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从艺术家开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烛

    或是天灾,或是人为,毁于一旦。

    但是大家没什么感慨,因为来到了北邙山,不客气的说,这里的一草一木,每一颗石头,每一块瓦片,都见证了历史的沧桑。

    要说历史的人文底蕴,能与北邙山相提并论的,估计也只有关中长安的诸陵邑。天下唯二,肯定没有第三。

    一些人怀着朝圣的心情,在不久之后终于看到了老君庙。

    亲临其境,亲眼看到了建筑,大家才发现这老君庙,比照片中的还要残破,可谓是满目疮痍。

    破庙四周,还拉起了警戒线,不允许闲杂人员靠近。一些考古队,在破庙周边挖掘、勘探,一派忙碌的样子。

    找人交涉之后,凭着虞蒿与范吉安的名头,一行人也如愿以偿,进入到破庙中,察觉壁画的情况。

    在这边,负责主持考古工作的齐教授,热情地给大家讲解:“说起来,这壁画的发现,还多亏了……”




第208章 拍马屁的学问
    多亏了谁?

    肯定不是多亏了白叶,哪怕他有的因素在。

    但是真正的功臣,却是当地的一个农民,他在上山捡柴的时候,为了避雨躲进破庙中。和许多村民百姓一样,他早习惯了破庙墙壁上的残画,不觉得有什么异常。

    不过避雨无聊,他顺手清扫了庙里的蛛网、灰尘。然后在玩手机的时候,无意间把壁画拍了下来。

    这件事情,他并不是很在意,雨停了就回家。

    时间一长,他早就忘光了。但是他有个儿子,经常玩他的手机,自然见过手机的照片。

    另外他儿子,平时上网也比较关注八卦消息。恰好壁画的新闻,在网上传播开了。他儿子看见,想到了他手机上的照片,立即把照片上传到网上。

    这事就炸了,顺理成章,引来了众人的关注。

    齐教授在讲述的同时,也笑着说道:“说起来,也是我们的疏忽,都没关注过这老君庙……”

    这个大家倒是理解,谁叫这是北邙山呢。只要登上山,脚踩着的那寸土地,都有可能埋着文物。东西太多了,可顾不过来。

    “现在关注之后,才发现这庙,可是个宝藏啊。”齐教授兴奋道:“昨天一挖,就挖到了好东西。”

    “什么?”

    一瞬间,众人浮想联翩,金银珠宝,还是珍稀文物呀。

    “你们来看……”

    齐教授也不避嫌,直接引着众人,来到了破庙的角落。在那个地方,搁了一块大石碑。

    这应该是,在地里埋藏了很多年的石碑,在碑体的表面上,都掺杂了严重的土沁。不过碑面经过清洗,还算是比较整洁,密密麻麻的碑文,清晰映入大家的眼帘。

    “啊,这是……”

    乍看之下,虞蒿、范吉安喜形于色,以他们的经验,看一眼就能够判断出来,这是碑记。

    在古代,对于一件大事件,以及值得铭记的事情,大家习惯刻在石头上,以存后世。

    这就是碑记,也叫碑铭。

    碑铭又分为三类,分别是墓志铭、封禅铭、景胜铭。

    前面两种不必细说,现在只论景胜铭。齐教授挖出来的碑记,就是这种景胜铭,详细介绍了景观的来龙去脉。

    虞蒿等人仔细研究碑文,表情也随之起伏变幻。

    齐教授在旁边,感慨万端道:“尽管我研究文献资料,知道这老君庙应该是唐代上清宫的遗迹,但是看了碑文才发现,原来在宋代的时候,官府也曾经修缮过上清宫,尽管没有彻底还原唐代的盛况,却也修复了不少宫阁台殿……”

    其他人却没心思听他的解说,一个个人陷入激动的情绪之中。

    因为从石碑文字上,他们发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一些当时文献没记载的重大消息。

    “吴、吴道子,这壁画真是他的创作!”

    “还有武宗元……他来过老君庙,见过吴道子的画,甚至还留下了作品……啊,毁了,都毁了……”

    几个艺术家又哭、又笑,陷入颠狂的状态中。

    一个助手,悄悄在齐教授耳边询问:“这是……疯了?”

    “别胡说八道,这才是真性情。”齐教授言辞中,流露出欣赏的神色。他是考古专家,对于文物的钻研很深。

    文物与艺术,往往是挂钩的,自然清楚壁画的价值。所以一听说,虞蒿、范吉安来了,毫不犹豫放行,并且带着他们来看碑文,让他们了解老君庙遗迹,以及壁画的变迁。

    看了碑文,大家十分感慨。

    原来他们一直以为的上清宫,其实应该叫玄元皇帝庙,不过到了唐玄宗时间,又改称太上玄元皇帝宫,又称太微宫。

    唐玄宗很重视太微宫,下令让吴道子在宫墙上,画太祖李渊、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中宗李显、睿宗李旦的像。

    吴道子这样的大画家,在面对命题作文的时候,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他按照唐玄宗的指令,却添加了自己的想法去创作,模仿了道教列圣朝元图中诸圣朝拜元始天尊的构想,作画五圣千官图。

    这一幅作品,就是载入史册中的五圣朝元图。

    以唐代人间帝王,代替了传说中的五帝,唐玄宗看了自然是龙颜大悦,对吴道子予以重赏,更对太微宫格外看重。

    吴道子这个行为,可谓是一种创举,他开创了先河。

    以至于后世,纷纷效仿。

    比如说,当宋朝建立,受战火影响,已经败落的太微宫,已经承担不起这显赫名头了,被改成了上清宫。

    不过到了宋真宗年间,受到檀渊之盟影响,他走上了自欺欺人的路子,大肆制造各种祥瑞,以麻痹自己与百姓。

    他临幸洛阳,重修了上清宫。武宗元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了上清宫旧址,看到了吴道子留下的壁画。

    其后,武宗元就在上清宫中,按照画三十六天帝,其间赤明阳和天帝的容貌,与宋太宗一模一样。

    这是吴道子的故智,武宗元有样学样。

    就算到了明代,还有人学了这一招,在兴修武当山宫庙的时候,真武大帝的相貌,就是按明成祖朱棣的容貌来塑造。

    可见拍马屁的学问,真是经久不衰。

    方法虽然老套,但是确实管用呀。碑文明确记载,真宗祀汾阴,还经洛都,幸上清,历览绘壁,忽睹圣容,惊曰:此真先帝也!遽命设几案,焚香再拜,且叹其画笔之神,伫立久之。

    至此,碑文结束了,告诉了大家,上清宫在宋代,尽管没有唐代那么辉煌了,但是还焕发过第二春。

    之后为什么变得这样凄惨、落魄。只能说,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沧海桑田。

    看完了碑文,众人的心神,也有几分恍惚。

    “没有想到啊,这才是五圣朝元图的真正来历。”

    “所以武宗元的朝元仙杖图,真是临摹吴道子的作品啊。”

    “那么庙中的壁画,就是吴道子的真迹咯?”

    想到这里,一些人心头,顿时变得一片火热。

    然而却有人泼起了冷水:“不要妄想了,一千多年了,什么壁画可以存留这么久?”

    好像……也对呀。

    众人冷静了下来,纷纷皱着眉头,失望在所难免。



第209章 推断
    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书法字画,能历经千年的,非常稀少。因为唐代以前,造纸的技术不行,达不到千年寿纸的标准。

    至于绢、帛之类的丝织品,理论上可以保存千年。问题是这种丝织品在时间的摧残下,也很难完整保留下来。

    更何况,还有氧化反应的存在,这可是文物杀手。

    这也是为什么,大家看千年以前的文物,总是觉得那些玩意压根不美观漂亮,古人凭什么喜欢?

    说到底,就是新气过了,受到了氧化,东西变质。

    要知道,美有共性。不要怀疑古人的审美观,现代人觉得漂亮的东西,古人也肯定不会觉得丑。

    反之亦然。

    觉得文物丑,别看出土物件,看复制品,就觉得美观了。

    然而世上最残酷的事情却是,一些东西彻底失传了,大家只能在文献资料中,看到只言片语的记载。

    具体是什么模样,大家只能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去还原,但是没有实物比较,谁也不知道还原的东西,到底是不是文献中记载的物品。

    五圣朝元图、朝元仙杖图,就是这样。

    基本是载于史料中,哪怕有一些临摹画卷流传,但是由于画卷水平低劣,大家也不敢草率下结论。

    好不容易,有了碑文这个铁证,让大家知道庙中的壁画,就是吴道子的真迹。但是一个质疑声,就毁了大家的激动心情。

    壁画可以历经千年而不朽吗?

    悬啊。

    所以有人怀疑,残破的壁画早就不是原画了,而是唐代以后某个时代,后人模仿之作。

    原画没了,再仿一幅画,这是顺理成章的操作。

    “走,看一眼实物。”虞蒿提议。

    一行人随行,走到了墙壁旁边,仔细观看斑驳的痕迹。一片片墙皮脱落,墙体还裂开了,犹如蛛网。淡淡的墨痕,以及点点彩色颜料零星地分布。

    整幅壁画,也不至于十无存一,但是空缺了不少,模模糊糊的,看起来很费劲。幸运的是其中一些人物图案,还算是比较完整,连猜带蒙的,也能够脑补出具体的形象。

    端详片刻,范吉安轻声道:“是不是吴道子的真迹,还真是不好判断。不过线条笔法很流畅,说明绘画的人,肯定是个高手。说不定就是在原画的基础上进行补笔……”

    “嗯……”

    其他人微微点头,觉得有几分道理。

    在传统的古书画修复过程中,接笔、补笔,虽然不是常态,但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具体怎么操作,也比较复杂,工序流程不少。

    相对来说,在壁画上接笔、补笔,也比较简单了。就是找笔力厉害能仿吴道子的高手,在残缺的真迹上,重新勾勒线条、填补色彩。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靠这接笔的手段,或许壁画真可以延续千年不朽。

    当然,这也只是一个猜测,具体是不是真的,就需要研究了。

    一群人看了再看,心里真是没有底。冷不防,虞蒿回头道:“白叶,你怎么看?”

    “呃……”

    众人一怔,旋即纷纷回头,看向了白叶,眸光轻闪流动。他们忽然想到了,白叶肯定是发现壁画的“第一人”。

    再想到了,白叶在杭州庙中,那堪称绝妙的壁画。

    由此可以合理的推断,白叶在发现老君庙残破壁画之后,肯定是研究好久,或许钻研了几年时间。

    这才有了他,气韵生动,飘逸如仙的壁画作品。大家坚信,其他事情可以虚假,但是作品骗不了人。

    研究这么长时间,肯定很有收获。毕竟白叶那一笔白描功夫,绝对是沉浸了多年,这是积累出来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

    众人目光汇聚,白叶也觉得有些郁闷。怎么兜兜转转的,又绕回来了。他能说自己从来没有来过这破庙吗?

    自己撒的谎,含泪也要圆完。

    当下,白叶沉吟,目光落在壁画上,扫视了几遍之后,才缓缓道:“我觉得,这应该是真迹。哪怕不是真迹,也是武宗元亲自接笔补全的原画……”

    “证据呢?”

    众人面面相觑,眼神流露出惊讶之色。他们觉得,白叶的语气,太笃定了,难道说真有什么线索?

    想到这里,众人难免有几分期盼。

    毕竟大家都希望,这是吴道子的亲笔遗迹。毕竟画圣作品,基本上已经绝迹了,大家只闻其名,从来没见过实物。

    要是能够证实,这是画圣的手笔,绝对可以轰动世界。那个时候,他们作为发掘者,与有荣焉。

    “证据啊。”

    白叶真拿不出来,但是他会分析:“这五圣图,分别画在庙中的东西两壁上。东壁上画东华天帝君、南极天帝君、扶桑大帝及其部从。西壁上画西灵天帝君、北真天帝君及其部从。”

    “通过碑文,大家也知道了,这五圣其实是五帝。唐玄宗为何要在太微宫中画五位祖先的圣像呢?”

    白叶娓娓道:“我觉得应该是为了应和天上的太微宫。天上北斗星的太微宫,黄帝坐一星,在太微宫中,含枢纽之神。四星夹黄帝坐,苍帝东方灵威仰之神,赤帝南方赤熛怒之神,白帝西方白昭矩之神,黑帝北方叶光纪之神。五帝并设,朝拜太上老君。”

    “这暗合了李唐尊老子为祖的寓意。”

    白叶慢声道:“尽管这个老君庙,已经没有了一些东西。但是我从别的道宫中,也了解到一些情况。”

    “唐代的一些大道观,肯定少不了造像。其中以老子为尊,两边是庄子、列子、文子、庚桑子之类的道家先贤,另外还包括了孔子,也靠边站。说白了,就是为抬高道教的身份地位,奠定了道教在李唐的国教基础……”

    “你说的,我们都知道。”

    虞蒿皱眉:“这些与证据、线索,又有什么联系?”

    “有联系的,我在强调道中对李唐皇家的重要意义。”
1...979899100101...21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