一时无言以对。
但,沈采萱有话要说!
明知老家所在的州县时有天花疫情发生,还要坚持迁回老家,你是铁头娃么?头这么铁你!
你确定自己不是去送人头的么?
说得难听点,你确定自己不是在作死么?
尽管前世的沈采萱很幸运,她出生的时候,天花已经被成功扑灭,除了极个别医学实验室还保存着些许,世上已再无天花病毒。
但天花带来的危害实在是太大了,着实令沈采萱印象深刻,哪怕隔世,她也没有忘记。
妈耶,天花,这可是人类历史上发病率最高、死亡人数最多的烈性传染病!
即便是在医学发达的现代,也没有有效治疗天花的方法,一旦感染天花,就有可能危及生命。
要知道,天花的致死率极高,通常会超过30%,换言之,十个人感染天花,只有七个人能够活下来。
即便侥幸存活,也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天花后遗症——痘痕。
现代还好,医学突飞猛进,发明出了牛痘疫苗,人类早已战胜了天花病毒,可以不慌。
可在古代,医疗水平落后,更重要的是,木有牛痘疫苗啊,不能不慌啊!
沈采萱忍无可忍,开启怼人模式:“伯祖父,既然您对天花颇有了解,那么想必您应该是知道的,天花不是普通的病,而是疫病,恶疫——人和患者稍有接触,就可能被传染上的可怕疫病!
“人传人啊!你怎么能够保证,天花只会局限于幽州北部,而不会随着人的四处活动,波及到周边地区呢?
“万一呢?万一有个人在幽州北部患上了天花,在发病之前,跑到幽州其他地方,比如说你的老家,到那时,保不齐那一片都绝户了!
“伯祖父,为了您本人,也为了您家人的安危,您就不要坚持己见,非回幽州不可了,行不行?!”
一直以来,沈采萱都对沈寿山客客气气的,可这会儿,沈采萱实在是被沈寿山气得不轻,没法儿维持一贯的人设,所说的话,可以说是相当不客气了。
“四娘!”尽管沈世华认为沈采萱所说句句在理,但她对待长辈的态度,沈世华实在是无法认同,忍不住呵斥了她几句,“怎么说话呢你!哪有这么对长辈说话的?太没有规矩了!”
“四娘没做错什么,你不要错怪了她。”沈寿山沉默片刻,坦然道,“错的是我,是我把搬迁之事想得太简单了,没有考虑周全。”
这话一出,沈世华立刻问道:“那伯父你改变主意,不搬去幽州了么?”
沈寿山沉吟道:“这个嘛……”
郑忠维眼见沈寿山口风有所松动,貌似不再像此前那样坚持己见,忙不失时机的劝道:“您老还是继续留在这儿吧,这样比较稳妥。”
沈寿山内心深处隐隐有些动摇,但这点动摇还不足以令他彻底改变主意。
一时之间,沈寿山实在是难以决断,便将目光投向林氏,想让林氏拿个主意。
林氏思量良久,刚要开口,就在此时,一个毛头小子冒冒失失的闯了进来,左顾右盼几眼,便直奔这张桌子而来。
“阿荣,你怎么过来了?”郑忠维微微皱眉。
来人是郑忠维的心腹陈永荣,他的到来,打断了郑忠维劝说沈寿山的进程。
郑忠维说不上不满,就是觉得陈永荣有些冒失,来得有些不合时宜。
陈永荣凑到郑忠维耳边,小声回禀道:“老大,今早你不是让我派人去马行街,仔细留意赵牙婆家的动静么?就在刚刚,派去的人回来复命,赵牙婆回来了。”
陈永荣的声音很轻,沈寿山家的凉粉铺里颇为嘈杂,故而,他所说的话,除了郑忠维之外,只有耳力惊人的沈采萱听到了。
沈采萱立刻问道:“那她人呢,现在在哪儿?可在家中?”
身为郑忠维的头号心腹,陈永荣自然认识沈采萱,知道她虽然年纪幼小,却深得郑忠维的信任,在郑忠维的心中极有地位。
沈采萱问话,陈永荣不敢不答,立即照实说道:“她先回了一趟家,在家待了片刻,便去了离她家不远的柳家大院——看到这一幕,我派去的人便回来复命了。现如今,她人在何处,这个我也说不准,但料想她不是在柳家大院,就是在她自己家,应该不会离开马行街。”
尽管沈采萱和陈永荣提及赵牙婆时,都是用“她”来指代,没有明说,但沈世华还是很快就猜出了“她”是谁,迫不及待的问道:“你们是在说家住马行街的赵牙婆么?她回来了?”
沈采萱并不打算瞒着沈世华,便点了点头。
沈世华当即站起身来:“那还等什么?咱们赶紧去马行街,让她交代出你张家表姐的下落,再问问她,到底是从哪儿把你张家表姐买回来的。”
沈采萱盘算一阵,说道:“行,那咱们这就出发吧!”
说罢,沈采萱便站起身来,沈正榕紧随其后,也站了起来。
“牙婆就没个老实的,个个都奸诈得很。你们仨过去,就算给她钱,也未必能够从她嘴里得到实话。我陪你们一道去,好歹我是个捕头,料想她不敢欺哄我。”郑忠维一边说,一边站起身来。
锦绣田园:拐个相公好致富 第201章 阅人无数
啥情况这是?
不是来吃饭的么?饭还没吃呢,这就要走了?
还有,张家表姐?
这说的是他大侄女家的女儿么?
沈寿山闻言,一头雾水,有心想要问清楚状况,但他见沈世华等人神色凝重,告辞一声,不及细说,就匆匆往外走,知道他们有要事在身,无暇解释,便没有细问,目送他们离去。
不久之后,沈世华一行人顺利叩开了赵牙婆家的大门。
或许是觉得没有隐瞒的必要,或许是不敢欺骗郑忠维,赵牙婆了沈采萱给的一角银子之后,便如竹筒倒豆子一般,说出了自己知晓的一切。
话说,赵牙婆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到县城附近的村庄以及县城的棚户区一些姑娘回来。
几天前,赵牙婆照例来到棚户区,陆陆续续了几个姑娘之后,来到了棚户区最靠北的一个大杂院。
在那儿,赵牙婆按照事先约定好的,从一户人家那儿了一个姑娘。
正当赵牙婆要领着来的姑娘离开时,一个十四五岁年纪的姑娘冲了过来,说她愿意自卖其身,只要赵牙婆肯出个好价钱,她可以当场就跟赵牙婆走。
赵牙婆阅人无数,一眼就看出那姑娘是个难得的美人胎子,张口就报出了十两银子的价钱。
那姑娘还挺,十两银子不肯卖,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将自己卖出了二十两银子的高价。
拿到了两锭十两重的银子,那姑娘就在卖身契上按下了手印,至于卖身契上的名字,就是“张寒露”。
张寒露拿着银子,转身进了大杂院最里面的一间屋子,片刻之后,就空着手出来,顺从的跟着赵牙婆离开了。
翌日一早,赵牙婆就从回来的姑娘里面挑细选了十个出来——长相标致的张寒露就是其中之一——领着她们去了府城,转卖给了府城的牙行。
赵牙婆说完之后,沈采萱又仔细询问了几个问题,便领着众人离开了。
出了赵牙婆家的大门,六神无主的沈世华就急急问道:“怎么办,怎么办?咱们是先去棚户区找你大姑他们呢,还是先回府城,把你张家表姐赎回来?”
沈采萱看了眼天色,沉吟道:“府城离县城,说远不远,但说近也不近。现在已经将近申时,就算快马加鞭,也得要到天黑之后,才能抵达府城。
“府城可是有宵禁的,到那时,咱们多半进不了城,就算侥幸能够进城,人家牙行肯定已经打烊了,去了也是白去。所以说,今天就别想着回府城赎人了,还是先去棚户区探望大姑他们,等到明儿个一早,咱再返回府城吧。”
沈世华觉得沈采萱说的在理,便跳上马车,催促着车夫赶紧赶车前往棚户区。
此时此刻,距离县城几十里外的乡间小路上,两个人一前一后,正顶着烈日,匆匆赶路。
走在前面的是个中年妇人,看上去四十来岁的样子,身着灰色布裙麻衣,背着一只竹篓。
走在后面的是个小小少年,十一二岁模样,穿着土黄色短衫,同样背着一只竹篓,不过要比那妇人的竹篓小一号。
那少年见那妇人不断抹汗,喘着粗气,脚步也有些虚浮,犹豫再三,叫道:“娘,那边有条小河,咱过去喝点水,歇歇脚再走吧。”
那妇人看了看天色,说道:“天色不早了,咱得赶紧走,争取多跑两个村子,多找几个主顾,否则的话,咱带出来的货就卖不掉了。”
“卖不掉就卖不掉,再背回去好了。反正这些豆制品能放上好几天呢,明天再拿出来卖也是一样的。”那少年道。
那妇人面露难色:“可是,进来的货卖不掉,我心里总是不安。而且,早点卖掉手里这批货,咱才能够早点凑足本钱去拿新货,才有希望赚到更多的钱……”
“娘!”那少年打断她,可怜巴巴的央求道,“我渴了,也累了,想歇一歇呢。”
那少年自然知道,这样走走停停的,耽误赚钱。
倘若想要赚到钱,就必须要一刻不停的赶路,赶往附近的村庄,尽早将手里的货脱手。
然而,赚钱固然重要,但人更重要。
他娘现在的状况实在糟糕,看上去有些摇摇晃晃的,他真担心,再不停下来歇一歇脚,避一避暑,他娘会不会倒地不起。
他已经失去他姐了,他真的不想再失去他娘了。
那妇人虽然赚钱心切,但她到底疼惜自己唯一的儿子,听到儿子喊累,她微一迟疑,尽管有些不情愿,还是答应了儿子的要求,停下了匆匆的脚步,转而前往河边歇脚。
母子俩正歇着呢,一辆牛车沿着乡间小路,从河边慢悠悠的驶过。
车夫侧过头,瞅瞅母子俩,又瞅瞅母子俩身边的竹篓,问道:“你俩是卖豆腐干的吧?”
那少年点头,露出诧异的神色:“大叔,你怎么知道的?”
“果然是你俩,我没认错人!”那车夫停下车来,笑道,“你俩前两天去过三十里外的陈家村,在村口的大树下卖了好一会儿豆腐干。陈家村是我丈母娘家,那天我载着媳妇孩子去丈母娘家吃饭,路过村口的时候,见过你俩。”
说罢,那车夫跳下车来,凑到母子俩跟前,一个劲儿的往竹篓里瞅:“那天我丈母娘为了招待咱们一家人,烧了好些个菜,别的菜倒还罢了,红烧豆腐干和凉拌豆腐皮,这两道菜特别合咱家那俩小兔崽子的胃口。
“他俩吃过一回,还想再吃,这两天一直在家闹,非让我媳妇烧给他俩吃。我媳妇拿他俩没辙,就让我去镇上买豆腐干和豆腐皮。
“今儿个我去镇上赶集,找了一圈都没找到卖豆腐干和豆腐皮的地儿,正不知回去该如何交差呢,没承想半道上遇见了你俩,这可真是太好了!
“来来来,豆腐干和豆腐皮,各给我称上一斤!”
哎哟,生意送上门来了!
那妇人原本有些晕晕乎乎的,一听这话,立刻来了劲儿,一把掀开盖在竹篓上的白布,先是将豆腐干称了一斤出来,用油纸包好,紧接着,便开始称起了豆腐皮。
锦绣田园:拐个相公好致富 第202章 销售一空
那少年看在眼里,心念一动,笑道:“豆腐干倒还罢了,放不了太长的时间,豆腐皮则不同,因为经过烘烤,去除了水分,就算是炎热的夏天,放上个十天半个月也不成问题。
“你家好几口人呢,一斤豆腐皮可不经吃,估计一两顿就吃完了。要不,你多卖上一两斤,存在家里,想吃的时候,就拿出来做菜?”
说到这儿,那少年顿了顿,又道:“豆腐随处都可以买到,可豆腐干、豆腐皮这些个豆制品,整个温阳,就只有县城里的杨记豆腐坊里有得卖。
“乡里人天天围着地头打转,谁没事儿跑去县城啊?倘若想吃豆腐皮啥的了,只能够从咱这些贩货的人手里买,可咱这些贩货的,也不可能天天往你们村子里跑不是?
“倘若不巧的话,你们一两个月都见不着咱,那样的话,就一两个月都买不到豆腐皮啥的了。与其往后想吃都吃不着,还不如顺便多买一些存着,反正这玩意儿也不贵咯,多买上几斤,也就几个铜板的事儿,没什么大不了的。”
其实,寻常的乡里人赚钱相当不易,恨不能将一个铜板掰成两半儿花,让他们一口气买上好几斤豆制品,他们未必舍得。
事实上,这对母子贩了几天货,走了好些个村庄,大多数乡里人买豆制品,只舍得一斤半斤的买,甚至有人买油豆腐,只让称二两。
换做别人,那少年多半不会劝说对方多买。
可那车夫颇有些不同寻常——不但穿着一身没有补丁的八成新衣衫,还赶着牛车,看上去家境就很殷实,不像是差钱的主儿——那少年便向他推销起来,极力劝说他多买两斤。
果不其然,那车夫豪爽大方,听了这话,大手一挥,表示再来两斤豆腐皮。
不仅如此,那车夫很是热心,得知母子俩想去附近的村庄卖货,便主动招呼他俩上车,顺路捎了他俩一程。
母子俩抵达的村庄就是那车夫家所在之地,土地肥沃,物产丰饶,颇为富裕,那儿的村民手里多多少少有些闲钱,很喜欢尝试新鲜事物。
从那车夫口中得知,红烧豆腐干和凉拌豆腐皮多么多么美味,那儿的村民你一斤、我一斤,很快就将母子俩带来的豆腐干和豆腐皮抢购一空。
“哎呀,您晚来一步,豆腐皮都已经卖完了呢。不过,我这儿还有豆腐丝和腐竹,跟豆腐皮差不多,要不您称点豆腐丝或是腐竹回去?”
“您问这是什么?我跟您说,这是油豆腐,既可以用来炒菜,还有可以用来炖肉,也可以用来烧汤,用处可多了,乃是极佳的食材。”
“……”
经过母子俩的一番推销,继豆腐干和豆腐皮之后,竹篓里的其他豆制品也销售一空了。
原以为要走上两三个村子才能够兜售完所有的货,没想到在这个村子里就把货都卖了出去,母子俩又惊又喜,摸着鼓鼓囊囊的破布钱袋,背上空空如也的竹篓,欢欢喜喜的往回赶。
然而,母子俩的欢喜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就被一声叹息打断。
只听那妇人一声叹息:“贩货可比种田赚钱多了,要是早点找到这条路子,你姐就不用为了给家里谋条生路,把自己卖掉了。”
谁说不是呢?
一提到自己的姐姐,那少年就眼圈一红,鼻子发酸。
也不知姐姐现在身在何方,有没有遇上好的主子,吃不吃得饱,会不会挨打受骂,会不会……有性命之忧?
要知道,自卖其身,就意味着自己由良籍变为贱籍,沦为奴婢。
身为奴婢,性命就不由人自己掌控了,生杀大权都在主人手中。
主人不高兴了,别说肆意打骂了,就是将奴婢打死,只要别把事情闹得太大,就不会有什么问题。
自己的姐姐能否平安,真的很难说。
等等!
自卖其身?
这桥段怎么这么熟呢?
该不会,该不会……这对母子就是沈世华心心念念着的沈月娟母子吧?
没错,那妇人正是沈月娟,而那少年正是沈月娟的儿子张立秋。
咦,他们不应该在棚户区么?怎么跑来距离棚户区几十里外的地方贩货了?
此事说来话长。
那日,沈月娟领着儿女前往老沈家求助,尽管吃了闭门羹,碰了一鼻子灰,却意外听说了沈世华一家的近况,意识到可以向他们一家求助。
回到破庙,沈月娟立即将此事告知她婆婆张李氏,婆媳俩一合计,决定第二天就去县城。
就这样,张李氏、沈月娟、张寒露和张立秋这四个老弱妇孺,千辛万苦的将张姚氏、张福堂和张昌荣这三个伤患弄去了县城。
到了县城,张李氏考虑再三,从昏昏沉沉的张姚氏的手腕上取下一只玉镯——这是张姚氏的嫁妆,按理,张李氏身为儿媳,怎么也不能够不问一声,就擅自拿走婆婆的嫁妆,可这不是没有办法,到了万不得已的情况了么——将那玉镯拿去当铺,当了二两银子。
有了这二两银子,张李氏就领着全家人直奔温阳码头,经人指点,住进了码头附近的一家鸡毛小店。
为了省钱,一家七口人住进了一个满是大通铺的房间,与二十几个陌生人合住一个房间。
张福堂和张昌荣一个伤了头,一个伤了腿,说实在的,只是磕破了一层皮,伤势本身并不重,奈何中途被雨淋到了,却没有细心处理,现如今伤口都有些发炎了,连带着人也有些发烧。
至于张姚氏,高烧倒是退了,可不知为何,一直昏昏沉沉的,怎么喊她都喊不醒。
这三个人显然都需要接受治疗,否则的话,轻则一病不起,重则一命呜呼。
于是乎,张李氏和张寒露留在客店里照顾伤患,张立秋和沈月娟则兵分两路——一个去请大夫,一个去码头上找寻沈世华。
结果,张立秋很快就找了个铃医回来,给三个伤患各开了几副几十到几百文不等的药。
虽说这些药太过便宜,给人的感觉不太靠谱,但聊胜于无。
锦绣田园:拐个相公好致富 第203章 新的货源
张立秋还算顺利,另一路的沈月娟却一点都不顺利。
她在码头上转悠了好几圈,都没能发现沈世华的踪影。
沈月娟不死心,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就领着张立秋一起去码头上找沈世华,却始终没能找到沈世华。
没有找到沈世华,就意味着无法寻求到帮助,张家人在诺大的县城里彻底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困境。
二两银子虽然不是一笔小钱,奈何一家七口人,要住店,要吃饭,还要看病,哪怕他们省了又省,几天过去,二两银子也去了大半。
更糟糕的是,与张家人同住一个屋的那些个陌生人里,有几个流里流气的,眼见张寒露美貌,总是出言调戏她,渐渐的,胆子越来越肥,竟然蠢蠢欲动,想要动手动脚了。
张家人知道,这家鸡毛小店不能待了——一则是住不起,二则是不安全——便拾拾,匆匆搬往全城房租最低的棚户区。
为了省钱,张家人选择棚户区最偏僻、最破烂的大杂院,以二百文钱的价钱,租下了大杂院最靠里的一间小破屋。
虽然有了这么个还算安稳的落脚之地,但坐吃山空肯定是不行的,必须赶紧找到营生,设法维持生计才行。
一家人商量过后,张李氏和张寒露留在家里照顾伤患,沈月娟和张立秋到外面去找活干。
沈月娟和张立秋,一个是女人,一个是孩子,而且是初来乍到的外乡人,没有任何门路,要想在县城找到活计,简直比登天还难。
母子俩在县城里四处找寻了好几天,屡屡遭拒,始终没能找到活计,连一文钱都没能赚到。
只进不出,眼瞅着就要断顿了,这就已经够糟糕的了。
偏偏家里还有三个伤患,正是亟需花钱医治的时候,要是依旧得不到有效的医治,保不齐人就没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