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家开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烛
这也是与会人员的疑问。
特别是本地的名流,他们受到了邀请,参与这个聚会,本来是想卖相关部门官员的面子。但是发现了,厅中的场面,比想象中的大,他们在嘀咕之余,也纷纷正襟危坐,然后呼朋引友……
嗅觉灵感的人,有一种直觉……
发布会肯定不简单。
事实也是这样,在时间准点之后,发布会也没有拖延,先是几个官员走了进来,主持人逐一介绍。
哇……
惊讶之声,不绝于耳。
毕竟除了市里的官员以外,连省级的大官也出现在其中,这意味着什么,大家也有几分预感。
果不其然,在介绍了出场官员之后,就有十几个穿着讲究,戴着白手套的考古人员,各自托着一个个箱盒走了进来。
咔嚓,咔嚓。
镁光灯开始交织,从入场再到把箱盒,搁在了前台位置,照片的光亮一样不断。
当一个考古人员,把其中一口箱子打开的瞬间,闪耀的灯光差点把空气都灼烧起来了。
反正那个考古人员,笑容非常的僵硬,恨不能闭上眼睛。只不过在这个时候,根本没人关注他的反应。
大家的目光,汇聚在箱子中,第一时间看到了里头的东西。一瞬间,一抹金灿灿的颜色,映入他们的眼帘。
黄金……
有经验的人,立即揣测那是黄金制品。
这也是事实,只见在箱盒中,一条金龙精巧异常,栩栩如生。它的躯体弯曲瘦长,似乎要飞起来。
前排就坐的人,甚至可以看到金龙身上的片片金鳞,特别有质感,仿佛不是雕刻,而是黏合上去的,层次分明。
“这是……”众人面面相觑,一条黄金龙而已,有必要搞出这么大阵的阵仗吗?
带着疑问,众人的目光再转,看向了另外的箱盒。
旁边的考古人员,也随之打开了一个盒子,里头是一片玉,三十厘米左右,上面刻了细小的文字。
还是前排的人幸运,注意到玉片上的刻字工整,只是字体犹如芝麻粒大小,也看不清楚具体内容。
这玉片又是什么?
许多人依旧感到迷糊。当然也有一些人见多识广,情不自禁失声道:“金龙、玉简。”
什么?什么?
没见识的,连忙小声问询,然后得到了科普,知道这是古代道教的一种仪式法器,出自帝王将相之手。
原来如此……
一帮人恍然,也没心思探究背后的故事,只是单纯的本地出土了这么珍贵的文物而兴奋。
自然也有少数人,与白叶等人一样,产生了类似的疑团。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金龙、玉简,出现在大峡谷中?
是从一开始,大峡谷就是金龙、玉简的投放地。还是说,有人在别的地方,捡到了金龙、玉简,知道东西的珍贵,所以带回了大峡谷,并供于草庙中……
两个答案,寓意截然不同。
第321章 改变历史了呢
如果大峡谷,本身就是金龙玉简的投放地,这就意味着大峡谷在古代,应该非常有名气。那么为什么到了现代,却籍籍无名……
嗯,说籍籍无名有点过分,但是离开了这个城市,确实没有多少人知道大峡谷的存在。
局限性强烈,没到举世皆知的地步。古代的帝王,不至于选择一个名气不大的地方投放金龙玉简吧?
真选了,肯定有特别的原因,一般会在史书记载。
问题是,史书有载,还怕没名?
逻辑上,就说不通。
如果是别人捡到,带到了大峡谷草庙中供奉,到是比较符合情理。不过唯一可虑的是,古人对于信仰,还是尊崇的,再加上出于对帝王威严的敬畏,就算见到了金龙玉简,也不敢妄动才是。
敢拿回来供奉的人,干嘛不直接把金龙熔了,当钱花呢。
种种疑问,充斥了这些人的心头,让他们变得迫切。
冷不防,有人忍不住叫道:“这金龙玉简,到底是什么来历?”
“是哪个朝代的东西?”
“哪位皇帝,由于什么事情,祭祀投放?”
一个个问题,仿佛炮弹一般,轰向了台上。也让台上的官员,考古人员,露出了点点笑容。
热闹的场面,那是他们乐于看到的事情。
“大家安静,安静一下哈。”
主持人及时出来安抚大众:“文物还没亮相完,请大家观看下去,一会儿再请专家来解答各种问题。”
嗯……
一些人愣了一下,还有比金龙、玉简,更珍贵的东西吗?
答案是……真有。
下一秒钟,一个考古人员,打开了一个箱子。他招手,让另外一个人走来,两人一起伸手,小心翼翼从箱子中,抱出来一件东西。
啊。
这是……
众人震惊,他们看到了一方印,黄金铸成的方印。最关键是,这枚金印上面,是龙形的纽。
懂行的人都清楚,在古代的时候,龙纽印可不是普通人敢用的,这是皇帝的象征。
所以说,这是玉玺……不对,应该是金玺。
“连帝玺都出来了?”
在底下,陈大器瞠目结舌:“是不是有点儿假?”
他咋不信呢。
毕竟古代皇帝的印玺,一般都是有数的,代代相传。哪怕是到了王朝更迭,改朝换代的时候,新朝都会接管前朝的旧玺,不允许流入民间。有私藏者,一律杀无赦。
谁敢拿,就是谋逆,诛灭九族。
可是这玺,却出现在这里,肯定出人意料。
“未必是帝玺。”
白叶冷静分析:“或许是权贵的金印,丞相大将军之类,其实也可以使用金印的。”
“……对哦。”陈大器醒悟:“我是被误导了……毕竟金龙玉简,那是帝王的标配。”
所以合理的推测,这些东西是一起的,然而也有可能不是一个朝代的东西呢。要知道,在考古发掘中,墓中墓相互交叠的情况,也并不罕见。
旁边的陈柯,或许知道些什么,含笑提醒道:“不要急于下定论,继续看下去……”
在阵阵喧哗声中,台上的箱盒也在陆续的打开。
接下来出现的东西,也让众人啧啧称奇。一些精致的珠宝首饰、生活器具,基本是金银器,还有一些陶瓷。
十几件东西,说明了一件事情。
当年使用这些东西的主人,身份非同一般。
台上敌情人,看到了底下或是兴奋,或是困惑的眼神,心里也充满了优越感,以及成就感。特别是一群考古人员,更是知道这场新闻发布会,是他们荣耀的起点。
如果不是他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专注研究,恐怕也破解不了,东西背后的来历、脉络。
这绝对是震惊全国的发现。
在一张张绚烂的笑脸中,主持人也没有再安抚大众,而是迎请了考古工作者的代表。来自省城的专家,著名大学考古系教授为代表,给大家讲述珍宝的故事。
教授一上台,乱糟糟的场面,也慢慢地安静了下来。
大众目光灼灼,聚精会神聆听。
教授挺幽默,开场笑道:“哎呀,刚才还挺热闹,怎么我一上台,就冷场了呢?要不我下去吧。”
哈哈……
一片笑声中,大家给足了面子,热烈鼓掌。
“谢谢,谢谢各位。”
教授笑是更开心:“不过我知道,这掌声不是给我的,而是给我前面这些宝贝。”
“不过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无论掌声多么的热烈,哪怕比轰雷打款还要热闹,它们……值得。”
教授收敛了笑容,表情有些激动,十分的认真:“要知道,这些东西的出土,为我们揭开了一个历史疑团。”
“不出意料的话,在今天之后……我们的教课书,恐怕要修改了。哈哈,在这里,我要给教育部门道歉,你们要辛苦了。”
教授大笑起来:“对不起,我们不是故事的。没办法,谁能料到大家一不小心,就改变历史了呢。”
啊……
有这么夸张么?
底下众人,也忍不住嗡然。
陈大器也忍不住嘀咕了句:“改变历史……上升到这个程度,真的假的?这个教授,也是一直在卖关子,真想揍他啊。”
“大家不信?”
教授环视左右,一脸得意之色:“事实上,一开始的时候,我们也在怀疑,这是谁在造假,跟大家开玩笑。可是随着这些东西不断的出土,排除了一切不可能,真相只有一个。”
“为了确定真相的确凿无误,我们还邀请了数十名在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一起来到现场‘诊断’……”
随着他的话,旁边的一块屏幕,哗啦坠落。众人看去,只见侧边空间,有五六排椅子,坐满了人。
这些人中有文质彬彬的中年学者,也有白发苍苍的老专家。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在专业领域中,有突出贡献的人物。他们的水平更不必多说,基本是一方宗师,要不然就是大学阀。
看到这些人来到现场,专门坐镇在这里,分明是要背书的节奏。大家终于打消了疑虑,明白教授讲的绝对是真话。
大事件,妥妥的大事件。
一些人十分激动,脸上布满了红潮。
第322章 实锤了
有些事情,能够参与到其中,哪怕没有自己的功劳,但是看着它发生、结束,也是吹嘘的资本,与有荣焉。
重点呢,赶紧提重点啊。
陈大器在底下催促,到底是什么事情,可以修改教课书。
这也是大家的疑问……
在万众注目下,考古教授的脸上,也露出了调戏的意味:“大家坐了这么久,是不是饿了,要不然我们先吃午饭,再回来继续……”
吁!
一阵怨声载道中,教授也终于揭开了谜底。他神情兴奋,走到了玉简的旁边,然后取出一把放大镜,搁在简片的一段位置。
“过来,给个特写。”
教授招手,示意一个摄像小哥,以仪器一照。米粒大小的文字,就投影在旁边的屏幕上。
众人连忙看向屏幕,只见清晰的文字显现。
“建文五年……”
这几个字眼,对于一些人来说,十分的普通平常,根本不明白其中的含义。但是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无疑像惊雷一般,轰得他们惊魂荡魄,陷入失神的状态。
“这这这……”
“这怎么可能。”
“假的吧?”
这些人失声惊叹,第一反应是文物造假。因为对历史有概念的人,都清楚建文这个年号,绝对没有五年。
白叶也是有概念的人之一,他看到几个文字的时候,也是觉得一阵瞠目结舌,怀疑这个世界的时间线,又发生了不为人知的改变。
要知道,建文帝是明代第二个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在太子朱标去世之后,被立为皇太孙。
朱元璋死了,皇太孙立,年号建文。
然后就是这个建文,听从了大臣的建议削藩,才有了靖难之役,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杀到了金陵城,登基成了明成祖永乐皇帝。
在原时空,这个时间线,就是这样。
问题是穿越之后,白叶也研究过这个世界的时间线,靖难之役也同样发生了啊。唯一的变化就是,永乐大帝开海,郑和下西洋并没有匆匆结束,而是形成了传统。
才有了中原王朝,参与到大航海运动中,使得这个世界的格局,走向了与原时空截然不同的道路。
也就是说,永乐之前的时间线,不管是哪个世界,都是不变的。这也意味着,两个世界的建文年号,都不可能超过五年。
严格来讲,建文帝只做了三年多的皇帝,年号在第四年截止啦。甚至于在史书上,在永乐称帝的时候,不承认建文帝的年号,把他做皇帝的几年时间,都算在朱元璋身上。
这叫正治正确。
所以这个五年,是怎么冒出来的?
白叶的心中,荡起了阵阵波涛。好半晌他才回过神来,总算是明白为什么考古教授笃定,会改写历史啦。
一个想法,在他的心头升腾……
难道说,靖难中的建文帝,真的没死?
毕竟史书上,一直存在一个千古之谜,朱棣大军杀入皇城,宫中大火……尽管很多人说,建文帝死于火中,**而亡。
但是朱棣不信,一直追捕天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