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三国小霸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庄不周

    陈群负责商务谈判。他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也拟定了有针对性的条款,确保各部落都能从中得利,又不至于变成亏本生意。

    三韩之前就和中原有接触,不过是以朝贡的模式。对这些部落来说,朝贡很合算,只是隔着大海,路途遥远,想去却去不了。对于中原来说,朝贡就是名义上威加四海,实际上是亏本生意,所以也没什么兴趣,三年一次也行,五年一次也行,对三朝的控制几近于无,更谈不上什么教化。

    所以从箕子入朝鲜长起,朝鲜和中原有联络一千多年了,朝鲜还是朝鲜,中原还是中原。

    孙策要打破这种僵局,推进融合,自然不能照搬之前的朝贡模式。纯粹的武力征服也不行,如果无利可图,开拓必然沦为形式,只有通商,双方都能从中获利,才有可能持续发展。什么生意都可以做,亏本的生意不能做。只要有利可图,哪怕少一点,发展慢一点,积年累月,总会看到成果。

    再不济,等几十年之后,人口增长,也可以向海外移民嘛。

    谈判间隙,华歆与部落首领们闲聊,得知三韩有一个古老的檀君传说,一直以来口耳相传。华歆分析了这个传说后,一本正经的宣布,檀君的母亲熊女应该是黄帝后人,所以三韩算是炎黄外亲,原本就是一家人,只是多年没有联系,这才生疏了。

    听到这个说法,孙策很欣慰,安排华歆来朝鲜任职是用对了人,太能忽悠了。




第2430章 考验(求推荐!)
    牛皮人人会吹,但吹得让人相信,甚至信服,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华歆无疑有这样的能力。

    首先他有名。作为青州一条龙的龙头,他不仅在青州有名,在天下士林中也有一席之地,隔着大海的蛮夷也有人听过他的名字。

    其次他有学问。通晓经典,更关心时学,这几年各郡学所撰写的学术文章他几乎都有涉猎,尤其是管宁、邴原等人对辽东、辽西历史的研究了然于心,提出这样的观点不仅顺理成章,而且有理有据,不由得人不服。

    最后,当然是因为他擅长变通。历史上华歆的评价很复杂,有人说他是圣人,有人说他是小人,但谁也不会反对,华歆不是管宁那样的纯学者,他是一个很务实的人。

    管宁担任辽东郡学祭酒多年,学问很扎实,研究得很深入,但他始终只是一个学者,无法像华歆一样成为一个政务官员。

    华歆说得一本正经,连孙策本人都有点信了。在他原本的记忆中,的确也有学者提出类似的观点,黄帝一族最初是以熊为图腾的。实际上,在汉代的民间信仰中,熊依然是很重要的角色。

    三韩的部落首领们原本就迷信,听说自己的祖先是黄帝的后裔,自己也不是什么蛮夷,自然没有反对的道理。一想到和中原的汉人同一个祖宗,顿时觉得腰杆子直了许多,添了几分亲近。

    趁热打铁,华歆迅速和他们打成一片,合作谈起来也顺利了许多,看得陈群目瞪口呆,自愧不如。看到华歆,他忽然明白了大父陈寔的处世之道。不知不觉间,说话做事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

    孙策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欢喜。他倒不是希望读书人都唯利是图,但他更不希望读书人空谈道义,知行不能合一,因汉末的党锢丧失了参政的信心,一味谈玄论易,嗑药裸奔。

    如果读书人不能脚踏实地,只会打嘴炮,时代是不可能进步的。

    眼看着华歆迅速进入角色,孙策起程北上,赶往辽东。

    他其实很想继续南行,去看看与朝鲜隔海相望的倭国,更想沿着琉球群岛一路南行到夷洲,但现在他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只能暂时搁下。

    他对董袭、华歆说,朝鲜的蛮夷们还很穷,暂时不会有太多的特产进行交换,不过山上的树木很多,你们可以多造一些船。靠海吃海,要学会种海田,从海中获取生存所需的物资。益州尚未平定,需要大量的海产品补充军粮,海洋捕捞业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行业。至于珍珠、珊瑚之类的宝物,中原更是供不应求,大有市场,利润也很丰厚。

    董袭、华歆欣然领命。

    ——

    五月中,长安。

    阎行、韩少英翻身下马,快步来到贾诩面前,躬身下拜。

    “文和先生。”

    贾诩有点不安,抢上一步,伸手去抚。“彦明,少英,你们要节哀。”

    阎行说道:“沙场凶险,家大人不幸,怨不得人,不过有仇报仇而已。我们夫妻这次赶回来,必纠集旧部,与曹操一战,还望文和先生多多指教。”

    贾诩眉头一跳。“彦明,这是陛下的旨意吗?”

    阎行点点头,把天子的安排说了,只是没提手诏的事。天子手诏让他便宜行事的权限是金城,如果牵涉到安西都督府,他还要向鲁肃请示的。

    贾诩听了,没多说什么。天子这是调阎行回凉州任职的意思,但又没有明确,应该是看阎行的手段而定。如果阎行有这样的能力,能够稳定凉州,他自然会由辽东督转为金城督。如果他不能接替韩遂,控制不了金城形势,天子很可能还会调另外的人来接管。

    贾诩迅速权衡了一下,便做出了决定,支持阎行。不管怎么说,阎行毕竟是土生土长的凉州人,与天子的关系非同一般,深得天子信任。如果连他都不能稳定凉州,天子很可能会对凉州人失去信心。

    “你有什么计划?需要我和大都督做些什么?”

    阎行也不推辞,他的确需要贾诩的支持,更需要安西都督府的支持。他只带了百余亲卫骑从辽东赶来,原先的部属全都留在了辽东,韩遂的主力又几乎都折在了战场上,仅凭留守金城的人马是不足以向曹操复仇的。他需要都督府的支持,需要陇右世家的支持,甚至需要牛辅的支持。

    “我需要骑兵,我需要军械,我需要粮食。”

    贾诩一口答应。“只要凉州有的,都支持你。凉州没有的,我请鲁都督安排。少英,左都护那边,想必你已经通过气了吧?”

    韩少英点点头。收到韩遂阵亡的消息后,她就向孙尚香请求返回凉州复仇,孙尚香已经安排相关的物资,只是数量巨大,要运到凉州还需要一些时间。

    贾诩松了一口气。有了天子和左都护的支持,阎行夫妻报仇就不难了。他随即领着阎行、韩少英入城,与鲁肃见面。鲁肃安抚了阎行几句,随即直入正题,询问阎行的具体计划。

    阎行夫妻在长安只停留了两天,与杨阜等人先后见了面,更昼夜兼程,赶往凉州。

    成公英提前收到消息,亲自带着数千骑兵,赶到榆中迎接。见面之后,成公英拜倒在韩少英的马前,痛哭流涕,向韩少英请罪,随即将指挥权交给韩少英,自请为亲卫。

    韩少英也没客气,接过了兵权,当着众人的面,折箭发誓,要为韩遂报仇。韩银战死官渡后,韩遂又纳了妾,生了两个庶子,只是年纪尚小,还不能主持事务。韩少英以姊姊的身份暂时接管族中事务,又从家族里挑选了一些少年,编为亲卫营,由成公英指挥。

    很快,阎行、韩少英为韩遂发丧,周边数百里内的汉羌赶来送葬。凉州刺史杜畿主持丧事,左都护孙尚香、安西大都督鲁肃也派了使者来,武威督牛辅亲至,马腾也派来了代表。借着这个机会,阎行招募了一万汉羌骑兵,两万匹战马,又筹集了一些粮草,开始训练。

    六月中,第一批军械送到金城。

    就在这时,湟中传来消息,羌人聚众五六万人,起兵叛乱。



第2434章 少年强(新年好,求月票!)
    孙策知道袁权识大体,不会因为这件事与他缠闹,但他一定要亲口和袁权说,相互尊重是夫妻长相厮守的基础,并不能因为他成了皇帝就唯我独尊,做个孤家寡人。

    那种生活实在无趣。他更喜欢现在这样,每天处理完公务,回到自己的船舱,吃着袁权精心烹调的美食,享受着私人休闲时光。

    天下大事当然要管,可也不能一个人全管了,实际上也做不到。

    孙策陪着袁权回舱,取过她手中的野山参看了看。在他那个时代,多年的野山参已经是传说,不过他有一个朋友在东北林区工作,倒是有机会接触一些年头没那么久的山参,听说吃多了会上火,严重时鼻子会出血。

    “这么补,怕是会上火。”

    “只放两三片,不碍事的。”

    “是么?”孙策提高了声音。

    袁权听得孙策话音不对,转头一看,见孙策一脸坏笑地看她,立刻明白了,脸上泛起红霞,佯作镇静。“上火也没事,有新鲜小菜,尤其是并蒂莲,清心降火,最是合适不过。”

    话一出口,袁权自觉失于轻浮,加快脚步便想逃,却被孙策一把拽住,挽着手,缓缓而行。想到大桥、小桥那对姊妹花,孙策心里痒痒起来。小桥倒也罢了,大桥却着实害羞,自己又不愿意勉强她,想凑个三人行都没成功,或许要让袁权调教一下才行。

    “小菜虽新鲜,终究不如吃惯的合口。”孙策笑道:“姊姊,解铃还需系铃人,若是上了火,你可要负责到底。”

    袁权忍着笑,欲言又止,转了转眼珠,说道:“陛下是天子,金口玉言,臣妾岂敢违令。为了陛下安全,这山参还是别放了,山鸡也省下一半,只让陛下喝些清汤,保证一点火气也无。”

    孙策放声大笑。一旁当值的虎贲倒是见怪不怪,一个个目不斜视,恍若未闻。两人来到舱前,小桥从里面迎了出来,见袁权在侧,连忙收住飞扑的身子,欠身施礼。

    “见过陛下,见过姊姊。”

    “这么开心,做什么呢?”孙策进了辅舱,只见步练师与大桥对坐,案上一局残棋,已到收官阶段,孙策却看不出胜负。两人起身相迎,旁边站着一个陌生的年轻女子,神情相貌依稀眼熟。

    “这是……”

    女子上前,曲身施礼。“玉门督刘宠之女,民女刘清,见过陛下。”

    孙策恍然大悟。原来是刘宠的女儿,十年前,他还见过她,只不过那时候她还是个黄毛小姑娘,如今长开了,相貌变化不小,几乎认不出来了。骨子里的英气还在,这一点倒是遗传了刘宠。

    “你们来得好快。你兄长呢?”

    “在主舰上候着呢。民女遇见了桥夫人,受邀来此观棋。不意陛下至此,死罪,死罪。”

    得知刘洪在主舱等候接见,孙策不好多留,随即吩咐袁权照顾刘清,又关照刘清不要拘束,以后就是一家人了。刘清听了,颇有些意外,却不好多问,再次施礼。孙策离开之后,她才有些怯怯地看向袁权。

    袁权笑道:“不必如此,你家与孙氏的交情也不是一天两天的,如今又真的成了一家,以后常来常往的机会多着呢。来的路上,可曾见过三将军?”

    “见过了,三将军如今好威武啊。”刘清羡慕不已。

    “你也可以的。”袁权抿嘴而笑。“我听说,你的武艺不错,深得家传。”

    “岂敢。”刘清有点不好意思。“论射艺,三将军才是家父最得意的弟子。家父常说,这是天赋,不是凭努力就能达到的。”

    几句话一说,刘清轻松了不少,和袁权有说有笑。她也是出身贵胄,从小高人一等,后来又到南阳游学,见了世面,普通男子真是看不入眼,这才导致在长安数年,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夫婿。这次奉旨婚配孙瑜,她还有些担心。遇到孙尚香后,得知孙瑜不仅相貌堂堂,而且文武兼备,是孙氏子弟中的佼佼者,今天又亲眼见了孙瑜本人,确如孙尚香所言,这才放了心。

    孙策来到主舱,刘洪、孙瑜正在甲板上等候。两人站在一起,倒是不相上下,刘洪多了几分悠闲,孙瑜多了几分英武。孙策命人将他们叫了上来。刘洪上了分庐,远远地就拱起手,堆起满脸谦卑的笑容。

    “民刘洪,拜见陛下。”

    孙策伸手托住,打量了刘洪两眼,忍不住笑道:“怎么,担心朕给你妹妹找了个庸才?你看你这眉头,都有皱纹了。现在见过了,可满意?”

    刘洪尴尬地笑笑。他的确是担心了一路。自家妹妹自家清楚,那绝不是一个能勉强自己的人,否则也不至于等到现在了。如今见到了孙瑜本人,刘清满意,他也放了心。

    “陛下说笑了,孙氏子弟个个出类拔萃,我父子兄妹也信任陛下,从未担心过。孙将军允文允武,少年英特,舍妹能嫁给他,是她的福气,有什么好担心的。”

    孙策笑语盈盈,和刘洪寒喧了一阵,大致商量了一下婚事安排。孙静尚在,具体的事还要请示孙静,他不好擅自作主。说了几句闲话后,他便问起了关中的形势,尤其是那些旧汉宗室。

    刘洪叹了一口气。对这件事,他也很纠结。一开始,他是有怨气的,天下本是刘氏的,凭什么你让我走,我就走?可是后来刘宠号召刘氏子弟西行,应者寥寥,他渐渐意识到这些人虽然姓刘,早就没有了祖先的血性,江山易姓是迟早的事。

    不是孙氏太强,而是刘氏太弱。就算孙氏不夺天下,也会有其他人来夺。

    在孙策之前,袁氏已经做好了易姓的准备。只不过袁绍运气不好,被孙策中途截了。以袁绍的手段,他若是得了江山,恐怕连西行的机会都不会给刘氏子弟。

    “一群鼠辈,不知形势,只知道躺在祖宗的基业上吹枯嘘生,做口中豪杰,纸上英雄,能成什么事?有鲁大都督和贾军师在,长安无忧。”

    孙策笑笑。看来这一路刘洪受的冲击不小,思想转变得也很快,不枉当年建议刘宠送他们去南阳游历。人的三观塑造于年轻时,等成了年,再想改变思想就难了。

    所以梁任公才说,少年强,中国强。

    “既来之,则安之,你可有什么计划?”

    “洪虽儿时习射,奈何志不在此,在武事上怕是不会有什么成就。若是陛下恩准,洪愿去南阳郡学,完成未竟之学业。”

    孙策无声而笑。刘洪的武艺算不上突出,却也是文武兼备,但他在学术上也不会有什么大的成就,毕竟搁下多年,现在再想赶上去也有些吃力。

    “你潜心向学,朕自然赞赏。不过你妹妹成婚在即,你一时半会的也不能远行。不如先在中军做点事,领份俸禄。等你妹妹完婚之后,你愿去愿留,悉听尊便。如何?”

    刘洪感激不尽,躬身领命。孙策与孙瑜商量了一下,让刘洪在孙瑜麾下做个文书,早晚有个照应。

    刘洪再次致谢,却迟迟不主动告退,几次欲言又止,露面难色。孙策见了,心生疑惑。孙瑜也很不解,心中不快。

    “你……还有事?”

    “启禀陛下,臣……得陛下厚遇,心满意足。只是臣妹……有些不切实际的念头,还请陛下宽容。”

    “你妹妹?”

    “是的,臣等从长安一路而来,途经洛阳,蒙左都护款待,游猎邙山,戏水大河,甚是惬意。左都护、吕校尉英姿勃发,不逊男儿,舍妹钦佩得很……”

    孙策听懂了,又是一个闲不住的女人。他看了孙瑜一眼,孙瑜也有些尴尬,一直觉得孙尚香、吕小环这样的女子少有,没想到自己就娶了一个。

    “行,没问题。到时候试试她的武艺,正好皇后的羽林卫还缺几个都尉。”

    刘洪大喜,躬身拜谢。
1...968969970971972...109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