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小霸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庄不周
“既是合法经营,又按规定纳了税,有什么好怕的。”孙策笑笑,伸手捏捏袁权的鼻子。“你怕了?”
“有大王在,有新政在,我们自然是不怕的。可是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妾等不能为大王分忧,也不能为大王招谤。所以妾和妹妹们商量了一下,打算拿出一部分利润来,做点善事,免得落个为富不仁的恶名。大王觉得可好?”
“这很好啊。”孙策说道:“你们打算做什么善事?”
“就是不知道能做什么善事,所以才来请教大王。”
孙策看着袁权狡黠的笑容,忍俊不禁。他知道袁权担心什么。做为君主,从来不怕臣民有钱,但是有钱还邀名,这就可能犯忌了。如果只是抚恤百姓,那还好一些,如果接济有影响力的人群——比如读书人——很可能会出现间接影响朝政的事,所以一向为朝廷所忌。
袁权出身世家,知道他不喜欢世家结党,主动来向他请计,自然是为了避嫌。
“你们几个那么有钱,就算拿出一点零头来,想必也有几千金吧?”
“几千金?”袁权微愕,随即佯怒。“大王这是要吃大户吗?几千金,那是连我们的本钱都要抽空了,哪里只是零头。我们若是没了饭吃,可都要大王养着。”
“哈哈哈……”孙策大笑。袁权等人有多少钱,他不知道具体数目,但大致规模还是清楚的。以郭嘉的夫人钟氏出面的万钟商行为例,主要经营各种奢侈品,以世家大户为目标客户,几年下来,累积获利早就超过了三亿,仅去年一年获利近八千金,拿出几千金是根本没问题的。
三个多亿的现金掌握在手上,他们必然要寻找新的投资途径,如此大的资金流,足以对市场产生影响。如果没有重税压着,无须刻意,他们早就垄断整个奢侈品市场了。
“姊姊,问你一个问题。”
“你说。”
“这么多钱抓在手上,紧张吗?”
袁权目光微闪,点了点头。“的确有些紧张。”
“紧张什么?”
袁权沉默了片刻,盯着孙策看了两眼,轻笑道:“怕人惦记。”
“和被人惦记相比,子弟豪奢,恐怕才是你最担心的吧?”
袁权脸上的笑容散去,点了点头。“大王所言极是,这正是妾最担心的问题。倒不是舍不得那点钱,而是子弟衣食无忧,唯知攀比斗富,除了挥霍,一无是处。长此以往,只怕非家族之福。所以妾想着,与其存在手中,坏了子弟,倒不如拿出来做点事,为大王分忧,却又不知道能做些什么。”
“所以你看,挣钱固然不易,花钱却更难。花得好,可以锦上添花。花得不好,说不定就埋下了祸根。”
“大王所言极是。”
“我让你们拿几千金出来,并不是想分你们的肥,而是建议你们做一件大事,不仅要留名,而且要留千秋名。最近王粲正在统计有多少人撰写专著。他们写的专著都是一些冷门学问,有利于国家,受众却少,如果不印行天下,将来必然遗失。如果印行天下,连本钱都收不回来。像这种事,自然要有人来做,做好了,不仅能得利,更能得名。”
袁权听得认真,斜坐在池中,伏在孙策膝盖上,湛然有神的双目盯着孙策,一动不动。
孙策将自己的打算说了一遍。他建议袁权等人筹集一部分资金,采取后世基金会的方式,独立经营核算,用每年的利润来资助印行学术专著。以天下一百多个郡,一千多个县来计,每个郡学堂收藏五部,每个县学堂收藏两部,印三千部书,总费用也不过三五十金,每年十部书不过三五百金,影响却非同小可。
更重要的是,这个项目可以一直沿续下去,只要经营有方,传个几百年、上千年一点问题也没有。不仅学术界能够因此得利,郡县学子也能从小就有机会接触真正的学问,受益匪浅。他们长大了,又怎么会认为提供基金的人为富不仁?
这样的办法还有很多,比如建立一个助学基金,专门资助那些贫困失学的孩子。你单独给钱,影响不大。成立一个基金会,天下人都知道。
袁权深受启发,连连点头,掩唇而笑。“论花钱,大王天下第一。”
孙策抱起袁权,在她额上亲了一下。“你现在知道我为什么资助你们经商了吧?这叫放水养鱼,鱼养大了,我才好收利。会赚钱的人很多,会花钱的人却不多。有足够的钱掌握在你们几个人手上,我才能掌控这些钱该怎么花,又不用朝廷的名义。”
“原来如此。”袁权双臂环着孙策的脖子。“这么说,我们也是为大王效力?”
“当然,而且你们的贡献一点也不逊色于首相、计相。”
“那我们以后也能封爵吗?”
“当然可以。凡是主持与国计民生有关的基金会,都会得到应有的荣誉爵位。我准备设计一种勋章,届时奖励给你们,并在礼仪中加入一项,勋章获得者可以参加相关的仪式,比如新年大飨、藉田之类。”
袁权眼神灵动,吃吃地笑了起来。“那妾可得好好考虑一下,不能落了后。”
——
祢衡呼哧呼哧的上了山,一路上遇到无数人,他都视而不见,横冲直撞,引得无数人侧目怒视。
来到山顶的平台,他看到孙策和荀彧并肩则立,正轻声交谈着什么,听到脚步声,孙策转身看了一眼。
祢衡下意识地收住脚步,拱起手,躬身施礼。
“平原布衣祢衡,见过大王。”
荀彧很意外,看了孙策一眼,又盯着祢衡上下打量。他和祢衡见过无数次了,还是第一次看到祢衡这么规矩,虽说离彬彬有礼还有一些距离,可是对祢衡这个狂生来说,没一见面就翻白眼,大放厥词,便是不容易了,更何况还主动行礼。
看来吴王那三个问题真的难住祢衡了,要不然他不会这么老实。
“祢正平,来得很快啊。”
“大王有召,不敢拖延。”
“可惜孤给你提的三个问题,你到现在只勉强回答了一个。”
祢衡脸色很难看,嘴唇嚅了嚅,仿佛要开口骂人,终究没骂出口。“衡愚昧,敢请大王指教。”
“知道这是哪儿吗?”
“观象台,术士观天象之处,想必大王是要回答‘天尊地卑,地以何礼敬天’的问题。”
“没错。”孙策点点头,转身荀彧。“荀大夫,你能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吗?”
荀彧略作思索。“地以道奉天,非礼也。”
“正平以为这个答案可否?”
祢衡一愣,脸色变幻了片刻,忽然反应过来,忍不住一声长叹。“原来如此,那倒是……好吧,衡愚昧,因题索解,未能及远。天地之初,未有生人,自然有道无礼。大王的意思是说礼因道生,制礼不能背道,背道则不祥。故三代之礼虽不同,皆奉道行,然乎?”
孙策微微颌首,转身看向远方。“然,亦不然。”
祢衡上前一步,逼到孙策身后,几乎要伸手去抓孙策的手臂。被一旁的郭武一瞪,又乖乖地把手缩了回去上,向后退了半步,躬身再拜。
“敢闻其详。”
“礼不仅因道而生,亦因形势而变。道不变,形势却要变。三代形势不同,故礼不同。礼与形势相适应时,则礼通乐和。形势变了,礼若不能顺应形势,则不免礼崩乐坏。故为新朝制礼,当先观道,再论形势,然后方可制礼,否则纵能引经据典,亦不过徒具形式,有羊无礼。”
祢衡恍然大悟,连连点头。“大王高屋建瓴,令衡茅塞大开。”
荀彧若有所思,面露惭色。
第2410章 新礼
祢衡仍不死心,再三追问,说着说着,言辞便尖刻起来,对徐岳冷嘲热讽。
随侍的徐岳弟子们大怒,纷纷撸起袖子,要与祢衡对阵。徐岳却很淡定,摆手示意弟子们稍安勿躁,不紧不慢地地说道:“敢问阁下,是天道在前,还是人事在前?”
祢衡不假思索。“自然是天道在前,有天地方能生人。”
“嗯,那是天上的星辰多,还是地上的人多?”
“这个……”祢衡有点拿不准,谁没事算过这些?他仔细想了想。“应该……是天上的星辰多些吧。”
徐岳点点头。“那我就问心无愧了。”
祢衡微怔,随即反应过来,气得无语。孙策笑笑,对荀彧说道:“可见言语都是小道,真正的学问才是大道,人切不可本末倒置,否则难免自取其辱。”
荀彧忍着笑,点头附和,只是他不愿落井下石,转而说道:“大王崇天道,尚大体,垂拱而治,诚为天下之福。”
孙策哈哈一笑。“是啊,希望大夫以秦为鉴,尽快制出能让君臣各得其所的新礼来。这样的事,大可不必等贾生、董生,迁延数十年。”
荀彧心中一动,随即拱手施礼。“彧定竭驽钝之力,不负大王所望。”
祢衡在一旁听得清楚,斜睨了荀彧一眼,搁了撇嘴,想说什么,却终究还是没说。
在观象台盘桓了半天后,孙策起程返回汤山。荀彧、祢衡一路陪着孙策步行,到了山下,正准备各自上车,荀彧抢上两步,挡在孙策面前。
“大王,臣有一事,百思不得其解,还望大王点拨。”
“大夫说来听听。”
“大王不信天命,信民心,大吴因民心而立。民心善变,且易为人所用,万一哪一天有田和之流,裹胁民意,鸠占鹊巢,奈何?”
孙策歪着头,打量着荀彧,无声而笑。荀彧忍了很久,终于把这句话问出口了。由此可见,他是真的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了。解决了这个问题,剩下的都不是什么大事,再难也会有解决办法。
“这种事要分两种情况来说。”孙策收回目光,淡淡地说道:“一是此人真的能代表民意。那我孙氏不妨让贤,退食一城,总比刀兵相见好;一是此人并不能代表民意,只是诈伪,那大夫所制之礼就要有所防范,不能让王莽之流钻了空子。你说呢?”
荀彧若有所思,微微颌首,向后退了一步,一揖到底。“多谢大王。”
“大夫,努力!”孙策还了一礼,举步上车。郭武过来,关上车门,马车辚辚远去。
荀彧站在路边,看着渐渐远去的车队,一声轻叹。
祢衡走了过来,打量着荀彧,语带讥讽。“大王给你答案了?”
“虽不具体,我却知道该怎么做了。”
“说来听听。”
“不急。”荀彧向自己的马车走去,腰背挺直。他扬扬袖子,朗声道:“大王今年尚未而立,就算到六十五岁退位,还有三十七年时光,足够我制出新礼了。”
祢衡想了想,忍不住笑了。他迈步追了过去。“荀文若,我有一计,你想不想听听?”
荀彧停住脚步,转身看着祢衡。“正平若有金玉良言,彧自然求之不得,当以好茶相待。请!”
——
观象台一晤后,荀彧打开了思路,制礼迅速推进,很快就拿出了第一个草案,提交公卿讨论。
新朝鼎立有很多仪式,曾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祭天,以示君权神授。但孙策偏偏申明不信天命,荀彧之前之所以迟迟没有进展,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没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现在,荀彧保留了祭天的仪式,但是将祭天的意义修改为道法自然,崇尚实事求是的研习天道,并遵循天道来治人事,而不是闭门造车,从各种经典中寻找牵强附会的理由。
理所当然,祭天的地点定在了观象台。
这个改动虽然有一些异议,但大部分公卿表示同意。仪式保留了,而且更加隆重,既尊重了传统,又赋予了新意,有新朝气象,也符合吴王一直以来的理念。
祭天之外,荀彧又增加了一项:祭地。大致仪式与藉田类似,以示天子重农之意。民以食为天,农为百业根本,种地的农民——如今称为农士——更占据了天下户口的九成,当之无愧的中坚力量。祭地时,邀请各地农士代表参与盛会。
因为吴王倡男女平等,荀彧将蚕礼一并纳入其中,农士代表将以夫妇为单位。
祭天在观象台,有现成的建筑,无须新建。祭地则需要新建一座台,以各州所献之土筑成,取名先农台,既表现重农之意,也有各州贡土臣服之意。
祭地之后是祭祖。这个祭祖不仅仅是祭孙氏祖先,更要祭历代先贤。荀彧提议在太学中建先贤台,绘历代先贤图像于其中,召集太学诸教授、学子聚讲,各州使者,百业代表与会,以示重人之意。
祭天地人之后,才是正式的登基大典。大致按既有礼仪,只是取消了一些繁琐的步骤,加之简化,保留臣君相待以礼的核心,酌情提高了臣的地位,减少了跪拜的次数。尤其是国是院,因为都是老臣,跪拜不便,除了必要的跪拜礼外,大多以拱手礼代替,以示重老之意。
礼制草案一出,争论不可避免,但众臣的总体意见还是积极的。新礼最大的特色一是简洁,一是尊重。没有刻意展示皇权的威风,比叔孙通所制之礼多了几分人文关怀,自然得到了众臣的支持。甚至有人担心荀彧这一步是不是跨得太大了,可能引起吴王的反感,草案无法通过。
孙策很快通过了这个草案,随即下诏公卿上书提出修改意见,由荀彧、祢衡统筹修订,争取尽快拿出一份可以施礼的方案。
礼制的原则、框架通过,剩下的便是细节。很快,几套具体的礼仪制度便送到了孙策面前,有些礼仪要进行演习。孙策的日程中便多了一项内容:每天演礼,免得到时候出错,被人笑话。
蔡邕、荀彧两对父女成了礼仪导师,每天出入王宫,教导宫中男女老少。
建业城内也掀起了一场演礼的活动。吴王登基之时,会有各方代表齐聚建业,身为大吴国都,首善之区,建业人自然不能失礼,被人笑话,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练习行礼之人,就连船娘、报童揽活时都不忘秀两句文绉绉的礼貌用语,让陆续赶到的四方使者大为赞叹。
第2411章 沈友归来
沈友的亲卫们健步如飞,下了船,看着四周的景色,面露喜色,按着腰间的刀环,顾盼自雄。
“回来了,回来的感觉真好。”有人大声嚷道。
“这王宫真气派,我看着比洛阳城强多了,配得上我们大吴的气势。”
“还是江南好啊,啧啧,闻着这味儿,我就醉了。”
有人喝了一声:“都给我闭嘴,沈督出舱了。”刚刚还大声说笑的亲卫们立刻收起笑容,在岸边站成两行,昂首挺腰,手按刀环,面无表情。一旁路过的行人看见这副气势,知道有大将返京,纷纷围了过来,河中的画舫也停了下来,翘首以望。
猜你喜欢